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为什么会怕秦桧,赵构为什么每天靴子里都藏着匕首呢?
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史书上记载的一些事情,不能不加以辨别地全部信以为真。
我们首先看这个故事的出去。
我们先看看这句话的原话:“桧既死,帝谓杨存中曰:‘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其畏之如此。”
意思是说,秦桧死后,赵构对亲信杨存中说:“从今以后,我再也不用靴中藏刀了!”原话的关键不在这一句,而在后面的“其畏之如此”,说赵构畏惧秦桧到了这个地步。
毫无疑问,这句话是说明秦桧很强势,是想说明秦桧的可恨的,而写史者这般做通常就有一个潜规则:为尊者讳,不乏为赵构脱责的嫌疑,反正秦桧都死了。
这个故事不见于《宋史》,而见于《宋史纪事本末》,这是明朝的书。
明代的冯琦、沈越都写过宋史纪事本末,只是均未完成,后来二人的弟子请陈邦瞻将二人之书加以增订。陈邦瞻将二书合为一编,这便是《宋史纪事本末》。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宋代人的史籍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元代编写的《宋史》中没有这个故事,偏偏到明代才有这个故事。
很明显,这个故事不是明代人新考证出来的,要么明代人在那个不为人知的前人的书中新看到的,没有就是新编出来的,后者可能性更大。
很多历史都是后人不断添加“佐料”的结果。
为尊者讳,向来是史家惯用手段,尤其是为帝王讳。
这个美其名为“春秋笔法”。
明代人在岳飞墓前树立几尊跪像,按理赵构会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是帝王,只能树立秦桧等人的跪像。
同样的道理,史学者用“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来显示秦桧的恶,也是让秦桧给赵构背锅,你看赵构很畏惧秦桧,一切坏事都是在秦桧胁迫下做的,赵构很无辜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的真实可信度。
退一步讲,明代人写的这是故事是真实的,那么赵构真的畏惧秦桧到这个地步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只看杨存中这个人就知道了。
杨存中,本名杨沂中,出身将门,靖康之变是曾领兵勤王,绍兴二年任神武中军统制提举宿卫亲兵,这是赵构亲自选定他为亲兵首领的,可见赵构对他的信任。绍兴九年(1139年),迁任殿前副都指挥使,成为禁军大将。绍兴十二年赵构赐名为杨存中。
可见赵构极度信任杨存中,让他执掌禁军保护自己的安全。若是他真的畏惧秦桧或对秦桧有所怀疑,他最该做的事情是找杨存中商议,或让他加强宫中警卫,或找他安排武士采取些行动,断不会自己在靴子里藏匕首防身。
且不说这样没多大用处,就是事后对杨存中说这样的话,杨存中听了后会这么想?
摆明是对杨存中的不信任呀。
所以赵构在秦桧死后的这句话很不可信,虚构充分很大。主要就是为赵构推脱责任的,这是后人为尊者讳的惯用手法。
即便赵构真的这么说过,我个人感觉那也是自己采取主动,撇清责任,让死了的秦桧发生一些剩余价值,在替他背一下锅吧。
赵构和秦桧向来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我是微史春秋,以上是我的看法,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宋高宗为何非要杀死岳飞?
岳飞的死,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人们对于杀害岳飞的凶手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以前人们总是对秦桧夫妇加以唾骂,这两个人也永远跪在岳飞的墓前。现在早已真相大白,宋高宗赵构才是杀害秦桧的元凶。看来不但岳飞是冤枉的,连秦桧也有点冤。
对于秦桧不过是一个帮凶、一个鹰犬这个观点,有很多理由来支持。
第一,秦桧没有杀岳飞的权力。秦桧虽然很受宋高宗的信任,但还没到摆布宋高宗的地步,因此也不能为所欲为地恣意铲除异己。绍兴九年,秦桧正积极对金议和,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书反对,并请求皇帝“斩秦桧之头挂诸街衢”。秦桧对此人恨之入骨,但也不敢任意杀害。对战功赫赫的岳飞,秦桧更不可能擅自处置了。
第二,秦桧负责主审岳飞一案,曾上书高宗定岳飞、张宪死罪,但并没有定岳云死罪。可上书宋高宗后,岳云也没能幸免于难。由此可见,生杀大权还是在宋高宗之手。
第三,秦桧死后,宋高宗为秦桧制造的许多冤假错案平了反,但唯独对岳飞一案不肯昭雪,而且对许多大臣申请为岳飞平反的奏折不予理睬。
这三点足以证明,宋高宗才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宋高宗出于什么原因要害死自己倚为军事支柱的岳飞呢?
