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和赵括,谁才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马谡和赵括相比,当然是赵括才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赵括在历史上是个很受争议的人物,在赵括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大战,其中却因为赵孝成王想改变两国僵持不下的局面,也不愿意听取各方提出的劝阻.决绝的使用赵括作为这次战役的主将。敌方那边却来了一个白起,要知道白起在当时可是战无不胜的战神。就算是这样,赵括也没有一点害怕畏惧,冲锋在战争第一线,在四十六天弹尽粮绝后,赵括战死在沙场上。
一、赵括死于白起
赵括死在长平之战,但他死其实怪不得自己,在那样的条件下,又加上对方派来的是最让人恐惧的白起。长平之战结束后,连白起都说秦军虽然赢了长平之战,但也受了不少的伤亡代价。长平一战,赵括的臭名昭著。赵括这一战败了,就直接是毁掉了一整个国家,这也是后人常常谈起纸上谈兵就第一时间想起赵括的原因。
二、马谡的失街亭
失街亭一战发生在诸葛亮北伐那段时期,诸葛亮攻打祁山的时候众人都建议还用之前的将领魏延、吴懿等人作前锋,但诸葛亮这个人不愿听别人的建议,非要派出马谡为主军引领军队,然而马谡在街亭却没有按诸葛亮的原本计划来,他先是丢弃了水源,后一随人上了南山蹲守,却没有想过去占领住山下的城镇。随后敌军到达山下,围上了山,同时也断了马谡他们一等人的水源。敌军大批进攻山上,谡军士兵则是四处逃窜溃不成军。此战以大败告终,诸葛亮也因为失去了街亭这重要据点,没办法继续战斗。回到汉中后不久马谡就被处死了。
其实赵括马谡都是纸上谈兵,因为赵括这一战损失惨重,直接导致一个国家毁灭,但马谡这一战虽然也是败了,但损失是完全不如长平之战的一个零头的,所以马谡和赵括相比,赵括才是纸上谈兵第一人。
马谡和赵括二人最后遭受惨败,究竟是为何?
因为两人都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变通。
一、赵括纸上谈兵本人。
赵括是赵国人士,自幼熟读兵法自命不凡,经常和别人进行军事争辩,由于赵括掌握的军事理论比较多,基本上没有人赢过他。就连他的父亲都说不过他。随着赵括长大,名气也越来越大,而赵国在前线有些打不过秦国。赵王就想换掉廉颇,当时很多士兵将领都推荐让赵括替代廉颇去前线。
赵括的父亲和母亲都说赵括没啥实际经验,只会纸上谈兵,不能让他去主持这样大的战争,到时候失败怎么办啊。赵王并未听赵括父母的劝言,执意求成让赵括前去。赵括到了前线,直接转变策略,转攻为守,还胡乱用人。更离谱的是,他只会按照兵书上那样打,完全按部就班,不懂变通。最后被白起埋伏,赵国大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这也是纸上谈兵的由来。
二、马谡纸上谈兵接班人。
马谡是三国蜀汉后期人物,马谡跟赵括一样熟读兵法,理论非常牛皮,但没有过实战经验。但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因为马谡每次见解都和自己一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刚开始势如破竹,来到了祁山。曹明帝亲自来到长安督战,派张郃为先锋队,前去支援祁山。诸葛亮知道后,让马谡和王平在街亭拦住张郃。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之后,马谡发现街亭有高处,就想自己带兵去山中高处,让王平驻守街亭。王平认为他们兵少,劝马谡集中兵力守住。马谡不听,执意带兵去山中。张郃来到街亭压根就不急着进攻,先将马谡围住断其水源,然后逐个击破。最后马谡丢街亭,诸葛亮祁山也能攻下北伐失败,事后,诸葛亮只好挥泪斩马谡。不过马谡稍微比赵括好点,假如多给点兵,说不定真能成了。
我觉得胜败乃兵家常事,有输就有赢的,输就输在自己没有别人聪明,没有看清自己,要懂得明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估,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战场上本身就有输赢,但最终只有成败论英雄。他们都有不可否认的才华与勇敢,但是他们的失败却也给国家付出惨痛的代价。
因为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太过于自负,总是觉得自己设想的完全正确,不听取意见,而且没有实战经验,反应也不快,最终惨败。
赵括和马谡都不是无能的人。在昌平战役中,赵括不是白起的对手,大败。而马谡则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担任蜀军的前线指挥官,在街亭阻击曹魏的张郃。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被张郃看出马谡布阵的破绽,派兵隔断了蜀军汲水的道路。蜀军大败。由于马谡在街亭的败仗,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赵括和马谡这两个悲催人物相比较,孰优孰劣?
