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民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啊??急求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和封建压迫的加重,使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激化,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因此不断高涨。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但它又不同于此前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它是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因此,资产阶级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导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下层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提出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替代旧的生产方式,而且还要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民主共和制度去代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所以它具有更新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重大意义。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孙中山开始革命是以他在19世纪90年代建立兴中会作为标志的。兴中会的建立是中国正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结束,辛亥革命失败,这场革命运动历经了近20年,大致可分为两大时期和6个阶段。
两大时期为:
1912年前兴中会和同盟会发动和领导革命时期;
1912年后组建中央政府和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时期。
6个阶段为:
从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起至1900年11月兴中会领导的惠州起义失败,此为辛亥革命的最初酝酿阶段;
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前,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兴起阶段;
从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至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前夕是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阶段;
从1911年10月武昌首义至11月下旬革命风暴席卷全国,各省区宣布起义或独立,为辛亥革命运动的高涨阶段;
从1911年11月下旬,光复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举行会议筹组临时政府至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之前,为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阶段;
从1912年4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解散至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是辛亥革命运动由胜利到失败的阶段。
从整个革命运动的进程看,斗争是异常复杂和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胜利的亢奋和喜悦,更有失败的悲愤和痛苦。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联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和科学补习所在日本的部分成员和其他爱国革命者,组成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继承了兴中会武装反清斗争的正确路线。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革命力量的进一步集结和整个革命形势的进一步成熟,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新的面貌和新的姿态走上历史舞台,担负领导革命的重大历史使命,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同盟会作为新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为楷模,建立了一整套党的组织系统:中央设本部,在各省和海外各地设支部和分会。本部的总理通过民主公举,四年更选一次;本部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所有这些,都赋予同盟会以新型政党的特色。虽然,同盟会在组织上也难免存在着松散的状况,但它无疑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形成了以孙中山为领袖的领导核心,在总理之下,黄兴任执行部庶务总干事,协助孙中山主持本部工作,实际上起着副总理的作用;汪兆铭(精卫)为评议长,宋教仁为检事长,邓家彦为判事长,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为各部主要职员;张继、章太炎、陶成章等先后主持《民报》,秋瑾、蔡元培等为各省区主盟人。在华侨中,也涌现了象陈楚楠、张永福、邓泽如等代表人物,主持各地分会和筹款工作。在这众多的领导成员中,孙中山比起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前面,“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永不后退;他最先走上革命征途,率先建立革命团体;他最早提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纲领,并且最早领导和组织武装夺权的革命实践。因此,孙中山是当之无愧的革命先行者,辛亥革命运动的领袖,他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面光辉旗帜。
1905年底,在孙中山领导下,革命派与立宪派展开了一场思想大论战。论战的主要战场在日本,论战的主要阵地是革命派的《民报》与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在新加坡、香港、檀香山、旧金山、加拿大等地也笔战不绝。革命派的《中兴日报》、《中国报》、《民生日报》、《大同报》,立宪派的《南洋总汇报》、《商报》、《岭海报》、《新中国报》、《文兴报》等20多种报刊,全部投入论战。这场论战规模之大,延续时间之长,涉及问题之广,实为中国近代史上所仅见。
经过两年的思想大论战,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立宪派在论战中失败,革命派维护了同盟会的民主革命纲领,分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改良路线决裂,公开站到革命派一边,大大地扩充了革命队伍,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减如后来孙中山所回忆:同盟会成立后,不期年而加盟者已逾万人,支部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
同盟会成立后,武装斗争连绵不断,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广东防城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的广东钦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此外还有同盟会员在四川发动的多次起义。其中同盟会领导下的历次起义,前后延续5年之久,达10余次之多,波及湖南、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浙江等省份。有的起义,拥众数万,略地数州县。参加武装起义的有会党、新军、华侨,也有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参加,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持续不断的革命形势。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又与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相互激荡,相互影响,造成清廷顾此失彼的危局。
