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想写古代学子摇头晃脑的跟读着先生,女主在摇头晃脑中昏昏欲睡,怎么写

时间: 2022-09-01 08: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我想写古代学子摇头晃脑的跟读着先生,女主在摇头晃脑中昏昏欲睡,怎么写

鲁迅外貌描写50字,速度啊

记住哦,50字的,鲁迅外貌

1、光溜溜滑滑的皮肤,大大俏皮的眼睛,白白的脸颊,乌黑的长辫,头戴一顶小小的棉帽,构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他——少年鲁迅。

2、鲁迅穿着光亮的丝绸长袍,衣服上绣着龙凤图案,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人,希望自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时,他还是一个少爷——人称小皇帝。鲁迅背起书来真是摇头晃脑的,他闭着眼睛,连头上的辫子都跟着晃起来。当有人说了新鲜的话,少年鲁迅的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眼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他笑起来,也只是淡淡地抿嘴一笑。如此可见,他可真是一个周家大少爷啊!

3、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都知道他是谁了吧——中年鲁迅。

4、鲁迅先生一向习惯穿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安烟。当有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就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他的笑十分明朗,常常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常三根半夜写文章,用笔战斗一生,被命为“民族魂”。

5、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生平事迹:

鲁迅先生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也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民国七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都知道他是谁了吧——中年鲁迅。鲁迅先生一向习惯穿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安烟。

当有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就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他的笑十分明朗,常常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常三根半夜写文章,用笔战斗一生,被命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扩展资料: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书法家,由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之大,使得人们往往忽略他的书法成就。郭沫若曾称其书法“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书法多为行书。综观其风格特点,当以颜真卿《争坐位帖》脱出,上融篆隶、章草意,下掺宋人笔、明清间翰札法,形成了朴质浑厚、外柔内刚、疏朗雅洁、洒脱灵便的艺术风格。

大幅书作,注重章法、结体工稳、用笔凝重朴拙,舍细节而重大体,气缓意阔、气韵直入魏晋,足见其书法艺术修养之精深。小幅信札、文稿,则信手拈来,心闲手熟,因时变体,草草不工而古法具备,常得天真烂漫之趣,足见其早年书法临池之功厚。

少年鲁迅:

光溜溜滑滑的皮肤,大大俏皮的眼睛,白白的脸颊,乌黑的长辫,头戴一顶小小的棉帽,构成了一个聪明活泼的他——少年鲁迅。他穿着光亮的丝绸长袍,衣服上绣着龙凤图案,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的人,希望自家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时,他还是一个少爷——人称小皇帝。鲁迅背起书来真是摇头晃脑的,他闭着眼睛,连头上的辫子都跟着晃起来。当有人说了新鲜的话,少年鲁迅的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眼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他笑起来,也只是淡淡地抿嘴一笑。如此可见,他可真是一个周家大少爷啊!

中年鲁迅:

瘦瘦的身体,黄里带白的皮肤,似乎如同大病愈初的病人一样脸色憔悴,但是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没一根是耷拉着的,都那么长,头顶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胡须——浓密极了,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都知道他是谁了吧——中年鲁迅。鲁迅先生一向习惯穿长衫,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安烟。当有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就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他的笑十分明朗,常常笑得咳嗽起来。鲁迅先生常三根半夜写文章,用笔战斗一生,被命为“民族魂”。
他还是一个少爷——人称小皇帝。鲁迅背起书来真是摇头晃脑的,他闭着眼睛,连头上的辫子都跟着晃起来。当有人说了新鲜的话,少年鲁迅的眼睛立刻睁得大大的,眼里放射出奇异的光芒。他笑起来,也只是淡淡地抿嘴一笑。如此可见,他可真是一个周家大少爷啊!
鲁迅照片或是画像,大多是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促,面堂消瘦,一撇人字胡,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

中秋之夜600字作文怎么写 分段写

1
每个人都看见过月亮,中秋的月亮更圆更亲切,像一个可爱的小娃娃。
看完央视新闻联播,全家人走出家门赏月。今晚的月亮多明亮啊!市民广场一片欢呼。圆圆的,圆圆的月亮的脸,像极了我可爱的小妹妹。月亮看见很多人看她,像小娃娃一样害羞地把身子慢慢地藏到云妈妈身后。云妈妈看见了,说:“不要害羞,你出去玩一下吧,还有好多小朋友在望着你等着你。”月亮娃娃经过云妈妈的再三劝说,终于一点一点地从云妈妈身后探出头来,露出欢喜的笑脸,那么天真,那么可爱。我们又欢呼起来!谁知,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月亮娃娃又害羞了,半边脸儿露出来,半边脸儿又隐藏在云妈妈身后。
我焦急地望啊望,盼啊盼……过了很久很久,已是深夜十点半了,奇怪的是月亮还像娃娃一样害羞,躲在云妈妈身后不肯出来呢!
又过了一会儿,微风吹来,云妈妈向北移了移身子。终于,月亮娃娃勇敢地望着我们,完全露出了她那胖乎乎、圆都都、笑眯眯的脸蛋儿。月亮娃娃散步在深蓝深蓝的夜空,给赏月的人们带来了光明、憧憬、欢乐……
秋天,嫩嫩的季节,树叶一不小心就掉了;八月,浓浓的月份,桂花香飘中有着欢乐的气氛。八月中秋,点缀着整个漫长而无生机的秋天,使秋天更具有魅力。在桂花树下,泡一壶好茶,在欢乐的气氛里和亲朋好友一起肆无忌惮得聊天,这就是故乡八月中秋最美的时候了。
一年的中秋总在国庆节前后,这可乐坏了我们这些小孩,因为学校通常会在星期六、日不可,然后来一个特长假,那样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了。大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可以跟家人好好团聚一下。所以,气氛在不知不觉中融洽起来。中秋前,人们就开始忙了,为小孩买衣服,为祭祀祖宗而准备,为赏月买月饼、鞭炮,等等,都有。在故乡,人们不会去买精装的月饼,通常是在一些附近的面包店里买自己乡人做的月饼,没有装饰得很漂亮,却实惠,2元一块,里面还有鸡蛋。但尽管很便宜,在故乡那片穷土地上,这算是奢侈的了。小时侯最喜欢吃这种月饼了,金黄色的诱惑,常常使我向妈妈恳求切给我吃。结果第二天喉咙嘶哑,于是就不能吃了。但经常会忍不住去偷吃,或者忍着痛大声喊,以欺骗爸妈喉咙不痛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得知妈妈那时是知道我喉咙还痛的,但还是给我吃了。现在想来,觉得很好笑。在吃的时候,还经常为鸡蛋的大小而和姐姐争吵,最后通常被爸妈打,不欢而散。吃月饼好时,没有用刀子或叉子,也没有如同绅士般慢吞细嚼,这样的吃法在村里会被人当另类——这小子给我装起斯文了!通常我们都是狼吞虎咽的,管他什么风度不风度的,有得吃,吃得多就风光。最后,咽着了,用手捂着喉咙吓转,这时妈妈会给我端来茶水,让我慢慢解渴,还拍着我的后背说:急什么啊!家里有没有让你给吃穷了。现在想来,大概是那时对月饼的渴望吧!毕竟在平常的生活中上很少有的。现在搬进了城里,扮起了斯文,觉得对不住老乡,后来回老家看时,发觉大家一样,都被“时代的文明”所影响,也就不会怪自己了。
到了中秋那天,故乡在前几天所积蓄的热闹才爆发出来。在早,小孩就穿着新衣服满大街乱跑,早餐也没有吃多少,因为中午要祭祀祖宗,所以留着肚子去“吃大餐”。其实对与我们现在来说也不是什么大餐,但对于那些孩子们就不一样了,父母在这天不会管你,你只管玩,玩累了回家有东西吃,这就很不错了,在平时是没有这么好的。在祭祀祖宗之后就将“祖宗炉”搬掉,然后开始吃祭祀的东西了,意思是祖宗想吃,家人再吃,表现出对祖宗的尊敬。吃完后,大人们还在收拾碗筷时,小孩已经在床上睡了,因为晚上还要熬夜赏月,可见赏月在孩子的心中很重要。大人们在收拾碗筷就会去准备晚上拜月亮和赏月的事情,最后才和孩子们要一起睡觉,等待美丽的夜晚。大约在晚上七点半的时候,人们就在街道上摆起了自家的桌子,然后把月饼和一些食物放在桌子上,开始拜月亮。整个街道很热闹,大人小孩都很高兴。这时,我们会到村里的其他地方看看,或者去放鞭炮。我们的村子很大,约有一万多人,我们几个伙伴会趁这个时候把全村逛一遍,随便去放鞭炮。路上遇到了有人恶作剧向我们扔鞭炮,我们就会反扔他们。但这很少,我们通常去村后面的一个土堆上,看青年男女在拥抱时,就在旁边放一颗鞭炮,“啪”的一声,女的吓着了,往男孩身上扑过去,羞涩地依偎着,然后回头小声地说:臭小子!我们就会偷偷地笑。但也不是总能当“媒婆”,有时我们会在人拥抱的时候吓一吓他们,结果被追着跑,但还是觉得很好玩。在逛的时候,看到别人家的月饼在外面的桌子上,觉得很好吃,不禁指指点点,这时在同村的姐姐们就回叫我们这些小的别丢人显眼,想来,一定被别人笑掉了很多大牙。在逛完回来的时候,正好拜完了,就开始大吃特吃,水果啊,月饼啊,饮料啊,胡乱地吃,疯狂地吃,反正没有人怪我们。在院子里,大人们把茶具拿出来,开始泡工夫茶,并且在桌子上摆着月饼,和孩子们一起享受。孩子们吃着月饼,在院子里快乐地奔跑着,游戏着,累了就喝茶,吃月饼。大人们就谈天说地,聊家常,气氛十分好。天晚了,有的孩子已经在母亲的怀里睡着了,没睡的孩子就有幸吃到美味的面条……
最后,在老灯的熄灭中渐渐静了下来,乡村被中秋点缀得焕发光彩……

