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3-01-04 13: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用人之术,任之必专,信之必笃。——欧阳修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中,从一名四处乞讨的小乞丐,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经历不仅仅是在中国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参军入伍之后,他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有了3万多跟随者,不禁令人好奇,未来皇帝的人格魅力真是高呀。
为生存选择出家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中,由于在家族兄弟里排行第八,父母就给他取名为朱重八,后来才将这个名字改为后人所熟知的朱元璋。朱元璋的出生也伴随着许多神话色彩。明朝的历史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据说朱元璋的母亲还未怀孕之时,就曾梦见过一个仙人赠予了一颗仙丹。他的母亲将这颗仙丹吃过后不久便发现自己怀有身孕。过了很长一段日子,朱元璋便出生了,在他出生的时候满屋红光,天空中也出现了奇特的景象。
这个故事只不过是为了让朱元璋的皇位更加合理化所编造出来的,实际上朱元璋刚出生时,家中十分贫寒一度吃不上饭,无奈之下一家人只好搬到了安徽凤阳。朱元璋的父母虽说是农民,但是他们一家一年收获到的粮食根本就不够交税,更别提生活。朱元璋的父辈常年拖欠税款,到处躲债。
由于家中生存都是一个问题更别提说让朱元璋识字读书了。为了生活,小小年纪的他就开始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原本朝廷就压榨,百姓难以生存,再加上灾荒不断,最终他的父母以及大哥都先后去世。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到寺里剃度为僧,成为了一个小和尚。虽然他在寺庙里整日忙里忙外打扫卫生,经常受到老和尚的责骂,好在寺庙中还能给他一口饭吃。他在寺庙里还没有做多少天的和尚,当地就发生了饥荒。没有人再愿意施舍给寺庙,无奈之下,寺庙里的主持只好打发寺里的和尚去化缘。
投奔郭子兴
小和尚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到处流浪乞讨。他在外面流浪乞讨了三年,才又重新回到了寺庙中。在这乞讨的三年中,他走遍了很多个地方,不仅开阔了眼界,还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这一段流浪的生活对于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造就了他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让他变得残忍猜忌。
在外流浪的三年,也正是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一个时期。回到寺庙里的朱元璋,收到了儿时最好的玩伴汤和的来信。汤和在信中想邀请他一起去参加郭子兴的义军。由于那时候帮派众多,各地纷纷起义。
当他正在思索是否要去参加的时候,他的师兄却告诉他,有人要将这件事情告发出去。无奈之下,朱元璋立即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当时他来到了濠州城下,守城的兵士看到这个衣衫破烂,头裹红巾的和尚,觉得十分可疑,便将他抓了起来。
在朱元璋解释良久之后才被释放,就这样。朱元璋成为了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人杀死的步兵。朱元璋在做步兵期间遇事沉稳,记忆力力强,虽说没有文化,但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能担当的角色。在濠州解围中他的才华被郭子兴所发现,并让他担任了亲兵九夫长。
效忠与义气并存
虽然这个职位只能带几个小兵,但每一次郭子兴派出的任务,他总能漂亮地完成。在打仗过程中所收缴的战利品,他从不私吞,全数交给郭子兴。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郭子兴给予他奖赏,他总会说这是大家的功劳,得到的奖赏也平分给手下的几个小兵。
朱元璋的做法也让郭子兴觉得,这个人不仅对上将效忠对下还十分义气,便认为他是一个可用之才。郭子兴为了壮大心腹力量,便将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随后不久,徐州城便被元军攻破,潮州城内的局面也开始失控。
郭子兴出门之时被他人绑走,关押了起来。当时的朱元璋正在率兵打仗,手下来报郭子兴被绑之后,他便打算返回濠州。朱元璋身边的人提醒他现如今郭子兴被抓,那么你将会十分危险,还是不要回去吧,自己保住性命要紧。
然而朱元璋考虑到了恩义,虽然如今自己手下有不少的兵力,但还是无法立足于这个混乱的时局,所以他冒着风险,赶回了郭家。当时国家的人并不信任他,他以一句“我家人也”打消了他们的疑虑。
面对当前的局势,展开了冷静的分析最终成功解救了郭子兴。朱元璋奉命回乡招兵买马,一共招募了700人。他从这700人中挑出了二十几个人成为了自己的嫡系。这20个人中就有张兴,郭英,徐达等大明的开国元勋,这些人对他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
帝王的舍得之智
带着这700多人回去之后,他就将这700人交给了别人来统领,而自己只愿意带那20多名挑选出来的嫡系离开。朱元璋那时候就明白不能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要果断舍弃掉,这样才有机会博得一个前程。这一种舍得也是朱元璋迈向帝王之路最关键的一步。
他带领着这24名心腹,来到张家堡拿下了该堡的寨主,并对张家堡内的3000人马说道:在如今的乱世之中,只有建立严明的纪律,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建功立业。很快他就收拢了这3000人马。随后又带领着这3000人马,收拢了2万多人。短短的一年时间里,他就有了3万多人跟随。
这除了他有较好的运气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对部下十分讲义气,有着广大的格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朱元璋有统一天下带兵打仗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皇帝的人格魅力。凭借着这些他最终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压迫制度,恢复华夏政权。
