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靖难之后,明代勋贵内部有公认的勋贵第一家吗 若有,那么是指一门两国公(魏、定)的徐家还是英国公张家

时间: 2023-01-13 20:02: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靖难之后,明代勋贵内部有公认的勋贵第一家吗 若有,那么是指一门两国公(魏、定)的徐家还是英国公张家

明朝一个国公有多少俸禄和田产真的像红楼梦宁荣二国公那样吗?

多多少少是有出入的,毕竟曹雪芹是以一个清代没落贵族的眼光,代入的一个“类明代国公”家族的情景,两者之间,本身就有数百年的时间差,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

总体来说,红楼梦中,对贾家的描写,基本上符合封建后期大贵族家庭的情况。

但之所以说是“类明代”是因为,红楼里面的朝代基本上是架空的…虽然可能参考了明朝,特别是明朝一门两国公的徐家…但实际上,二者的地位和经济实力差距都不是一般的大…

先说地位,明朝的国公爵位可是很值钱的!

哪怕是在文官当政的明末,一个国公家族的权力也远远超过红楼里面的贾家。

按照明代标准,国公是“超品”,也就是比正一品更高,虽然中后期武将、武勋地位下降,但高级武勋的地位依然不低…比如留守南京的魏国公家族,基本出任的官职也是南京守备!职权在南京兵部尚书(兼参赞机务,可简单理解为副职)之上…或者至少出任南京五军都督府之一的都督,官阶为正一品。

而同宗(徐达后代)的定国公家族,则基本一直出掌北京五军都督府之一,后来虽然权力也被架空,但朝会排班站位依然在兵部之上(兵部尚书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都督为正一品),而且大多能加封三师三少,还有参加廷议(相当于内阁会议)的资格,地位依然是举足轻重。(就算张居正做了内阁首辅之后,见到定国公徐文壁也要先行礼,另外,张居正还亲自给成国公朱希忠写了神道碑…)

从这一点上来说,明朝的国公天生就是超品,不可能自降身份去担任什么见鬼的员外郎!

另外再说财产。

明朝国公正规工资为“食禄”,根据功劳和地位不一样,大约为二千二百石到五千石之间(实封公爵,也就是亲自去拿了俸禄的,当中,徐达最高:五千石;朱能最低二千二百石)。折算成白银,大约就是一千多到四千两(后期白银有贬值,折算下来会多一些),再加上国公夫人、以及其他人担任一些虚职(比如领锦衣卫千户、某某位指挥)的俸禄收入。仅是这一块的“铁饭碗”,估计一个国公家族,大概在明初就能拿到三千石至七千石(明初的两千至五千两白银)。

另外,国公家族占据大量田产,根据隆庆年间的一个数据,定国公(徐文壁)名下即拥有良田五百余倾(古代一倾为50亩,总量高达二万五千亩以上),成国公(靖难大将朱能后代)朱希忠,更是高达一千三百余倾!(定国公家族和魏国公家族曾经分过家,两家相加应该比成国公家族更多)

根据平均亩产和收租比例简单算一下,一万亩良田,最少可以收租三千石,于是定国公府田租一项,又至少有八千石。

此外,明朝的国公家族还有一些垄断、半垄断,或者正常的经营产业…

这样粗略估算下来明代一个国公家族,最保守至少年收入也在白银一万两左右(明初白银价值很高,到清朝至少有三倍通胀),而且几乎不会出现贾府这种越来越少的情况…后期捞钱更恐怖…

另外,明朝的时候,这种国公家族,根本不用去买丫鬟下人…官奴基本上就已经够了…(教坊司收押的人,不是全部都去做特种行业的,也要负责分配给高官、勋贵家族)…而官奴,实质上就是奴隶,月钱之类的完全看主人家的心情…只有很少一部分才是正常领工资的“员工”。

再说关系,明朝国公家族多半是和皇族有姻亲关系的(哪怕是后来尽量避免):定、魏两个国公家族,以及朱棣唯一的皇后:仁孝徐皇后,都是徐达的亲生子女…也就是说,朱高炽是徐家亲侄子…英国公张辅的妹妹是朱棣的贵妃,徐皇后死后为实质的后宫之首,其女为朱高炽敬妃…

所以从明朝现实的历史来看,只要不是直接牵涉到谋反这种大案,一个国公家族是很难作死的,何况是一门两国公…

而红楼梦里面的贾家,在这种巨佬面前,算什么玩意儿?

贾政这种家族唯一的正式官员,居然只是个员外郎!从五品,上面还有郎中(六部分司主官,员外郎为副职)…这种官职,在明朝,送给国公家的庶次子都算比较丢人的了…

而经济方面具体数据好像没有准确的说(抱歉,红楼梦我就看了一半),但他们的农庄收入,一年也就是两三千两,王熙凤能把府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年也就能节约出来千把两。元妃省亲,大概用了三万两,就让整个家族的财政都崩了…(这还是清朝物价水平)

最后至于元妃的地位,不但是从女史爬上去的,最后还疑似因为怀孕而被宫斗对手毒杀,这地位,不提也罢…(像徐皇后、张贵妃这种级别的,谁敢动她们一根汗毛?)

