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明末多大的官才算是勋贵 动不动被农民军击毙好几个的总兵副将算吗

时间: 2022-09-02 15:01: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明末多大的官才算是勋贵 动不动被农民军击毙好几个的总兵副将算吗

明朝多大的官位才能有“府”?张居正当时有没有府邸?

"府"现代多用于办公的地方称呼,可是在古代只有宰相以上才能称府,最早是用于将军府幕僚居处,称"开府",后用于对三公三司等贵族的官称:开府仪同三司,渐用于对贵族或者皇权的尊称,这个用法直到明朝才发生了一些改变。



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从此大明王朝正式搬入了历史的舞台,建国后,他随即册封文武百官,太祖皇帝一统天下以后,明朝政治上的皇权集中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统治者十分重视整顿和恢复礼制,有严格的等级观念,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疑心病很重的人,从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盘算着怎么才能巩固政权,他废除宰相不设,他觉得宰相和皇帝只有一步之遥,最有可能觊觎皇帝宝座的就是宰相了,只是废除宰相后,所有的政务他要一个人处理又感觉太累了,所以他又从翰林院找了几个学士,凑成了个秘书班子来分担他的工作量,一直到了永乐皇帝时代这个秘书班子才有了一个名称叫内阁,所以历代以来,内阁大臣都出身翰林学士,官阶只有六品。内阁大臣担任"票拟"之事,代替皇帝草拟各类文书。



其次是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官阶二品,和皇帝隔着一个宰相,然后又创设六科对六部进行稽核,属言官之列,官阶六品,而御史大夫有弹劾百官的权利,彼此之间相互制衡,可以说皇权达到了历史最高的集中度,在军事上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



那么明朝没有设置过宰相,是否这个府就没有再出现呢?那也不是的,明朝的皇族和6大公爵还是可以把家称府的,那么能获得这样的荣誉的都是哪些官员呢?

明朝的爵位分为亲王、郡王、国公、侯、伯等等,其中,亲王和郡王属于皇族专用。当时有功之臣达25位之多,实际上只册封了6位功劳最大的公爵,称开国六公,即使有名的刘伯温也只封了诚意伯,国公属于明朝勋贵体系的顶端。对于明朝的武官们来说,能够被册封为国公,已属于最高荣耀,在这6位国公中,只有魏国公徐达善始善终,世居金陵,爵位一直传承到明末。



可以说朱元璋的管理方式就是给实权的就给高位,给高位的就不给实权,让他们互相制约,可惜他的想法并没有彻底落实,内阁后来演变成了中书省,孝宗时代设立了首辅,只是相当于宰相,宰相始称开府仪同三司,属一品文散官,所以说开府之说至此只有皇族成员才能受用了。



明朝政局走势有两个高潮,明初到永乐是第一个高潮,第二个高潮便是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在隆庆六年当上了首辅后,辅佐10岁的神宗朱翊钧,掌握了实权的张居正本着"综核名实,信赏必罚"的原则,开创了万历新政,使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有了中兴之象。后人赞誉有加,被称为"宰相之杰"。神宗朱翊钧几次想给他加封爵位,张居正坚持不肯接受,后来神宗亲自题了"元辅"、"良臣"赐给他,至今还挂在张居正旧居,由于张居正拒绝封爵,自然他的居所也不能称府了。

一代名将孙传庭为何会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杀掉全军覆灭?

明末的农民起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以往我们一直认为潼关一战是大明灭亡的丧钟。因为此战后孙传庭所率的最后精锐全军覆没,孙本人也战死沙场。但是我们仔细查看历史,会发现1643年(崇祯十六年)的汝州之战才是导致大明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那么汝州之战中为什么会成为大明灭亡的前奏。

李张反目,分道扬镳

李自成襄阳政府的出现与在湖广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使崇祯帝心急如焚。他倾尽全力来挽回颓势,并且最终下定决心要让孙传庭出关决一雌雄。

1643年五月三十日,张献忠攻克武昌府,占有了湖广15府中的8府。或许是受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的影响,也在武昌建立自己的政府,自称西王,改武昌府为天波府,张献忠居于楚王府,在门前竖起两面大旗,上书''天与人归,招贤纳士'',在九门城上,亦竖起两面大旗,上书''天下安静,威震八方''。这样,在江汉一区,二王并峙。

