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4 18: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坟墓永乐大典能再现人间。永乐大典是一部中国古代史的百科全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医药等等题材,是对古代所有知识内容概括的一部书籍,这部书籍成书于。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他命令大才子解缙和黑衣宰相姚广孝负责编纂事务,这部书籍前前后后历时20多年才完成,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自古以来要编纂一部这么浩瀚无穷的书籍,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
但是这部书籍的下落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谜团。永乐大典的原稿藏书于南京文渊阁,但是这里曾经发生了一场大火,一部分原稿被烧毁,明成祖朱棣把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带走了一部分永乐大典原稿,但是后来明朝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在战火中这部书籍的原稿已经丢失了大部分。明成祖朱棣的坟墓当中,是否还存有永乐大典的原稿没有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只有开发明成祖朱棣的陵墓,才能够揭开神秘的面纱。
如今还在世上的,余下的十不存一。清朝嘉庆在位期间,曾经派人主持重新修复永乐大典,但是修复之后的永乐大典也仅仅是明朝时期原稿的1/10,这个工程一直持续到了隆庆年间才告终。然后在多年的混乱中这个副本也丢失的七零八落。
现在能够找到的永乐大典大部分都在我国博物馆内储存,占全世界的90%以上,相信在后面的文物保护过程当中,还会不断发现其他部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这部历史巨着重现天日,让我们见证明朝最辉煌的盛世。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一生最大的骄傲,真正流传后世的也只有这一部历史典籍。
如果《永乐大典》能够找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内容将要重新书写,也推动了了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永乐大典》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包含了14世纪之前中国所有的科技、文化、历史、政治等等各个方面。如今,这本书现存于世只有400多册,分散在世界各地。《永乐大典》非常珍贵,如果找到,我们甚至要重新认识我们中国的历史,希望这本全书能够重新出世。
《永乐大典》的编撰、修订《永乐大典》是朱棣先后要求解缙、姚广孝主持编撰的一本百科全书,包含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甚至包含了戏曲、医术、农耕等等这些方面,是一本真正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最初的名字是《文献大成》,后来明成组朱棣赐名为《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大约有3.7亿字,不过现存于世只有400册,这400多套分布在世界各地,这还仅仅是副本,正本我们无从得知。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定要编纂一本明朝国威、造福千秋万代的书籍,这本书即包括社会各个方面,甚至还包括了阴阳八卦、农耕、医术、地志、天文……这本书刚开始的编撰队伍就有147人,后来又扩充到了3000多人,到了永乐六年最终编撰完成,明成祖朱棣并亲自赐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遭遇《永乐大典》成书之后,有约南京文渊阁大火,导致《永乐大典》原稿全册都葬生在火海中。到了嘉庆年间,《永乐大典》的正本又差一点葬身火海。到了明末时期,《永乐大典》遭受战火的洗劫。到了今天《永乐大典》现存于世的只有400多册,《永乐大典》的正文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的下落。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现在的很多古书,可能要被重新厘清修订。而一些绝版书籍的重新现世,可以让我们对古代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科技,产生全新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清朝修《四库全书》时,对很多古藉动手做了大量的删除、修改。一些涉及到清朝统治者的内容,都出于政治上的需要被改得面目全非。假如《永乐大典》重现人间,许多被修改的书籍,就能得到“正本清源”。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时期,“明代第一才子”解缙最早编撰的。后来又经姚广孝等人合力编修了五年才完成。其中包含的古今图书,多达到22877卷,总字数有3.7亿字。清代的《四库》虽然体量更大,但是无法取代前者的地位。另外,前者存世的书,只有原典的4%,遗失的部分才是精华。
解缙是明朝三大才子之首,也是明朝第一位首辅。他七八岁的时候就有神童之名。十几岁的时候通过科考进到庙堂,得到朱元璋的赏识。朱元璋把他当成自己子侄一样看待。朱棣上台的时候,曾经说过:国家不能一日没有我,而我不能一日没有解缙。这都是因为解缙的确有真才实学。
我们翻看正史,会发现解缙其实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都曾担任要职。《永乐大典》的编修一事,最早就是由他提出来的。只不过成书太仓促,成祖不够满意,后来解缙获罪下狱,改由姚广孝做监修,找了二千多个人一起修了五年才成。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很多孤本、善本。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旧五代史》、《元和姓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些重要的历史文献,全都靠它才得以传世。
据说,《永乐大典》传世共有两套,其中一套可能是随嘉靖皇帝下葬了。
如果《永乐大典》找到,意味着什么?
