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国际变动关系

时间: 2023-02-04 14:01: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国际变动关系

自威斯特法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哪几次重大调整?

还有其调整的原因?急急急!!!!!!
呵呵 刚好前两天帮我女朋友整理了一下 给你试试能不能用

第一时期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分为三阶段。
一,从十七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末。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欧洲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配置。英法两国强势登上政治舞台

二 从17世纪末到拿破仑战争的结束,之一时期的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英法矛盾,并贯穿于整个18世纪。在这一时期 英法进行了三次重大的较量:
1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这是英法两国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争夺西班牙及其在欧洲大陆与海外殖民地利益而进行的战争
2 是七年战争 这次战争室友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矛盾以及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矛盾引起的。
3是拿破仑战争
拿破仑战争的结果改变了欧洲国际政治格局。法国在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丧失了咱欧洲大陆头号强国的地位。英国加强了对欧洲的影响,扩大了海上和殖民地的霸权。俄国一欧洲大国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普 奥也成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角色。
在这一阶段一英法为主的西方国家不仅在欧洲争夺霸权,而且向整个世界进行殖民扩张。17和18世纪他们加强了对美洲 亚洲和非洲的扩张步伐。

三 从1814年代1871年。在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俄普奥等强国在瓜分战败国赃物的基础上建立了维也纳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我没找到)
在这一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扩张。到十九世纪中期,又有几个国家加入了殖民国家行列

第二时期从普法战争后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分为三阶段
一 19世纪最后三十年,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已基本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帝国主义最终形成阶段,主要标志是发生在那是的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三次战争表明 资本主义殖民政策已经从“无阻碍”的“和平”扩张,转变到用战争来重新瓜分zhimindi和势力范围,列强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应急开始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阔地区展开
三 不知道怎么概括 感觉和上面的差不多了
20世纪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盛顿体系”。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因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力量对比,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德国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日本破坏了《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崩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影响 作用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新秩序,其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为此加剧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②体系没有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但美日两国的崛起和争斗对这一格局已给予严重冲击。③体系反映出协约国之间既有为瓜分利益进行的激烈斗争,又有为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勾结。④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⑤由于体系是暂时妥协的产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惩罚性的掠夺也必然会加深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必然导致各种矛盾的激化,引发新的冲突和战争。

第二次变动是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雅尔塔体系。“二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和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体系包括如何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内容。在这一体系下,出现了冷战与和平的国际环境,出现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相伴而生的局面。1945~1955年出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格局的突出表现是美苏争霸。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

影响 作用:①雅尔塔体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这对二战后初期东欧国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苏联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起了积极作用,这是历史的进步。②体系建立在美苏势力均衡的基础上,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③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④二战中成立起来的联合国虽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操纵,但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联合国逐渐成为伸张正义的讲台;目前联合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在重大国际问题的处理上发挥比较明显作用,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原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而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必然导致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崩溃,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和国家联盟是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从长远看,世界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影响 作用: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难以实现独霸世界的目的。这是因为:①西欧主张西欧在欧洲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在世界新秩序中和美国平起平坐,为此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②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后,力图成为政治大国,提高日本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③苏联解体,俄罗斯实力明显削弱,但仍然拥有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力图恢复大国地位,反对美国单独称霸;④随着东欧剧变,南北矛盾日益突出。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呼声日益增强;⑤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尝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多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只有在多极化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

求高中阶段<<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高3末急需,最好是复制粘贴过来的,越重点越好,越详细越好
世界现代史知识体系 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今,世界现代史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境,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

世界现代史是世界近代史的延续和发展,近仍史的矛盾仍存在,但也有了发展。其矛盾有,资本主义国家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基本矛盾和斗争交织在一起,互为消长,成为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当前来说,和平与发展是最主要的两大主题。

