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3-21 09:00: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在真实的历史上,孙权并没有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皇帝,但是他却追封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孙坚为皇帝。
第一,孙权为什么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
孙权在自立为皇帝以后做的第1件事情就是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古代的人都非常希望往自己的先祖脸上贴金。
如果自己当了皇帝但是没有追风先祖的话,那么天下的人就会认为这个皇帝不孝。
反之,如果孙权做了皇帝以后追封自己的父亲和祖父为皇帝的话,那么就能够成为一个孝顺先祖的典范。
古代的祭祀跟现代的祭祀在意义上完全不同。现代的祭祀活动只是人们在精神上的一个寄托。
而古代的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除非皇帝病重,否则皇帝一定会亲自主持对先祖的祭祀活动。对先祖的祭祀彰示着皇权的传承。
第二,孙权不追封哥哥为皇帝的做法是不是有点忘恩负义?
虽然孙权将自己的父亲追封为皇帝,可是他却没有追封自己的哥哥孙策为皇帝,而是仅仅把孙策追封为了长沙王。
很多人都认为孙权这样做是忘恩负义的一种表现,毕竟他是从哥哥手中接掌的东吴政权。而孙策在去世之前明明有很多个兄弟可以选择,可是他却偏偏选中了孙权。
可是孙权这样做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自从周代以来就确立了父死子继的皇位传承制度。也就是说,皇帝的位置只能传给自己的儿子或者是孙子,绝不能传给自己的兄弟或者是侄子。
假如孙权将自己的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的话,那么孙策的孩子们就成为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那么孙策的孩子和孙权的孩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
我们更愿意相信,在孙权的内心其实是非常希望将孙策追封为皇帝的。然而他为了国家政权的稳定,不得不做到“克己复礼”。可是很遗憾,后人却将他的做法误解为了“忘恩负义”。
总结:孙权之所以没有追封孙策为皇帝,主要是因为古代的传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而他之所以会追封自己的父亲孙坚为皇帝,是因为古代的皇帝在登基以后都有追封先祖的习惯。
三国这段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其中有很多内容都是比较有意思的,我们都知道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不但追封自己的爷爷司马懿、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皇帝,连他的大伯,也就是司马昭的哥哥石马师也被追封为皇帝。
相对于司马炎的大度,偏隅东南的孙权似乎是有点小气了,江东政权起自孙坚,然而孙坚是真正的“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东吴的天下其实与孙坚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毕竟孙坚虽然有些本事,但在死的时候也不过是袁术的一个手下,还没有能为东吴建立什么基业。
真正替东吴打下基础的人是孙权的哥哥孙策。
为什么说江东政权的基业不是孙坚打下,而是孙策打下的
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因其勇武如西楚霸王项羽,所以得此称号。起初孙策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跟随袁术,但后来袁术僭越称帝,孙策就与袁术决裂了。建安四年时,孙策打败刘勋与刘表部将黄祖,收复庐江一带。建安五年,孙策夺取豫章郡后将江东大部分地区收复。正值英年的孙策想要发兵北上,再创功绩,但是由于孙策性格嗜杀,被江东士族所不容,故而被刺杀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孙策的结局应该说是比较遗憾的事情,但是孙策在临死之前,做了一件很有风范的事情,孙策本身已经有了儿子,按照正常继承关系来说,江东之主应该就是孙策的儿子孙绍,但是孙策认为孙绍的年纪过小,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江东的局面,因此将政权传给了弟弟孙权。
孙权当时按虚岁算也只有19岁,局势十分动荡不安,但是陷于官渡之战的以曹操为代表的东汉中央政府为了稳定孙权,随即册封孙权为讨虏将军。
趁北方战乱之机,孙权平定了东吴政权内的叛乱,稳定了江南局势,并且吞并了江夏郡很大的部分,随后在赤壁之战中,东吴政权联合刘备,更是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创立了以少胜多的战役。
一直到公元229年,在刘备、曹操、曹丕等劲敌相继离世之后,孙权在武昌正式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先是追谥自己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谥其母吴夫人为“武烈皇后”,却只是追谥其兄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
孙坚追封其父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皇帝的老子肯定是皇帝,几乎每一代的开国皇帝都会追封自己的父辈祖辈,来突出皇家的至高无上,以显示自己的皇位是十分合理的。
但是对于将江东之主的位置传给他的孙策,只追封为王,其子为侯,显然是有些小家子气,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这件事的时候,都免不了要抱怨几句:“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
那么,孙权在对待孙策的问题上,为何这样小气,没有司马家族大度呢?
