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20 22:02: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1863年(文久3年)旧暦6月26日,近卫笃麿出生于京都,是从一位·左大臣近卫忠房与萨摩藩藩主岛津齐彬的养女贞姬(实为岛津久光之女光子)的长子。其家近卫氏是公家最高等级“五摄家” 中的第一家,为藤原北家之嫡流,江户时代初期迎立后阳成天皇第四子近卫信寻为养嗣子,成为皇别摄家(过继皇子及其男系子孙延续血脉的摄家),论血缘系皇室近亲。1868年(明治元年)东京奠都后,近卫家举家迁居东京。1873年(明治6年)7月16日,35岁的父亲忠房英年早逝,没有能继承家督之位。同年9月15日,年仅11岁的笃麿以祖父近卫忠熙(正一位·勋一等·关白·藤氏长者)的养子身份接续近卫家家督,幼年丧父的笃麿由祖父抚育长大。1877年(明治10年)1月11日元服,任宫内省十等出仕。同年1月20日叙从五位·侍从。1878年(明治11年)入鲛岛武之助的英学塾学习。1879年(明治12年)入东京大学预备门学习,1880年(明治13年)因病不得不退学回到京都休养。以后,除学习和汉(日本国学和中国汉学)外,还学习英学和德学。1884年(明治17年)7月7日,日本颁布华族令,实行华族制度,近卫笃麿被列为华族,叙爵为公爵(依据华族令,五摄家叙公爵)。
1884年(明治17年)9月17日,近卫笃麿赴西欧留学,1885年(明治18年)3月抵达法国,同年6月抵达维也纳,在奥地利学习德语。1886年(明治19年)10月进入德国波恩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888年(明治21年)4月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法律。1890年(明治23年)6月24日从莱比锡大学毕业并获学位,同年9月12日归国。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任日本贵族院公爵议员(世袭议员),历任贵族院全院委员长、贵族院资格审查委员长、贵族院预算委员长、贵族院决算委员长。1891年(明治24年)1月13日和1月29日任贵族院仮议长(临时议长)。1895年(明治28年)3月19日——1904年(明治37年)1月2日任学习院院长,致力于华族子弟的教育事业。1896年(明治29年)10月3日——1903年(明治36年)12月4日任帝国议会·贵族院议长(第10回通常会—第18回解散后议会)。1896年(明治29年)11月——1898年(明治31年)5月任大日本教育会(1896年12月改称帝国教育会)会长。 近卫笃麿因其家族系藤原氏系公家最高家格,祖父在幕末维新时期立有功勋,近卫笃麿很早被视作明治天皇之大权的支柱的年轻人材备受瞩目和期待。近卫笃麿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地位、身份以及在社会中的姿态。很早就在思索以欧洲的贵族社会为参考,在近代日本的社会中处于优越地位的华族不仅仅以“皇室屏藩”而存在的,而应在政治和社会福祉等更广泛的领域承担发挥与其地位相应的作用的义务(即Noblesse oblige:地位高则责任重,贵人应有的品德)。基于这样的观点,在学习院院长任内为组织和整备学习院成为高水平的教育机构,致力于确保必要的财源和确立财务制度。希望在学习院学习的华族子弟,成为支撑日本,并在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外交官和陆海军军人。