按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分为两大时期,1917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第一时期,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为第二时期,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917平至2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总的特点是革命高涨和国际关系的调整。帝国主义与苏俄之间的矛盾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使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新的社会制度。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从而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在此影响下,战后西方各国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高潮;国际共产主义有了新发展,各国共产党纷纷建立,共产国际诞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造成了帝国主义的新的不平衡。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资产阶级统治进一步稳定。英、法遭到削弱,美、日势力大长,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进入20世纪后,各国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出现了恢复和发展,美国还出现了柯立芝繁荣局面。

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高涨,亚洲及非洲的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进入新阶段。

在国际关系方面,围绕着德国赔款和欧洲安全问题,战胜国之间、战败国之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战后形成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重新调整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西方的关系。这种调整是暂时的,隐含着不少新矛盾。英、法利用凡尔赛会议和国联,维护欧洲对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美国则利用在太平洋的优势和对西方经济上的控制,挑战欧洲的霸主地位。但总的来说,欧洲仍保持着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
第二阶段(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总的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和反法西斯主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苏联克服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193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出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共产国际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中心,在指导各国共产党的活动,推动各国革命发展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法西斯威胁面前,提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但也出现了不少失误,给各国的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一定影响。

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灾难时期。30年代所爆发的空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受到严重冲击。为摆脱危机,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罗斯福新政为战后国家干预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开了先河。英、美、法等有民主传统的国家,采用国家干预政策。两者的目的都是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国被迫投入战争,各国进入战时体制。大战对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民族解放运动和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结合起来,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帝国主义的打击,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力量得到壮大,为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导致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在30年代中期的解体。围绕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法西斯的威胁,各国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大战前,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苏联出于自保,与英、美、德等国进行周旋;法西斯国家则加快了联合的步伐。在法西斯与反法西斯这一主要矛盾的制约下,法西斯国家结成了轴心国法西斯集团;而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也暂时放弃了意识形态上的对抗,结成同盟关系,建立起广泛的反法西斯同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二战中,通过一系列国家会议,进一步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关系,从而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保障,也为二战后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时期;还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时期。
二战后,欧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各目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度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其弊端日益暴露,各国相继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改革。由于受政治、经济的体制的制约,各国的改革历经曲折的过程。由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苏联控制与反对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恶化,中苏反目,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分裂。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罗斯福新政奠定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被广泛借鉴,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过战后短暂恢复后,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美国凭借其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货币制度的优势,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日本和联邦德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中,经济发展尤为突出。西欧国家加快合作步伐,逐渐开始了向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这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大发展和第三世界兴起的时期。战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有几十个国家宜布独立,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此基础上,面对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一大批新兴独立的国家加强了团结和联合,开始了联合反殖、反霸的斗争,不结盟运动在1961年诞生。第三世界崛起后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在国际关系方面,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时期。在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阵营内有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在帝国主义阵营内,随着西欧共同体成立,日本的帽起,也形成了与美抗衡的力量,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后的复杂斗争。

第四阶段(1970年至90年代),这是新旧世界格局交替时期。

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曲折和新探索时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挫折,出现了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进而导致了连续的政治动荡。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导致了苏东剧变,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而中国开始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运动统一的模式被打破,从而开始了适应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

以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长达10年的“滞胀”时期。西方国家的右翼势力得势,他们借助于新的经济理论,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到80年代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出了经济“滞胀”阶段。到90年代后,西方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新变化,但除美国以外,各国经济增长并不明显。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和新旧政治格局的影响,美国控制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进而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发展新格局。同时,经济区域化加强,北美、西欧、东亚三个工业发达地区成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主体。但美国仍是有维持其超级大国的经济实力,资本主义世界中“一超多强”的局面仍维持着。

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后崩溃。与此同时,第三世界力量有了发展,建立了有影响的国际组织,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斗争,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期间,亚洲新独立的国家和海湾国家的民族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国际关系方面,出现了由美苏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演变的趋势。在美苏争霸斗争中,互有攻守,但总的趋势是苏联处于守势和劣势。苏东剧变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美国成为唯一大国,美、日、西欧、中、俄间相互竞争、依存,成为一强多极状态。在经济方面,区域集团化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的中心,和平与发展是国际生活的重大问题。