2

昨天的月亮已经够圆了,又大又明亮,今天应该可以用圆规比着在天空画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月亮了吧。我这样想着出了门,准备赏月了。
  因为饭吃得太晚,我没有看见月亮升起时的样子,不过,它一定是缓缓地升上蔚蓝的天空,又同时慢慢地把清辉撒向凄凉的大地,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幕呀!
  七点钟我下了楼,来到了小区的中央,望着那皎洁的月亮,我的脑海里突然呈现出童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景象,我真为她感到悲伤,月亮上多冷清啊!我还想到了吴刚砍桂树和玉兔捣药的场景,他们一定很辛苦吧!
  再看看清澈的水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就浮现出一轮圆圆的明月了。
  我突然喜欢上月亮了,便向它跑去,可它却那么不领情,我向它跑一点,它就向后退一点。终于,它被高楼挡住了,它看不见我,我也看不见它,我趁次机会向月亮消失的地方奔去,呵,它没动,它中计了!我得意地朝着月亮做了个鬼脸,开心地笑了起来。
  天色晚了,我向月亮招了招手,转身向家里走去,或许它还想追我呢,不过我可不奉陪了!
  我觉得月亮就象一个淘气的孩子一样,我喜欢和它一起玩儿。

  小学生中秋节作文:中秋之夜
  中秋之夜,一吃完饭,妈妈叫我陪来达州读书的表哥去中心广场去赏月,我高兴得差点跳起来。
  我们来到中心广场,只见一轮皓月当空,犹如一个大银盘悬于空中,地上灯光璀璨,恰似星斗撒地。在皎洁的月光和璀璨的灯光交辉下,出来游玩的人可真多啊!有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的爷爷奶奶,有牵女抱子的叔叔阿姨,有追逐玩耍的大姐姐小弟弟。我和哥哥漫步在这茫茫人海中,看不够张张笑脸,听不完声声欢语。
  突然,表哥驻足不前,抬头仰望着天空,我也随其观之。此时的圆月更是明亮,月中那棵桂花树明晰可见,吴刚正在树下休息,双手捧着个葫芦在喝酒。"哥哥,你看见到桂花树,看见吴刚了吗?"表哥没有答应我。我一看,表哥流泪了。我不解地问:"哥哥,你怎么啦?"表哥哽咽着说:"我想我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了。"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姑父和姑姑长年在广东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表哥长期跟着他爷爷、奶奶,现在又远离爷爷、奶奶在城里来读中学,能不思念亲人吗?
  此时此刻,我已无心赏月了,便拉着表哥回家。心里总想:这桂香月圆之时,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多好!

3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本来应该开开心心过节的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知道为什么吗?是这样的: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星期五也就是前两天,他去出差了。下个星期,他要是能回来就不错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泪水夺眶而出。
  我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您怎么能不回家过中秋呢?您中秋不回家是因为工作,我不怪您。可是,我想,您不会忙到连电话也没空打吧?要不是我挂电话给您,我看您到现在还没有往家里挂电话吧!"
  夜幕降临,隔壁的王叔叔一家都聚在一起过团圆节,整个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止。邻居热闹声、餐桌上佳肴的美味,连同浓郁的酒香越墙传进我们房间。这一闹一寂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那不争气的泪水流了下来,豆大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以示安慰,可我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说:"不要哭,爸爸不在家,妈妈陪你过中秋。"
  八点钟了,月儿又明又圆,照着我们孤坐的娘俩。
  那月亮时而现出身,时而钻进云里,时而躲到建筑物的身后……
  哎,不知爸爸现在在干什么……
4

 听人们说,今年的月亮要比往年的月亮更大、更圆、更亮。于是在中秋的晚上,我们邀上三俩好友,一行七人驱车来到蠡湖公园。
  公园里游人如织,原来人们不约而同都来观赏明月了。我们走到供游人休息的桌椅旁,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月饼和水果。坐下来,一边吃着香甜的月饼,一边观赏着美丽的月亮。望着宛如银盘的明月,我仿佛看到嫦娥裙裾飘飘,正翩翩起舞,好像望见吴刚正用力地砍那棵桂花树,似乎瞧见玉兔手拿玉杵,正跪地捣药。我们一个个头顶明月,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
  吃完月饼,赏完明月,我们开始了"环湖一游"。这时,我才发现这儿美丽极了。绿草茵茵,虽然没有鲜花点缀,却仍然生机勃勃。小河也依然流淌,"哗哗"地唱着歌向前方流去。五彩缤纷的霓虹灯像朵朵夺目的鲜花盛开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漫步在幽静的长廊上,欣赏着良辰美景,感受着习习晚风,此刻我真觉得文字是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无法表达这惬意的感觉。
  啊!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月亮,怎不让我生出一种愿与清风作伴,明月共眠的愿望呢?

