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以文会友”

时间: 2022-11-16 00:59:5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以文会友”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读后感怎么写?

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读后感怎么写?
第一写博是对经历的记录,视野的拓宽,思想的深化,三年来,写了三百多篇文章,记录了教育工作、编辑工作事宜;亲情故事,自我成长故事,使我更加懂的亲情,更加珍惜。这是收获。
第二写博可以广交朋友。写博容易发表,实时得到浏览评价,能够很快改进,提高。这是写博第二个价值。网络交往中,你互相尊重,互相鼓励。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能够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试想,有一天退休了,回家了,生活的圈子越来越窄,内容越来越单一,空乏,博客就是最好的朋友圈,建设好博客圈,终生受益。以往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太随意‘太自我,也没有想这些,看到博友司令的三周年庆典一文,唤醒我沉睡的身心,开始认真思考这事。
第三,既要写好博文,又要交往好友,途径之一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现在先学习,思考,随后的一年就要践行。一年后再来总结,我想应该小结的是,一好友有几,好在哪里?我从好友那里学到多少?改变多少,提高多少。这才是我真正要注意,并付诸实践的。做实事,有收获,有价值。
古人讲“文如其人”,人能写出的、能理解、能沟通交流的文章和思想境界,其实就反应着这个人的思想水平,如果他的心性能再升华上来,他的内境、思想就能更加纯净,就又会反应在他的文章和思想中,如此不断地攀登高峰。
人在文艺的精神和物质环境中,可以结交朋友,从人群社会关系中,又可以提高心性,提高了心性,又能将升华的境界和内涵,反应在文艺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人群社会关系又能摆得更正了,就能这样良性循环,这样无止境的超越着自己,就是我的追求!

大学校园报纸应该怎么出才能最好??

主要是什么内容,有吸引力!有具体的加分!!
  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报纸,高校校报在传播校园新闻信息、引导校园舆论走向、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很多高校校报迄今已有数十年的办报历史,形成了良好的办报传统和鲜明的办报特色。可以说,它也是我国当代报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校报是介乎于专业性报纸和内部报纸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报纸。一方面,它有国内统一刊号,有正式的“身份”;另一方面,它又不等同于专业性报纸,在广告、发行、经营等方面存在限制,具有内部报纸的一些特点。目前,高校校报多属高校党委的机关报,往往由高校党委宣传部主办,一般为对开或四开单张的周报或旬报。其发行圈也相对固定,读者对象基本由高校教职工、大学生和部分学生家长构成。

  近年来,随着“传媒过剩”时代的到来,在信息海量供给的背景下,高校校报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发挥其在大学校园的独特作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校报的发展作一个理论探析。

  一、准确的定位,明确的目标

  准确的媒体定位,明确的发展目标,是办好报纸的前提。新闻媒体如果没有准确的}“位置感”和明晰的“方向感”,那么这个媒体不可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结合目前高校快速发展的实际和高校报纸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校报在当下仍然有巨大的发展可能性,应当建构成为大学校园真正的强势主流媒体,成为“校园信息总汇”和“思想文化论坛”。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有五:一是高校校报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求,在校园内外多类型媒体的夹击之下,求变和扩大影响力是高校报纸的必然选择。二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需要有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而校报恰恰是最适宜的媒体。三是大学校园是文化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富矿区”,现在很多高校校报对其利用很有限,这一优势可以转化为高校校报的竞争优势。四是很多高校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强势媒体,尽管各种;类型的校园媒体数不胜数,但缺乏具有广泛影响的媒体,校报最具备成为强势媒体的素质和条件。五是大学校园具备纸质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最好环境,由于大学校园基本人群知识层次较高,对纸质媒体的认同度也较高。