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虽因缺乏坚固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根据地,一个又一个地被清朝军队所击破,但它点燃的武装斗争火把,却成为燎原大火,从根本上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起着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作用,在思想上、组织上、军事上、干部队伍上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的爆发作了充分的准备,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胜利和革命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了举世闻名的武昌起义。武昌起义,象阴沉天空中的一声巨雷,震动了中国大地。11日凌晨,革命军占领武昌全城。接着,汉阳、汉口相继光复。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政权??湖北军政府。这一胜利,敲响了清朝统治的丧钟,进一步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热情,革命在全国范围迅猛发展。
武昌起义得到全国的响应。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全国已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江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广西、安徽、福建、广东、上海、四川等15个省市宣布独立,脱离清王朝。12月2日,江苏重镇南京被苏、浙革命联军攻克,并逐渐代替处在清军炮火威胁下的武昌,成为新的革命重心。会党起义和各省各族人民反抗压迫的群众自发斗争,也此伏彼起,接连不断,席卷全国,迅速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与此同时,立宪党人也因三次请愿召开国会斗争失败而对清廷失望,相对附和或投身各地的独立运动。清王朝的统治在迅速崩溃。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革命党人为了统一全国的革命领导,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从11月下旬起便开始酝酿筹组中央革命政府。但由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各省纷纷独立,同盟会无法控制整个局势,立宪派乘机把持各级地方政权,给革命党人组建政权工作带来诸多困难。12月2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热烈的欢迎。孙中山回国,提高了革命人民的斗争勇气,增强了革命派建立全国统一革命政权的信心。孙中山针对立宪派、旧官僚和投机政客操纵、控制中央政府的企图,在筹建中央革命政权过程中,明确提出“组织政府问题当然由党而决”的正确主张,打破了组建临时政府的僵局。12月29日,17省都督府代表会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多数正式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着手组织中央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和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部总长,虽为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分任,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取得临时大总统,陆军、外交、教育三部的职位,各部次长也全部由革命党人充任,在临时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掌握了实权。孙中山在任上主持制订和颁布了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内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法令和革新措施。在政治方面,要求全国各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压迫和国家分裂,努力扫除封建官场的腐朽恶习;在经济方面,提倡振兴实业,确定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制订发展实业、协调和统筹各地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法,着重解决各族人民的生计问题,在教育方面,改革了清朝的教育制度,制定了新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新的人才。这一切都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
然而,在南京临时政府中,旧官僚军阀黎元洪占据了副总统的高位,立宪派控制了内务、实业、交通、司法等重要部门,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在临时参议院中,议员多数是立宪派分子,他们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牵制革命派。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成为迫使清帝于2月12日宣布退位和帝制终结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所能取得的最大胜利。
历史已经证明,辛亥革命运动的胜利为中国人民争取实现人民民主、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繁荣富强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它是近代中国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和革命派内部妥协倾向的增长,孙中山不得不于1912年2月13日辞职,并于4月1日正式解除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军阀官僚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转向尾声。
袁世凯取得了政权,但他不可能马上控制全中国,也不可能立即就在全国迅速恢复被革命派打乱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实行全面的复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还保留着七、八个省的地盘和十几万军队。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起兵讨伐袁世凯发动的“二次革命”,是作为辛亥革命终结的最后一役。在这场大战中,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讨袁斗争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反抗斗争。可是,由于国民党的涣散和政见不一,致使“二次革命”缺乏团结统一的政党领导。“二次革命”一旦爆发,革命势力仓促上阵,讨袁军既没有统一部署,又局限在单纯讨袁,这不仅造成步调不一,各自为战,也失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结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讨袁军很快就被各个击破。9月12日,四川讨袁军放弃重庆,持续两个月的“二次革命”最后失败。“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实现。革命党所掌握的武装被击散,他们所控制的地盘全部沦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领袖人物亡命海外,作为辛亥革命成果的责任内阁遭到践踏,国会被解散,《临时约法》被废除,辛亥革命运动以实际的失败而告结束。