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上有没有出身和早年经历类似的人,由于主观能动性导致结局完全不同

时间: 2023-01-13 19:04: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历史上有没有出身和早年经历类似的人,由于主观能动性导致结局完全不同

为什么说早期经历对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它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彭聃龄)。所以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人格特征。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时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那么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代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彭聃龄)。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学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后天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个体的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
  影响人格形成发展的因素丰富多样,各种心理流派,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个体的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中国民间一直有一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明童年期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心理学家对早期经历对人格影响的研究也很多。弗洛伊德更是强调婴幼儿期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到6岁时,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一个成人的人格适应问题,追根溯源常常可以从早期童年阴影中找到答案。弗洛伊德是以泛性论思想为基础,主张人的性心理发展就是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 如果不能解决好前一阶段的矛盾和冲突,就不能完全过渡到较高一阶段,并且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和倒退。人格的停滞和倒退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某些人在成年以后,还保留着早期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他在早期阶段有过停滞或倒退的经验。进一步说,一个成人的人格特征往往是他早期阶段发展的停滞和倒退的反应。卡特尔也相信早期经历对人格的形成特别重要。认为个体人格的基本形成发生在7岁以前。而行为学家华生更有其经典名言:“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可以保证:我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华生强调的是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塑造个体要从婴幼儿开始,可见早期经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习得的,通过各种学习形成了自身的行为风格,形成个体不同于别人的人格特征,而童年早期正是学习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因此童年期的经历对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
  儿童早期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一个人的痛苦追根溯源的话,都来自于人在母体胎儿期所经历的痛苦。这虽然是玩笑的说法,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并非全无道理。据研究,胎儿在母体不仅有满足营养的需要,更有安全依恋的需要。母亲的情绪对胎儿的发育非常重要。个体出生后,在婴儿期,安全依恋和食物供给同样重要。安全性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发展独立自信的人格,而不安全性依恋的儿童,则较易发展了退缩,抗拒,不自信或者有较多情绪问题的人格特性。一个著名的实验,就是能同时提供食物和较舒适温暖的布质母猴,和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丝质的母猴。拥有后者的幼猴比前者,发育的更缓慢,也更冷漠和退缩。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幼年生活中森林的“狼孩”,当被发现后,各个方面的特征都是动物性,再经过训练,语言,认知,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都只能达到幼儿的水平,斯皮茨(Spitz)在对孤儿院里的儿童所进行的研究中,发现这些早期被剥夺母亲照顾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各方面的发展均受到影响。许多孩子患了“失怙性忧郁症”,其症状表现为哭泣、僵直、退缩、表情木然,并且有人提出弃子会使儿童产生心理疾病,孩子会形成攻击、反叛的人格。
  个体的人格应该是人的认知,思维,情感,行为,气质,性格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完善的人格应该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和发展。
  早期经历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在儿童期正确学习性别角色,成人后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童年期,儿童会学会男女性的区别,学会如何做男孩和女孩,通过父母的榜样,学到成人期后如何做父亲和母亲,并从家庭和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如何和异性相处。如果童年期性别角色的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从青春期开始就极易发生性别混乱,以至于影响整个人生发展。童年期,一些不正确的性观念,负性的记忆,也是日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早期经历对气质形成的影响: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是依赖还是独立,是冲动还是冷静,是积极还是退缩,是懦弱还是坚强,使宽容还是自私……往往取决于童年期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早期经历。拥有爱和安全,儿童会产生信任感,这种信任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日本曾有报道记载:少年期发生不良行为的孩子中,有60%在婴儿期没有在母亲的怀抱里得到过母乳喂养。童年期良好的家庭教养,积极地鼓励,不过份的保护和打击,是培养儿童独立的关键,儿童期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会一直延续终生。良好的家庭关系,也是儿童学会正常人际交往的模型。相反,不良的家庭关系,会导致个体的社会适应不良。
  早期经历对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科学表明,1—7岁,特别是1—3岁儿童的大脑正值智力发育的黄金段。此间脑对外来信息接受能力占人一生脑接受能力的50%;更重要的是,幼儿脑还是一片空白,犹如建设、基础设施的好坏对后来至关重要。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大脑处于急速发展阶段,是动作,语言,思维等各种学习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儿童后期认知和思维模式的形成关系密切。
  早期经历对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早期创伤经历对个体的价值观、自我评价的形成,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孩子常认同其父母,他们总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应付外界的变化。如果父母的任一方出现情绪障碍,或其它适应不良的情况,孩子也将采用相仿的方式来应对环境,生活中有的父母不善于应付挫折,他们骂孩子,或者拿孩子出气,这对于儿童而言是极为痛苦的。他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挨批评是因为父母的挫折耐受性低,而会以为碰到问题就应该这样解决。作为被攻击对象,他们常常责备自己,认为自己真的很坏。长大以后,再碰到类似困难,或者教养自己的孩子时,也会是出同样的方法,所以才会有“有其父必有其子”之说。许多抑郁症患者回忆,他们早年的生活缺乏一种爱,有时父母甚至很粗暴。
  早期经历对不良行为的影响:有一句俗语叫:不良行为三岁起。是指个体的不良行为,在儿童期甚至更早就埋下了火种。早期的经历为日后的行为模式打下了基础。童年时期与同伴的交往模式也会直接影响到日后的社会交往,那些经常有攻击行为的儿童,成年后往往会有暴力倾向。童年期缺乏爱和关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很容易发生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幼年期被溺爱的孩子,长大了,发生不良行为的比率会更高一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需求的欲望总是轻易被满足,更自私,任性,缺乏控制能力和正常社会交往的能力,缺少了自我成长的过程,心理模式停留在幼年阶段,长大了,极易产生各种不良行为,纠正起来也更为困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早期经验的影响,早期经验对人格的形成起了一定作用,在性别角色、气质、性格形成,认知和思维模式确立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个体的人格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定型,这一时期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之后的其他时期。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人格健康发展,不幸的童年可能会引发不良人格的形成,甚或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幸福。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

