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页锤是什么东西
西瓜大小的锤子存在过吗?答案是有的。宋元时期,骨朵除了作为兵器使用之外,还是作为仪仗用具和刑具使用。仪仗用的骨朵一般为金银所制,在中原地区,这种骨朵是皇家的专用物品。宋仁宗时期,政府还曾经专门下令,禁止民间使用银骨朵。因为骨朵的外形类似于瓜类植物的果实,因为依仗用,大小也跟瓜类似,因此作为仪仗的骨朵也经常被称为瓜,有金瓜银瓜之称。辽史中记载,辽国的重臣韩德让有一次在朝堂上和人起了争执,大怒之下,夺过卫士的金瓜当场将对方击死。
在明代,那种页锤在明代也作为仪仗用品使用,如明代的《出警入跸图》中便出现过两种作为仪仗的锤,一种是瓜锤,一种是页锤。
作为仪仗用具的锤在清代依然存在。从典籍中可知,清代的仪仗用锤分三种,分别称为卧瓜、立瓜、星。其中星即为页锤,立瓜和卧瓜的锤头为带有瓜棱的椭圆状球体。两者的区别在于,立瓜的木柄所在直线与锤头椭圆形截面的长轴重合,而卧瓜木柄所在直线与锤头椭圆形截面的长轴垂直。
《长安十二时辰》,崔旅帅的两把金瓜锤到底是怎么固定在脖子后面的?
这个金瓜锤怎么固定到脖子后面,可以探讨一下。
刚看到崔器把两把金瓜锤这样挂在脑后,就知道这是个惯用此类武器的主,这样放不累,还架势,崔器撇个大嘴,嘴角上仰,走起路来左摇右晃,下面四平八稳,一幅嚣张的架势。
为什么金瓜锤不用手扶也不会掉?
1、古代兵器都有一个平衡点,一般不会前重后轻,也不会前轻后重,这样手握着重心附近位置比较好拿,挥舞起来也容易控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我也是玩过天际也知道的,之前没注意。还有不少西方的中世纪电影有说过类似的知识,比如《天国王朝》,最近在玩 游戏 《天国拯救》开篇有主人公父亲装一把精致单手剑的镜头,可以看到西方剑的制作过程。)
2、一般刀剑重心在护手附近,猜想崔器的金瓜锤也是这样,最多靠前一些(具体不知,看图片分析出来是这样),因为是钝器。(所以古代的锤不能做太大,太大手一挥就飞出去了,李元霸那种只能是小说里有,现实中那么大除非木头做的,不然拎着都麻烦更别说去做战了)
3、两个金瓜锤枕在肩膀上,由于用习惯了,刚好能够把整个锤的重心(中间靠近锤头位置)放到肩膀上,由于整个金瓜锤也有份量,所以不用担心掉下来,前面两个锤头互挂,也起到固定作用。
正面放个图说明问题,
这样就可以挂上不掉,我第一眼看到崔器这个动作,知道这是老兵!
如果还不理解的可以拿个木棍看一下,是拿两头舒服还是拿中间舒服,而且木棍只要位置放得对,也能够在肩膀上保持平衡,但是由于重量轻,所以很容易掉。
再举个例子,农村扁担,有经验的挑手就不用扶,两边保持平衡,就忽闪忽闪地向前走了。
用科学的方法来说是杠杆原理:
金瓜锤的长度是杠杆长度,金瓜锤在肩膀的位置是支点,只要金瓜锤两边的重量保持平衡(两边力臂乘以对应重量相等),就不会掉下来。
而且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崔器肩膀宽厚,还有甲衣支撑,再加上金瓜锤有一定长度,而且两个锤头又挂在一起,所以想掉也不容易掉下来。
希望能够说明问题。
如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请指正!
