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证明光武帝徙的魁帅中包括豪强

时间: 2022-08-10 21:02:1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如何证明光武帝徙的魁帅中包括豪强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介绍

不用很详细,最好用原文。
三国人物简记-----蜀汉人才榜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后代,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蜀汉昭烈皇帝。

刘禅,字公嗣,后主。自缚投降。

刘永,字公寿,先主子,鲁王。

刘理,字奉孝,后主庶弟,梁王。

刘辑,理子,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胤,理子,哀王。

刘承,胤子,殇王。

刘封,刘备义子,有武艺,气力过人,副军中郎将。被赐死。

甘皇后,沛人。

穆皇后,陈留人。

孙夫人,东吴宗室。

敬哀皇后,张飞长女,后主皇后。

张皇后,敬哀之妹,后主皇后。

王贵人,敬哀张皇后侍人。

刘璇,字文衡,后主太子。死于乱军中。

刘瑶,后主子,安定王。

刘琮,后主子,西河王。

刘瓒,后主子,新平王。

刘谌,后主子,北地王。蜀灭亡时自杀。

刘恂,后主子,新兴王。

刘虔,后主子,上党王。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病死于军中,时年54岁。

诸葛瞻,字思远,亮子,行都护卫将军。临阵战死,时年37。

诸葛尚,瞻长子。与父亲一起战死涪城。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均,亮弟,长水校尉。

诸葛乔,字伯松,瑾次子,驸马都尉。

诸葛攀,乔子,行护军翊武将军。

诸葛显,攀子。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前将军,假节钺,壮缪侯。被东吴偷袭兵败被杀。

关兴,字安国,关羽子,侍中、中监军,壮缪侯。

关统,兴子,官至虎贲中郎将,壮缪侯。

关彝,兴庶子,彝壮缪侯。

关索,关羽三子,

关平,羽义子。与关羽一起被杀。

张飞,字翼德,涿郡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桓侯。被部下张达、范强暗杀。

张苞,飞长子,桓侯。

张遵,苞子,尚书。

张绍,飞次子,侍中、尚书仆射,桓侯。

马超,字孟起,右扶风茂陵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威侯。

马岱,马超弟,平北将军,陈仓侯。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后将军,刚侯。

黄叙,忠子。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镇军将军,顺平侯。

赵统,虎贲中郎,督行领军,顺平侯。

赵广,牙门将。随姜维出征沓中,临阵战死。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军师中郎将,关内侯。围攻雒县,为流矢所中,时年36。

庞宏,字巨师,统子,涪陵太守。

庞林,统弟,荆州治中从事。随黄权投魏。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人,尚书令、护军将军,翼侯。

法邈,关内侯,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善于评价人,太傅。

许钦,靖子。

许游,钦子,尚书。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外孙,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

陈裕,祗子,黄门侍郎。

吕义,字季阳,南阳人,尚书令。

吕辰,义子,成都令。

吕雅,义次子,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安汉将军。

麋威,竺子,虎贲中郎将。

麋照,威子,虎骑监。

麋芳,字子方,东海人,南郡太守。降吴。

孙乾,字公佑,北海人,从事中郎,秉忠将军。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昭德将军。

伊籍,字伯机,山阳人,昭文将军。

秦宓,字子敕,广汉绵竹人,大司农。

夏侯纂,广汉太守。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掌军中郎将。

董允,字休昭,和子,侍中守尚书令。

董宏,允孙,晋巴西太守。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尚书令。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马良眉中有白毛,人称白眉马良,其兄弟五人被称为“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左将军掾,夷陵之战中阵亡,36岁。

马秉,良子,骑都尉。

马谡,字幼常,良弟,为人言过其实,绵竹成都令,越希太守,街亭之战失误,被斩,39岁。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卫尉,城阳亭侯。

陈济,震子,城阳亭侯。

孟达,字子敬,宜都太守。

彭漾,字永年,广汉人,阳江太守。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长水校尉。被流放汶山郡。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骠骑将军,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因误军机流放梓潼郡。

李丰,严子,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固陵太守,都乡侯。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孔明死后与杨仪不和被杀。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有才干,丞相参军长史,绥军将军。因不满地位被流放汉嘉郡,自杀。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梓潼太守、裨将军。

霍弋,字绍先,峻子,监军、翊军将军,建宁太守。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王山,连子,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左将军,显明亭侯。

向条,朗子,御史中丞。

向宠,朗兄子,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阵亡。

向充,宠弟,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辅汉将军,领留府长史。

张毣,裔子,三郡守、监军。

张郁,毣子,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蜀郡太守,越骑校尉,关内侯。

黄元素,汉嘉太守。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谏议大夫。惧罪降魏。

王冲,广汉人,牙门将。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谏议大夫。

五梁,字德山,犍为南安人,习儒学,谏义大夫、五官中郎将。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儒林校尉。

张裕,蜀郡人,善相,州后部司马。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精通究安术,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善郑氏学,学士。

许勋,慈子,博士。

胡潜,字公兴,学士。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太尉孟郁之族。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歙后代。父来艳,汉朝司空。官至执慎将军。

来忠,敏子,博览经学,参军。

尹默,字思潜,梓潼涪人,通诸经史,大中大夫。

尹宗,默子,博士。

李撰,字钦仲,梓潼涪人,中散大夫、右中郎将。

陈术,字申伯,汉中人,博学多闻,著《释部》七篇,《益部耆旧传》,《志》,三郡太守。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中散大夫。

谯熙,周长子。

谯贤,周次子。

谯同,周三子,最像谯周。

郤揖,都督。

郤正,字令先,河南偃师人,揖子,祖父俭,灵帝末为益州刺史。官至令史。

张通,汝南人,殿中督。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曾出谋破杜濩、朴胡,杀夏候渊,据汉中。治中从事。不得已降魏。

黄邕,权子。

黄祟,权子,尚书郎。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安汉将军,建宁太守,汉兴亭侯。

李遗,恢子,汉兴亭侯。

李球,恢弟子,羽林右部督。随诸葛瞻拒邓艾,死于绵竹。

吕凯,字季平,永昌不韦人,云南太守,阳迁亭侯。为叛夷所害。

吕祥,凯子,阳迁亭侯。

王伉,亭侯,永昌太守。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人,为人宽济有度量,镇南大将军,彭乡亭侯。

马修,忠子。

阎芝,巴西太守。

阎宇,有功干,于事精勤,右大将军。

张表,时名士。

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原来市魏将,不受重用投向刘备,为人忠勇而严整,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汉中。后与魏将徐质交锋,临阵阵亡。

王训,平子,左将军,封宕渠侯。

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为人识断明果。荡寇将军,关内侯。

张瑛,嶷长子,西乡侯。

张护雄,嶷次子,关内侯。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孔明称之“社稷之器”,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

蒋斌,琬子,绥武将军、汉城护军。为乱兵所杀。

蒋显,琬子,有才学,为太子仆。为乱兵所杀。

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云亭侯。

费祎,字文伟,江夏人,宽济而博爱,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成乡侯。被降将郭循所杀。

费承,祎子,黄门侍郎。

费恭,祎子。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好郑氏学,有文有武,督中外军事,大将军,平襄侯。被乱兵杀死。

胡济,镇西大将军。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邓禹后代,领兖州刺史,阳武亭侯,大将军。

邓良,芝子,尚书左选郎,阳武亭侯。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都亭侯。为乱兵所杀。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关内侯。

廖化,字元俭,襄阳人,以果烈称,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中乡侯。

杨戏,字文然,犍为武阳人,护军、监军,梓潼太守,射声校尉。

张表,尚书,督庲降、后将军。

邓方,字孔山,南郡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

费观,字伯宾,江夏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都亭侯,加振威将军。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太常,关内侯。

赖恭,零陵人,太常。

赖厷,恭子,丞相西曹令史。

黄柱,南阳人,光禄勋。

何宗,字彦英,蜀郡郫人,精究安术,大鸿胪。

何双,宗字,有淳于髡、东方朔之风。

吴壹,字子远,陈留人,督汉中,车骑将军,假节,雍州刺史,济阳侯。

吴班,字元雄,族弟,骠骑将军,假节,封绵竹侯。

陈到,叔至,汝南人,名位常亚赵云,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右将军,中乡侯。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监军、后将军,关内侯。

刘式,邕子,关内侯。

刘武,邕少子,有文才,与樊建齐名,尚书。

卫文经。

韩士远。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广汉太守。

殷观,字孔休,荆州主簿、别驾从事。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广汉太守。

习忠,祯子,尚书郎。

王甫,字国山,广汉郪人,荆州议曹从事。

王佑,甫子,尚书右选郎。

马勋,字盛衡,巴西阆中人,州别驾从事。

马齐,字承伯,巴西阆中人,尚书。

李朝,字伟南,别驾从事。

李邵,字永南,朝弟,广汉郪人,治中从事。

姚伷,字子绪,阆中人,尚书仆射。

李福,字孙德,梓潼涪人,尚书仆射,封平阳候。

龚禄,字德绪,巴西安汉人,益州太守。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领军。猇亭之战阵亡。

张南,字文进,猇亭之战阵亡。

傅肜,义阳人,猇亭之战阵亡。

傅佥,肜子,关中都督。死于军中。

程畿,字季然,巴西阆中人,从事祭酒。猇亭之战阵亡。

程祁,字公弘,畿子。

程郁,畿子。

宠羲,巴西太守。

博士仁,字君义,广阳人,将军。降吴。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零陵太守。降吴。

潘浚,字承明,武陵人,荆州治中。降吴。

刘璋,字季玉,原益州刺史,后降刘备,振威将军。

刘循,璋子,奉车中郎将。

三国人物简记-----曹魏人才榜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相国曹参后代,小字阿瞒,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

曹腾,字季兴,嵩养父,中常侍大长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琬,昂继子,丰愍王。

曹廉,琬子,丰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潜,铄子,相愍王。

曹偃,潜子,相怀王。

曹竦,铄继子,阳都乡公。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琮,冲继子,平阳公。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奂,字景明,武帝孙,宇子,魏国末代皇帝,禅位给司马炎,废为陈留王,谥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纬,林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孚,衮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赞,玹继子,怀王。

曹壹,玹继子,怀王。

曹恒,壹子,怀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陈留恭王。

曹澳,峻子,陈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敏,矩继子,范阳闵王。

曹焜,敏子,范阳原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绍,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继子,悼公。

曹阐,范弟,叔父整继子,郿公。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彬,蓟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谌,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翕,徽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兰卿,楷子,继给曹睿,魏国第三代皇帝,被废为齐王。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志,植子,济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炳,熊子,萧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协,丕子,赞哀王。

曹寻,协子,赞殇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赞,琅邪王子,蕤继子,文安王。

曹鉴,丕子,东武阳怀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东海定王。

曹髦,字彦士,文帝孙,霖子,魏国第四代皇帝,后被废为高贵乡公。

曹启,霖子,东海定王。

曹礼,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礼继子,梁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温,任城王楷子,鲁阳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大司马,忠侯。

曹泰,仁子,镇东将军,假节,宁陵侯。

曹初,泰子,宁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纯,仁弟,仪郎参司空军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骠骑将军,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卫将军,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马,都督扬州,壮侯。

曹肇,休子,有当世才度,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壮侯。

曹兴,肇子,壮侯。

曹纂,肇弟,殄吴将军,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迁大将军,给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羲,真子,中领军,武卫将军,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训,真子,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则,真子,列侯。

曹彦,真子,散骑常侍,侍讲,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皑,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孙,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骑校尉。