作为公家之中最高之家格的五摄家笔头的近卫家之当主的近卫笃麿,素以与其贵族出身相反的率直大度的为人而闻名于世。笃麿以贵族院公爵议员的身份步入政界,1890年11月4日与二条基弘公爵发起成立贵族院院内会派“同志会”,1891年3月24日吸收新华族议员和多额纳税者议员加入,整合为“三曜会”,每周月·水·金曜日(星期一、三、五)开会(会派名曰“三曜”故由此来),核心人物是华族议员近卫笃麿、二条基弘、勅撰议员三浦梧楼。“三曜会”标榜在政府与众议院之民党之间保持中立,主张为了国民福利,政府与民党等政党一方协调组织“责任内阁”以应对内外之课题,批判政府的超然主义、藩阀政治和条约改正路线。发行政治杂志《精神》,旨在摸索取代藩阀体制的政治道路。之后与谷干城的“恳话会”、在野党中的立宪改进党联合提出对外硬路线,所谓“对外硬”,即否定国际协调,国家的独立自主应侧重于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强)的强硬外交打破危机的思想和主张。1899年2月20日,以二条基弘、近卫笃麿为中心的“三曜会”因势力衰退而解散,后来演化为其子近卫文麿的“火曜会”。
近卫笃麿在1892年(明治25年)至1904年(明治37年)担任贵族院议长之要职,他对当时的藩阀政府经常持批判的立场。1893年在第五届议会上支持民党的条约励行建议案同时攻击政府,联合贵族院内的盟友向首相伊藤博文递交忠告书,支持民间“硬六派”(立宪改进党、国民协会、同志俱乐部、同盟俱乐部、大日本协会、政务调查会)的运动。第一次松方内阁因桦山资纪海军大臣在帝国议会发表“蛮勇演说”引起纷争导致众议院解散和举行第二回总选举,由于在品川弥二郎内务大臣主导下行进行了大规模且彻底的选举干涉、并弹压民党阵营导致25人死亡、388人受伤的空前的流血冲突,近卫笃麿毫不含糊地以犀利尖刻的言辞追究政府的姿势,同时也批评政党走猎官主义(猎官制)也只是单纯的徒党而已,批判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对于松方正义、大隈重信、山县有朋、伊藤博文在组阁时发出的入阁邀请全都加以断然拒绝。
在近卫笃麿的外交政策中,中国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甲午战争后,积极参与围绕中国的国际问题。康有为、梁启超、王照、汪康年、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那桐、恭亲王、肃亲王、庆亲王、荣禄、王文韶等几十位晚清中国要人与近卫笃麿都有频密的交流和信札往来,涉及了无数关系两国命运的大事小情。
1893年(明治26年),近卫笃麿就任东邦协会副会头。甲午战争后,愤慨于中国遭西方列强瓜分的现状,抱有深深的危机感。1897年(明治30年)组织日本俱乐部,提出“东亚保全论”和“亚洲一体论”,为大亚细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卫笃麿认为中日两国命运密不可分。他的“东亚保全论”主张建立日清同盟,以非军事领域合作来“经营支那大陆”,以亚洲主义反对欧美、俄国等列强主导中国,维系日本在东亚的利益。
1898年(明治31年)1月,近卫笃麿在《太阳》杂志第4卷第1号刊登了论文《同人种同盟附支那问题的研究的必要》,文中写道“最后的命运是黄色人种和白色人种的竞争,在此竞争下,无论是支那人还是日本人,其共同的仇敌是白色人种,都处于不被认可的地位上”。主张日本和中国之间是同文同种的关系。同年成立了东亚同文会(今霞山会),近卫笃麿任初代会长,提倡“支那保全论”和“朝鲜扶植论”,向朝鲜、中国各地派遣常驻人员,在当地发行新闻刊物,致力于推进扬子江海运事业。同文会吸收了东亚会、兴亚会、东邦协会、善邻协会的头面人物参加,民间诸团体纠合国家主义,试图建立大亚洲主义大同团结运动。1898年11月,近卫笃麿在和康有为会谈中,阐述了他的亚洲门罗主义(实际上是“门罗主义”在亚洲的翻版)的主张。
东亚同文会立足于强烈的亚洲主义色彩,为保护中国和朝鲜,保障日本的权益,主张军部与外务省密切协同,1900年(明治33年)5月设立南京同文书院,试图推进对华政治和文化活动。此外,近卫笃麿与清朝实力派封疆重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进行单独接触,以促进中日联合。以近卫笃麿为代表的右翼大亚洲主义与孙中山的大亚洲主义方略与日本左翼大亚洲主义的主张十分接近,但却存在着本质区别。日本右翼大亚洲主义者虽然一样强调亚洲国家大联合,共同驱逐欧美侵略势力,但却主张建立以日本为霸主的新的殖民体系,带有浓烈的侵略色彩。究其实质,“大亚细亚主义”是日本走向帝国主义时代的产物,是指导日本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与西方列强争衡政策或手段的一种侵略理论。