  具体说来,高校校报应当在上述总体定位的基础上,体现出五大职能:(1)、宣传学校党委、行政工作的阵地。高校校报首先应发挥耳目喉舌的作用,成为宣传学校党委、行政中心工作、实行校务公开、引导校园舆论的主阵地,发挥上情下达的主渠道作用,让校园重要新闻信息尽早与广大师生“见面”。(2)维系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纽带。很多高校都存在横向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校报能成为联结学校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工作的重要纽带。(3)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高校校报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课堂之外进行多层面平等交流的广阔空间,通过“以文会友”的形式,实现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以至师和生的良性互动。(4)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园地。校报既是高校浓厚文化氛围的受益者,又是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者。发挥校报的文化传播功能,是高校报纸的优势和特色所在。(5)塑造高校形象的窗口。高校校报不仅面向校园,还应该面向社会。利用校报的资源优势,通过多种途径,使校报成为塑造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主导力量。

  二、凸显“四性”特征,造就强势媒体。

  高校校报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办报理念不同于一般专业媒体,而应具有鲜明的高校特色。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来看,高校校报在激烈的新闻传媒竞争中要站稳脚跟,成为高校校园的强势主流媒体,应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建立在信息平台基础上的新闻性。报纸首先是“信息纸”。信息量是报纸赢得读者的重要影响因素。校报应在立足校园信息供给的基础上,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特别是和大学生联系较紧、受普遍关注的话题进行特色化报道,以保证报纸的多维视野和充足的信息量,甚至可以结合大学的特点,创设信息专刊或专版,满足读者多样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纸”的基础上,报纸更是“新闻纸”。校报要充分体现报纸的新闻性,要全面反映大学校园的重大新闻,让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事件和学校各项工作的最新动态。由于出版周期的限制,校报在新闻时效性方面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高校校报在报道深度上下功夫,追求新闻报道的附加值。要做到不仅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还要解释“为什么发生”和“发生之后的意义和价值”。《南方周末》新闻报道的路子就很具借鉴意义。同时,校报还可以通过网络版来弥补时效性的不足。突出新闻性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新闻报道要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突出事件的新闻属性,不能把新闻版办成校领导活动和各种会议情况介绍的版面。新闻报道没有新闻性,就不可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建立在文化品位基础上的思想性。从报纸的社会功能看,报纸同时也是“观点纸”。

  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决定了校报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强的思想性,是传播先进文化的“观点纸”和构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校报可以通过创设学术版、理论版,办好文艺性副刊等手段,突出和深化报纸的文化气息,不断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强化精英文化意识,而不能简单地走大众文化路子。在此基础上,高校校报要进一步体现“思想者”的特色,给广大师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话语平台,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使读者在公开、平等的对话中达成观念的更新、思想的提高。从读者层面看,高校的读者可说是最挑剔的读者,也是最具思考性的读者。校报的思想性特征也正符合读者的高层次需求。

  3、建立在传播策略基础上的艺术性。当代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实现了从传者中心地位到受众中心地位的转变。对高校报纸而言,这一转变具有同样的价值和意义。高校读者构成的特殊性和对信息的高层次需求,必然造就高校校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高标准、严要求”,就是要运用适宜的传播策略,追求传播过程的艺术性,尽可能获取最佳的传播效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遵循新闻报道规律;就是要善于运用新闻传播手段和技巧,形成和谐和富于美感的报纸版面;就是要讲求宣传艺术,杜绝“新闻腔”和“宣传腔”,形成生动活泼、贴近读者的良好文风;就是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文字阅读的愉悦和享受,从而赢得读者的尊重和喜爱。

  4、建立在编读互通基础上的服务性。当代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重视传播的互动性。在互动的情境中,能有效地提高信息传播效果。对高校校报来说,就体现为编读之间要建立起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使校报成为联系学校和师生、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桥梁。校报可以通过设置新闻热线电话、电子邮箱、重视读者来信、定期进行读者意见调查、举办编读座谈会等常规方式,去了解读者的真正需要,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提高办报水平。进而言之,校报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使校报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同广大读者“促膝谈心”的良师益友。在做好信息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校报这个平台,去尝试信息服务的延伸,比如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公益活动等方式,给读者提供一个广泛参与、展现自我的舞台。校报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才能拥有永远的读者。

  三、创新运行机制 增强发展能力

  高校校报要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势主流媒体,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具备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创新为先导,以校园文化资源为依托,以管理增效为突破口,保持和发展校报优势,不断增强校园影响力,办大学校园的一流报纸。

