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皇权的过度集中是古代腐败的根源”,这句话对吗

时间: 2023-06-08 00:00:3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皇权的过度集中是古代腐败的根源”,这句话对吗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把中央集权和皇权分开整理,我需要的是自己的答案,不要复制来的,有分给

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改革管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僚的控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将宰相的权利一分为三从而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 形成将帅用兵的自重局面。

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以防武将专权。

1、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派文官做知州,知州设通判,二者互相牵制。

2、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职员。 

元朝: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 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物;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明朝:初期主要在中央,并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制定《大明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又设内阁(明朝设立的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产物)

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又大兴文字狱。

扩展资料:

作用

1、积极作用(明清之前):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5]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

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 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④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央集权制度

首先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自秦朝开始
秦朝:专制主义(设立三公九卿,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对皇帝负责)
汉朝:专制主义(汉武帝实行“内朝”,限制相权。实行察举制,自平民中选拔官员,建立“太学”,设司隶校尉监察皇亲国戚)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设立刺史检查地方,将琉球纳入管辖范围)
魏晋南北朝:专制主义(实行九品中正制)中央集权我不太知道,现在历史教学对南北朝与五代十国比较忌讳。
隋唐:专制主义(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创立科举制)中央集权(改州为道,地方上设节度使,加强与吐蕃的联系)
宋:专制主义(设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政事堂再分相权。建立枢密院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力)中央集权(设转运使,通判,管理地方财政与司法。文官任知州,削弱地方兵权)
元朝:专制主义(中书省管理国家大权)中央集权(建立行省制,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明朝:专制主义(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为辅政机构。建立一系列特务机构,如东西厂,锦衣卫。八股取士)中央集权(地方设御史台监察地方)
清朝:专制主义(建立南书房,军机处)中央集权(派遣驻藏大臣,金瓶掣签,改土归流,实行密折制)
纯手打,我自己总结的,这是会考的地方,给分吧~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北方修筑长城,南方开灵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创立科举制,选拔人才
唐朝:三省六部制
明朝:废丞相
元朝:行省制度
额,这个很难回答啊。首先自秦代开始中央集权这没说的。汉代设立中外朝(内容自找),唐代隋代三省六部,明代废除丞相,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军机处

专制皇权和中央集权的区别

希望能够具体一些
专制皇权是皇权于相权的关系,指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指加强中央权力,削弱地方权力。
专制皇权:
高度集中专制皇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高度集中专制皇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造成皇帝独断专行,选官制度不民主、不科学,产生腐败问题严重。
君主过分信任皇亲国戚,宦官。危害国家安全。专制皇权对待本族人,对其他民族实施打压。容易发生动乱,造成国家不稳定。
加强了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造成百姓的苦难加深。
加强专制皇权,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使君主镇压人民的力度加大,起义、革命难以成功。
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的错误决策会对国家造成灾难。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
国家权力集中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的制 度 。地方分权的对称。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权在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下行使职权,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或由地方选出的官员代表中央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地方居民没有自治权或地方虽设有自治机关,但自治机关受中央政权的严格控制。15世纪后期到16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 的 集 中要求政治权力的集中,更趋向于中央集权。采用单一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多实行中央集权;采用联邦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地方政府虽有相当的权力,但国家大权仍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中国自 秦 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 集 权封 建 制 国家以后,2000多年来一直沿袭这一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既保证中央统一领导,集中处理国家事务,同时又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地方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一般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将继续存在。当前世界上如法国、中国等都实行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但都不是君主专制体制。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觉得好的话就选我吧!

皇权过于集中是腐败的根源吗???

