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4 19:01: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明朝的历史非常复杂,这种复杂多数是来自现代网友的两股极端认知。一方喜欢将明朝吹嘘成了超越了所有王朝的极品,另一方则将明朝视为崖山之后毁灭华夏文明的罪魁祸首。我们暂且抛开这些,谈谈明朝军事上一次最大的败绩。这次战役不但让明朝从此一蹶不振,还彻底展示了明朝在军事和政治上最为懦弱的一面。
为何一次军事失利却成了历史之谜,这中间除了涉及扑朔迷离的宫廷秘史,还掺杂着明朝高层之间的政治角逐,你知道这是什么事件吗?
·是阴谋还是阳谋
很多人将一些毫无理性的历史爱好者鄙夷地称呼为“孝子”,可能他们认为这些人简直就是对历史的玷污吧!
对于“土木堡事变”这件明朝历史上最为耻辱的事件,仅仅把责任推给几个太监是不是很像“秦桧杀岳飞”一样幼稚可笑呢?
作为一位少年天子,朱祁镇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认知能力。对于一个8岁就登基称帝的朱祁镇来说,皇宫内的各种复杂的权力角逐是促使他成长最快的粮食。其实,御驾亲征这件事难道朱祁镇自己就没有想法吗?
明朝在朱元璋的高压之下,文臣无论有多辛苦多努力,能够善终者也不到20%。在这种高强度的皇权统治下,大臣整天活得提心吊胆,即失去了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又失去了封妻荫子的为官愿望。
在朱元璋的时代,能够活下来,就已经是官员最大的愿望了。
但当像朱元璋和朱棣这样的政治强人死后,已经被压抑到极限的文臣进行了彻底的反击,这就造成了明朝历史上复杂而又诡异的君臣关系。
土木堡事变得诱因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件,朱祁镇之所以要劳师动众的目的就是想借此机会恢复当年像朱元璋那样绝对的权威。对于朱祁镇的这种司马昭之心,文官集团也是心知肚明。
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政治较量中,朱祁镇居然在自己的地盘上因为后勤补给和情报缺失而全军覆没。
如果说这里面没有阴谋,明朝当时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情报系统(锦衣卫),并在距离自己军镇一天的位置上得不到任何救援和补给,这一切是不是太过巧合了?
在土木堡之变的整个过程中,明朝的几十万精英,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火枪部队居然干不过人家区区两万兵马。
而在朱祁镇被俘之后,留守北京的文官居然在三天之内就聚拢了周围所有的兵马和粮草进行血战到底。这前后一对比,就已经显示出来了朱祁镇的非重要性。
而更可怕的是,在土木堡变之后文官集团还进行了一系列不合皇家传统儒家礼法的操作。这到底是阴谋,还是阳谋呢?
·到底谁才是土木堡之变幕后的黑手
按儒家礼法,朱祁镇即便是阵亡了,也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大统,而不应该由他的弟弟来当皇帝。有人说是因为朱祁镇的儿子太小,但朱祁镇登基时才8岁,又懂什么呢?
而且,即便是朱祁钰登基后,他就真的有能力操盘整个明朝的大局吗?
而很多有着君王情节的人对朱祁镇也有了很多无法理解的疑问,不是说好的“君王死社稷”吗?明朝的几十万大军被自己毁于一旦,朱祁镇为何没有自杀?
而且,朱祁镇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了活命充当外族人敲诈勒索明朝的工具?
朱祁镇是真的胆小懦弱,还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对此,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吧!
如果说朱祁钰继承明朝大统不合法理,那么将哥哥的儿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就更过分了。而且在景泰和天顺的转换中,朱祁镇的“夺门之变”更是搞得鸡飞狗跳。
在景泰皇帝即将病故之际,朱祁镇完全被当成了一颗政治投机的棋子被人摆布来摆布去。当朱祁镇回过神来,明白了即便没有所谓的夺门政变皇位依然是他的。
而这种既不合礼制,又不择手段的画蛇添足成了历史上最大的笑话。
在同一地点,同一个朝代,兄弟两个大活人在大半个月的时间内同时称帝,这在历史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当朱祁镇明白了自己被人耍了之后,原先夺门事变中立了“大功”的文臣全部被朱祁镇清理出了朝廷。
这件事看似荒唐,难道不和土木堡之变一样,皇帝成了任由文官集团耍弄的“猴子”了吗?