楼上的看好了,问的是近代史,不要古代史!!
世界古代史概述
世界古代史从大约二、三百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开始,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结束。其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在远古,亚欧非三洲都有原始人群在生活着,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原始人群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那时候,五大洲都已经有人生活。大约从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人们从劳动实践中发明了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生活更有保障了,母系氏族公社进入繁荣时期。大约到六、七千年前,西亚居民开始石器和铜器并用。后来,埃及、印度和中国也发明了冶金术。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原始农业过渡到犁耕农业,男子在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母系氏族公社便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由集体劳动变为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劳动产品也归各个家庭所有。生产的个体化,剩余产品的增多和交换的发展,使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加剧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解体而形成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农村公社。贫富分化加剧的结果,出现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终于解体了。
世界上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的是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出现了统一的奴隶主阶级专政国家,印度达罗毗荼人也进入了奴隶社会。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公元前十九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建立。这四个国家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尔后,亚非又相继出现许多奴隶制国家。在亚洲,公元前六世纪,波斯国家兴起,继而向外扩张,成为疆域辽阔的大帝国;公元前后朝鲜出现了高句丽国,后来又出现了百济国和新罗国;公元二世纪末,日本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在非洲,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东非努比亚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后非洲兴起的奴隶制国家,有阿克苏姆、加纳、津巴布韦、刚果、马里和桑海。
欧洲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是古代希腊和罗马。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公元前八至六世纪,许多奴隶制城市国家形成。斯巴达是其中最早的一个,由少数奴隶主贵族统治。雅典起初也是由奴隶主贵族统治,平民同贵族的斗争非常激烈。公元前594年,梭伦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实行改革,使工商业奴隶主取得了参与雅典国家统治的权利。此后,贵族势力不断削弱,雅典成为奴隶制共和国,奴隶同自由民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得到了发展;雅典依靠奴隶劳动发展生产,经济空前繁荣。公元前五世纪后半期之后,希腊各城市国家由于长期争夺霸权战争和奴隶不断起义,逐渐衰落了,公元前338年以后都屈从于马其顿的统治。
罗马共和国大约建立于公元前509年,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平民进行了两个世纪反对贵族的斗争,争取到一定的权利。罗马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掠夺了大量奴隶,奴隶制高度发展,奴隶同奴隶主的矛盾也随之尖锐化,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动摇了奴隶制基础。奴隶主阶级为了加强统治,于公元前27年建立奴隶制军事帝国,以代替奴隶制共和国。罗马帝国大肆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帝国的统治危机随着日益加深。巴勒斯坦犹太人产生了反对罗马的基督教。奴隶的反抗迫使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实行隶农制。“巴高达”运动和“阿哥尼斯特”运动促使罗马帝国的崩溃,日耳曼人的入侵加速罗马帝国的灭亡。359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了。
世界各地区封建制度的形成虽有先后,但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封建生产方式居于统治地位的时期,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封建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疆域,到九世纪初形成为查理曼帝国。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这次分割奠定了后来法德意三国的基础。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的一些小王国于829年形成了统一的英吉利王国。西欧的主要封建国家形成了。
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奴隶制度瓦解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罗马帝国后期,隶农制广泛实行,奴隶社会内部孕育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西罗马奴隶制帝国崩溃,阻碍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的障碍消除了,封建制度得以发展。法兰克国王在征服高卢之后,夺取了西罗马国家和奴隶主的大片土地;把其中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基督教会。国王、贵族和教会成为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役使隶农和残存的奴隶耕种上地,收取佃租,新的封建地主阶级形成了。法兰克人在征服高卢之前,氏族制度渐趋解体,发生了阶级分化;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逐渐变为以地域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到了六世纪末,农村公社土地逐渐由公有变为私有,出现了贫富分化。封建主和教会乘机兼并贫苦农民的土地,强迫他们接受奴役。农民失去了土地,也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束缚在土地上、受封建主剥削的农奴。原先的隶农和奴隶也转化为农奴。八世纪中期,法兰克王国实行采邑制。采邑是连同土地上的农民一起分封的,因而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到了九世纪,采邑变成世袭的领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了统治地位,自由农民几乎全部沦为农奴,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了。农奴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微薄家业,对生产有一定的兴趣,因而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封建主把土地作为采邑层层封受,形成以土地为纽带的大小封建主之间领主与附庸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构成封建等级制度。封建主把土地划成庄园经营。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组织。农奴是封建庄园的劳动者,受世俗和教会封建主的剥削,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处于社会最底层。农奴和封建主的矛盾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督教会垄断文化知识,宣扬迷信思想,麻痹人民斗志,禁锢进步思想,成为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随着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发展并与农业分离,商品交换活跃,以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十一世纪时遍布西欧各地。城市兴起之后,城市争取自治反对封建主的斗争,行会手工业者反对城市贵族的斗争,帮工学徒反对作坊主的斗争,此伏彼起,连绵不断,贯穿整个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经济。封建主向农奴改征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使农民既受封建主的剥削,又受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剥削,阶级矛盾激化了。十四世纪,农民的反封建斗争日益走上有组织的大规模起义的道路。法国的吉约姆·卡尔起义和英国的瓦特·泰勒起义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制度。加速了农民摆脱农奴身份的进程,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初,西欧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扩大了社会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外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其标志是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手工工场主、城市的富商和银行家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产生,引起西欧各国探寻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之后,西、葡、英、法等国相继在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大量财富运回西欧转化为资本。新航路开辟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地区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英国为了适应毛纺织手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破产,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雇佣劳动力。西欧资本主义是靠剥夺农民土地和进行殖民掠夺发展起来的。
西欧在封建制度日趋解体、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时期,阶级斗争空前激烈。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里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产生了资产阶级文化和近代自然科学。十六世纪,德意志兴起了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这是西欧反封建斗争的第一次大决战。尼德兰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独立的荷兰,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这些斗争展示着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
世界近现代史概述

