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曹操的魏公和王安石的荆国公的异同

时间: 2023-04-14 01:01: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曹操的魏公和王安石的荆国公的异同

从东汉的「 ”爵制”,看曹操称「 ”魏公”时,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

导读: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册封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为魏公。 在此前一年,董昭等人就打算推举曹操为魏公,但此举却遭到了曹操心腹智囊荀彧的坚决反对。曹操对荀彧非常不满,而不久荀彧也因此去世。 关于荀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看法,一是「 ”以忧薨”(《三国志·荀彧传》),即忧郁而死;二是服毒自尽,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之意,因此服毒自尽。(《后汉书·荀彧传》:「 ”操馈之食,发视,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曹操荀彧剧照 不管怎么说,荀彧之死,直接原因就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 那么,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曹操称魏公呢?此事,还要从古代的「 ”爵制”说起。 一、爵制从西周到东汉的演变 我国最早的爵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周朝分封诸侯,形成了大量的诸侯国,而这些国君的爵位分为「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因此也被叫做「 ”五等爵”制。 其中,诸侯国国君的位子是要由他们的嫡长子来继承的,而其余的庶子则要一律再分封出去,由此形成了卿大夫、士等贵族阶层。 因为贵族最早是由周天子封的,所以周朝的贵族阶层只有三类人:周天子的姬姓亲属,古代帝王之后,功臣之后,如姜子牙等。 久而久之,这种制度就会造成了一个大问题,即阶层的固化,贵族之后恒是贵族,而平民没有上升的通道。 春秋时的分封诸国 为解决这个问题,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以军功大小,又设定了二十个爵位级别,每一级都有相应的待遇。如此一来,他就打破了原来依靠血缘获取爵位的传统,使得下层的贫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的上升通道,成为贵族。 因为这种激励机制,秦国后来人才济济,最终用完成了统一。 商鞅剧照 西汉建立后,沿用「 ”二十等爵”,并将其分为了三个等级,最高的为第二十级「 ”彻侯”(后改为了「 ”列侯”),第十九级是「 ”关内侯”,第十级到第十八级成为「 ”卿”,而九级以下称为「 ”五大夫”,每一个等级都会赐予相应的田宅。 东汉时期,列侯又被分为了三类:县侯、乡侯、亭侯。县侯待遇最优,如诸葛亮是武乡侯,「 ”武乡”是琅琊郡的武乡县,所以其为县侯;而关羽是汉寿亭侯,属于列侯中最低的一类,但因为是汉献帝封的,所以也很有含金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朝封功臣,是「 ”大者王,小者侯也”(《汉书·诸侯王表》),也就是说,刘姓皇室可以被封为诸侯王,而功臣则可以被封为列侯,没有西周时期的「 ”公”这种爵位。 西汉皇帝 在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时期,出现了例外。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这仍然是按照其「 ”臣子”的身份而被封为的列侯。 但就在公元1年,王莽却得到了一个「 ”安汉公”的爵位,这是「 ”公爵”首次在汉朝出现,「 ”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资治通鉴》) 王莽被封为「 ”公”,确实看起来非常复古,算是「 ”复活”了周朝时期的「 ”五等爵制”。此外,他还拥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一模一样。王莽此举,等于是突破了汉朝设立的「 ”大者王,小者侯”的规矩。 王莽篡汉后,又彻底恢复了周朝的「 ”五等爵制”,他规定「 ”诸侯王之号皆称公……汉诸侯王三十二人皆降为公。”(《资治通鉴》) 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在国内搞一次彻底的洗牌,削弱刘姓皇室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是,东汉建立后,公爵仅仅存在了几十年就又被废除了。此后,东汉继续沿用王、侯二等爵制,公爵再未出现,直到曹操时期。 东汉疆域图 二、曹操被封为魏公的现实意义 建安十八年(公元212年),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汉朝皇帝给予臣子的最高待遇,即入朝时,不用低着头小碎步前进,跪拜时不被称呼名字而称官职,另外,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剑上殿。 整个汉朝400年,仅有萧何、梁冀等人享受过这种待遇(《后汉书·梁冀传》:「 ”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这其中,萧何是因为刘邦特别恩宠。而梁冀则是因为权势熏天,皇帝不敢不给。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分明是「 ”如梁冀故事”,而不是「 ”如萧何故事”。 曹操 除了任大汉丞相,独揽朝政之外,曹操在爵位上也已经是武平侯,属于列侯中最高的县侯,当时辖四个县、三万户。 