流传最广的观点是,宋高宗赵构害怕岳飞击败金兵,迎徽宗、钦宗二圣回京,这样,在父亲和哥哥的面前,赵构怎么能再当皇上,皇位自然应当由哥哥钦宗做,而已经让位的徽宗仍做太上皇,那么权力就完全不在赵构的手里,以后钦宗传位也定然传给他的儿子,皇帝的宝座和赵构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历史上确实有被俘虏的皇帝获救回来,又爬上了皇位的例子,那发生在明朝,史称“夺门之变”。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轻易御驾亲征对抗瓦拉的侵袭,在土木之变中被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被释归,为景帝幽禁于南宫。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立过战功的石亨见景帝疾甚,即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功赏。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掖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并开宫门告知百官太上皇已复位。英宗复位后,下于谦、王文于狱。后又以谋逆罪杀于谦、王文,迫害于谦所荐之文武官员。论复辟功,对石亨、张軏、徐有贞等人分别晋官加爵。二月,废景帝仍为郕王,迁于西内。
如果从这段历史来看,被俘归来的皇帝还是有复辟的可能,这样来说,宋高宗赵构对父亲和哥哥的忌惮还是有些道理的。而其实不然,宋朝的情况和明朝的情况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
首先,赵宋王朝和朱明王朝在人性上有着本质的区别。看宋朝开国的情况,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建立王朝之后,没有妄杀一个功臣(关于郑恩的事情除外),赵匡胤用了杯酒释兵权这个巧妙的方法就解除了自古以来君臣的猜忌。而看看明朝的情况,不用说都知道,没有几个开国功臣能活下来,更不用说其子孙享受荣华富贵。宋朝是一个非常讲究道德的朝代,好像整个社会都是彬彬有理的,文化大发展,这和皇帝的治理是分不开的。而明朝,被现代的史学家称为“黑暗的时代”,人性被压抑,社会上的风气很差,还有东厂和西厂,还有很多皇宫内的丑闻,这和朱元璋这个家族的人都是狠毒而懦弱的个性有关。
其次,朝廷的条件不同。明代宗的朝廷是继承的英宗的朝廷,大部分的官员是对朝廷效忠,而不一定是对哪一个皇帝效忠,所以发生“夺门之变”,主要是心怀叵测的大臣发动的,而英宗却是个被动者,当然,最后英宗夺回皇位,这些大臣获得封赏,而代宗手下的包括名臣于谦都死于非命。而宋高宗的情况不同,赵构还是个非常有能力和魅力的人,他逃到杭州重新建立了朝廷,虽然这些也是旧人,但都是向赵构效忠的,南宋是赵构的朝廷,而不再属于徽宗和钦宗。
第三,皇帝之间的关系不同。明英宗虽然有些糊涂,但也算是一个很有魄力的皇帝,至少他敢于御驾亲征,他在性格上是有复辟的可能的。而宋徽宗和宋高宗是文人的性格,书法绘画厉害,对于权力不是那么热衷,也许把皇位还给他们,也不一定会要。
所以这样看来,说赵构对父亲和哥哥的归来会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是站不住脚的,整个南宋都是赵构的,没有人再会听从徽宗和钦宗,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退一万步说,高宗把皇位还给了父亲徽宗,那么徽宗死后,皇位也一定是传给高宗,没有钦宗的事,对于这样的最坏后果,高宗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所以高宗杀岳飞肯定不是因为怕迎二圣回来,却是另有原因。
刚才在前面好像总是表扬了宋朝赵姓的皇帝,但他们有他们的弱点。宋高宗杀岳飞,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难制,危及自己的统治,对武将的猜忌和防范,是赵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规。只要武将功大,官高而权重,就意味着对皇权构成威胁。岳飞个性刚强,“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不容易与人合作,绍兴七年(1137年),他上书奏请宋高宗立储:“乞皇子出阁,以定臣心。”同年,他又因守母丧,未经宋高宗批准便自行解职,把兵权交给张宪。这两件事犯了宋高宗的大忌。再加上宋高宗曾在金营做人质,又有从扬州南渡等惊险经历,对金兵始终心存恐惧。对战争前景,他既怕全胜,又怕大败。胜则怕武将兵多,功高而权重,败则怕欲为临安布衣而不能。他想当个安安稳稳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和宋真宗的“澶渊之盟”可以做旁证,宋真宗在名臣寇准的鼓舞下御驾亲征,大胜辽军,可宋真宗还是定下了不利的盟约。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来看,秦桧利用岳飞部下的告密来证明岳飞的跋扈,正好迎合了宋高宗害怕岳飞立盖世之功、挟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飞又是反对和议最强烈的主战派,故而下令杀了岳飞。
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又占领了中原地区。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绍兴十一年(1141),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卨(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据说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莫须有(这件事情难道没有吗?)。”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高宗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时年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正是他,表达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统治者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封建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奸臣秦桧挑拨离间,使岳飞背负莫须有的罪名,后被杀害。
因为宋高宗是个傻瓜…
鬼迷了心窍
秦桧到底有多厉害,吓得高宗赵构靴中藏刀才敢见他
秦桧在高宗一朝做了18年的丞相,对外主张和金国求和,对内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自己的儿子孙子都占据高官要职,亲信党羽遍布朝野,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赵构不是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绝对是个贪生怕死的君主,为了自己的皇位害死岳飞,看着父兄在金国做人质而不去相救。这样贪恋权位的皇帝怎么可能忍受自己身边有一个大权臣呢?