世界近代史始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夕。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和走向衰落的历史。它以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前一时期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蓬勃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在先进国家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专政确立。在后一时期中,“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西方资产阶级随之由进步的阶级变为反动的阶级,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不断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是由于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而封建制度阻碍它的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要求通过革命来解决。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清除障碍。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封逮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西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十七世纪初,英国社会经济中资本主义关系不断增长,资产阶级以及同资本主义经济有密切联系的新贵族要求取消封建制度的束缚,农民和城市平民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压迫,而斯图亚特王朝竭力维护封建制度。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终于在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革命是在资产阶级与大土地所有者新贵族结成联盟领导下进行的,因而有较大的保守性,在革命过程中出现了封建王朝复辟,到1688年才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新时代。
十八世纪晚期,法国资本主义工业比较发达,而波旁王朗的封建统治束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法国保存着封建等级制度,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处于对立的地位,要求推翻封建制度,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法国革命不仅推翻了波旁王朝,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而且动摇了欧洲其它国家封建制度的基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开始的时候爆发,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对革命起了领导作用,并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因而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在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时期,民族独立运动也崛起。十八世纪后半期,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下,1791年,海地爆发了独立革命。1810一1826年,独立战争遍及整个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既是民族革命,又是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殖民统治,使资本主义经济得以进一步发展。
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重新高涨。1848年,民族民主革命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1861年,俄国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经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赶上和超过了英、法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的强国。
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争夺殖民霸权战争中取得胜利,成为量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这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需要在工业生产领域里进行革命。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也在十九世纪上半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不仅迅速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引起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随着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阶级觉悟的提高,工人运动已经从破坏机器的自发斗争发展为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都是无产阶级早期的独立运动。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为创立科学革命理论提供了条件。
随着无产阶级的壮大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空想社会主义就日益阻碍工人运动的发展,这就要求创立一个科学的革命理沦,以指导工人运动走上正确的轨道,取得斗争的最后胜利。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积极参加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革命实践,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从此,世界无产阶级进入用科学共产主义来发动革命的新时代。
十九世纪中期,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激烈,工人运动不断高涨,无产阶级强烈要求加强国际团结,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并为它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策略,把科学共产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功结合起来。在马克思的领导下,第一国际大力联合各国无产阶级力量,开展罢工斗争;同时,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胜利。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
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革命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从此,资本主义开始走向衰落。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剥削本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空前增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产生了垄断。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英、德、法、俄、日等国的垄断组织广泛发展,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的政权。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加深,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加强镇压本国人民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同时,积极准备发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因此,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
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政党广泛建立,许多国家爆发了波澜壮阔的罢工斗争。为了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共同开展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1889年,各国社会主义者在恩格斯的指导下,成立了第二国际。第二国际在其初期,起了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作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也基本上保持了正确的立场。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伯恩施坦为首的修正主义者否认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修正主义泛滥一时。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同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俄国创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在1905年发动了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夺取政权。