最近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可谓大火。
无论是推广力度.演员阵容.还是画面质量,都算上乘。而崔旅帅作为一位'大咖'属实圈了一波粉,尤其是他的金瓜锤,挂在了脖子上,那简直让人拍手叫好。
金瓜锤,锤头如同金瓜一样而得名。他并不像普通的大锤那样沉重,但是也有一定的质量,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
李元霸、裴元庆等英雄所使用的锤子,无不被刻画成硕大无比,以体现所使英雄的天生神力、力大无穷。但是如果把这两个锤子挂在的脖子上,那画面属实有点 搞笑 ,所以,我们得知,那两个金瓜锤的重量,不算太沉,至少不算负担.
至于这两个锤子是如何挂的脖子后面的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铠甲上有卡扣。
卡扣和锤子之间连接的严丝合缝,轻轻一勾锤子就挂在上面,但是具体的卡扣在哪儿我也不知道,这还需要我们细细的观察,
2.磁铁
我们都知道,锤子的制造离不开铁。所以,崔旅帅算能够很好的放上去,也能很好地拿下来,跟磁铁应该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崔旅帅呢锤子并不是很重,用起来得心应手,所以我们它的重量也不会太重,他的盔甲,要不,背甲上面有磁铁,要么就是整个盔甲都是用磁铁制成的。既能起到保护的作用,也能起到悬挂武器的作用。这是我最认同的观点,同时也是,大部分是网友所认为的观点。
3.细线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工艺并不比现在的工艺差。很多兵器都藏有机关。古代,造细丝的技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锤子之间可能有细线连接,直接往脖子上一挂就好了。但是这种方法有的时候遭到人们的反驳,如果,把人勒死怎么办!这都不是咱们考虑的问题,咱们只讨论有哪些方法。哈哈,
我目前就能想到这几种方法。还希望大家多多参与。谢谢大家。
看了一个叫玩转影视墙的同学的答案,又看到一个骂人的,好,我完全同意,所以如果只关心这个问题物理答案看看跃马长弓的就可以了,真的没有任何机关,想挂就能挂,而玩转同学的分析说明他确实是大蠢货一个!因为从剧情上来说,这个人物怎么挂的锤就变成了为何挂的锤!这里有故事呢!
锤是钝兵器,演绎小说里兵器也分好人坏人,锤大抵跟斧一样,是好人的底线了,比如很难在小说里找到一个用叉的好人,一定要说有可能就是梁山上的解家两兄弟了,那也只是草莽,因为如果这个好人要用叉,会叫另外一个名字:三尖两刃刀,那东西是刀也是叉,三尖就是扩大攻击面的叉齿!
剧集里铁憨憨挂两柄铜锤这个安排也是出于这种文化习惯,他是一个悲剧角色,性格矛盾而纠结,行为有两套逻辑,结局勇猛且悲壮!这恰恰就是手锤这种武器的特点,而且剧集里他就是一个不完全的好人,带着浓厚的底层小人物突至高位的色彩,有良心,不肯完全倒向权贵,有私心,不能放弃唾手可得的钟南捷径!
小越同学没说清楚的是挂在颈部不止装威猛立威慑还有一个必须性!
人体因为是直立行走的,所以上肢动作中向下的攻击速度最快也为有力,挂颈是最合适的起始位置,这没错,但是锤没法单手用,单锤容易打破人体平衡,别看这东西按体积算单把也就五六斤重,但是平衡点靠前,和同等重量的刀比起来砸击的力量大很多,如果单手用,力使不到极致!那么双锤先就成了必然,而双锤挂颈却有一个违背人类习惯的缺点:人只有一只惯用手!所以挂锤和出锤的先天顺序是反的,如果不加扭转,挂的时候惯用手那只锤会放在下面,而出锤的时候惯用手会比后手快一点,搞不好就会挑起另一吹头砸了自己后脑勺!所以一旦选择挂颈那就要让自己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小越同学说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可真正形成肌肉记忆了人也习惯了,不挂不舒服斯基!可是真的是为了打斗吗?这么挂可以空出双手露出两肋!方便扒尸体藏东西,又或者再换个说法:方便腰系人头!人头就是军功,咱们埋个伏笔!