按照汉朝祖制,曹操无论是在官位上,还是在爵位上,都不能再升了。 所以,要让曹家实现篡汉的战略目标,曹操就要突破这个限制,让已经被废止的「 ”五等爵制”再次复活。 在西周时期,「 ”公”可不光是仅次于天子的爵位,而且可以有自己的封国,有自己的礼乐制度,有自己的一套文臣武将班底。 曹操称魏公以后,其封国下辖十个郡共计104个县,72万户,如按照每户4口人计算,人口接近300万。而按照《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中的统计,魏国在公元260年时的人口也才443万,而吴国大约是250多万,蜀国才100万左右。 东汉州郡图 由此可见,曹操给自己加了一个「 ”魏公”的封号,不仅仅是叫着好听,他以合乎古制的方式,名正言顺的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官吏、人民,完全可以像战国时期秦国取代周朝一样,随时取而代之。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有了更高待遇,「 ”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三国志·武帝纪》)其中,「 ”金玺、赤绂、远游冠”皆是汉代诸侯王所能享用之物。汉献帝还下旨直接明确了曹操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而上几位「 ”位在诸侯王上”的汉朝人物又是谁呢?一是董卓,其入长安时,「 ”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后汉书·董卓列传》),再上一个是王莽,「 ”元始四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汉书·王莽传》) 曹操最终称王 董卓、王莽都是被钉在汉朝耻辱柱上的乱臣贼子,曹操竟然还要复制他们的故事,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曹操获封魏公,还有一个出格的待遇——「 ”加九锡”。「 ”锡”同「 ”赐”,是汉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九种最高赏赐。这九种赏赐包括: 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登殿时特凿的陛级),朱户(朱红色的大门),弓矢,斧钺,秬鬯(以黑黍和郁金酿造的酒)。 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其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而历史上第一个接受皇帝「 ”九锡”的人,正是篡汉的王莽。曹操此举,当然也是违反了汉朝的「 ”祖宗家法”。 曹操剧照 三、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曹操称「 ”魏公”? 其实,说完了曹操被封为魏公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就已经解答了一大半了。 曹家篡汉,实际上是执行了一个「 ”三步”走战略: 1、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定都河北邺城,「 ”位在诸侯王上”,「 ”加九锡”。 2、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进封为魏王,衣服车马同与天子级别。 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同年,接受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接受两汉四百多年的统治。 可以说,曹操被封为魏公,是曹魏代汉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已经看出其野心的荀彧,才会拼死 *** ,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荀彧剧照 有人会问,难道荀彧早没发现曹操有此野心吗?为何等到最后木已成舟,才出面反对呢? 荀彧与曹魏阵营中许多谋士不同,他是怀有匡扶汉室的雄心的。《后汉书·荀彧传》说:「 ”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但是,荀彧出山之际,朝政被董卓、李傕等权臣先后把持,如果迂腐的到汉廷去尽忠,那才是助纣为虐。 在乱世中,唯有依托一位能成大事的军阀,助他剿灭割据各方的力量,才能达到「 ”曲线救国”的目的。 荀彧剧照 所以,荀彧最终离开袁绍,选择了能够成就大事的曹操,并力劝其迎奉汉献帝。虽然最终效果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客观上讲,这种策略让汉献帝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生命安全得到了保全,这也是荀彧之于汉帝的一件功德,也客观上延续了汉朝的国祚。 就像曹操说的,「 ”向使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让县自鸣本志令》) 但是,作为一位智囊、高参,荀彧肯定无法左右曹操的思想,更无法左右曹魏政权的走向。 荀彧与曹操在立场上的根本对立,也决定了荀彧必死无疑。当董昭等人劝曹操进魏公、加九锡之时,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曹操于是「 ”心不能平”。而接下来,就是荀彧的死期。 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荀彧说:「 ”盖取其归正而已, 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结语:明知无法阻止,但依然选择飞蛾扑火,杀身成仁,荀彧,壮哉!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让县自鸣本志令》、《中国通史》、《资治通鉴》