  从操作层面分析,高校校报的改革和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精品意识,精编校报。提升高校校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首要任务是深化报纸内容改革,创办精品报纸。精编校报,首先要编好新闻版。新闻版是报纸的生命线,要突出新闻性和保证信息量,并着力加强新闻评论力度。在提供丰富、及时的校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给读者启迪和思考的空间。在报道形式上,要做到信息性报道和特色报道(如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等)的有机结合、协同作战。其次要编好副刊,在办好文艺性副刊的同时,可以尝试增加专题性或专业性专刊,既提升报纸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品位,又能增强编读的联系。第三是要精于策划,创设名牌栏目。名牌栏目是提升报纸形象的有效手段。高校校报可以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创设出有影响力的名牌栏目或个人专栏,发挥栏目的辐射和引领作用。第四是要精于运用新闻图片。在报纸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校报也要善于发挥新闻图片“一图胜万言”的效用。最后,在版面设计上要体现出高校特色,要充满现代青春气息。通过版面设计元素的综合运用,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2、发挥人才优势,建立“三网”。目前,很多高校校报都存在着人员缺编、工作量过大等困难,限制了办报水平的提高。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三网”。“三网”是指学生记者网、作者网和发行网。高校校报要组织热心参与新闻实践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形成校报的学生记者网络。通过这一网络,校报的新闻触角延伸到师生中间,可以极大地增强校报的新闻采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能更真切地倾听到广大师生的心声。同时,建立一个稳定的作者网络,也是办好报纸的重要条件。校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由老师和优秀学生共同构成的稳定的作者队伍。有了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校报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也就能保证报纸的高起点、高水准。此外,很多高校校报都存在发行渠道不畅的问题。高校校报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形式,组织贫困生建立起发行队伍,保证报纸能及时发送到学生宿舍、教师信箱和各个办公室。建立畅通的发行网络,也是提高校报影响力的方法之一。

  3、增强经济意识,学会经营。很多高校校报都存在办报经费不足的情况,而它的性质和任务又决定了它缺乏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条件,不可能走市场化的路子。在传媒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校校报也应当进一步增强经济意识,去尝试适合自己特点的经营之道,进一步拓展办报空间。其中,建立社会资金补充机制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大学校园孕育和存在的巨大市场机会日渐为商人们认同的背景下,高校校报正可借助自己的传播平台和传播优势,同企业联手,通过举办主题征文、企业形象宣传、产品推介、企业家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既可以增强校报的自我发展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时,校报还可以尝试建立与专业媒介的信息合作机制、与企业内部报纸的信息共享和联办机制,通过提供信息服务来获得收益。应该说,当下高校校报面临的市场机遇是很多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机会的能力。

  4、培育社会意识,参与社会。高校校报是最典型的校园媒体,应把大学校园作为根本立足点。另一方面,大学校园的多维视野也要求校报要有强烈的关注社会、反映社会、参与社会的意识。简言之,校报要成为师生放眼看世界的一个窗口,成为师生了解社会动态的一个渠道。校报要通过社会意识的培育,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机能。比如校报可以通过具体报道,引导广大师生对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提高认识;可以组织师生,积极参与一些社会性活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记者团进行社会性采访、调查活动,拓宽报道视野等。这样,既能提高读者的社会关注度,又能极大地丰富校报的内容。校报积极参与社会的另一个价值在于,它可以成为塑造高校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桥梁和具体实施者。

  以上,我们从报纸的定位、特性和运行机制诸方面,对高校校报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理论分析。我们认为:当下,高校报纸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只要定位准确、特点突出,运作得当,高校校报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成为大学校园的强势新闻媒体。而这对于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项德生、郑保卫主编,《新闻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郑保卫著,《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5、蔡雯著,《现代新闻编辑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一切内容都要围绕大家的学习及生活,与大家有关,肯定就会受欢迎,最好有一定的互动版块,
(1)学校里发生的事。
(2)社会上流行的事,热点新闻等等。
(3)可以每期评选一个“校园之星”
(4)就业信息
(5)刊登学生的书画作品。
以专栏的形式来,以半月刊为宜.
专栏比如说以旅游、法律、心理健康(咨询、测试)等
也可以一刊多栏,分有几个版块儿。比如有校内要闻、有文学、笑话、旅游、情感(亲情、爱情、友情)、时尚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题。
1.登一些大企业的营销案例,很多报刊都喜欢这么做.最好有点趣味性,因为你的读者不一定都是这个专业,能学到东西的有趣的故事会更加吸引他们.
2.登一些当前的市场热点的资料,营销很重要的一点不就是找准市场吗?
3.介绍一些有关营销的书藉.