李自成对革里眼(即贺一龙)、罗汝才(号曹操)与袁时中的诛杀,使张献忠感到恐惧。三月(也有一种说法是正月),李自成兵临汉阳,不克。后得知张献忠取汉阳,大怒。榜示远近:''有能擒献忠以献者,赏千金。''及闻张献忠攻克武昌,派人前去以祝贺为名而行威胁之实,贺词中居然说''老回回已降,曹、革、左皆死,行将轮到你了。''好在张献忠主动退让一步,尚能委曲求全,卑词以答,多赉金宝给李自成。自成拘留来使,献忠十分恼火。为了避免同李自成发生冲突,张献忠断然决策迅速离开武昌南下。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这样兵不相接,彼此间的摩擦也就自然减少了。

闯王李自成

传庭出战,阻碍重重

此时的明朝,为了剿灭李自成,明朝任命孙传庭为兵部尚书,改称督师,总制应天、凤阳、安庆、河南、湖广、四川、贵州军务,仍总制陕西省三边,兼理粮饷,赐尚方宝剑。五日,又发出通告,申明有能擒斩李自成者赏白银一万两,世袭侯爵;擒斩张献忠者官一品,世袭锦衣卫指挥,赏银5千两。

孙传庭在柿园之役中战败逃回,扼守潼关,企图以关中为根据地,重新组织力量,再与李自成较量。他强令富家出饷,穷家出丁,开屯田,积粮草,训练士卒,修缮器械,准备卷土重来。他新造火车两万辆,组建火车营,作为看家本钱。关中一些有钱有势的乡绅不愿出粮出饷,就想方设法把他撵走,故意在京师散布流言,说孙玩寇靡饷,又用言语恐吓说:''督师再不出关,朝廷就要派人来捉拿了!''陕西巡抚冯师孔也一再催促说:''顿兵久安,不合朝廷命战之意,而且寇日强横,如此下去,怎生得了!''孙气愤不下,回敬说:''出师有期,当图万全以报朝廷,用不着中丞多虑!''

陕西当地土豪劣绅排斥孙传庭

其实,孙传庭心中明白,屡经败阵的手下将领,哪是李自成的对手!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他只好上疏请求皇上明示出关日期。

双雄相遇,大战在即

八月一日,临危受命的孙传庭在西安关帝庙举行誓师大会。他的总体部署是:以总兵牛成虎、副将卢光祖为前锋,以辽蓟总兵白广恩、总兵高杰为中军,以延绥总兵王定与宁夏总兵官抚民为赴潼关后劲,又命令河南总兵卜从善、陈永福合兵趋洛阳下池寨,让四川总兵秦翼明从巡抚冯孔出商洛为犄角,让总兵左良玉从九江北上进逼汝宁。计划以洛阳为基地,修复城堞,开屯田,储粮草,待机夺取中原。会后,诸路兵马开始行动,直逼河南。初四日,孙传庭带着满腔无奈自西安出发东进,经潼关,到达河南阌乡(河南灵宝西)。

李自成清醒地认识到这场决战的严重性。他决定立即率领主力离开邓州北上,并且调集荆州、襄阳的部队,会师洛阳。又命正在登封玉寨围攻李际遇的李过,撤围前来会合。他的部署是:老营驻扎唐县,主力驻屯襄城、郏县,步营沿黄河列守。河南巡抚、巡按害怕大军过河,飞调陈永福回河北。孙传庭以为荥泽只是小股零贼,卜从善尚逗留河北,防守河岸足够有余,传令陈永福勿往河北,急趋洛阳。

十二日,孙传庭的部将牛成虎已自渑池引兵到达洛阳。陈永福诡称奉抚、按檄调,按兵不动。孙传庭大怒,请求对不服从命令的卜从善、陈永福,严加惩处。有旨,削去二人总兵衔,降为副将,戴罪立功自赎。

初战告捷,传庭得意

战争一开始,李自成决定先让一步,派出一支小部队,前往阌乡迎敌,且战且退,诱敌远离潼关天险入据河南中部,官军来到磁涧,农民军已由磁涧拔营往洛阳南的龙门,官军追至龙门,农民军又拔营趋汝州,仅留少数哨骑于伊河之西。孙传庭到达龙门后就在此安营扎寨,遣兵5000人前往汝州,农民军放弃汝州,奔往宝丰(李自成更名宝州)。孙传庭暗自欣喜,以为贼旦夕可灭,命令部队乘胜追击。