其实这剧集的武打及兵器设计是非常精妙的,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其中的武器!小静同学用的刀短,按理说这样的刀对上标准的刀出刀会快,但对上鱼肠的双手刀(从招数上定义为刀,实际上这是西汉手戟的变种)一直没能拔出来,鱼肠的双刀是我所惧怕的那种,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双匕首,或者双短剑,剑有双刃,左右来去皆可攻击,一剑双向,双剑四向,而鱼肠的双刀更可怕,手戟变种单刀四向双刀八向,这种东西攻击如果采用舍命搏杀的方式就没有攻击死角,而且达到了密不透风防不慎防的程度,这样小静同学不拔刀也就变的有道理了,这就是杖,通身可握反而让格挡多了变化!这个从拔到放弃拔刀说明了他的战斗经验丰富,是真正的沙场老卒出身!
还有龙波的那一只,看着像手杖,实际上那东西源于殳,或者流血漂橹的橹,元朝因为起于草原多有使用,他们叫骨朵,实际上就是他们的打狼棒!这种兵器看着跟铁憨憨的手锤差不多,但是因为更长所以可以双手用,龙波能用它架住钝器中的重器狼牙棒,就是因为它可以双手用!那一架的动作称作挑,是长兵器才有的!当然用这个也能单手,蒙古族同胞打狼就是单手,用于沙场跟今天的马球杆用法一模一样,所以这是在彰显龙波的领导地位,是这一伙蚍蜉中的贵族!
还有铁憨憨的最后一战,蚍蜉突袭靖安司这场戏里每个角色的武器都很有趣,蚍蜉一方,多重器,暗示他们的强大,勇猛和果绝!另一层意思是这些都是悍卒,本应该是军中骨干,却不得军方重视,这是大唐军队腐败的结果,否则这样的人应该得到重用,是军队里的宝贝而不是弃卒,更不可能流落民间乃至成为帝国的仇视者!联系后面火帅讲的故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必然,土地兼并导致对于 社会 底层民众的压迫加剧,当时已经处在改府兵制为募兵制的过度阶段,这一改变让本身就失地或少地者有了一个能往上爬的同道,但也给腐败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兵员的成份复杂化实际上方便了军官伸手!
姚三代用的是刀和盾,最后弃刀,说明这个人没有进攻性,没有进攻性对于武人来说也就是缺乏进取心!盾是防卫而不是杀器,哪怕最后用盾砸死人也只能说是血勇,血勇之气难久持几近疯魔!这说明了当时贵族阶级本身的堕落,消沉,墓气!帝国的既得利益者失去了进取心,那么也就是帝国失去了进取心!盛极而衰总是伴随着集体内部的矛盾激化!
铁憨憨用了步槊,刀最后还是手锤!武打安排里看上去几乎不会用槊,多次以槊为棍,抽打多过突刺!这也符合他的角色定位!槊是利兵器里的重器,非世家豪门难习练有成!他家两兄弟不过是渴望出头的寒门子弟,我甚至可以在他和龙波的对话里听出龙波的怜悯:来将何人?狗屁的将,站在那就看出来了,他是跟在大军后面补刀的步卒,虽然帐中积累了84个人头,按当时的叙功已经九转,但这只能说明他哥哥的看法没错:是个好兵!重点是兵,好不好不一定,可能他太想爬了,那些人头是前军经过的敌人伤兵甚至干脆是别人的战果,这么干他一定会被同袍孤立的,所以不曾出头!他持槊如矛,没有这么拿的,槊不管马步都是担在手里的!这跟后面持刀的几个镜头也是贴合的,很快被打落,太正常了,因为从逻辑上说古代军队进攻的前锋多用利器,利器攻击面大,节奏快容易撕开防御,后续部队才用钝器,钝器慢但效率高,一击毙命!他就是个拿锤子跟在后面捡食吃的轻步兵!而这也解释了他为何那么清楚甲在哪里以及数量,因为在意,所以走心了,这套近乎步人甲的重甲是他所能想象的最高荣誉!
