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0-01 07:00: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北宋很大程度上理学就是维护君权的,加强思想禁锢为主,后世君主都坚持这个政策,所以北宋之后武人地位无法提高。
一、北宋建立天下后开始重文轻武
北宋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与此同时,赵匡胤又把军事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分开。调动权归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没有枢密院的正式文件,任何人别想调动一兵一卒,这样的军事制度杜绝了军人上下级行程一个利益群体的同事,也大大削弱了将领对军队的掌控和熟了成度,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这样很大程度减少了反叛者实力和野心,但是自此武人地位一蹶不振,将领没有实权。
二、进一步巩固皇权
中央集权,有效破除地方割据的壁垒,高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办大事,比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所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成为贤君名臣的共识,自此中国坚定地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这也就出现了武将没有实权,地位远不及文臣。
三、科举制度日益成熟,文臣更容易脱颖而出
到了北宋时期,科举制日渐成熟,大量文臣显现出来,导致武将地位受到很大影响。虽然选举制和征辟制虽可加强中央集权,给予士人上升通道。文官的地位开始崛起、权力开始增大,但是也就意味着武将的权力被不断削弱、地位被不断打压。
从历史结局来看,北宋及后世官僚政治的典型形态是文官政治,加上北宋开始实行重文轻武,相对于武人,士大夫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由此导致的武将地位过低和文官权力过重对军事实力和形势产生了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
上回《宴百官王著大哭》中说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经遭到了昭义节度使李筠以及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反对,在亲帅大军平定这两场叛乱之后,赵匡胤更是认识到,如果他不想让大宋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就必须首先改变唐朝中后期以来藩镇权力太重的现状。赵普为此而给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这三条建议全部都被赵匡胤采纳,并付诸行动。
第一、夺其权
收回宿将的兵权,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杯酒释兵权”了,但是“杯酒释兵权”其实至少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是在赵匡胤称帝之后不久,赵普就提出不应该让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全权统帅禁兵,而赵匡胤则认为他们二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大臣,不应该对他们过于忌惮。而赵普则说:“就算是他们没有篡位的野心,万一他们的部下再来一次‘黄袍加身’呢?”于是,赵匡胤在一次晚朝结束之后请石守信等人一起参加宴会,并让他们交出了兵权,这就是第一次“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第二次则是赵匡胤在一次宴会上说:“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现在却还带兵在外,我对你们实在是心中有愧。”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立即就表示自己早就想告老还乡了。而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节度使郭从义等人却听懂了上句,没听懂下句,他们纷纷表示自己打某场战争多么艰难,处理某件公务多么辛苦。赵匡胤却直接冷下脸来说:“这都是前朝的事了,有什么好邀功的?”次日,把这些人的节度使职位都撤销了。
与此同时,赵匡胤开始启用文官管理地方,除了王彦超、武行德等人直接被免职之外,当有节度使出现升迁、调任、丧病等情况时,继任其职位的基本上都是文臣。赵匡胤曾经直言不讳:“即便是文臣全部都贪污腐败,但他们给国家带来的灾难也不及一个武将的十分之一。”
第二、制其钱谷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节度使基本上就垄断了地方的财政大权,他们只把少数税收上交国家,绝大部分都自己留用,这才让藩镇割据有了经济基础。在赵普的建议下,赵匡胤下令设置转运使,地方税收除了少数留给地方常规使用之外,其余全部由转运使直接运往汴京,途中不允许任何人插手。
第三、收其精兵
赵匡胤收藩镇的精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1、真的收精兵。这个方式非常有趣,最开始赵匡胤是下令让地方把最精锐的部队输送到汴京,后来又选定“兵样”,也就是只要和这个兵样的身材类似的士兵,都要到京城当兵而不能在地方。再后来,“兵样”又改成了一根木杆,凡是身材和这木杆类似的,都被认定为精兵。如此一来,天下最强壮的士兵就都成了“国有”而不是“地方所有”了。
2、收将军的士兵。赵匡胤设置了“更戍法”,就是让士兵在多个地方轮回戍守,但是将军却有固定的岗位,形成“铁打的将军流水的兵”的局面,这样将军和士兵的感情就比较淡薄,即便武将想造反,也没有忠于自己的部队。
除了赵普提出的“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之外,赵匡胤还设置了通判以监视地方节度使,并且规定通判与知州、知府或节度使没有从属关系,可以直接向中央汇报,如此一来,地方上的风吹草动就都在赵匡胤的掌握之中了。
在率兵平定叛乱以及整顿吏治之后,赵匡胤基本上平稳地接管了后周的江山,于是他开始竟周世宗的未竟之志,准备“复汉唐旧疆”,那么,赵匡胤统一全国的战争策略是怎样的呢?他在位期间都消灭了哪些割据政权?欲知后事如何,烦请关注下一讲《宋十八帝简编》之“定策略先南后北”。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