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火器和同时期的欧洲火器射程威力差距有多大

时间: 2023-04-22 21:02:1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明朝火器和同时期的欧洲火器射程威力差距有多大

大明火器有当时无欧洲先进

明末时内乱外患相当严重,因此许多知识分子相当重视兵学。西方先进的火炮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进的。像徐光启(1562-1633)和李之藻(1565-1630)等信奉天主教的人士,就常常请政府从澳门购买红夷大炮,或引进葡萄牙负责军事的人来教导中国士兵使用及制造火炮的方法。
由此可见西洋火炮在明代受到很大的瞩目。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当时西方的铸炮技术并不比中国好呢。中国在战国时代发明生铁之后,就已经熟知炼制熟铁、可锻铸铁和灌钢等技术。然而,西洋火炮有一些优点,例如管壁比较厚、炮管由前至后渐粗、且倍径(也就是火门到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较大等,所以射程比较高、杀伤力增强且比较不容易膛炸。除此之外,西洋火炮的炮身有准星和照门,作为瞄准之用。火炮两旁有炮耳,让火炮可以架设在炮车或炮架的上面,这样调整射击角度比较方便。
中国传统的火炮虽然与欧洲同属前装(Muzzle-loaders)滑膛(Smooth-bore)型,却被批评为:「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明朝,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也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鼎盛时期,明末的兵书如《兵录》、《神器谱》、《武备志》、《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筹海图编》、《军器图说》、《火龙神器阵法》等更是详细地记录了明军装备火器的制法、图谱以及火器部队的编制和战法。此外诞生了数位知名的火器(包括理论)专家如赵世祯、毕懋康、胡宗宪、茅元仪、孙元化和明末清初的天才武器发明家戴梓;十分重视火器运用的军事将领如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明军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发展是从抗击倭寇时开始的。
15世纪初期,西欧的工匠们将原先的“火门枪”的木制握柄被重新设计过,射击时能够倚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再是架在支架或者地上,自此步枪的定义被正式确定为:单兵肩射的长管枪械。15世纪中期,又创制了新式火枪——火绳枪,用火绳点火,并在火枪上加装了能够控制点火的机械装置——扳机,使火枪射速更快,射程更远。这种新式的扳机击发式火绳枪的口径一般为15~20毫米,管径比一般为40到45,而最大射程一般为60~80米(杀人距离),它在1543年传入了日本。

日本制成火绳枪经历了三个阶段:元至元十一年(倭文永十一年、公元1274)到至元十七年(1281)蒙(元)、倭战争时期,倭军从作战中见到了蒙古(元)军使用的铁火炮,从此得知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新式兵器—火器,这是倭国初知火器的阶段;尔后在天朝大明成化二年(1466年),(中国的)琉球人到倭国时传入了明铜火铳(原始手铳);大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南夷”(葡萄牙)商船被台风带到了萨摩以南的种子岛,葡萄牙商人带有欧洲火绳枪,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工匠八板清定仿制出了倭国最早的火枪——种子岛铳,这就是给倭国历史带来巨大变化的“鉄炮传来”——火枪在倭语中写作“鉄炮”。

大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倭国江州的国友锻冶,组织了高明的工匠,仿制成适合倭兵使用的火绳枪,并且制成了闭锁螺栓,较好地解决了枪尾的闭气问题,提高了火绳枪的威力,较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更为先进。这种“鉄炮”的口径与欧洲火绳枪相同,但射程提高到100米,射速每分钟5发。不久国友锻冶进行批量生产,售出数百支成品,有些海盗及走私商人等乘机购买,持为劫掠凶器,我国闽浙沿海多受其害。当时正值戚继光抗倭,戚继光对火绳枪的威力评价很高,认为这是杀敌最有效的兵器,并对火器的战术使用作了很深的研究,发展出车营、三才阵等适合发扬火器威力的部队编制和战法。 (泡泡语:野史记载,台州作战中,倭寇精锐武士7人临阵单挑,明军以火器密集射击毙之,贼大乱,证明中国人也很损。