曹璠,左丞。

夏侯敦,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后代,大将军,高安乡侯。

夏侯充,敦子,忠侯。

夏侯廙,充子,忠侯。

夏侯劭,廙子,忠侯。

夏侯茂,敦子,娶清河公主,历任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列侯。

夏侯廉,敦弟,列侯。

夏侯渊,字妙才,敦族弟,征西将军,愍侯,在阳平关战死。

夏侯衡,渊长子,安宁亭侯。

夏侯绩,衡子,虎贲中郎将,安宁亭侯。。

夏侯褒,绩子,安宁亭侯。

夏侯霸,渊子,讨蜀护军、右将军,博昌亭侯,被司马氏怀疑逃入蜀。

夏侯威,霸弟,渊子,兖州刺史。

夏侯惠,威弟,渊子,乐安太守。

夏侯和,惠弟,渊子,河南尹。

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征南大将军,荆州牧,昌陵乡侯。

夏侯奉,尚弟,关内侯。

夏侯玄,字太初,尚子,太常。

夏侯本,尚从孙,昌陵亭侯。

夏侯献,领军将。

夏侯儒。

荀彧,字文若,颖川颖阴人,侍中,尚书令,敬侯。

荀恽,彧长子,娶安阳公主,虎贲中郎将,敬侯。

荀甝,恽子,散骑常侍,广阳乡侯。

荀頵,甝子,广阳乡侯。

荀霬,恽子,中领军,贞侯。

荀恺,霬子,贞侯。

荀俣,恽弟,御史中丞。

荀诜,俣弟,大将军从事中郎。

荀顗,诜弟,司空。

荀衍,彧兄,监军校尉,列侯。

荀攸,字公达,彧从子,尚书令,陵树亭侯。

荀缉,攸长子,有攸风。

荀适,攸次子,陵树亭侯。

荀彪,攸孙,丘阳亭侯。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太尉,魏寿乡侯。

贾穆,诩长子,驸马都尉,魏寿乡侯。

贾模,穆子,魏寿乡侯。

贾访,诩子,列侯。

袁涣,字曜卿,陈郡扶乐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

袁侃,涣子,郡守、尚书。

袁霸,涣从弟,大司农。

袁亮,霸子,河南尹、尚书。

袁徽,霸弟,以儒素称。

袁敏,徽弟,有武艺而好水功,官至河堤谒者,河堤谒者。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议郎,参丞相军事。

张陵,范子。

张承,字公先,范弟,丞相参军祭酒,赵郡太守。

张戬,承子。

凉茂,字伯方,山阳昌邑人,太子太傅。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太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议郎,关内侯。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奉常。

王忠,修子,东莱太守、散骑常侍。

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人,五官将长史。

张泰,巨鹿人,大鸿胪。

庞迪,扶风人,河南尹。

张阁,东郡人,永宁太仆。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光禄勋。

管邈,宁子,博士。

管贡,宁族人,州吏。

王烈,字彦方,丞相掾。

张臶,字子明,巨鹿人,

胡昭,字孔明,颖川人。

胡纂,昭子,郎中。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中尉,被赐死。

杨训,巨鹿人。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尚书仆射。

毛机,玠子,郎中。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谏议大夫。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太仆,成阳亭侯。

何曾,夔子,司徒,靖侯。

刑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侍中,尚书仆射,司隶校尉,徙太常,关内侯。

刑友,颙子,关内侯。

鲍勋,字叔业,泰山平阳人,汉朝司隶校尉鲍宣九世孙,右中郎将。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大司农。

司马岐,芝子,陈留相。

司马肇,岐子。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公之一,太傅,平阳乡侯。

钟毓,字稚叔,繇子,青州刺史,后将军,假节,都督荆州,惠侯。

钟骏,毓子,惠侯。

钟会,毓弟,司徒,东武亭候。

钟邕,会兄子。

钟毅,会兄子。

钟峻,会兄子。

钟劭,繇子,列侯。

钟豫,繇孙,列侯。

钟演,繇弟,列侯。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三公之一,司徒,安乐乡侯。

华表,歆子,尚书,安乐乡侯。

华缉,歆弟,列侯。

王郎,字景兴,东海郡人,三公之一,司空,兰陵侯。

王肃,字子雍,郎子,擅长贾、马之学,中领军,加散骑常侍,景侯。

王恽,肃子,景侯。

王恂,肃子,兰陵侯。

王详,郎兄子,列侯。

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卫尉,安乡侯。

程武,昱子,安乡侯。

程克,武子,安乡侯。

程良,克子,安乡侯。

程延,昱子,列侯。

程晓,昱孙,汝南太守,列侯。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军祭酒,洧阳亭侯。

郭奕,嘉子,太子文学,洧阳亭侯。

郭深,奕子,洧阳亭侯。

郭猎,深子,洧阳亭侯。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卫尉,千秋亭侯。

董胄,昭子,郡守、九卿。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帝子阜陵王延后代,太中大夫,东亭侯。

刘寓,晔子,东亭侯。

刘陶,晔少子,平原太守。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太尉,都乡侯。

蒋秀,济子,都乡侯。

蒋凯,秀子,封下蔡子。

刘放,字子弃,涿郡人,汉广阳顺王子西乡侯宏后代,资卫将军,领监,方城侯。

刘正,放子,方城侯。

孙资,秘书郎,骡骑将军,侍中,左乡侯。

孙宏,资子,左乡侯。

秦朗,骁骑将军。

刘馥,字元颖,沛国相人,扬州刺史。

刘靖,馥子,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建成乡侯。

刘熙,靖子,建成乡侯。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兖州刺史。

司马遗,朗子,昌武亭侯。

司马洪,遗子,昌武亭侯。

司马孚,朗弟,

赵咨,太常。

梁习,字子虞,陈郡柘人,并州刺史,大司农,申门亭侯。

梁施,习子,申门亭侯。

王思,济阴人,豫州刺史,列侯。

张既,字德容,冯翊高陵人,凉州刺史,西乡侯

张缉,既子,光禄大夫,西乡侯。

张翁,既小子,关内侯。

温恢,字曼基,太原祁人,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温生,恢子,关内侯。

孟建,汝南人,凉州刺史,征东将军。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豫州刺史,建威将军,阳里亭侯。

贾充,逵子,中护军,阳里亭侯。

胡质,东莞太守。

任峻,字伯达,河南中牟人,长水校尉,都亭侯。

任先,峻子,都亭侯。

任览,峻子,关内侯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侍中,都亭侯。

苏怡,则子,都亭侯。

苏愉,则弟,尚书,都亭侯。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尚书仆射,统留事,丰乐亭侯,实验楼船淹死。

杜恕,字务伯,畿子,散骑黄门侍郎,幽州刺吏,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丰乐亭侯,被废为庶民。

杜预,恕子,丰乐亭侯。

王才,骑都尉。

程喜,字申伯,征北将军。

郑浑,字文公,河南开封人,大匠。

郑崇,浑子,郎中。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敦煌大守。

吴瓘,陈国人,魏郡太守。

任燠,乐安人,清河太守。

颜斐,济北人,京兆太守。

孔义,鲁国人,济南相。

令狐邵,太原人,弘农太守。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前将军,晋阳侯。

张虎,辽子,偏将军,晋阳侯。

张统,虎子,晋阳侯。

张汛,辽兄,列侯。

乐进,字文谦,阳平卫国人,以骁果显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威侯。

乐綝,进子,有父风,扬州刺史,愍侯,诸葛诞反叛时被杀。

乐肇,綝子,愍侯。

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最好毅重,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左将军,假节钺,厉侯。

于圭,禁子,益寿亭侯。

张合,字俊义,河间鄚人,以巧变著称,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征西车骑将军,鄚侯,在木门与孔明军交战,被飞矢击中战死。

张雄,合子,鄚侯。

徐晃,字公明,河东杨人,魏国五大名将之一,右将军,阳平侯。

徐盖,晃子,阳平侯。

徐霸,盖子,阳平侯。

朱灵,后将军,高唐亭侯。

李典,字曼成,山阳巨野人,破虏将军,都亭侯。

李祯,典子,都亭侯。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汝南太守,都亭侯。

李基,通子,奉义中郎将。

李绪,通兄,平虏中郎将。

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镇东将军,都督青州诸军事,良成侯。

臧艾,霸子,青州刺史,少府,恭侯。

臧权,艾子,恭侯。

臧观,霸孙,青州刺史,假节,恭侯,讨伐孙权时阵亡。

臧毓,青州刺史,恭侯。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后将军,新野侯。

文岱,聘子,列侯

文厚,聘从子,关内侯。

文休,聘养子,新野侯。

文武,休子,新野侯。

桓禺,谯郡人,江夏太守。

吕虔,字子恪,任城人,徐州刺史,威虏将军,万年亭侯。

吕翻,虔子,万年亭侯。

吕桂,翻子,万年亭侯。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勇力绝人,人称虎痴,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牟乡侯。

许仪,褚子,牟乡侯,被钟会所杀。

许综,仪子,牟乡侯。

许定,褚兄,振威将军,都督徼道虎贲。

典韦,陈留己吾人,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校尉,张秀叛乱时战死。

典满,韦子,都尉,关内侯。

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被关羽称为白马将军,立义将军,关门亭侯,被关羽所杀。

庞会,德子,勇烈有父风,中卫将军,列侯。

董衡,将军,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董超,部典将,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成何,督将。