其实红楼里面的贾府,从地位上来看,更像是唐宋的国公家族(甚至实际权力都还略有不足,虽然人家不世袭,但至少人家要官做得比较大了才会有爵位)。

是的,相差不大,因为曹雪芹本身就是官宦子弟,对这些俸禄比较了解,因此俸禄没有偏差,但是为了剧情的需要,田产写的多了点
我认为是的,因为曹雪芹是根据现实的情况写的。

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公元1406年(明朝永乐四年)十一月,明成祖 朱棣 收到一个噩耗,成国公 朱能 病逝于南征途中,朱棣悲痛不已,下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并且辍朝五日。

明朝礼制中有关于辍朝的规定,《明会典》云:

在明朝,功臣去世大多辍朝一日,有特别荣宠的大臣去世,也不过按照“亲王”之礼,辍朝三日。而今,朱棣不仅要为朱能封王,竟然还要为朱能辍朝五日,可见朱能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重要。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马上天子”,在他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有四位将领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他们分别是 丘福、朱能、张玉、陈亨 ,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 靖难四公爵 ”。朱能虽然位列第二位,但他在四人中的结局算是最好的。不过,朱能虽然用命换来了家族11代荣耀,可惜成国公朱家最终未能和大明朝有始有终。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带大家了解这位热血沙场的东平王。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微末,他登基后,朱姓宗亲被封藩,明朝“朱”这个姓氏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繁衍。然而,在元朝末年,朱元璋麾下姓朱的文臣武将却并非都是朱元璋的宗亲。在《明史》的记载中,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其麾下除了本宗之外至少有6位姓朱的名臣,他们分别是 朱升、朱亮祖、朱寿、朱潜、朱鼎、朱亮 。

其中,前三任比较出名, 朱升 乃是朱元璋麾下的谋臣,也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的实际提出者。 朱亮祖 是朱元璋麾下的骁将,此人凶悍无比,立功甚多,被封为永嘉侯。 朱寿 也是名将,在洪武后期被封为舳舻侯。 朱潜、朱鼎 是濠州人,在鄱阳湖之战中战死。

最后一人名叫 朱亮 ,此人乃是淮西将领(安徽怀远人),和常遇春是同乡,同时,他也是本文的主人公朱能的父亲。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记载:

朱能,字士弘,祖籍怀远。他的父亲朱亮是淮西旧部,曾随朱元璋渡江,开国后,朱亮被授予燕山护卫副千户。

朱能出生于洪武三年,比朱棣整整小了10岁,他从孩提时代起就跟随父亲居住在北平,长大后,袭承父职,入燕王藩邸。洪武二十三年,朱棣率军招降乃尔不花,朱能便参与其中。

《明史·朱能传》云:

意思是,朱能在燕王藩邸的诸将中年龄最小,但却非常勇猛。朱能和张玉一个善战,一个善谋,二人是朱棣最倚重的左右手。

关于朱能和张玉,还有一点不得不提。上文提到,朱能曾跟随朱棣招降乃尔不花,这件事在洪武二十三年,而《明史·张玉传》记载张玉于洪武二十四年才调任燕山左护卫,隶属于朱棣麾下。也就是说,朱能随朱棣出塞招降乃尔不花的时候,张玉还未归于朱棣的帐下。若论和朱棣的亲密程度,朱能可能比张玉更胜一筹。

在朱棣的“靖难四公爵”中,丘福、张玉、陈亨的年龄都比朱棣年龄大,他们三人入伍比朱棣早,从根本上来说,朱能才是朱棣的第一嫡系。

不过,后来张玉和丘福也逐渐成为朱棣的亲信,陈亨因为帮助朱棣夺取大宁,让朱棣实力大增,因此才和丘、张、朱三人并列。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伊始,便开始着手削藩,而削藩的首要对象便是当时年龄最长、能力最强的朱棣。不过,由于黄子澄认为“燕王势大难图”,朱允炆才决定先削其他藩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当时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到腊月,朱允炆在4个月内连削周、代、湘、齐、岷五王,其中,湘王朱柏被逼自杀,其他四王被贬为庶人,宗室之中人人自危。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也十分恐惧,这时,朱能和姚广孝一起劝朱棣放手一搏,朱棣最终同意,开始暗中准备起兵。

王世贞在《弇州续稿》中说朱能是“ 靖难元功 ”,这个“ 元 ”字,不仅仅是指朱能从一开始就跟随朱棣起兵,更是指他和姚广孝在劝说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作用。

建文元年正月,朱棣诈病装疯,有效地迷惑了朱允炆。朱棣利用这段时间暗中打造兵器,囤积粮草。

到了六月,朱允炆秘密逮捕了燕王府百户邓庸,在严刑拷打之下,邓庸招认朱棣早已准备谋反,朱允炆大惊,下密诏给北平布政使 张昺 、北平都指挥使 谢贵 和 张信 ,让此三人秘密带兵逮捕朱棣。结果,张信中途倒戈,暗中将密诏内容透露给了朱棣。

朱棣召来姚广孝、张玉、朱能等心腹商议对策,遂让张玉、朱能率领800卫士埋伏在燕王府内,待张昺、谢贵二人上门时,张玉、朱能将二人伏杀。至此,靖难之役爆发。《明史·朱能传》云:

战争之初,张玉、朱能、丘福率兵迅速攻打北平九门,其他八门很快被燕军拿下,唯有西直门久攻不下。朱能听闻西直门还在反抗,单骑前往,恰巧朱棣也派唐云去招降西直门守将,唐云和朱能软硬兼施,才控制此门。

当时,朱允炆的心腹、都指挥使 马宣 被燕军击败后逃到蓟州,准备联合蓟州兵马夺回北平,朱棣命朱能领兵对付马宣。朱能率领精骑赶到蓟州,一战而胜,杀死马宣,不仅拿下了蓟州,还顺带招降了遵化守军,北平周边皆竖起燕旗。