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个多月里,先后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等14个省和上海、重庆两市宣布独立,占当时全国24个省的半数以上。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14个省的相继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就成为革命的首要任务。1911年11月,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集团和以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为代表的上海集团,同时展开了争夺筹组中央政府的活动。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名义,向独立各省发出通电,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开会,商榷中央政府事宜。这一通电遭到上海、江苏、浙江军政府和上海资产阶级的抵制,他们要求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并提出有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开议。11月11日,江苏、浙江、上海的3个都督电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开会。11月15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代表在上海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但武昌集团不肯退让,仍坚持会议要移到武昌召开。因为武昌是首义之区,多数省的代表已抵达武汉,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也在武汉。最后,上海方面让步,议决各省代表赴武汉商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但每省仍须留1人以上在上海,为通信联络机关。11月27日,汉阳失守,武昌城处于清军的炮火之中。11月30日,各省代表不得不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会议,讨论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权。会议除制定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外,还确定临时政府为总统制共和政府。
12月2日,革命军江浙联军攻下南京。黄兴、宋教仁也从武昌到了上海,使上海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出于维护同盟会革命领导权的目的,组织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开会,以投票的方式选举黄兴为革命军政府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由大元帅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对此,黄兴一再推辞,黎元洪却不甘居于黄兴之下而反对。14日,武汉、上海两地的代表齐集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5日,会议获悉袁世凯的议和代表唐绍仪已抵汉口,袁世凯有赞成共和之意,立即决定暂缓选举总统,虚位待袁。而由大元帅暂行大总统的职权,并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当时黎元洪在武昌,由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这时,黄兴接到孙中山即将回国的确切消息,留在上海等候孙中山的归来。
12月25日,长期在国外领导反清革命的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从美国经英国伦敦、法国马赛回到上海。全国各界一致要求选举孙中山为总统。由于他的崇高威望,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乘专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达南京,一时欢呼声震天,军乐齐奏,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傍晚,孙中山到达总统府。晚上11时,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誓词中说:“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同时发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规定对内方针是实现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政统一、财政统一、“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奠定中华民国的牢固基础;对外方针是洗清政府“辱国之举措”。1月2日,孙中山通告各省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即为中华民国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又选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中山提出的临时政府各部总长、次长名单,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次长蒋作宾;海军总长黄钟瑛,次长汤芗铭;外交总长王宠惠,次长魏宸组;司法总长伍廷芳,次长吕志伊;财政总长陈锦涛,次长王鸿猷;内务总长程德全,次长居正;教育总长蔡元培,次长景耀月;实业总长张謇,次长马君武;交通总长汤寿潜,次长于右任。以胡汉民为总统府秘书长。1月28日,改各省代表会议为临时参议院,由各省代表会议的代表充任参议员,推林森为议长。具有历史意义的南京临时政府经过曲折的斗争终于诞生了。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颁布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在政治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效力相当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宗明义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规定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它根据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宣布中华民国公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人身、家宅、保有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通令保护华侨,禁止买卖华工,禁止买卖人口,废除奴婢买卖契约和一切主奴身份,承认受歧视的“?D户”(即水上居民)等所谓“贱民”在政治上和其他人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为了保护人民权利,命令官厅焚毁刑具,禁止刑讯、体罚,整顿警察,维持治安,并整顿吏治,严禁违法乱纪。临时政府还改革了一些封建的陈规陋习,限期剪除辫子,禁止缠足,禁止种植、吸食和贩卖鸦片,禁止蓄娼,反对封建迷信。
在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法令,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欢迎华侨在国内投资,并协助维持了一些有实际困难的企业继续开办下去。2月5日,实业部通知各省迅速成立实业司,立即开办实业。财政部统一管理外国借款和在国内发行的公债。
在文化教育方面,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一些进步的主张和采取了一些革命措施。如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提倡男女同校,奖励女校;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废止读经、禁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新办了一些工业科技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和蒙回藏师范学校。