大明正德七年(1512),明军平定南海之役,缴获三艘海盗舰船,得到了“佛郎机”火器。“神机营”的武器专家改进了缴获的火器,创制出佛郎机铳,又称为“神机炮”,并批量生产,使中国的火器跨跃了一大步。但佛郎机铳是大口径火枪(炮),需三人同时操作一门。九年后,大明嘉靖元年(1521),明军在广东新会西草湾之战中,又从缴获的两艘葡萄牙舰船中得到欧洲火绳枪称“西洋番铳”,但那时葡萄牙人所用的火绳枪,大抵还是初创时期的制品,未引起明军高层的足够重视,直到不断掳掠沿海的倭寇用上了火绳枪,明朝军队才开始批量装备以之对抗。
中国把创制成功的火绳枪,称之为“鸟铳”,《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因其所安装的弯形枪托形似鸟喙而被称为“鸟嘴铳”,也有人称其为鸟枪,成为当时明军战斗中的“利器”。明军装备的鸟铳射程可达 120米,枪管用熟铁制作,底部有火孔与火药池(放引火药)相连,池上覆盖有铜盖,可以遮挡风雨,搠杖(通条)插在枪管下的木托上,用于填送弹药,枪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于取开擦洗枪管。
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得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枪的部队,号称神机营。十六世纪中叶,西方的火绳枪传入中国和日本。当时明朝官员发现这种长管西洋火器填药量与射程比明制短管手铳更优越,马上交由军器兵仗局引进改良。明式的火绳枪叫鸟铳,有弧状把手和准星,利于三点一线射击。到大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明军大致已经有了1万多支鸟铳。嘉靖四十年(1561),明军又在鸟铳的基础上发明了子母铳。1支鸟铳带4支子铳,可依次连续发射,射速大为提高。到了1598年,明代火器研制者赵士桢在土耳其火绳枪的基础上又改进出鲁密铳。这种火器弹药装填量高、射程远,威力比同期欧洲火绳枪大,更比当时日本战国时代的火绳枪轻便,因此在明军中大量装备。明支援高丽李朝的战争中打垮丰臣秀吉的日本联军,应该少不了子母铳跟鲁密铳的功勋。戚继光在平倭时期还发明了一种虎蹲炮。底盘有铁钉,可抓牢地面从而减少后座力、提高命中率。1炮能打出百多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而且该炮体积轻巧、机动力强,对潜进山区的倭寇作战成效显著。1568年,戚继光甚至把它装备到骑兵营,作为必备的骑兵炮作用跟现代的小型迫击炮相似。更为闻名的红夷大炮,最初是明代天启年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红夷大炮就是长管加农炮,广泛为英国跟荷兰人使用在战船上。澳门葡萄牙人的30门炮也是从英国船上掠夺而来。明廷得到这30门炮,一部分用于军事仿制,(直到明朝灭亡,共造出大小红夷炮达500余门)一部分则用于实战,布置在关外。袁崇焕宁远大捷就是靠这几门从葡萄牙人处买来的红夷大炮,把自许平生百战无败迹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炸得狼狈而逃,最后跟丰臣秀吉一样,愤懑成疾,郁郁而终。1635年,另一个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更发明了燧发枪。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相对于火绳枪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明代燧发枪的自行研制并不比欧洲人晚多少。

明朝时候的有老式开花弹,没有先进的引信,用来引爆的引信是通常为一根中空的芦管内置药捻,装填前根据所要射击目标的距离裁剪相应长度,开炮前先从炮口点燃炮弹上引信,再速燃火门上引信发射。

这样的发射方法是非常危险的,点燃发射药产生的火焰从炮弹跟炮管的间隙窜到炮弹前方,极容易引燃暴露出来的药捻,导致提前爆炸甚至炸膛。
中西武器的差距,最主要是冶金上的差距
《天工开物》上说,火器,是中国的品种多

明代的火器多达上千种,什么地雷啊,水雷啊,火箭炮啊,还有什么滚地龙啊
但重火器,例如大炮,确实是西方的质量好

因为冶金的问题,西方的冶金很注重锻造
中国当时还是以铸造为主
锻造相对于铸造的优势是,金属分子间隙小
硬度和塑性都很强
所以西方的大炮解决了炸膛的问题
中国的大炮一直都没解决炸膛的问题
所以,后来才会从葡萄牙进口红衣大炮

但单兵轻火器,还是明军更先进一点
最著名的就是三眼铳了
对付大队骑兵,三眼铳可以说是无双利器
欧洲士兵攻入故宫时,发现了一批明朝火器,有一部分还比他们的火枪先进得多!明军的那些技术如果被清军采用,胜算也会大些,只是清军对火器极其抵触,佛郎机等在清朝已停产。
明代时中国的火器还处于世界前列
神机营很有名的
没有

明代火铳的有效射程到底是多少?