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建文帝的皇位,于公元1403年在南京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永乐。
正所谓盛世修书,为了彰显盛世气息,
朱棣下旨给当时的侍读学士解缙说:“这天下的事物都散落在各种各样的书籍中,检索起来实在不方便。我想用《洪武正韵》为依据,将天下所有的知识都编辑在一起,方便查阅。”并且还提出两个要求,
一个是书籍所收内容必须庞大,而是必须兼容并包,从经史子集到阴阳占卜都得给我收录进来。
《永乐大典》的编撰拉开了序幕。
一,《永乐大典》编撰始末。解缙领命后组织了几百个学者开始修书。一年多的时间,修成一部《文献大成》献给朱棣。解缙是当时的大才子,是信奉儒家教条的,对儒家以外的书籍并不重视。所以他主持编修的《文献大成》是不可能达到朱棣的兼容并收的,而且修书时间一年多,自然有很多遗漏。朱棣看到《文献大成》后觉得不满意,因为这部书既不算大也不算全,根本没有达到自己所设想的那样。
于是他训斥了解缙,打算重修一部能够包罗万象的图书。
永乐三年他任命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和解缙、郑赐为监修官,主持重修工作。姚广孝是个僧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没有儒生的门派观念。朱棣让他成为监修官可真是独具慧眼。
于是朝廷征召筛选了两千多名饱读诗书,书法功底深厚的学者,参与编纂这部巨著,他们都被安排居住在南京文渊阁附近,由光禄寺负责饮食。
到永乐五年,这部巨著终于定稿。朱棣对这次的完成情况相当满意,亲自做序,并给这部巨著取名《永乐大典》。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采用精美的馆阁体书法将原稿清抄一遍,于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收录明代之前儒墨道法刑名杂各家著作以及小说,戏曲,科技等书籍七千多种。内容从经史子集到杂剧话本无所不包。而且配有精美的白描插图,可谓是一部巨大的图文并茂的百科全书。
朱棣迁都后,《永乐大典》清抄本从南京迁到北京,收藏于紫禁城内文楼里。而原稿则收藏在南京故宫。
到了明代正统年间,南京故宫失火,《永乐大典》原稿被焚毁。只剩清抄本藏在北京的紫禁城内,朱棣曾想过将《大典》雕版印刷,但由于这部书实在太庞大,雕版的费用昂贵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之后的明朝皇帝都不重视这部“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长期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而作为皇家的藏书,真正的喜爱知识的普通文人们却没有机会接触它,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正本与副本。到了嘉靖时期,嘉靖帝朱厚熜对《永乐大典》异常喜爱。朱厚熜是个对修仙炼丹特别痴迷的人,《永乐大典》中收藏了大量的道教经典,使他十分感兴趣,据史料记载,他的床头经常放着几本《永乐大典》,方便自己时时翻阅。 可见他对此书的重视。
嘉靖三十六年宫中三大殿发生严重的火灾,嘉靖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抢救出《永乐大典》。 大火过后皇帝心有余悸,决定重新抄录一份《永乐大典》。他任命徐阶、高拱、张居正主持大典的重录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一百零九名书法功底深厚的抄手。
长陵不可能有《永乐大典》
吐槽机以为如果挖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你最可能找到的绝不是《永乐大典》,而是一堆殉葬妃子的遗骨。虽然朱棣组织修撰了《永乐大典》,但是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那玩意儿其实是手抄的,当时只有一部孤本。
你要知道在明朝给一部3.7亿字的巨著做雕版是多坑爹的工作,也得明白其实胶泥活字印刷也没那么先进,所以《永乐大典》注定是不能量产的,如果朱棣把它带进了棺材肯定出现两个后果。
第一是往后的历史必须全都改写,现存所有的《永乐大典》全是伪书,600年来的后人全被骗了;第二是朱棣这哥们必须睡在一个小型图书馆里,作为一个热爱战争的帝王,这绝对是个悲剧......所以题主的问题和吐槽机的段子一样扯淡......