有人说朱祁镇的一生是最成功的一生,也有人说朱祁镇是明朝历史上最丢人的一个皇帝,对于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前后的三起三落读者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
看了《大明风华》都会知道,明朝的开端时期是非常辉煌的。可惜的是,到了明英宗朱祁镇这里,竟然发生了这样一场重大的战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先把这场战役大致的过程捋一下: 明朝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各部四路出兵犯境,瓦剌太师也先率兵9万入侵明朝边境大同,明英宗朱祁镇和宠信宦官王振亲率20万大军出征。原计划是在大同北上,在边境与瓦剌决战。结果到了大同之后,得知瓦剌大军已经做好备战,并且大同守军多次溃败。军心震荡,皇帝害怕了,于是立即返回。途中且战且退,最终在土木堡被瓦剌追上,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结果全军覆没,并且皇帝被俘。
这个过程是非常戏剧性的,造成这个戏剧性结果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军事的角度分析一下。
孙子说:要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需要从五点进行分析: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我们以这五点来对比当时明军和瓦剌叛军,事情就很清晰了。
当时的明英宗朱祁镇不顾劝阻,决定御驾亲征,并且让太监王振为监军。虽然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实际上军务大事都交给了王振,将领处处受王振的节制,被堵塞言路。因此,将领和底层士兵的建议和困难无法传递给皇帝,而皇帝的旨意也无法得到完全的执行。军队人心混乱,更有甚者,后来有将领想要诛杀王振。更别说能和君主的思想一致了。
反观瓦剌大军,也先及其军士常年征战,早已荣辱一体,上下同心。
明军从京师出发时是七月十六日,正是雨水多的季节,八月一日到达大同。路上风雨交加,到达大同第二天雨势更甚。以往,明成祖朱棣征蒙古时,基本上选择在早春时节出征,以免拖到秋冬季节,雨水多又冷。一是辎重粮草难以供应,二是神机营的火器发挥不了作用。因此,天气对明军来说是不利的。当然对瓦剌军队也有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影响较小。
也先入侵边境之前,就和各部落定下分兵四路作战的计划。脱脱不花以兀良哈攻辽东,阿剌知院攻宣府,别骑攻甘州,也先自己则攻大同。
早在七月十一日左右,阿剌知院入侵宣府,明军守将杨洪之子杨俊不敌,向南逃脱。致使宣府以东,居庸关以北的独石口、龙门卫、怀来卫等地失守,此时这一广大地区已无坚强防御。
八月二日,明英宗在大同见到了镇守宣府的杨洪,杨洪却未曾提起独石口、马营等地的失守。
而之前也先进攻大同。大同守军前后几次出战防御,接连失败,损兵折将。
这就是说,此时的明军一路远征,到达大同时,瓦剌大军已经站稳脚跟,并且占据优胜地理形势,明军后来返回的路线也已经被蒙古军队阻断。明军可谓是毫无地理优势可言。
首先是统帅,明英宗宠信宦官,大军御驾亲征竟然派太监王振为监军,而且军务大事全交给他,王振成了实际上的统帅。王振实则不通兵法,更是以自己的喜好定夺的大军的行止。从大同返回时,很多人劝谏大军应该从紫荆关返回。但是刚走了数十里。王振又突然命大军从旧路返回,原因竟是他的辎重行李被掳,后来致使明军土木堡被袭。
其次,此次上战场将领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上过战场的,如威名赫赫的英国公张辅,已是多年未碰弓马的老人。
还有在外带兵多年的,如陈怀、王贵、顾兴祖之流,却又是兼并土地、私役军士、贪婪无行的兵油子,一打起仗来便庸庸碌碌,一窍不通。
另一类是未上过战场的,多半是“勋二代”、“勋三代”,比如袭爵不过几年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等人
如此明军上至统帅,下至高级将领、中级将领都已腐朽不堪,怎能敌瓦剌的豺狼虎豹。
这次的失败,军队的管理失效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首先是情报机构,经过明宣宗罢边主和的政策施行,就没有了获取异域情报的数据的能力。更夸张的是,在明英宗从大同返回的时候,锦衣卫和夜不收(明朝边境情报组织)竟然没有发现前方已经蹲守了半个月的3万瓦剌军队。
其次是军纪涣散,虽然此次出征明军声势浩大,号称20万。但是这些军士平常生活腐败,军师素质低下。而英宗下令御驾亲征,未经任何操练,两日内就迅速集结出发,根本没有战斗力。
最重要的还有后勤补给不及时,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提前规划后勤保障。大军还没有到达大同的时候,军队居然就开始缺粮了,士兵饥疲交加,哪有精神打仗。
除了以上的5点,明军的错误还远远不止这些,而瓦剌贿赂了大明的官员,对明军的兵力部署,虚实真假了解的一清二楚。
而明军不仅是无算,甚至对这场战役,没有任何的准备,在大军出发之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 历史 # #电视剧大明风华# # 历史 冷知识# # 历史 趣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