5

我的盼望中,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终于盼到了。
  吃完晚饭,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出去玩儿,我们一边散步,一边赏月。
  “今晚的景色太美了”。我情不自禁地叫道。可这月亮躲在云里不肯出来,不一会儿她才露出半个脸,像个害羞的小姑娘;又过了一会儿,月亮终于出耿了。它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这个今晚便变得更加
  浪漫了。
  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呼喊声:“一帆,吃月饼啦”!
  我馋得直流口水,像箭一样冲进家门。一到家,月饼已经端上桌了,我们选了一个最大最圆的月饼分成了9块。大家说说笑笑,幸福甜蜜地吃了起来......
  这时,爸爸担心地说:“不知道四川灾区的小朋友怎样度过这个中秋节。”
  “是啊,”我想:“没有爸爸妈妈的中秋节,怎么能感觉到幸福呢。”
  “你错了,此刻有千千万万个家庭在关爱他们,有千千万万个父母在牵挂他们。他们也是幸福的。”妈妈深情地说。
  那就请嫦娥姐姐将我们全家的祝福带去四川吧!
  祝灾区的小朋友们也能中秋节快乐!
6

10月3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在阳台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就连我家也不例外。
  我和家人一起在阳台赏月。刚刚升起来的月亮倾泄下了一片清辉,月亮亮灿灿的,慢慢地,慢慢地变成了白色。月光静静地洒在了地面上,整个世界都被罩上了一层银色的光,镇上像被笼罩着薄薄的银纱。月亮穿过了云朵,将光辉洒在了马路上,马路就好像是用银子铺成似的。它还将月光倒映在了水面上,晚上的风一吹,河面上就波光粼粼的。
  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女孩,一会儿躲进了云里,一会儿又从云中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将大地浸成了梦幻一样的银灰色。看着月亮,又不禁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人们是为了纪念嫦娥才将八月十五定为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还令我想起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李白思念家乡的感情。使我不时想起了驻守边疆的战士在中秋节这个日子里不能与家人团聚。
  我过了一个快乐的中秋节。
7
中秋之夜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俗话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是今年我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从早上起天空中就飘洒着蒙蒙细雨,天阴沉沉的。看来我们今天晚上无法看到那皎洁的明月了。
  到了夜晚,我们一家人围成一桌吃着团圆饭,开开心心地聊着天,我和弟弟吃着圆圆的月饼,不时地望着夜空,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中秋之夜。
  去年的中秋,一吃完晚饭,我和姥爷等一家人便迫不急待地来到了汉江边赏月。“出来了,出来了”我兴奋地叫起来。月亮从云层中露出头半张脸,害羞得像个小姑娘。慢慢地,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大玉盘,月亮犹如一个穿着白色纱裙的仙女,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明月嵌在天幕上,从月光中我仿佛看见了嫦娥姐姐在孤单地哭泣,她双手抱着玉免想念着自己的亲人。这时,姥爷叫住了我,“快看那里,好美呀!”原来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个水中月,江水倒映着周围的灯光,再衬托着美丽的圆月,真像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看到此景,我忍不住作诗一首:中秋赏月月儿圆,湖水映色月极鲜。悠悠长河似画卷,我们一家共婵娟。众人一听,连夸我说“不错嘛,兴致蛮高,还能作诗了。”我得意地笑了……多么难忘的中秋夜啊!
  这个中秋节虽说有些遗憾,没有见到嫦娥姐姐,但我过得同样愉快,一家人其乐融融过节,团团圆圆吃饭才最重要。
8、
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
今天是中秋节,爸爸上网给我查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资料,我看到资料上说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中秋节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所以,中秋也称“团圆节”。
爷爷给我讲了中秋吃月饼的来历,在元朝的时候,朱元璋和他的部下已经做好起义的准备了,但朝廷的官兵查的很严,传递消息很困难。军师刘伯温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属下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月饼里,派人把月饼送到每个家里。很快,徐达就攻下了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朱元璋很高兴,将月饼赏给大家。
此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中秋节的晚上,奶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吃完饭后,我们把月饼和柚子搬到阳台上,这时月亮已经升到天空了,奶奶告诉我,吃月饼要看着月亮,这样眼睛会变得更明亮,我们在阳台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
这个中秋节我学到了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这真是个有意义的中秋节。

9: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10:
中秋节的晚上,月光柔和,凉风习习,我们全家聚在一起,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月饼。突然,爸爸兴致勃勃地说:“我们来猜谜吧!”我和妈妈都同意了。
这是抢答谜语,大家轮流出题,另外两个人抢答。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一题扣十分,从一百分开始计数。
第一个是爸爸出题:“一间小黑房,不能开门窗,窗儿开一开,万物能进房。打一日用品。”大家思考起来,我也手托着下巴思考起来。忽然,我看到了桌子上的照相机,就没往下想,说:“是不是照相机?”爸爸连连点头,说:“给你加十分。”我高兴地吹起了口哨。
轮到我出题了,我故意放慢速度:“一个老头九十九,天天早上喝冷酒。打一日用品。”大家有沉入思索。妈妈说:“是不是杯子?”我摇摇头。大家又想了起来。爸爸突然发疯似地喊道:“水瓢!水瓢!”我连忙点点头,说:“给爸爸加十分,妈妈减十分。”爸爸得意地望了望我们,哼起了小曲儿。妈妈则无奈地摇摇头。
好不容易轮到妈妈出题了,只见她先想了一会儿,说:“我出一个超难度的谜语,一物生来两面坡,坡顶好像马蜂窝,对着蜂窝吹口气,陪你唱起动听歌。打一乐器。”“是排箫吗?”我问。“是小号吧?”爸爸说道。妈妈对我们摇摇头,因此我们非常生气,因为好不容易夺来的十分被抢走了,我和爸爸都气得咬牙切齿直跺脚。我想起了电子琴上写的一些乐器:大号、圆号、唢呐、单簧管、口琴……对了,口琴!我连忙说:“口琴!”妈妈说:“对!给你加十分。”
“现在我宣布:获得第一名的是谢文君同学,第二名是我本人,第三名是妈妈!”爸爸像个主持人似地说。
这个中秋节过得真愉快!