这场打斗对于整部剧集来说是承上启下的重头戏,武戏做到这种程度,是往史诗级精雕细刻!所以也就难怪腾讯的《九州》反响平平了!选择大格局没问题的,但容不得马虎,马虎了的史诗戏算什么史诗?这从武戏上就已经分出高下了!
回到问题,怎么挂上去的?我回答:因为他是崔器!
问这等问题的,命真好,大概十指不沾阳春水,活的精致又柔软,否则家里但凡有两把羊角锤试一下就会发现他也能挂住,只要他他想身体就会自动调整并挂住!
这是一个蠢透了的问题,因为它不需要任何其他附属配件只要这样放了就一定能挂住,原因就是他想挂,只要他想就一定可以,类似的还有比如自行车,只要这人他想骑哪怕只有一条腿一只胳膊他都能学会!没有为什么,那是个人,活人!
我了解兵器,更了解兵器跟人的关系,兵器这种东西不管是冷兵器热兵器,都需要一种感觉,核弹航母这样的都算,要用好它,需要熟悉它,感受它的脾气秉性,让它和自己的身体有一种互动感,越高端的兵器越如此,所以当一个武人选择锤作为最后的自卫武器的时候,他一定会把这种东西练到挥洒自如如臂使指!因为这是钝器,通常来说钝器怕慢!设计这个动作的人了不起,因为这个设计真实,人打斗的时候最大的力量和最快的速度都是砸,所以锤挂颈肯定是最佳预备位置了!其次将武器亮出来是一种威胁,猫都会,要打架了会把爪子露出来,而一个低级军官这么干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是外来的,需要保持一种威慑力,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他后面的那些看似矛盾的选择是有内在原因的!所以锤挂颈上这个设计给不懂的观众看了于这个人物形象加分,而懂得人看了就是给整部戏加分!
别费劲开脑洞了,这是电视机盔甲制作团队给出的正解。
锤子头不大,柄又很长,重心自然就会在锤头靠下一点的位置,只要放好,就像扁担一样,慢走不扶着也不容易掉,你看他要快走的时候都会把锤拿下来,就是因为没固定,怕掉下来。
提问的人一定没有见过下力人担扁担和扛木头!只要所担物体有比较重的重量,在肩膀上放置得当,不用手扶,不用绳绑,就能放得稳稳当当行走如飞!
貌似有点磁性,类似吸铁石的东西
「历史小课堂」求锤得锤,这些锤子都是什么用途
今天想和大家做一个锤子的分享,不是罗老师的锤子,而是我们木匠们做工时候要用到的锤子。
▲锤子似乎变成了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
锤子是木工创作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的工具,通常我们看到的锤子呢,是以锤头和把手两个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敲打使其改变形状或是发生位移,通俗来说就是用来矫正物件或是敲开物件用的。
▲ 锤子
锤子是产生于原始社会么?原始社会的劳动人民,用石块来砸个坚果,或是用石头碰石头来产生个火花,那这个石头是不是已经可以被称之为锤子了呢?小编查阅了许多资料也是无法得知了,希望热心观众可以在留言处来个知识分享哈!
