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有什么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打战的时候是怎么个流程等等

时间: 2022-08-30 21: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有什么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打战的时候是怎么个流程等等

春秋时期的历史顺序以及各个时候的战役改革

历史顺序我就不多说了,先说春秋时期的战役
北制之战(公元前718年)
中原大国中首先崛起的郑国,积极向外扩张,出兵进攻临近的卫国。卫国急忙调遣属国南燕的军队抗击郑国的进攻。郑军北上,还未定出国门即遇到了南燕军队。郑庄公派祭足、原繁、泄驾率领三支军队从正面逼近燕军,吸引其注意力,另源公子曼伯、子元偷偷地迂回到燕军的侧后北制 (今河南荣阳把水镇) 。燕军不了解郑军的意图和部署,认为北制地形险要,放松了戒备,仍按传统正面进攻战法,专注正面之敌。六月,曼伯、子元乘燕军不备,突然从背后发起进攻,大败燕军。这是史书上首次记载迂回袭敌取胜的战例,一直是后世用兵的鉴戒
长勺之战
春秋初期,齐、鲁两个大国为了争霸时有冲突。周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 685年),齐国为继承王位而发生内乱,鲁国扶持公子纠争夺王位,与齐结仇。齐公子小白抢先即位,称齐桓公。次年春,齐桓公不听管仲先修内政、待机而动的劝阻,急于征服鲁国,以报前仇。鲁庄公决心应战。这齐、鲁两军对阵于长勺 (今山东曲阜北,一说为莱芜东北) ,鲁庄公立即命令击鼓攻敌,被曹刿劝阻。曹刿深知齐强鲁弱,绝不能先下手。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恃强两次击鼓发动进攻,因鲁军阵脚不乱,均未奏效。两次进攻,齐军不仅损耗了体力,而且锐气大减,当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冲击时,已是兵疲意沮,战斗力大大削弱。曹刿抓住时机,建议庄公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庄公下令追击,又被曹刿劝阻。曹刿怕齐军佯败设伏,亲自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爬到车前扶手的横木上眺望齐军的旗帜,证实齐军确实溃败以后,才请庄公下令追击,将齐军逐出国境。
灭虢之战(公元前 658年)
春秋初期,晋国传至献公,积极扩军,拓展疆土。晋献公为了夺取崤函要地,决定南下攻虢 (国,都上阳,今河南陕县境),但虞(今山西乎陆北)邻虢的北境,为晋攻魏的必经之途。晋献公害怕二国联合抗晋,遂采用大夫旬息各个击破之计,先向虞借道攻虢,再伺机灭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 658年),晋献公派荀息携带美女、骏马等贵重礼品献给虞公,请求借道攻虢。虞公贪利,又被荀息花言巧语所迷惑,遂不听大臣劝阻,不但应允借道,还自愿作攻虢先锋。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虢国重镇下阳 (今山西平陆境) ,使晋控制了虢虞之间的要道。二十二年,晋又故计重演向虞借道。宫之奇用“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虢、虞地理相连,利害攸关,虢亡虞必亡,劝虞公绝不能答应借道。但虞公认为:晋、虞是同宗,不会相欺,拒不听劝。十月十七日,晋军围攻虢都上阳。十二月初一破城灭虢。后晋班师暂住虢国休整。晋军乘虞不备,发动突然袭击,俘虞公,灭其国。虢、虞亡国的惨痛教训,使后世加强了弱国联合抗击强国的思想
城濮之战(公元前 634年)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楚国为阻止晋国南下,便与其邻国曹、卫结盟,作抗晋前哨。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 634年)冬,楚成王又以宋背楚从晋为名,联合郑、陈、蔡、许等国出兵进攻宋都商丘。宋向晋求救,但晋、宋两国之间隔着曹、卫两国,晋文公见楚联军势力强大,怕劳师远征于晋不利,决定先攻弱小的曹、卫两国。楚国识破了晋国的企图,不为所动,仍继续围攻宋都。宋再次派人求救。晋文公为难了,不救,宋晋必绝交,等于放弃求霸;救吧,孤军深入,实无取胜把握;想请齐、秦相助,又怕两国不答应。后来,晋文公采纳了元帅先轸之谋:让宋贿赂齐、秦,托他们劝楚撤兵,并将曹、卫一部分土地送给宋国,楚见盟国土地被宋占去,必定拒绝齐、秦的调解,这样可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打消其观望态度,站在晋国一边,同时也可断绝宋国降楚的念头。后来,如晋所料,果然出现了晋、齐、秦、宋联合对楚的局面