11:
中秋,对我来说,也只不过就是吃个月饼,没有多大的乐趣。这几年都是在学校过的,老师也会发个月饼以表示节日到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嘿,今年的中秋可不同了,节日在星期五,我可以回家过中秋了。想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桌上放着一盘月饼,然后大快朵颐,心里便美美的,只是——表哥和表姐居然凑热闹说要来我家,看来我可得早做准备了。表哥表姐学问好,每次在一起,就会合起来“对付”我。表哥自诩李白,只不过人称“诗窃”,他专门改别人的诗,然后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自己的了。表姐也不差,应付应付表哥还是绰绰有余的。最可惨的还是我,他们的长处恰恰是我的短处,正好这又是中秋,诗兴大发的日子啊!
一放学,我就往家赶,还没进家门就傻眼了:表哥表姐早已到我家了。我几乎什么也没准备!唉,不管了,豁出去了,只能随机应变了,准备应战!我很快跑上了楼,把身上的大包小包甩个满地,然后“哗哗”地一阵乱翻书,几乎把家里所有有关“月”的诗句都抄了下来,还读了好几遍——到时候把这些纸条拿出来可不好意思啊!
吃过晚饭,月亮出来了,又大又圆,好一个明亮的大银盘!我们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放上茶水、月饼、果盘,兄妹几个围着桌子,喝茶,嗑瓜子,天南地北地畅聊。
没一会儿,表哥终于熬不住了,说:“大妹,小妹,我们来玩个游戏吧!简单点,就看谁说的诗句多,前提是诗中必须带‘月’字,怎么样?”表姐自然不甘示弱,当场叫好。我也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个还算简单,毕竟在学校里还读过几首古诗词的,应该还能应付。
作为东家,他们要我带个头,从我开始。我连忙随口说了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姐接口:“明月当空照。”表哥装出一副书生模样,摇头晃脑道:“玉梯横绝月中钩。”就这样,我们依次“接龙”带“月”的诗句:“蓬莱宫中日月长”,“行宫见月伤心色”,“泗水文章昭日月”,“两表于今悬日月”……
表哥越说越来劲,还没轮到他说,就接了下去:“明月几时圆?”“十六!”突然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弟弟。表姐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表哥咧着嘴说:“过来,也算你一个,小子!”
这一声“十六”打断了我们诗句接龙的气氛,表姐说:“算了,各人作一首诗就是了,别在这儿充当诗人了!明天就要回学校了,今天可是特地回来,我们兄妹几个好久不见了,正好趁这个节日聚一聚。”对啊,听表姐这么一说,还真是!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相聚了,我还真记不清了。
言归正传,表姐提议作诗,这下完了,我哪会作什么诗啊,作出来还不笑掉人家大牙!表哥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你们啊,也就别在这大好月光下丢人现眼了,听我作一首就好了。”说罢,站起来面朝明月,吟诵道:“明月几时圆,把茶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夜是何节……”还未等表哥念下去,弟弟就嘲笑道:“平时都要偷李白的诗,今天改行偷苏东坡的词啦!”弟弟说完撒腿就跑,表哥紧追了出去,我和表姐笑成了一团。
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聚必有散。待表哥表姐走了之后,我收拾“残局”时才发现月饼一个也没动过,我笑着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只见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一句诗:“更入清风明月。”原来这些月饼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肯定花了他们不少心思和心血……
这个特别又新鲜的中秋“圆月诗会”,让我难忘。

一共有十一篇。
中秋夜寻月
中秋佳节,月色撩人。
吃过美味的月饼,话过有趣的家事,老人孩子都已经慢慢的醉入了甜蜜的梦乡,庭院内外显得一片静谧,只有那架葡萄藤上层叠的叶片不时被清风惊扰的哗哗声。
月色如水,静静地铺排在庭院内外,山村之间。
夜,遁去了尘世的喧嚣,给山村带来一份难得的宁谧与和谐,而我却满心兴奋,失眠了。
蓦地,一抹月光款款的,悄无声息的溜了进来,出现在床前的书桌上。顿时,整个房间都明亮了起来。
我是喜爱月的,对中秋之月尤是挚爱。于是我重新穿好衣服,寻觅这美妙的月光。
开了门,穿过小路,不远处就是野外。这时整个月便呈现在我的眼前了。八月十五的月是旖旎的,纯洁的,带着款款的深情,撒落一地的清辉。
秋夜,月华如水。远处黑黝黝的山脊勾勒出一幅清晰的轮廓,越发显得崔巍了。
河流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很突出,溪流是欢快还是悲伤,谁也说不清楚。只是它千百年的就是这样流淌着,从来没有改变过,或许这就是它的初衷吧。
从容的涉河,坐在河中央的岩石上。我仰头寻找令我痴迷的月光。柔柔地,温润地,不带有任何的纷纭,不带有任何的芜杂。
只是一缕清辉,只是一份宁谧,这就已经足够了。能在这样的夜里,寻找到一个如此的境界,我心已经满足了,无需再满世界的寻找安静。
夜,渐渐的凉了。露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可是我的心里很是愉快,很是高兴。心里觉得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愉快了,于是心底生出一种别样的情绪来。
月光无声的流淌着,河水也在无声的流淌着。夜,消去了所有的声响,让所有的东西沉浸在宁谧之中。
我感到了丝丝的凉。按说,现在不是很冷的季节,为什么在我的心中还是这样的寒冷呢?
白天,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疲于应付,使我焦头烂额。白天的延续,经常使我在夜里不得安宁。我经常的处于失眠的境地,因而显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而月光是公正的,特别是这中秋之夜的满月,它不因我的渺小而鄙视我,它不因我的成功而阿谀我,它一直就是默默的看着你,看着你走的每一步。
找百度

五年级中秋节作文,我今年五年级了,你们知道快过中秋了,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中秋节日记今年是2021年,给参

庆中秋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中秋月夜

吃了晚饭,丁零零,电话铃响了,原来是爸爸要带我去看烟火。我听了真是兴奋不已。在等待爸爸的间隙,奶奶和我一起到阳台上去看月亮,因为今天多云,无数颗繁星全都躲在云层里,一轮圆月像光华四射的水晶球挂在天空,照亮了漆黑的世界。树啊,河流啊,房子啊,全裹在一层银色的、薄薄的轻纱中,皎洁的月光如倾泄的清流,注满大地。

爸爸的摩托车声从窗外传来,他大声地喊道:“俪俪,快点下来,再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的。”我马上穿了一件衣服,迅速地下了楼,车“嘟”地一声离开了家。一路上,凉风阵阵,开始觉得蛮舒服,渐渐的,感觉有点冷,让我尝到秋风的滋味,幸好衣服穿得多。快到行政中心时,前面的汽车、自行车都堵住了,我们的车只能停停开开,开开停停,慢得像龟爬。我心里真着急,眼看着前边快要到目的地了,可路上就是人多开不快,可能是全嘉兴的人都想办法跑出来了,想看看这难得一见的美妙烟花。好不容易,在交警叔叔的指挥下,我们停了车,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天上的圆月跟随着我,今晚是团圆的日子,月色是多么迷人。突然,天上“啪”地一声,礼花像流星一样出现了。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万紫千红。“哇!”真好看啊!人山人海中叫好声一片连一片,使人忘记了白天的疲劳和夜晚的寒冷。今晚烟花连续绽放了近30分钟,一会儿如天女散花,一会儿又有繁花似锦的“菊花”布满夜空,一会儿晶莹透亮的“星星”向你扑来,一会儿又见“五彩蘑菇云”向上升腾……

烟花晚会结束了,人们陆续回家,我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身子,迎着中秋的凉风,回家了。天上的明月还是那么圆,那么亮……

[后记]:

中秋夜晚的月色,太美了!那五彩缤纷的烟火,在我的脑海中怎么也挥之不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中秋节作文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家乡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或许两者兼而有之。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我们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说她是积蓄,是由于夏收才过不多时候。说她是开端,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融着人内心即将收获的欣喜。我想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体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圆圆的月光之下, 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上了市。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妈妈每年都要亲手给我们做月饼吃。妈妈做的月饼外观象大饼,很厚实,新鲜的面,新鲜的馅。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烙出来的,上面都有用农家的大碗所刻画出来的月的图案,其中又有桂花雕印出的花瓣。馅,也很特别,主料是红塘,里面放些芝麻、清红丝,果仁、葡萄干什么的。新做出的月饼,蒸的,柔软可口,适合老年人;烙的,外焦里嫩,年轻人情有独钟。你看,新端上来的月饼,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真令人垂涎欲滴!