我们纵观靖难之役的始末会发现,劝朱棣起兵的有朱能,帮朱棣反击张昺、谢贵的有朱能,助朱棣控制北平的也有朱能。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接下来,在大型战场上,朱能的作用更加明显。

是年八月,朱允炆命老将耿炳文率军30万讨伐“燕逆”,耿炳文的大军到达真定,朱棣趁耿炳文立足未稳,先派张玉和朱能突袭雄县,生擒了 潘忠、杨松 两将,然后又趁南军渡河之际,击敌于半渡之间,耿炳文大败。

南军虽溃败退回到滹沱河南岸,但实力仍在,张玉、丘福等大将都认为穷寇莫追,唯有朱能展现悍将之风,《明史·朱能传》记载:

朱能仅仅带领30位勇士过河,跃马追赶南军。当时南军正在溃逃,朱能气势如虹,让南军甚是惊恐,耿炳文麾下数万兵马因为朱能的冲击而倒下,被踩踏蹂躏致死者甚多,投降者多达三千余人。

《答苏武书》中有一句话: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朱能也配得上此语!

朱能的勇猛,让朱棣大喜 , 后者亲自写手札来奖励朱能。而后,朝廷派曹国公 李景隆 来代替耿炳文,朱棣带着张玉、朱能、丘福等精锐避开李景隆选择北上奇袭大宁。在大宁之战中,老将陈亨率近十万兵马来降,朱棣趁势控制了大宁,并且挟持宁王,将朵颜三卫纳入囊中。从此,朱棣有了和朝廷掰手腕的实力。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返京,在郑村坝和李景隆的大军遭遇。《明史纪事本末》云:

在两军交战前,朱棣将大军分为五队,朱棣命张玉、朱能等五人各率一路人马,张玉一马当先,直冲李景隆的中军大营,连挑七座营帐,朱能也不甘落后,越战越勇,李景隆麾下人数虽多,但不能抵挡张玉、朱能之勇,南军将士随即败走。

第二年,朱棣和李景隆在白沟河展开第二次决战。朱棣在这场战役的开始阶段并不占便宜。先是开国老将 郭英 事先在必经之路上埋了地雷,让朱棣的前锋营吃了大亏,然后南军名将 平安 绕到燕军背后展开突袭,朱棣的后营又损失惨重。这时,朱棣重整兵马,《明史纪事本末》云:

朱棣很好地发挥了麾下四大悍将的优势,他兵分四路,让 张玉 居中,让 朱能 和 陈亨 分居左右, 丘福 率骑兵在后方机动为援,分别冲击李景隆。

位于右路的陈亨遭遇了南军悍将平安,陈亨不是平安的对手,受重伤而还。朱能见状,冲到右路,主动迎战平安。史载:

朱能将平安打得节节败退,平安背后的军阵瞬间崩溃,逃跑之声如雷。朱能率领燕军一路掩杀,大胜而归。

朱棣能够取得白河沟之战的胜利,不排除有运气的成分,但归根结底还是燕军三军用命,朱能等人悍勇杀敌的缘故。

此战之后,南军元气大伤,李景隆单骑逃往德州。随后,张玉、朱能等人攻克德州,李景隆再逃往济南,众将再追至济南。若不是济南城有盛庸和铁铉死守,靖难之役或将提前结束。

朱能人生最出彩的部分,发生在东昌之战,然而,这场战争,却成了朱棣最伤心的一战。

东昌之战,是双方蓄势已久的大战,南军守将盛庸为了不让朱棣进城,带领兵马背城列阵。朱棣亲自率军冲锋,盛庸故意打开一个缺口引朱棣进入,然后号令三军合围朱棣。

与此同时,平安也率军前来驰援,朱棣瞬间陷入重围。阵外的朱能和张玉见势不好,赶紧冲入阵中救援,但盛庸好不容易围住朱棣,焉能轻易放手?包围圈越围越大,双方人马在阵中反复厮杀,不见天日。

朱能在战阵中大杀四方,终于找到精疲力尽的朱棣。朱能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朱棣,然后另外抢过一匹战马,给朱棣杀出一条血路,护送朱棣逃走。待朱棣回到本阵,朱能身上受伤十余处。

古人云, 功高莫过救主,计穷莫过绝粮 。朱能冒死将朱棣救出,让朱棣铭感五内。

不过,朱棣虽然得救,但大将张玉却战死阵中,实乃一大憾事。当时,张玉不知朱棣已被朱能救走,在阵中反复拼杀寻找朱棣,最终被盛庸围住,力竭而亡。

张玉和朱能皆是朱棣的臂膀,张玉之死,让朱棣痛哭不已,从此更加珍视朱能。由于老将陈亨此前因重伤医治无效死于北平家中,朱棣麾下的顶级战将,就只有丘福和朱能二人了。

建文三年三月,朱棣在北平祭奠阵亡将士,再次南下,在夹河之战,朱棣再遇盛庸。当时,盛庸备下了大量火器,但由于朱允炆下令不允许伤害燕王,盛庸因此不敢开枪。朱棣亲自带人在阵中猛攻,盛庸也不示弱,奋力抵抗,双方血战三四个时辰,朱棣麾下猛将谭渊当场战死。

正在朱棣受挫之际,朱能带领大军赶来,燕军士气大振,一举打败盛庸。《明史·朱能传》记载:

盛庸兵败,平安率军前来接应,朱能再一次打败平安。朱能顺势而下,追击平安至真定,又连续攻破常德、定州、衡水等城池,可谓锐不可当。

建文四年,朱棣带领朱能等人攻克东阿、东平、汶上,一路南下。然而,到了四月中旬,在平安、何福的夹击下,朱棣麾下的大将王真身亡,朱棣军心动摇。再加上朱允炆派徐达的长子 徐辉祖 领兵支援,徐辉祖有乃父之风,连连击败朱棣,接连的失败,让朱棣陷入尴尬的境地。

在接连的打击之下,众将有意退兵,朱棣也犹豫不决。但朱能却厉声喝住了众人。《明史》云:

朱能按剑对众人说道: 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最终却得到了天下,我们此前已经连续胜利,现在遇到点小挫折就撤兵,便只能向他人称臣了!

朱能的话,鼓舞了众将,对朱棣的影响更大。朱棣下定决心,不再言退。

朱棣后来登基后,回忆起朱能这一番话,感慨万千,朱棣云:

“辅吾成大业者,(朱)能也!”

这句话,把朱能的功劳捧到了极致。若无朱能,朱棣可能再次退兵,到时候南军缓过气来,大事难图。

巧合的是,南京的朱允炆不信任徐辉祖,以“ 京师不可无大将 ”为由将徐辉祖调回南京。朱棣率众击败南军并生擒平安,接下来燕军攻打泗州。在泗州之战中,南军沿河布阵,朱棣命丘福和朱能带领数百名敢死队,逆行20里渡河,悄悄潜入敌后。丘福、朱能二将虽然只带了数百人,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之辈,在他们的冲击下,南军大乱,朱棣趁机得以取胜。

夺下泗州,朱棣渡淮河,下扬州,直逼京城。取得浦口之战的胜利后,朱棣在李景隆和朱橞的“帮助”下,进入金川门,正式入主南京。 4天后,朱棣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到了九月,朱棣在清理完建文旧臣后,开始大封功臣,《明史·朱能传》记载:

朱棣一次性封了四位公爵,即:淇国公 丘福 、成国公 朱能 、荣国公 张玉 (追封)、泾国公 陈亨 (追封)。在众多武将之中,朱能仅仅位列丘福之后,实为“ 靖难第二功臣 ”。

从燕王嫡系,到辅佐燕王起兵;从阵前杀敌,到临危救主;从激励众将永不言退,到靖难第二功臣。朱能完美地演绎了一员悍将在杀敌、救主、鼓舞士气方面的重大作用。

《名山藏》评价曰:

意思是,朱棣麾下的张玉、朱能、姚广孝三人,可以和朱元璋麾下的徐达、常遇春、刘伯温三人媲美。 把朱能比作摧城拔寨的常遇春,再合适不过。

然而,这样一位悍将,在永乐朝却未能久寿。因为朱能的归宿注定是在沙场上。

永乐四年,安南(古越南)陈朝的外戚发生叛乱,朱棣派往安南的使臣 黄中 、 薛岩 也被叛军所杀。朱棣大怒,派 朱能 为征夷将军,以新城侯 张辅 (张玉之子)、西平侯 沐晟 (沐英之子)为左右副将,率军八十万(可能有夸张的成分)征讨安南。

临行前,朱棣亲自到龙江为朱能践行,朱能表示: “臣等请伏天威,一举殄绝之!”

朱能出发的时候是永乐四年十月,等到十一月初,朱能送来消息说已到广西。朱棣对身边的侍臣说:“我对朱能的能力没有半点怀疑,只是担心他不适应南方的气候。”

怕什么来什么,半个月后,朱棣收到张辅送来的急报,说朱能因不适应南方烟瘴之气,病逝于军中。

朱能病逝时,年仅37岁,一代将星,陨落南疆。朱棣伤心欲绝,下旨追封朱能为 东平王 ,辍朝五日,谥“武烈”。(仁宗时,朱能被配享太庙。)

《明史》记载了一段关于朱能的话:

意思是,张玉战死之后,朱棣在军中的大事皆咨询朱能。朱能身高八尺,性格坚毅豁达,对朋友非常义气,对士卒也很友善。他被封为公爵后,也从来没有因贵而骄。将士们听闻朱能去世的消息,都痛哭流涕。

昔日常遇春在北伐的归途中病逝,年仅39岁,而今,朱能37岁死于南征的途中。 一南一北,大明两位战将的英年之殇,让后人扼腕。

笔者认为,朱能和那些南军的降将是不同的,他自幼便是朱棣的嫡系人马,跟随朱棣起兵应当被理解。 他的骁勇,他的忠贞,他的优秀品格,都足以决定他的 历史 地位。

朱能去世后,他的儿子 朱勇 袭承成国公爵位,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朱勇为先锋,在土木堡之变中,朱勇为保护朱祁镇而战死。而后,朱勇的儿子、第三代成国公 朱仪 参与北京保卫战,他历经4朝,被追赠为太师。

第四代成国公 朱辅 曾掌管中军都督府,随明武宗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此后,历代成国公皆受朝廷重用。在明朝中后期的勋贵中,成国公 朱家 仅次于 张家 (英国公)和 徐家 (魏、定国公),长期位于勋贵最顶层。