鄢陵之战
春秋中期,晋、楚争霸中原。周简王七年(公元前 579年)双方议和但都无诚意。十年,楚国进攻位于中原要冲的郑、卫,迫郑叛晋从楚。次年,晋厉公决心重振霸业,率兵伐郑。楚共王得到消息,率楚军及戎兵救郑。两军战于郑地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
楚共王想在援晋的齐、鲁、宋、卫军队到达之前,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于是挑选一个古代最忌用兵的晦日一一六月二十九日,利用早晨的大雾掩护楚军迫近晋军营垒布阵。晋军营前有一片泥沼,不便兵车机动,处境十分不利。有的将领主张坚守待援,暂不出战。但晋厉公想,援军到来尚需时日,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难以预料,决心与楚一战。遂排除不战意见,采纳将士之谋:在营内布阵,并立即着手改善条件,下令将营内井、灶填平,扩大了空间,就地将上、中、下、新四军排列成阵。这样,既解决了出营布阵的困难,又可隐蔽自己的部署调整。楚共王登车观察晋军阵势,看了半天也不得要领。晋厉公在楚旧臣苗责(奔)皇的陪同下,观察楚军阵势,针对楚军精锐集中于中军的情况,苗责皇建议:分晋军精锐加强两翼,先攻破楚军薄弱的左、右军,尔后,集中力量围歼其中军。厉公采纳了他的建议,迅速调整了部署。晋军先发制人,开营发起进攻,沿泥沼两侧前进。楚共王见晋厉公所在中军兵力薄弱,率领王族亲兵兵车及中军攻击晋厉公,被晋大夫魏铮射中左目而被迫后退,故未能及时支援两翼。楚军得知共王负伤。军心动摇。晋军趁势猛攻楚左、右军。楚右军及郑兵最先不支退却,从而影响了中、左军,楚军阵势大乱,伤亡惨重,公子伐被俘,只能收兵。晋军亦停止进攻。经此一仗,楚军虽然失利,但主力尚存,遂利用夜晚积极修整兵器,补充兵源,准备来日再战。楚共王召集主帅子反商量应敌之策,子反却因醉酒无法议事及指挥作战,自料难以取胜,遂率军回师。
崤之战(公元前 628年)
春秋中期,秦国欲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 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晋国侦知,命先轸率军秘密赶至崤山,并联络当地姜戎埋伏于隘道两侧。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著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此外还有鞍之战,齐桓公图霸中原之战,吴越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的改革:越国,范蠡改革,使越国成功灭吴;乐毅燕国变法 ,使燕国获得伐齐战争胜利;秦穆公改政,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国,伍子胥变法,使吴国大破楚,越两国;李悝魏国变法,使魏国强大;鲁国的初税亩;管仲改革。其中李悝魏国变法,鲁国的初税亩;管仲改革最为有名。
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春秋战役: 繻葛之战 长勺之战 泓水之战 假途灭虢之战 城濮之战 邲之战 鄢陵之战 鸡父之战 柏举之战 越灭吴之战 晋阳之战

战国战役: 桂陵、马陵之战 济西、即墨之战 伊阙之战 长平之战 秦统一六国之战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⒈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⒉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⒊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⒈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
  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郡县政权。
  结果巩固了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⒉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
  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⒊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
  ⒋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
  ⑴废井田,开阡陌。⑵奖励军功,军功爵制。⑶推行县制,实行连坐。⑷迁都咸阳,制定秦律。⑸统一度量衡。⑺焚诗书,禁游学。
  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

希望能帮到你~
是东周的前半期

3历史
3.1 平王迁都
3.2 王室衰微
3.3 五霸争雄
3.4 晋楚争霸
3.5 吴越争霸
3.6 邾分三国
3.7 走向战国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7201/4964267.htm?fromId=27201&from=rdtself

春秋战国时代是怎么打仗的

春秋时代,还是相对较为礼制,周礼还是有人遵守,周天子还是有人尊敬。人们行事也要依礼,战争也不能例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作为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之一,马乎不得。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车战。参战的人员,叫“战士”,称了“士”就是说他们不是平头老百姓,不是奴隶。他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虽然是最低一级。也会有一些供后勤的不参战人员,由奴隶和征夫充当,但是持兵挂甲,登车作战是不可能的。一是他们没经过训练不会,二是没资格。这些下层战士要参加车战,一车标配三人,持弓弩一人,驾车一人,持戈一个。一车四马或二马。三人作战要配合,要协调好,没有长期训练是不行的。另外再考虑战车的造价,马匹的饲养,军队规模就会受到限制,太多的军队养不起,太久的战斗支撑不了。

