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我们提起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有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时间: 2022-08-30 21:00:5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我们提起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有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

1、起源时间不同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谥号始于西周;年号于西汉武帝首创。

2、表达的意义不同

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谥号是后来人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评定,而形成对死者的一种称号;年号是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

扩展资料: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

而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韩国、越南由于已经废除君主制,因此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民国所用的民国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

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1] 

另外,由于后世皇帝谥号字数膨胀,且几乎只要是后人接位的皇帝子孙都会给父祖上美谥,故谥号实际上无法显示皇帝评价,庙号反而取代了谥号起到盖棺定论的功用。

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世宗、仁宗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谥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庙号

①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②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 ,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③ 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起的。一般都是赞美的词句。但是如果是末代皇帝,亡国之君,就由后世的人给他起了,就可能不太好听。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光武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东汉另外还有几个皇帝孝和、孝安、孝顺、孝桓四帝有庙号,不过孝献帝时被取消。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 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但是这并不是成例,也并不是通例。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发端于中国,后来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近似于年号。中国、蒙古、越南和韩国已经全面废止年号,改用公元纪年。

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年号是怎么来的?有什么区别?

谥号起源西周,就是对一个人在死后的评价。庙号起源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后代给他立庙祭祀起的。年号起源于汉武帝,是从皇帝继位后开始算年数。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是什么?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有以下两点:

1、称号获取时间

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显宗、肃宗等。

尊号:皇帝在世的时候,大臣们就开始有大臣上请,基本上都是把好的词汇套在皇帝身上,而且不断的加长,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的尊号就是【开元天地天宝圣文神武孝德应道皇帝】

年号:皇帝当政时,从汉武帝开始,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位帝王少则一个年号,多则十几个,因为遇到大事、“天降祥瑞”等等都要更改年号,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永徽、显庆、麟德、总章等等!

谥号:谥号就是皇帝死后,后人评价他生前的是非功过所加的一种评价。

2、称号的对象

庙号和尊号:用于皇帝。

年号:不是针对于皇帝的称号,而是对于封建政权的称号。

谥号:包括皇帝,嫔妃、大臣、诸侯,只要有一定地位的人都可以在死后追加谥号。

扩展资料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起源:

1、庙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在庙堂中接受供奉时所取的名字,不仅是中国的皇帝,庙号在东亚地区被普遍使用。

庙号的授予方式最初非常严格,普遍遵循一个规律即“祖有功而宗有德”,所以“太祖”,“高祖”的庙号基本上都是开国之君,而后继之君只能以“太宗”、“中宗”、“德宗”来称呼,在汉朝庙号德授予方式更为严苛,以至于汉朝的很多皇帝都没有庙号。

2、谥号

商朝之后的周朝并没有延续庙号制度,而是采用了“谥号”,“谥号”不仅仅用于帝王,在古代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比如文武大臣,甚至后妃都有谥号。

谥号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评价意义,比如“美谥”比如“恶谥”,最为熟悉的就是隋炀帝,这就是明显的“恶谥”。而文、武、明、睿这类词明显都是“美谥”,比如汉武帝刘彻,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庙号是“世宗”,我们通常称呼他为汉武帝,而不是汉世宗。

3、年号

年号是由汉武帝刘彻首创,是皇帝纪年的一种名号,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皇帝大多有好几个年号,遇到祥瑞降临需要改年号,遇到重大灾荒“冲喜”需要改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一共使用过14个年号。

4、尊号也叫徽号

正式的定义是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比如皇帝,陛下,等都算是尊号,再比如说“太上皇”,“太皇太后”,“皇太后”等都属于尊号,另外唐朝时期很多皇帝都有尊号比如李隆基的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比如对李世民的尊称“天可汗”也算是尊号。

古代帝王有很多称谓,庙号、谥号、年号有何区别?

这些称谓有何区别?

古代帝王有很多称谓,庙号、谥号、年号,这些称谓有的是帝王生前只用的,也有的是帝王死了以后追封的。其中的谥号,就是说帝王死了以后根据他生前的功绩所追封的一个称谓。

这些称谓在我们看的古书中经常有,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庙号是起源于商朝的,一开始是非常的严格的,后来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也是非常的慎重,所以很多的皇帝都没有庙号,就像刘邦是开国的君主,他的庙号是太祖,庙号一般都是用祖字或者是宗字,一般开国的皇帝就被称为太祖,或者是高祖,后面继承的皇帝一般就称为是宗,比如说唐太宗,宋太宗。庙号一般也是帝王死了之后的全号。

溢号也是皇帝死了以后,根据他生前的功绩给的称号,比如说汉孝景皇帝,孝景两个字就是溢号,溢号有长的有短的,康熙皇帝的溢号就很长,一共有23个字,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而尊号是皇帝在位时候的称谓,又叫做徽号,一般都是阿谀奉承的词语,不是说每个皇帝都有。年号是皇帝在位时的年号,有的皇帝甚至用好几个年号,就好像嘉靖皇帝,嘉靖两个字就是年号。康熙皇帝的康熙也是年号。从汉武帝以前是没有年号的,后来改朝换代新帝登基以后,开始用的年号。一般遇到军国大事,或者是重大祥瑞和灾异的时候,帝王就会更改年号。

庙号是起源于商代,是君王驾崩后被供奉于宗庙中的名字。谥号是周朝发明的,周朝建立后放弃了商代的庙号,转而使用谥号来称呼先王。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

在中国古代对帝王是怎样称呼的?谥号 庙号 年号有什么区别?

区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其中每一个东西都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信息,其实就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而已。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的区别是什么?

庙号、谥号、帝号、年号的区别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不同的一些号,其中包括庙号,谥号,帝号,年号,面对着这么多不同的号,以至于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摸不着头脑,时常搞混他们的存在,那对于他们来说,这些号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进行区别这些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庙号,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在庙中的称号,这个庙号一般是中国古代的皇帝死后在太庙中被供奉的时候所起的称号,从历史上追溯庙号最早的使用起源于商朝,庙号跟其他号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是皇帝的专属,而对于他的区分方式也十分的简单,像我们常日里听到的带有“祖”或者“宗”的号都是庙号,例如“唐太宗,宋太祖”等都是庙号,庙号代表着一个皇帝的时代的更迭,因此意义非常深厚。

在了解到庙号之后,我们接下来了解谥号,谥号的使用自西周开始,,刚开始也是皇帝的专利,只能够皇帝使用,像我们印象中知道的“汉武帝”,而后因为有庙号的存在,谥号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张,对于那些在历史上有地位,有作为的人死后都会有人为其追封谥号。

与庙号所不同的是,谥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在谥号中我们能够大致了解一个人是否善恶,例如汉文帝,汉武帝,魏文帝等,谥号中有文有武,这种一般做出的功绩比较正面。

而年号则是表示年份的一种名号,像我们了解到的开元,建元,宣统等可以表示一个时代,国号则是国家的名称,是建国者的第一个任务,夏商西周就是国号。这里面包含着独特的文化,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是很多人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



庙号、尊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尊号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庙号、尊号、年号、谥号的区别: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尊号很长,因为大臣们会尽量把好的词语都往皇帝身上加,尊号在皇帝在世之时便开始有群臣上请,并不断加长。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3、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庙号举例比如大汉高祖,光武帝。
谥号好比身后大刑皇帝
帝号好比当今皇帝
年号好比他她统治下的各个时期!
我说的对否?
文章标题: 我们提起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有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8771.html

[我们提起中国古代皇帝,为什么有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