庞淯,字子异,酒泉表氏人,中散大夫,附马都尉,西海太守,淯,关内侯。

庞曾,淯子,关内侯。

阎温,字伯俭,天水西城人,凉州别驾守上邽令,被马超杀死。

张恭,功曹,素有学行,西域戊己校尉,关内侯。

张就,恭子,金城太守。

张华,恭弟。

马艾,敦煌太守。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建安七子之一,侍中,关内侯。

徐干,字伟长,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掾属,五官将文学。

陈琳,字孔璋,广陵人,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门下督。

阮瑀,字元瑜,建安七子之一,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仓曹掾属。

应玚,字德琏,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五官将文学。

应贞,璩子,参相国军事。

应籍,贞子,步兵校尉。

应璩,玚弟,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
鲍隆: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猎户出身,为赵云所杀。
鲍素:一百十一回,蜀将,姜维帐下。
边让:十回,九江太守,为夏侯敦截杀。
边洪:三十八回,孙翊从人,杀孙翊后。被斩。
卞喜:二十七回,并州人,汜水关守将,善使流星锤,为关羽杀。
卞氏:六十八回,曹操妻,生曹丕等四子,被立魏王后。
步骘:四十三回,字子山,东吴谋士。
步阐:一百二十回,晋西陵太守,为陆抗杀。
邴原:六十六回,与华歆、管宁善,号为龙腹。
卑衍:一百六回,公孙渊将,为夏侯霸杀。
毕轨: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昭先。为司马懿斩
白寿: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C
陈蕃:一回,汉灵帝时太傅。
陈耽:二回,司徒,为十常侍害。
陈琳:二回,袁绍主簿,字孔璋。降曹。
陈宫:四回,字公台,初为中牟县令。离操后为东郡从事,后投张邈,再助吕布,为徐晃擒,杀。
陈翔:六回,汝南人,字仲麟,江夏八俊之一。
陈生:七回,襄阳人,黄祖部将,为韩当斩。
陈登:十一回,广陵人,字云龙。
陈炜:十一回,太中大夫。
陈武:十五回,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吴将,为庞德斩。
陈兰:十五回,袁术将,
陈珪:十六回,陈登父。
陈纪: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陈震:二十六回,南阳人,字孝起,袁绍谋士。归刘,
陈横:十五回,刘繇部将,为蒋钦射死。
陈孙:三十四回,江夏贼,为张飞杀。
陈氏:三十四回,刘表前妻,生子刘琦。
陈就:三十八回,黄祖将,为吕蒙斩。
陈矫:五十一回,曹将,为刘备军擒放,后为兵部尚书。
陈应: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会使飞叉,为赵云斩。
陈群:五十八回,字长文,治书侍御史、镇军大将军,司空。
陈式:七十一回,蜀军牙将,为夏侯渊擒,后放回。后取箕谷,兵败,为诸葛亮斩。
陈造:九十五回,魏将,为马岱斩。
陈泰:一百七回,魏尚书。
陈泰:一百七回,郭淮副将。
陈骞:一百十一回,魏安东将军。
陈俊:一百十二回,魏将。
陈元:一百二十回,羊祜部将。
程旷:一回,十常待之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程普:五回,右北平土垠人,字德谋,使铁脊蛇矛。
程昱:十回,东郡东阿人,字仲德。
程秉:三十八回,字德枢,汝阳人。东吴谋士。
程咨:四十四回,程普长子。
程银: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程畿:八十一回,蜀军参谋。兵败,自刎乱军中。
程武:九十二回,程昱子,参军。
岑晊:六回,南阳人,字公孝,江夏八俊之一。
岑壁:三十二回,袁谭将,为吕旷斩。
岑威:一百二回,魏镇远将军,为王平斩。
岑昏:一百二十回,吴中常侍。为众臣碎割。
成廉:十一回,吕布将。为乐进射杀。
成宜:五十八回,韩遂将,为夏侯渊杀。
成何:七十四回,于禁督将。
成倅:一百十二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成济:一百十四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曹节:一回,十常待之一。
曹操:一回,沛国谯郡人,字孟德,小字阿瞒。遇鬼惊风病故。
曹嵩:一回,操父,本姓夏侯,曹腾养子。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腾:一回,中常侍。
曹仁:五回,字子孝,病亡。
曹洪:五回,字子廉,
曹德:十回,曹嵩之弟。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豹:十回,吕布之泰山,为张飞杀。
曹性:十一回,吕布将,射瞎夏侯敦一眼,为其所杀。
曹氏:十六回,曹豹女,吕布次妻。
曹昂、十六回,曹操长子,张绣军杀。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
曹丕:三十二回,字子桓,卞氏长子。废献帝为王。后感寒疾亡。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八十四回,大将军,大司马,字子丹,为诸葛亮气死。
曹睿:九十一回,字元仲,为甄氏生,魏明帝。遇冤魂索命,病亡。
曹遵:九十三回,曹真宗弟,为魏延斩。
曹宇:一百六回,曹丕子,燕王
曹芳:一百六回,曹睿乞养之子,字兰卿,为王。被司马师废。
曹爽:一百六回,曹真子,字昭伯,大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羲:一百六回,曹爽弟,中领军。为司马懿斩
曹训:一百六回,曹爽弟,武卫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彦:一百六回,曹爽弟,散骑常侍。为司马懿斩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从弟。
曹据:一百九回,曹睿弟,彭城王。
曹髦:一百九回,字士彦,曹霖子。高贵乡公,为王。为成济杀。
曹霖:一百九回,曹丕孙,曹髦父,东海定王。
曹奂:一百十四回,曹宇子,原名璜,字景明,司马昭立为王。为司马炎废为陈留王。
蔡邕:一回,议朗、侍中,字伯喈。王允缢死。
蔡瑁:六回,襄阳人,赤壁之战为曹操杀。
蔡阳:二十六回,曹将,为关羽所杀。
蔡氏:三十四回,蔡瑁姊,刘表妻,刘琮母。为于禁军杀。
蔡中: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甘宁杀。
蔡和: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周瑜祭旗。
蔡勋:三十四回,蔡瑁族弟。
蔡(王熏):四十五回,蔡瑁弟,为甘宁杀。
蔡琰:七十一回,即蔡文姬,蔡邕女。
蔡林:一百八回,吴都督,降魏。
淳于琼:三回,左军校尉,袁绍将。失乌巢,为绍斩。
淳于导:四十一回,曹仁部将,为赵云杀。
淳于丹:八十四回,吴将。
崔毅:三回,十常侍乱政辞官归庄,救献帝。
崔烈:三回,崔毅兄。死于国难。
崔勇:十三回,郭汜将,为徐晃杀。
崔琰:三十三回,字季珪,清河东武人,青州别驾,为操待为上宾。后不满操为魏王,杖杀狱中。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诸葛亮友。
崔禹:八十二回,朱然部将,为张苞擒,斩。
崔谅:九十二回,魏安定太守,兵败诈降,为张苞杀。
崔夫人:一百十八回,刘谌妻。
昌豨:十八回,泰山寇,
昌奇:六十七回,杨任部将,为夏侯渊斩。
单于:三十三回,乌桓老大。
车胄:二十回,曹将,车骑将军。为关羽杀。
常雕:八十五回,曹仁将,为朱桓杀。
爨习: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彻里吉:九十四回,西羌国王

D
董卓:二回,陇西临洮人,字仲颖。
董重:二回,国舅,骠骑将军。自刎。
董太后:二回,刘苌之妻,汉灵帝之母。为何后废害。
董旻:三回,董卓弟。
董璜:八回,董卓侄。
董母:九回,董卓母。
董承:十三回,国舅。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董昭:十四回,济阴定陶人,字公仁,洛阳令。进言加九锡。
董袭:十五回,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董贵妃:二十四回,董承妹,为操缢死。
董和:六十四回,刘璋将,益州太守,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董祀:七十一回,蔡琰夫。
董衡: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超: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治:七十九回,治曹操陵事。
董允:八十五回,蜀黄门侍郎。
董厥:八十七回,蜀掾吏。国亡忧死。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为张嶷擒。释后为获所杀。
董禧:九十二回,曹将,为关兴杀。
董寻:一百五回,魏司徒,谏言被废为庶人。
董朝:一百十三回,吴中书郎。
丁原:三回,字建阳,荆州刺史,为吕布杀。
丁管:四回,尚书,为董卓害。
丁奉:三十八回,庐江人,字承渊。
丁斐:五十八回,渭南县令。
丁夫人:六十八回,曹操元配,无出,被黜。
丁仪:七十九回,字正礼,与丁廙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廙:七十九回,字敬礼,与丁仪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咸:九十一回,蜀笃信中郎将。
丁立: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丁谧: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彦靖。为司马懿斩
丁封:一百十七回,吴将,
典韦:十回,陈留人。张绣军杀。
典满:十七回,典韦子。
邓茂:一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邓龙:三十八回,黄祖将,为甘宁杀。
邓义:四十回,荆州治中。降曹。
邓芝:六十五回,蜀将,降刘。义阳新野人,字伯苗,汉司马邓禹之后。为田续杀。
邓铜: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邓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玄茂,邓禹之后。为司马懿斩。
邓艾:一百七回,义阳人,字士载,口吃。
邓忠:一百十一回,邓艾子,
邓程:一百十三回,吴官。
邓敦:一百十五回,魏前将军。为司马昭斩。
邓良:一百十八回,蜀驸马都尉。降魏。
邓贤:六十回,刘璋将,为黄忠射杀。
邓贤:九十四回,孟达甥,出首孟达。
杜远:二十七回,廖化同伴,为其所杀。
杜袭:六十六回,汉侍中。
杜袭:七十一回,夏侯渊部将,
杜琼:八十回,蜀议曹、谏议大夫。
杜路: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杜微:九十一回,蜀尚书。
杜义:九十一回,蜀裨将军。
杜祺: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杜睿:一百二回,蜀将。
杜预:一百二十回,晋镇南大将军。
段珪: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闵贡杀。
段煨:十七回,杀李傕有功封汉荡寇将军。
戴员:三十八回,丹阳督将,谋杀孙翊,为傅婴、孙高杀。
戴陵:九十九回,魏将,
窦武:一回,汉灵帝时大将军。
督邮:二回,官名。
貂婵:八回,王允歌伎,吕布妾。
党均:一百十三回,魏官,襄阳人。
朵思大王:八十九回,秃龙洞洞主,死于乱军。
带来洞主:九十回,孟获妻弟,八番部长。
大乔:二十九回,孙策妻。

E
鄂焕:八十七回,高定将,使方天戟,为魏延、王平、张翼合擒,降,封益州牙将。
俄何烧戈:一百九回,羌将。兵败自刎。

F
傅婴:三十八回,孙翊心腹,报仇后封牙门将。
傅巽:四十回,字公悌,荆州东曹掾。降曹,封关内侯。
傅干:六十六回,曹参军,字彦才。
傅士仁:七十三回,关羽将,荆州失,降吴,后归蜀为刘备剐。
傅彤:八十一回,蜀将。军败,于阵中吐血亡。
傅嘏:一百八回,魏尚书。
傅佥:一百十二回,蜀将。兵败自刎。
伏皇后:十三回,汉献帝妻。为华歆捕,操杀。
伏德:十三回,国舅。
伏完:二十回,伏皇后之父。为操杀。
樊稠:三回,董卓将,韩遂友,被李傕杀。
樊能:十五回,刘繇部将,为孙策喝死。
樊氏:五十二回,赵范嫂。
樊建:八十七回,蜀掾吏,
樊岐: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费观:六十四回,刘璋妻弟,降刘,
费祎: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字文伟,长史,
费诗: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前部司马。
费耀:九十七回,曹真中护军大将。中计自刎。
范滂:六回,字孟博,山阳高平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康:六回,字仲真,渤海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成:十四回,洛阳令。
范疆: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冯方女:十七回,袁术妻。
冯礼: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审配射杀。
冯习: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冯(纟枕):一百二十回,晋臣。
封谞:一回,十常待之一。
方悦:五回,河内名将,为吕布杀。
逢纪:七回,袁绍谋士,辅袁尚,为袁谭杀。
法正:六十回,字孝直,右扶风郿人,父贤士法真。归刘,张松、孟达友。亡故。
G
郭胜:一回,十常待之一。
郭汜:三回,小名郭阿多。为伍习杀。
郭妻:十三回,郭汜妻。
郭嘉:十回,字奉先,颖川颖阴人,水土不服,死于易州。
郭图:二十二回,袁绍谋士,辅袁谭,
郭常:二十八回,某庄主,留宿关羽。
郭常子:二十八回,盗关羽马。
郭奕:三十四回,郭嘉子。
郭恩:六十九回,家中有鬼,为管辂卜出。
郭淮:七十回,太原阳曲人,字伯济,魏雍州刺史。为姜维射杀。
郭永:九十一回,安平广宗人,郭贵妃之父。
郭贵妃:郭永之女,号女王,后为曹丕后。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郭夫人:一百五回,得曹睿宠,被立后。
顾雍:二十九回,字元叹,蔡邕之徒,东吴谋士。
妫览:三十八回,丹阳督将,预占徐氏,为傅婴、孙高杀。
干休:一百十三回,吴曲阿老人。
公孙瓒:一回,刘备友。北平太守,号白马将军。为袁绍败,自焚。
公孙越:七回,公孙瓒弟,为袁绍手下乱箭射杀。
公孙康:三十三回,辽东太守,襄平人,公孙度之子,斩二袁归曹。
公孙度:三十三回,汉武威将军。
公孙恭:三十三回,公孙康弟。
公孙渊:一百六回,公孙康次子,魏辽东太守。自称燕王,反魏,为司马懿军擒杀。
公孙晃:一百六回,公孙康长子。
公孙修:一百六回,公孙渊子。为司马懿军擒杀。
甘夫人:二十二回,小沛人,刘备妻,生子刘禅。病亡。
甘宁:三十八回,字兴霸,巴郡临江人,锦帆贼,降刘表,曾救黄祖,后投吴。患痢疾出征为沙摩柯射杀。
巩志:五十三回,武陵从事,降刘备。
关羽:一回,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败走麦城,为马忠擒,斩。
关纯:七回,韩馥别驾,为文丑杀。
关定:二十八回,某庄主。
关宁:二十八回,关定长子。学文。
关平:二十八回,关定次子,学武,过继为关羽义子。败走麦城,为东吴擒,斩。
关兴:七十四回,关羽次子。字安国。病亡。
关索:八十七回,关羽三子。
关彝:一百十九回,汉寿亭侯,死于乱军。
高升:二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高顺:十一回,吕布将。为操擒,杀。
高览:二十二回,袁绍将,降曹。
高干:三十一回,袁绍外甥,为王琰杀。
高沛:六十一回,刘璋将。为刘备军斩。
高定:八十七回,蜀越(山隹冏)郡太守,结连孟获反,后又降蜀,封益州太守。
高翔:九十一回,蜀玄都侯。
高柔:一百七回,魏司徒。
龚景:一回,青州太守。
龚都: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后随刘备,为夏侯渊杀。
龚起:九十七回,蜀禅将,为王双杀。
戈定:五十三回,太史慈将,刺杀张辽不成,死。
谷利:六十七回,东吴牙将,合淝救孙权。
管亥:十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杀。
管宁:六十六回,与邴原、华歆善,号为龙尾。后与歆割席坐,不仕魏。
管辂:六十九回,字公明,平原人,善周易。
管辂舅:一百六回。
官雝:九十一回,蜀典军中郎将。
苟安:一百回,蜀都尉,解粮误期,为诸葛亮杖责,降魏。
耿武:七回,韩馥长史,为颜良斩。
耿纪:六十九回,字季行,洛阳人,侍中少府,讨曹操,被斩。
葛雍:一百十回,毋丘俭将。