两个版本的《永乐大典》
按史料记载《永乐大典》修成后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内,后来成祖迁都北京,带着其中一部分去了新都,收藏在文楼之中。后来历代皇帝时都有人请求誊抄该书,但是因为皇帝都是穷逼或者文盲而没有实现。
到了嘉靖年间,这个爱好修道的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常随身携带着当枕边书看,大抵出恭时候也会看两段。于是这个历史评价偏低的哥们在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誊抄,隆庆初期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从此《永乐大典》就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归还到了南京文渊阁,“嘉靖抄本”留在北京皇史宬(就是皇家图书馆),我们现在流传的《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嘉靖抄本。
命运多舛的嘉靖副本
起码有足够的证据显示在万历年间嘉靖副本还是完整存在的,因为有人上书万历想再抄一份,然而又懒又爱钱如命的万历则表示,滚!马不停蹄的滚!有多远滚多远!想动我的小钱钱就是生死大仇!
在之后的记录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徐乾学和高士奇等人在皇史宬中找到了副本,但发现有缺失。雍正年间为了保护这个巨著,将其运到了翰林院保存,这下就彻底坑了,一群文贼下手超方便的,乾隆修《四库全书》派人去找时发现丢了1000多册,只剩下8000多册了。
然后又一票文贼趁着修《四库全书》上下其手,把乾隆大哥气得又开始写诗,“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然而事实证明乾隆的诗写早了。
清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翰林院被洗劫,大量典籍本焚毁和丢失。光绪元年时大典已不足4000册,丢了一大半。之后清朝对文献管理力度急剧下降,光绪二十年再查就只剩800多册。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翰林院被一把火烧了,这回清点《永乐大典》只剩下64册,还被一个哥们带回了自己家保存。至此整个嘉靖副本彻底全部散佚,没人知道究竟毁了多少,留存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外国归还、民间发现等方式收拢,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着161册,还有散藏于9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个公私收藏机构的257册,全世界只能找到418册,不及全书的5%,惜哉!
成为悬案的永乐正本
《永乐大典》最神秘的就是正本的下落,基本上从嘉靖抄书之后就没啥记载,有明确线索显示找不到了还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发现副本散佚较多时乾隆曾经下旨全国,希望能够补全,终无所得。
目前对于正本下落有这么四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每个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是每个说法也有很大的硬伤:
毁于明末说:这个说法见于《四库全书总目》,原文为“明祚既倾,南京原本和皇史宬副本并毁”。但是大哥们,你们编书的时候就拿着副本借鉴来着啊?这么睁眼说瞎话不好吧?于是他们又想了一种方式,说嘉靖其实录了两个副本,一个录全了,在明末被毁,另一个只录了8000多册,在我们手里。总之我们是没有窃书的!毁于万历大火说:这个说法出自明末学者谈迁和顾炎武,在万历年间南京文渊阁曾经有着过一次大火,所以他们认为这书已经烧掉了。可是天启年间的南京礼部尚书李维桢却在自己书里批评过大典太冗繁,显然是曾经看过,这个说法也被推翻了。毁于李自成离京纵火说:这说法一般在民间流行,其实压根没啥根据,而且正本当时也并不在北京。毁于清嘉庆年间乾清宫大火说:这个说法的出处是清末学者缪荃孙,他翻阅典籍发现雍正其实副本运到翰林院时全祖望希望用乾清宫里的正本不全副本。于是推测当时正本在乾清宫,又联想到嘉庆年间乾清宫的大火,于是提出这个推测。然而我们知道其实也不靠谱,中间还夹一个乾隆呢,他可是写诗求补全的,如果在乾清宫他就不用写诗了。陪葬嘉靖说:这个说法的理由挺好玩儿的,嘉靖皇帝下葬晚了3个月,考虑录副本进度,应该是在等正本用完拿来陪葬。他本人非常喜欢大典,用来陪葬的可能性很高。有道理,但是没证据,目前来说这可能是最说的通的下落。总结起来吧,挖开朱棣的长陵绝不可能找到全本《永乐大典》的,而且吐槽机还得遗憾的告诉大家,挖开嘉靖的永陵也大概率无法得到全本《永乐大典》,因为永陵地宫进过水,即使在里面也泡坏了。《永乐大典》大抵只能成为永久的遗憾了,扯淡完毕。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