朱元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同时他也是最传奇的一位开国皇帝。他不仅打下了明朝近300年的基业,还影响到了后世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五千年,开国皇帝里面,出身最低微的,要属明太祖朱元璋了。汉高祖刘邦,起码还当过亭长,算是体制内的人,而在我们的印象里,朱元璋就是拿个破碗乞讨,开局连条狗都没有,然后就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逆天的运气,击破了那么多的强敌,荣登九五至尊,开创了大明朝的基业。
很多人说,朱元璋是个文盲。首先从名字看,朱元璋本来叫朱重八,因为他是八月八号出生的,他的父亲叫朱五四,这是啥名字呢?因为祖宗八代都是贫农,根本不识字,所以就胡乱用生日来取名字了,不光是朱元璋,包括后来的对手张士诚,本名张九四,都是这么取得名字。另外朱元璋一直给地主家放牛,也没什么学习的机会,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他念书。所以,朱元璋应该没啥文化。
但是这么下结论过于草率,只能说朱元璋幼时,的确没什么机会读书,但是长大以后未必。朱元璋有过当和尚的经历,他17岁时,父母兄长陆续去世,孤苦伶仃的朱元璋入皇觉寺为僧,一直到24岁参加起义军,这中间经过了7年。当和尚是要读书诵经的,这段时间里面,朱元璋应该是学了不少东西。哪怕只是识文断字,但是在那个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的年代里,也算是非常不错了。
朱元璋在打天下过程中,他的对手陈友谅占领了太平镇,朱文逊、花云等人英勇战死,陈友谅邀请张士诚夹击朱元璋,此时朱元璋形势很危急,徐达、常遇春等众将认为应该先出兵收复太平镇来牵制陈友谅,但是朱元璋否定了这个建议。
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从朱元璋说的话来看,他明显是对兵法有很深的理解,在驳斥部下的建议时,有理有据,不说他畅读百家经典,起码兵法是熟读了的,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是文盲呢?正是由于朱元璋深明兵法韬略,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才让他从容击败陈友谅、张士诚两大强敌,最终取得胜利。
朱元璋经常祭祀孔庙、祭祀天地。某次,朱元璋行祭天礼,礼成之后,天气清明。近侍拍马屁说,这是因为朱元璋诚心祭拜导致。朱元璋是怎么回答的呢?
帝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恤民者,事天之实也。即如国家明人任守令之事,若不能福民,则是弃君之命,不敬孰大焉。”
这一番话讲得非常有水平。这是朱元璋的治国哲学,他既能严格遵守各种礼法,礼敬天地,又不会流于表面,而是追求其实。朱元璋认为,君主想要得到上天的帮助,首先要体恤百姓,如果不能让百姓生活幸福,那就是对上天最大的不敬,把祭祀礼仪搞得再隆重,也都是表面文章。从这里也能看出,朱元璋对天地、对君臣、对百姓的思考,绝对是个富有韬略的治国人才,这种话,岂是一个文盲皇帝能说出来的?
对朱元璋而言,他最宝贵的经历,应该就是当和尚那几年,不夸张地说,这几年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去当和尚,本意应该就是混口饭吃,但是在这期间,他开始学习,开始有智慧,并且他不是一门心思死念经的,他去各方化缘,走了不少地方,乱世之中走江湖,获得了宝贵的江湖经验,洞察人情世故,增长了见识,养成了坚韧果断的性格,这些,对于他日后打天下大有裨益。
所以,朱元璋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文盲,他手底下有李善长、刘基、宋濂、徐达、胡大海、汤和等文武牛人,但是打天下可不是全靠着手底下的牛人,他自身的能力相当不凡。朱元璋的起点肯定是最低,但是他下的功夫绝对超过常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先天上的不足,这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朱元璋,才有了一代开国雄主的传奇生涯。
大家佩服朱元璋吗?他是不是白手起家、最不容易的一个皇帝?
根据历史资料,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幼年的时候给地主放过羊直到1344年,那个时候他的家人因为天灾先后去世
正是由于朱元璋出身底层,后来又在机缘巧合之下做了皇帝,体验过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的他才知道知识多么重要,因此才格外尊敬读书人,同时又十分重视教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皇帝之一,朱元璋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在穷困潦倒中度过的,没有太多文化的他既放过牛又做过和尚,虽然最后成功得到了天下,但是不得不说这个过程还是比较波折的。
虽然在古代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文化水平低也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但是朱元璋毕竟是一国之主,如果连他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恐怕只会停滞不前。刚开始朱元璋非常看重自己身边那些文臣们,但是由于他的疑心非常严重,总觉得那些大臣对自己隐瞒了一些事实,所以自尊心受损的朱元璋决定发愤图强,自己努力学习。
不得不说,虽然朱元璋在知识上“先天不足”,但是他后天的确是相当努力,不管到哪手中都拿着一本书汲取知识。尽管后期朱元璋自己的学识已经非常渊博,在治国理论上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知识分子的重要性,经常会听取身边文臣们关于治国的建议。
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之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长子朱标的教育,在找不到合适老师的情况下,朱元璋甚至自己亲自去请宋濂大家出山。由此可见,这个贫民窟里走出来的皇帝的确是相当重视教育了。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