孙权不追封孙策为皇帝的借口,“昭穆”制度下皇帝的排位问题
按照中国古代的宗庙制度,皇帝的宗庙可以设立七庙,始祖居中之后,然后按照左右两列往后排,按照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再接着就是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基本上父子始终不在一列,而祖孙能够在同列。
然而这种源自周朝的昭穆制度下,可能没有考虑到兄终弟及的因素,放映到东吴政权上就是,孙坚立为始祖,孙权为昭,等到孙权的儿子为穆,假如要是把孙策追封为皇帝,那么孙策必然是昭,而孙权为穆的话,他又不是孙策的儿子。
虽然吴越大地上的人,自古以来就与中原政权不是太靠拢,但是如今东吴政权称帝了,规矩自然不能落下。
当然,司马炎称帝的时候也面临这个问题,毕竟其父亲司马昭是继承自其兄司马师,其情况与孙策、孙权的关系差不多。然而,对策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想去解决,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司马炎的策略是不明确太祖,而是从六世祖开始算起,一直到司马昭正好“三昭三穆”。
由此可见,孙权在这个问题,还是不如司马炎大度,这个问题也就是孙权不愿追封孙策为皇帝的一个借口。
孙权不追封孙策的根本原因,一旦追封孙策,将会影响东吴政权的传承
问题的关键是孙坚有儿子孙绍,如果将孙策追封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就具有继承皇位的权利,而孙权当然是更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因此在称帝的同时,孙权也册封长子孙登为皇太子,为的就是避免继承人的争端问题。
除此之外,如果孙策承认自己的皇位承自孙策,还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东吴政权是不是允许兄终弟及,如果那样的话,孙策和孙权的弟弟孙朗还在,这又为皇权的传承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相对来说,这些东西在司马炎看来都不是问题,首先,司马师之所以传位给司马昭是因为司马师压根就没有儿子,而只有一个养子司马攸,所以也就不存在传承的问题了,而兄终弟及方面,尽管司马师和司马昭还有兄弟,但是司马炎已经即位,兄终弟及就被彻底打破了,司马炎的叔叔压根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和司马炎的儿子争夺皇位。
实际上,孙权一直在为子嗣传承所苦恼,其晚年的时候也因为儿子们夺储而头疼,甚至将参与夺储之争的东吴肱股之臣陆逊责骂而死。
综合来说,不管怎么说,孙权的江东政权是来自于孙策的奠基之下,即使追封孙策为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但是正如司马炎遇到这件事一样,对策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想去解决,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东西。
主要是为了帝位稳定。
因为在三国之前,一国之君的位子都是父子相传,没有兄终弟及这一说。
都是传子不传兄长的,而且古代劳动力落后,都是鼓励大家多开枝散叶,因此兄弟非常多。一旦开了兄终弟及的先例,会引来其他兄弟的争夺从而引发一些宫廷斗争。
就算是父子相传,都可能引发手足相残的悲剧,何况是明着传位呢?这样是万万不可的。一旦追封孙策为一国之君,那么孙策的儿子就有资格继承一国之君的位子。
孙策有开疆扩土的才能,孙权是有治国之才。
因此,孙权考虑的更多的是后代能不能守住国土,保护一方安宁。孙策教给孙权的时候,领土还没有那么大,也都是孙权一步步带领众人打下来的江山。
孙权如果一旦追封哥哥了,虽然有情有义,却给东吴埋下后患无穷,因此擅长守业的孙权不会因小失大。
以前跟随孙策的群臣本来就缅怀英年早逝的孙策,怕有异心的大臣借此推翻东吴。