个人认为,不要大篇幅地刊登专业的营销知识.如果同学们要学这些知识,找书来系统地学习更好.

一个整天埋头读书的人会通过怎样的途径交到怎样的朋友?

只有真心对别人,别人才会把你当好朋友南怀瑾说:和而不同,就是自己要有中心的思想,能够调和左右矛盾的意见,而自己的中心思想还是独立而不移。小人就不一样了,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别人纵然影响了他,然而人各有志,到了利害关头,意见冲突,相处就不会融洽,自然而然变成同而不和了经典回放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孔子说过:真正君子和谐但却不会苟同,势利小人苟同但却不会和谐。曾子说:“真正的君子用道义去交朋友,通过交友辅助仁德。”大师释疑和:融洽相处。不同:保持思想独立,保持个性独立。以文会友:南大师认为,“文”包括了文化思想。以文会友实际上是以道义而结交朋友,学儒一得:要交真朋友,先做真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际关系。”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可是如何经营人际关系,这是一门大学问。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和而不同。两个或多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人格、个性迥异的人,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谦让的基础上,融洽相处。如果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为了某种需要不得不走到一起,就变成小人之交了。第二个原则是“以文会友”。大家虽然在学识、才能、经验、阅历、背景、相貌等诸多方面都有差异,追求的目标却相同。“文革”时有一句流传甚该广的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正好切中“以文会友”的本义。如果大家在做同一件事,却各怀心思,力量就很难融合到一起,又变成“同而不和”了。符合上述两个原则的朋友关系,才是真心朋友。人生能交到一个真心朋友,绝对是一大幸运。能交到一批真心朋友,那就太幸运了!但是,真心朋友不是天生的,需要我们用真心去浇灌,才能盛开出友谊之花。所以,我们想得到真心朋友,首先自己就要做一个真心朋友。第一,以道交友,追求共同的人生目标。双方追求的目标相同,就可结伴而行,相互扶助。如果目标不同,自然只能各走各的路。三国时管宁和华歆绝交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两人年轻时在一所私塾里求学,交情很好,经常在一起劳动、学习,形影不离。有一次,有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一位大官乘车经过,管宁依旧读书,好像没事一般,而华歆却抛下了书本,跑出去看热闹,好像很羡慕的样子。管宁认为华歆贪慕富贵,跟自己志向不同,就把垫席割成两半,宣布绝交。管宁的做法虽然有点过火,但两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事实上也只能维持泛泛之交,很难做真心朋友的。第二、以礼交友。我们对任何人都要保持尊重、注意礼仪。对人轻率不恭,别人根本不愿走近,更谈不上成为真心朋友。子贡在这方面就得到过一个教训。有一次,他去承地时,看见路边有一个穿着破衣烂衫的人,就走上前去,很随意地问道:“这里到承地还有多远?”此人名叫丹绰,是一个大贤士。他见子贡无礼,就默不作答。子贡不高兴地说:“人家问你,你却不回答,是否失礼?”丹绰掀开身上裹着的破布说:“看见别人却心存轻视之意,是否有失厚道?看见别人却不认识别人,是否有欠聪明?无故轻视侮辱别人,是否有伤道义?”子贡一听此人出言不凡,顿时心生敬意,马上下车,恭恭敬地说:“我确实失礼了!您指出了我三大过失,还可以再告诉我一些吗?”丹绰说:“这些对你已经足够了,我不再告诉你。”此后,子贡对人再也不敢起轻视之心,在路上遇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遇到五个人就下车行礼。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理念:每一个人都有可尊敬之处。不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狂妄自负;了解一个人而轻视他,是缺乏识人之智。第三、以诚交友。与朋友结交,要真诚相待。但是,我们不能强求对方的真诚,如果我们重视对方,首先要向对方表达诚意。三国时的周瑜,起初在军阀袁术部下当居巢长,也就是县令。当时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家里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鲁肃家里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斤。他一看周瑜仪表不凡,定是大器之才,有心结交,立即爽快地说:“我送一仓粮食吧!就算是给朋友的见面礼。”周瑜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这份礼物可不轻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从此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就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第四、以义交友。做人要讲义气,“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才是真朋友。管鲍之交传颂数千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鲍叔牙深知管仲有谋划大计、图成霸业的雄才伟略,他们共同做生意,管仲每次都要多分得些财物。鲍叔牙知道管仲家贫,并非出于贪心。他们一起事,管仲经常惹麻烦,鲍叔牙知道这是运气不好,从不认为他愚笨;他们参加战斗,管仲多次逃跑回家,鲍叔牙知道他有高堂老母需要奉养,从不认为他怯懦。他们一起当官,管仲多次被炒鱿鱼,鲍叔牙知道这是因为没有遇到明君,并不认为管仲无能。后来,鲍叔牙将管仲推举给齐桓公,管仲才得以施展雄才伟略,助桓公图成霸业。难怪管仲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子也!”交朋友时,如果见别人发达了就去趋奉,失意了就弃而远之,这不过是小人之交,是很难交到真朋友的。第五,以信交友。朋友信服你,才愿意跟你保持友谊。这就要求你对朋友守信用。毛泽东先生就是一个特别守信的人。他身为国家领袖,在各界都有很多朋友。有一次,他听说老朋友黄炎培那里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便借来观赏,说好一个月归还。黄炎培极爱此真迹,借出后才一个星期,就多次打电话到值班室:主席看完没有?什么时候还?几次之后,毛泽东有些不高兴了:“不是讲好一个月吗?我给他数着呢!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可是,黄老先生还是一次又一次打电话催讨,还把电话一直打到毛泽东那里,先谈一些别的事,末了还是问那真迹。毛泽东哭笑不得地说黄炎培“不够朋友够英雄”,一个月都忍不住。一个月的期限到了,毛泽东将王羲之的真迹用木板小心翼翼地夹好,交待卫士零点前必须送到。这时黄老又说“尽管多看几天没关系”。毛泽东说:“送去吧!讲好一个月就是一个月,朋友交往要重信义。”在生活中,有些人不知道信之重要,经常用虚言假意敷衍别人,久之必然失去别人的信任。这样怎么能交到真心朋友呢?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意思