九月八日,孙传庭率主力抵达汝州长阜镇。这时,李自成的部将都尉李养纯叛变投敌,出卖了农民军的战斗部署。孙从这个叛徒口中得到农民军的部署后,立即派兵,从瓷山间道袭击唐县李自成军的老营,自率主力攻取宝丰。农民军在此严密布防,守兵甚多。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增援,与白广恩、高杰、卢光祖战于城东。官军毁掉城东北隅桥,尽泄护城河水,令军士负土填平城濠。

十二日,发起攻击,炮火猛烈,这天夜里,宝丰失陷,州牧陈可新被俘杀、州判姜鲤被俘杀、郏县令周英等战死,数千名士兵和居民被官军屠杀;随即唐县亦为官军攻陷,老营辎重尽失,家属妇女、儿童惨遭屠戮。消息传来,农民军满营皆哭。连日大雨,道路泥泞不堪,官军粮车每日只行30里,粮饷接济不上,士马陷入饥饿中,军心恐慌。有人劝孙还兵就粮。孙无可奈何道:''军队已行进到此,即使还师亦无法避免饥饿,不如拼死破取郏县就食。''

十三日,官军到达郏县。农民军立营于城西。明总兵陈永福龟缩在城西南,孙传庭进驻汝州。两军鏖战。李自成自将步骑万余发起冲击。战斗异常激烈,农民军也有不小伤亡,急忙北撤,李自成本人差一点被俘。

官军被围,形势危急

孙传庭陶醉于胜利之中,竟将农民军有组织、有计划的战略退却,当作是自己胜利的资本,在写给崇祯帝的报告中公然声称:这次进兵河南,农民军''闻臣名,即惊溃,誓肃清豫、楚,不以一贼,遗君父忧''。崇祯帝得报欣喜若狂,将这份报捷疏交大臣传阅,大叫:''贼之灭亡就在旦夕。''事实上,此时的孙传庭及其所部明军已陷落在农民军的包围之中。

出征的孙传庭

战斗持续进行。在郏县、汝州李自成动员组织部队构筑小土城20余座,深沟高垒,布阵五重,由外及内,最外一层为参战不久的新兵,次为久经战阵的步兵,再为精骑兵,再为决胜骁骑,最内为老营家口。骁骑阵列右、左、前三线,名三堵墙,即第四重,各7200人,分别高举红、白、黑色战旗;同时让刘宗敏率领一支由万人组成的精锐部队,绕道沿嵩山背面袭击白沙。白沙是当时由洛阳通往汝州交通干线上的必经要地。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农民军出敌不意,夺取了白沙,断绝了明军粮运的通道。明军从陕西来到河南中部,长途跋涉,粮饷本来就不能保证供给,士兵饥疲,士气沮丧,一听说白沙被农民军攻占。

十七日,汝州出现明军哗变。孙传庭心如火燎,急忙分兵三路,让陈永福留守,自己索性带着白广恩和高杰,分别一从大路,一从小路,回师洛阳,筹运粮饷。本来明军的阵势已经混乱。孙传庭这么一走,明军也就乱了起来,纷纷逃散。陈永福三令五申,予以制止,也无济于事。后来采取杀一儆百的办法来压服,结果,压而不服,不仅不能制止士兵的逃跑,反而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

时大雨不止,一下就是七天七夜。明军无粮,饥疲沮丧,毫无斗志,装有火器的战车在雨天泥泞中派不上用场,这就为农民军的总反击,造成了极为有利的时机。汝州、郏县是农民军的占领区,农民军早已做好了歼敌的充分准备,这里的民众也以积极的态度支援农民军。这些都有利于农民军而不利于孙传庭。

汝州围歼,传庭兵败

到了二十二日,李自成命令部队展开攻势。明军以炮火优势进行出击,连续突破了三重防线,靠近第四重防线。集结在汝州、郏县、襄城的数十万农民军,一跃而起,旌旗如林,人如潮涌,步兵骑兵互相配合,杀向孙传庭的营垒。孙传庭最害怕农民军的就是这种''三堵墙''战法。现在,''三堵墙''正出现在他的面前,使他愈加惊慌。加上天在不停地下着大雨,明军的战车陷于泥泞中。''火车营''的头目白广恩看到农民军逼近自己的营垒,仓皇失措,急忙率部撤退。

农民军斗志昂扬,骑兵奋勇追击,步兵手持大棒,朝着敌军的头上猛打,明军无处躲身,一个个脑浆四溅,血肉横飞,乱糟糟地倒在战场上,掉进泥滩中,死者达数千人之多。高杰眼看大势已去,赶忙挥众西窜,疲于奔命。农民军跟踪追杀,不给溃敌喘息机会,一昼夜追击400里,到达孟津,明军全部就歼,''死亡四万余人,尽丧其军资器仗''。由孙传庭苦心经营的王牌火车营就这样全部被歼。