1900年(明治33年)6月,中国爆发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俄罗斯帝国趁机将整个东北置于其势力范围。抱有强烈危机意识的近卫对日本元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进行游说,要求对俄罗斯采取强硬姿态,但被拒绝。1900年(明治33年)9月与犬养毅、头山满、陆羯南、中江兆民、佐佐友房、长谷场纯孝、柴四朗等组织国民同盟会,对日本政府进行猛烈批判。他纠集头山满等右翼势力,鼓动唤起要求俄国从满洲撤军的国民舆论,推动对俄强硬政策,驱逐帝俄在满洲的势力,主导提倡日清提携论和“东洋是东洋人的东洋”的亚洲主义,并且委托长冈护美携《开放满洲计划》的书简来华,试图“以向列强开放满洲来保全领土完整”,做刘坤一、张之洞的工作。张之洞对此深受触动,刘坤一将近卫笃麿方案上奏清朝中央政府,寻求采纳。该方案虽然在当时被清廷驳回,但后来又被袁世凯所采纳,而在日俄战争后,“开放满洲”反过来成为日本企图独霸东北的障碍。1901年(明治34年),近卫笃麿游历朝鲜和中国,交结庆亲王奕劻、张之洞、荣禄等清廷重臣,怂恿清帝迁都满洲,后又著“英日同盟”等书,主张联英抗俄。
1901年(明治34年)在上海设立东亚同文书院(今爱知大学),培训大陆浪人和亲日华人,目的亦在于反对欧美、俄国主导支配中国,推广亚洲主义。1903年(明治36年),近卫笃麿与玄洋社的头山满、平冈浩太郎、黑龙会的内田良平组织对俄同志会,也参与了户水宽仁等七位博士的《七博士意见书》,为日俄开战打造舆论。1903年(明治36年)12月4日贵族院议长任期届满后辞任,改兼任枢密顾问官。就在小川平吉、头山满鼓动筹谋建立以近卫笃麿为首班(首相)的内阁时,1904年(明治37年)1月1日,近卫笃麿猝然病死,年仅42岁(满40岁),死因可能是在西渡中国时感染了传染病(放线菌病),葬于近卫家的菩提寺。其住处霞山会馆改为纪念馆,此后数十年一直是大陆浪人的聚集地。
世称白河殿、染殿的藤原良房出生于延历二十三年(804)。因为嵯峨天皇的眷顾,良房于天长二年(825)出任藏人,其后历任中判事、大学头、春宫亮、左近卫少将等职,并在承和元年(834)刚满三十岁的时候便做到了从四位下参议的位置。依靠着父亲的政治力量及妹妹在宫内的作用,良房步步高升:承和二年正月升至从四位上,四月,任从三位权中纳言兼左兵卫督,同年任左中将;承和六年,又兼按察使;承和八年,由权中纳言升为中纳言。
所立的皇太子是淳和上皇之子恒贞亲王;但良房一心想让自己的妹妹顺子所生的道康亲王成为皇太子。察觉到这种状况,不愿卷入政治权力斗争的旋涡的恒贞亲王多次向天皇表明了辞太子之位的心意,却被天皇和上皇力劝而未能如愿。承和九年七月十日,皇太子恒贞亲王的亲信春宫坊带刀舍人伴健峰②拜访了平城天皇的长子阿保亲王③,并透露出“嵯峨上皇病情日深,眼见国家变乱将起,将奉太子之命事先往东国早作打算”的意图,阿保亲王随即将谈话内容封书进呈嵯峨上皇的皇后橘嘉智子。橘嘉智子立即召见中纳言藤原良房,并将阿保亲王的密呈传奏于仁明天皇。七月十七日,伴健峰及恒贞亲王的另一位心腹但马权守橘逸势被近卫府拘禁;恒贞亲王惊于事泄,再上辞表,但又被仁明天皇慰留下来。到了二十三日的时候,恒贞亲王终于被废,大纳言藤原爱发、中纳言藤原吉野④、参议文室秋津以下六十余人被连坐流放。八月四日,道康亲王正式被立为太子;良房因功晋为正三位大纳言。
是藤原良房踏入政治舞台后经历的第一件大事。其时除了阿保亲王的密呈之外,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证明恒贞亲王意图谋反,其前往东国的打算,看上去更像是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政治风暴而作出的自保行为;但藤原良房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显示了自己果断狠辣的政治手腕,一举排除了恒贞亲王这个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甚至还不惜流放了自己的亲叔父藤原爱发和式家的叔父藤原吉野。道康亲王终于被立为太子;藤原良房也成功地取代了藤原爱发成为大纳言,为自己进入权力中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48),良房升任右大臣。两年之后,道康亲王即位为文德天皇,其与良房之女明子所生的惟仁亲王被立为太子。天安元年(857)二月,良房受封为从一位太政大臣。翌年,文德天皇驾崩,年仅九岁的惟仁亲王即位,是为清和天皇。身为天皇外祖父的良房总揽政务,成为事实上的摄政。