两人没有可比性。马谡这个人一直当的是参谋,没有实际领兵过,是个文官。赵括则不一样,赵括是从军队中成长起来的,追随父亲赵奢,一直在军中任职,所以赵括比马谡更有威望。但是赵括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太直,他迷恋阵战,喜欢与敌军做正面交锋,却很少顾及战场以外的其他因素,这是赵奢反对他当统帅的主因,但是赵括之才当个前锋主将还是胜任的,比如他就在阙与之战中担任主力前锋,带兵冲杀,甚至长平大战他也是死在冲锋的路上。也就是说,马谡是不能带兵打仗,赵括只是不能当统帅,换而言之,守街亭的如果是赵括他会真刀真枪的与张郃打对战。
赵括悲催在自己的出身还有所处时代,如果不是自己处处炫耀对兵法的熟练而无视天下对手;偏偏被赵孝成王这个草包看重的话,也不会被秦昭襄王的反间计用作牺牲品,也有自己咎由自取的原因,所以马谡相对来说比他要悲催一点。
对比一下就知道了:赵括比马谡厉害多了!首先从官职上说,赵括至少是一个集团军群总司令,麾下至少四十万兵马。马谡最多是一个集团军司令。第二,赵括是在国家内外交困时临危受命(国内,无粮草国际无外援),是明知必输后的最后一搏,赵国已无一人能胜过赵括(廉颇只能防守,根本无法解开困局),马谡是诸葛亮的一支偏师,只是其他大将还有别的用处,只能矮个里拔高个选他当将军。第三,从对手来看,赵括的对手是白起,而且是秘密出战的白起,是举世无双未尝一败的白起,马谡的对手是张合,勉强算个名将。从战果上看,赵括是迫不得已主动出击,虽然败了却给秦军造成巨大杀伤,让秦军无力再战。马谡是无后顾之忧的防守,却丢了街亭,也没有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第四,在气节上赵括以身殉国马革裹尸,连白起都尊敬他。马谡却逃了回去,被诸葛亮斩了。对比之下赵括比马谡强多了!赵括的才能并不差,只可惜遇到了更厉害的白起!
相对来说赵括又不如马谡。马谡是比较成功的军队政委,至少在平日里抓思想建设还有一套,能够向统帅提出正确的建议,但是马谡的结局比较惨,所以他更悲催。
马谡比赵括要好一点,赵括根本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连他的母亲都觉他能力不够。
同样缺乏领军经验,为何韩信成了“战神”而赵括马谡成了“战渣”?
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因为韩信虽然缺乏“领军”的经验,但基础理论扎实,而且有机会接触到真实战场上的排兵布阵,是对知识的一次升华。而赵括,马谡仅仅只是理论丰富而已,并没有实践经验。
韩信从小熟读兵书,军事理论扎实,曾经还担任过项羽的执戟郎中,更是有机会接触现实排兵布阵的战略战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即使没有领过军,也学到了战略思想。而赵括与马谡二人,从来没有像韩信这样,有机会与最高统帅在一起谈论排兵布阵,空有理论,却不会融会贯通,知识永远只停留在表层,不能创新,不能推陈出新。
韩信是一个眼光很独到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个思维敏捷,心思缜密的人。当时他作为项羽的执戟郎中,但是却没有得到重用,后来听说了刘邦的事迹之后,亦然投奔了刘邦,果然后来就得到了重用,后续也才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情商与智商都很高的人。
我觉得还有一点儿就是,韩信对他的敌人更了解,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为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执戟郎中,所以,对项羽的战略部署,想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对战的过程中,韩信就能够猜到项羽的战略想法,也就更容易战胜项羽了。
综上所述,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肃然韩信与赵括马谡都未领过军,但因为他们经历的不同,实践知识的不同,也就造成了“战神“战渣”两种不同的结果了。
同样是初次领军,赵括、马谡第一次成为“战渣”而韩信第一次却成为了“战神”。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同样的第一次,为何结果却大不相同,背后有何原因?