▲ 锤子起始于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不过锤以前的名字不叫锤,而是叫“瓜”或是“骨朵”,原因是锤子的头部酷似一个瓜或是蒺藜球。古时候的人们把锤子作为武器,因为锤头形态的不同,又被分为立瓜和卧瓜两类。
▲立瓜锤
▲卧瓜锤
锤子也有长短之分,长锤有约有近两米,短锤仅仅十几厘米,标准样式大多在五十厘米到七十厘米之间。
现在通常根据我们日常作用划分,锤子可分为羊角锤、八角锤、起钉锤、奶头锤、检验锤等。
▲长度不同的锤子
▲种类繁多的现代锤子
咱们日常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就是羊角锤啦,相传是古罗马时期发明的,现代的羊角锤是德国人改进的,顾名思义,羊角锤的名字由来是因为锤子的一端呈V字型开口,像山羊的角,由此得名。羊角锤的作用是一端能敲钉子,一端能起钉子,一锤两用,V字型开口起钉子运用到了杠杆原理,是省力杠杆的一种。
▲羊角锤
按照锤子制作的材质划分,一般可分为铁锤、铜锤、木锤和橡胶锤这四种。
▲铁锤
其中铁锤是较为常见一般是用来将钉子打入木头里,起到一个固定作用。
▲铜锤
铜锤相较于铁锤而言更软一些,不容易在物体上留下锤印,而且铜锤有个很好的优点就是铜锤不容易出火花,在一些易燃易爆的场合铜锤就能派上大用处啦。
▲法官锤
每个法官手里都有一个木锤子,相当于以前惊堂木,我们木匠箱里也是必备一个木锤子的,主要是用来敲凿子用的,也可以用来拼版,木锤子相较于铁锤的优势是力度比较容易控制,落锤后痕迹很浅,比较省力。一般大木锤用软木制作,比较轻便,小木锤用硬木制作。
▲橡胶锤
橡胶锤较为有弹性,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我们主要是用它来进行轻微捶打,使木头与木头之间的连接,更为精致与密切。
▲我是锤子们的分割线
每一把锤子
都体现着人类
代代相传智慧的结晶
没有最好的锤子
只有最适合自己的锤子~
为何古代时中国人只喜欢鞭锏而不爱用锤子?
▲门神手里的鞭锏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打击类武器
自唐末以来,中国的盔甲发展到极致,非常沉重而坚固。宋代长枪手的盔甲竟重达53斤8两至58斤1两,弩手的盔甲也重达37斤10两至45斤8两(中国古代16两位一斤),这么沉重坚固的甲胄,长矛弓箭刀剑皆不能刺穿,破甲的鞭锏就大行其道。
▲金代砖雕展示的使用铁锏的武士形象,这个时代鞭锏在战场上非常流行
宋代是鞭锏使用频繁的时代。宋代名将使用鞭锏的很多,象善于使用铁鞭、铁槊和铁?的王继勋号称“王三铁”,在好水川之战中的宋军将领任福、桑铎和王?等人都使用铁鞭锏。
中国的铠甲发展和西方不同,没有进化出欧洲的板甲出来。中国的铠甲一直以来都是甲片组成的札甲。对披挂札甲的敌人,鞭锏的抽击就已足够了,所以专门用来破罐头一样的板甲的开罐器——六叶锤也在中国没有出现。这一时期的鞭锏都比较长大而沉重。
▲存世的鞭锏
到了明清时代,出现冷兵器和火器混用的作战方式,铠甲日益轻型化,重型札甲被棉甲和锁子甲替代。破甲的鞭锏就变为辅助杂兵,尺寸和重量也比前代响应变小。但是由于不带锋刃,没有刀剑那么张扬,在明清时期的民间还是有不少人使用鞭锏作为自卫武器。目前存世的鞭锏实物也多为明清的民间兵器,锏的数量要多于制作较复杂的鞭。
