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9-04 08: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韩信向刘邦求封假齐王,一是为了更好统治齐地,二是为自己争取利益,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说明齐地地重要性他自己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其一,韩信求封的理由也有一定的合理性。韩信向刘邦请求分封假齐王时,说齐地狡诈多变,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而他南边又和楚国地盘挨着,要是不设立一个代理王统治,局势很难安定下来,因此希望汉王让他来做这个代理齐王,以有利于形势。
其实,自从秦末反秦起义爆发后,齐地当时的确很乱,先是齐地上几个实力集团之间不断争斗,后来又和项羽之间战战和和,根据局势的发展不断变换政策,从这一点上看的确有点反复。所以,韩信向刘邦请求分封为王,也的确是出于更好的管理齐地的目的。
其二,韩信求封,也想给自己捞点好处。自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攻占三秦,之后又率领军队灭掉西魏,攻破代国,平定赵地,使燕国归顺,如今又平定齐国,消灭齐楚联军二十万,可谓是战功卓著。
如今,天下其他的诸侯,不是被消灭就是归顺刘邦,只剩下一个项羽,战争接近结束,韩信趁着自己兵权在握,刘邦还得倚仗自己,趁机求封,给自己捞点好处,这也是韩信求封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韩信求封,戳中了刘邦的痛点。韩信向刘邦求封,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戳中了刘邦的痛点,因为此时的刘邦正面临着项羽大军的围困,韩信在这个时候求封,有哪个主公不会生气?这不是趁机要挟吗?
刘邦听到韩信的求封意思后,勃然大怒,大骂韩信,张良暗中踩刘邦的脚,提醒他这时候不能违背韩信的意愿,以免发生意外,刘邦马上反应过来,仍然以骂人的姿态说韩信要做就做真王,干嘛要做代理的。随后,刘邦派人封韩信为齐王,但实际上,刘邦因此事恨透了韩信。
秦末的时候,但凡多少有点能耐,就能拉个队伍自立山头。所以陈涉在大泽乡起义之后,立刻就群雄并起遍地烽烟了!
只要多拉点队伍,尽可能多占点地盘,也就越有本钱,自然也就能封侯称王了!在陈涉的这段时期,大家都在忙着抢占地盘。这时候的韩信在干什么?韩信却是在忙着蹭饭、钓鱼和钻裤裆。
等到项梁经过淮阴的时候,韩信这才拎着那把据说是祖传的宝剑加入了项梁的队伍;其他投奔到项梁队伍的那些人,都是拉着自己的人马加入的。韩信在后来的几年当中,却始终只是个执戟郎中的角色!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韩信自己没有组建山头的能力,也就是说韩信不具备做为一个君主的基本素质!韩信没有自己成事的能力,只能在别人的手下做事!
韩信归附于刘邦之后,这才开始崭露头角。从在项梁、项羽手下的默默无闻,到在刘邦建功立业,说明韩信终于跟对了人,而这个人也只能是刘邦!
武涉在替项羽说服韩信时说:“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蒯通则认为“天下权在于信。”那么韩信在各方势力中所占的比重到底有多大呢?能否达到三国时期蜀国或吴国的份量呢?
韩信的主要功绩,是从魏王反叛开始,直到占领齐国。韩信的资本基本上都是在这段时期积攒的。
从魏王反叛开始,刘邦就派韩信、张耳和曹参前去讨伐。韩信一直是和张耳一起统兵。曹参则是与韩信分兵而攻,有时候还与韩信合兵一处。(这点很微妙,后面经常是如此安排!)等到韩信与张耳攻占了代地之后,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全都给收走了!
韩信与张耳再次领兵攻打赵国的时候,曹参又是与韩信分兵攻打。等到攻占了赵国之后,刘邦就夺去了韩信的兵符,并且把他手下的将领重新做了调整。
刘邦这时候命令张耳镇守赵地,然后任命韩信为相国,带领赵国那些没有被刘邦带走的士兵去攻打齐地。这时候曹参以左丞相的身份和韩信一起去的!
韩信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劝降了燕国。韩信遣使向刘邦汇报,并且请求立张耳为赵王。刘邦因此封了张耳为赵王。(这个时候韩信为什么请求立张耳为赵王?)
直到韩信和曹参攻占了齐地之后,韩信在各方势力的比重也就愈来愈大了!
武涉和蒯通劝说韩信“三分天下”的时候,韩信所拥有的地盘已经打下了魏、赵、代、燕、齐等地。这时候韩信有个十万以上的军队应该不成问题。
韩信为什么不自立与刘项成鼎足之势呢?