怎么说呢,贪婪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方式,而皇权是对“权力”贪婪的一个表现,同时又是人在自私欲望上的一个延伸,在拥有皇权之后一个人的自私被无限的扩大,与此同时虚荣心也会嫉妒膨胀,那么正所谓站的越高的人越摔得惨,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他或他们会竭尽全力的去维持,清朝末期的慈禧政权是很明显的解释除了以上的种种,自私,虚荣心等等为此他们也付出了相当大的利益,割地求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对权力看的很重。至于腐败,一个政权,或者说一个社会,往往在最发达,或者相当发达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这些问题,腐败这个问题已经几乎成为了以个定性,想想看,历史上的每一位开国皇帝与末代皇帝的所作所为就明白了。不知道这样的回答满意不?
如果是昏君那就是,权利过于集中可能会产生武断误国飞可能性最大,就像伍子胥和吴国王室有一定权利,那吴国还会亡吗?
腐败和皇权这个机制是没有关系的,任何政治制度都会出现腐败的现象,如果非要说腐败的根源的话,我个人认为,腐败的根源是人类的贪婪,皇权的过度集中只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表现之一。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弊端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弊端
高度集中专制皇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高度集中专制皇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造成皇帝独断专行,选官制度不民主、不科学,产生腐败问题严重。

君主过分信任皇亲国戚,宦官。危害国家安全。专制皇权对待本族人,对其他民族实施打压。容易发生动乱,造成国家不稳定。

加强了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造成百姓的苦难加深。

加强专制皇权,会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活泼发展。这种制度又往往取决于君主个人政治品质的优劣,因为皇帝个人因素对政局影响巨大,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外戚干政等)可以说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副产品。其消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越来越大,特别是明清以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禁锢了人们的头脑,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这也是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使君主镇压人民的力度加大,起义、革命难以成功。

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的错误决策会对国家造成灾难。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专制皇权针对的是诸侯并立 政出多门的现象.加强皇权,突出在于收揽决策权.
然而,物及必反,专制皇权有其优点,但矫枉过正,如果过于专制,未免就会出现纰漏.

弊端:

1.专制皇权,突出的是个皇字.扩大点说,皇指的是中央;缩小点说,皇指的是皇帝个人.这个字道出了专制皇权的思路: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权力呈金字塔分布.而最终决定帝国命运的就是皇帝个人.这种状况,已然是高度专制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一点:专制皇权严重依赖于皇帝个人.因此,这种制度下,皇帝个人显得尤为重要.遇到暴君 昏君,那么会给帝国造成严重损失;遇到明君 贤君,国家就会出现治世.同时,即便是唐太宗 清康熙这样的明君也难免会有个别纰漏.因此,专制皇权在皇帝本人就是重要的症结.皇帝与帝国命运生死兴衰相连;

皇帝也是凡人,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欧阳修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有几个人能做到呢?皇帝的脾气依托其特殊身份及其附属权力而成为国家意志.皇帝生气,那么国家就会颤抖;皇帝高兴,那么国家都会兴奋;

皇帝有生老病死,一旦皇帝去世,那么皇帝的做事风格及制度就很容易被新皇帝否认.不管是个性倔强,还是对前任的反感或经验幼稚,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况出现几率很高.这样,国家就会变个轨道行进,一切都要跟着变动,而百姓又要来摸着新皇帝的脾气过日子了.政治的不稳定性,也造成了帝国的不稳定性.此又专制皇权的弊端.

综述,皇帝个人就有三个弊端,品质 脾气 生死.

2.专制皇权,决策权高度统一,秦始皇时设置的参谋兼有一定决策的大臣,比如丞相等,逐渐被取缔.高度统一的皇权,避免了臣下的颠覆与越权.但,下边的人变为了听话的奴才,而动脑袋的事情少了.专制皇权很容易培养奴才,而且这种制度就是主仆政治,远不是上古时期的参议制度了;

臣下当奴才惯了,习惯于听命行事,而把帝国的命运不详加考虑,惰性增加的.专制皇权,其实就是家天下的加强版,越来越多层次的人被排斥出决策圈,最终只剩皇帝一人.

