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清朝为什么修这么多皇家园林

时间: 2022-09-16 13:01:1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清朝为什么修这么多皇家园林

清代皇家园林介绍

简言之,有主要的三点:
1. 规模宏大。(1)占地面积大。
(2)天下美景,兼收并蓄。
2. 真山真水。 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
3. 皇权寓意浓厚。(1)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
(2)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
(3)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元明清园林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一“大”一“小”的特点。这种特点,使这一时期的园林呈现出两大类别。大,指北方的皇家园林,富丽堂皇,与气势雄伟的帝王宫殿、陵寝结为一体。皇家园林大都建于都城郊外,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兴建。其建筑宏伟,色彩丰富,且十分重视园林景面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地集于一处。北京是明清两代都城,是皇家园林集中之地,不仅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著名的大型园林,还有值得称道的北海、玉泉山、谐趣园等极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

圆明园修建的原因

17世纪中满洲人建立了清朝,清朝统治者入关后,对北京干燥炎热气候不适应,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砌了高墙,使得皇帝们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
从康熙初年,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四子胤禛。1722年雍正即位以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听政。

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有万园之园之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故圆明园又称夏宫。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为了销毁证据而烧毁,故址现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清朝皇帝为何喜欢修建皇家园林?

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

明清皇家园林的特点:

规模宏大、园址选择自由、建筑富丽、皇权象征寓意、吸取园林精华、构架山水、移天缩地、模拟仙境、诗情画意、形式独特、造园手法高超

元明时期(1271年~1644年),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

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

扩展资料:

元明时期的园林:

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

庙宇园林开始盛行。

清代的园林:

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

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家园林

清朝时期(1616年~1911年),皇家园林的建设趋于成熟,高潮时期奠定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

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预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

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1990年,中国的风景名胜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家园林

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
简言之,有主要的三点:
1. 规模宏大。( 1 )占地面积大。
( 2 )天下美景,兼收并蓄。
2. 真山真水。 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
3. 皇权寓意浓厚。( 1 )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
( 2 )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
( 3 )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
元明清园林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一“大”一“小”的特点。这种特点,使这一时期的园林呈现出两大类别。大,指北方的皇家园林,富丽堂皇,与气势雄伟的帝王宫殿、陵寝结为一体。皇家园林大都建于都城郊外,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兴建。其建筑宏伟,色彩丰富,且十分重视园林景面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地集于一处。北京是明清两代都城,是皇家园林集中之地,不仅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著名的大型园林,还有值得称道的北海、玉泉山、谐趣园等极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
简言之,有主要的三点:
1. 规模宏大。(1)占地面积大。
(2)天下美景,兼收并蓄。
2. 真山真水。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

3. 皇权寓意浓厚。
(1)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
(2)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
(3)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元明清园林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一“大”一“小”的特点。这种特点,使这一时期的园林呈现出两大类别。大,指北方的皇家园林,富丽堂皇,与气势雄伟的帝王宫殿、陵寝结为一体。皇家园林大都建于都城郊外,其总体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则是靠人工兴建。其建筑宏伟,色彩丰富,且十分重视园林景面的布置,使建筑、山水、花木等巧妙地集于一处。北京是明清两代都城,是皇家园林集中之地,不仅有圆明园、颐和园等著名的大型园林,还有值得称道的北海、玉泉山、谐趣园等极具特色的皇家园林。
  元明清时期皇家园林的建造的数量大,特别是清朝。园林艺术装饰豪华、建筑尺度大、庄严,园林的布局多为园中有园。在有山有水的园林总体布局中,非常注重园林建筑起控制和主体作用,也注重景点的题名,形成清代建筑宫苑的明显特点。这种园林艺术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圆明园,利用西山泉水制造水景;颐和园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庄以山林景色见长以及故宫中的乾隆御花园。
  简言之,有主要的三点:
  1. 规模宏大。( 1 )占地面积大。
  ( 2 )天下美景,兼收并蓄。
  2. 真山真水。 皇室大权在握,财力雄厚,山林湖沼都可以根据帝王的喜好成为造园的元素。避暑山庄在这方面是集大成者。山庄虽是一座园林,却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大自然的原生环境。
  3. 皇权寓意浓厚。( 1 )布局宫苑合一,政治色彩浓厚。
  ( 2 )建筑物体量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
  ( 3 )布局上,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从圆明园到避暑山庄再到颐和园,清朝为何从立国直到灭亡都在热衷建园子?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一个建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这座园林也被焚毁。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原来的废墟上,建成了一座新的园林并更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园林,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研究清漪园和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推动海淀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漪园选址在瓮山和瓮山泊。瓮山是西山一个支脉,是一座断山,因其形体像一个瓮,相传曾从山谷里挖出来一个石瓮,所以叫瓮山。瓮山泊坐落在瓮山的前方,是由涌出的山泉水特别是容纳了玉泉山的山水自然形成的湖泊。瓮山泊历史上的名字很多,如西湖、西海、金海、七里泺等。修建清漪园前,瓮山泊在康熙年间曾经叫做裂帛湖,在玉泉山的东南山麓有一个小湖也叫裂帛湖,很容易让人混淆。一般来说小湖就是玉泉山那个裂帛湖,大湖就是瓮山前面的裂帛湖——瓮山泊。