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瓜果一应俱全,但是我还是喜欢吃妈妈做的月饼。月饼的花纹虽然没有太多变化,但是花纹总是那么的清晰,那么均匀,那么好看。所以一赶上中秋过节回家,总要吃上两大块儿,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因为从餐桌上我看到了祖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水平变迁。

你看,农家餐桌上,除家禽肉类,传统的蔬菜等食品外,越来越多的餐桌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肉类、蔬菜、海鲜。

“无酒不成筵席”,喜庆的日子,中国人总要饮一点酒。过去,多是二锅头等高度白酒,现在人头马、茅台等国宴酒也堂而煌之地上了百姓的餐桌。这些都预示着祖国经济的崛起,百姓日子的红火。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小康生活不再是蓝图上的规划和设想,而是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她每年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收获。我愿意在这种意境中感受亲人的关爱,品味生活的哲理,体会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中秋节就就要到了,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圆、更明,更祈望我的亲人愈加健康、我的家乡愈加美丽、富饶;也从内心起期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或许,这就是我中秋情结的真谛。

中秋赏月

适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见一轮圆月,但不是我们常说的一轮皎洁的圆月,天空中有层层清云,如烟似雾,弥蒙在月光下。月晕恰恰是这圆月与清云的红娘,牵于二者之间,淡淡的点上一圈,既不喧宾夺主,又有万般娇态。
有人说,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这似明眸的圆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实为不妥,谚语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云生月隐,神秘、迷离。此中秋圆月虽不及西子之善睐明眸,却独具情调。
我愿随月在云中漫步,听她讲古老的传说;也愿站在静处悄悄凝望。不过,这一切都化为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这才是真实的接触,是老朋友的祝福。许多人愿意在屋中欢饮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却更喜欢在宁谧的夜晚,在高高的阳台或户外倾听月的歌声,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
我曾读过唐人曹松的《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也曾看过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绝对,还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这些难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诗抒发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发对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发哀愁。他们均写月,写月的无私公平普照大地,写月的淡淡月光给人的安慰,纵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圆月。月亮从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恬静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圆月,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传世之作;又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而我却没有这样的哀愁,我记起台湾的地震,它牵动着我也牵动着亿万炎黄赤子的心,一片片温暖跨海传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为此感人之举默默流泪。她,繁忙的信差,祖国人民的安慰由她传达。那么,原来思念、温柔、美好、恬静的象征中,更应添上一笔关爱和帮助,使无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这月光虽不及太阳炽热的光芒,但却更能唤起联想——在困难之时,定有人伸出无私的手,给你帮助和温暖。这联想不是对世俗的乞求,而是我们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类年轻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纳百川,这中秋圆月仿佛是平静的大海吸收这每个人的思索,在她的温柔恬静中,思索的波涛也在缓缓地释放,化成云雾环绕其周。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这意境荡涤我陈旧的思想,冲刷掉世间的不平。或许你对这圆月还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请开启你思维的闸门,畅想明天,畅想属于自己的“心月”吧
中秋节

中秋,对我来说,也只不过就是吃个月饼,没有多大的乐趣。这几年都是在学校过的,老师也会发个月饼以表示节日到了,大家聚在一起热闹热闹。
嘿,今年的中秋可不同了,节日在星期五,我可以回家过中秋了。想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坐着,桌上放着一盘月饼,然后大快朵颐,心里便美美的,只是——表哥和表姐居然凑热闹说要来我家,看来我可得早做准备了。表哥表姐学问好,每次在一起,就会合起来“对付”我。表哥自诩李白,只不过人称“诗窃”,他专门改别人的诗,然后就“名正言顺”地成了自己的了。表姐也不差,应付应付表哥还是绰绰有余的。最可惨的还是我,他们的长处恰恰是我的短处,正好这又是中秋,诗兴大发的日子啊!
一放学,我就往家赶,还没进家门就傻眼了:表哥表姐早已到我家了。我几乎什么也没准备!唉,不管了,豁出去了,只能随机应变了,准备应战!我很快跑上了楼,把身上的大包小包甩个满地,然后“哗哗”地一阵乱翻书,几乎把家里所有有关“月”的诗句都抄了下来,还读了好几遍——到时候把这些纸条拿出来可不好意思啊!
吃过晚饭,月亮出来了,又大又圆,好一个明亮的大银盘!我们在院子里摆好桌子,放上茶水、月饼、果盘,兄妹几个围着桌子,喝茶,嗑瓜子,天南地北地畅聊。
没一会儿,表哥终于熬不住了,说:“大妹,小妹,我们来玩个游戏吧!简单点,就看谁说的诗句多,前提是诗中必须带‘月’字,怎么样?”表姐自然不甘示弱,当场叫好。我也长长嘘了一口气,这个还算简单,毕竟在学校里还读过几首古诗词的,应该还能应付。
作为东家,他们要我带个头,从我开始。我连忙随口说了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表姐接口:“明月当空照。”表哥装出一副书生模样,摇头晃脑道:“玉梯横绝月中钩。”就这样,我们依次“接龙”带“月”的诗句:“蓬莱宫中日月长”,“行宫见月伤心色”,“泗水文章昭日月”,“两表于今悬日月”……
表哥越说越来劲,还没轮到他说,就接了下去:“明月几时圆?”“十六!”突然响起一个稚嫩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弟弟。表姐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表哥咧着嘴说:“过来,也算你一个,小子!”
这一声“十六”打断了我们诗句接龙的气氛,表姐说:“算了,各人作一首诗就是了,别在这儿充当诗人了!明天就要回学校了,今天可是特地回来,我们兄妹几个好久不见了,正好趁这个节日聚一聚。”对啊,听表姐这么一说,还真是!到底有多长时间没有相聚了,我还真记不清了。
言归正传,表姐提议作诗,这下完了,我哪会作什么诗啊,作出来还不笑掉人家大牙!表哥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就笑着说:“你们啊,也就别在这大好月光下丢人现眼了,听我作一首就好了。”说罢,站起来面朝明月,吟诵道:“明月几时圆,把茶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夜是何节……”还未等表哥念下去,弟弟就嘲笑道:“平时都要偷李白的诗,今天改行偷苏东坡的词啦!”弟弟说完撒腿就跑,表哥紧追了出去,我和表姐笑成了一团。
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有聚必有散。待表哥表姐走了之后,我收拾“残局”时才发现月饼一个也没动过,我笑着拿起一个,咬了一口,只见里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一句诗:“更入清风明月。”原来这些月饼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做的,肯定花了他们不少心思和心血……
这个特别又新鲜的中秋“圆月诗会”,让我难忘。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节终于到了,人们兴高采烈,以各种节目形式来欢度这个传统节日。这天刚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里聚餐,庆祝生日,共度佳节。
来到酒店门口,哗!那里人山人海,连泊车的位子都没有了,人们把酒店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幸好我们预先订好了四张桌,看到整个饭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欢乐景象,我心里特别高兴,尽情地品赏着各种各样的海鲜和名菜。
吃完晚饭,我们就到海滨泳场看花灯。这时,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又大又圆,把整个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气特别好,九点十五分,我们来到目的地时,沙滩上已经灯火辉煌,游人如织了。我们沿着沙滩一边观赏一边向前走。走进大门,“奇灯异彩耀水湾,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对联则提醒游人千万不要忘记了在此赏月的大好时光。进入泳场,只见偌大的泳场里到处都是火树银花,奇灯异彩。游人的欢歌笑语此起彼伏。沙滩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摆开锅碗瓢盆,搞起烧烤;有的在沙滩上铺开塑料纸,放上月饼、饮料等等,围在一起,对月举杯;有的人还手拉手跳起舞;热闹无比。
今天晚上的花灯令我大饱眼福,真是流涟忘返。当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圆圆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们的后面。
今天是我这么多年来最累的一个中秋节,上午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参加20-40公里的野外拉练!包括平日里在办公室的行政人员都要随班级进入团队,我所在的团队是路程最远的,早上8:30学校举行完简单的仪式,我们就出发了,一路浩浩荡荡的队伍出校门后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挺进,两千多人的队伍要出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校经过周密的布置,大概十五个学生一个老师的比例安排了此次活动,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促进师生情谊。途中经过了铁路和四个十字路口,体育组的老师和护校队的同学在每个路口都会用标准的姿势指挥过往的车辆,班主任和跟班老师也都尽心尽责,我们的目的地是曲回电站,主要是让机电系的学生和水工的同学去见识一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大工程。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路途,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都有些累了,就在大坝的河提上休息了一会,然后专业老师就分组组织同学们进行讲解。大概半小时后,考虑到下午还有活动,我们就整队清点人数往回返。实在是累的两腿发直,但为了给同学们做表率,我们强打精神继续前进。慢慢的队伍开始有人掉队,有些女生开始喊脚痛,饿;老师们一边给同学们做思想工作,一边积极组织队伍,一点半我们返回了学校,同学们看上去很累,但大多都觉得很有成就感!
下午3点,活动准时开始,设置了有十项素质拓展活动,主要体现全员参与和考验集体合作能力,每个班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以班级为单位,一项项参加各个项目得总分,我们的校长带领着教师队伍也逐项的参加,不管是什么节目,平日里严肃的校级领导和老师们一起参与,而且主动请缨,身先示范。每到一处逗得同学们都开怀畅笑!此刻,校园里换传来阵阵的“一二三”“好嗨好”的声音,看来今天同学们都玩得很开心。不过还有更精彩的活动在今晚7:30开始。主要是师生文艺节目汇演和篝火晚会,很期待!