如果从理想化的角度来看,明朝火铳的射程可以达到100米,有基本准头(就是误差可以通过多杆火铳齐射来弥补的准头)的有效射程约50米,具备穿甲能力的最佳射程约30米。这个数据在明朝前期的时候是可以跟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火铳相比的,同时期的欧洲火縄铳不比大明先进。
但是这个数据一直没有进步,到了明末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每况愈下,威力小、炸膛率高、没有防潮能力、冷却周期超长、频繁的炸膛死掉的人比敌人杀的还多,后来的明军甚至干脆放弃了火铳改回大刀长矛。
为什么要放弃先进武器,倒退回冷兵器呢?这是因为在大明朝新武器的出现并没有相对应的配套设施、战术、后勤保障体系、训练体系等等。一把理想状态下有效射程为50米的火铳,没有保养所以锈迹斑斑影响使用;火铳手没有经过训练,装药太多可能直接炸膛,装药太少可能打不着火;缺乏训练的士兵可能会举枪不稳导致精度丧失;发射弹丸的大小不一可能导致气密性的差异而影响弹丸初速度进而影响射程和威力;另外、欧洲用来弥补精度缺陷的排队齐射战术在大明从来没有出现过,导致完全一样的火铳在欧洲的有效射程要多出至少10米。
大明朝火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个:

1明朝的火铳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匠户手工打造。由于明朝的武备松弛,资金经常被官员挪用,所以偷工减料是常事。明朝也没有制造工人追责制度,匠户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压力,打造过程随意马虎,质量没有任何保障。
2明朝军人的地位极低,他们对于武器是没有评判权的。所以在实战中武器的优劣都无法被总结和改进,反而是文人督师们拍脑袋想个主意就能直接付诸实施。很多火器的改进实际上是彻头彻尾的倒退。
3明军的战功制度是用首级算功劳,火枪兵永远拿不到首级,所以没人愿意当火枪兵,当上了也不情不愿,还被人笑话。明朝的军队主力是武将的家丁,也就是私人武装“武装家奴”,他们主要是重骑兵,他们武器精良,而买装备的钱就是来源于将领们克扣普通士兵的军饷和装备。久而久之,明初大名鼎鼎的神机营就沦落到了连农民都不如的地步了。
4明末基本上不训练士兵。从欧洲历史可以知道,火枪时代就是“排队枪毙”时代。双方必须在严整队形下一丝不苟地冒着枪林弹雨互射,谁先队形乱掉谁就基本上输定了。而明朝的火铳兵基本上不训练,在战场上也没有阵型可言,没有对于武器保养的学习,对于武器射程、有效射程、火力组合也没有任何研究,就是见到敌人乱放枪而已,打完后重新装填时间太长,反而还不如弓箭了。不要说大明对后金的百战百败,就算是万历年间还发生过不到一百倭寇从舟山一路打到南京城下,沿途“击败”了近十万(理论上)拱卫南京的大军的“战争史奇迹”。可见这个时候的明军火器基本上是没有战斗力的。
综合以上,虽然理想状态下的有效射程是50米,可是由于战术缺失、人员素质低下、武器质量低下等等种种原因,实战状态下的火铳有效射程这个问题就没法回答了,毕竟大明朝有万名火枪手被后金几百弓箭手零伤亡击败的例子。
明朝建立(1368)后,除大量生产铜火铳外,还开始铸造铁炮。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的明洪武十年(1377)造的3门大铁炮(明初时较大型的铳已开始被称为炮),其口径、身长和重量都大大超过元代的火铳,身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火炮制造的较高水平。明成祖朱棣取得政权后,进一步增加了造铳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了质量,改进了结构,使之更利于实战。
据史书记载,明军已大量装备火铳[1] 。洪武十三年(1380)规定,在各地的卫所驻军中,按编制总数的10%装备火铳。二十六年,规定水军每艘海运船装备碗口铳4门,火枪20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20支。永乐年间,创建专习枪炮的神机营,成为中国最早专用火器的新兵种。明代的城关和要隘,也逐步配备了火铳。洪武二十年(1387)在云南的金齿、楚雄、品甸和澜沧江中道,安置火铳加强守备。永乐十年(1412)和二十年,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北部的开平、宣府、大同等处隘口,安装炮架,加设火铳。嘉靖年间,长城沿边要地,几乎都构筑了安置盏口铳和碗口铳的防御设施。火铳的大量使用,标志着火器的威力已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它还存在着装填费时,发射速度慢,射击不准确等明显的缺陷,因此只能部分取代冷兵器。在整个军队的装备中,冷兵器还占主要地位。
明代的火铳是一个完整的火器系列,有装备单兵使用的手铳,有装备于战船和关隘的碗口铳,有用于城防要塞的铳炮。射程不同,即使同一把火铳,装填的火药数量不同射程也不同。
都说错了,其实杀伤距离只能保持在100M之内,这也是为什么当时铳不能取代弓的原因,至于一楼说得,500M,那让现代步枪情何已堪呐
当时的火铳威力不大,射程可能有一百多米,有效射程在五十米范围之外没打到头应该都死不了。