(866)闰三月十日的夜里,平安宫大内里的正殿入口应天门遭人纵火焚烧,其两侧的栖凤楼与翔鸾楼也一同毁于大火之中。这场人为的灾难震惊了朝廷内外。不久,大纳言伴善男便告发纵火犯乃是左大臣源信和中纳言源融。伴善男向来与源信不和睦,这次更是借机想一举除掉源信,于是跟右大臣藤原良相⑤商量,命良房的养子左中将藤原基经包围左大臣府邸并逮捕源信。基经认为兹事体大,便将此事告知了良房。良房立即向天皇申诉源信无罪,源信才得以免罪。不料,在五个月之后的八月三日,备中权史生大宅鹰取向朝廷告发伴善男、伴中庸父子才是真正的纵火犯,引起了朝廷内外的又一场大骚动。束手无策的清和天皇在八月十九日正式任命外祖父良房为摄政——“重敕摄行天下之政者”,令其收拾事态。良房将伴善男关押起来,开始调查此事。就在这时,伴善男的家臣生江恒山和伴清绳因杀害大宅鹰取的女儿而被捕。在酷刑之下,生江恒山和伴清绳供认出火烧应天门乃是由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共谋的。九月二十二日,良房将伴善男、伴中庸父子及纪丰城、纪夏井等共犯流放到伊豆,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财产,排除了最后一股政治上的异己势力。 藤原道长(966年-1027年)日本平安时代的公卿,藤原兼家五男。995年成为藤氏长者,最为有名的事迹是一家立三后,三名女儿-藤原彰子、藤原妍子与藤原威子皆为皇后。因为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天皇,藤原道长掌握了极大的权势,其在权势达到顶峰的时期,曾写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来描述自己的心境。
1019年因病出家为僧。1022年建成法成寺,晚年居住于此;故有“御堂关白”、“法成寺摄政”之称。著有日记《御堂关白记》,为藤原氏全盛期的重要史料。 藤原成范,在平清盛掌权时期担任权中纳言一职,曾与平家的女儿有过婚约,后来就不了了之。在历史上似乎是个对政治不怎么关心的人,但应该也是个风雅潇洒的人。因为钟爱吉野的樱花,就在吉野的樱花树丛中建屋造房,他所住得地方就被叫做樱町。又因为他怜惜樱花的花期只有七天这么短,于是诚心求泰山府君延其生命,结果他家的樱花真的足足开了二十一天,他也被戏称为樱花二十一,或樱町成范。
他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督,后入宫为天皇身边的女官,并且是宫中第一美人,后成为高仓天皇的妃子。
1121年,忠通之父忠实触怒白河法皇,因而白河法皇将原属忠实的关白、藤氏长者转授忠通。1122年,进从一位,拜左大臣。1123年,崇德天皇即位,忠通任摄政。1128年,拜太政大臣。
忠实偏爱次子赖长,与忠通不合。1150年忠实希望让赖长担任内览,忠通则向鸟羽法皇表示反对,此举令忠实大感愤怒,认为忠通“不孝”,派人至忠通家中,夺取朱器台盘(藤氏长者的信物),授予赖长。其时忠通正欲为嫡子基实举行加冠礼,因氏长者的地位被夺而中止;而后嫡子基实元服礼、次子基房著袴礼,都只有少数公卿与会。在近卫天皇在位期间,赖长(时任内览左大臣氏长者)的权势压过任关白的忠通。
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爆发保元之乱,赖长与忠通分属崇德上皇、后白河天皇两方阵营。最后后白河天皇一方得胜,赖长死于乱中。忠通因而重任氏长者。
忠通为人宽厚,而喜怒不形于色。擅长写文章、和歌、与书法。忠通之子基实、基房、兼实,分别为近卫家、松殿家、九条家的始祖。故忠通可谓五摄家的共祖。
藤原道长是摄关政治全盛时代的人。