感想:尽管老师们错过了和家人团聚一起吃饭的机会,但是我觉得校长的倡议是成功的,我们学校很多学生都是外地人,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和其他单位一样放假,也许,学校轻松、老师轻松,但是对孩子们而言是没有记忆的!我想这个中秋节对大家的职校生活是难忘的!
今年中秋节,我过得很快乐。

当天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跑出去赏月了。嘿嘿,我的运气还真好啊,月亮刚好出来!我淋浴在柔和的月光中,几朵云彩不时从月前飘过,“云遮月”更是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朦胧中,我似乎看见了嫦娥,可爱的玉兔正绕着月亮一圈一圈地奔跑。还有……什……什么?吴刚正拿着斧头……不对,现在是高科技时代,应该用电锯!对,吴刚拿着电锯不停地锯桂花树。这家伙,嫌天条犯得还不够吗?以后让他当一个在月亮上捡垃圾的,哼哼!

“喂”爸爸把我从“幻想世界”拉回了“现实世界”。“该吃月饼了”。我听了,飞快地跑回家去,但最后一个月饼已经被吃完了,我大闹起来,还生了一晚上的气呢,真不好意思!

这个中秋节,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但是和家人在一起,我就很开心了。

更多相关文章:

脑袋摇来摇去,笑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怎么写词语

词语是:摇头晃脑

摇头晃脑

【解释】:晃:摇动。脑袋摇来摇去。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出自】: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摇头晃脑的读起来,真是音调铿锵,使人不自觉其头晕。”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得意忘形、摇头摆脑、摇头摆尾、沾沾自喜

【反义词】正襟危坐、一本正经、道貌岸然

扩展资料

1、摇头晃脑的近义词

得意忘形

【解释】: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二:“他把科长看成有天那么大,把他和科长连在一块,他没法不得意忘形。 ”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2、摇头晃脑的反义词

正襟危坐

【解释】: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出自】:郭沫若《学生时代·到宜兴去》:“R先生把我请在一把上位的太师椅上坐下,正襟危坐和我对话起来。”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

摇头晃脑:【基本解释】:形容自己感觉很有乐趣或自己认为很不差的样子。

【拼音读法】:yáo tóu huàng nǎo

【近义词组】:摇头摆尾、得意忘形、沾沾自喜

【反义词组】:正襟危坐、一本正经、道貌岸然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为什么王安石在《伤仲永》中自称为先生(王子)?

在《伤仲永》中,有一小句:王子曰:——————,为什么王安石自称王子?子是先生的意思,为什么他要自称为先生?请给予专业的解答,非常感谢!
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shangzhongyong(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二、正确读法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三、题目意义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好好学习,以致长大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年版)
文章中心
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甚至连常人都不如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
文章的道理
即使有先天的才能,后天不努力学习,再聪明的人也会不行的,“泯然众人矣”既表达了仲永的现状,又表达了对仲永的失望。
四、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赡养”的表现,“收族”,是“团结”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五、译文
金溪县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从没见到过读书写字的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就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仲永感到奇怪,渐渐以宾客的礼节来款待他的父亲,有人用钱财和礼物讨取仲永的诗。他的父亲贪图这样,每天强要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传闻相称了。又过了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特殊之处已经消失净尽了,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六、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 东乡县 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七、重点词句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乡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强拉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比;
27闻:名声
28.泯然:消失的样子。指方仲永的特异之处完全消失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2.固:本来。
33.文理:文采和道理。
34.利:以……为利。
35.可:值得。
36.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7.谒:拜访
38.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八、教材参考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一、全文浏览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二、题目意义

伤,是“怜惜”的意思。伤仲永,即怜惜方仲永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
不过从历史宏观的观点来看,只能说方仲永他爸太蠢,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巡回演出,可你瞧瞧人家。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原文及注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贯、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这是虚岁,他其实四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为意,传一乡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观之。自是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只有两年(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 “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终于成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后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人的天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经过后天的不断的学习。)