明军主帅孙传庭,眼看全军覆没,畏罪自杀未遂,被亲随残兵拥入潼关。在郑县的陈永福,陷于农民军的重围之中,也被杀得丢下辎重,只顾逃命。

汝州战役,是李自成农民军打垮明朝主力军的一次决定性的大会战。这次决战的胜利,作为明王朝的重要支柱和逞凶一时的孙传庭,全军倾覆,他本人落荒而逃。有评论家说:''孙传庭溃于汝州,而明遂不支。''还说:如果孙传庭这次不败,''明之亡,未必如其速也''。这些评论,足以表明汝州歼灭战在当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因为当时孙传庭当时手下兵员也不怎么滴,最重要的是得不到百姓的支持,所以才打不过李自成。
因为当时孙传庭的军力不足以抵抗。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总体兵力,是远强于孙传庭的。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孙传庭的骄傲自大轻视敌人,还有就是他的战略部署不完善所造成的结果。

明清时代的“总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总兵,其实是一种军事职务,中国历史上比较早就形成了衔(爵)、职相分离的官场体制,比较大路的官衔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爵位则是从王公侯伯子男……而具体到军事中,个人以为,总兵算是前线带兵征战的前敌指挥一类的要职,军事体制中,比较高的职务基本上就是兵部尚书,或者也可以说是秦汉时的大将军、大司马,宋朝时的枢密使、明朝时的五军都督府;而比较低的就多了,比如什么杂号将军、副将、守备、千总等等……

顾名思义,总兵,就是士兵中的老总(是不是觉得跟解放战争时期彭老总贺老总陈老总有点像?)有宋一代武将,以节度使、经略使、指挥使、兵马都监……尤其是宋祖赵匡胤立下了“崇文抑武”的主旋律,等到了元末明初朱元璋旗下战将如云,重八老兄就创造性滴设计了“总兵官”这么一个武将官职,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比如上到徐达常遇春,下到沐英冯胜,都可能是某次战役的总兵官,战斗结束回朝将兵符交还。

或许是借鉴了宋朝的传统,明代兵制,练兵与统兵分离的很厉害,五军都督府-卫所-指挥司,这是军队的日常架构,需要派兵出站时才临时性派遣统兵武将出任总兵官……

但有明一朝来自塞北威胁不小,中后期倭寇扰边,末期又碰上女真和农民起义,所以尤其是边镇渐渐形成了固定任职的总兵官,明朝时的那些名将,比如戚继光、李成梁,包括被督师袁崇焕斩首的毛文龙,都是总兵职务……

要说明的是,总兵的级别可不低,标准的正二品官。但是呢,袁崇焕奉旨督师辽东时的全部职务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出镇行边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兵部尚书是虚职,本职是右副都御史,督师是派遣职务,由于袁崇焕并没有内阁大学士衔,所以这个级别最多也就是从一品,但毛文龙可不光是总兵官,他还挂了“左都督”的虚衔,这可算是明朝军方的最高职务了(兵部尚书属于军政体系),标准的一品官……但袁崇焕还是果断杀之,连到北京请个旨的形式都不用走……这其实也说明,在宋明崇文抑武的文官主导的体制下,武官的生存空间并不算大……

明朝总兵数量并不多,大概20几个,级别虽高,但实际的权力上却是受制于总督、督师和经略这些朝廷文官大员。反倒是明灭之后,以左良玉、高杰为代表的几大总兵实力膨胀,地位也变得尊崇,只可惜在满清的兵锋之下,一触即溃,不值一提……

清朝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所以总兵依旧存在,不过数量一度涨到了73个(陆路60、水路13),所以含金量有所贬值,虽然仍然保持了正二品,但地位有所下降,因为清朝又格外强调了“提督”的作用,这提督本来也是个临时官职,名字就叫“提督某省军务总兵官”……但在清朝时却升格为掌握一省军事的最高主官,一般情况下,清朝会设置12个陆路提督(3个水路提督),总兵就此成为提督的部下,比如台湾总兵,就归属福建提督管辖……