藤原道长藤原道长(966年-1027年)日本平安时代的公卿、权臣,关白藤原兼家第五子。太政大臣藤原道隆之弟。
995年成为藤氏长者,最为有名的事迹是一家立三后,三名女儿-藤原彰子、藤原妍子与藤原威子皆为皇后。因为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天皇,藤原道长掌握了极大的权势,其在权势达到顶峰的时期,曾写下一首和歌“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来描述自己的心境。
而藤原家族自藤原道长开始,将女儿送与皇室联姻成为惯例。藤原道长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
摄关政治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政治体制。具体指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事。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后被院政取代。
所谓“摄关政治”,是代替年幼天皇或女帝执政的官职,简称“摄政”。通常由圣德太子这类皇族任职,八五八年藤原良房(八○四~八七二)成为清和天皇监护人,正是皇族以外的第一代实质“摄政”。正式年代是八六六年。这也是藤原一族欣欣向荣的起点。而画下起跑线的人,是良房的父亲藤原冬嗣。冬嗣于八二六年过世时,女儿已是太子妃,次男良房则娶了嵯峨上皇的皇女源洁姬。源洁姬虽赐姓源氏降为臣籍,但至今为止从未有皇女嫁给臣下的例子,源洁姬算是第一例。
而摄政全盛时代,是藤原道长(九六六~一○二七)及其长男赖通两代。道长本是摄政家四男,因长男、次男相继过世,三男又是同父异母兄弟,竞争对手只有侄子伊周一人。这时,道长的姐姐是一条天皇的母亲,而伊周的妹妹定子(清少纳言所著《枕草子》主角)是一条天皇皇后。即使身份是天皇,终究是男人,对男人来说,母亲与老婆,哪个重要?结果道长获得“内览”右大臣职位。“内览”是太政官向天皇提出公文时,可以于事前阅览公文的职位,日后由摄政、关白(天皇成人后,辅助天皇执政的职位)执行。
道长有四个女儿,长女彰子是一条天皇皇后(道长强硬立了两位皇后。《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正是彰子的女官),次女妍子是三条天皇皇后,三女威子是后一条天皇皇后,四女嬉子是后朱雀天皇皇后。而彰子也是后一条、后朱雀天皇的母亲。换句话说,当时的贵族阶级,为了掌握政权,不惜近亲联婚,阿姨嫁给外甥,似乎也不成问题。道长让威子当上皇后时,在晚宴吟诵了一首和歌:
此世即吾世,如月满无缺
藤原不比等(659-720年9月13日),是从飞鸟时代到奈良时代初期的公卿。藤原不比等是中臣镰足的次子,在一些文献中也记载其名为"藤原史"。
698年(文武天皇二年),文武天皇下诏:"先朝所赐藤原朝臣之姓,应当由藤原镰足之子藤原不比等继承。藤原镰足其他的儿子等供奉神事,应当恢复旧姓中臣朝臣。"因此,藤原不比等也被以为是藤原氏的实质性的始祖。 由于拥立了文武天皇,又使女儿藤原宫子嫁给了文武天皇,藤原不比等逐渐掌握政治实权。
《大镜》、《尊卑分脉》、《公卿补任》等文献记载,藤原不比等是天智天皇的私生子。藤原不比等官至右大臣,其諡号是文忠公、淡海公,妈妈是车持国子之女。
669年(天智天皇八年),藤原不比等11岁时,父亲藤原镰足去世。虽然藤原镰足生前的政治立场倾向于近江朝,但壬申之乱之时,藤原不比等才只有13岁,与交战的两方都没有关系。在战后,藤原不比等既没有作为近江朝的一方受到处罚,也没有作为天武朝的一方受到奖励。但是,以中臣金为首的藤原镰足的同族(中臣氏)中的实力派都作为近江朝廷的要人,受到了处罚,在天武朝的时代,中臣(藤原)氏被从朝廷中枢扫了出去。没有强力后台的藤原不比等只能从下级官僚做起。到了持统朝,藤原不比等任直广肆(从五位下)判事。