总之,专制皇权是皇帝政治,是对诸侯政治与参议政治的矫枉过正.帝国与君王命运紧密联系,越来越多层次的人被排斥出决策圈,实现核心家天下.专制,一说是权力集中,其实也是责任集中.
通过对秦、隋唐、宋、元、明、清六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变化的讲述,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教材是通过三大方面展现主题的。其一为三省六部制的演变:秦朝确立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体制,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以分割相权来体现皇权的加强;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架空三省上,以相权的再分割体现主题;元代出现历史的回旋,废除了三省,实行一省制,相权加重,但是元朝中后期这一体现己现弊端。其二为丞相制度的废除:相权的加重,影响到皇权,有鉴于元朝中后期因相权过重引发的政局动荡,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这样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其三为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以至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可以对各种奏疏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采用,地位变得重要,但所办之事是否算数,还要由皇帝最后定夺。清明的军机处重处在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等机要政务,但轻处在于“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因此,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复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开始必修三文化史的学习。怎样进入让我刹费脑筋。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扛着脑袋渴求知识的状态,我非常苦恼,学习经过多少年的“训练”或者我们还要继续“训练”——那种等待老师赐予知识的心态,如果无法改变,学习始终是一大敌,我也最终也会象他们的教师节黑板报上写的那样:“啊,老师,您象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问题是,我还没有照亮别人,我就烧光,怎么办?还有,我的那点蜡烛光能照他们走多远?所以,我是不愿做蜡烛的。
不够民主,很难积极纳谏,很难听到百姓的声音,太专制有时会使人权力心膨胀,从而滥制、暴制。更容易使皇帝周围辅弼无人,宦官干政,因循苟且,士风萎靡,让皇帝经营个人小政府,霸占整个国家。长期的专制统治,在百姓的脑海中植入一条根深蒂固的规则,就是下对上的服从,而官员也产生了伴君如伴虎的顾虑,不敢直言上谏。人们只知道被动地机械化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而不会主动去改善人民的生活,由此大大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自由,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皇帝太暴政,最后就会像秦二世一样,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想到的……

复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决定开始必修三文化史的学习。怎样进入让我刹费脑筋。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扛着脑袋渴求知识的状态,我非常苦恼,学习经过多少年的“训练”或者我们还要继续“训练”——那种等待老师赐予知识的心态,如果无法改变,学习始终是一大敌,我也最终也会象他们的教师节黑板报上写的那样:“啊,老师,您象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问题是,我还没有照亮别人,我就烧光,怎么办?还有,我的那点蜡烛光能照他们走多远?所以,我是不愿做蜡烛的。

于是周四晚自习,我让同学们写一个题为“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想到的……”的随笔,稍作提示便开始了。一节课后交上来一看,完全目不忍睹。周五历史课继续把这一内容进行讨论,我进一步提示了:

从专制皇权不断加强而想到的……

你能想到什么?原因、经过、结果。原因里又分政治、经济、文化;经过里会想到哪些重要人物及措施;影响里可以分政治、经济、文化,还可以分对古代中国的影响和现代中国的影响;还可以分对国家的影响和对个人的影响等等。

各小组开始讨论了。讨论激烈,有的开始笔录,有的推举发言人,有的互相鼓励,有的翻教材,有的搬出前段时间准备的大部头书。

各组发言开始了,时而沉闷时而激烈,在精彩发言处掌声不断,在紧张发言处,组员为发言者递水倒茶,为发言者提醒续词等等,俺也兴奋在其中,结果出来,既没录音也没记录,只好让各组把发言再整理一份交上来。

在讨论完之后,我有了这样一段独白:

同学们,大家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大家进行这样一次思考吗?从现实的学习状态来看,我们还在受专制思想的影响,许多同学在等着老师恩赐知识,我不是皇帝也不是清官,我只是一个学习的领路人,大家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主动学习才会有收获;从马上要学习的内容来看,皇帝们要加强皇权,一定要有相应的理论做支撑,能支撑皇权永固的思想必然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所以我们即将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如何支撑专制皇权的?请大家阅读第一单元吧。

风采飞扬组:至高无上的皇权使皇帝有了凡人所不能的权力,他成了国家的核心人物,专制独裁常常可能造成决策的片面与盲目,祸国殃民,其后果不堪设想,若是遇上明君,则还可以促进社会的繁荣,为民谋利,但真正的明君在历史上有多少呢?所以在权力分配方面,西方的三权分立更值得借鉴。……在专制皇权形成之前,春秋战国时期,国家虽四分五裂,却由此产生了百家争鸣、人才济济的景象,但后来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文字狱”、八股文令人为之不忍睹。

车仔茶包组: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固,统治们不断地向农民输入封建迷信,使他们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使人民失去自己思想的空间,求神拜佛是统治者愚民政策的结果,尽管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但封建迷信仍然存在,儿子生病了,不求医却求巫,自己的合法权益不用法律武器维护,去自认倒霉……