从清朝官制来说,军事方面的封疆大吏大体上包括了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级别,其实总兵要说是封疆大吏已经有点勉强了。太平天国战争时开始,记名总兵头衔泛滥成灾,比太平天国的王爷还离谱的多。这时候一个记名总兵的实际地位,只能看他的实际职位了。清朝编制内的总兵只有83人,比总兵更高一级的提督,只有20多人。提督和总兵是汉人武官在清代能出任的最高职位。

清朝虽然是承袭明朝制度,但两者的总兵一职,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首先,我们说下明朝的总兵:

大家知道,明朝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度,通常是5600名军人为一卫,其最高掌管为卫指挥使司;一般每卫设左、右、中、前、后5个千户所,其中每个千户所约1120人,其最高军事长官为千户。据初步统计,在朱元璋时代,明朝共有卫547个,千户所2563个。

由于明朝的这些卫所大都分散驻扎在全国各地,为了方便管理他们,明朝政府又专门在各地方上设置了21个都司,每个都司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卫所,比如陕西都司管辖陕西境内的33个卫所,浙江都司管辖浙江境内的20个卫所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的这21个都司,可以理解为明朝的21个军,其中每个卫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师,每个千户所就相当于是一个小型的旅。当然,千户所下面还设有百户所、总旗和小旗,就相当于旅下面的连、排、班一样!

根据史书上记载,都司的最高指挥官是都指挥使,官阶为正二品,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军长;都指挥使之下,是都指挥同知,官阶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军长或师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的都指挥使和都指挥同知,差不多就是明朝地方上的最高武职官员。

在这21个都司之上,就是明朝的最高军事机构——五军都督府,即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

这五个都督府,各自管理一定数量的都司,我们可以理解为明朝的五大军区,其最高军事掌管为左、右都督,正一品,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当然,与五军都督府平级的,还有一个兵部,通常情况下,五军都督府只负责日常管理和训练军队;如需战事需要调兵作战时,五军都督府需要先拿到兵部的的调令后,才能调动军队。

换句话说,五军都督府只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只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者相互节制互不统属。这样一种制度,也就构成了明朝的军事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并没有单独设置总兵这一职务,但等到遭遇战事时,在五军都督府得到兵部的调令后,通常兵部还会专门指派一个人去前线负责整个战事,这个人对外就会被称之为“总兵”,既总领全体士兵之意!

也就是说,明朝的总兵,它只是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职,并没有固定的品级和编制,相当于战区最高指挥官,通常由公侯或地方都督来兼任。等到战事结束后,这个职位也就随即消失了。不过,等到明朝后期时,随着旷日持久的战事不断,总兵便成为定职常驻在地方,由此成为地方上最有实权的人物。

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清朝的总兵:

大家知道清朝的兴起是倚靠它强大的八旗军力,包括前期的满八旗和后期的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但等到清朝入关后,虽然八旗军人数达二十万,但兵力仍远远不足。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加强对领土的有效统治,清政府便以招降的明军和招募的汉人军队为核心,组织了一支新的军队驻扎在全国各地,即“绿营兵”。

绿营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每300-500人为一营,每2-5营为一协,每2-5协为一镇。

据统计,清朝中叶全国绿营分为66个镇、1169个营,兵员共计648345人。

绿营兵的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官阶从一品,清帝国共有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提督之下为总兵,官阶正二品,主管一镇的绿营,兵力从千人至两三千人不等。

从职能上来说,清朝的15个绿营,就相当于是明朝的21个都司,绿营的最高军事长官提督,就相当于是都司的最高军事长官都指挥使;至于提督的副手总兵,就相当于明朝都指挥使的副手都指挥同知。

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明朝前期的总兵,相当于是战区总指挥官,至于后期的总兵,已经脱变成为大军区总司令;至于清朝的总兵,本质就只是一个师长的职位,而且还是一个二等兵(八旗军为一等兵)的师长,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总兵是明清时期的武官官职军阶名称。该名称在明朝是无品制,清朝初期也是无定品,中后期通常算正二品;类似如今的军长或军区司令员之类。
明朝时期总兵就是相当于军区司令员跟政委,总兵是武将的最高职位,而到了清朝,总兵相当于地方上带兵的武将,地位在总督巡抚之下。
总兵这个官位如果拿到现在来说,这个职位相当于现代军事的军分区司令,虽然有较高的军衔,但是做得也是很基础的工作。
文章标题: 明末多大的官才算是勋贵 动不动被农民军击毙好几个的总兵副将算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9017.html

[明末多大的官才算是勋贵 动不动被农民军击毙好几个的总兵副将算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