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皇帝真的有起名的必要吗

时间: 2023-04-10 17:01: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古代皇帝真的有起名的必要吗

古代皇帝年号,如宋太祖等。究竟是怎样取名的?

是后人研究取名的?还是皇帝在位的时候自己取名的?
年号,是古代帝王为记载和计算自己在位年代而起的一种称号。中国古代的年号出现较晚。西汉以前,帝王都没有年号,纪年均采用王号。就是使用王号连续记载年代,直至新的帝王即位。如周平王元年至五十一年、鲁隐公元年至八年、秦王(秦始皇)元年至三卜七年、汉高祖元年至十二年等。直到汉武帝即位,才出现年号。他即位时,便使用了“建元”年号。所以,唐代学者颜师古刘此作注称:“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起于此。”

从汉武帝开始,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年号。其间,只有唐肃宗在位时,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年号。年号出现后,就有了年号纪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新帝即位,都不再继续前帝的纪年之数,而自第二年开始,又从元年起重新纪年。这种逾年改称元年的做法,就称为改元。

改元不仅出现在新帝即位之初,也出现在皇帝在位期间。即皇帝在位中途不再延续已有的纪年顺序,又从元年开始重新纪年,亦称为改元。事实上,这种改元的做法,最早出现在汉文帝时。汉文帝在位23年,第17年改元。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六年“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令天下大酎,明年改元。”即从第17年起,又称元年、二年……。由于他在位期间出现了两个元年,故班固在编撰《汉书》时,就将改元后的纪年称为“后元”。其后的景帝在位16年间,曾两次改元。所以,史书中又有了“中元”、“后元”之称。自汉武帝始用年号以后,但凡改元,年号也要更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位期间改元最频繁的是武则天。她在位20年,共改元17次,故有17个年号。稍次于她的是其丈夫,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改元13次。冉次之的是汉武帝,在位54年,改元11次。至于改元10次以下的皇帝,则数量更多。由于在位期间多次改元,故许多皇帝都有几个年号。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规定继位者只能使用一个年号,所以除明英宗因“土木之变”前后有两个年号外,其他都是一帝一号。清朝也延续了这一做法,均一帝一号。

古代帝王改元的原因,除新即位外,多以某一吉祥事物为由。此外还有灾害、奇特的自然现象,诸如所谓的祥瑞、变异等。如汉武帝时,曾在一次打猎时捕获一只“白麟”,遂下令改元“元狩”。西汉宣帝时,今四川广汉地区报告称,当地有人见到一条黄龙。宣帝遂于当年(229 年)下令,改元“黄龙”。三国时,东吴孙权看见一只红色的鸟,亦在当年(238年)改元“赤鸟”。这些改元,都是因为看见了罕见的奇鸟异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而改元的。公元前69年,今陕西汉中地区发生大地震,导致山崩水涌。在位的汉宣帝遂下令改元“地节”,意在“欲令地,得其节”。这是因自然灾害的原因导致的改元。

在诸多的改元中,有相当数量是因出现了动荡的局面或发生重大的事件。所以,这类年号多寓含希望长治久安的意愿。如汉元帝时,汉廷与匈奴和亲,昭君出塞与呼韩邪单于联姻。自此,“边陲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竟宁。”(《汉书·元帝纪》)意为边境安宁。北魏孝庄帝在位时,爆发葛荣起义。起义被镇压后,孝庄帝遂改元“永安”。这类的年号多为吉祥祝福之语。如永定、永昌、永平、永始、长安、长庆等。

有些改元,则出现在通过非常手段获取帝位之后。因此,这类年号多表示自己的即位顺应天意。含有宣扬君权神授的用意。使用这类年号,既可掩人耳目,又能掩饰自己的劣迹。如武则天的“天授”、“天册万岁”。又如明英宗是通过南宫复辟(夺门之变),从其弟景泰帝手中夺回帝位的。即位后,改元“天顺”。

还有些改元,是出于宗教的原因。如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却崇信道教。道士寇谦之遂迎合太武帝意,假托梦见太上老君。太武帝即命画工依寇谦之口述,绘出太上老君像。并下令改元“太平真君”。

有些改元,则因重大工程的竣工。武则天在位时,洛阳的宫城内兴建了一座大殿,名为通天宫。大殿建成,武则天即改元“万岁通天”。也有的改元,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政治倾向和立场。这类改元,一般多以干支作为年号。如唐初,隋末窦建德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为了表示不归顺唐朝,遂以是年的干支——丁丑为年号。

