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20 20:02: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金碧辉煌、美仑美奂的清皇家陵园东陵,是人民遭受残酷压榨和掠夺的证明,也是封建罪恶的集中见证。耗费数不清的财富和人类智慧的帝王陵,是全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极高价值,对它们的破坏和劫掠,是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历史文化的严重罪行。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境内,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80平方公里的15座陵寝中,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代在此陆续建成15座陵园,埋葬160余人,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其中方城明楼为各陵园最高的建筑物,内立石碑,碑上以汉、满、蒙三种文字刻写墓主的谥号;明楼之后为"宝顶"(大坟头),其下方是停放灵柩的"地宫"。
盗墓贼之所以不盗明朝皇帝的墓,因为在汉人感情极为敏感的清朝,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一种精神象征。就连当年顺治帝都不敢将明朝的皇陵怎么样,还曾公祭十三陵,为崇祯皇帝单独立碑,目的就是为了安抚汉民和留用的明朝官员。清朝历代皇帝对十三陵采取了保护措施,还安排了专门的太监去看守十三陵,避免十三陵被盗,就连十三陵之中的树木都是要保护好的。
另外,十三陵的防盗措施做得十分坚固,盗墓贼就连入口都找不到。清朝当年大肆屠杀汉人,导致很多匠人的手艺失传,等到清朝皇帝自己想要修墓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当年给明朝皇帝修建王陵顶级匠人了。
从朱元璋的陵墓开始,明朝历代所用的材料都十分坚固,布局也是极其精妙,想要盗墓除非用炸药去炸开。而十三陵所在的地区并不荒凉,四周也有人烟。在这种地方大肆盗取皇陵,肯定会有人发现,着实不好下手。而清东陵是在深山老林之中,军阀只要将山圈起来,不声不响将陵墓之中的财宝搬出来就是了。
为明十三陵就在在北京周围,要知道北京从明清以来直到民国都是首都的存在。首都的作为一个政治中心,无论发生什么战乱,最后胜利的一方,总会进驻北京。
那么,进驻北京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重兵把守,大家想想,十三陵就在北京周围,即便没有大兵看守,绝对不会有不开眼的盗匪动十三陵。
在这里我再说一点,历史上能够超越唐宋的朝代只有明朝,上过历史课的,都知道他的经济不仅遍布全球,他的文化引领全球。这样的一个朝代,当得起举国尊敬,在人们的心里明朝才是正统,当年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如果真有人敢盗掘,那么不是大麻子孙殿英这样,先是举国震惊,后又走关系就可以息事宁人的了,其结果焉能逃过一个死字,那绝对是一场历史灾难,不是几个大头兵,草头王的脑袋能够解决的问题。
从这里,我们也就了解了为什么后世,对孙殿英的做法有些模棱两可的态度。(要知道孙殿英一事出了之后,是没有被处罚,反而被蒋任命为新编独立第二旅旅长,后来提任安徽省主席、暂编第五军军长。当然这货送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明十三陵如此伟大的建筑逃过了两朝盗墓贼的破坏,但是却有一座皇陵毁在了郭老的自负之下。1956年,郭老数次请求上级挖掘永乐皇帝的陵墓,在被批准之后,他带着考古队怀揣着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了帝陵的挖掘之中。但是挖掘的难度比他想象之中要大了许多,郭沫若最终只得暂时放弃永乐皇帝,而改去挖万历的定陵。
郭老为了找寻能够进入定陵的入口大费周章,再还没有进入地宫之前,定陵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坍塌。郭沫若终于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想要看到的明朝皇帝,但是万历和皇后身上珍贵的龙袍敛服,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迅速氧化。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不过关,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很短的时间之间被损坏殆尽。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元皇陵一个都看不见,明皇陵无一被盗,清皇陵却被盗多处“。我们都知道皇陵着藏着无数的宝贝,是盗墓贼们最喜欢、最想光顾之地,但为什么元皇陵和明皇陵却能保存这么好,而清朝皇陵却多处被盗呢?