H
侯览:一回,十常待之一。
侯成:十一回,吕布将。降曹。
侯选:五十八回,韩遂将,降曹。
何进:一回,大将军,起身屠家,国舅,为十常侍所杀。
何顒:一回,南阳人。
何太后:二回,何进妹,贵人,生刘辩。为李儒摔死。
何苗:二回,何进弟,钩结十常侍,为乱军杀。
何仪:十二回,黄巾军,为李典擒杀。
何曼:十二回,黄巾军,为曹洪杀。
何宗:八十回,蜀祭酒。
何平:一百五回,蜀将。
何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平叔。为司马懿斩
何曾:一百十九回。
何氏:一百二十回,孙皓母。
何植:一百二十回,吴司徒。
韩忠:二回,黄巾军,乱军射杀。
韩馥:五回,初为冀州刺史。
韩当:五回,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使大刀。
韩遂:十回,西凉太守,与马腾交厚,后降曹。左手为马超断。

韩暹: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北将军,降袁术。关、张杀。
韩胤、十六回,袁术将,吕布擒,曹操杀。
韩融:十三回,汉太仆。
韩嵩:二十三回,刘表从事中郎将,归曹。加为大鸿胪。
韩福:二十七回,洛阳太守,为关羽杀。
韩猛:三十回,袁绍将。
韩莒子:三十回,袁绍将
韩珩:三十三回,幽州别驾,不降曹。
韩浩:三十九回,韩玄弟,曹将,为黄忠斩。
韩玄:五十三回,长沙太守,为魏延杀。
韩德:九十二回,西凉大将,开山大斧。为赵云杀。
韩瑛:九十二回,韩德长子,为赵云杀。
韩瑶:九十二回,韩德次子,为赵云擒。
韩琼:九十二回,韩德三子,为赵云杀。
韩琪:九十二回,韩德四子,为赵云杀。
韩祯:九十四回,蜀西平关守将。
韩暨:九十八回,魏太常卿。
韩综:一百八回,魏将, 为丁奉杀。
黄盖:五回,字公覆,零陵人,使铁鞭。
黄琬:六回,太尉,为董卓罢为庶民。
黄祖:七回,刘表心腹将,为甘宁射杀。
黄劭:十二回,黄巾军,为许褚擒杀。
黄承彦:三十七回,诸葛亮岳父。
黄忠:五十三回,南阳人,字汉升。初为韩玄将,归刘备。为马忠射伤,归营亡。
黄奎:五十七回,门下侍郎,黄琬子,为操害。
黄权:六十回,字公衡,西阆中巴人,刘璋主簿。降刘,右将军,光禄卿。兵败降魏。
黄皓:一百十二回,蜀宦官。为司马昭凌迟。
黄氏:一百十七回,诸葛亮妻。
黄崇:一百十七回,蜀将,兵败亡。
皇甫嵩:一回,中郎将,加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后被十常侍罢官。
皇甫郦:十三回,李傕同乡,
皇甫闿: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轸:五回,华雄副将,为程普杀。
胡赤儿:九回,牛辅心腹,为吕布杀。
胡邈:十三回,字敬才,侍中。
胡才: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死于乱军。
胡车儿:十六回,张绣之偏将,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
胡华:二十七回,曾为汉议郎,
胡班:二十七回,胡华子,荥阳从事,救关羽。后归蜀。
胡济:九十一回,蜀昭武中郎将。
胡质:九十六回,魏东莞太守。
胡忠:一百二回,蜀将。
胡遵:一百六回,魏将,征东将军,
胡奋:一百十二回,魏将。
胡氏:一百十五回,刘琰妻。
胡烈: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济:一百十五回,蜀将。
胡渊:一百十九回,胡烈子。
胡冲:一百二十回,吴中书令。
华雄:五回,董卓将,关西人,为关羽杀。
华佗:十五回,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为曹操杀。
华歆:二十九回,豫章太守,降孙策。后为曹操用,谄魏。曾与邴原、管宁善,号为龙头。
华核:一百十九回,吴中书丞。
桓阶:七回,孙策之军吏,与刘表有旧。
桓范:一百六回,字元则,魏大司农,"智囊"。为司马懿斩。
桓嘉:一百八回,魏将,为丁奉杀。
桓彝:一百十三回,吴尚书,为孙綝杀。
郝萌:十一回,吕布将。为张飞擒,操杀。
郝昭:九十六回,魏将,太原人,字伯道。陈仓太守,病重惊亡。
和洽:六十六回,汉侍中。
霍峻:六十二回,字仲邈,南郡枝江人,蜀将。
霍弋:一百十九回,蜀建宁太守。
花永:一百十回,魏将。
汉灵帝:一回,刘苌之子,中平六年崩。
后槽:五十三回,张辽军养马后槽,刺杀张辽不成,斩。

J
蒋钦:十五回,字公奕,九江寿春人。
蒋奇:三十回,袁绍将,为张辽斩。
蒋义渠:三十一回,袁绍将。
蒋干:四十五回,九江人,字子翼,周瑜友,曹操帐下幕宾。
蒋琬: 六十三回,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荆襄名士,归刘,
蒋济:七十五回,曹军主簿。魏太尉。
蒋延:一百八回,吴将。为诸葛恪贬为庶人。
蒋班: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蒋舒:一百十二回,蜀将。降魏。
蒋斌:一百十三回,蜀将。降魏。
蒋显:一百十八回,蜀太仆。
贾诩:九回,字文和,李傕谋士,降汉,魏太慰,病亡。
贾华:五十三回,东吴将。
贾逵:七十九回,汉谏议大夫,魏建威将军。
贾范:一百六回,公孙渊副将。谏言被公孙渊斩。
贾充:一百十一回,字公闾,贾逵子,司马昭心腹。
吉太:二十三回,字正平,皆呼吉平,洛阳人,太医,为操获,撞阶而死。
吉邈:六十九回,吉平长子,字文然,起事为乱军杀。
吉穆:六十九回,吉平次子,字思然,起事为乱军杀。
金尚:十七回,兖州刺史,不从袁术,为之杀。
金旋:五十三回,武陵太守,为巩志杀。
金祎:六十九回,韦晃心腹,与王必交厚,讨曹操,为乱军杀。
金环三结:八十七回,孟获第一洞元帅。为赵云杀。
靳祥:九十七回,蜀将,陇西人。
焦触: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韩当斩。
焦炳:七十一回,魏将,为赵云杀。
焦彝: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焦伯:一百十四回,曹髦护卫。为成济杀。
姜叙:六十四回,与杨阜为姑表兄弟,抚彝将军。
姜叙母:六十四回,杨阜姑,为马超杀。
姜维:九十二回,天水冀人,字伯约。兵败诈降不成自刎。
姜冏:九十二回,姜维父,汉天水功曹,羌人乱,没于王事。
沮授:七回,袁绍谋士,被绍下狱,为操获,不降,斩。
沮鹄:三十二回,沮授之子,为张辽射杀。
句安:一百七回,蜀将。降魏。
蹇硕: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郭胜所杀。
纪灵:十四回,袁术将,山东人,五十斤三尖刀,为张飞杀。
简雍:十八回,字宪和,涿郡人。明阴阳。
军士:六回,孙坚军,袁绍乡人,密告孙坚得玺。

K
孔(亻由):五回,初为豫州刺史。
孔融:五回,北海太守,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为操杀。
孔宙:十回,孔融父。
孔昱:六回,鲁国人,字世元,江夏八俊之一。
孔秀、二十七回,东岭关守将,为关羽杀。
蒯良:六回,延平人,字子柔。
蒯越:六回,延平人,字异度。刘表谋士,降曹,封江陵太守。
阚泽:三十八回,会稽山阴人,字德润,献诈降书。
轲比能:八十五回,辽东鲜卑国国王。

L
刘焉:一回,幽州太守。江夏竟陵人,汉鲁恭王之后。刘璋父。益州牧,患病疽死。
刘备:一回,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祖刘雄,父刘弘。
刘元起:刘备之叔父。
刘恢:二回,代州太守。
刘陶:二回,谏议大夫,为十常侍害。
刘虞:二回,幽州牧,平寇有功,封太尉。
刘苌:二回,解渎亭侯。汉灵帝之父。
刘辩:二回,汉少帝。废为弘农王,为董卓鸩酒害。
刘协:二回,陈留王,表字伯和,灵帝中子,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
刘岱:五回,初为兖州刺史。降曹为张飞擒,为操黜罢爵禄,
刘表:六回,荆州刺史,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室宗亲。江夏八俊之一。病死。
刘范:十回,左中朗将。
刘晔:十回,字子阳,淮南成德人。曹操谋士。
刘繇:十一回,扬州刺史,字正礼,东莱牟平人,刘岱之弟,刘宠之侄,
刘艾:十四回,汉宗正,
刘宠:十五回,汉室宗亲,太尉。
刘璋:五十九回,益州牧。字季玉。降刘备,打发去南郡公安。
刘安:十九回,猎户,杀妻食刘备,瞎搞。
刘延:二十五回,东郡太守,
刘辟: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随刘备,为高览杀。
刘勋:二十九回,庐江太守,为孙策败。
刘子扬:二十九回,鲁肃友。
刘禅:三十四回,刘备子。小名阿斗。
刘琦:三十四回,刘表长子,病死。
刘琮:三十四回,刘表次子,降曹,为于禁军杀。
刘泌:三十六回,长沙人,汉室宗亲,樊城县令。
刘封:三十六回,原姓寇,刘泌甥,刘备义子。不救关羽,为刘备斩。
刘先:四十回,荆州别驾。降曹。
刘馥:四十八回,扬州刺史,字元颖,沛国相人,久事曹操,为操酒后杀。
刘熙:四十八回,刘馥子。
刘度:五十二回,零陵太守。
刘贤:五十二回,刘度子,为张飞捉,降。
刘磐:五十三回,刘表侄,后为长沙太守。
刘(王贵):六十回,刘璋将,为张翼杀。
刘巴:六十二回,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刘璋士。降刘,左将军。
刘循:六十二回,刘璋长子。
刘(日俊):六十五回,刘璋将,为赵云杀。
刘氏:六十八回,曹操妾,曹昂母。

