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5-08 23: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
出尔反尔(拼音:chū ěr fǎn ěr)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期,有一年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邹国百姓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还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
邹穆公知道了这件事,非常不高兴。这时正好孟子来到邹国,邹穆公就问孟子:“在这次战争中,邹国的老百姓眼看着邹国的官吏们被杀却袖手旁观,真是可恨!要是把他们杀了吧,他们人又太多,杀不完;要是不杀吧,以后再有这种事情,更没有人去营救了。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您说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问道:“您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邹穆公说:“不知道。”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的责任。
他说:“在闹灾荒的时候,邹国的百姓们没法生活,年轻力壮的外出逃荒;年老体弱的就死在路上,尸体丢在山沟荒野之中。而您的粮仓里储满了粮食,衣食不缺。可您的属下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并不把灾情告诉您,他们不但不赈济灾民,反而还加紧搜刮、残害百姓。百姓怎么能不恨这些官吏呢?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老百姓自然不会去救。
曾子曾经说过:‘要注意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你的百姓一直无法报仇,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所以说,您也不要怨恨那些百姓。如果您实行仁政,爱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爱护您和您的官吏,并且在危险的时候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开始实行仁政,邹国也逐渐强大起来。
“出尔反尔”原指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在现代汉语中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出尔反尔、说话不算话的人最容易失信于人,古往今来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出尔反尔的人没有好下场。
三国时的吕布勇冠天下,但品性极差,出尔反尔,反复无常,最终难成大事,命殒白门楼。
吕布之勇冠绝天下,如此之勇士却在乱世不能安身立业,为什么?盖因其个性多变、反复无常,最终一事无成,反而丢了性命。
吕布本荆州刺史丁原义子,后却投降了董卓,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叙的:
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
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观其人,乃虎贲中郎将李肃也。
卓曰:“汝将何以说之?”肃曰:“某闻主公有名马一匹,号曰‘赤兔’,日行千里。
须得此马,再用金珠,以利结其心。
某更进说词,吕布必反,来投主公矣。”卓问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卓欣然与之,更与黄金一千两,明珠数十颗,玉带一条。
这实则是吕布性格的一个侧面反应,说明吕布是贪财忘义之辈。
而且李肃早已把吕布的这种性格看的一清二楚。
再看一看李肃见吕布之后吕布的反应如何?
……布惶恐曰:“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奈。”肃曰:“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布曰:“恨不逢其主耳。”肃笑曰:“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曰:“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肃曰:“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
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曰:“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一句“某欲从之,恨无门路”道出了吕布有奶便是娘的个性特点。
后来的事也就不用再费笔墨叙述了,结果自然人人皆知。
如果说此次吕布易主是为了寻求明主,那他则应该好好辅佐董卓。
可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在某些时候是有道理的,尤其用在吕布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连环计,又让他与董卓反目为仇,而且还亲自刺死了董卓。
吕布被曹操擒后,竟厚颜 *** 的对曹操说:“您忧虑的不过是我吕布,今日我已降您,您争夺天下已用不着忧虑了,您率领步兵,如果您能让我率领骑兵,那么,用不了多久,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曹操乃世之枭雄,早已看清了个性反复的吕布岂能用之,还是将其杀了。
吕布在其一生的活动中,不论是攻杀伐打,还是为人处世,无不反应了他出尔反尔的个性。
早在袁术称帝之前,就曾拉拢吕布对付刘备,并向吕布表示要娶他的女儿做儿媳。
吕布很高兴答应了这门亲事。
曹操为了不使吕布向袁术靠拢。
暂缓对吕布的攻击,并写信给吕布表示愿意共同对敌,还以献帝的名义发了一道诏书,称赞他杀董卓之功,要他和曹操同心协力辅佐朝廷。
于是,是否向袁术靠拢,吕布又犹豫起来。
袁术称帝后,想进一步和吕布和好,以使徐州、扬州联合对抗曹操。
便派韩胤出使徐州,把自己称帝的事告诉吕布,并迎接吕布的女儿与己子完婚。
吕布考虑了之后,答应了袁术的要求,还派兵送女儿上路。
吕布所属的沛相陈硅,早已倾向于曹操,他听说袁术吕布联姻共同对付曹操的情况后,赶忙去见吕布说:“曹公逢迎天子,辅佐图政,名高于世,将征服于四海,将军应当同他同心协力,共商大计,以图泰山那样的安定。
现在如果与袁术联姻,必然要落个不义的名声,这样下去将是危险的。”
吕布一听又犹豫起来,他想起当初袁术不接纳自己的情况,心里来了气,于是改变了态度,立即派人去把女儿追了回来。
还把韩胤戴上刑具送到许都,交由曹操处置。
曹操为了进一步拉拢吕布,又以献帝的名义任命吕布为左将军,派使者把诏书、印绶致送吕布。
并给吕布写信,表扬吕布制止袁术称帝,对皇室的拥戴,说朝廷仍然信任他,相信他的忠诚,还说是用自己家的好金子为吕布铸的金印,是将自己带的紫绶送给吕布,以表示友好。
曹操的信很短,却很有分量:在山阳屯,送给将军的封诏印绶丢失了,皇家没有好金子,我用自己家中的好金子再为你铸一颗金印,皇家无紫绶,我把所带的紫绶送给你以表达一番心意。
将军你所派的使者不好。
袁术在淮南称帝,将军报告给皇上,可是使者没有把你的奏章上报。
朝廷相信你,命你再上个奏章,以表明你的心意。
吕布接到诏书、印绶和曹操书信后,非常高兴,马上派陈硅的儿子陈登去许都向献帝谢恩,还带去一条好的绶带酬谢曹操,同时还表示希望朝廷任命自己为徐州牧。
此时吕布又倒向了曹操,可曹操是真心对吕布吗?非也,陈登到许都见曹操后,乘机告诉曹操,吕布有勇无谋,轻于去就,反复无常,应早日把他除掉。
曹操也把心里话告诉陈登说:“吕布狼子野心,确实难以久养。
不是您,别人是难把他看清楚的。”
曹操当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并把其父陈硅的秩禄增加为“中二千石”。
临别时,曹操拉着陈登的手说:“东边的事情,就托付给你们父子了。”意思是让陈登父子暗中 *** 部众做内应,待机除掉吕布。
吕布终究没斗过曹操,在白门楼被曹操勒死了,其势力没有曹操大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出尔反尔的个性,搞得部众上下离心,内外无一人愿意帮他,都视其为反复无常的人,如此性格之人怎么能成大事?
与出尔反尔相反的是说道做到,说话要算数,答应的事情就要做到,这样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
否则,就会失信于他人,这样不但会伤害别人的感情,误了大事,有时还会遭到唾弃,留下千古骂名,何苦呢?
希望能帮助到你,请采纳哈,不懂可以再追问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