 瓮山一带,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元代开始不断有游人到这里来游览参观,到明代在北京形成了一个很固定的习俗,就是到瓮山脚下欣赏风景。因为这个地方叫西湖,所以这个景点就称作西湖景,西湖景逐渐成为北京非常有名的旅游热点。西湖景的东部或东北部有一长堤叫西堤,因为它在北京城的西面所以叫西堤(和现在颐和园的西堤不是一码事),西堤风光秀美,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描写西堤美景的文章。

乾隆九年,圆明园四十景已经全部建成,乾隆皇帝写了《圆明园后记》,说圆明园是一个很好的御园,后人不要再花更多的钱来修建新的园林。他现在要在瓮山脚下建设新的园林,相当于违反了允诺,所以迟迟未开工建设,直到后来他找到两个合适借口,才开始在这里动工。一个借口就是兴修北京西郊的水利设施,把香山、玉泉山的水引入海淀一带,用来种植水稻,建造园林,使更多的水流进北京城,甚至流进运河。

工人们通过西边回填,东边开挖的方式,让湖面整体向东移动,湖东岸一直挖到瓮山的东麓,最后形成一个桃形的大湖泊,桃形寓意着长寿。瓮山泊里面挖出来的泥土堆放在瓮山东侧,使瓮山东西两边的山体大体对称,构成蝙蝠形状。蝙蝠就是“福”的意思。经过改造,瓮山、瓮山泊变成了“福山寿海”,这是乾隆给母亲最好的寿礼。

瓮山泊的东边是西堤,挖成昆明湖后,西堤变成了东堤,后来乾隆在湖中间偏西的地方又修建了一个堤,就是现在昆明湖的西堤。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就知道哪是东堤,哪是西堤。原来的西堤和现在昆明湖的西堤都很有名,有不少描写它们的佳作。要判断诗词里描写的是哪个西堤,只需看看诗词创作的年代即可,乾隆十五年以后创作的就是描写现西堤的,反之,诗中的西堤就是现在的东堤。

众所周知,圆明园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家园林,但在英法土匪面前,却瞬间消失了。这种园林景观,过去注重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现在只有几面断壁,这让人感到悲哀。许多人可能会认为,在颐和园被烧毁之前能看到它是件好事。


但我们面前有废墟。人们只能认清现实。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提高,中国人现在可以自己恢复圆明园的风格。圆明园包括长春园、奇春园和圆明园。这三个花园合在一起,特别壮观。园区总占地面积5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景观150余处。

该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在雍正年间扩张,后来成为皇帝处理西北府的主要居住地。圆明园的主要格局体现了以中庸为基础,以西方为辅助的建筑风格。可以说,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的古老韵味,更融合了西方的独特优雅。最后,在几代皇室子弟的精心管理下,圆明园也成为清代皇室的主要避暑胜地。圆明园虽然有150多处景观,但通过皇家子弟的欣赏,最终的绝佳景观不超过40处。虽然还有110多个优秀园林被淘汰,但它们都能体现出园林的雄伟与壮丽。在这个不应该被遗忘的花园里,每一栋残存的建筑都反映了英法匪徒的真实行为。

他们在圆明园烧、杀、抢、抢。他们尽力去夺取一切可以随意拿走的财宝,毁灭那些不能拿走或移动的财宝。今天,通过现代科技,从恢复的圆明园,你仍然可以看到圆明园被烧毁前的景观。但是通过这些照片,我们既不能进入花园,也不能将这些照片还原成人类的现实,这是最痛苦的。

觉的只要好的住所晚年才会幸福,百年之后不后悔
清朝人都懂得,家越大越好,所占据的地方都是自己的没想到会灭亡。
清朝人都懂得,家越大越好,所占据的地方都是自己的没想到会灭亡。
文章标题: 清朝为什么修这么多皇家园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50276.html

[清朝为什么修这么多皇家园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