今天小雨就为大家分析一下这其中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的皇帝死后,并不像汉人一样用棺椁入土,而是砍一棵大树,把中间掏空做成棺材,埋入地下,最后再用万马踏平,种上牧草,第2年开春的时候牧草茂盛,茫茫一片的草原上没有任何标记,自然很难找到下葬之地的。
据说在下葬的时候,他们会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一头小骆驼,母骆驼由于哀伤过度,便会深深地记住这个地方,等到第2年祭祖的时候,只要跟着母骆驼走,就能找到下葬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母骆驼逝去就再也没有人知道先祖埋在哪里了。
这也是元皇陵没有被盗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元朝皇帝下葬时,并没有什么丰富的陪葬品,所以盗墓贼对此并不感兴趣。
元皇陵的简陋不堪,反而能够让这些大佬们安静地长眠于地下,不被世人打扰。
当然由于元陵的“葬无定所”,再加上辨识度低,又没有油水可捞,不仅没能成为盗墓争相觊觎的对象,当然墓地也无从考证。
相比于元皇陵,明皇陵也是很幸运的,明朝皇陵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以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最为出名。除了万历皇帝的定陵因为考古的原因被挖开以外,其他的整体来讲都算保存完好。
中国历代皇陵中,明十三陵可以说是保存得最好的,当然我觉得中间运气的成分占比很大,因为这两座陵墓的位置都距离大城市非常近,保卫严密。
而且明朝灭亡时比较平静,李自成入北京后并没有费什么力就拿下了北京城,但同时又还没有来得及站稳脚跟就被清军赶了出去,清朝军队以清除土匪为由霸占了明朝的江山,打着保护明朝的旗子,自然不能带头去破坏明朝的东西。
所以在这战火这一块,李自成没来得及破坏,清朝不敢破坏,这使得明皇陵就此躲过一劫。
反观清朝的陵墓,清东陵和清西陵这两座皇家陵园差别就大了。
清末帝的退位逊国,也算是和平过渡,再加上优待清室的条件,民国政府自然要对清朝陵墓进行保护,但为何清东陵最后惨遭盗掘呢?
这里重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民族因素
孙殿英盗清东陵时,声称自己是明朝首辅孙承宗之后,他挖东陵是替祖报仇。这话很明显是在胡扯,然而当时却有很多人同情他。
另一方面,孙先生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还以总统身份去祭拜朱元璋的明孝陵,这显然有一种反清复明的意思在里面。
自然孙殿英称自己是明臣的后代,为祖先报仇这种鬼话也能说得通,更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
第二:陵园的选址太偏僻了
清朝的两座陵中,为什么清东陵被盗的那么惨,这和明十三陵被保护得很好有一个相同的原因在里面,那就是选址的问题。
明十三陵和清西陵都在燕山山脉以南,虽然也都比较偏僻,但一个离北京近,一个离保定近。而清东陵呢,选在今天的河北唐山市遵化县,这里离唐山100公里,离北京140公里,离天津150公里,属于三不管之地。
当年孙殿英盗墓时,就是因为被排挤到蓟县这种小地方驻军,才让他有机会大张旗鼓的盗墓,他没想到自己在部队上的不受重视,反而阴差阳错的成全的一场富贵。
第三:丰盛的陪葬品
清东陵中,最富裕的两位主当属乾隆和慈禧了,这二位是历史上有名的享乐主义者,就慈禧将自己的陵墓拆了建 ,建了拆的架势,布置得极尽奢华,修得堪比紫禁城,这样的顶级装备别说是放在军阀混战的流氓年代,即使在放在现代那也是小偷们觊觎的对象啊。
本来乾隆应该葬在清西陵的,但他非要搞什么昭穆之制,也算是自己作死,死后都不让自己安生。而恰好又遇上孙殿英这种千年军阀大盗,这两位的地宫也因此被盗了个干干净净。
尽管清东陵被盗的惨不忍睹,但相对于前汉朝、宋朝这些前代个朝来讲,清陵的皇帝园陵算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了。
元朝历代皇帝死后都埋葬在草原深处,没有标识,经过岁月变迁后就寻找不到它的踪迹了,明皇陵无人被盗是一方面是因为国人都认为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是汉人的骄傲,另一方面就是清政府曾派兵驻守,而清皇陵被盗是由于近代军阀混战而导致的。
元朝作为入主中原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王朝,他们在生活上依旧保持了以往的风俗习惯,皇帝在死亡之后就会将尸体埋葬在草原深处,然后让马匹在上面飞奔,过几年之后草长起来,就看不到陵墓的痕迹了,随着时光推移,沧海桑田,想要寻找元皇陵更是难上加难。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埋在紫金山,孝文帝不知所终外,其余十三个皇帝都埋在天寿山下,明朝历代君子以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己任,坚守中华每一寸土地,汉人都以大明为耀,因而没有人会去挖明皇陵。
清军入关后对于明皇陵都是派兵守护,就连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就是清政府为他入葬的,明皇陵唯一的破坏就是乾隆皇帝为了修自己的陵寝,把永定陵上的楠木给偷梁换柱了,但是对于地宫一直未动分毫。
而清皇陵被盗主要有两个原因,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百年国耻,汉人都认为这些耻辱都是满清带来的,因而对清廷非常的仇视,再加上民国战乱,军阀混战,没有兵力保护皇陵,军阀为了凑军饷就只好打清皇陵的算盘了。
坐落在京郊的两朝帝陵,一个是明朝皇帝的陵寝明十三陵。这里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个是清朝皇帝的陵寝清东陵,这里有15座陵寝。