刘(分阝):六十九回,太守,管辂卜之。
刘瑁:七十七回,刘焉子,娶吴氏,早?#124;。
刘永:七十七回,字公寿,刘备子,吴氏生。
刘理:七十七回,字奉孝,刘备子,吴氏生。
刘廙:七十九回,奏献帝让位。
刘琬:二十九回,汉使,曾赞孙权。
刘豹:八十回,蜀阳泉侯。
刘宁: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刘琰:九十一回,蜀车骑大将军,都乡侯。为刘禅斩。
刘敏: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刘合: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刘劭:一百三回,曹将,
刘放:一百六回,魏侍中光禄大夫。
刘达:一百十回,魏将。
刘丞:一百十三回,吴将。为孙綝杀。
刘寔:一百十六回,魏相国参军。
刘(王睿):一百十八回,刘禅长子。死于乱军。
刘瑶:一百十八回,刘禅次子。
刘琮:一百十八回,刘禅三子。
刘瓒:一百十八回,刘禅四子。
刘谌:一百十八回,刘禅五子,北地王。国亡,杀妻、子,自刎。
刘恂:一百十八回,刘禅六子。
刘璩:一百十八回,刘禅七子。
刘氏:三十一回,袁绍后妻,袁尚之母。
刘氏:一百七回,曹爽妻。
李傕:三回,西凉人,为段煨杀。
李儒:三回,董卓婿,王允杀。
李肃:三回,虎贲中郎将,吕布友。斩董卓首级,后为吕布杀。
李典:五回,山阳巨鹿人,字曼成。
李蒙:九回,董卓余党。死于马超之手。
李别:十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膺:十一回,河南尹。
李封:十一回,吕布将。为许褚斩。
李暹:十三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乐: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东将军。为徐晃杀。
李丰: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李通:十八回,江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人,汉相国曹参后代,小字阿瞒,任丞相,魏王。
曹嵩,字巨高,曹操父,夏侯敦叔父。灵帝时任大司农、大鸿胪,太尉。
曹腾,字季兴,嵩养父,中常侍大长秋。
曹德,操弟。
曹昂,字子修,操长子,丰愍王,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琬,昂继子,丰愍王。
曹廉,琬子,丰愍王。
曹安民,操弟子,张绣叛乱时战死。
曹铄,操子,相殇王。
曹潜,铄子,相愍王。
曹偃,潜子,相怀王。
曹竦,铄继子,阳都乡公。
曹冲,字仓舒,操子,邓哀王。
曹琮,冲继子,平阳公。
曹据,操子,彭城王。
曹宇,操子,大将军,燕王。
曹奂,字景明,武帝孙,宇子,魏国末代皇帝,禅位给司马炎,废为陈留王,谥曰元皇帝。
曹林,操子,沛穆王。
曹纬,林子,沛穆王。
曹衮,操子,少好学,中山恭王。
曹孚,衮子,中山恭王。
曹玹,操子,怀王。
曹赞,玹继子,怀王。
曹壹,玹继子,怀王。
曹恒,壹子,怀王。
曹峻,字子安,操子,陈留恭王。
曹澳,峻子,陈留恭王。
曹矩,操子,范阳闵王。
曹敏,矩继子,范阳闵王。
曹焜,敏子,范阳原王。
曹干,操子,赵王。
曹上,操子,临邑殇公子。
曹彪,字朱虎,操子,楚王。
曹嘉,彪子,常山真定王。
曹勤,操子,刚殇公子。
曹乘,操子,谷城殇公子。
曹绍,郎中。
曹整,操子,叔父绍继子,郿戴公子。
曹范,整继子,悼公。
曹阐,范弟,叔父整继子,郿公。
曹京,操子,灵殇公子。
曹彬,蓟恭公。
曹均,操子,叔父彬继子,樊安公。
曹抗,均子,屯留公。
曹谌,抗子,屯留公。
曹棘,操子,广宗殇公子。
曹玉,朗陵哀侯。
曹徽,操子,叔父玉继子,东平灵王。
曹翕,徽子,东平灵王。
曹茂,操子,乐陵王。
曹彰,字子文,操子,少善射御,膂力过人,越骑将军,任城威王。
曹楷,彰子,任城王。
曹芳,字兰卿,楷子,继给曹睿,魏国第三代皇帝,被废为齐王。
曹植,操子,陈思王。
曹志,植子,济北王。
曹熊,字子建,操子,萧怀王。
曹炳,熊子,萧哀王。
曹丕,字子桓,曹操太子,文皇帝。
曹睿,字符仲,文帝太子,
曹协,丕子,赞哀王。
曹寻,协子,赞殇王。
曹蕤,丕子,北海悼王。
曹赞,琅邪王子,蕤继子,文安王。
曹鉴,丕子,东武阳怀王。
曹霖,丕子,性粗暴,东海定王。
曹髦,字彦士,文帝孙,霖子,魏国第四代皇帝,后被废为高贵乡公。
曹启,霖子,东海定王。
曹礼,丕子,元城哀王。
曹悌,任城王楷子,礼继子,梁王。
曹邕,邯郸怀王。
曹温,任城王楷子,鲁阳王。
曹贡,清河悼王。
曹俨,广平哀王。
曹仁,字子孝,太祖从弟,大司马,忠侯。
曹泰,仁子,镇东将军,假节,宁陵侯。
曹初,泰子,宁陵侯。
曹楷,泰弟,列侯。
曹范,泰弟,列侯。
曹纯,仁弟,仪郎参司空军事,高陵亭侯。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骠骑将军,恭侯。
曹馥,洪子,恭侯。
曹震,洪子,列侯。
曹瑜,洪族父,卫将军,列侯。
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大司马,都督扬州,壮侯。
曹肇,休子,有当世才度,散骑常侍、屯骑校尉,壮侯。
曹兴,肇子,壮侯。
曹纂,肇弟,殄吴将军,列侯。
曹真,字子丹,太祖族子,迁大将军,给事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邵陵侯。
曹彬,真弟,列侯。
曹爽,字昭伯,真子,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侍中,武安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羲,真子,中领军,武卫将军,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训,真子,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则,真子,列侯。
曹彦,真子,散骑常侍,侍讲,列侯,被司马懿杀死。
曹皑,真子,列侯。
曹熙,真族孙,新昌亭侯
曹遵,宗族。
曹肇,屯骑校尉。
曹璠,左丞。
关羽 - 个人档案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 - 219)东汉末年河东解良(今山西解县)人。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后吴将吕蒙袭破荆州,被杀。谥「壮缪侯」。因其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皆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间诏改其谥为忠义。亦称为「关帝」、「关圣」、「关圣帝君」、「武圣」。

关羽幼年时,熟读《左传》《春秋》,长的一副美髯,人称「美髯公」。中平元年(184),关羽在家乡犯法,逃亡到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着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刘备颠沛流离,他也从无怨言。建安元年(196)刘备投奔曹操后,一次与曹操外出打猎,在众人散开后,关羽曾要求刘备准他杀掉曹操,刘备没同意。建安四年(199),刘备反曹,逃至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200),曹操攻破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妻子,被逼降曹。曹操对关羽甚为亲近,拜为偏将军。又让张辽去了解关羽的真正想法,关羽明确地说:「我确实很清楚曹公对我很好,但我曾受过刘将军的厚恩,曾发誓要同生死,这是不能背叛的。所以我最终还是要去找刘将军,不过在我走之前一定要立功来报效曹公。」曹操知道后,深感关羽很讲义气,也没有追究。官渡之战前,袁绍派大将颜良率军在白马攻打曹操的东郡太守刘延,形势危急。曹操派张辽与关羽为先锋,前往解救。到了阵前,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即策马速冲上前,斩颜良首级。大破颜良。曹操知道后,为留下关羽,上表汉献帝封关于为汉寿亭侯。建安五年(200)底,关羽知道了刘备的下落,即封其所受的赏赐,留书,挂印告辞而去。曹操的部将们都主张追击关羽,但曹操说:「各为其主,不追了。」

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东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十六年(211)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

建安二十年春,孙权向刘备要荆州不成,便派吕蒙夺取了长沙,桂阳二郡,并围攻零郡。同年五月,刘备率军五万到荆州,欲夺回二郡,令关羽率兵三万到益阳。这时,东吴也做好了迎战的准备,又用计骗降了一直坚守零陵的郝普,占领零陵郡。东吴大将鲁肃也率军屯益阳。鲁肃在益阳时,邀关羽相会,关羽按约将军队停与百步之外,只带二三各随从单刀赴会,并全身而退。

此后东吴一直想攻占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认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符节及斧钺,古代出兵征讨时,天子授给大将以示威信的信物)。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曹操派大将于禁助战,关羽借汉水淹曹魏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打算迁都以避关羽之锐。司马懿等建议联合孙权,要孙权从关羽背后袭击。曹操采用此策。孙权派吕蒙等做好了准备,并在十月出军,而且将要进攻的战略告诉曹操。但曹操的谋臣董昭却认为,应当把东吴的打算泄漏出去,这样可以让关羽早日退兵,而且也可以让关羽和东吴相斗,曹魏作收鱼人之利。曹操命人写成文字,用箭射到关羽营中。但关羽看到了之后,犹豫不决,又耽误了时间。

关羽的手下守南郡的太守糜芳,将军士人平常皆受关羽的轻视感到不满,孙权派人来诱降,二人便投降了孙权。吴军以蜀军将士的家属为人质,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他们日夜兼程,连续数日未休息,十分疲累。在接近蜀境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斩杀,死时约五十六岁。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到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208年进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216年封为魏王。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他用人唯才,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今”,选择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还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擅长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今天存有乐府诗20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的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批判揭露,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207年,写了《龟虽寿》一诗。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他父亲诸葛珪曾做过东汉的泰山郡丞,是一名普通的文职小吏。诸葛亮有两个姊姊、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在他八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他们姊弟五人便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一九五年,袁术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姊弟随叔父来到了南昌。但不久东汉朝廷又委任朱皓为豫章太守,诸葛玄就率全家来到了襄阳,投奔荆州牧刘表。一九七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的两个姊姊都已出嫁,哥哥诸葛瑾当年留在老家,至今查无音讯,诸葛亮就与弟弟诸葛均一齐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盖了几间茅草屋,开始了躬耕生活。在隆中,诸葛亮一共住了十年。在这十年里,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他十分喜欢兵家、法家的著作、崇慕古代的管仲、乐毅,常常咏诵梁父吟,以表明自己的志向。

沔南名士黄承彦非常敬重诸葛亮的才华。一天,他对诸葛亮说:「听说你还没有娶妻,我有一个女儿,相貌虽不太好,但才学可与你相配,不知你是否中意?」诸葛亮早已听说黄老先生有一才女,自己也有心求慕,如今听老先生一问,便欣然应允。这位黄夫人后来给了诸葛亮很多助益,据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就是从夫人那里受了启发。