一、生活经历
韩信当了一段时间的流浪汉,后来加入了项良的起义军,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执戟郎中,他不仅有机会看到项羽如何排兵布阵,而且还为项羽出谋献策。即使投奔刘邦,韩信也得到了夏侯婴、丞相萧何的赏识。这种生存经验是赵括、马谡这些含金汤匙出身的“名门子弟”严重缺乏的。
二、军事政治经历
韩信在领军作战之前,跟随项良“闹革命”,在项羽和刘邦的手下工作。这种军事经验是赵括严重缺乏的,也是马谡不具备的。韩信从默默无闻的流浪汉一点点出人头地,背后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生死战斗,知道战争的危害,而不是赵括那样把战争作为游戏 。
同时侍奉项羽、刘邦的,大概只有韩信、英布、陈平等二人,但只有韩信被萧荷不遗余力地赞叹。韩信善于思考,又在项羽手下见识了项羽如何征战天下,可以说韩信已经接触到了项羽的军事秘密,了解了项羽的军事特点。
而对于赵括来说,并没有他参加战争的历史记录。马谡看起来不错,但马谡没有跟随诸葛亮作战的经验,只是在后方帮诸葛亮出谋献策,不熟悉战争的残酷。这就使得他们在军事上完全是赵括那样的“小白鼠”。一旦遇上强大的对手,就不会随机应变,最终也就失败了。
因为韩信的功绩比他们的高,赵括因长平之战失去了四十万赵军而被否决,马谡辜负了诸葛亮,街亭的时候败得太快,没啥厉害的。
要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在古代,主要是看那个人带兵打仗的能力。除非是像诸葛亮等人,虽然是军师,但是事事都能有很好的规划和结局,否则大家都会认为是智商谈兵,就如赵括。赵括虽然不是毫无作战经验,但是赵括的长平之战,的确是让人大跌眼镜,而这一战役也成为了他的黑点。因为他的作战失误,导致赵军四十万人被秦军白起活埋,明明人数上赵括是压倒性的胜利,但是这个结局的确让不少人诧异。
有了赵括的作战失误,也有三国时期的马谡的战败。马谡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诸葛亮一直对马谡非常的看重,而且给他一些很好的建议,去教导他。在北伐时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但是马谡的失败简直是迅速的,他很想要在诸葛亮面前去展现自己,想要证明自己,但是他太心急,用错了地方,所以导致了马谡失街亭这一事情,而也因为此诸葛亮不得不杀了他。
反观韩信,从小兵成为大将,一路上用自己的才能和机智大了很多场胜利的战役,成为了刘邦手下得力的助手。韩信待人灭了赵国二十万兵,又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以自己的才智打败了齐国等各种实际,都可以看出韩信“战神”的名号并不是白叫的。
赵括是在垃圾平台上面对强大对手。韩信是在强大平台上面对垃圾对手。其实二人都达到了相同的水平,纸上谈兵。打仗拘泥于兵法,否则不知道怎么打。韩信是离不了一条河的,明走临晋暗渡阳夏,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司马迁吹嘘韩信的所有奇谋伟略都出于一条河上,难以想象离了河他还怎么打仗。也不排除是司马迁这个军事白痴为了吹嘘韩信故意编造的。韩信的谋略本就华而不实,功劳很少,绝大部分功劳都是曹参灌婴的。当韩信打仗前忙着在地图上找一条河憋谋略的时候,功劳被曹参灌婴给捷足先登的抢去也就不奇怪了
同样缺乏领军经验,为何韩信成了“战神”而赵括马谡成了“战渣”,因为人跟人之间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的战略思想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人肯定会成功,有的人也肯定会失败。肯定不会都成功。
赵括和马谡比谁更会纸上谈兵?
