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朝时除了皇帝,其他人能看到《永乐大典》吗

时间: 2022-09-04 18: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明朝时除了皇帝,其他人能看到《永乐大典》吗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坟墓,永乐大典能再现人间吗?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坟墓永乐大典能再现人间。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的百科全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医药等等题材,是对古代所有知识内容概括的一部书籍,这部书籍成书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他命令大才子解缙和黑衣宰相姚广孝负责编纂事务,这部书籍前前后后历时20多年才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古以来要编纂一部这么浩瀚无穷的书籍,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

但是这部书籍的下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团。永乐大典的原稿藏书于南京文渊阁,但是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大火,一部分原稿被烧毁,明成祖朱棣把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带走了一部分永乐大典原稿,但是后来明朝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在战火中这部书籍的原稿已经丢失了大部分。明成祖朱棣的坟墓当中,是否还存有永乐大典的原稿没有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只有开发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才能够揭开神秘的面纱。

如今还在世上的,余下的十不存一。清朝嘉庆在位期间,曾经派人主持重新修复永乐大典,但是修复之后的永乐大典也仅仅是明朝时期原稿的1/10,这个工程一直持续到了隆庆年间才告终。然后在多年的混乱中这个副本也丢失的七零八落。

现在能够找到的永乐大典大部分都在我国博物馆内储存,占全世界的90%以上,相信在后面的文物保护过程当中,还会不断发现其他部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这部历史巨着重现天日,让我们见证明朝最辉煌的盛世。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一生最大的骄傲,真正流传后世的也只有这一部历史典籍。

能。因为永乐大典是朱棣的陪葬品,和朱棣葬在一起了,所以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坟墓,永乐大典必定能再现人间。
不能。因为《永乐大典》已经被焚毁了,没有找到留存的复刻本,就会永远消失了。
永乐大典也许不可能再现人间,因为永乐大典的去处是个谜。永乐大典在明成祖朱棣的坟墓里,这只是一种民间传说,并没有史书考证。
可以,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的陪葬品,一直都在他的坟墓里面,只要挖开就能拿出来。

如果《永乐大典》可以找到,意味着什么?

如果《永乐大典》能够找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内容将要重新书写,也推动了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永乐大典》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14世纪之前中国所有的科技、文化、历史、政治等等各个方面。如今,这本书现存于世只有400多册,分散在世界各地。《永乐大典》非常珍贵,如果找到,我们甚至要重新认识我们中国的历史,希望这本全书能够重新出世。

《永乐大典》的编撰、修订

《永乐大典》是朱棣先后要求解缙、姚广孝主持编撰的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包含了戏曲、医术、农耕等等这些方面,是一本真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最初的名字是《文献大成》,后来明成组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大约有3.7亿字,不过现存于世只有400册,这400多套分布在世界各地,这还仅仅是副本,正本我们无从得知。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要编纂一本明朝国威、造福千秋万代的书籍,这本书即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甚至还包括了阴阳八卦、农耕、医术、地志、天文……这本书刚开始的编撰队伍就有147人,后来又扩充到了3000多人,到了永乐六年最终编撰完成,明成祖朱棣并亲自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遭遇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有约南京文渊阁大火,导致《永乐大典》原稿全册都葬生在火海中。到了嘉庆年间,《永乐大典》的正本又差一点葬身火海。到了明末时期,《永乐大典》遭受战火的洗劫。到了今天《永乐大典》现存于世的只有400多册,《永乐大典》的正文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的下落。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现在的很多古书,可能要被重新厘清修订。而一些绝版书籍的重新现世,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科技,产生全新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清朝修《四库全书》时,对很多古藉动手做了大量的删除、修改。一些涉及到清朝统治者的内容,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假如《永乐大典》重现人间,许多被修改的书籍,就能得到“正本清源”。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时期,“明代第一才子”解缙最早编撰的。后来又经姚广孝等人合力编修了五年才完成。其中包含的古今图书,多达到22877卷,总字数有3.7亿字。清代的《四库》虽然体量更大,但是无法取代前者的地位。另外,前者存世的书,只有原典的4%,遗失的部分才是精华。