由于改元,特别是皇帝在位期间的改元,造成一年多个年号和年号相同的现象。其中一些含有吉祥意味的名称,就反复出现在历史上。如“建兴”年号使用过11次,“天祜”年号使用过10次,“太平”年号使用过9次。至于使用过8次以下的年号,数量就更多了。如人们熟悉的唐太宗的“贞观”年号,也在西夏崇宗在位时使用过(1102~1114年)。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曾命宰相选择一个从未使用过的年号。宰相赵普等人遂上“乾德”年号。乾德三年(965 年),宋太祖统兵灭后蜀。在搜查后蜀国皇宫时,从一宫女随身携带的物品中搜出一面旧铜镜。镜背有“乾德四年铸”的铭文。宋太祖大惊,询问宰相:“安得已有四年所铸乎?”赵普等人皆不能答。宋太祖又召学士陶毂、窦仪询问。“仪日:‘此必蜀物。昔伪蜀王衍有此号,当是其岁所铸也。’上乃悟,因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年号相同的现象,不仅出现在不同的朝代中,也出现在同一个朝代中。如西晋惠帝和东晋元帝都使用过“建武”的年号:唐高宗、唐肃宗均使用过“上元”的年号;元朝的开国皇帝元世祖和亡国之君元顺帝均使用过“至元”的年号,等等。不同朝代使用相同的年号,还好区别,但同一朝代使用同一年号,就往往容易混淆。因此,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年号,还应严格区分朝代和皇帝。

古代帝王使用的年号,在字数上没有限定。少则两、三个字,多则六个字。如西夏建立者元吴称帝后,曾使用“天授礼法延祚”的年号。只有明清两代皇帝的年号都是两个字,且是一帝一号。所以,史家就用年号作为明清皇帝的帝号。如洪武皇帝、永乐皇帝、崇祯皇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年号常被视为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与政权有直接的联系。使用或不使用某个年号,实际也成为衡量和判定是否承认该政权的标准。所以,但凡新建政权,必定要另立年号。无论是农民政权,还是偏安政权,都必定要有自己的年号。

晋、宋之际的诗人陶潜对东晋义熙年问刘裕的专权十分不满。这位曾因“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辞官隐居的诗人就不用“义熙”年号纪年,而用甲子纪年。此举亦受到人们的褒颂。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称其,“甲子不数义熙前”。

清军入关前,崇祯皇帝就已自缢身亡。但清朝定都北京后,明朝遗老中仍有人在其著述中,继续使用“崇祯”年号,以此表示怀念故国。相反,清初也有人将入关前的明朝史实,一律冠以天命、天聪、崇德等清初年号。以此表示自己很早就向往清朝。清朝末年,溥仪在位3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此前,革命党人就已经不使用清朝的年号纪年。而一些清朝遗老们,直至民国成立后,依然用“宣统”年号纪年。这些事例,都反映了人们对年号与政权关系的认识。

自年号产生后,年号又配合干支纪年。因干支纪年是60年一个循环周期,往往在一个朝代中,同一千支会反复出现数次。若无其他的纪年方法,就很难判定是哪位帝王在位时的于支。但有了年号纪年后,两者互为补充,从而使中国古代的纪年更加精确。干支加年号,是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纪年的一个特点。
首先宋太祖这一类的不是年号,这是皇帝们的庙号。

这个都是后人对皇帝的一声业绩的尊称,打个比方吧:

高祖:这个庙号通常给开国皇帝,比如刘邦,比如李渊、比如杨坚等,特别是刘邦,称呼为汉高祖。
太祖:这是自从宋辽以后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开国皇帝的庙号,虽然此之前皇帝开国立功也曾配以此号,但没有后来那样的规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刘义隆庙号太祖,而又不是开国皇帝,引人议论。
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的特定庙号,也有作为开基者的,例如三国的曹丕和西晋的司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庙号。大抵上因为他们都不是王朝的建立者。刘秀是汉世祖,此后,北魏的世祖太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南齐武帝、北齐武成帝、元世祖、清世祖等基本都是这样的由来。
等等

还有一种是谥号 这是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比如汉武帝:武功致胜,创建了汉朝的大一统,之类的等等

古代皇帝给皇子取名有什么讲究,或者是依据? 或者皇帝自己的名字有什么讲究是

皇帝名字简略来说有四个部分,乳名、名、帝号、谥号
乳名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然后是正名,也就是咱们说的大名
然后登基后是有帝号的,这个帝号可以一年一换,也可以数年乃至数十年一换
然后是死了之后,根据生前的功绩等追谥一个名号