嘉靖、隆庆年间,第七代成国公 朱希忠 执掌兵权多年,曾39次替嘉靖祭祀圜丘,死后被追封为 定襄王 ,他将成国公一脉推向另一个高潮。

崇祯十七年,在李自成的大军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帝召来第十二代成国公 朱纯臣 ,命他携带密诏辅佐太子。 这是明朝最后一位天子对成国公家族的信任,不料,在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朱纯臣打开朝阳门纳降,成了北京城内的第一批叛徒。

朱纯臣本以为他会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李自成发现崇祯给他的密诏后,还是下令将朱纯臣处死。

天意昭昭,朱纯臣辜负了崇祯,更辜负了他的11代先辈,他的结局,不会引起后人的半分同情。只是可怜了朱能家族,11代人的忠贞,最后和明朝有始无终。

南明时期,小朝廷对其他勋贵家族屡有追封,唯有成国公朱家背负骂名。

十年辛苦砍柴,一夜烧个精光。 倘若朱能在天有灵,看到后辈如此,不知作何感想。

《左传》有云: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家族不可能世代都是品格忠勇之人,成国公朱家也是如此。

笔者认为,朱能的功劳和朱纯臣的背叛,实际上是相对独立的两件事。 后人在谴责“贰臣”之时,不应该将和他有血缘关系的忠义之士也牵连进来。 朱能的功绩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朱家前11代人的对明朝的忠贞和贡献,应该得到后世的认可。

徐达明朝第一勋贵家族,经历了怎样的恩怨得到后来的显赫地位?

徐达家族之所以能拥有两个国家的公国,主要是由于徐达的妹夫明成祖朱棣,与徐达本人无关。所以明朝继、毛、之后家族只有徐达,传下来的魏公由徐, 长子回族继承按常理来说,徐的家族已经是大部长了,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好处了。但他的家人只是遇到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被朱允炆,打压的压力下,朱棣奋起反抗,被称为“京南”。

在此期间,作为朱棣三个在世的妹夫,徐兄弟分成了三个派别。由于徐的长子,是徐达国号的第一继承人,他很像他的父亲,不仅在带兵打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忠于皇帝。在朱元璋,按照惯例,燕王朱棣,的儿子,去皇宫祭祀。此时燕王有了谋反之心。徐建议朱允炆借此机会拘留这三个人,以免老虎被放走。但当时,徐回族的弟弟徐,延长了他的生命,心疼他的侄子,并一再恳求。

朱允炆此刻心软了,把它们放了回去。日后,他们果然成了的得力助手,在靖难之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徐回族一直拒绝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的惠祖宁愿坐牢也不承认他为王。因为徐家族有铁券拯救他们的子孙免于死亡,徐回族只是被解雇。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却鲜有记载。徐达病是中国, —— 背疽历史上传播最广、最致命的疾病顾名思义,当你得了这种病,生活就变成了悲剧。

战国时的范增,宋代的宗泽,三国时的刘表, 曹休和刘焉都死于这种疾病。基本上这是军政领导人的头号杀手。按照中医的说法,得了这种病,就不能吃“头发”,这是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而朱元璋趁机给了他烧鹅,这让背疽死了。仔细研究,背疽,这种高发疾病,自近代以来从未出现过。是因为人的抵抗力提高了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医学的发展。背疽的原名被废除了。最后,第三个儿子徐,有一种虚伪的情绪。虽然关于他的叙述很少,但他是唯一一个能从头到尾完成,一路升迁的人。后来他继承了统帅的职位,他的墓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困难。与至少三个兄弟相比,他的命运更好,没有生命危险。

徐达明朝第一勋贵家族,经历了的恩怨得到后来的显赫地位的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历史人物吧!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是后世公认的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所以对于这个历史人物而言,他的一生非常棒,很辉煌,个人感觉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吧!对于他一开始的起点是非常低的,但在后期他靠自己的努力是自己地位显赫!

历史就有一个超级厉害的勋贵家族,它就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所创立的徐式家族;最终,徐达因劳累过度而死;徐达家族的一门两国公,指的是魏国公和定国公。这两个爵位一直传到了明朝灭亡时,极为难得。徐达明朝第一勋贵家族也算是历史上非常又名的一大家族,其也是由名将徐达创始来的,棒棒的贵家族。

但对于这个历史地位的一生,他的结局是非常的悲惨,他的结局是:徐达是明朝开国功臣,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作为三军统帅的徐达,还不辞劳苦,每年都亲自领兵北伐。最后,以上是对于历史以及历史人物的分析。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是跟随朱元璋开阔疆土的人,因此可以成为第一勋贵家族。
他们家族遭到了奸人的侮辱和陷害,后来因为运气好得到了贵人的相助才重获新生。
徐达开始也是平民家庭,只是在小时候结识了朱元璋,并且跟随在其身边,才能够成为大明第一家族。

徐妙云:辅君安天下,旺夫30年,徐达的长女,让朱棣17年不立皇后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 朱棣 攻入南京,四天后,朱棣在南京正式登基为帝。到了十一月三十日,朱棣才下旨正式册封燕王妃 徐氏 为皇后。

朱棣登基的时间和册封皇后的时间为何相差五个多月呢? 这是因为朱棣是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入主南京的,而在这四年内,燕王妃徐氏一直在帮朱棣镇守北平。换句话说,朱棣在南京登基的时候,徐氏还在北京城呢,她人没有到,册封大典就举办不了。