因为藤原不比等在697年(文武天皇元年)有拥立草壁皇子之子轻皇子(文武天皇)即位之功,并作为文武天皇的保护人而登上了政治的前台。由于县犬养三千代的丈夫美努王前往九州担任太宰师,让县犬养三千代独守空闺,得以相近长期把持天皇的宠臣藤原不比等。藤原不比等的正室也过世,因此二人有了亲密发展,并进而共同谋策政治行动。而且藤原不比等在后宫的县犬养三千代(文武天皇的乳母)的帮助下,加深了和皇室的关系,将女儿藤原宫子嫁给了文武天皇。之后藤原不比等与县犬养三千代生的女儿藤原光明子又进一步嫁给了圣武天皇。另外藤原不比等在尚未与橘三千代往来前即有四个儿子,也都因县犬养三千代的关系及影响力而能担任朝廷高官。虽然县犬养三千代生前深获持统天皇、文武天皇、元明天皇等三朝天皇之宠,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她通过与藤原不比等所生的女儿藤原光明子将自个的血统流入了皇室。藤原光明子在藤原不比等死后,借助藤原不比等的儿子们藤原四兄弟之力,成为光明皇后,开了日本历史上人臣皇后的先例(以前的皇后,必须出身皇族)。
700年(文武天皇四年)藤原不比等参与撰修《大宝律令》。701年(大宝元年),藤原宫子生下首皇子(圣武天皇)。藤原不比等由中纳言升为正三位大纳言。同年,藤原不比等的外孙首皇子(圣武天皇)诞生。704年(庆云元年),藤原不比等的官位升为从二位,增封八百户。705年(庆云二年),藤原不比等患病,受赐度者二十人,布四百端,米八十石,在京师的各寺祈祷病愈。707年(庆云四年),文武天皇下诏:"藤原不比等勤劳奉公,并追褒藤原镰足,乃赐封五千户,传子孙。"藤原不比等固辞,最终受二千户,将一千户传给子孙。708年(和铜元年),藤原不比等升为正二位右大臣。
711年(和铜三年),迁都平城京之际,藤原不比等把藤原氏的家寺由山阶寺转移到奈良的兴福寺。
718年(养老二年)藤原不比等被推为太政大臣,固辞未就,尽力于律令政治的实施。之后,当藤原不比等正要进行养老律令的编纂之时,于720年(养老四年)病笃,养老律令的编纂暂时中止。元正天皇下赐藤原不比等度者三十人,并下诏:"右大臣藤原不比等病笃,朕寝食不安,希望他康复,却无有效的方法。此时应大赦天下,今日午时以前,不管罪行轻重,都加以赦免。残废之人,生活不可以自理者,根据情况加以抚恤。所在地的地方长官,要亲 *** 问,根据情况提供医药。"之后,元正天皇又下令京师四十八寺一齐诵读《药师经》,免官户十人为良民、奴婢十人为官户。但是,过了几天,藤原不比等仍然去世了,享年62岁。
死后殊荣
元正天皇对藤原不比等的去世深感哀悼、痛惜,到了荒废朝议的程度。元正天皇派遣大纳言长屋王、中纳言大伴旅人,到藤原府宣读诏书:"追赠藤原不比等为正一位太政大臣,赠諡文忠公。"
在藤原不比等去世之前,藤原氏并没有设定氏长者(氏长者相当于族长,有一定的权威)。从藤原不比等起,开始设立藤原氏的氏长者(即藤氏长者)。
天平年间,圣武天皇将渤海国的贡物的一部分祭祀藤原不比等之墓。天平宝字初期,孝谦天皇敕令天下,不得取名为"镰足"、"不比等"。760年(天平宝字四年),孝谦天皇下诏:"子以祖尊,祖以子贵。先朝太政大臣藤原不比等,功高于天下,又为皇家之外戚,所以先朝追赠其为正一位太政大臣。虽然正一位太政大臣已官至极品,但于周礼仍有不足。藤原不比等的功绩盖于宇宙,应当按照齐国姜太公的例子,追封近江国十二郡,为淡海公。继室从一位县犬养三千代赐正一位太夫人。"
生世之谜
如概述中所述,《公卿补任》等以为藤原不比等实际上并不是藤原镰足之子,而是天智天皇的私生子。《公卿补任》关于藤原不比等的部分,记载有"有传言说实际上是天智天皇的皇子,内大臣大职冠镰足的次子一名史,妈妈是车持国子君之女、与志古娘也、车持夫人"。《大镜》中记载了天智天皇在怀孕的女御发还给中臣镰足之际,说:"生下的孩子假如是男孩,就给他作儿子,假如是女孩,就是朕的。"当男孩出生后,即是藤原不比等的出生。《尊卑分脉》等有同样的记载。到了平安时代,这个传说被以为有相当的可信性,《竹取物语》中,向辉夜姬求婚的5个贵公子中,有一个车持皇子的原型就是藤原不比等。车持皇子的名字意味着妈妈是车持氏出身的皇子。在历史学者之间,以为藤原不比等是皇子的非常少。但假如藤原不比等是皇子的话,其后藤原不比等出人头地的特例也就说得通了,可以作为天武天皇、持统天皇两朝皇亲政治(由天智、天武系皇子就任朝廷的要职,掌管政治中枢的政治形态)的延伸,也有从这个角度出发,认同藤原不比等是皇子的学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