解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也是明朝第一位首辅。他七八岁的时候就有神童之名。十几岁的时候通过科考进到庙堂,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把他当成自己子侄一样看待。朱棣上台的时候,曾经说过:国家不能一日没有我,而我不能一日没有解缙。这都是因为解缙的确有真才实学。


我们翻看正史,会发现解缙其实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都曾担任要职。《永乐大典》的编修一事,最早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只不过成书太仓促,成祖不够满意,后来解缙获罪下狱,改由姚广孝做监修,找了二千多个人一起修了五年才成。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很多孤本、善本。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旧五代史》、《元和姓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全都靠它才得以传世。

据说,《永乐大典》传世共有两套,其中一套可能是随嘉靖皇帝下葬了。


如果《永乐大典》找到,意味着什么?

永乐大典有哪么重要?

,《永乐大典》在书籍中可以称的上是庞然巨帙,每本《永乐大典》相当于现在普通书籍的两倍大小。要拿走一两本《永乐大典》而不被人发现,已经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要转移大量《永乐大典》,似乎更加困难。   那么,这些“偷书官”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永乐大典》偷出去的呢?据清人缪荃孙记载:翰林院的一些官员偷书伎俩极为巧妙。他们一般选择在冬天进行偷窃。   官员早上进翰林院时随带棉袍一件,不穿在身上,打成包袱形状如两本《永乐大典》大小。当夜晚降临的时候,一些官员也开始实施他们偷书的计划。他们的办法是将两本《大典》包入包袱里,却把原本包在包袱里的棉袍穿在身上。看守人员见到早上曾带包袱而来,晚上带包袱而去,也就不起疑心了。   据记载,光绪年间一位翰林侍读文廷式,一人就盗走100多本《永乐大典》。文廷式死后,这些书又被其后人出售,卖给洋人或者古董商。就这样,《永乐大典》就被大量流失出去。而且几经展转,无从寻觅这些被盗出的《永乐大典》的下落了。   目前,《永乐大典》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几个国家。是什么原因将这些《永乐大典》远离祖国,流散到异域远邦呢?《永乐大典》的灾难源于国人说熟知的那段民族屈辱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文明古都烧杀掠抢。   翰林院座落在东交民巷,靠近使馆区,已经被沦为战场。那些价值连城、有些甚至从未在皇宫之外面世的古版书籍正在被大火一点一点的吞没,一些没有被焚烧的古籍被随意的抛在院子里,池塘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在这场灾难过后,《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仅存的数百册也散落世界各地。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翻开这历经几百年沧桑的《永乐大典》,专家们发现,这里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纸张看,这些《永乐大典》用的是嘉靖时期的皮纸,也叫白棉纸。而且,书后都注明了重录总校官、分校官、写书官及圈点人姓名。所以,可以推断的是,这些《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抄本。这就是说,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从明成祖朱棣编写《永乐大典》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全书仅有不足百分之四,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然而,专家们发现,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   这就是说,目前世界上所有能见到的所有《永乐大典》都不是永乐年间编篆的。那么, 《永乐大典》除了永乐年间的这个版本之外,到底还有几个版本呢?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修成之后,明朝各代帝王中查阅过《永乐大典》的却寥寥可数。   明世宗嘉靖皇帝却是一个例外。继位于1521年的嘉靖皇帝在明朝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光彩的角色,在位45年,崇信道教,朝政昏庸。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却似乎对《永乐大典》产生了特别的兴趣。与其他皇帝不同,嘉靖皇帝的案头常常放置了几册《永乐大典》以便随时翻阅。   一直以来,嘉靖皇帝很想将《永乐大典》重录一部,多次同大学士徐阶谈过。但这个想法都因为工程过于浩大,重录难度太高,而被搁置下来。嘉靖皇帝当然也应该非常清楚,要重录这样一部大型书籍,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又是什么事情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克服各种困难,开始重录《永乐大典》呢?   