“相公”称呼始于曹操:最初是对丞相的尊称

导读:“相公”这个称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尊崇的称谓,而且是专属的,属于史上奸雄、枭雄榜能排进前三的人物――曹操。为什么?因为人家曹操既是丞相,还被封为魏公,这都是天大的荣耀,手下人觉得少喊了哪一个都觉得有遗憾,所以干脆创造了“相公”这个词。

新版的《神雕侠侣》18集,杨过和陆无双重逢,杨过自称“相公”,喊陆无双“媳妇”,小儿女天真烂漫,让观众不禁莞尔,但是,在宋朝,即使是开玩笑,这样的情景可能会出现吗?

可惜不会,再过一百年才有可能。

“相公”这个称呼在最开始的时候,是非常尊崇的称谓,而且是专属的,属于史上奸雄、枭雄榜能排进前三的人物――曹操。为什么?因为人家曹操既是丞相,还被封为魏公,这都是天大的荣耀,手下人觉得少喊了哪一个都觉得有遗憾,所以干脆创造了“相公”这个词。建安七子之一,当时第一流的文人王粲写《从军行》,其中有一句“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马屁拍得比他喜欢的驴子叫声还响亮。等到后来,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五代宋,“相公”尊贵之义不减,非宰执一级的官员享受不上。比如王安石官场人称“拗相公”,但人家既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又是荆国公,不能不服气;再比如,司马光不务虚名,家中老仆一直称他“秀才”,苏东坡多事,教老仆叫“相公”。等回了家,老仆恭恭敬敬一声“君实相公”,让司马光好生生气,觉得苏大诗人教坏了他家仆人。

不过,也就在宋朝,按照尊称总会降格的规律,相公也开始称呼那些高官了。这个风气也许是从广东开始的。当时高官谪贬,岭南因为还属蛮荒,最是个好去处。那地方的人于是开眼界了,左一个参知政事,右一个大学士,都是“相公”,但因为小地方的没见识,到底是二品还是三品,那是真不知道,反正叫“相公”看见他们都乐呵呵的,也就那样叫了。《道山清话》里调侃,“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想是见相公常来也。”由此相公普遍开来,从宰执高官到普通大臣,再到秀才甚至一般读书人都可以捞一声“相公”听听了。到了清朝更是过分,优伶男妓都被称为“相公”了,真是礼崩乐坏。

普天下的女子都是希望丈夫出息的,所以到“相公”的称呼普遍开后,妻子叫丈夫“相公”也就自然出现了。元杂剧《举案齐眉》里,孟光叫梁鸿就是“相公”,但在两宋之交的时候,那是不大可能的。

再说媳妇,古时候,元明以前“媳妇”并不是妻子的意思,而是儿媳的意思,严格点说,连“媳妇”这个词也没有,只有“息妇”,因为“息”者,子女也。媳妇,自然就是儿子的妻子。这样的称呼在宋朝民间特别流行,流行之下,应用范围也扩大了。到元朝时,不仅已婚妇女可称媳妇,丈夫叫妻子也行――不过在杨过所处的两宋时期,还是不大可能。

话说到这儿,那杨过陆无双该如何玩这个“过家家”呢?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陆无双文雅一点可以叫“官人”,亲昵一点可以叫“郎君”;而杨过呢,想表现得情深义重可以叫“娘子”,想表现得无赖惫懒一点儿可以叫“浑家”。本报记者李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坐论鲜活历史,水煮麻辣百年。纵横历史千年,捭阖故事千篇,看水煮百年为全球华语读者解密中国近代史。在这里,您可以畅所欲言;在这里,您可以阅百家真言;点击关注【水煮百年微信号】(shz100_ ),一个历史发烧友的集结地~

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安石是一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均有较高深造诣,他的散文大多为述说文,为变法服务。

他的诗歌以罢相为界风格截然不同,前期的诗多为针对时弊的说理型,罢相后王安石流连山水,这表现在了他的诗歌中多为山水诗。作为一个政治家,历史上对他褒贬不一,封建时期对他的评价以否定为主,从中国放眼看世界以后逐渐出现了肯定他变法的看法。