在秦桧晚年他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外面有金国做外援,内部亲信遍布朝野。赵构身边的侍卫御医都是秦桧的人,秦桧送给他的食物他都不敢吃,而是事后偷偷扔掉。生病的时候秦桧送的药也不敢服用,让人再三尝试之后才敢吃下去。由此可以看出高宗赵构有多么的忌惮这位丞相。
秦桧大病不起的时候,赵构经常派人探视为的就是摸清秦桧的病情,在确定秦桧即将油尽灯枯的时候他才去探视。秦桧自知平时做恶太多只有让儿子当上丞相才能保住一家人的平安,当秦桧的儿子秦熺问谁可以接父亲的班的时候,高宗赵构冷冰冰的说道:这样的大事是你该问的吗?回到皇宫以后就下了一道诏书把秦桧一家老小全部免去官职。
秦桧去死的消息传到宫中,赵构高兴的对亲信杨存中说道:“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由此可以看出秦桧权势滔天,连皇帝都害怕他。读历史可以教化人心,我们要做一个像岳飞那样精忠报国的英雄。
史上最胆小的帝王,为何竟然真的因为害怕秦桧,而在靴子里藏刀?
宋高宗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位帝王?这个害怕秦侩的君主实际上是宋高宗。宋高宗身为大宋的君主并非像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个软弱的“昏君”,相反因为他的存在,南宋很好的存活了很长时间。所以宋高宗因害怕去藏刀也需要去细细考证求实。
宋高宗的确是说过类似的话,但是原话的意思是,秦侩终于死了,这样我就不用再自己靴子里藏刀了。这句话看起来就是宋高宗很害怕秦侩,要不自己也不会随时拿着一把刀来保护自己了,但是,宋高宗的话真的是可靠的吗?其实并不尽然,如果宋高宗真的害怕秦侩那为何有在秦侩死之后封他为王呢,所以我们看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
我们都知道岳飞其实是被冤死的,也都知道他是被秦侩给害死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本意上其实是宋高宗的意思。岳飞是一个武将,秦侩身为丞相是一名文将,一名文将如果没有得到国君的意思怎么敢杀掉一名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我们应该看到宋高宗的大的谋略,他其实是在利用秦侩,他知道秦侩的控制欲强,于是让他独领大权主持议和的事宜。
宋高宗利用秦侩将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了秦侩身上,而自己全身而退,实在是高明。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秦侩并非是宋高宗害怕之人,相反是他信任之人。其实靴子里藏刀这种事情本来就不现实,何况还是发生在一个君主身上,他有这个功夫还不如想办法调兵遣将杀了秦侩呢。
宋高宗本身就胆小如鼠,对于秦桧的恶霸狠绝宋高宗很是忌惮,所以就作出了这一藏刀行为。
宋高宗他有着自己的心思,他了解秦桧性格,加上秦桧此人霸道,于是他只能想到藏刀保命。
宋高宗本身就很小心谨慎,能当上皇帝的会差到哪去?加上秦桧心狠手辣,以防万一所以在靴子藏刀。
宋高宗只是以防万一,毕竟秦桧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大家都清楚,宋高宗身边又缺少得力的人手,只能想到这个办法。
文章标题: 秦桧死后,宋高宗说:“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宋高宗如此提防秦桧,为什么不把他撤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