四、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五、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生于临江军(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号半山。父王益,进士出身,长期在今江西、广东诸州县任职,卒于江宁府(治今江苏南京)通判任上,全家举迁后久居不去,江宁成为第二故乡。幼随其父遍历各地,见多识广,深谙民情。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出任潍南东路(治今江苏扬州)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知县,遍访东西14乡,部署水利兴修,创导贷谷与民(为“青苗法”之发端),政绩有声,且对理财必须“资之天地”(即靠发展生产)有独特的见解。皇佑三年(1051)再调任舒州(今安徽怀宁)通判。时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闻其文辞政事有声,交表推荐,均以“家贫口众”不愿就翰林馆职,其间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坚请离京出任东南地方官吏,“得尽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点江南东路(治饶州,今江西波阳)刑狱,不久入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书》,力言当从培养、使用人才的各个环节着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财、军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实为后来变法的早期纲领或理论雏形。仁宗赞其文才,拔为知制诰,然对改革不加采纳。再上《时政疏》(又名《本朝百年无事札》;一说呈于熙宁元年,神宗时,强烈呼吁及时改革,“有为之日,莫急于今日;过今日臣恐有无所及之忧”。嘉佑八年(1063)仁宗死,不久母丧回江宁守制,离职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次年改元熙宁。由江宁知府改任翰林学士,应神宗之召,力主变法。熙宁二年(1069)二月,出任参知政事,入主制置三司条例司,准备变法。吕惠卿亦于同时被任为条例司检详文字,成为王安石变法行政副手。是年颁行均输法、青苗法与农田水利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宰相。神宗罢制置三司条例,权归中书。颁行保甲法与募役法(先在开封府试行)。此后三年内渐次颁行贡举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均税法与置将法;免役法在开封府试行次年即推行至全国。熙宁七年(1074),因外有文彦博、司马光,内有三后(仁宗后、英宗后与神宗皇后)激烈反对新法,郑侠献《流民图》危言耸听,又加新法要员吕惠卿与曾布互争失和,神宗权罢新法,愤而辞职凡六次,出知江宁府,离相位而去。次年二月,复相,终因与神宗不合,变法进展困难,一年不到,再次辞相,出判江宁府,退居江宁半山园。封爵荆国公。晚年好佛,闲赋以著述《字说》为娱,仍不忘变法。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次年,哲宗改元 “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先后罢免役、青苗法。是年四月病逝。谥“文”,故史称“王文公”。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及《周官新义》、《诗义钩沉》辑本等传世,余佚。

六、重点词句解释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7.邑人:同县的人;
18.乞:求取;
19.利其然:贪图这样(一次有利可图);
20.扳:通“攀”,牵,引;
21.环谒:到处拜访;
22.使:让;
23.从:跟从;
24.称:符合;
25.泯然:消失的样子。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就近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事后写上了名字,他的诗把奉养父母、和谐的相处作为诗的内容。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着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辞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乞讨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贪图这样,硬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特异之处消失净尽,以成为普通人。

七、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课文研讨”。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教学建议
一、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略加点拨,适当答疑。
二、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仍要重视诵读。课文一定要熟读,最好能背下来。
三、要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 (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有关资料
补充注释
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
[编辑本段]《伤仲永》读后感
小时候才华横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众人”了!
读罢此文,我不禁为之而“伤”。
我“伤”愚昧无知、贪图蝇头小利的方父。由于他的“不使学”,间接地扼杀了一个英才。
我“伤”随波逐流、整日“环谒邑人”的仲永。由于他“不受之人”,直接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写的方仲永五岁时的表现,俨然是一个神童,但他后来才能丧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会落后”。道理再明白不过了———一个人先天的条件再好,后天不琢不学不勤不练,也会成为一事无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场坚定地变“不使学”为“我要学”,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们不是“伤仲永”,而是“赞仲永”“学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会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不断充实自己,厚积薄发,使自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会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奋+1%的天才=成功”当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满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使自己能“更上一层楼”。
读完《伤仲永》这篇课文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我是一块璞玉,定要尽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块锈铁,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针”。