十九世纪上半期,西欧和美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夺取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侵略亚洲。勾结亚洲各国封建势力作为侵略工具,亚洲人民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运动高潮。到了垄断资本形成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加强资本输出,并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结束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分割,确立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加强,加深了被侵略国家的民族危机,亚、非、拉美地区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潮,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十九世纪末,新兴的美国和德国的工业生产分别超过了英国和法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了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法德矛盾、争夺巴尔于和英德竞争形成争霸斗争的三个中心环节。争夺霸权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各自的利害关系,结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它们都疯狂地扩军备战,不断制造国际危机和发动局部战争,终于在1914年7月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接着,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交战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促使奥匈帝国瓦解,德国帝制覆灭。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结束了。
世界现代史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十月革命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不仅存在着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而且出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斗争构成了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斗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点。世界现代史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走向衰落、灭亡,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历史。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引起帝国主义和俄国反革命势力的极端仇视,他们联合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苏维埃俄国人民平定了国内反革命叛乱,粉碎了国外帝同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1921年,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点转到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新经济政策,以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等机会主义者进行了斗争,捍卫了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
1918一1923年,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掀起了革命高潮,冲击着帝国主义的统治,有力地支援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匈牙利和德国巴伐利亚经过暴力革命,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德国和匈牙利革命则由于帝国主义的镇压和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头子的叛卖而失败。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许多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列宁为了团结各国左派力量,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彻底决裂,于1919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十月革命的推动下,1918-1923年,亚、非、拉美地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有力地支援了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俄国。到了三十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将经济危机转嫁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加剧了帝国主义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同时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于是出现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一方面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一方面互相勾结,共同反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策划镇压各国革命运动。这就造成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既争夺又勾结、既斗争又妥协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一系列掠夺性的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是以掠夺战败国和牺牲中国等弱小国家所达成的暂时妥协。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除,反而由于分赃不均而加剧,导致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国内的阶级斗争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欧洲和亚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因之形成。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扶植下上台,立即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并疯狂地扩军备战。法西斯德国在军事力量迅速增长之后,便撕毁了凡尔赛条约,实施普遍义务兵役制,进兵莱茵不设防区。英法美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更助长了希特勒的战争冒险。德意日结成法西期同盟,德国的侵略野心越来越大。日本统治集团为了摆脱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也在国内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外发动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1931年,日本撕毁九国公约,侵占了中国整个东北。英美纵容日本侵略中国,借以鼓励日本向北进攻苏联,日本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便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8年,法西斯德国吞并了奥地利,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美挑动德国去进攻苏联,策划了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阴谋”。1939年3月,德国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和经济力量增强了,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便于9月1日突然袭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更加激起了全世界人民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仇恨,英美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得不同苏联结成联盟来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于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于1942年1月建立。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由初期主要是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43年,整个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使德国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英美联军占领了意大利南部,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签订了停战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开始瓦解。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逐步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为了讨论有关战争进程和战后重大问题,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了德黑兰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了《开罗宣言》。
194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德日法西斯,加速了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崩溃。苏军解放了全部国土,并越出苏联国境对法西斯作战。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初,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讨论最后战胜法西斯并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会后,苏军发动强大攻势。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为了巩固对法西斯德国战争的胜利和加快结束对日战争,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8月上旬,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向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总进攻。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楼下的,你把招子放亮点,我先说的古代史,然后就是近代史,没带眼睛,不要乱放厥词,污染环境可不好!!!