东华四人组:从中央到地方,从君主到官吏,中国古代有一套完整的行整体系,职权分明,分工细致,办事效率高。政治上以君主为中心的特点日益明显,促进了政局的稳定与政治的繁荣,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但由于君主专制集权,使社会整体向“上”看,各级官吏巴结上司,忽视下层人民的疾苦,且官吏手中无权,无法发挥个人才智治理地方,官僚作风严重,这些又严重阻碍了政治的和谐,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政局的不稳定和政局的腐败。……同时,皇权的集中,也阻碍了政治上的革新。

宗人府:皇帝专制在古代社会来说,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专制带来的弊端也日益突显。长期的专制统治,在百姓的脑海中植入一条根深蒂固的规则,就是下对上的服从,而官员也产生了伴君如伴虎的顾虑,不敢直言上谏。人们只知道被动地机械化地执行上级的命令,而不会主动去改善人民的生活,由此大大束缚了人民的思想自由,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六女飞侠组:专制皇权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社会安定与稳定发展的。但由于凡事都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如果他是明君人们就可能过上好日子,但如果他是暴君那百姓的生活就苦不堪言了。另外,当时皇权至上意识已深入人心,象无形的锁禁锢人们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意识,例如有人发明热兵器被皇帝认为是“奇技淫巧之事”而被禁止,最终皇帝一人的喜好决定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鱼美人减肥中心:

何俊:皇帝决策“延时”,国家存亡听“皇命”。在古代的决策机关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中枢决策机构,但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工作效率了,这样可能导致决策失误、延迟,出现了决策的时效性问题。国家的命运完全依赖于皇帝,遇上明君,国则昌盛太平,遇上昏君,国则内反外乱。

钟汉斌:贪官泛滥,家长专制和愚民政策盛行。为加强皇权,皇帝们不满足于统治版图和政治,还要统治人们的思想,愚民政策出现了。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在寻找他们的“支持者”,在为其统治寻找一个支点,以遏制人民的思想,使他们屈于礼法,听命于统治。另一个方面,官员们只要哄好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榨取民脂民膏了,贪污风气不止。

唐帆:由上至下的改革,头重脚轻。皇帝是一个国家的首脑,若要改革也必然会从这儿开始,也必然为之服务,而让民众受益不会太多,从而导致了“头重脚轻”,即便是起义也不过是换人实行他自己的专制,换汤不药。

姚嘉进:自私自利何时起,落后挨打该怨谁?皇帝们为了绝对的权力,不惜一切地抑制所有的威胁他们的力量,千古以来的自私可见一斑。现在也有这样的现象,许多大富翁在慈善事业上一毛不拨,宁可用以挥霍,重男轻女、迷信行为都与专制皇权悉悉相关。

终极一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措施阻碍了文化的传播,愚民政策,禁锢人民的思想。中国人的个人性格也受到专制皇权的影响:如性格比较内向而谦虚谨慎,做事都三思而后行,不敢于创新与尝试,因为人民怕自己的行为触怒了天子。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建筑风格大多封闭而内向,有等级风格。古代的人们对皇帝敬而远之,遭受到压迫大多是逆来顺受,直到今天,许多人也不太会选择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三光政策”二组:受封建专制毒害极深的农民接受新制度的那一刻,仍忘不了曾经的皇帝——甚至是想念,因为习惯了逆来顺受,习惯了被发号施令,中国人迷惘了。一方面人们渴求民主与平等,另一方面,民主摆在面前时,却有人不会去争取,不会去运用。

“三光政策”二组:1、封建迷信:君主通过君权神授,以天子名义治理天下,将人们禁锢起来;2、行为习惯:皇帝是一切事物的决策者,人们从不主动争取本身的合法权益,被动地接受,如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个人主义:皇帝一个决定国家的命运;4、世袭制:老百姓只能等明君,盼清官,不能做任何事了。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啥清代吏治腐败蔓延朝野上下?