据史书记载,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皇宫发生大火,火势连绵。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情况非常危中国。大火消息传来,让嘉靖皇帝感到最为担心的就是《永乐大典》的安全。他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令左右登上文楼督促抢救《永乐大典》。幸亏抢运及时,《永乐大典》才能逃过这次浩劫。嘉靖皇帝因此心有余悸,决心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部,“两处收藏,以备不虞”。   大火之后的第五年秋天,工程浩大的重录工作正式开始。对于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大类书,重录官员选择了按照原本进行“对本抄写”这个最为简单也最为正确的方法。工作进行了整整六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重录工作还在进行。新皇帝明穆宗继位之后,重录工作才得以完成。   据史书记载,重录的《永乐大典》的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与原本如出一辙,令人叹为观止。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这就是说,国图收藏的所有《永乐大典》全都是明朝嘉靖时期的副本。   不仅如此,历史上被八国联军毁掠的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流失海外和国内陆续搜集的残本也均为嘉靖重录副本或其抄本。而《永乐大典》的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这就是说,《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了!   11095册《永乐大典》正本已经彻底消失了几个世纪!《永乐大典》正本究竟何去何从?它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吗?如果存在,它到底在哪?如果已经不存在于世界上,它又是什么时候,被谁,用什么方式毁灭的?对于正本的下落,为什么历代史书中不见任何准确记载?   围绕着《永乐大典》正本的是一个又一个讳莫如深的谜团,甚至有学者将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  关于正本的第一种说法,毁于清乾清宫大火说。清朝末年的一位学者缪荃孙提出了这种看法。乾清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康熙八年重修。然而,我们目前所见的乾清宫并不是建成于这个年代,而是在1797年嘉庆二年之后重建的。重建的原因,正是因为嘉庆二年发生的一次大火,将整个乾清宫几乎彻底毁灭。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是否象缪荃孙所说,在当时藏于乾清宫,而且不幸毁于这场大火呢?张忱石对这种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乾隆九年至四十年间,清政府曾对宫中藏书清理过,所有善本典籍全部集中在一起,编成了《天禄琳琅书目》。《永乐大典》是书籍中的庞然大物,又有一万多册,假如正本在乾清宫,是极容易发现的,怎么可能不编入《天禄琳琅书目》?   无独有偶,史书中关于乾隆时期曾经大规模查访《永乐大典》的记载似乎也质疑了《永乐大典》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真实性。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时,因为要从《永乐大典》裒辑佚书,曾经在宫里宫外都查找过《永乐大典》。当时有人怀疑在康熙年间修书时,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常在皇史宬翻阅此书,有可能取走查阅未能交回。于是乾隆下令两江总督高晋、浙江巡抚三宝到两家查访。特别讲明《大典》是官物,即使当年拿取,也是无意收藏,只要交出,并不追究,但一本也没有找到。   假如当时正本存放在乾清宫,何必舍近求远,去江苏、浙江寻查副本呢?这样看来,既然正本毁于乾清宫大火的说法站不住脚,那么正本的失踪会不会早在清朝以前呢?   关于正本失踪的第二种说法是毁于明亡之际说,说穿了,就是被李自成焚毁了。崇祯十七年的3月, 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达到了辉煌的顶峰,可是这种辉煌只维持了短短40天,吴三桂、多尔衮的满汉联军便击败了这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   4月29日,李自成即位称帝之后便匆匆撤离北京。他将怒火发泄在京城这些几百年的宫殿和城楼上,下令放火焚烧。在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已经没有人会去顾及一部书的存在和命运。 《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在此时无声无息的全部化为灰烬了呢?然而,在张忱石看来,这种说法也没有真凭实
华夏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吧,内容很多,清朝禁书比较厉害很多都没了。