快快快快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谚语,意思是高尚的人凭借文才聚会朋友,凭借朋友辅助仁爱。

出处:《论语·子路》:“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曾子认为君子应以文章学问来交谊、会友,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仁德。而常人多以权势、利益之衡量来交友,交友之目的多为互相利用。 

曾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扩展资料:

以文会友是说交友方法。“文”虽然如水一般清淡,但以文章学问相会,以志同道合相连,反而能够“淡以亲”。相对应的是以酒肉会友,以利益相交,不会有友谊可言。以友辅仁是说交友目的。

曾子不否认交友的目的性,目的是为了“辅仁”,即促进德行的提高,而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上的利益。把交友与学习修身结合起来,作为学习修身的一条途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道义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文”包括了文化思想。以文会友实际上是以道义而结交朋友。
  出处《论语·颜渊篇》作者:佚名
曾子认为君子应以文章学问来交谊、会友,借着朋友间的交流和帮助来增进己身仁德。

而常人多以权势、利益之衡量来交友,交友之目的多为互相利用。

成语 以文会友
发音 yǐ wén huì yǒu
解释 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以文会友就是说以道义而交朋友
喜欢文学的朋友一起聚会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素质 教育 改革的要求,又是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 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高兴地看到,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意识已发生了改变,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已被慢慢认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在日益发生着变化。

然而,目前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听课中却发现小语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1、对文本主旨的把握问题

教学中要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解读的关系,防止“以偏概全、因小失大”。

如《陶罐和铁罐》一课,教师引导学习了陶罐和铁罐对话之后,问学生:“你喜欢陶罐和铁罐?