王安石的变法注重发展生产力,与现在的发展观念一致,认为国家不行过多干预经济,综合看来他的思想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在变法的具体实施方法上确有一定的问题,最终导致失败。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改革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远有商鞅,今有朱镕基。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利益而改革,虽败尤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了!
  佩服这份胆略和胆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三言二拍》中对王安石的描述:
  开话已毕,未入正文,且说唐诗四句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此
  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第一
  句说周公。那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少子,有圣德,辅
  其兄武王伐商,定了周家八百年天下。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
  天,愿以身代,藏其册于金匮,无人知之。以后武王崩,太子
  成王年幼,周公抱成王于膝,以朝诸侯。有庶兄管叔、蔡叔将
  谋不轨,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说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成王疑之。周公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一日,天降
  大风疾雷,击开金匮,成王见了册文,方知周公之忠,迎归相
  位,诛了管叔、蔡叔,周室危而复安。假如管叔、蔡叔流言方
  起,说周公有反叛之心,周公一病而亡,金匮之文未开,成王
  之疑未释,谁人与他分辨?后世却不把好人当做恶人?第二句说王莽。王莽字巨君,乃西汉平帝之舅,为人奸诈。自恃椒房
  宠势,相国威权,阴有篡汉之意。恐人心不服,乃折节谦恭,
  尊礼贤士,假行公道,虚张功业,天下郡县称莽功德者,共四
  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莽知人心归己,乃鸩平帝,迁太后,
  自立为君,改国号曰新,一十八年。直至南阳刘文叔起兵复汉,
  被诛。假如王莽早死了十八年,却不是完名全节一个贤宰相,
  垂之史册?不把恶人当做好人么?所以古人说:日久见人心。
  又道:盖棺论始定。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
  时之谤,断其为小人。有诗为证: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一时轻信人言语,自有明人话不平。
  如今说先朝一个宰相,他在下位之时,也着实有名有誉的。
  后来大权到手,任性胡为,做错了事,惹得万口唾骂,饮恨而
  终。假若有名誉的时节,一个瞌睡死去了不醒,人还千惜万惜,
  道国家没福,恁般一个好人,未能大用,不尽其才,却到也留
  名于后世。及至万口唾骂时,就死也迟了。这到是多活了几年
  的不是!那位宰相是谁?在那一个朝代?这朝代不近不远,是
  北宋神宗皇帝年间,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
  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名臣文彦博、欧阳修、曾巩、韩维等,
  无不奇其才而称之。方及二旬,一举成名。初任浙江庆元府鄞
  县知县,兴利除害,大有能声。转任扬州佥判,每读书达旦不
  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时扬州太守,乃
  韩魏公,名琦者,见安石头面垢污,知未盥漱,疑其夜饮,劝
  以勤学。安石谢教,绝不分辨。后韩魏公察听他彻夜读书,心甚异之,更夸其美。升江宁府知府,贤声愈著,直达帝聪。正
  是:
  只因前段好,误了后来人。
  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天
  子问为治何法,安石以尧舜之道为对,天子大悦。不二年,拜
  为首相,封荆国公,举朝以为皋夔复出,伊周再生,同声相庆。
  惟李承之见安石双眼多白,谓是奸邪之相,他日必乱天下。苏
  老泉见安石衣服垢敝,经月不洗面,以为不近人情,作《辨奸
  论》以刺之。此两个人是独得之见,谁人肯信?不在话下。
  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
  法来。那几件新法?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
  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免行法。专听一个小
  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诖,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
  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