朱棣的《永乐大典》你们了解多少呢?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于公元1403年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

正所谓盛世修书,为了彰显盛世气息,

朱棣下旨给当时的侍读学士解缙说:“这天下的事物都散落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检索起来实在不方便。我想用《洪武正韵》为依据,将天下所有的知识都编辑在一起,方便查阅。”并且还提出两个要求,

一个是书籍所收内容必须庞大,而是必须兼容并包,从经史子集到阴阳占卜都得给我收录进来。

《永乐大典》的编撰拉开了序幕。

一,《永乐大典》编撰始末。

解缙领命后组织了几百个学者开始修书。一年多的时间,修成一部《文献大成》献给朱棣。解缙是当时的大才子,是信奉儒家教条的,对儒家以外的书籍并不重视。所以他主持编修的《文献大成》是不可能达到朱棣的兼容并收的,而且修书时间一年多,自然有很多遗漏。朱棣看到《文献大成》后觉得不满意,因为这部书既不算大也不算全,根本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那样。

于是他训斥了解缙,打算重修一部能够包罗万象的图书。

永乐三年他任命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和解缙、郑赐为监修官,主持重修工作。姚广孝是个僧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没有儒生的门派观念。朱棣让他成为监修官可真是独具慧眼。

于是朝廷征召筛选了两千多名饱读诗书,书法功底深厚的学者,参与编纂这部巨著,他们都被安排居住在南京文渊阁附近,由光禄寺负责饮食。

到永乐五年,这部巨著终于定稿。朱棣对这次的完成情况相当满意,亲自做序,并给这部巨著取名《永乐大典》。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用精美的馆阁体书法将原稿清抄一遍,于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收录明代之前儒墨道法刑名杂各家著作以及小说,戏曲,科技等书籍七千多种。内容从经史子集到杂剧话本无所不包。而且配有精美的白描插图,可谓是一部巨大的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

朱棣迁都后,《永乐大典》清抄本从南京迁到北京,收藏于紫禁城内文楼里。而原稿则收藏在南京故宫。

到了明代正统年间,南京故宫失火,《永乐大典》原稿被焚毁。只剩清抄本藏在北京的紫禁城内,朱棣曾想过将《大典》雕版印刷,但由于这部书实在太庞大,雕版的费用昂贵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之后的明朝皇帝都不重视这部“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长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作为皇家的藏书,真正的喜爱知识的普通文人们却没有机会接触它,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正本与副本。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帝朱厚熜对《永乐大典》异常喜爱。朱厚熜是个对修仙炼丹特别痴迷的人,《永乐大典》中收藏了大量的道教经典,使他十分感兴趣,据史料记载,他的床头经常放着几本《永乐大典》,方便自己时时翻阅。 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三大殿发生严重的火灾,嘉靖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抢救出《永乐大典》。 大火过后皇帝心有余悸,决定重新抄录一份《永乐大典》。他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主持大典的重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百零九名书法功底深厚的抄手。

永乐大典是靖难皇帝朱棣自圆其说章显文韬武略仁孝治天下的惊天伟作,留名必治书,自永乐元年1403年雄才大略胸怀宽广的皇帝自知靖难屠杀罪孽深重,乃令大学士内阁首辅谢缙,与太子少师姚广孝为主组织编纂。到永乐二年1404年完成初稿,后又经多次修正历天下文人雅士墨客孜孜不倦的认真编缉细分历经4年完成巨著。这部巨作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订11095册,约3,7亿字的巨著。朱棣言天地之丰凡文化经历子集百家之言皆包罗万象其中,以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术之言皆录于中,毋厌繁浩。并且收录其中的文献图书未作任何修改删除。原汁原味无愧于一部文化珍贵遗产.....乐盛世和七下西洋,五征蒙古灭掉上篡下跳的兹尔小国越南,张显了大国气度大明芳华,是继汉武唐宗之后的有一位伟帝万古神帝光照千秋,天子守国门千古帝王兹此一贤亦。
这本书我只知道是朱棣命令文官编撰的,解缙和姚广孝都有参与,里面的内容就跟现在的百科全书一样,十分丰富。
了解不多,知道是明朝朱棣皇帝于永乐年间组织编撰的一部大词典。
我只了解一点点,知道《永乐大典》最后是由黑衣宰相主持编辑完成的。

如果挖开朱棣陵墓,或者明朝其他皇帝陵墓,《永乐大典》全集有可能面世吗?