首先韩信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
韩信多次被削兵,韩信只要训练出自己的精兵,就被刘邦调走。尤其是刘邦夺去韩信兵符之后,又把将领重新做了一次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很难建立自己的嫡系。
其次就是韩信打下的这些地盘,韩信也是还没有完全彻底地控制住!
曹参经常与韩信分兵,其实有很多地盘是曹参打下的。
攻占了魏地之后,魏地直接就由刘邦管辖。攻占了代、赵之后,这块地方就由张耳来管辖了!燕地只是降服,并没有被攻占,还是由燕王臧荼控制着。
至于最后攻占的齐地,实际上还是韩信和曹参打下的!就是这块儿齐地,一直也没有彻底征服。韩信带兵与刘邦共同攻打项羽的时候,曹参则继续留在齐地平服那些还没有降服的势力。
这么一看,韩信控制的地盘其实也没有多大!
其三韩信没有自己的团队。韩信手下没有几个出色的将领,击败项羽的龙且军队的是曹参。
真正属于韩信的人,好象只有蒯通和李左车两个人。蒯通只是劝韩信自立;李左车在出了一次计谋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什么事迹了!这时候的韩信看起来就是被孤立的一个人!
如果韩信采纳蒯通的建议自立,必须先要摆平曹参才行。曹参一会儿与韩信合兵,一会儿又与韩信分兵,始终与韩信若即若离。这还真不好摆平!
韩信自立之后,身处赵代之地的张耳,会选择站在哪一方?韩信曾经劝说刘邦立张耳为赵王。韩信是为了拉拢张耳做的顺水人情,还是为了给自己打下齐地之后称齐王铺路?这就不得而知了!
凭着和刘邦的交情,在看看韩信的手段,张耳肯定不会站在韩信一边。至于那个燕王臧荼就更别指望了!
整个过程看下来,就会发现韩信从始至终被刘邦牢牢地控制住了!
淮阴侯韩信从来就不曾控制过汉国的一半疆土,无论是韩信被立为齐王时还是韩信被立为楚王时,韩信控制的疆土都远远不到汉国疆土的一半。至于说韩信手里的军队,在韩信被立为楚王前,那些军队都是刘邦授权韩信来领导的,一旦韩信有异动,那些军队将不会再听韩信的指挥。因此,聪明如韩信,当然会刘邦表现出顺从。
(影视形象:韩信)
首先,韩信控制的疆土,从来都是很有限的。
汉四年,韩信采纳蒯通计,趁汉使郦食其和齐国君臣达成联盟时,擅自发兵,偷袭齐国,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齐国君臣为此虐杀了郦食其,郦食其是刘邦最重要的一个谋臣,早在刘邦西进时就追随刘邦,眼看刘邦就要取天下了,他却因为韩信的贪功而没能活到汉旗在中原大地飘扬的那一天。韩信攻下齐国,便向刘邦要假齐王,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送了一个真齐王给韩信,韩信算是控制了齐地。但齐地的疆域,仅仅七十城而已,远不能跟刘邦控制的巴蜀、汉中、关中、代地、殷地、韩地、河南等地比。汉五年,刘邦击败西楚霸王项羽,将韩信迁往楚地,立为楚王,此时,韩信能控制的疆土是扩大了,但齐地到了刘邦的手里,刘邦控制的疆土又变大了,韩信控制的疆土还是不能跟刘邦控制的疆土相比。
综上,无论是做齐王还是做楚王,韩信所控制的疆土都很有限,远远达不到刘邦控制疆土的一半。
(影视形象:韩信)
其次,韩信在做楚王之前,其麾下的军队并不为韩信真正所有。
楚汉相争中,韩信有一次在赵地,被刘邦突入军营,带走了军队,韩信没任何不满。为什么?因为韩信清楚地知道,他首先的军队,都是以汉王名义招募的,他麾下的大将,都是刘邦的铁杆,刘邦想拿回自己的军队,天经地义。楚汉相争结束时,刘邦再一次进入韩信的齐军军营,夺走韩信的军队,韩信仍旧没任何不满,反而上表拥立刘邦为帝,为什么?因为那只是一支名义上归齐王统辖实际上仍被汉王刘邦控制的军队,刘邦拿回自己实际控制的军队,天经地义。只有到了韩信被立为楚王时,刘邦才撤回了安插在韩信身边的铁杆,韩信才真正地控制了楚地、楚军,这时候的韩信,仍旧没有跟刘邦掰手腕的实力,所以韩信就老老实实地做自己的楚王了。
(影视形象:刘邦)
总而言之,韩信之所以顺从刘邦,主要是韩信没能力反抗刘邦,待到有能力反抗时,反抗的结果未必比得上顺从,所以韩信还是会选择顺从,也只能选择顺从。
韩信索要假齐全,刘邦封他作真齐王
韩信领兵出征平定了魏、徇赵、胁燕,平定齐后,韩信这时有点彭胀了,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应该设一个王来统治,我希望做假齐王,这样局势才能安定。
而刘邦此时正被项羽围在荥阳,看到韩信的书信,气的都冒烟了,大骂韩信不来救荥阳之围,却想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踩住刘邦的脚,凑到刘邦耳朵前说:“现在汉军被困作战失利,切不可惹怒韩信,不如趁此机会,封他做真齐王”。
刘邦是何许人立刻平静下来说:“韩大将军平定各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啊”。于是派张良前去军营立韩信做齐王,调他的部队打楚军。
从上述可以看出,虽然韩信统领数十万军队,可是却没有想背叛刘邦的意思,所以以假齐王来试试刘邦对自己的心思。
可刘邦封他做了真齐王。韩信啊,情商就是这么低,自以为刘邦这是信任自己,其实刘邦只是利用,这会还离不开韩信,不得不依靠你。