[简评]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除了感悟深刻独到、语言生动精练之外,它的谋篇布局也是非常出色的,“引”“议”“联”“结”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第一步“引”:简要地引用原材料,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以引起读者的同感。(第①自然段)
第二步“议”:从材料体现出来的观点生发开去,分析方仲永沦为庸人的原因。(第②③④⑤自然段)
第三步“联”:联系现实生活,作者用“假设”组段,提出成才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的关系,突出所阐述的观点。(第⑥⑦自然段)
第四步“结”:从材料给人启示的角度提出个人见解,总结全文,表达了“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美好愿望。(第⑧自然段)
该文为同学们写“读后感”提供了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编辑本段]九、历史宏观主义的参照对比的反例
1.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领略各地风光,陶冶情操,签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宫贵族,达官显贵,也结识了许多技巧高超的民间艺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进步,可你瞧瞧人家。
2.三国时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来他们家作客,大家都夸孔融聪明伶俐,只有一个高官不屑,高官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暗指孔融长大后会不聪明,7岁的孔融反诘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后来和孔融成了好朋友,并因此成了孔融他爸的晚辈,虽然他们本来是平辈。
[编辑本段]十、特殊句式
一、省略句:(粗体为句子补充)
1、不使 之 学 2、令 之 作诗 3、受之 于 天也 4、余 还自扬州
二、倒装句:还自扬州 现代语序:自扬州还(状语后置)
伤仲永 文 / 莫少白
荒诞不经的历史演绎,张冠李戴的唐诗宋词,诗人的嘻笑夸张,名人的冷嘲热讽,文笔的酣畅娴熟,现实的映照反观,风趣的寓庄于谐,使小说颇具可读性。
引子——也是末章
很多年以后,我又看到了王安石。此刻在我面前的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神采奕奕令人瞩目的宰相。他骑在一头瘦骨嶙峋的小毛驴上,着一身青色的粗布长衫。稀疏的白色的须发在风中凌乱不堪,脸上如刀刻般的皱纹像一条条蠕动的细小蚯蚓。眼睛似乎再也很难张开,只能在眼皮沉重的一开一合中隐约看到那一点浑浊。他已然垂垂老矣。看到我,他艰难地从驴背上翻身下来,迈着蹒跚的步子走到我面前,干枯的双目里露出些许的欣喜:“你知道方仲永吗?”
我说:“泯于众人矣。”然后背起锄头走向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留下老人孤独地立在料峭的春风里,凄凉地颤抖。
我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有一个叫作诗人的群体。他们桀骜不驯、狂放不羁,曰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对酒当歌、梅妻鹤子,做自由散漫状;他们以贫穷为荣,以奢靡为耻;他们有自己的习惯、礼仪和黑话。我听说过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的故事,人们把他因饥饿而呈现出的根根肋骨称作“傲骨”;我听过一个爱发酒疯的诗人的传说,他因看到当朝皇帝形容委琐老婆却倾国倾城而心生嫉妒,于是趁着皇帝请他喝酒的时候大耍酒疯,要皇帝最器重的小弟给他脱鞋,叫那位倾国倾城的妃子给他磨墨,人们把他的耍酒疯唤做“笑傲王侯”。总之,那时候在我眼中诗人是一种和正常人不同的物种。所以后来当我成名以后,有人称我为诗人的时候我便会脸色骤变,破口大骂:“你才诗人,你们全家都是诗人!”
诗人作为表象的傲气下面,掩藏的是无限的绝望,那是一种好似陷入泥潭的人做完困兽般的挣扎后的状态。所以他们急切地想要别人的认可,他们高谈阔论,把原本完整的句子劈柴般剁成整齐的小段以显示自己与一般人不同的有深度,他们一边叫嚣着“贫贱不能移”云云做清高状,一面频繁出入似海的侯门,为肉食者的腐朽生活再添一笔靡靡之音。在乞讨到一点可怜的酒钱后又一边狂饮一边呼喊“千里马在此,伯乐何在”之类的调子。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迷茫与惆怅。他们的到来是一个必然,也是上天犯了错误后的将错就错。
我在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正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和我爹一起锄地。我爹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我爷爷也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我爹的爷爷还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所以生于根正苗红的三代贫农家的我也成了老实巴交的农民,尽管我觉得自己很聪明。这是不是有点逼良为娼的意思?
我已经记不起多少细节了,只知道那天的太阳是可诅咒的。它像来自地狱的烈火,像吐着阴冷氤氲的无底深渊,像四处播洒恐惧的魔鬼,像蚕食一切无孔不入的瘟疫,像人内心无法填盍的欲望一样可怕。它要把这一切拥入自己的怀中,看着它们在自己的拥抱下青烟寥寥,直至化作尘埃。
在这毒辣的光和热下,我和爹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锄草。老爹真的很厉害,从早晨到现在没有歇息一次。而我这已经是第五次停下来了。每一次都不再想动弹。壶里的凉水早已被滚烫的地面烤热,地头的大槐树也不能再为我遮挡丝毫的暑气。它早没了早晨的坚挺,枝桠残疾了一般无力地耷拉着。原本翠绿的叶子也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佝偻着背,几只知了趴在树干上有气无力地叹息着。
“嘿,加把劲儿,锄完回家!”父亲又喊起了号子。他已经锄完了自己的那一块,正迎头帮我。我仿佛没有听见父亲的话,因为我正在思考关于诗人的问题。我看看天上那白晃晃的一块,脑袋一阵眩晕,一股可怕的脉动猛然从心底传来,敲打着我的耳膜,敲打着我的灵魂。然后我抹抹额头上的汗珠,挥动锄头,在大槐树身上刨出一大块白,抓起一块土坷拉在上面龙飞凤舞:“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写了一首诗。很多年以后,我回想起那个时候,当时的感觉仍记忆犹新。那几分钟就像几个世纪,我完全沉浸在了诗的意境和神韵之中——好吧,也许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神韵,或者说那首后来给我带来很多麻烦的破诗就没有什么神韵——忘却了外界的存在,忘却了灼人的热,忘却了劳动过后的疲惫,忘却了还没有锄完的地,以至于我爹来到我身后都不知道。
前面说过我爹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属于扁担躺下来就不知道是个“一” 字的那种。但俗话说得好,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我爹虽然没什么文化,但诗还是见过的,还见过不少名诗。所以当他看到我写在树干上的那整齐的四行的时候,不禁惊奇怪万分。我爹一向很崇拜会写诗的人,不曾想现在自己家里出了一个,而且这个人还得管他叫爹。
当我写出人生中的第一首诗的时候,王安石正在汴京的街头春风得意马蹄急。
王安石。
如今的王安石早已不是当年的穷酸秀才了,身为朝臣,官居重位。更兼经纶满腹,才华横竖都溢。一手诗文曾让多少英雄垂泪,美人断肠,游子伤神。有野史说:早年的王安石屡屡失意,一时想不开,欲投河自尽。在面对滔滔不绝的连绵波涛之时,心中感慨,乃自言自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说到这里,见一渔翁正唱着渔歌悠然自得地垂钓,又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石虽不才,不敢妄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是饱读诗书,无奈人情冷暖事态炎凉,还不如这渔翁潇洒无忧。”正欲纵身投身河中落个自在,却闻得耳边有人说到:“临川羡渔,不如归而结网。”寻声望去,正是那渔翁。王安石见老者红光满面,虽没有仙风道骨,却也是精神矍铄。正想上前问好,那渔翁却已经划船离开了。
王安石想想老人的话,觉得茅塞顿开,于是放弃了死的念头,重新拾起狼毫,含窗苦读。还就那老者的话自取别号“临川先生”。很多年以后,那是一个春天,王安石又来到了那条河边,他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回忆起那位荡舟离去的渔翁,感叹自己离家多年,功名未成不说,自身如浮萍般在茫茫人海中漂泊,不知家乡今夕是何夕?王安石心弦触动,欣然挥笔道:“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汴京。
大约是都城的缘故罢,汴京的景象总是如此的繁华。各酒店商铺,顾客盈门。有那来自天南海北的商贩、侠客、旅人在此打尖住店,一时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议江湖之事者,话家长里短者,论诗词歌赋者,叙相思之苦者,各得其乐,各有其悲,不在话下;有那媳妇妇人,挑选时兴布匹首饰,争长议短,讨价还价,或因购得心仪之物欣喜,或因买卖不成而惋惜;有那赌馆妓院,早叫小厮粉头立于门前,吆喝呼喊,搔首弄姿,招揽风流浪荡子弟;杂耍卖艺者,各施手段吸引路人;街头小贩,向路人小孩兜售新鲜时令瓜果或新奇小玩意。一时间车水马龙,摩肩接踵。又有那小偷泼皮穿梭其间,企图借机窃取他人财物,或撩拨娇艳女子,戏耍作乐。
此时王安石正坐在八抬大轿中翻阅着一大堆请柬,都是请他去签名售书或讲学什么的。当年一叠文稿只卖了五十文铜钱的王安石现如今已冠上大宋第一才子的头衔,身价更是驴打滚般的上涨。上个月在苏轼的“学士讲坛”上品了一回唐诗,几张发言稿愣是让各大小书社争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一时间洛阳纸贵。
王安石回忆起往昔的蹉跎岁月,想起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展望着美好的未来,忍不住感叹到:“人生啊……”正待接着往下抒情,一封信印入了眼帘。
信是小学时的班主任写的。王安石一捋胡须,脑海里又回忆起那个穿着青布长衫,微驼着背、面容瘦削的夫子来。那时候,他总喜欢背着手,摇头晃脑地念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笸箩,颠倒淋漓咦,千杯未醉呵……”每到这时,他总是闭起双眼,将头仰上去,仰上去……
老师对王安石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衷心的祝贺。同时指出,要再接再厉,力争做得更好。要始终把国泰民安放在首位,把变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为建设大宋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六: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伤仲永改写
我叫方仲永,今年20岁。童年时期,我才思敏捷.天赋极高,曾经被乡里的人誉为小神童,而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个平庸无能的人了,我每天都和爸爸、哥哥一起下地干活,过着普普通通的日子。下面我向你们讲一下我是怎么从一个小天才沦落到一个平庸之辈的。
我出生在金溪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家世世代代的人都是农民。我五岁时,我还没有见过书写工具,有一天我在地里玩着玩着,好像忽然感觉很想写字,就哭着去求爸爸帮我要来这些东西。爸爸对我的这种举动感到很诧异,于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我。我一拿到笔墨纸砚,就马上在砚台上磨好墨,提起笔,蘸了点墨水,在纸上写了四句诗,大致是说孩子要好好赡养父母,同宗族的人要团结友爱,和谐相处。我写完以后还提上自己的名字。我的一系列动作让我父母目瞪口呆,他们问我从哪里学来写字作诗的,真奇怪,这还用学吗,我本来就会!
时间过得真快啊!13岁那年,我的才能大不如从前,可爸爸还是不让我学习.
我这个幼时天资聪颖的神童由于没有学习,以致才华渐渐消失,成年后竟成为默默无闻的庸人。我真后悔,我也有点恨我的爸爸,因为他剥夺我的学习机会。不过,现在说怪谁又有什么用呢?全部责任还是由我自己承担.
因为王安石当时的地位已经颇高了,众人皆称之为王子(也就是王先生),所以他自己也就顺其自然,称自己为王子了。
因为王安石当时的地位已经颇高了,众人皆称之为王子(也就是王先生),所以他自己也就顺其自然,称自己为王子了
文章标题: 我想写古代学子摇头晃脑的跟读着先生,女主在摇头晃脑中昏昏欲睡,怎么写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901.html

[我想写古代学子摇头晃脑的跟读着先生,女主在摇头晃脑中昏昏欲睡,怎么写]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