  之说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因他
  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
  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
  万民失业。
  一日,爱子王诖病疽而死,荆公痛思之甚。招天下高僧,
  设七七四十九日斋醮,荐度亡灵,荆公亲自行香拜表。其日,
  第四十九日斋醮已完,漏下四鼓,荆公焚香送佛,忽然昏倒于
  拜毡之上,左右呼唤不醒。到五更,如梦初觉,口中道 :“诧
  异!诧异!” 左右扶进中门。吴国夫人命丫鬟接入内寝,问其缘故。荆公眼中垂泪道 :“适才昏愦之时,恍恍忽忽到一个去
  处,如大官府之状,府门尚闭。见吾儿王诖荷巨枷约重百斤,
  力殊不胜,蓬首垢面,流血满体,立于门外,对我哭诉其苦,
  道 :‘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
  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儿不幸阳禄先尽,受罪极重,
  非斋醮可解。父亲宜及蚤回头,休得贪恋富贵,⋯⋯’说犹未
  毕,府中开门吆喝,惊醒回来。” 夫人道 :“宁可信其有,不
  可信其无。妾亦闻外面人言籍籍,归怨相公。相公何不急流勇
  退?早去一日,也省了一日的咒詈。” 荆公从夫人之言,一连
  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天子风闻外边公论,亦有厌倦之意,
  遂从其请,以使相判江宁府。
  故宋时,凡宰相解位,都要带个外任的的职衔,到那地方
  资禄养老,不必管事。荆公想江宁乃金陵古迹之地,六朝帝王
  之都,江山秀丽,人物繁华,足可安居,甚是得意。夫人临行,
  尽出房中钗钏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庵院
  寺观打醮焚香,以资亡儿王诖冥福。择日辞朝起身,百官设饯
  送行,荆公托病,都不相见。府中有一亲吏,姓江名居,甚会
  答应,荆公只带此一人,与僮仆随家眷同行。
  东京至金陵都有水路,荆公不用官船,微服而行,驾一小
  艇,由黄河溯流而下。将次开船,荆公唤江居及众僮仆分付:
  “我虽宰相,今已挂冠而归。凡一路马头歇船之处,有问我何
  姓何名何官何职,汝等但言过往游客,切莫对他说实话,恐惊
  动所在官府,前来迎送,或起夫防护,骚扰居民不便。若或泄
  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吾若知之,必皆
  重责。” 众人都道 :“谨领钧旨。” 江居禀道 :“相公白龙鱼
  服,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 荆公道 :“常言: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从来人言不足
  恤。言吾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只当耳边风
  过去便了,切莫揽事。” 江居领命,并晓谕水手知悉。自此水
  路无话。
  不觉二十馀日,已到锺离地方。荆公原有痰火症,住在小
  舟多日,情怀抑郁,火症复发。思欲舍舟登陆,观看市井风景,
  少舒愁绪,分付管家道 :“此去金陵不远,你可小心伏侍夫人
  家眷,从水路,由瓜步淮扬过江。我从陆路而来,约到金陵江
  口相会。” 安石打发家眷开船,自己只带两个僮仆,并亲吏江
  居,主仆共是四人登岸。
  只因水陆舟车扰,断送南来北往人。江居禀道 :“相公陆
  行,必用脚力。还是拿钧帖到县驿取讨,还是自家用钱雇赁?”
  荆公道 :“ 我分付在前,不许惊动官府,只自家雇赁便了。”
  江居道 :“ 若自家雇赁,须要投个主家。” 当下僮仆携了包
  裹,江居引荆公到一个经纪人家来。主人迎接上坐, 问道 :
  “客官要往那里去?”荆公道 :“要往江宁,欲觅肩舆一乘,
  或骡或马三匹,即刻便行。” 主人道 :“如今不比当初,忙不
  得哩!” 荆公道 :“为何?”主人道 :“一言难尽!自从拗相
  公当权,创立新法,伤财害民,户口逃散,虽留下几户穷民,
  只好奔走官差,那有空役等雇?况且民穷财尽,百姓饔餐不饱,
  没闲钱去养马骡,就有几头,也不勾差使。客官坐稳,我替你
  抓寻去。寻得下莫喜,寻不来莫怪。只是比往常一倍钱要两倍
  哩!”江居问道 :“你说那拗相公是谁?”主人道:“叫做王安
  石。闻说一双白眼睛,恶人自有恶相。” 荆公垂下眼皮,叫江
  居莫管别人家闲事。主人去了多时,来回复道 :“轿夫只许你
  两个,要三个也不能勾,没有替换,却要把四个人的夫钱雇他。马是没有,止寻得一头骡,一个叫驴。明日五鼓到我店里。客
  官将就去得时,可付些银子与他。” 荆公听了前番许多恶话,
  不耐烦,巴不得走路,想道 :“就是两个夫子,缓缓而行也罢。
  只是少一个头口,没奈何,把一匹与江居坐,那一匹,教他两
  个轮流坐罢。” 分付江居,但凭主人定价,不要与他计较。江
  居把银子称付主人。
  日光尚早,荆公在主人家闷不过,唤童儿跟随,走出街市
  闲行。果然市井萧条,店房稀少,荆公暗暗伤感。步到一个茶
  坊,到也洁净。荆公走进茶坊,正欲唤茶,只见壁间题一绝句
  云:“ 祖宗制度至详明,百载馀黎乐太平。白眼无端偏固执,
  纷纷变乱拂人情。” 后款云 :“无名子慨世之作。” 荆公默然
  无语,连茶也没兴吃了,慌忙出门。又走了数百步,见一所道
  院。荆公道 :“且去随喜一回,消遣则个。” 走进大门,就是
  三间庙宇。荆公正欲瞻礼,尚未跨进殿楹,只见朱壁外面粘着
  一幅黄纸,纸上有诗句 :“五叶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纷更?
  既言尧舜宜为法,当效伊周辅圣明。排尽旧臣居散地,尽为新