是很有可能面世的,因为朱棣觉得自己最有成就的就是下旨编撰了永乐大典,想必他肯定会在自己的陵墓里放一套的,所以我们要是找到他的陵墓,必然有可能取出永乐大典
有可能。永乐大典是朱棣在位的成就之一,他死后作为陪葬品,如果挖开朱棣陵墓,永乐大典全集有可能面世。
不一定。相传《永乐大典》作为嘉靖皇帝陪葬品下葬。这只是一个说法,况且永陵已经经过探测,内部全部积水,即便真的作为陪葬品下葬了,估计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长陵不可能有《永乐大典》

吐槽机以为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绝不是《永乐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遗骨。虽然朱棣组织修撰了《永乐大典》,但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那玩意儿其实是手抄的,当时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给一部3.7亿字的巨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实胶泥活字印刷也没那么先进,所以《永乐大典》注定是不能量产的,如果朱棣把它带进了棺材肯定出现两个后果。

第一是往后的历史必须全都改写,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全是伪书,600年来的后人全被骗了;第二是朱棣这哥们必须睡在一个小型图书馆里,作为一个热爱战争的帝王,这绝对是个悲剧......所以题主的问题和吐槽机的段子一样扯淡......

两个版本的《永乐大典》

按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内,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带着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楼之中。后来历代皇帝时都有人请求誊抄该书,但是因为皇帝都是穷逼或者文盲而没有实现。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爱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常随身携带着当枕边书看,大抵出恭时候也会看两段。于是这个历史评价偏低的哥们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誊抄,隆庆初期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从此《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归还到了南京文渊阁,“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图书馆),我们现在流传的《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嘉靖抄本。

命运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码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在万历年间嘉靖副本还是完整存在的,因为有人上书万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懒又爱钱如命的万历则表示,滚!马不停蹄的滚!有多远滚多远!想动我的小钱钱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后的记录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发现有缺失。雍正年间为了保护这个巨著,将其运到了翰林院保存,这下就彻底坑了,一群文贼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派人去找时发现丢了1000多册,只剩下8000多册了。

然后又一票文贼趁着修《四库全书》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气得又开始写诗,“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然而事实证明乾隆的诗写早了。

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毁和丢失。光绪元年时大典已不足4000册,丢了一大半。之后清朝对文献管理力度急剧下降,光绪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册。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翰林院被一把火烧了,这回清点《永乐大典》只剩下64册,还被一个哥们带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个嘉靖副本彻底全部散佚,没人知道究竟毁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归还、民间发现等方式收拢,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161册,还有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的257册,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册,不及全书的5%,惜哉!

成为悬案的永乐正本

《永乐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从嘉靖抄书之后就没啥记载,有明确线索显示找不到了还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发现副本散佚较多时乾隆曾经下旨全国,希望能够补全,终无所得。

目前对于正本下落有这么四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每个说法也有很大的硬伤:

毁于明末说:这个说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原文为“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但是大哥们,你们编书的时候就拿着副本借鉴来着啊?这么睁眼说瞎话不好吧?于是他们又想了一种方式,说嘉靖其实录了两个副本,一个录全了,在明末被毁,另一个只录了8000多册,在我们手里。总之我们是没有窃书的!毁于万历大火说:这个说法出自明末学者谈迁和顾炎武,在万历年间南京文渊阁曾经有着过一次大火,所以他们认为这书已经烧掉了。可是天启年间的南京礼部尚书李维桢却在自己书里批评过大典太冗繁,显然是曾经看过,这个说法也被推翻了。毁于李自成离京纵火说:这说法一般在民间流行,其实压根没啥根据,而且正本当时也并不在北京。毁于清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说:这个说法的出处是清末学者缪荃孙,他翻阅典籍发现雍正其实副本运到翰林院时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宫里的正本不全副本。于是推测当时正本在乾清宫,又联想到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大火,于是提出这个推测。然而我们知道其实也不靠谱,中间还夹一个乾隆呢,他可是写诗求补全的,如果在乾清宫他就不用写诗了。陪葬嘉靖说:这个说法的理由挺好玩儿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个月,考虑录副本进度,应该是在等正本用完拿来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欢大典,用来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没证据,目前来说这可能是最说的通的下落。

总结起来吧,挖开朱棣的长陵绝不可能找到全本《永乐大典》的,而且吐槽机还得遗憾的告诉大家,挖开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无法得到全本《永乐大典》,因为永陵地宫进过水,即使在里面也泡坏了。《永乐大典》大抵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扯淡完毕。

文章标题: 明朝时除了皇帝,其他人能看到《永乐大典》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227.html

[明朝时除了皇帝,其他人能看到《永乐大典》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