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4-03 19: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首先说明“青天”的“青”并非指颜色。青天,指青苍幽远的天,说明天气好。用“青天”比喻一个人,是想说此人有浩然正气,清白无私。古人的表达方式比较委婉,所以包拯才叫包青天。
包拯(999—1062)故乡在安徽合肥,他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曾任知县。他读书勤勉,29岁时高中进士第一甲,要知道当年全国科考中进士只取录337人,其中一甲只有30人,可谓精英中的精英。包公先任天长(今属安徽)知县,后又升为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两任满后,他刚正清廉的英名已经传遍天下,因此调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后来又历任监 察御史、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知谏院,并最 终做了开封知府。
中国的历史和民间中,一直流传着“包青天”的名字,人们亲切地称包拯为包公。包拯以他的执法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敢于替民做主而深得人们的爱戴。如今,包公已经成了清廉正直官吏的代名词,外地的游客到了合肥,都要去看看包公 祠,怀念这位名垂千古的人民“公仆”。根据《甲申杂记》的记载,西羌的于龙呵在归顺宋朝后,对宋神宗说:“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现在既然已经归顺汉族朝廷,就请求陛下赐我姓包 吧。”神宗很高兴,于是赐他姓名“包顺”,“顺”即归顺的意思。
合肥市南门外的包孝肃公祠,即后人为纪念他的英明而建的,祠旁还专门凿了一眼井,百姓称之为“廉泉”。清朝人李国蘅 说:“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后人称赞包公“正气大名留宇宙, 道直千秋同岳峙”。
包拯纯朴平实、刚直不阿、疾恶如仇、爱民如子,同时他不苟言笑、太过较真、不会处世、人缘不好。然而,他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崇高与正义的化身,一个至忠至正、至刚至纯的清官标志与忠臣样本,一个被历朝官方推向神坛,又被历代老百姓奉为神明的“包青天”。
青天代表朗朗乾坤,可以明察秋毫,洞察细微,所以做为官员,像青天一样,表示他执法如山,办案精明,不冤枉好人。平反昭雪是老百姓最渴望的,所以将这样的好官喻为青天。包拯作为一个封建时代比较正派清凉的好官,曾做过一些有益于公民的好事,对这样一个前史人物,其前史位置是应该必定的。
为什么人们把他神化了呢?正是由于包拯能为民请命,不畏强权,所以被后世当成廉洁的化身,民间甚至视包公为神明,也就演绎出很多关于包公的传说故事。由于长期以来公民群众受尽赃官酷吏、权豪势家的欺压凌辱,期望能有为民伸冤的"清官",再加上前史上清官寥寥无几,人们在失望中期盼,呼唤"彼苍大老爷";封建统治者为其长治久安,也期望有保护其封建次序的"良吏",作为榜样,所笼络民意。
后世称包拯为包青天,除了廉洁无私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为民做主,严厉打击不法权贵,这在古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包拯,字希仁,北宋时期庐州人(即今安徽合肥人),父母都是普通公务员。北宋仁宗天圣年间他高中进士。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其实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包拯担当过多种官职,但从史料记载来看,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并不在决狱断案,事实上,包拯做开封府尹只有不到2年,包拯在开封府的这短短时光里,却给人们留下很深的记忆。他惩治奸庸,为民做主,整治市容,任人唯贤,铁面无私,享誉京师。
以至于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就是说有两个地方没法通过关系,一个是阎王,一个是包公,在这想走后门、打点送礼,试想阎王是什么反应。
包拯大部分时候包拯担任的职位是"中纪委员":主要负责怼人。据统计,因受包拯弹劾而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少于30人,包拯也因此被时人称作“包弹”!
历史上很多清正廉洁的官员,人品虽没问题,能力却不见得优秀,而包拯牛就牛在既有品格,办事能力也妥妥的,还比较有思想,在朝廷时能够常常规谏宋仁宗,使朝廷避免了许多决策失误。
只是,包青天的故事愈加美化,那个时代便愈是糟糕。寄望青天出世的人治,终究是短暂而美好的泡影吧。
总之,包拯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官场的黑暗、百姓的无奈,照出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换句话说,包拯已经成了正义和智慧的象征,和真实的历史人物已经相去很远了。
包拯一生峭直耿介,无论多传奇之故事,他都担当的起。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