人的大脑都是有存储记忆的,对于一个人而言,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尝试往往都建立在早期,同时一个人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等等均在于早期受以相当的影响。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质一旦稳定下来是较难改变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同时人格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此说早期经历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具有影响。


详细解读

人格是一种心理特征,是每个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彭聃龄)。所以才有:“人心不同,各有其面”,“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千差万别的人格特征。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

当代心理学家的共识是: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彭聃龄)。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学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更为重要。

后天环境的因素多种多样,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6)学校教育因素;
(7)个人主观因素。
其中,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也就是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教育在人格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自我调控系统即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

光武帝刘秀,历经坎坷终成大业,这期间都经历了哪些辛酸往事?

光武帝刘秀,历经坎坷终成大业,这期间都经历了哪些辛酸往事?

光武帝刘秀他结束了西汉的战乱年代,而他建立了东汉又让即将灭亡的汉朝在历史上又存活了百年,让他的祖辈辛苦建立的王朝又多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他在位期间推崇儒家文化让儒学文化发展到了顶峰。

刘秀称帝的过程也是举步艰难经历了许多的辛酸,首先就是由于父亲的原因本是尊贵的刘氏皇族血脉沦落为地方小官员,而他又爱种地而被家中兄弟嘲笑;后来他和大哥刘縯组织了舂陵起义,他们的舂陵军主要都是南阳刘氏宗室和地方的英雄豪杰,人数不多而且又才能得人也不多而且他们装备也很差,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战马而只能骑牛上阵的杀敌。


刘秀在和王莽的昆阳的决战中取得了不小的功绩,然而与此同时新帝王刘玄杀了他的哥哥这让他备受打击,但是他为了不让新帝王对自己产生怀疑而落得跟他哥哥一样的下场只能强忍悲痛,忍辱负重。他急忙回到宛城给新帝王赔罪,新帝王看他的态度谦逊还册封了他。后来新帝王让他去平定河北地区,而他去的这一路也是艰辛无比。对于这个新上任的地方官当地人对他不了解也不信任,刘秀派人去劝说百姓加入他的军队的时候却是遭到别人的嘲笑。