在1928年,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开始大规模地盗挖清东陵。其中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陵墓遭到盗挖,大量的珍贵文物流失。
有了孙殿英的先例,在金钱的诱惑下,后来人都盯住了清朝皇帝的陵寝,以致在后来的十几年间,康熙、咸丰、同治、光绪的陵寝都遭到了洗劫。
这时有人会发问,为什么同是京郊的两朝帝陵,为啥明朝的十三陵会保存完好,而清朝的陵墓却频繁遭到洗劫呢?别急,有书君来为大家解答。
一、两朝帝陵的地理位置不同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簏,它处于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这个地方距离北京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可以说离政治中心很近了。
孙殿英要是想在这里借着“军事演习”搞花招,恐怕还没有进行就会被发现了。即使盗窃了墓穴,大量的珍宝,他想掩人耳目地运走,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说他就是有再大的胆也不敢选择对明十三陵动手。
而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的遵化市西北30公里处的马兰峪,它距离北京市区有125公里。这个地方地理位置上比较偏远,而且这个地方还有着“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的说法。
所以说,清东陵这个地理位置就为大规模的盗墓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就是闹多大的动静也不会有多少人发现的。
二、两朝帝陵的保护程度不同
满清灭亡了明朝,定鼎中原建立了大清。因为是异族,所以清朝在建立自己的政权时,为了能尽快地在汉族人聚居的中原立脚,他们就想尽方法争取汉族人民对自己的认同。
为了争取认同,其中他们采取的一个政策,就是对埋葬着明朝历代的皇帝陵墓进行修缮。在对陵墓修缮的同时,他们还把明十三陵按照帝王陵寝的规格,派兵去把守,防止有人搞破坏。
这一举动,就让明十三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 最大的保护。所以,在当时要想打明十三陵的主意,还是相当地不容易的。
清东陵当然在清朝没有灭亡的时候,也是有人看守的。但在清朝灭亡以后,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偏远的陵墓看守其实已经处于没有实质有效的状态。
清朝灭亡后,军阀、土匪都会把目光对准了清东陵。无人管,好下手,对他们来讲清东陵简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挖掘了。这就造成了清东陵屡屡惨遭盗挖。
三、两朝帝陵的陵墓地宫构造难易度不同
明十三陵陵墓的结构比较复杂,特别不容易找到入口。
在1955年的时候,考古工作者曾请求发掘当时的明十三陵中,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长陵。
但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考古工作者发现长陵的规模太大,发掘难度也很大。他们最终也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
入口都如此地难找,盗墓贼当然也不会去为此而大费周折。
而据资料显示,在后来的调查研究中,明朝的地宫埋深有27米,这可有九层楼的高度呢。所以要想盗明十三陵这个难度还真是不小。
清东陵的地宫埋藏的比较浅,据资料显示,清东陵的裕陵埋深只有不到十米,也就三层楼高。
这样的落差深度,相比较清东陵是相当容易下手了。而且清朝的陵墓墓道不像明朝陵墓的墓道曲折复杂,它的墓道笔直,会更容易找到地宫入口。
就时间度而言,修建清朝陵墓的人当时还有存活。而明十三陵年代久远,想知道陵墓的具体信息就太难太难了。
明十三陵之所以保存完好,它归功于清朝时清政府对它的保护。
最主要的还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和它自身的结构的复杂让盗墓者不敢轻举妄动。而清东陵就没有明十三陵那么幸运了,许多文物流失在盗墓贼的手中。
在惋惜文物的流失中,现在的我们更要有保护文物的意识,肩负起中华文明的传承。
元代的皇陵无一例外的全部没有踪迹,原因很简单,他们采用的是密葬的制度,估计很可能知道自己干的缺德事太多了,动不动就屠城镇压,知道自己死后无法把控,一旦灭亡如果采用明葬的方式。
自己的尸体肯定被后世给挫骨扬灰,所以,他们“很聪明”的采用了这种方式处理自己的尸体。效果还真是不错,至今一个都没有被发现。
明代皇陵主要有分布在南京的朱元璋的明孝陵,其次就是分布在北京的朱棣明长陵和后面一票后代的明十三陵了,明代的地宫笔者亲自探访过,他们的陵寝没有被盗掘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深葬,明代的地宫门往往都在地下二三十米的深处。
也就是说,如果想找到他们的地宫门,需要挖掘九层楼深的土方才有可能找到,如果挖掘方向不对,就算挖了这么多土方也不一定能找到。
而且明代的地宫入口都是不确定的,这样就直接导致民间的盗墓贼是无法盗掘这样宏大工程量的皇陵的,但俗语道,不怕民间的就怕官方的,大明万历皇帝的定陵便是被郭沫若等人带头给挖掘了。
地宫被打开后,很多陪葬品顿时灰飞烟灭。尔后又遇到了一场不可描述的运动,万历的骨头和棺椁都惨被破坏。现在想想还是极为惋惜呢。
清皇陵笔者也全部探访过,他们入关后的主要陵区在河北马兰峪的清东陵和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由于清代皇陵的地宫埋葬很浅,而且地宫的入口全部都是固定的(在哑巴院影壁正中处)。
所以在乱世中,他们的地宫很容易被心怀不轨的人盗掘,其中孙殿英就盗挖了乾隆和慈禧的地宫,康熙的,咸丰的,同治的,光绪的都被盗掘,仅仅留存下顺治的孝陵,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还幸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