在对外政策方面,南京临时政府主张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但为了换取各国对中华民国的承认,避免列强干涉,又继续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承担偿还清政府所借的一切外债和赔款。中华民国成立后,遭到了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帝国主义各国在外交上拒绝承认,在经济上实行封锁扼杀,在军事上进行威胁恫吓。反动势力头子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采取软硬兼施的反革命两手,篡夺革命果实。孙中山在内外压力之下,被迫妥协,于4月1日正式解职,让位于袁世凯。其他一些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也相继下野,新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仅仅存在3个月即被扼杀。政权落到袁世凯手里,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华民国只是一块招牌,中国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夭折了,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灭亡和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天朝的崩溃 茅海建 三联的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 (美)芮玛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年 李剑农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美]孔飞力,谢亮生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晚清七十年 唐德刚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我推荐给您的都是学术上的力作----分别代表了国内外对中国近代的研究
关于民国的历史
传记小说纪实什么的都可以。。。rn有关名人、大事、军阀混战............rn对民国历史很大兴趣如有有关资料或推荐请发至panchaok@qq.com两本书 中华民国史 中华民国政治史
影像凤凰卫视之凤凰大视野的《中国远征军》、《喋血会战》、《将军一去:××抗战将领殉国录》系列、《日本侵华将领实录》系列、《满江红——抗战珍稀影像全纪录》、《雪耻:中条山战役》、《最后一战:芷江1945》、《衡阳血战全记录》、《七十年的远征》、《老兵不死之仵德厚》、……纪录片阳光卫视40集《国殇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以及其前身《一寸山河一寸血》、《发现少校》、崔永元的《我的抗战》、《南京梦魇》。
推荐一部电视《走向共和》
讲述了袁世凯与孙中山历程。不过你是里面那些大军阀都还在给袁世凯当差
大学课本,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很不错
看《辛亥革命》或者《孙文》
书《29军战记》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
详细的民国史
有,但是不会太客观,现在民国史料有一个是《金陵春梦》,不客观;比较客观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抵制日货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状况:发展受挫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第四阶段:1937-1945年抗战时期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政权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状况:陷入绝境(冬天)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① 国民政府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谢谢
民国史还是有不少,但每一套都有一定的缺陷,需要综合对比着看才行。
目前在看的三套民国史:
两卷本《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十卷本《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
综合学术观点立场、内容的详实程度来看,《中国近代通史》要更好一些。
剑桥中华民国史
民国史主要都有什么?
《民国通俗演义》就是。百度上面查的到,而且我在图书市场与图书馆里面看到过。只不过不火不热罢了,民国史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详细了解一下,现在的网络信息时代这么发达,几乎没有什么能够查不到的。虽然最核心的内容可能由于部分图书版权问题有所障碍,但如果只是了解和兴趣爱好的程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三国刚统一那阵子不一样没有三国演义么?三国发生在汉末,但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过了一千年。虽然各位答主也提出有类似的戏说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小说。但是这些小说中要想写出类似三国的水准,那我看也得有些个时间积淀才行。否则就是太年轻、太幼稚了。
传奇演义如果都是正史中的大事,读来不免枯燥,不妨加些巷论街谈,方显生动有趣,再则《三国》有诸葛,《红楼》有宝黛,《西游》有悟空,《水浒》有宋江,本故事若不塑造主要人物,难免有记历史流水账之憾。言归正传,既是戏说红朝往事,恰有一人物,出身于寒微,然则在民国短短三十多年间,从不名一文到号令天下,从白领屌丝到华夏君临,坐拥江山万里,**团数千,岂非正合今日网上畅销之意淫小说所书之事。此主人公是谁,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在下不才,在排名第一的答案前段,画蛇添足一番,聊博众知乎网友一笑,望能抛砖引玉。
作为一名选修过《鲁迅文学研究》的学生要提名一位,鲁迅母亲喜爱到让先生回家稍几本的作家作品-张恨水。“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张恨水的作品一直具备着演义小说的特征,而且与民国社会息息相关。1957年2月,62岁的张恨水仍在埋头写作。当时他正在编写民间传说《孟姜女》,并修改旧作《五子登科》然而,他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或者对他视而不见,或者贬低他的文学成就,或者用一种肯定的方式抹杀他的独特性,生硬地将他划归某一阵营。而作为报人的张恨水,谈论的人就更少,我们几乎完全不了解张恨水在这期间都做了什么,他的鲜活的生命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而不为世人所知。
但是,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在现代文学的课程设置中是没有张恨水的位置的,甚至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都不讲张恨水。中小学就更甭提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版过几种现代文学史,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等,他们把新文学的左、中、右各派都讲到了,对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现代派、论语派、民族主义文学派的各次争论,甚至对于提倡复古的学衡派、甲寅派的争论,也都非讲不可,可就是不提张恨水的名字,好像这个作家从来没有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样。张友鸾先生曾经感叹,这种做法“使人联想到‘汉代也许没有杨子云’这个历史故事”。其实谁说没有,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里面有一个民国演义。还挺好看的。就是没写到本朝。
文章标题: 可否用较短的篇幅讲清楚民国史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70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