刘秀被派往河北的时候,河北的霸主王朗在此地称王称霸,还派出自己的军队对刘秀进行围攻。刘秀当时带到河北的人并不多所以只能用缓兵之计拼命的逃跑。据说当时天公不作美,温度骤降而且还是阴雨连绵路途遥远而且又十分好冷,当他们到达河北曲阳的时候剩下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后来他只能和河北有实力的人联姻结盟才能壮大自己,让自己在河北开启自己的新天地。    

刘秀本身因为身份问题就被人嘲笑,手下有没有很好的武器。
结束了西汉战争,建立了东汉让快消灭的汉朝多延续了百年的光景,儒学达到了顶峰。
首先他哥被皇帝弄死,他陪着笑脸才免去一死。后来多次被追杀又多次逃跑。
刘秀由于出身不太好,经常受到讥讽和嘲笑,且他刚开始起步的时候资源并不多,不仅人手不够、装备不好,手上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
最惨的是他早年还经历多许多次逃命和被追杀。

项羽和刘邦在用人方面的一些区别有哪些?

  在楚汉时期,刘,项的用人方法一致公认的是刘邦慢而少礼,但是能饶人以爵邑;项羽恭敬爱人,但是不能给人以利。后世把这种现象当成项羽小气或刚愎自用。由上面论述可知,项羽“行功爵邑,重之”的主要原因不是其人小气或妒忌贤能,而是有客观形式所决定。如果把这个当成用人的方法略显浅薄。
  1、项羽的用人手段
  关于项羽的用人手段,由于史料的缺失以致历代研究者都没有涉足这个课题。从零散的历史资料或可以勾勒项羽的用人手段。早期,项羽叔父项梁在吴中阴以兵法收罗人才,项羽亦参与之“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这里项梁阴以兵法不知道其何手段,想必有一套用人方法,项羽以后的人才运用上必然受其影响。项羽出身军事世家,又以带兵起义出身,项羽早期的用人经历都以军事带兵有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韩信语);“项王伐齐,身负板筑,以为士卒先”(随何语)。项羽早期的用人主要体现在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力量,由此项羽军也显示强大的战斗力,史记多次有项羽出现而汉军畏惧逃走的描写,亦证明项羽在当时具有偶像般巨大精神作用,一致项羽死后,鲁地不下“(刘邦)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仅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在早期军事领域中项羽是无敌的,但是随着项羽由军事家转变为独霸一方的领袖是不够的。项羽成为政治家时在用人上不但保留了军事上与士卒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作风,而且增加了不少政治权谋的手段。这种转变是从巨鹿战后开始的,项羽利用灭王离军的威势震撼诸侯,又以章邯的威胁整顿诸侯,最后用分封来打动诸侯,把诸侯牢牢的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对章邯项羽也显示恩威并用的手段,先是武力打击,再是许诺封王,“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可见这种手段的有效。
  后世都认为项羽刚愎自用或自持勇武不屑于用人才,这种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韩信,陈平都是项羽亲自提拔,对王陵等人的拉拢可见项羽相当重视人才。至于有人以项羽亲征胜利,不亲征则失败认为项羽个人能力强而不重视人才,这种说法是没有看到西楚内部势力的纷乱而导致项羽无法尽用人才的尴尬。
  恭敬爱人,礼贤下士一直是项羽用人的核心思想,这种核心思想使得“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陈平语),使得敌方亦赞叹其“仁而爱人”(高起、王陵语)。这种核心思想是个性使然还是家庭熏陶不得而知,或两者皆用。后世或有看到项羽这种核心思想,但是忽视项羽用人权谋的一面。以远者近之,贱者贵之,这种传统权谋之术收诸侯以为己用;以权利平衡来维持西楚王国的内部矛盾;甚至还以他人之军为我所用。由于史料的缺失,对项羽的总体用人手段亦是很难一窥全豹。
  2、项羽的用人缺失
  无可讳言,项羽在用人上亦有很多缺陷。下面根据有限史料来探讨项羽用人的失误。
  第一缺陷是不善于用小人。陈平曾指出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多不归附项羽,估计除了得不到封爵行赏外,主要还是项羽不善用小人。鸿门宴前刘邦左司马曹无伤眼见刘邦将为覆灭,暗中通信项羽,以求封赏。虽然曹无伤是典型的小人,但是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内线。但是项羽显然不屑用这等小人,轻易就卖给了刘邦。