  法误苍生。翻思安乐窝中老,先识天津杜宇声。” 先前英宗皇
  帝时,有一高士,姓邵名雍,别号尧夫,精于数学,通天彻地,
  自名其居为安乐窝。常与客游洛阳天津桥上,闻杜宇之声,叹
  道:“天下从此乱矣!” 客问其故 ,尧夫答道 :“天下将治,
  地气自
  北而南;天下将乱,地气自南而北。洛阳旧无杜宇,今忽有之,
  乃地气自南而北之征。不久天子必用南人为相,变乱祖宗法度,
  终宋世不得太平。” 这个兆,正应在王安石身上。荆公默诵此
  诗一遍,问香火道人 :“此诗何人所作?没有落款?”道人道:
  “数日前,有一道侣到此索纸题诗 ,粘于壁上 ,说是骂什么拗相公的。” 荆公将诗纸揭下,藏于袖中,默然而出。回到主
  人家,闷闷的过了一夜。五鼓鸡鸣,两名夫和一个赶脚的牵着
  一头骡、一个叫驴都到了。荆公素性不十分梳洗,上了肩舆。
  江居乘了驴子,让那骡子与僮仆两个更换骑坐。约行四十馀里,
  日光将午,到一村镇。江居下了驴,走上一步,禀道 :“相公,
  该打中火了。” 荆公因痰火病发,随身扶手带得有清肺干糕及
  丸药茶饼等物。分付手下 :“只取沸汤一瓯来,你们自去吃饭。”
  荆公将沸汤调茶,用了点心,众人吃饭,兀自未了。荆公见屋
  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手纸,走去登东。只见坑厕土墙上,白石
  灰画诗八句 :“初知鄞邑未升时,为负虚名众所推。苏老《辨
  奸》先有识,李丞劾奏已前知。斥除贤正专威柄,引进虚浮起
  祸基。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声遗。” 荆公登了东,
  觑个空,就左脚脱下一只方舄,将舄底向土墙上抹得字迹糊涂,
  方才罢手。众人中火已毕。
  荆公复上肩舆而行,又三十里,遇一驿舍 。江居禀道 :
  “这官舍宽敞,可以止宿。” 荆公道 :“昨日叮咛汝辈是甚言
  语?今宿于驿亭,岂不惹人盘问?还到前村,择僻静处民家投
  宿,方为安稳。” 又行五里许,天色将晚。到一村家,竹篱茅
  舍,柴扉半掩。荆公叫江居上前借宿,江居推扉而入。内一老
  叟扶杖走出,问其来由。江居道 :“某等游客,欲暂宿尊居一
  宵,房钱依例奉纳。” 老叟道 :“但随官人们尊便。” 江居引
  荆公
  进门,与主人相见。老叟延荆公上坐,见江居等三人侍立,知
  有名分,请到侧屋里另坐。老叟安排茶饭去了,荆公看新粉壁
  上,有大书律诗一首,诗云:
  “文章谩说自天成,曲学偏邪识者轻。强辨鹑刑非正道,误餐鱼饵岂真情。
  奸谋已遂生前志,执拗空遗死后名。
  亲见亡儿阴受梏,始知天理报分明。”
  荆公阅毕,惨然不乐。须臾,老叟搬出饭来 ,从人都饱餐,
  荆公也略用了些。问老叟道 :“壁上诗何人写作?”老叟道:
  “往来游客所书,不知名姓。” 公俯首寻思 :“我曾辨帛勒为
  鹑刑及误餐鱼饵,二事人颇晓得。只亡儿阴府受梏事,我单对
  夫人说,并没第二人得知,如何此诗言及?好怪,好怪!”
  荆公因此诗末句刺着他痛心之处,狐疑不已,因问老叟:
  “高寿几何?”老叟道 :“年七十八了。” 荆公又问 :“有几
  位贤郎?”老叟扑簌簌泪下,告道 :“有四子,都死了,与老
  妻独居于此。” 荆公道 :“四子何为俱夭?”老叟道 :“十年
  以来,苦为新法所害。诸子应门,或殁于官,或丧于途。老汉
  幸年高,得以苟延残喘,倘若少壮,也不在人世了。” 荆公惊
  问:“ 新法有何不便,乃至于此?”老叟道 :“官人只看壁间
  诗可知矣。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
  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始设青苗法以虐农民,继立保甲、
  助役、保马、均输等法,纷纭不一。官府奉上而虐下,日以棰
  掠为事。吏卒夜呼于门,百姓不得安寝。弃产业,携妻子,逃
  于深山者,日有数十。此村百有馀家,今所存八九家矣。寒家
  男女共一十六口,今只有四口仅存耳!” 说罢,泪如雨下,荆
  公亦觉悲酸。又问道 :“有人说新法便民,老丈今言不便,愿
  闻其详。” 老叟道 :“王安石执拗,民间称为拗相公。若言不
  便,便加怒贬;说便,便加升擢。凡说新法便民者,都是谄佞
  辈所为,其实害民非浅。且如保甲上番之法,民家每一丁,教
  阅于场,又以一丁朝夕供送。虽说五日一教,那做保正的,日聚于教场中,受贿方释。如没贿赂,只说武艺不熟,拘之不放,
  以致农时俱废,往往冻馁而死。” 言毕,问道 :“如今那拗相
  公何在?”荆公哄他道 :“见在朝中辅相天子。” 老叟唾地大
  骂道 :“这等奸邪,不行诛戮,还要用他,公道何在?朝廷为
  何不相了韩琦、富弼、司马光、吕诲、苏轼诸君子,而偏用此
  小人乎!” 江居等听得客坐中喧嚷之声,走来看时,见老叟说
  话太狠 ,咤叱道:“老人家不可乱言,倘王丞相闻知此语,获
  罪非轻了。” 老叟矍然怒起道 :“吾年近八十,何畏一死?若
  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刳其心肝而食之。虽赴鼎镬刀锯,亦
  无恨矣!” 众人皆吐舌缩项。荆公面如死灰,不敢答言,起立
  庭中,对江居说道:“月明如昼,还宜赶路。” 江居会意 ,去
  还了老叟饭钱,安排轿马。荆公举手与老叟分别,老叟笑道:
  “老拙自骂奸贼王安石,与官人何干,乃怫然而去?莫非官与
  王安石有甚亲故么?”荆公连声答道 :“没有,没有!” 荆公
  登舆,分付快走,从者跟随,踏月而行。
  又走了十馀里,到树林之下,只有茅屋三间,并无邻比。荆
  公道:“此颇幽寂,可以息劳。” 命 江居叩门。内有老妪启扉,
  江居亦告以游客贪路,错过邸店,特来借宿,来早奉谢。老妪
  指中一间屋道 :“此处空在,但宿何妨。只是草房窄狭,放不
  下轿马。” 江居道 :“不妨,我有道理。” 荆公降舆入室。江
  居分付将轿子置于檐下,骡驴放在树林之中。荆公坐于室内,