一次,刘备向司马徽求教。司马徽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伏龙即卧龙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不久,徐庶投靠刘备,又推荐诸葛亮。刘备想让徐庶把诸葛亮召来。刘备思贤若渴,就带领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当时是公元二0七年隆冬,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刘备虚心向诸葛亮请教,于是引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隆中对策。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于是恳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觉得刘备胸怀大志,又三顾茅庐,便慨然应允。从此诸葛亮离开隆中,开始了后半生的戎马生涯。

诸葛亮随刘备来到新野,认为当务之急,应先扩充军队。他对刘备说:「现在流寓荆州的人口很多,而有户籍的很少。如果按户籍徵兵役,就会引起百姓的不满。将军可转告刘表,让他下令境内游户如实申报人数,从中选拔,以扩大兵员。」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几个月内,就把几千人的部队扩大到了数万人。一次,刘琦邀诸葛亮游观后园,共登高楼,饮宴之间,令人撤去楼梯,再次向诸葛亮请教:「今日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言出您口,入于我耳,先生可以教我一条自安之术了吧?」诸葛亮对他说:「你不知道申生在内而为,重耳在外而安吗?」刘琦马上明白诸葛亮的意思。正好这时江夏太守黄祖被孙权杀死,刘琦请求父亲允许他出守江夏,刘表同意,任命他为江夏太守。

公元二0八年秋,曹操挥师南下,直取荆州,这时刘表病死,刘琮继任为荆州牧,投降了曹操。刘备闻讯,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诸葛亮提出两条计策:上计是袭取襄阳,夺取荆州,抗击曹操;下计是全军火速南撤,保存实力,退守江陵。刘备不忍夺占刚刚死去的刘表的荆州,只好按下计行事。但许多刘表部下及荆州百姓不愿降曹,都跟着刘备逃难,共达十多万人,行动迟缓。诸葛亮又请刘备派关羽带一支兵马赶往江夏,向刘琦搬取救兵。江东了孙权一直关注着形势的发展,当他得到曹军南下、刘表去世的消息后,马上派鲁肃去荆州。联络刘备。诸葛亮对刘备说:「眼下情势紧急,只有与孙权联合抗曹,才是出路。」于是刘备派诸葛亮同鲁肃一齐去柴桑会见孙权,商议联盟之事。这时孙权内部分成了主降和主战两大派,诸葛亮决定采用激将法说服孙权。

诸葛亮说:「曹操剪除群雄,平河北,破荆州,威震四海。将军应根据自己的力量做出决断,如果以吴的兵力,能够与曹军抗衡,那就及早同曹操决裂;如果敌不过,就按兵束甲,投降曹操,还可以苟且偷安。像这样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又犹豫不定,在紧要关头不做出决断,那可就大祸临头了。」孙权说:「真相你那麽说的,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答道:「刘豫州是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即使大业不能成功,那也是天命,怎麽会卑恭屈节地投降曹操呢?」诸葛亮的这几句话,果然把孙权的火给激起来了。孙权说:「我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我的主意已定,不和刘豫州联合,就不能抵抗曹操。然而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在抗曹操呢?」诸葛亮说:「刘豫州虽然打败了战,但集结部众,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精锐一万人。刘琦的江夏军也不下万人。曹军远道而来,十分疲倦,据说曹军一日一夜即行军三百里,这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兵法上引以为戒,认为『必损上将军。』而且北方士兵不习惯水战,荆州军民只是迫于曹操的压力并未心服。将军如果能派一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联兵作战,定可击破曹军,曹军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发展起来,鼎足三分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关键就在今天。」孙权非常高兴,最后终于决定抗曹。

赤壁之战中,黄盖向周瑜献计:火烧曹船。但万世俱备,只欠东风。周瑜很急,鲁肃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精通天文,料定冬至那天将有东南风,于是和周瑜商定冬至日发动进攻。果然冬至那天刮起了强劲的东南风,黄盖火烧曹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周瑜与曹仁争夺江陵。在诸葛亮的建议下,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城。

二二一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二二三年,刘备生命垂危,派人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安排后事。不久刘备就死在了白帝城。诸葛亮护送刘备的灵柩回成都安葬后,扶太子刘禅即皇帝位。诸葛亮决定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复蜀、吴的联盟关系;第二步,平定南方叛乱,稳定后方;第三步,北伐曹魏。

二二五年三月,诸葛亮决定亲征南中。南蛮首领孟获被诸葛亮七擒七纵,最后终于臣服蜀汉,不再造反。二二六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就决定出师北伐。但他对刘禅不放心,就在离开成都前上了一奏章,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

二三四年春,诸葛亮亲统十万大军进行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双方将相持了三个多月,由于日夜操劳,思虑过度,终于病倒了。诸葛亮感到这场病凶多吉少,就给后主刘禅上表报告病情,并嘱托后事。几天之后,诸葛亮死在五丈原的军中,终年五十四岁。

蜀国上下一片悲痛,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了定军山,諡号「忠武侯」。
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

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

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乃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其父名珪,字子贡,为泰山郡丞,早卒;亮从其叔玄。玄与荆州刘景升有旧,因往依之,遂家于襄阳。后玄卒,亮与弟诸葛均躬耕于南阳。尝好为《梁父吟》。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昔汉使刘琬入吴,见孙家诸昆仲,因语人曰:“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
(摘自《三国演义》)

大家怎么看曹操这个人

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

一、四十年前“翻案”过程之回眸

1959年1月25日,《光明日报》发表郭沫若《谈蔡文姬的〈胡
笳十八拍〉》一文,内称:“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
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正统
’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
《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
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

2月19日,该报又推出翦伯赞的《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
,文章认为:“曹操不仅是三国豪族中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
和诗人,并且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有数的杰出人物”,“像这
样一个中国历史上有数的杰出人物,却长期被当作奸臣,这是不
公平的。我们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替曹操恢复名誉。”
(1)而曹氏之所以被当作奸臣,一是“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
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可以说尽了文学的能事”,“为了宣传封建
正统主义的历史观,他就肆意地歪曲历史,贬斥曹操。他不仅把
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且还让后来的人把他写的滑稽剧当
作三国的历史”,“《三国志演义》简直是曹操的谤书”;二是
“在否定曹操的过程中,过去的戏剧家也尽了他们的责任”,他
们用“令人可僧的苍白的颜色,表示曹操的冷酷,再用墨笔在他
脸上画上几条黑线,表明他的奸诈阴险”,通过这样的脸谱,“
表明曹操不仅是一个奸臣,而且是一个超级奸臣”。

仅仅过了月余,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又登载了郭沫若的《
替曹操翻案》一文,文章首先肯定了“曹操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
化的发展有大的贡献”,认为“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
平的。其所以产生这种不公平或者使曹操特别遭受歪曲的最主要
原因不能不归之于正统观念的统治。”并断言:“罗贯中写《三
国演义》时,他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在他并不是存
心歪曲,而是根据他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来加以形象化的。但在
今天,我们的意识不同了,真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了!罗贯中所见到的历史真实性就成了问题,因而《三国演义》
的艺术真实性也就失掉了基础。”其中心观点是:“曹操冤枉地
做了一千多年的反面教员,在今天,要替他恢复名誉”。

在郭、翦二人的翻案文章分别见诸报端后,1959年第9期的《
文艺报》刊出李希凡的《〈三国演义〉和为曹操翻案》一文。李
文有感而发,亮明自己的观点为:“对于替历史人物曹操翻案,
我没什么意见。”不过,“对于把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
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以至扩展到全盘否定《三国演义》,
作为一个《三国演义》爱好者,我是不能同意的。”“《三国演
义》确实表现了很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但也“不能因此就说
,《三国演义》所宣扬的一切,都是封建正统思想”,“在三国
人物的描写里,同样也包含着历代人民对于三国人物的臧否评价
。它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非常复杂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
“它的客观的艺术价值,却是广泛地概括了长期封建社会的权臣
、政治家的复杂而真实的精神面貌,创造了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
目中的封建政治家的不朽的艺术典型,它也是那个作为历史人物
的曹操所包容不了的”,这样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十分深刻的艺术
形象,绝非“像有些同志所指责的那样‘小说家’只是用‘画白
脸’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归结为一点,“文学作品终究不是历
史事实。用历史的考证方法——不是从作品的艺术形象出发,而
是从历史事实出发——来分析文学作品,那是和文艺批评不相干
的事情。”

二、毛泽东的观点及其对“翻案”生成之影响

以上,我们对发生在四十年前的那场围绕着曹操的论争进行
了简明的梳理。之所以旧话重提,当然并非是一定要剖断出论争
双方的是非曲直,而是想探析一下论争的生成机制与缘由,并期
望通过对这场风风火火之论争过程与结果的回眸和总结,寻绎出
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示意义。而依照笔者手中所掌握的有关材料
来看,这场论争的产生,又的确是直接源自于毛泽东之观点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看待曹操的呢?总体上讲,毛泽东对曹
操是充分加以肯定的。然细加比较,建国之前与建国之后,毛泽
东对曹操的看法又颇不一致。

在毛泽东的早年,或许是受传统观点之影响的缘故吧,有意
无意中,他对曹操是基本持否定态度的。例一,1916年7月25日毛
泽东写信给萧子升,就十日前总统黎元洪下令惩办洪宪帝制祸首
杨度等八人事,称:“此衮衮诸公,昔日势焰熏灼,炙手可热,
而今乃有此下场!……王莽、曹操、司马懿、拿破仑、梅特涅之
徒,奈何皆不足为前车之鉴?”(2)由此可见,毛泽东确实是曾
将曹操与历来被视作篡位者之模式的王莽和往往被界定为欺寡侮
弱之典型的司马懿等人相提并论的;例二,1930年12月30日第一
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面对拂晓浓雾,对朱德说:“真是天
助我也。三国时,诸葛亮借东风大破曹兵。今天,我们借晨雾,
全歼顽敌啊!”(3)此处,则又自觉不自觉地将蒋介石比成了曹
操;例三,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以三国时期刘、孙、
曹之间的关系来比照当时的中共、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认为“
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就抗日的中心主题而言,
“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4),借此来统一全党同
志的认识。在这里,显而易见,他是把曹操一方比做应联合抗击
之敌人的。

而在建国之后,毛泽东对于曹操的评价,简直可以说是来了
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最早透露出这一迹象的,是1952年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
》时称赞梁武帝部将韦睿智勇双全,并就韦睿筑城御敌时所云“
为将当有怯时”,批曰:“此曹操语。夏侯渊不听曹公此语,故
致军败身歼”(5)。此处,恐怕是毛泽东第一次称曹操为“曹公
”,推崇之意显见。

而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
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
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
徐涛说: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
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
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
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
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
,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
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
统。这个案要翻。”(6)

从上引文字中可以归结出两个基本观点:其一,此乃毛泽东
首次全面肯定“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
起的诗人”。其二,也是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案问题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认为:“说曹操是白脸奸臣,…
…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所以,“这个案要翻”!