  第二缺陷是个人能力太强,不能发挥属下的独立性。灭秦战争及楚汉战争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在项羽的帐下将领基本都是屡战屡胜;而失去项羽的统率,几乎都是屡战屡败。典型的如英布在巨鹿之战英勇无比,但是后来背叛项羽轻易就被击败。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项羽个人能力太强,而且也不注重培养手下独当一面的能力,以致手下对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方面项羽对其士兵的巨大精神力量使得其他人无法有效的用来独当一面,可以说项羽的军队被项羽培养成失去项羽就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虽然在军事上项羽是无敌的,但是显然达到这样的形式,显然不利于属下的培养。韩信亡楚归汉,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楚营得不到发挥的缘故。
  第三缺陷是不能全面的用一切手段拉拢人才。学者阎盛国总结刘项在劝降方面的优劣认为“(一)刘邦的劝降态度是积极的,主动的;项羽劝降是被动的,消极的。(二)刘邦‘降城即以侯其将’;项羽以人质威胁。(三)刘邦对待投降的将士优礼有加,破格提拔任用;项羽大肆杀戮,很少利用”,虽然其总结有不少片面之处,不过却指出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项羽相比刘邦,多是运用战争手段,而没有充分发挥劝降,收买,拉拢等多方面手段。
  3、刘邦的用人手段
  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大多研究者都是从刘邦用人的态度研究,得出刘邦虚己听人,能够纳谏,放手用人,赏不移时,用人唯贤,取人以实以贤。这些主观的用人意愿实际上项羽刘邦皆在伯仲之间。这里来探讨下刘邦的用人手段。
  刘邦的出身和经历对其用人的手段有重大的影响。刘邦早年是属于黑社会流氓分子,结交官吏豪强,还曾跟从“恐怖分子”张耳游,后来为秦的基层干部。可以说基层官场和黑社会是最锻炼人的地方,刘邦在未曾起义的时候就表现出老谋深算,善于利用人的手段。“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原从者十馀人。”。
  起义后。刘邦投靠各方势力,但是一直保持着一个小集团的独立性以及多方面收揽人才扩大集团的实力。灭秦期间刘邦对各方势力收买,欺骗,瓦解,武力攻取等各个手段并用得到大量兵力人才,到关中又约法三章,以收买秦人之心,鸿门宴前,刘邦已经汇聚10万大军。楚汉战争期间更是把这种手段运用的炉火纯青,几乎瓦解了项羽的全部势力。
  刘邦对人才的运用并非是单方面的收拢利用,而是利用加控制。楚汉时期各个势力如墙头草,根据不同的利益随风倒,而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难保不会背叛自己。刘邦在控制这些人才方面煞费苦心。刘邦对人才的运用有如下原则: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发挥的余地,如韩信,陈平,俪生,英布;二,时刻警惕,对有可能坐大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刘邦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加以控制。如怀疑萧何,多次收韩信兵权。三,在各大同盟势力安排自己的亲信加以制衡,如在彭越势力安插亲信俪商,派刘贾协助彭越作战,明则帮助彭越,实则控制彭越,又如韩信带兵打仗一直有自己亲信曹参部跟从,而韩信副手有自己亲信孔将军,费将军担任。四,建立以自己丰沛故人集团为中心的政权,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就确定了以丰沛故人集团为核心的政权,汉朝最重要的职务三公基本都是丰沛故人集团的成员所担任。
  经过刘邦的种种努力,这些人才终为其牢牢的控制,使墙头草们再难随风倒。
  4、刘邦的用人缺失
  历代研究者多称赞刘邦善于用人,其实刘邦的用人缺陷亦是不少。总结起来大概有两处。
  第一缺陷是慢而少礼。陈平曾指出士廉节者多不归附刘邦。从历史根源上看,刘邦向来流氓作风,早期即“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这种慢而少礼的态度曾经使不少人才不愿意归附,如魏王豹“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甚至引发刺杀案,贯高、赵午等十馀人“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