  看那老妪时,衣衫蓝缕,鬓发蓬松,草舍泥墙,颇为洁净。老
  妪取灯火,安置荆公,自去睡了。
  荆公见窗间有字,携灯看时,亦是律诗八句。诗云:
  “生已沽名􏦮气豪,死犹虚伪惑儿曹。
  既无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辞诳叶涛。
  四野逃亡空白屋,千年嗔恨说青苗。
  想因过此来亲睹,一夜愁添雪鬓毛。”
  荆公阅之,如万箭攒心,好生不乐。想道 :“一路来,茶坊道
  院, 以至村镇人家, 处处有诗讥诮。 这老妪独居, 谁人到
  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那第二联说‘吴国’,
  乃吾之夫人也。 叶涛, 是吾故友。 此二句诗意犹不可解。”
  欲唤老妪问之,闻隔壁打鼾之声,江居等马上辛苦,俱已睡去。
  荆公展转寻思,抚膺顿足,懊悔不迭,想道 :“吾只信福建子
  之言,道民间甚便新法,故吾违众而行之,焉知天下怨恨至此?
  此皆福建子误我也!” 吕惠卿是闽人,故荆公呼为福建子。是
  夜,荆公长吁短叹,和衣偃卧,不能成寐,吞声暗泣,两袖皆
  沾湿了。
  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
  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杓搅于木盆之中, 口中呼 :
  “罗,罗,罗,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
  “谀,谀,谀,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江居和众人看见,无
  不惊讶。荆公心愈不乐,因问老妪道 :“老人家何为呼鸡豕之
  名如此?”老妪道 :“官人难道不知王安石即当今之丞相,拗
  相公是他的浑名?自王安石做了相公,立新法以扰民。老妾二
  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妇女二口,也要出免役、
  助役等钱。钱既出了,差役如故。老妾以桑麻为业,蚕未成眠,
  便预借丝钱用去。麻未上机,又借布钱用了。桑麻失利,只得
  畜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
  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豕,
  都呼为拗相公、王安石,把王安石当做畜生。今世没奈何他,
  后世得他变为异类,烹而食之,以快胸中之恨耳!” 荆公暗暗垂泪,不敢开言,左右惊讶,荆公容颜改变,索镜自照,只见
  须发俱白,两目皆肿,心下凄惨。自己忧恚所致,思想“一夜
  愁添雪鬓毛”之句,岂非数乎!命江居取钱谢了老妪,收拾起
  身。
  江居走到舆前,禀道 :“相公施美政于天下,愚民无知,
  反以为怨。今宵不可再宿村舍,还是驿亭官舍 ,省些闲气。”
  荆公口虽不答,点头道是。上路多时,到一邮亭,江居先下驴,
  扶荆公出轿升亭而坐,安排蚤饭。荆公看亭子壁间,亦有绝句
  二首,第一首云 :“富韩司马总孤忠,恳谏良言过耳风。只把
  惠卿心腹待,不知杀羿是逢蒙!” 第二首云 :“高谈道德口悬
  河,变法谁知有许多。他日命衰时败后,人非鬼责奈愁何?”
  荆公看罢,艴然大怒,唤驿卒问道 :“何物狂夫,敢毁谤
  朝政如此!” 有一老卒应道 :“不但此驿有诗,是处皆有留题
  也。” 荆公问道 :“此诗为何而作?”老卒道 :“因王安石立
  新法以害民,所以民恨入骨。近闻得安石辞了相位,判江宁府,
  必从此路经过,蚤晚常有村农数百在此左近,伺候他来。” 荆
  公道:“伺他来,要拜谒他么?”老卒笑道:“仇怨之人,何拜
  谒之有!众百姓持白梃,候他到时,打杀了他,分而啖之耳。”
  荆公大骇,不等饭熟,趋出邮亭上轿,江居唤众人随行。
  一路只买干粮充饥,荆公更不出轿,分付兼程赶路,直至金陵,
  与吴国夫人相见。羞入江宁城市,乃卜居于钟山之半,名其堂
  曰半山。
  荆公只在半山堂中,看经念佛,冀消罪愆。他原是过目成
  诵极聪明的人,一路所见之诗,无字不记,私自写出与吴国夫
  人看之,方信亡儿王诖阴府受罪,非偶然也。以此终日忧愤,
  痰火大发,兼以气膈,不能饮食。延及岁馀,奄奄待尽,骨瘦如柴,支枕而坐。吴国夫人在旁堕泪问道 :“相公有甚好言语
  分付?”荆公道 :“夫妇之情,偶合耳,我死,更不须挂念。
  只是散尽家财,广修善事便了⋯⋯”言未已,忽报故人叶涛特
  来问疾,夫人回避。 荆公请叶涛床头相见,执其手,嘱道 :
  “君聪明过人,宜多读佛书,莫作没要紧文字,徒劳无益。王
  某一生枉费精力,欲以文章胜人,今将死之时,悔之无及。”
  叶涛安慰道:“ 相公福寿正远,何出此言?”荆公叹道 :“生
  死无常,老夫只恐大限一至,不能发言,故今日为君叙及此也。”
  叶涛辞去。 荆公忽然想起老妪草舍中诗句第二联道 :“既无
  好语遗吴国,却有浮词诳叶涛。” 今日正应其语。不觉抚髀长
  叹道 :“事皆前定,岂偶然哉!作此诗者,非鬼即神,不然,
  如何晓得我未来之事?吾被鬼神诮让如此,安能久于人世乎!”
  不几日,疾革,发谵语,将手批颊,自骂道 :“王某上负
  天子,下负百姓,罪不容诛,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唐子方诸公
  乎?”一连骂了三日,呕血数升而死。那唐子方名介,乃是宋
  朝一个直臣,苦谏新法不便,安石不听,也是呕血而死的。一
  般样死,比王安石死得有名声。至今山间人家,尚有呼猪为拗
  相公者。
  后人论宋朝元气,都为熙宁变法所坏,所以有靖康之祸。
  有诗为证:
  熙宁新法谏书多,执拗行私奈尔何!
  不是此番元气耗,虏军岂得流黄河?
  又有诗惜荆公之才:
  好个聪明介甫翁,高才历任有清风。
  可怜覆阡因高位,只合终身翰苑中。