老师紧接着告诉学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从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来看,是让学生懂得怎样看问题和想问题,文中有个小泡泡,是这样问的:读了这个 故事 ,我想到了……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多方面去谈自己阅读中的感想和启示。而且本课的主旨不是停留在“谦虚和落后”上,而是明白“人和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仅要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主旨的多元化以及主旨的提炼都是教师解读文本中要关注的问题。何况这是第一课时,课文还只是上了第一部分,故事还没有讲完,完全没有必要在这里揭示课文的主旨,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我觉得教师问题的指向性有所偏颇,对文本主旨缺乏整体把握。教师该怎么问学生,如何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呈现问题,都需要进行精心预设,都应该是认真细读文本之后进行的。

文本细读,不光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地读,也需要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细读,这三者应该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钻研教师时,既要有字词方面微观的细读,还要有对 文章 结构方面的、 文化 背景方面的宏观的阅读。

2、对文本整体感知的问题

整体感知课文,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也是让学生对作者如何布局谋篇有个清晰的认识,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 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以《长城》一课为例,有一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说说 长城给你的印象?

本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之后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结构出来了,上课的思路也呈现了。可是老师在学生说了“我觉得长城很长”之后马上就进入了课文的第一小节学习。

《孔子拜师》一课、《清澈的湖水》一课,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学习生字词后就直接进入了第一小节的学习。

《珍珠鸟》一课,自由读文后,让学生想想作家的珍珠鸟是怎样的?

紧接着就从书中找出写珍珠鸟小的 句子 。然后了解珍珠鸟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样的教学设计,40分钟里所关注的都是珍珠鸟,始终忽略了作者“我”,也使得文本所表现的主题“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没有着落。

如果在导入之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围绕“课文写了什么”进行自由阅读。学生可能会说:“课文写了珍珠鸟很小、很胆小、很可爱、……”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学生读出的还是局部,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因此教师的教学不是就此打住,马上进入下一个点的学习,而是应该及时地给与引导。

教师此时可以这样导:“是呀,课文写了珍珠鸟的小、可爱等,那除了写珍珠鸟,还写了谁呢?

生:还写了作者“我”。

师:那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你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说一说吗?

生:写了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料和呵护下渐渐胆大,告诉我们……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珍珠鸟的?想想“我”是怎样逐渐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

教师这样的引导,让学生懂得阅读一篇文章之后,能抓住主要人物,把人物之间发生的主要事情概括出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本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中显现出来,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就是这样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学语文大纲》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教师们非常关注文章的结构,一般一堂课都是在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进行精讲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却渐渐淡化甚至丢失了这种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意识。其实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整体入手,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精读课文之后再回归整体的传统教学,依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我们语文教师不应丢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二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 经验 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我真诚地希望: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篇三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 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1. 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 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 你学懂了什么 。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 拨云见日 的功力,给人以 神龙见首不见尾 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 零起点 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 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 语文教材 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 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 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 真主意,假商量 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 你真棒 。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 牛顿 ,夭折了一个 爱迪生 。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 温柔杀手 。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 你们都有一定道理 你们都很聪明 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 人文性 ,其基点就在于 情感 。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 充满情感的我 ,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 燃烧的岁月 !

2、尊重 需要 ,注重 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 谜语 、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 我要学 我想学 的积极教学气氛。 激趣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 变苦为乐 。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 情 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 催化剂 ,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 交流的课堂 。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 交流 。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 交流 的课堂,实现 文本对话 、 师生交流 和 生生交流 。

(三)给学生一个 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 展示自己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 请、清、情、晴 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 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 学习方法 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 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 教学方法 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 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 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习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习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 三看 :一看学习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习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 整合 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 (一生) 元宵节 ,(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 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 ,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 语 。都应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都应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 走进 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 语文学习 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 结合 ,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 结合 ,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 总结 、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 思维方式 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 随笔 ,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 说课 、 听课 、 评课 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 语文老师课堂教学反思体会

★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篇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三篇

★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总结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

★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反思

文章标题: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以文会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6103.html

[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以文会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