所以,等朱棣收复山东、河南等地后,再派人把徐氏接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在礼部的一番紧张筹备后,徐氏终于被册封为皇后。她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后(不含追尊),也是明朝 历史 上,出身最高的皇后,后世称之为 仁孝皇后 或 徐皇后 。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为徐皇后准备的册封大典异常隆重,自古以来,皇后用的都是 金宝龟纽 (“凤印”上的印纽),就连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也是如此。但朱棣觉得金宝龟纽不足以彰显徐皇后的尊荣,下旨让礼部赶制 盘龙纽 。不仅如此,朱棣还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徐氏为皇后的诏书,用以昭告天下。 明清两代册封皇后时,单独昭告天下的,徐皇后是第一人。

在册封诏书上,朱棣甚至用 “朕登大宝,允赖相成 ”这样的字眼,意思是自己能当上皇帝,多亏了徐氏的辅佐。

朱棣的种种做法,把徐皇后拔高到古代皇后从未有过的高度。

历史 上的徐皇后,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皇后,她去世后,朱棣17年再未立后,每每提及徐皇后,朱棣都无限怀念和怅然。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明成祖朱棣之妻徐氏,希望通过史料的重现,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位古代贤后。

仁孝皇后徐氏(徐皇后)乃明朝开国名将、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的长女,很多影视剧中将她命名为“ 徐妙云 ”,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徐氏的闺名,《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在明朝,所谓“ 诸 生”,指的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有资格进入府学的生员。徐氏的父亲徐达乃开国第一武臣,他文武双全,不居功、不结党、不骄奢,深谙为臣之道。作为徐家的第一个孩子、徐达的长女,徐氏从小便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因为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因此被称为“女诸生”。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氏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能过目不忘,一览成诵,她的弟弟徐辉祖、徐增寿都对大姐的学识十分佩服。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稳定君臣关系,便有意和大臣联姻,例如,太子朱标联姻常遇春家族,秦王朱樉联姻邓愈家族等,徐达作为开国六公之一,自然不会被朱元璋忽略,朱元璋听闻徐达长女的才学和修养极高,便召徐达入宫。《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朱元璋对徐达说:“我们俩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契合者,大多都结为姻亲,我知道你有个好女儿,能把她许配给我的四子朱棣吗?”徐达听完后,立即叩头拜谢,朱棣和徐氏的婚约,便由此达成。

和古代传统夫妻不同的是,徐氏和朱棣在婚前已经非常熟悉了。洪武六年,徐氏便被马皇后选入皇宫为女官,在马皇后跟前聆听了三年的教诲。在当时,这是勋贵家族中莫大的荣誉,当年,徐氏才12岁。

在永乐二年成书的《高皇后传》中,提到徐氏“ 日侍左右,独被宠眷 ”,可见,徐氏在马皇后跟前并非传统的侍女,凭朱家和徐家的关系,马皇后或许把徐氏当作女儿看待。

《明史》也记载:

在徐氏入宫三年之后,洪武九年,徐氏正式被册封为燕王妃,和燕王朱棣完婚。至此,她正式成为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妇,马皇后对徐氏特别珍爱。

婚后第二年(洪武十年),徐氏生下她和朱棣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是朱高炽,而是朱棣的长女、朱高炽的姐姐,后来被封为 永安公主 。又一年(洪武十一年),徐氏生下朱高炽。当时,朱棣还在凤阳“ 观摩祖宗肇基之地 ”,听闻徐氏产下一子,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在洪武十三年,徐氏随朱棣去北平就藩,从此,朱棣要发挥他藩王的作用,而徐氏则要辅佐朱棣,让后者成为大明朝一位合格的藩王。

徐氏到北平之前,已怀有身孕,在北平,徐氏先后又生下两子三女。值得一提的是, 朱棣人生中的前7个孩子,都是徐氏所生。 换句话说,徐氏在洪武十八年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咸宁公主之前,朱棣的其他庶妃并没有生孩子。 徐氏在8年之间,连续为朱棣生了7个嫡子嫡女,这足以证明他和朱棣的感情历久弥坚。

从徐达的长女,到马皇后的女官,从朱元璋的儿媳妇,到北平燕王府7个孩子的母亲,徐皇后的前半生是丰富的,事实证明,她的后半生更加辉煌。

由于北平是元朝旧都,燕王府的规模也颇大,朱棣刚到北平时,和地方官、军方的交接事务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而徐氏则负责燕王府内的 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 等事务,每当朱棣回到王府,看到府内诸多事务井井有条,都为自己娶了个好媳妇而欣慰。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说徐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棣在修身齐家之余,才能治理好藩地,才能参与平定“天下”。对于藩王来说,一位好的妻子,在“齐家”、“治国”方面至关重要。

另外,徐氏的生活习惯非常简朴,她“ 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 ”,徐达多次来北平练兵,马皇后也常常派宫人来北京探望孙子,他们对徐氏的作风都非常满意。

徐氏是名将徐达的长女,自幼耳濡目染,行事也颇有将门虎女之风。建文元年,朱允炆以激进的手段削藩,不仅连削5位藩王,甚至逼死了湘王朱柏,朱棣在北平惴惴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靖难。在谋划期间,徐氏也参与了其中。史载:

意思是,徐氏提的计策,大多符合朱棣的心意。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转战南北, 徐氏和长子朱高炽的任务就是替朱棣守住北京城。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带领张玉、丘福等精兵强将奔袭大宁,南军主帅李景隆趁北平空虚,率大军围攻北平城。世子朱高炽带领城内的老弱病残守城,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明面上,战功是朱高炽的,实际上,徐氏在背后出力甚多。 《明史·仁孝皇后传》中记载:

意思是说,朱高炽是以世子的身份在城头上奔波,但是具体的防备策略,大多听取母亲徐氏的意见。当时李景隆攻城甚急,城中都是老弱病残, 徐氏慷慨激昂地劝说城中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给他们每人发一副盔甲,徐氏甚至亲自登城门督战,城中妇孺百姓在徐氏的激励下,抛石块,掷瓦砾,和南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坚持到了朱棣回京。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氏作为将门虎女的气魄。

笔者认为,李景隆的大军之所以攻不破由老弱妇孺坚守的北平城,一方面是徐氏和朱高炽指挥得当,另一方面还要感谢徐氏的身份。 试想,明朝的大小将领或者他们的父辈,哪个没有在徐达的麾下待过?徐达的女儿只要站在城楼上作个揖,南军将士也得给几分颜面。所以,南军将领瞿能在快攻破张掖门的时候会退兵,所以李景隆会在围攻两个月仍破不了城。

不得不说,能娶到徐达的长女为妻,是朱棣之幸。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朱棣每次出征,徐氏都会守好朱棣的老巢,让朱棣没有后顾之忧。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为帝,当时铁铉等建文旧臣仍在江北,朱棣没有第一时间将徐氏接来,待局势稳定后,徐氏才到达南京。为了彰显对妻子的礼遇,朱棣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亲自到江边迎接母亲,朱棣则亲自到宫门口迎接妻子。

十一月三十日,朱棣为徐氏举办册封大典。在典礼上,朱棣不仅给皇后使用盘龙纽印,还命礼部单独在承天门昭告天下。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中说道:

一句,“ 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囊括了朱棣的千言万语。明朝皇后中,不乏才德兼备者,然而, 德才兼备还拥有一定军事能力的皇后,除了徐氏还有谁?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出自普通乡绅家庭,建文帝的皇后马氏乃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明朝皇后大多从普通的士大夫家中挑选, 所以,徐皇后作为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中山王徐达之女,她成了大明32位皇后中出身最高的一位。

徐皇后自幼熟读经史,陡然间成为皇后,并没有让她丢失自我。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和在北平一样,每日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不仅管理好内宫,还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影响朱棣。《明史·仁孝皇后传》云:

徐皇后认为,连续4年的征战,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局势已经稳定,就应该减免税赋,让老百姓休 养生 息。

不仅如此,徐皇后还召集大臣的夫人入宫,要她们多劝谏夫婿爱护百姓,徐皇后说:“ 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 。”

《孟子》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作为一国之母,徐皇后能够怜爱天下苍生,实乃生民之幸。

朱棣登基之初,对建文旧臣采取了打压态度,徐皇后听闻后,谏言道:

徐皇后的意思是说,朝廷的臣子都是太祖皇帝留下来的,你作为帝王,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而不是选自己的亲信。

徐皇后的这番话对朱棣影响很大,永乐初年的著名文臣,例如 解缙、杨士奇、杨荣、胡广、黄淮、夏原吉、金幼孜 等人,无不是建文遗臣,他们愿意为朱棣所用,朱棣也充分信任他们。这些人组建的班底,对朱棣打造“永乐盛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日,朱棣忙到很晚才下朝,甚至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徐皇后询问原因,朱棣说:“吏部今天按照资历选拔了二十多个人做郡守,朕光看他们的履历都看了半天。”徐皇后在侍奉完朱棣用饭后,委婉地说:“我认为,选择地方官,应该选择那些德才兼备、敢于为民请命的人,而不是主要看官员的资历。如果一味地论资排辈,很容易导致人才被埋没。”

朱棣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朱棣着力培养有才能的地方官,如宋礼(山西按察司佥事)、金纯(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吕震(北平按察司佥事)等永乐朝名臣,都是朱棣从地方官任上拔擢而来。

关心百姓疾苦,培养国家人才,徐皇后在这两个方面对朱棣有着较深的影响。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回忆皇后 “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 ,可见,在朱棣的内心,皇后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治国理政的亲密伙伴。

《大学》中有一句话: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意思是,封建 社会 的女子虽然整日不出门,但她良好的修养和教育对于家中男子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 历史 上的徐皇后,就是如此。

徐皇后除了是明朝的皇后、朱棣的妻子之外,她还是徐家的女儿以及孩子们的母亲。

徐皇后被册封后,一直反对朱棣封赏徐家子弟。徐皇后的四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因给朱棣传递情报而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追封徐增寿为公爵,在征求徐皇后的意见时,徐皇后坚决不同意,“ 后力言不可 ”。《明史》云:

结果,朱棣在没有告知徐皇后的情况下,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爵。若是其他皇后,得知娘家侄子被封了爵位,定然欣喜。但徐皇后得到消息后,并没有给朱棣谢恩,因为她认为朱棣过分封赏自己的娘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

永乐元年的元旦,勋贵们入宫谢恩,徐皇后特地将徐景昌留下,叮嘱他一定要恪守外戚本分,教育好子子孙孙要做大明朝的柱石,不可有非分之想。面对姑母的教诲,徐景昌也铭记于心,终明一朝,定国公一脉对朱明家族忠心耿耿, 明朝末年,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为保护京城被李自成所杀,定国公一脉也算没有辜负徐皇后的期望。

作为母亲,徐皇后对三个儿子也颇为费心。永乐二年,长子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徐皇后便教导朱高煦和朱高燧要担当藩屏帝室的重任,为了不使朱棣和太子之间有罅隙,徐皇后建议用朝臣兼任东宫辅臣。朱高燧后来回忆说:

意思是,朱高煦和朱高燧虽然跋扈,但在徐皇后在世时,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虽然徐皇后对朱高燧非常严格,但朱高燧提及亡母(徐皇后)仍是说“ 鞠育之恩昊天罔极 ”。据朱高燧回忆,他永乐二年启程去藩地彰德时,母亲徐皇后含泪为他送别,母子二人挥手悲泣。可见,徐皇后和孩子们的感情至深。

明宣宗 朱瞻基 作为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孙,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深受祖母疼爱,宣德年间,朱瞻基拜谒皇陵,在祖母徐皇后的陵前久久不愿离去,对大臣们说:“ 皇祖妣同历艰难,弼成国家,抚育朕躬,慈爱备至。 ”言语之间洋溢着浓浓的孺慕之情。

徐皇后除了抚养过自己的三子四女外,还抚养过一位妹妹,此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女 宝庆公主 。朱棣登基时,宝庆公主只有八岁,因为她的母亲早逝,朱棣便把宝庆公主交给徐皇后抚养。虽是小姑子,徐皇后几乎把她当女儿。后来徐皇后去世,宝庆公主哭得几次晕厥。待宝庆公主出嫁时,朱棣命太子朱高炽亲自送嫁,尊荣无限。

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爱徐皇后,从宝庆公主对徐皇后的感情可以看出,徐皇后不仅心系天下,在私德方面也无可挑剔。

朱棣曾说: 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妻子陪伴他30年,助他登上大宝后,她却只当了5年的皇后。

永乐五年六月,徐皇后重病不起,太医们轮番诊治仍不见好转,朱棣一方面大赦天下为皇后祈福,另一方面下诏广招天下名医入宫。可是,天不假年,徐皇后在当年七月初四那天去世了,年仅46岁。

徐皇后去世前,说了两段遗言,第一段是给太子朱高炽说的:

意思是,我此生最大遗憾是没有机会再随皇帝(指朱棣)回一次北平,当年,北平城的那些妇孺百姓和我一起守城,我没机会报答和赏赐他们,这件事就交给你(指朱高炽)替我完成了。

朱高炽听完,泣不成声,答应一定帮母亲完成心愿。两年后,朱棣北巡,朱高炽留在京城监国,在朱棣临行前,朱高炽特地准备丰厚的礼物和财帛派人随朱棣的车驾运到北京,赏赐给了当年守城那些妇孺和将士家眷,算是帮母亲完成了心愿。

可叹,作为将门虎女,徐皇后临终前仍不忘回馈士卒,中山王徐达之女,果然名不虚传。

徐皇后的第二段遗言是留给丈夫朱棣的,她说:

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太平,但民生仍没有恢复,希望陛下能够多体恤百姓。另外,陛下应该广纳贤才,对宗室子弟要友善。 最后,徐皇后表示她即将离去,不能报答朱棣对他的恩情了,希望朱棣不要骄纵她的娘家人。

徐皇后去世时朱棣握着她的手。 一代雄主,竟几度呜咽,趴在床头哭得像个孩子。

徐皇后去世后,一直停灵在南京,永乐十一年二月,长陵地宫修建完成后,朱棣将徐皇后的梓宫葬于长陵。 因此,徐皇后不仅是明朝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人。

此后数年,朱棣每每提及徐皇后,都充满无限的怀念和怅然。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又做了17年的皇帝,但再也未能立皇后。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临终前,朱棣交代张辅、杨荣等人,一定要让他和徐皇后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

元稹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想,朱棣和徐皇后的感情,大概是如此吧。

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很多人对朱棣以及支持他的人有一些成见。笔者认为,靖难之役是明朝内部的斗争,我们在评价朱棣“篡位”或朱允炆“无能”的时候,并不影响对他们身后那些忠贞之人的肯定。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推动了明朝的 历史 发展,就否定那些对建文帝忠贞之臣;也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是无意义的皇室内斗,就将那些支持朱棣的人说得一文不值。而在当时的立场上,徐皇后和朱棣都是建文帝削藩的受害者,作为妻子,徐皇后支持朱棣本,公于私,都应该被后人所理解。

徐皇后嫁给朱棣28年,加上她在马皇后膝下受教的3年,她一共陪伴朱棣长达30年之久。在这30年里,她为朱棣生儿育女,为朱棣管理王府,为朱棣镇守北平,助朱棣治理天下。朱棣给予她最高的荣宠,同时,她也创下了三大记录:(一)明朝出身最高的继皇后;(二)明清两代第一位册封时单独昭告天下的皇后;(三)明朝第一位入藏十三陵的皇后。

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徐皇后绝对是一位“旺夫”的妻子,朱棣有妻如此,实乃三生有幸。

徐皇后在永乐时期,曾扩充马皇后编撰的《内训》,用以教导后宫诸妃,同时,她还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用以教化百姓。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意思是,古代士大夫成功三大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

徐皇后虽然不是男子,但作为曾经的“女诸生”,她同样是伟大的,是成功的,是值得后世尊重的。

文章标题: 靖难之后,明代勋贵内部有公认的勋贵第一家吗 若有,那么是指一门两国公(魏、定)的徐家还是英国公张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61524.html

[靖难之后,明代勋贵内部有公认的勋贵第一家吗 若有,那么是指一门两国公(魏、定)的徐家还是英国公张家]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