  刘邦的慢而少礼在当时是公认的陋习,如萧何语“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如四老语刘邦“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刘邦的慢而少礼无疑也给自己带来人才不愿意归附等多种麻烦。
  第二缺陷是多疑猜忌。关于信谗多疑,在有些方面可以使刘邦提高警惕,防止君权外泻。但是也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刘邦无端怀疑萧何,造成君臣纠纷;如刘邦因为陈豨宾客盛甚而起疑心,造成陈豨背叛;如因为刘邦的猜疑使得英布韩王信,卢绾都纷纷背叛,甚至临死之前欲杀连襟樊哙。刘邦的多疑猜忌也使得刘邦终生都处在平叛之中而不得安生,导致刘邦的手下纷纷背叛。
  5、刘,项的用人优劣之比较
  楚汉期间,刘邦,项羽双雄并立,使得整个楚汉期间的人才流向实际上也是刘项之间的人才竞争。所以有必要比较其用人优劣。
  两人在用人都有优势的一面和劣势的一面,刘邦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项羽更老辣,更懂的人心需求,通达人情世故,并且善于驱使驾御人才为己所用,多方面的利用一切办法拉拢利用人才。刘邦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对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刘邦劣势的一面体现在慢而少礼,多疑猜忌,使得不少贤能之士,好礼之士,道德高尚者,清谈名流者不肯效劳,而猜疑亦使其手下离心背德。
  项羽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刘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使得众多将领以及普通士卒皆效之死力,在战争上无往不利。项羽的个人能力也让敌我双方信服,其略施恩惠就能做到恩威并用,使其归附人才死心塌地。另项羽恭敬爱人,礼贤下士更是得贤能好礼,品格优良的廉节之士的效劳。项羽劣势的一面体现在不能发挥属下的独立性,不能全面利用拉拢人才。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敌人那边,水至清则无鱼。而其个人能力太强,事事亲躬又使属下对其严重依赖,无法独当一面。
  楚汉时期,刘项的用人手段各有优劣,各有其称赞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总体说来刘邦的老谋世故略胜项羽的血气方刚,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五、结论
  整体而论,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其决定于当时的客观局势,无论其表现在项羽不肯封爵行赏还是表现在项羽不肯用效,甚至项羽用人唯亲,其根本所在不是因为项羽小气,刘邦大方。而是在于天下大势决定项羽已经无地可封,无爵可授;在于西楚内部的派系势力使得权贵势力位于高位,地方势力把持基层,使得项羽无法重用心腹,提拔贤才;在于刘邦与西楚权贵的老交情以及西楚内部权贵的内杠,使其勾结外敌,随风摇摆。
  总而言之,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是个普遍的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前人把其归于领袖的用人态度以及手段而没有从天下大势,实际背景去探求,显得太浅薄,太片面;失之简单化,脸谱化,无助于对历史真相的研究与探索;也难以解释清楚全部资料所隐含的矛盾性,复杂性;更没有理清历史资料的前因后果与人物之前隐含的复杂的关系。放眼整个历史进程来探讨这种人才流向的根源方或则可以借一管而窥全豹。而笔者做的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有识可以给一个更合理,更具体,更全面的探讨。
文章标题: 历史上有没有出身和早年经历类似的人,由于主观能动性导致结局完全不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522.html

[历史上有没有出身和早年经历类似的人,由于主观能动性导致结局完全不同]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