一、当然是赵括。
二、赵括的长平之战残败,40万赵军投降!赵国元气大伤,从此再没有恢复;而马谡的失街亭,只不过是场战役。
赵括,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大决战,因赵孝成王想打破僵持保守战法的命令,不听各方劝阻,坚决的使用赵括为主将,率军五十多万,对阵王龁。没想到,秦国换来了最令人恐惧的白起。即使这样,赵括依然不惧,以马革裹尸还的必死信念,冲锋在第一线。直到弹尽粮绝没有外援46天后,依然率领都已经士卒相食的赵军,不顾一切地向秦军发动进攻,最终战死沙场。在46天血战中,赵军25万人丧生,秦军近20万人丧生。两军血战,必定要分出胜负,总会有人要输,当势均力敌之时,那就要上天的眷顾了,秦军后援来了,秦军胜了。赵括战死后,剩余的赵军投降了,竟达40万众。
三、人物简介:
1、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2、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1]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希望对你有帮助 赵括,大家应该不陌生。长平一战,臭名远扬。于是,这位将军便被推举为纸上谈兵的开山鼻祖。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后,熟读兵书,运筹帷幄之术不低于其父。 他是军事天才,他的能力很早就得到赵国上下的认可!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而此次的赵军阏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也不向城中说什么。这样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军派代表把这些粮食送回来,对赵奢说赵军要战就来攻,不要再抛粮食了。赵奢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并不进攻,只是隔了几天才继续向城里抛粮食。这样又过了几天,守城的齐将派代表来阏与赵奢择日决战,但赵奢听从赵括的意见,拒绝与他见面。过了几天,麦丘的人杀了守城的齐军将领投降了。赵括的办法奏效了,赵奢暗暗佩服这个儿子比自己强。惠文王对赵奢能够在不到一个月就攻下麦丘而且伤亡很少的事迹感到很好奇。赵奢就对他讲了这是赵括的办法,惠文王重赏了赵奢和赵括。 由此可见,赵括的军事才干可不是吹的。马谡也一样,他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罗贯中也很赞赏他,说他是马家五才之一。他可以在王平面前毫无忌惮的说“丞相诸事尚问于我”,这是有事实依据的。他也是军事天才,跟赵括一样,擅长运筹帷幄。结果赵括栽在白起手里,而马谡栽在司马懿手里,都是因为临阵的后果。 两位儒生封大将,怎么不会败兵。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因为决策上的失误,累遭失败。当时廉颇士卒逃亡,不能制止,上党告急。上党告急之事传到邯郸后,蔺相如居然托病不出,有意将赵括让为大将。这与诸葛亮让马谡为将的事迹出奇的相似。而赵括不负众望,渐收失地。秦将白起见赵括用兵如神,束手无策,于是提出决战的要求。于是发生了赵括40万大军被坑之事。但也有野史说赵括故意输给白起,说这是天意。当然,我们姑且不说,而赵括用兵之术可是有目共睹。 马谡到街亭后,按照兵书所说,依山下寨,决定让士卒“至之死地而后生”然而他却缺少实践的经验,殊不知士卒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处境。而且赴死之士都要激励斗志的,将军们都会分发肉酒先行犒劳士卒。马谡却没有这么做,他不是不做,是不知道,因为兵书上没说! 用兵在于灵活,可是由此看来,马谡纸上谈兵的功夫可比赵括更胜一筹啊!
纸上谈兵最根本的就是自以为是,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对战场上各种环境的分析,少一点就有可能失败。如果按他俩来说的话,马谡更自以为是一点。因为长平之战,赵括的战略还是挺中规中举的,问题出在秦兵给力,赵括没想到秦兵这么猛造成的。
赵括,他的失败毁掉了一个国家,马谡的失败仅仅毁掉了一次战役
赵括比马谡厉害很多
文章标题: 赵括和马谡比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