孙策在对待宗室内斗时手段一直非常狠。东吴的很多大将、开国大臣都是当年孙策招揽的,因此他们怀念孙策也是可以理解的。
怕有人心怀叵测,利用这个机会以推孙策的儿子为一国之君作为借口,发动一些影响大局稳定的斗争。因此,孙权需要借此让这些大臣死了心,好好效忠自己。
孙权本人也是猜忌心比较重的人,因此会严加防范。孙权不像孙策对人那么有情有义,孙权跟每一个一国之君一样,都非常有危机感,此举也是符合孙权自己的利益需求。
孙权登帝时不追封哥哥孙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就是因为以前就没有追封哥哥的先例,不是说孙权不给孙权追封,而是根本就没想过。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孙权给父亲追封那就是子承父业,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说追封哥哥的话,那么孙策死后继承父业的就是孙策的儿子了,那么就不有应该是孙权,所以这一个原因也是不追封孙策的原因。
还有就是当时天下三分,自己的国家在那个时代还是随时能够被攻打。如果说追封哥哥孙策的话那么,按理就应该让孙策的儿子来继承皇位,之后就肯定会有人要说孙权是不应该来做这个皇帝,国家刚刚创立之时最忌讳的就是君臣不一心。不仅国家外部可能随时战争,内部如果朝政混乱的话,那么肯定就会让这个国家陷入危险之中。
还有就是,如果追封哥哥孙策的话,那么孙策以前所带领的将领们就肯定就会有想让孙策儿子做皇帝的人。周瑜就是一个跟随孙策打的人,当时孙权刚刚当上皇帝的时候,就紧急召周瑜回来,之后就对周瑜说。我是一个未经世事的人,做皇帝的人还是你周瑜来做会更好。这也是考验周瑜的是否支持自己做皇帝,周瑜也都明白,但是周瑜并没有说要做皇帝,当然当时周瑜答应了也难一死。
综上各种原因,所以说孙权没有追封哥哥孙策,是绝对符合情理的,也是这个国家需要的。
孙权之所以没有追封孙策为帝,原因可能比较多,比较主要的大概是在三国之前,并没有追封哥哥为帝的先例存在,而且孙策是有后代子孙的,若是追封之后,其他后代子孙也有继位的资格了,这是孙权也不乐见的。
在三国之中,东吴孙权在称帝之后,据《三国志》记载:“追封父破虏将军坚为武烈皇帝,母吴氏为武烈皇后,兄讨逆将军策为长沙桓王。”孙策为东吴付出一切,孙权却没有追封他为帝,仅以长沙桓王封之。自古以来,开国帝王在登基之后会给自己的父母追封,以展示自己孝心,不忘本的品德。像曹丕也曾追封曹操,刘邦之父更是能活着享受太上皇的封号,这样的追封,世人早就接受,似乎没人追封到自己的哥哥去,所以说当时的孙权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个点上去。
其实在他之后,司马炎曾把他父亲还有伯父司马师都追封为帝。这两件事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那就是司马师没有自己的子嗣,他的儿子是弟弟司马昭过继的。但是孙策不一样,孙策去世的时候,这里是有一个儿子的,叫孙绍。如果孙权追封孙策为帝,那么就是兄终弟继,那孙权如果过世,接下来的皇位应该是给孙权的儿子还是孙绍呢?而孙策为东吴立下的功劳若大,孙绍如果有合法的继承权,可能会引起东吴皇位之争的内乱,为了东吴的安定,孙权就必须防备这样的事发生,是以他必然不会对孙策进行追封为帝的。
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孙权自立为帝的时候,孙策已经过世三十余年,世人善忘皆知,东吴百姓对于这个框架起东吴的人早已淡忘,追封创下东吴地基的孙坚,又有孙权经营着东吴的砖砖瓦瓦,孙策是否追封已经没有政治利益的存在了,大家说这是不是也是孙权政治手段而已?
因为追封父亲是子承父业,追封哥哥的说法是没有先例的。
追封孙坚为皇帝,再追封孙策的话,称帝的就应该是孙策的儿子,而不是孙权了。
因为孙坚是父亲,孙策是哥哥。
只有儿子追封父亲的道理,没有弟弟追封哥哥的道理,孙权是子承父业,追封父亲合情合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