▲存世的民间铁尺,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的民间杂兵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之际还有一种较小的打击类——铁尺在民间广泛使用。铁尺又称手叉,最早在湖广一带流行。铁尺短小而带两个护手的小叉,携带方便而且没有锋刃比较低调,护手的小叉可以格挡和锁拿对方的刀剑。在《忍者神龟》里拉斐尔就手持一对铁尺。明清的镖师和衙役比较喜欢携带铁尺,轻巧的铁尺不能对付披甲的士兵,但是应付不披甲的盗匪非常有效。在明清小说里经常出现衙役携带铁尺的描写,现在存世的民间铁尺数量也很多。在明代铁尺自潮汕传至琉球后,又传到日本变成日本本土化的兵器——十手。和天朝的衙役一样,日本的官差也喜欢用十手来对付罪犯,特别对格挡武士刀效果明显。
▲现代的棒球棒仍然在某些危机时刻扮演鞭锏类打击武器的角色
随着火枪的普及,冷兵器绝大多数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打击类武器却有顽强的生命力,特别是它的克星甲胄被淘汰之后,棒子仍为警察、起义者、旅行者所青睐。从法律角度很难判断一根棒子是不是冷兵器,比如棒球棒就被归类于运动器材。在没有甲胄的今天,各种棒子反而成了合法的卫体武器。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仍是和我们祖先一样去拿一根棒子或棒形物来保护自己。毕竟从功效上看,棒子要比菜刀更高效。
上图:中式铠甲的部件名称,图为温陈华大师复原的宋式铠甲
对付铠甲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用硬弩强弓射穿甲箭刺穿铠甲,用钩镰枪钩走敌人的头盔,用铠通一类的短刀刺入铠甲的缝隙等等,但是综合来看,对付铠甲性价比最高的方式,就是用钝器。
很多钝器都是全世界共有的,搞不清谁影响谁,也搞不清到底是谁发明的。比如金瓜锤,叶锤,骨朵,铁链夹棒等等,从东亚到西欧都有。但是,有两种钝器可以确定起源于中国,而且是东亚文明所特有的——鞭和锏。
上图:铁鞭
上图:铁锏
鞭锏也往往合称,甚至在一些古代的军事著作中,认为锏是鞭的一种。实际上这俩兄弟也的确在使用等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在造型上有细微的差别。
上图:北宋《武经总要》里的鞭和锏
一般而言,鞭上有节,像竹棍子一样,一节节的,然后有镡,有柄,柄后有配重球。锏与鞭的柄、镡并无区别,但是锏身没有节,多呈棱型,棱面有凹槽作为减重,所以同等长度下,锏比鞭要轻便许多。
上图:凹槽非常明显的一把锏
关于鞭的得名,很多人或许都有疑问。因为咱们印象中的鞭是一种软的皮制品,一种主要用来驯化牲口的工具,当然也有很多别的作用大家都懂。而作为钝器的鞭,则是一跟大铁棍,和软完全不沾边。
上图:蒙古族的马鞭
然而在古代,鞭策牲口的工具有两种,一种是鞭,一种是策,咱们今天鞭策一词便由此而来。鞭,“革”字边,显然是一种皮制品,跟咱们今天说的皮鞭基本上差不多;而策,竹字头,显然是一种竹制品,就是一根竹棍子。
上图:壁画中左一手持应为竹策
在古代,策用的比鞭要广泛,毕竟咱们是农耕民族,竹制品更容易获得。而且从审美的角度去考量的话,竹策在造型上也比皮鞭好看。在秦始皇陵出土的一套铜车马中,就发现了一个竹策造型的铜制模型。
上图:铜车马上手持竹策的车夫
在后世,人们开始将鞭、策合称为鞭策,最后又通通简称为鞭。不管皮鞭竹策,统称为鞭。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铁鞭上会有“竹节”了。其实咱们较真的话,竹节状的造型并不利于鞭的牢固和减重,甚至对鞭的坚固性还有影响。但是,铁鞭是模仿竹策的造型生产的,在上面加节,是一种习惯的延续。
上图:铁鞭上的“竹节”