崇祯时期明朝火器的射速和射程有多大

明朝的火器普遍粗制滥造。。火绳枪仿造日本的。容易炸膛,杀伤范围一般为50米。。
火炮就算了。。一次性的多。。因为更容易炸膛。。根据磅数的不同,仿红衣大炮的国产货最高的有1公里的射程。大致杀伤范围在500米这样,但因容易炸膛远远不如同时期欧洲的火炮。故明末官员很是推崇国外的佛郎机炮以及红衣大炮!对国产货反而敬而远之!(比如宁远大捷的袁崇焕)
至于三眼、五眼火枪,杀伤范围只有30米。。
出现这个状况主要是明末工部官员普遍贪污。偷工减料。。故大家宁愿用进口的也不愿用国内的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红衣大炮又称“红夷大炮”,原型是明末时由欧洲葡萄牙传入的“佛郎机”大炮,故而该时期东西方的大炮差异不大。

“佛郎机”到底是如何传入中国呢?这自然跟澳门有关了。明正德年间(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之间因海禁与通商的矛盾爆发了“屯门之战”,葡萄牙惨败,绝望中的葡萄牙人只好四处逃匿。嘉靖二年(1523年),葡萄牙人得知明朝换了皇帝,于是又抱着希望向广州派出商船请求通商,结果再次被明朝轰了回去。

这里需补充一下的是,那时候明朝的两广总督衙门在肇庆而不是在广州,这当中实际上是存在不少沟通上的误解的。葡萄牙人在广州吃了闭门羹,愤而烧杀抢掠、一路杀到了广东新会。


新会之战中,明朝缴获第一门“佛郎机”大炮

葡萄牙人见新会这地方不错,打起了夺取该地的主意,不想新会备倭指挥使柯荣也是不好惹的主,一场战争下来、葡萄牙被杀35人、被俘42人、船也被没收了两艘,当中就有被称“佛郎机”的大炮。《明史》载:“官军得其礮,即名为佛郎机,副使汪鋐进之朝”,“佛郎机”明朝对葡萄牙的别称。

在广东连续吃亏,葡萄牙人企图往江浙发展,在沿新会银洲湖转往伶仃洋的路上经过一处没有军队把守的港口时,于是在地图上标注了这地方。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再度航向这处标注地、借口晾晒衣物向明朝租赁了该地,这地方就是今天的澳门。


“佛郎机”被缴与澳门的被租赁

“佛郎机”之所以又称“红夷大炮”,因为明朝时荷兰人及葡萄牙人都被称“红毛”,红毛即“红夷”。清朝为异族入关、避讳这个“夷”字,于是改成“红衣”,为了掩饰这样的讹称,又在大炮上覆盖上红布,“红衣大炮”就是这么来的。

实际上,“佛郎机”为葡萄牙人所造、“红衣大炮”也为他们所生产,因为当时的葡萄牙人已在澳门站稳了脚跟、开设了“卜加劳铸炮厂”、相当于早期的“外商独资企业”,明朝、清朝与葡萄牙交易的大炮多来自该工厂。

葡萄牙人生产的早期红衣大炮

根据后来的武器专家研究,葡萄牙的“佛郎机”实际上又源自英式的舰载加农炮,仅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及生产而已。有点遗憾的是,“红衣大炮”的国产化是由皇太极开始的、康熙年间的比利时人南怀仁又在这基础上改进出多款“国产大炮”,那时期清朝的大炮在世界上一点也不落后。

可惜,自乾隆闭关锁国后,清朝的武备开始废弛、而西方火炮技术却在工业革命中持续突飞猛进,是以鸦片战争之初、两者间的差距马上就暴露无遗了!即便当时最厉害的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其射程依旧不及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

文章标题: 明朝火器和同时期的欧洲火器射程威力差距有多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9051.html
文章标签:火器  明朝  射程  欧洲  威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