如果说,上引这段对话仅是发生在他与保健医生之间,并且
是在北戴河避暑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因而局外人一般还难以及时
知晓的话,那么,下引1957年这番谈话便不可能不影响到更宽广
的范围:

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
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
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7)

在此之后,毛泽东还曾多次提到并充分地肯定过曹操,譬如
1975年,毛泽东又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
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8)。甚至在1976年的一次谈话中
,他还用曹操等人并没有上过大学来说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
长才干”(9)的道理。

但是,毛泽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次数最频繁、且从多种角度
全面肯定曹操、赞赏曹操,则集中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

这年的11月份,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殷纣王(
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
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10)

同月,他在接见安阳县委书记时说:“曹操这个人懂用人之
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
,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11)

11月20日,于武汉召开的座谈会上,在谈到曹操时,毛泽东
问身旁的同志:你们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注意了没有,
这两本书对曹操的评价是不同的。《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
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
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
之杰”。可是因为《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所以看的人多,
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
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臣。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
皆知的。“说曹操是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
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
,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二千年也要翻”(12)。

这年的十二月份,毛泽东读《三国志集解》中卢弼对《让县
自明本志令》的注文时,针对卢弼之于曹操的指责写了这样一段
批语:“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13


同月,毛泽东在读《魏书·刘表传》时,还就裴注中所载刘
表“杀降”之事批曰:“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表明了他
对曹操“不杀降”的赞许;又针对卢粥注中所云刘表于建安五年
(公元200年)郊祀天地、自立为帝之事批曰:“做土皇帝,孟德
不为”。既表明了他对刘表做法的蔑视,且又再一次称赞了曹操
。(14)

由以上征引可见,仅在1958年的最后两月间,毛泽东便至少
不下五次谈起过曹操,高度评价曹操,并旗帜鲜明地要给曹操翻
案。也正是距此一个月之后,即1959年的元月份,郭沫若便在报
上发文提出了重新评价曹操问题。接着,翦文也于次月发表。又
过了月余,3月的《人民日报》便刊载了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
文。

据上述材料已足可认定:郭、翦二人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是直
接受到毛泽东影响的。这两者之间,不但在时间上是如此地接近
,而且其基本观点——“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
观念所制造的冤案”——也是源自于毛泽东的。

我们之所以认定郭文的形成是受到了毛泽东观点的影响,不
仅是由于上引1958年最后两个月间较为集中的有关材料,也不仅
是由于早在1954年夏天毛泽东就明确地提出过要为曹操翻案,而
且尚有毛泽东与郭沫若等人面对面的谈话可以坐实:

毛泽东在莫斯科访问期间当晚,他将胡乔木、郭沫若等请来
一道用餐。“我们谈《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吧。”毛泽
东首先提起了话头,与郭沫若纵谈三国历史。……两人你一段,
我一截,夹叙夹议。谈到热烈处,毛泽东忽然转向翻译李越然,
问:“你说说,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谁更厉害些?”李越然听
到问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好。毛泽东说:“诸葛亮用兵固然足
智多谋,可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唱戏总是把他扮成个大白脸,
其实冤枉。这个人很了不起。”(15)

上面这段谈话,发生在1957年的11月2日,早于1959年元月郭
文之发表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同时,从郭沫若等人的“翻案”文章发表后毛泽东的态度看
,也恰巧印证了双方观点上的一致性:

翦伯赞继郭沫若之后,于2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应该
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毛泽东读过翦伯赞文章后,说:曹
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
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他还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不是继承司马迁的传统,而是继承朱熹的传统。(16)

(1959年)8月11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他
说,“……秦始皇不是被骂了二千年嘛,现在又恢复名誉;曹操
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恢复名誉;纣王被骂了三千年了。好的
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17)

甚至到了1973年5月25日晚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强
调要重视上层建筑、抓路线问题时还充分肯定说:“郭老功大过
小”,“为殷纣王、曹操翻案”,“是有贡献的”(18)。关于
郭沫若为殷纣王翻案的文字,指的当是其1959年3月23日发表在《
人民日报》上的《替曹操翻案》中的一段话,内云:“周武王并
不是‘至仁’,殷纣王也并不是‘至不仁’”,“我们今天要从
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
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而据本文
所引用的第10则材料(即1958年11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
的谈话中所讲过的把殷纣王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来看
,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郭之为殷纣王翻案,其观点也显然是直
接来源于、至少是受到了毛泽东启示或影响的,因为郭文的发表
距毛泽东的第一次郑州会议谈话在时间上至少拖后了四个月。

笔者之所以认为郭沫若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的影响,
除上引材料外,尚可从二者的亲密交往上寻得旁证。有关资料显
示(19):这一对在年龄上仅有一岁之差的朋友和诗友,早在北
伐战争时期就有过接触;武昌分手后18年,他们又在重庆相会、
唱合;新中国成立后,接触更为频繁。郭沫若敬仰伟大领袖,毛
泽东也看重郭沫若的才干。在当代诗坛上,与毛泽东交往最多、
切磋诗艺最勤者,恐怕莫过于郭沫若了。作为伟大的诗人、渊博
的学者以及与毛泽东有若干近似经历的历史学家,彼此的影响当
然是相互的,但仅就诗词创作中毛泽东对郭沫若的影响而言,郭
沫若则不仅从毛泽东那里获取过诗思和力量,而且其作品中的不
少意象和语言就直接来自于毛泽东的诗词。例如,他1962年初写
的《咏梅〈卜算子〉》上阕:“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
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其意象即取自陆游与毛泽东的同名
作《卜算子·咏梅》。又如他1965年夏作的七律《访大柏地》后
四句:“弹洞杏坑留旧壁,诗碑柏地立当场。长虹深幸如相识,
彩练横空舞夕阳。”其诗思、话语,也是来自毛泽东的《菩萨蛮
·大柏地》。与二人的密切交往相关,郭沫若知道一些别人所不
了解的内情,因此在他的不少文章中也传达出某些不为他人所知
的毛泽东的言外之意。譬如:1958年毛泽东的两首七律《送瘟神
》发表后,人们对其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看法不一。正当诸说争论不休的时候,郭沫若在《人民日报》上
发表《坐地、巡天及其他》一文,指明此十四字“是说的地球的
自转和公转”,“坐”与“巡天”的主体“实际上是作者自己”
。这些论点,是毛泽东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谈到的,
但当时并未公开发表,所以,郭沫若极可能是从内部了解到这一
情况后写成文章的,他的文章传达了毛泽东的诗外之音。而根据
上引有关“翻案”问题的方方面面的材料来推断,我们也同样有
理由相信:郭沫若是通过自己的文章转达出毛泽东对曹操评价之
意见的。

三、对毛泽东观点形成的推理及蠡测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郭沫若等人为曹操翻案是受到了毛泽东
之看法的启示与影响。而毛泽东对曹操的观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简洁性的说明和推理性的蠢测:

其一,毛泽东对曹操的充分肯定,实事求是,符合历史的实
际,这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因为,在我国三国时期,曹操确可称
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一流的诗人(有关这方面的
论证材料在在多有,此不繁琐征引)。因而毛泽东为曹操翻案,
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眼光洞察历史而得出的必然结论。

其二,毛泽东充分肯定曹操,又多少受到过他所赞许的李白
、鲁迅等人的影响。就其受李白影响来言,如前引“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之句,便出自李白的《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
李诗中既指出了曹操轻视祢衡的失误,同时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功
绩是肯定的。李白对曹的这种评价符合历史实际,也比较符合毛
泽东本人的看法,所以毛泽东就特别引用了李白的这句诗;而就
其受鲁迅的影响,则由下面这则材料可证:“1927年鲁迅在《魏
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
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
总是非常佩服他。’毛泽东在50年代读到鲁迅此文中上述论点时
,用粗重的红铅笔划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
常赞同的。”(20)

其三,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
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
云、临险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
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可以说,在各自所生活的时
代,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对于二者来说都是当之无愧
的;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所以,虽
说他们上下相隔一千多年,但毛泽东对曹操确实是打内心里予以
情感认同的。

毛泽东明鉴史书与小说的畛畔与区别,因而曾云:“《三国
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二者不可等同视之”(21)
;但是,又因为这两部著作在内容上毕竟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更由于毛泽东对这两部著作的喜爱,所以,“在毛泽东
晚年的读书生活中,这两部不同体裁、不同类别的书,他实际上
把它当作一部书了”(22)。尽管,“少年时的毛泽东一直是把
《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的”(23),并为此还和他的“历史
教师发生过争论”,“甚至找到校长那里”评理(24),但那毕
竟只能看作是少年时期学识局限下的过于执拗,与其晚年由于特
别酷爱《三国》,以至于常常将二书联系起来读,因此在他眼里
《三国志》既是史书也是文学,而《三国演义》则既是小说也有
史实,终究不是一码事。

四、“翻案”之事对当今文艺批评的启迪

历史,指的是已过去了的事实,因之,不管任何人,在她面
前都一无例外地是后来者与审视者;而小说(当然也包括以一定
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则属于文学的
范畴,在这一已成为固定状态的精神产品面前,每个人也仅仅是
一个鉴赏者或评价者。从这种角度来讲,不管是面对历史还是面
对文学,也不管他是领袖、才俊或凡人,都只能是一个普普通通
的接受者与阅读者。

一代领袖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才能,其对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贡献无疑都是极其巨大的。而单就其学识的渊博而
言,则不惟对政治、经济、军事、体育、逻辑、宗教、书法、教
育等学科均曾做过认真的研究,而尤其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方
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他爱读史,其中有一部是陈寿的《三国志》
;他也爱读文学,其中有一部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他从
宏观的角度推究曹操在三国时期所起到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
用,并据以肯定曹操,呼吁为曹操翻案,从而显示出历史家的深
邃和政治家的气魄;他激赏《三国演义》中所体现出的谋略运筹
与征战经验,并灵活地运用于自身的革命实践,从而表现出军事
家的才干和文学家的睿智。

诚然,无论对于业已成为过去的三国历史也好,还是对作为
文学名著的《三国演义》也好,本质意义上,毛泽东都只是一个
普普通通的审视者和鉴赏者。但是,由于毛泽东本人的特殊身份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举国上下对他莫不无限崇拜的特殊背景,
便客观上造成了人们将他看成了一个非普通的读者,并且演进为
对他的一切意见和言论的绝对接受与尊从。平心而论,当时“翻
案”浪潮的掀起,不能不说与此大有关联。就当时的史学界来讲
,为历史上的曹操翻案,不仅符合历史的实际,而且也是完全正
确的。但由翻历史上的曹操之案,转而认定“《三国志演义》简
直是曹操的谤书”,并不加区别地认定《三国演义》的作者完全
“是根据封建意识来评价三国人物”的,这就真的有些“胡子眉
毛一把抓”了;爱好《三国演义》的文学界人士,反对把“作为
文学形象的曹操和历史人物的曹操径直地等同起来”,不同意“
全盘否定《三国演义》”,更应该说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这种
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文学及其研究的正常运作与品格独立
,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因为所谓“演义”
,于此处指的就是据史传或传说敷衍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而考
察《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我们又知道:其一方面确实是“俯仰
史册”,以史料为创作之素材,另一方面则大量吸收了宋元“讲
史”话本、杂剧戏曲及其他民间文学的成果;同时,作者更站在
时代的制高点上,灌注了鲜明的现实精神,从而进行了属于他个
人的天才的再创造。罗贯中据史而不泥于史,在基本尊重历史本
质真实的前提下,用自己的心灵去照亮堆积如山的史料,从中选
择、改造、组织,进行合乎逻辑的艺术加工,使之成为一部不朽
的杰作,这恰是罗贯中的伟大之处。那么,今人又岂可简单地以
历史家的尺度去丈量艺术品的短长呢?1982年的《北京大学学报
》上有一篇论历史剧的文章比喻得颇为形象和明白,它说:“熊
猫有些象猫,但不是猫,而是熊的一种。历史剧取材于历史,但
不是历史,而是艺术的一种。”同理,以一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和
事件为表现内容的历史小说,我们固然有权力要求它象猫——即
尊重一定历史现象的本质,但它又毕竟是熊——属于文学艺术的
范畴,二者绝不可等同视之。这一点,仍是我们今天重新梳理四
十年前这本陈帐所获得的基本启迪之一。