韩信掌握主动权,却不愿自立为王。
此时,项羽听闻支援齐国的楚军被韩信打败,自己的大将龙且也战死了,项羽也看出来了,韩信帮哪边哪边就能得天下,就派出武涉前去劝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自立为齐王。
韩信严词拒绝,表明绝不会背叛汉王。
韩信的谋士蒯通也知道韩信的想法,也劝韩信说:你功高震主,名高天下,将来天下绝不会有你容身之处。韩信此时有点动容,但韩信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
其实韩信不愿自立为王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韩信的性格就导致他不适合做王,他和项羽很像,很会打仗却情商很低,而刘邦呢,不会打仗却情商相当高,知人善用,这一点韩信很了解;
其二:汉王对他有知遇之恩,如果他背叛汉王,自己做王,肯定会引起的将领和士兵的不满,因为很多人都是刘邦的人啊。
就这两点原因,韩信绝对不会背叛汉王的。
韩信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向刘邦要假齐王,是想让刘邦封他真齐王,这时的韩信是真有一点膨胀。
可是他又不忍心背叛刘邦。这与韩信从前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从小就很穷,经常吃不饱肚子,也经常让人看不起,到了项羽帐下也没人愿意重用他,后来,萧何慧眼识英才,向汉王举荐他当了大将军,他感激刘邦对他的重用和赏识。
所以,在后期萧何叫他进宫,他明知刘邦要杀他,可还是去了,这里也有报答萧何的知遇之恩,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韩信没有出息前前有个老妇人看他可怜,送给他吃过几次饼,他封王以后,送给老妇人千金。足可以看出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也明白刘邦不会真的这么信任他,可是他没得选择,如果自立为王,他只是当将帅的料,根本管理不了国家,所以只能选择刘邦,希望刘邦念自己的功劳和苦劳,能够放过自己,可是还是难逃一劫。一代战仙韩信被吕后杀死。
扩展资料
韩信军事成就: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
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的故事》
韩信平定齐国之后,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与楚国相邻,如不设立一个代理王来统治,局势将不会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齐王,这样对形势有利。”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看了韩西楚霸王·项羽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立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于是派张良前去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八月,齐国失利,龙且战死,使项羽非常恐慌。派盱台人武涉前去游说韩信反汉与楚联合,三分天下称王齐地。
韩信谢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官不过是个郎中,位不过执戟之士。我的话没人听,我的计谋没人用,所以才离楚归汉。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让我率数万之众,脱衣给我穿,分饮食给我吃,而且对我言听计从,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至死不叛汉,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最后韩信就没有反刘邦,和刘邦一起灭了项羽。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韩信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
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的原因:
韩信在垓下之战前刘邦没正式封他为王他就不发兵。当时,刘邦战事到了十分要紧的关头,需要韩信去救援,韩信却先自立为齐王,然后要挟刘邦封王。也就是说,韩信是先自称齐王,而并非真正得到刘邦认可,所以用“假”。
结果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韩信受封齐王,回援大军救助刘邦,以至最后军事鼎力辅助消灭项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信(汉初三杰之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