  我们无意对于王安石进行评价,但我们相信历史会给出最好的评判的。
  王安石改革不能成功,但我看问题不是出在王安石身上,而是出在中国本身。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他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编辑本段]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编辑本段]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编辑本段]王安石诗词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浣溪沙 南乡子 渔家傲 菩萨蛮 桂枝香 千秋岁引 菩萨蛮 伤仲永·集句
诗: 梅花 明妃曲二首 商鞅 书湖阴先生壁 元日 棋 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万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革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谢公墩》
万事付鬼�,耻辱何足论。
《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山行》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贾魏公耽遗像
宋 王安石
功臣烜赫在三朝,经术从容辅汉条。
儒服早纡丞相绂,戎冠再插侍中貂。
开仓六塔流民复,出甲甘陵叛党消。
甲第至今空画像,当年于此识风标。
——引自《南皮县志》第775页。
[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作:“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图画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今 江西省东乡县上池自然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年)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治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份,同年轻的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其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的评价多有不同。北宋时期,其反对派就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遭到灭亡(有说法指出是南宋朝廷为了推卸皇室的责任)。以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
但是王安石的家乡的一些文人出于同乡的原因进行了一些争辩,例如陆九渊等。
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变故,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所以对王安石变法开始进行正面的评价,主要的人物有梁启超、严复等,梁启超的《王安石传》,他说:“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他们从社会现实需要出发,呼吁改革精神。以后对王安石变法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在民国时期有所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
[编辑本段]王安石变法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编辑本段]文学家王安石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
[编辑本段]王安石诗词
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浣溪沙 南乡子 渔家傲 菩萨蛮 桂枝香 千秋岁引 菩萨蛮 伤仲永·集句
诗: 梅花 明妃曲二首 商鞅 书湖阴先生壁 元日 棋 登飞来峰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攲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千秋岁引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飘零酒一杯。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万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
战罢两奁分白黑,一枰何处有亏成。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春夜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北山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革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钟山晚步》
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谢公墩》
万事付鬼�,耻辱何足论。
《岁晚》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山行》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题贾魏公耽遗像
宋 王安石
功臣烜赫在三朝,经术从容辅汉条。
儒服早纡丞相绂,戎冠再插侍中貂。
开仓六塔流民复,出甲甘陵叛党消。
甲第至今空画像,当年于此识风标。
——引自《南皮县志》第775页。
[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作:“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图画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北宋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改革。治平四年(1067)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神宗立志革新,熙宁元年(1068)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建立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限制商人
供应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均输法
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斟酌每年应该上供和京城每年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夺取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稍稍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
市易法
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免行法
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行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发展农业生产
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青苗法
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募役法
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募役法使原来轮流充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
方田均税法
熙宁五年颁行。方田均税法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丈量土地,检验土地肥瘠,分为五等,规定税额。丈量后,到次年三月分发土地帐帖,作为“地符”。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以限制官僚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和人口。
农田水利法
熙宁二年颁布。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
稳定封建秩序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以及建立军器监等。
将兵法
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挑选武艺较高、作战经验较多的武官专掌训练。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保甲法
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
改革教育制度
王安石等变法派还改革了科举制,整顿了各级学校,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
文章标题: 曹操的魏公和王安石的荆国公的异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301.html
文章标签:异同  王安石  荆国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