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24 15:01: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他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自“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步步为营,向着天子的宝座渐渐逼近,直到公元219年,他与孙权联合,通过“襄樊战役”将蜀汉第一猛将关羽置于死地,接着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按说到了此时,曹操称帝已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他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1、孙权劝曹操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
孙权认为支持曹操称帝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战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十年的联盟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什么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
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2、担心会给政敌和拥汉派一个舆论上的借口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政治上陷入被动。
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为保自己晚年的声誉名节
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4、实权比虚名更重要
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5、年纪大了,将不久于人世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因为曹操是想要篡位的,但由于曹操的个人原因以及政权因素使得曹操篡位称帝的愿望落空,曹操无法,只能挟天子。
聊起曹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曹操本名吉利字孟德,谥号武皇帝,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军事家。东汉末年,各地势力割据,社会动荡不安,曹操打着汉朝天子的旗号带兵征伐,消灭了国内一系列的割据势力,击退了外族如鲜卑等外部势力,将汉朝的北方统一了起来,之后推行经济、民生等各类政策进行改革以促进经济生产的发展,恢复民众的正常生活。东汉朝在曹操的治理下逐步走向繁荣。下面谈谈曹操挟天子的原因:
一、曹操个人原因在曹操取得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之时,孙权与群臣都极力劝说曹操称帝,让他成为天子,取代无良的刘协。但是当时曹操自知自己命不久矣,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即使当了天子也难以在位许久,难以长时间统治天下。而且尽管以他当时的实力足以称帝,但他知道一旦篡位称帝,就会打破社会来之不易的安定,所以他拒绝了。不过,虽然他没有亲自称帝,但是他为他的儿子打下了基础,做了许多准备。
二、政权因素东汉末年,朝政混乱,军阀势力割据,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不容忽视。当时曹操势力还较小,不足以将所有军阀打败,一旦明确出声要称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所有军阀都会针对你。但是称帝的目标自他定下之后就从未动摇,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挟持汉献帝,以号令各个诸侯。还有当时曹操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中原地区,四面强敌环绕,为避其锋芒,也只好拿汉献帝当挡箭牌来掩人耳目。
曹操是一代枭雄,说起他的军事才能、政治谋略、文学修养等等无一不令人拍手称赞。到了他生命的后半程,可以说他是非常满意的,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十分聪明,在他实力尚不足以撼动各割据势力,他巧妙利用现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达到了他的目标。
而曹操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去迎合天子,虽然献帝年纪轻轻,但是他并没有年轻人的气魄和胆识,每天做什么事情都畏手畏脚,所以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但是汉室刘姓400多年的儒家正统观念没有改变,所以说,天子依然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一就是这个国家里面地位最高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有谁能够掌控的天子能够左右他的想法,两天子能够做自己的傀儡,让自己为所欲为的话,那么这个人一定会变得更加的厉害,拥有更多的东西。
曹操挟天子的过程
当时的天子是汉献帝刘协。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名王荣(后来追谥为“灵怀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章之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辩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刘协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灵帝死后,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段珪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刘辨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尚书卢植率军追到后,杀死张让、段珪,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
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加上刘协本身比刘辩有才能,于是从这时起,董卓就想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回到京城后,董卓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董卓逼着少帝策免司空刘弘,自己身居其位。接着,董卓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开会,议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百官大惊失色,慑于董卓的淫威,谁也不敢表示反对。第二天,董卓宣布废除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从此,刘协开始了他作为傀儡皇帝的漫长生涯。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后并把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
建安元年(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刘协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刘协赐曹操节钺,标志着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时代的开始。随后曹操胁持刘协迁都到许,改称许都。
挟天子之后的好处
曹操对汉朝统治的维护,赢得了各路英雄的赞扬和青睐,曹操利用这个机会大力发展自己的力量,广纳人才,可以说曹操在政治筹码外,又捞足了人心的筹码。虽然随着小说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丑化”,让大家初涉这段历史时都觉得曹操是汉贼,刘备是忠臣。但实则东汉末年是军阀割据的乱世,哪有一个忠汉之臣呢?
为啥不称帝
曹操发展得如日中天之时,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夏侯墩知道这件事后,便马上去找曹操,并对曹操说千万不能称帝,如果称帝了吴国和蜀国就有借口来攻打你了。曹操听后也非常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
孙权也在这个时候对曹操说,现在你是万众瞩目,实力又很强大,应该称帝才对啊。曹操听后便对在场的人说,孙权这个人,没安好心,是想把我往火坑里推,这是想害死我啊。这说明,曹操看得很清楚,不称帝,挟天子以令不臣性价比很高。自己称帝成为众矢之的,不仅成本很高,而且效果极差。因为这样,他将失去政治资本和人心,这个人心,不是指百姓之心,而是指曹操手下良将谋臣之心。因为曹操手下的最重要谋臣荀彧,是为了救汉所以从曹的。
《后汉书;荀彧传》记载:“方时运之屯遭,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势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所以,如果曹操篡汉称帝,那将人心尽失。
曹操挟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道德的制高点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伪道德。之所以不令刘备和孙权自尽,是因为刘备和孙权也很重视理法上的合理,赐自尽是需要合理的,否则违背要占据道德制高点这个大原则;而退一万步讲,你曹操让他们自尽,他们会听吗?曹操找到一万个理由让他们自尽,他们就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说曹操妄图篡汉,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要发兵征讨,名曰“清君侧”即可。
所以以曹操的老谋深算不会发出那么幼稚的圣旨,即使发了也没什么用处,还会迎来天下人的耻笑。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