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12 15: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同为明末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他们为什么没有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满清呢?这要从当时的地位说起,李自成当时在高迎祥手下当将的时候,张献忠那个时候已经和高迎祥的地位是同一个级别的了。也就是说当时的李自成地位远没有张献忠的高。
而后来高迎祥死去之后,李自成独立强大起来,这个时候的李自成地位要比张献忠还高,而李自成又有了想要吞并张献忠的想法。张献忠自然不会服气一个曾经不如自己的人,俩人在这个想法上面互相都不会退让,也就有了抗衡。
这个时候两人就并非是同道中人了,可见一山不容二虎。俩人又曾经在攻下明朝凤阳的时候,因为一些小事闹了一些矛盾,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两人就各自为战了。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两人也就是个农民出身,从眼光格局来说,也没有那么的长远,自己总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最优秀的,没有服人赏人的心态,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一支队伍力量淡薄,需要拧成一股绳的觉悟,当然对于满清来说,这样的小股力量,想要打散还是非常容易的。如果真的是两支队伍联合起来,那恐怕满清就未必能赢了。说白了,还是领头人的格局问题决定了最后的失败。从他们的这件事上就能够看出,要想成事,光是有拥护者是没有用的,还必须有领军的头脑才行。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氏,据说是党项族人,他参加高迎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为作战勇敢被称为“闯将”,后来高迎祥战死他接任义军领袖被称为“闯王”,是明朝末年势力最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更是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
遗憾的是,大顺政权没有能够在后来的复杂形势中坚持下去,毕竟“打江山易坐江山难”,随后在与大清、南明等势力的交战中李自成中伏被杀,其部下势力也随之烟消云散。
那么能够推翻明王朝统治的李自成为什么没能守住江山呢?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李自成的出身限制了他的眼光,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开国君主,只有刘邦与朱元璋是出身平民,其余都是高官贵族出身,他们的家世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后方保障,比如李渊的关陇地区。
平民出身的刘邦在沛县颇得人望,后来又入秦“约法三章”收服民心,后来在汉地更是有萧何为他治理后方,始终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朱元璋更是在战斗中不断学习成长,这点从朱元璋后来的施政风格中可以看出来,而且朱元璋不盲目自信,坚持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直到最后羽翼丰满才与蒙元王朝决一雌雄。
李自成同样因为小农出身,在政治上没有大局观,始终不敢流寇作战的恶习,没有一块像样的根据地,这也导致在一片石与八旗军作战失败之后,始终没有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在湖北九宫山被地主武装射杀。
其次,李自成没有选择正确的目标,当时天下局势复杂,明王朝虽然腐朽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江南等地仍然有很大的势力,这点从南明小朝廷在清军入关后仍然能够斗争十几年看出来;关外的女真人同样野心勃勃,皇太极死后,摄政的多尔衮在谋略上并不次于其兄,吴三桂等降将被他拿捏的死死的;农民起义军中仍然有好几分势力不服从李自成的指挥,比如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等等。
这时候李自成若是坐稳陕西关中之地,然后图谋巴蜀再沿江而下直取江南等地,最后再挥师北上重走朱元璋北伐的路线,未必不能统一天下,但是李自成误打误撞的闯入了北京城,最后白白便宜了满清。
最后,李自成对部下的掌控能力不足,这与他部下多是农民出身的流寇有关,没有及时的吸纳知识分子进来,队伍中全是大老粗,烧杀抢掠在行,干别的就不行了,而且不能团结大多数人,把地主官僚集团推向了满清集团是最大的败笔。
综合来看,李自成的经营策略很难统一天下,纵然没有多尔衮率八旗入关,李自成迟早也会败于地主武装之手,李自成的强项还是做流寇,坐江山真不是每个人都行的。
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政治腐败,农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连续多年闹灾荒,土地都被皇亲贵族、地主豪绅霸占了。千百万农民身上无衣,口中无食,受着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李自成从小就因欠债被迫给姓艾的地主牧羊。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
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扩展资料:
李自成起义失败: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只余驻防山海关外的明总兵吴三桂。李自成虽认识到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但失于轻敌,仅派降将权将军唐通和降官兵政府侍郎左懋第携金银锦缎前往招抚。
吴三桂先接受招抚,后闻自成在北京向明官追饷,并闻家属被拘,遂归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自成大怒,率刘宗敏﹑李过东征,四月二十一日至山海关。
为防三桂东退,自成出奇兵二万绕至三桂军后,自己则率大军从西面合围夹击。在吴三桂军动摇之际,清多尔衮发兵夹击。因众寡悬殊,两面受敌,农民军势渐不支,败退北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当时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朝廷正治斧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破产,压迫剥削日益加重;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李自成所在的陕西当时正逢连续几年的旱灾,人民无法生活;
个人原因:李自成21岁那年因打伤了地主,逃到银川当一名驿卒。崇祯三年(1630年),李自成所在驿站被裁撤,遂失业(无生活来源)。
当时全国到处都有农民起义爆发。1627年,陕北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数百农民揭开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序幕。1628年,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和王左卦等纷纷起兵响应。李自成遂于1630年前后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
扩展资料: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自成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建立者,建立政权后不久就攻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当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时向崇祯提出了三个条件,声称只要崇祯答应自己这三个条件自己马上就归顺。然而崇祯皇帝却拒绝了李自成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李自成提出的要求是什么。他提出的条件就是割西北为王,朝廷还要犒赏义军等,只有崇祯答应他这些条件,他才会答应退兵归顺。而崇祯皇帝并不相信李自成的承诺,并且崇祯皇帝认为以他现在已有的兵力,完全可以守住城池,所以不愿意接受李自成的条件。当时北京城的地形易守难攻,崇祯对这次战役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很可能会动摇崇祯皇帝的统治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已经是内忧外患了,清军已经在城外了,而城内又有李自成的起义。崇祯皇帝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了退路,他也不敢接受李自成的条件。因为明朝从来都没有和亲、纳贡、割地的传统,而李自成提出割西北为王的条件是比较过分的。并且当时明朝的大臣们也集体反对议和的条件,崇祯身为皇帝又怎么能反对大臣们的意见独自做出决定呢?万一没有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妥协了李自成的议和条件,反而让国家出于危难之中,一定会受到众大臣的批判。其实当时崇祯心里非常清楚,就算他妥协了李自成的条件,也不能将局势扭转。官员腐败、土地兼并,哪一样都足以让明朝灭亡。因此他决定拒绝李自成的条件,拼死一搏,万一这场仗打赢了还能稳住目前的太平。
李自成当时提出的条件是:让崇祯封他为西北王,并且给他一百万银子,并且昭告天下,封他西北王。这样才能和明朝一起去对抗清军,也就是“联明抗清”。
崇祯没有痛快的答应,而是和李自成玩文字游戏,就算答应,当时明朝的国库空虚,也拿不出这么多银两,所以激怒了李自成。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