自秦始皇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官员以钱粮为薪俸向君主效命起,古代官场就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腐败问题。腐败犹如过江洪水般波涛汹涌危害无穷,轻者压榨百姓,营造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重则引起朝局动荡直至王朝的覆灭。古往今来,有关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秦用重金收买六国重臣霍乱朝政方达到统一目的;东汉时期更是公然卖官鬻爵;南宋宰辅秦桧“开门受赂,富敌于国,外国珍宝,死犹及门”;明朝宦官专权,大行贿赂之风直接造成大明国亡政息。而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虽由马背上的民族起家,经过一步步艰苦奋战攻城略地直至入关一统天下,依旧避免不了走向腐败。原本名声赫赫的八旗子弟到后期竟也“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令人可惜可叹。清代吏治又是为何会走向腐败糜烂的乱局呢?

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蔓延朝野的清代腐败风气

腐败往往指当权者利用自己的公共权力以权谋私来满足自己个人私利的行为。“吏治之清浊,关系民生之休戚”,吏治不严往往导致官场上的极大腐败。贪官污吏不仅鱼肉当地百姓,造成民生不满,还会在社会上营造起不良的为官之风、奢靡之风,严重动摇朝廷根基,引起朝野上下动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足以见当时的腐败之深之重。

清朝时期的吏治腐败大体表现在结党营私、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在生活上奢靡毫无节制,后来的八旗子弟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终日游荡于酒家戏院,豪赌成性,每月饷银到手后先沽买酒肉以供醉饱,入不敷出时只好靠预借饷银、典卖旗地直至靠借贷度日。

腐败往往与权力息息相关,以权谋私继而以私维权。起初朝廷俸禄低,俸禄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日常的办公费用,俸禄较低难以满足其正常开销,因而地方管理民政的官吏通过采取加征“火耗”的方法,即除了正常的税负之外还要再向老百姓征收将散银熔铸成银锭时的损耗费用,正税向朝廷交纳以后,余下的所谓“耗羡”便成为各级地方官府自己掌握的经费。但通过此种方式的补给到了后期愈演愈烈,各级地方官吏变相多征徭役、税收,盘剥、勒索百姓,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苦不堪言。

在官场上,乾隆时期的和珅更是将腐败发挥到了极致,和珅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私相授受,收取巨额贿赂,贪污受贿之财达到八亿两。和珅向地方官员收取贿赂,地方官员又向下一级收取,官官相护、层层盘剥,最后全部落实到老百姓头上。其家产比国库银钱还要多,朝廷需用钱财时乾隆皇帝还要向大臣和珅借钱,足以可见大清第一贪官当时富可敌国之一面。这种腐败之风虽在后期有所遏制,但依旧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慈禧年间,慈禧日常的吃穿用度奢靡无度。据说慈禧一顿饭要有上百道菜,她并不会每道菜都吃,吃不完的宁愿倒掉也不会赏赐给下人。慈禧洗澡时要用掉一百多条毛巾,且用过一次的不准回水再用。其生活的奢侈程度不禁令人瞠目结舌。虽说清王朝的覆灭是由历史多方因素导致的,但这种极度腐败无疑加速了其灭亡的进程。

二.清朝统治者在整治吏治腐败时的主要措施

为了巩固王朝统治根基,历朝历代都会采取措施防治腐败,清代也不例外。

废除弊政捐纳制度。康熙帝时期实施的捐纳制度使其认识到在官员腐败的严重问题后指出这只是权宜之计,并在后期严厉禁止,但并未完全彻底消除,其后代在此基础上更是将该“弊政”发扬光大,严重损害瓦解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候补与会考并行的反腐措施。在雍正时期设立会考府,即清朝特设办理钱粮核销之专门机构,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由皇帝派署钦差大臣前往地方查账,起到审计账目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审计程序。虽说这在一定程度能够起到防治腐败的监督作用,但是仍少不得部分官员与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做假账,进而起到混淆视听、蒙蔽圣上的作用。基于此创立了候补制度,即设有相当一批候补官员。由朝廷发放俸禄但并无相应职位和权力。由候补官员和会考的官员一同前往地方审计账目,如果现场发现会考官员涉及贪污腐败问题,当场予以处理,由相应候补官员顶上该职位。这种官员相互监督的方式能够起到一定防腐的作用。并且,雍正帝在当时时期提高了朝廷官员的各项俸禄,欲通过高薪养廉的方式减少地方肆意征收税赋、鱼肉百姓。