在十九世纪后期,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的依据是什么大神们帮帮忙

十九世纪最后的三十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对本国劳动人民、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剥削与掠夺,同时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1870年到1900年的三十年中,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二点二倍。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深刻的社会经济变化,自由竞争为垄断所代替。这些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期。 帝国主义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3)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二十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在国家生活中具有支配作用。垄断组织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等主要形式。在德国,1907年不到1%的大企业,雇有工人五百七十万,拥有四分之三以上的汽力和电力。在美国,1904年产值在一百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有一千九百个,占企业总数的0.9%,它们的产值为五十六亿美元,占总产值的38%。英、法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技术装备陈旧和资本的大量输出,垄断组织发展较美国和德国缓慢,但生产集中也有显著的加强。 随着工业生产的集中和垄断,二十世纪初,银行的集中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1909年柏林九家大银行及其附属银行,支配着一百一十三亿马克,约占德国银行资本总数的83%。美国亿万富翁摩根和洛克菲勒为首的两家最大的银行集团,控制着美国的银行界。英国1900年股份银行的数目有九十八家,到1913年减少到六十一家,其中五家最大的银行占全国存款的40%。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等三家最大的银行分行总数达一千二百二十九家,遍布全国,在法国经济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银行的高度集中和垄断,大银行利用信贷和购买工业企业的股票方式,对工业进行控制;同时,在银行向工业渗透的过程中,工业垄断组织也通过购买大银行股票,自己开办银行等方式把自己的势力打入银行业,二者日益溶合在一起,形成金融资本。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柏林六家最大的银行由经理、董事作代表,一共参加了七百五十一个各种性质的企业;另一方面1910年在这六家银行的董事会中,有克虏伯公司的经理等五十一个最大的工业家参加。 商品输出是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特征。资本输出到帝国主义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帝国主义的特征之一。金融寡头为了取得垄断利润,除对本国广大劳动人民加强剥削和奴役外,并把“过剩资本”大量地输出到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去。由于这些国家工资低、原料便宜等原因,输出资本可以取得高额利润。 我们所接受的帝国主义的概念主要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论述,指称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对内残酷压榨劳动人民,对外推行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掠夺。 而事实上,我的理解是,帝国主义是一种国际关系的概念,是一国以军事对别国进行武力征服,对其政治、领土进行控制。 资本主义是一种国际政治经济体制的概念,是指政治上实行民主制,不承认世袭,不承认等级制度,认为人的地位生而平等,理论上拥有同等的机会。在经济上推行商品经济政策,鼓励自由竞争,互通贸易。 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除非汉朝不是国家,否则帝国主义概念适用於中国。”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主义社会,只要一个国家使用军事手段对其他国家实行政治及领土的控制,都可以称作帝国主义,中国古代强盛时期对周边的吞并也不例外。资本主义在自身发展空间不够的时候,也会以武力干涉和控制其他国家,成为帝国主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帝国主义是每种制度国家有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和必然产物。如瑞士是资本主义的国家,但决不是帝国主义的国家。 这是一个论点,,只能简单的说了 抱歉! 欢迎追问!
文章标题: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国际变动关系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3308.html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的国际变动关系]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