从这个角度说,锏是鞭的升级版,更符合工程学原理,棱面的凹槽即减轻了重量,同时又形成了一个类似铁轨的“工”字结构,更为稳定牢固。在古代,一支双手用的长鞭,重量可以达到近十五公斤,单手用的鞭,也可以达到七八公斤重。相比之下,锏则轻便了许多,单手锏有的重量只有一公斤上下。
上图:明代的双手长鞭
上图:宋代抗金名将李纲所用的单手锏,全长96.5厘米,重3.6公斤
当然了,减重对于一些力大无穷的人来说,算不上什么优势,只不过白白减轻了杀伤力。所以鞭锏一直混用,谁也没取代谁,门神画像上的秦琼和尉迟恭,也是一个拿鞭一个拿锏。
相对于鞭锏,锤和骨朵等攻击优势就降低了。锤的攻击只靠一个头,一尺到两尺长的柄和杆起不到作用,只有确保拳头大的锤头砸到对手才能给予杀伤。
而且有的锤和骨朵的杆子实在太短,没办法对刀剑类兵器进行格挡。如果杆子做的太长,长杆子前面接一个大铁头,重心过于靠前,没有办法保证灵活。
鞭锏的使用方法则和刀剑类似,因为鞭锏虽然沉重,但是前细后粗,后面有配重,尽可能让鞭锏的重心靠近镡部,减轻使用者的负担,保证灵活性。如果力气足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格挡刀剑,而且鞭锏无刃,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砸击敌人的兵器,让敌人的刀剑出现崩刃甚至折断。
上图:被锏砸弯的苏格兰四环大剑
更重要的是,重心靠后并不影响鞭锏的杀伤力,在砸击的过程中,给予杀伤力最大的点并不在重心附近,而是在“物打”点。
“物打”本是刀剑里的一个概念,原意为刀剑的最佳砍击点,即刀剑身上能将全部砍击力都传递给目标的点。对于刀剑来说这个点可以将砍击力尽可能的施加给目标,对于鞭锏来说这个点则可以让整个鞭锏的砸击力全部释放,道理是一样的。
上图:日本刀的“物打”点一般在剑刃前三分之一
如果你有一把长刀或者剑,可以试一试,用刀刃去轻轻击打一个不伤刃而又有弹性的物品,先用刀尖敲打,然后慢慢下移。你会发现,刀尖击打的话,刀身会有明显的回弹感,越往下回弹感越小,之后过了某个点,回弹感又变大,这个临界点,便是“物打”点。
所以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物打点去击打目标的话,将重力分散在全身的鞭锏在威力上,并不逊色于将重力集中在锤头的锤子。
上图:锏一击碎砖
另外,鞭锏尤其是锏,还有一种令人窒息的“骚操作”——撒手锏。在古典小说里,撒手锏是秦琼的绝招,不过《旧唐书》、《新唐书》中都无记载,应当是后世小说家将这一绝招附会给了秦琼。
撒手锏又叫杀手锏,作战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将锏投掷出去,给敌人致命一击。这样的招式,就叫撒手锏,久而久之,泛指能够在瞬间扭转局势的方法和物品。
上图:明代锥形锏
古代的很多锏,前部被做成了棱锥形,跟咱们现代的三棱刀有异曲同工之妙,穿透力非常强。在近距离出其不意的投掷,巨大的惯性和穿透力有很大概率能够将地方的铠甲刺穿,造成对方的伤亡。美国冷钢公司就曾经做过实验,一把棱锥锏被投掷之后,成功刺穿了动物的头骨,可见其威力之大。
楼上说那么多废话。锤子中心靠前,适合长兵器骑马冲锋。短兵器即需要灵活又需要破甲,这时候短柄锤就不适合了。中国古战争人多打群战,不像老外都是人少,一打起来看起来是打群架,实际上也不过是两三个人捉对厮杀。这时候力大势沉的锤头反而更能快速分出胜负。
而中国古战争人多,你一锤下去虽然能砸瘪对方的头盔,但是靠前的重心,必然会影响速度,这一点点影响可能就会导致被几根长枪捅成刺猬。
因此仿刀剑的鞭锏更适合中国古战争的破甲。因为灵活,就这么简单!
文章标题: 宋元时期瓜锤靠近锤头的这个结构是干嘛用的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