战前,要先宣战,师出要有名才不会被人说吃饱了撑的。一般会把周天子搬出来,或者把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搬出来,反正在我打你不是我想打你,是因为你不对了我才打你就对了。过去宣战的使者,也不用怕啥,吃好喝好,讲讲《诗》,道个谢走人就行。人回头再派个人回去说,听说上邦大国要打鄙邑,那就来吧。平时边关是没有守备的,说了打这才派人过去。打的地方一般约在开阔的边境上,边境叫疆,战斗地点叫场,合称"疆场"。打起来了,两边车队排开,按礼是当时人数也约好了,你不能多打少欺付人。但实际就呵呵了,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吧。你出二千报一千也没以数你人头是不是多了。打之前,两军对阵,“不鼓不成列”,就说你先来了就吃个烧烤等着,人家后来的得吃处饭,排个阵啥的没排好你不能动手。这准备齐了,再出个人讲一遍你咋 咋不行,比如“尔贡苞茅不入,王祭无以缩酒”。大哥你逗呢,这是说周王想祭祀,过去因为酿酒方法问题,会有杂质和浓度不够问题题,楚子当时一个贡物就是苞茅。偿可以类比作现在的酒起子。这是管仲对楚说的,虽然没打起来,但那个时候也就尿性。要么就说,你爷爷在什么什么时候说过我爷爷坏话,我今天来打你了。也不排除真有值得一战的事。毕竟当时人把礼看得比命大,你国君上位不合法,我就能打你。诸侯之间多有亲戚婚姻关系,本来是我齐国大外甥继王位的,你让个宋国的外甥当了,我就要打你。
现在再回来打仗的事。打之前要致师,就是一边出一辆车来先打一架,《逸周书·克殷》:“ 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 ,帝辛从。 武王使尚父与伯夫致师。可以理解为,“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上前与我一战”。不打是不行的,不打掉面。打不赢没关系,厚着脸皮投降了人家不杀你。然后正式打起来,击鼓,两边车阵对冲,远了弓弩射,近了戈攻,短兵接。冲一遍会损失一部分战斗力量,如果还能打,排好再来冲一次。冲几次就有受不住的一方了。然后就是跑路,你跑的话,按规矩追你五十步,我就不追了,所以有五十步笑百步。跑五十步就安全了还跑那么多做什么。这种作战方式一是人员不能太多,十几二十万的人在春秋时期根本不可能,多了供养不起,也没那么多战士。再就打不久,车坏了就打不了了,那时候一个国也就千乘,万乘是战国时候大兼并之后的事。而且春秋制造业远没战国发达。战事,战役一般一天,多的两三天就打完了,长勺,城濮,这种有名的大战也就几天打完。
打仗的话,受伤倒地不会再受伤害。叫君子不重伤。毕竟大家都是有身份的人也没什么仇恨,没准还是远房亲戚。太老了或者太年轻的,也不会被抓了去当奴隶。春秋时期奴隶还是很普遍,战俘是奴隶一大来源。这叫不禽二毛,二毛一个是白毛一个是黄毛。白毛老者,黄毛小儿。
打仗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意图,让人屈服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一开始不会说是为了人口和土地。在周天子权威进一步下降才会说是要土地要城池,攻城掠地。这是战国和春秋时期战争的一个不同点。
在楚国,和吴越之地,因为和南蛮的作战,加上地形的不便,所以战车的使用没有,步兵为主,这就为步兵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在国与国之间,有时候要去山地打戎狄,也会有一部分步兵出现。北地,面对游牧民族,骑兵也有所使用,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已经骑兵成熟了。
楚王千乘就敢问鼎中原,吴越用三千犀甲步兵就可称霸。

春秋时期的战役需要先下战书,约好时刻地址,而且战书的用词谦善恭顺。两边都会优待敌军使者,要举行宴会迎候,宴会上一定有奏乐和赋诗,使者作为客人也会答谢。

两军对峙,列阵以待,对将,冲锋

那个、关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书、谁知道有哪些、尽量内容是详细些的

春秋:左传,春秋,国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战国:战国策另外,东周列国志和史记中也有对春秋战国的记载,其中东周列国志是小说
你是想看那段历史《史记》这一本就够你研究了 要是看那段历史中所撰写的名人轶事啊 那多了去了 春秋 左转 ...................... 多了去了
童书业的《春秋史》 杨宽的《战国史》
最好是东周列国。
史计
文章标题: 有什么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打战的时候是怎么个流程等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774.html

[有什么书介绍春秋战国时期 各国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打战的时候是怎么个流程等等]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