严惩贪污巨犯震慑官员。清代嘉庆帝上位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惩处了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不仅将其家财尽数查抄,而且将其处决。当时民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足以见得其万贯家财最终全部流归朝廷。

三.清代吏治腐败为何会蔓延朝野上下?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皇权自身所引起的权力腐败

封建制下将权力过度集中于一人之身,使其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这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公可能性,自我裁决的不公,被包裹着无限权力下的同时也充斥着个人无穷尽的欲望;用人不公,在选官用官时彼此官官相互,假借皇权而产生的权力滥用,使其在根本上蕴藏着腐败。据说,和珅在临死前谈论为何贪污那么多银钱时说大多处于迫不得已,皇帝每逢修大园子、南巡需要花费巨额银钱时,从国库出少不得留下奢靡的名声,每每此时都由和珅全权负责。一方面满足了乾隆帝的私人欲望,另一方面也为其收受贿赂师出有名。

(2)捐纳制度为吏治腐败埋下根基

康熙帝在“三藩之乱”发生不久,下旨在全国实行捐纳制度,起初目的在于增强新政权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既可减少参与叛乱之人又可稳定地方,扩充国库进一步扩大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即允许那些屡试不中而又有家财者,出钱即可捐得知府、知州、知县或者监生、生员出身。但捐官者不会白白下本钱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旦上任后便会疯狂敛财,搜刮民脂民膏,鱼肉百姓,严重导致了吏治的败坏,使清朝的官场变成了市场,官场的正常选拔变成了市场上银钱的不同等级,为之后清王朝的消亡埋下了基础。

(3)“完赃减等”法律的催化作用

康熙五十三年,刑部尚书赖都奏称:

现在亏空积至八百余万之多,其中不无家产可以清还,请分限减等,并严承追官员处分之例,经吏、户、兵、刑四部会议:凡侵盗挪移应追之赃,一年内全完,将死罪人犯比免死减等例,再减一等发落; 若不完,再限一年追赔,完者免死减等发落,不完照原拟监追,仍再限一年,著落犯人家属追赔。如果家产全无,保题豁免。四部议奏后,奉旨依议,钦遵在案。

虽说是为弥补国库巨额亏损所出台的不得已法律政策,但这无疑对贪污官员是一道免死金牌,进一步催化了吏治的贪污腐败。

四.结语

历朝各代皇帝都采取各项措施抑制吏治腐败。包括在《礼记》上明确规定朝廷官员吃穿用度的标准,严禁奢靡僭越;在处理贪污受贿官员时也进行了严厉查处,望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在民间也创造出有关反腐倡廉的地方歌谣,意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手段来减少腐败。但由于这些措施其并未触及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导致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愈演愈烈。

清代吏治腐败问题也是如此,统治阶级在得到天下后逐渐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被物质财富冲昏了头脑,争相攀比奢靡。阶级上层的反贪行为也并未起到良好的效果,贪官污吏之间沆瀣一气。直至清末后期国库空虚、官员内外相互勾结进一步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地主阶级掌权的封建王朝其阶级本质上也是以剥削压迫为主,必然不会以服务人民为己任,因此不仅清王朝,中国历朝在政权稳定后均不可避免的陷入了吏治腐败的困局。

因为清代是白银大量流入的时候。这时候世界性的白银大都流入了中国。因此又都流入了官员的口袋。
这和乾隆时期对贪官污吏不作为的措施有关系,乾隆的宠臣和珅就是最大的贪官,在皇帝的默许,和珅的庇护下,几乎是无官不贪,已经制止不住了。
首先,是因为监管不到位,而且皇帝管理宽松,有时候默许官员贪污,比如和珅。其次,清朝官员俸禄低,只有贪才能过上体面生活。
清朝的贪腐应该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的,典型的代表就是和珅。女真人入主中原多年后,逐步奢靡堕落,皇帝又不整治吏治。
文章标题: “皇权的过度集中是古代腐败的根源”,这句话对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2200.html
文章标签:皇权  这句话  根源  腐败  过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