起名的时候,是有辈分一说的,是有固定的字的,然后到了成年礼,长辈会赐表字
登基时候的帝号,这个会有专门的部门研究这个,或根据天干地支,或根据流年情形而定,不一而足
死后的追谥,也是有一个专门的部门
这个部门貌似早期是太常寺,后来就是礼部
清朝是按辈份取名字的。载淳是载字辈的,溥仪溥字辈的。
貌似有些是祖宗留下来的,皇子在没出生前就已经有名字了
跟周易有关系吧

皇帝的名字可以用来取名吗

不可以,以“皇帝”作为自然人姓名,虽没有明确法律规定进行禁止,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中关于民事法律基本原则的规定,该姓名的使用违背公序良俗,具体原因是:1、存在封建思想传播性质;2、不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心理上所接受;3、违背我国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有关价值取向的原则规定;4、在实际使用者容易造成混淆和误会。当然,还有其他正当理由,总之,自然人的姓名权确实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但是不等于可以违背公共利益(即公序良俗)的去随意行使。
古时候不行,叫避讳,现在无所谓了,不过有些老人家还有这种旧思想,自己孩子孙子的名字中不能有跟长辈一样的字
可以的

古代皇帝会给大臣家的孩子赐名吗

想赐就赐。皇帝不但会给大臣的孩子赐名,也会给大臣赐名,甚至直接赐姓。唐朝皇帝特别喜欢赐人家姓李,比如徐敬业他爹……就被赐姓李……当然,给大臣赐名这种情况,在不同民族中用得更多一点,就是赐汉族人胡名,或者赐胡族人汉名。
给大臣的孩子赐名,那是一种恩宠,一般只有比较亲信的大臣可以享受。如果那个孩子和皇帝有血缘关系,那被赐名的可能更大一点。比如郡主的孩子啊,虽然公主郡主都是嫁出去的,所以她们的孩子都不算宗室了,只是大臣的孩子,但是他们好歹和皇帝还有点关系,赐名的可能更大。
会,皇帝对于自己非常看重的大臣会靠赐名来表示亲近和重视,是拉拢臣子的方式之一
会,记得看电视的时候,乾隆就给和珅的儿子赐名为丰绅殷德
不会
会吧

皇帝起名有什么学问,比如乾隆什么意思。

其实清朝皇帝的名号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规定,清朝十二帝里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缢号、名讳、年号以及所谓的“大行皇帝”等等称号。

庙号——就是皇帝驾崩放入宗庙(奉先殿)里的称呼如:太祖-努尔哈赤;世祖-福临;圣祖-玄烨;高宗-弘历……

缢号——就是皇帝驾崩后封的名号,这名号会概括了这皇帝一生的事迹,当时要求书写的格式是十分严格稍有不慎,随时都有可能受到责罚或者论斩……

名讳——就是这皇帝自己本身的名字,如努尔哈赤、多尔衮、福临、玄烨、胤稹、弘历……在福临以前对皇帝的名讳的避讳还不怎么样,到康熙往后年间对于皇帝名讳的避忌开始注重起来。凡是有关皇帝名讳的字一律要“讳笔”就是“玄烨”的“玄”字最后一点不能写,而“烨”字的“华”(繁体字)中间一竖不能写。
而且这名讳的“讳笔”也是极其讲究的,它是代表了一个皇家特权,如果不小心遗忘了这讳笔,往往可导致考生不能及第、官员降职甚至革职论罪祸及族人。

年号——以前古代人的历法是按照天干地支来记录的,但这有一弊病。就是每一个甲子轮一次,也就是六十年一个轮回。人的寿命最多只有两个甲子,可对于一个朝代来说却是一件麻烦事。自殷商起就有了以年号记录的方法。

其实我们平常说的“康熙”“嘉庆”应该是一个年代,正确来称呼应该是“康熙帝”“嘉庆帝”这样的。

而“大行皇帝”就是指皇帝驾崩还没入葬,新皇帝还未登基,这时死去的皇帝便称呼为“大行皇帝”。
这个乾隆不是皇帝的名字是年号,乾隆年登基的皇帝叫乾隆皇帝,
那天我睡了一大觉,起来他就叫这个名字啦.
拜托,乾隆
姓爱新觉罗
名弘历
文章标题: 古代皇帝真的有起名的必要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014.html
文章标签:起名  皇帝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