无论是基于冷静的、理性的审视与评判,还是基于情感的、
审美的体验与认同,面对历史或文学,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
的权利。但问题的症结在于:毛泽东就若干三国历史或文学方面
的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进行了一些独到的解剖,这本属极为
正常的一家之言。但由于无法超越的时代制约方面的原因,这种
判断与鉴赏,却被有些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当成了“最高指示”
,甚至于有意或无意地给误解了、曲解了,于是,在最终的效果
上,往往便成为了一种令人无可奈何的缺憾。这种现象,却又是
足以令我们深长思之的。

至今我们还记得,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
一封信》中曾表达过“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
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的观点。他老人家讲得明明白白,“
宋人多数不懂”形象思维。这本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然而,未
必不是受此观点的影响,且使之“扩大化”,因而致使长期以来
,诗学研究界对宋诗评价普通偏低,以至于改革开放前的近二十
年间,宋诗研究领域相对沉寂。而实事求是地讲,宋诗中的形象
虽不算十分丰满,然处在唐诗这座高峰之后,能够独辟蹊径,自
成一格,尤其是(回)异于激清充溢之热烈,显出深邃幽静之冷
峻,未尝不是有意义的可贵探索。更何况,如果“学唐诗”一如
“唐诗”,哪还有什么滋味门所谓荔枝、橄榄,果不同味,前者
一粒入口,则甘芳盈颊,后者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者也。
我一直认为曹操是个绝对的英雄,也许有很多人因为曹操的多疑和屠过城而讨厌他吧,那就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方面吧。

关于屠城:
屠字的本意就是杀戮。
屠城的意义就是在攻破军队、瓦解围城后,大量的残杀。以下就常见的误会一一说明,非为传说中的屠杀必属杀光,而且只有针对人民才叫屠杀,或者屠城只是破城的意思,还有屠杀仅出现于军纪不良等谬论。

一、屠非杀光

因此首先已经排除屠为全部杀光,否则也不会有「三屠」,一屠就已死光,何足道及二屠,乃至于三屠呢?正因一屠杀不完,所以二屠继续,二屠再杀不光,三屠再来等。

屠杀的对象也不限平民,对于军队兵卒亦可为屠,《三国志.魏书.陶谦传》:「(初平四年)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其中「谦兵」指的就是陶谦的「军队」,死亡数以万计地死亡,不是只有陶谦的「人民」死亡数以万计;再结合《后汉书》,则为「(初平四年,曹操率军)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泗水为之不流。」可知曹操屠城,目标在打击陶谦军队。

姜维能「屠陇右」、曹仁有「屠宛」及孙权为「屠江夏」,屠字所指悉为「严重杀戮」,但非赶尽杀绝:

(一)陇右:魏明帝还二次下诏大赦,其中不乏使「陇右四郡及金城,连年受敌,或亡叛投贼,其亲戚留在本土者不安,皆特赦之。」陇右在战后还是有人残活,姜维并未屠光陇右。

(二)宛城:南阳宛城虽在曹操时被曹仁被屠城,但仍未杀光无人,后来曹丕还愤怒当地收入太少,逼死宛城官员,按「黄初三年,车驾至宛,以巿不丰乐,发怒收俊。」若宛城当初被屠毫无人烟,不要说当地不应太繁荣可期,也不会有后世的南阳人才济济出现,早就在曹操的时候被屠杀干净。

(三)江夏:孙权屠江夏后,「虏其男女数万口」而走,这「数万人」就是孙权屠城未杀光的证明,另外则是后来江夏太守有刘琦率兵驻守江夏,甚至有文聘带兵镇守江夏,还有孙权后来任命程普为江夏太守屯兵,若是江夏早被屠光,此三位江夏太守恐怕得自携人民赴任。

至于屠杀则不分平民或士兵,因为拿起武器的平民就可以视同军队,放下武器的士兵也不会变成平民。即使全死士兵,也算屠杀,曹操在徐州对「谦兵」(陶谦士兵)所作所为,正是屠杀。

二、屠同破意

至于屠城是否有攻城的意思,从攻、拔、陷、击及克等各式各样专门形容词而言,屠城之发生必发在已攻陷,与其说屠城在于攻陷,不如说屠城重在得手之后的杀戮,而且是像宰牲畜一样的残杀守城军民。

(一)先破再屠

从《荀子》提到「不屠城」、《吴起兵法》之「可以屠城」及《吕氏春秋》的「尽屠其家」,均是重杀戮,虽然全有攻陷之意。不过屠城本来就发生于攻陷之后,所以屠城之前当然已发生攻陷。

孙权派「都尉吕蒙破其前锋,而凌统、董袭等尽锐攻之,遂屠其城。」所以先攻城,再屠城。

江东「吴丞相军师张悌、护军孙震、丹杨太守沈莹帅众三万济江,围成阳都尉张乔于杨荷桥,众才七千,闭栅自守,举白接告降,吴副军师诸葛靓欲屠之。」也是先攻击,然后再欲屠城。

曹操在兴平三年「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亦是先征吕布再屠彭城。

夏侯渊「与诸将攻兴国,屠之。」同样也是先攻再屠。

怎会有先屠再攻呢?此为先后顺序。先攻再屠,比较合理。

(二)屠即破义

《说文解字》:「屠,刳也。从尸者声。」又《广韵》:「屠,杀也裂也。」因此屠字的本意就是「剖开」,屠城就是把城剖开,当然就是「破城」之意;屠狗一定把狗分裂,与剖狗、破狗的意思相同。

屠城会不会只有攻城而无杀戮,若从战争不会不死人的角度,连攻城及围城都会造成伤亡,即使攻城、拔城也会有杀戮,何况屠城摆明就是多杀戮,而且是残忍的杀害无法抵抗者,所以用酷杀牲畜的「屠」字来形容。因此屠城会比攻城更富杀戮,围城可自损三分之一,连攻城军都死伤惨重,没有理由破城之后,守城军民反而发毫无伤。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三)屠破比较

「破」字就带很大的杀戮,何必非「屠」不可?

1、项羽「破」汉军

「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

2、曹操「屠」徐州

「(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注意到两者被害者皆为军队兵卒(刘邦汉卒及陶谦士兵),不为平民,而且「破军」不比「屠城」逊色,死伤人数不惶多让。

秦「坑」赵卒都能称为「破」赵,皇甫嵩「屠」黄巾改称「破」黄巾,有何不可?丞相蔡泽当面对秦王称功时,便提到「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人臣当面赞扬君主,屠字在古代是个褒义字。

长平坑四十万赵卒:明明是在长平坑陷屠杀四十万赵卒,却称为「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主要言及「破」赵卒,而非「屠」赵卒。

黄巾首功级数:《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嵩、操与朱隽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禽卜己,斩首七千余级...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嵩复与巨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而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如此严重的杀戮,成千上万的屠杀,行文却仅言及「破黄巾」,不道及「屠黄巾」,可见「破」比「屠」还严重。

「屠城」当然含有「破城」的意思,不「破」如何「屠」?当然先「破」再「屠」,至于「破」是否不流血或少杀人?还是如同「屠」般带有大量的杀戮,可参考项羽「大破汉军」,汉军(没有平民喔!)死亡数超过十万以上,「破」字的战功,数量大不大呢?

三、屠必预谋有军纪

屠具杀意,而且是有计划的杀害,没有军纪很难全面扑杀,因为会疲于追捕,只有布署安排像关门杀狗等,才有办法施以坑杀或兜剿。绑而后杀,缚而后宰,屠杀不会是意外,屠城更少不了杀戮。

屠城一定是有纪律的组织行为,军纪太差还不能屠城,否则部分士兵脱队而走,势必破坏全体计划,例如原令包围,若有士兵擅离职守,就会造成缺口,待宰的肥羊就会趁机逃亡。而且屠城一定要分工,指定有人搜查(以寻目标)、指定有人围捕(以防脱逃)、指定有人备战格斗(以消抵抗)及指定有人执刑(刺剑插刀)等,甚至要常常与上级保持连络,以免落单遇到叛民聚众抵抗,或者支持友军应付压力、甚至随时听命上级的命令,或中止任务、或扩大范围以及分合包抄等。

彻底服从命令的军队,才有可能屠城。

汉光武帝的治兵军纪良好:《光武本纪》:「城中出降尤者言光武不取财物」、《冯异传》「今诸将皆壮士屈起,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祭遵传》:「光武谓诸将曰:『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李忠传》:「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杜诗传》:「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冯异传》:「(光武)敕异曰:『三辅遭王莽、更始之乱,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涂炭,无所依诉。今之征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诸将非不健斗,然好虏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无为郡县所苦。』异顿首受命,引而西,所至皆布威信。」

但是《耿弇传》却有:「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为何治兵军纪良好的汉光武帝,却有屠城辉煌纪录的名将?其实认清屠城本来就不是部分军纪败坏的士兵的突发行为,便容易理解。像汉光武帝对吴汉屠川,也只有寥寥几字「帝闻之怒,以谴汉。」最多骂吴汉副将:「城降三日,吏人从服,孩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于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尚宗室子孙,尝更吏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斩将吊人之义也!」但是汉光武帝没有对吴汉作出任何惩罚,益州人民人死不能复生,这就算了,不但不骂吴汉骂副将,而且汉光武帝对吴汉的处置是「赐谷二万斛」,以答灭蜀之功。

吴汉屠川,汉光武帝口头谴责,实际赏谷二万斛,这根本就是奖励。

江东孙策也是军纪良好善兵征战的人,举凡「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但是为孙策在正史的战绩却是:「屠东冶」、「获其吏士妻子四千人」、「得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余人」及「斩虎、韩晞已下二万余级,其赴水溺者一万余口,船六千余艘,财物山积。」总不能再把屠城的命令推给部分失控没军纪的士兵吧!那个大胆的士兵敢违背孙策的意志而屠城呢?想必此即孙策本人授意,士兵顶多执行命令。

曹操征吕布、屠彭城;围张超、屠雍丘;征乌丸,屠柳城;战袁氏,屠邺城;伐陶谦,屠彭城、傅阳、取虑、睢陵及夏丘——此皆曹操早期亲率领军,军纪保持在最佳的时候。甚至于夏侯诸曹也是:屠兴国、屠枹罕、屠河池、屠宛及屠太原,其中还有官渡之坑杀八万人,也应够资格称屠杀。曹操不会不善治军,也不会有军纪败坏的将领出来挑战曹操的指挥?曹操的爱将会不善治军、被部分劣兵乱肆军纪吗?

曹操军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对降兵降民不赦是什么意思?而以严令赏罚着称的曹军,其纪律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足见其能。因此与其反问曹操治兵良好而不可能屠城,不如说曹操借由屠城来检验治军的成效。

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与庸将的区别在于,
名将善于屠杀对手,庸将善于屠杀自己的人,
对于向往和平,绝对不杀的人来说,两者是一样的人。
那么,战争不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就没有意义。
这个问题从两面说。
屠城可以削弱对手的力量,从经济和人力都是。
对敌人是残忍,对自己人是仁慈。
如果不屠,等敌人把这些老百姓变成军队,
把这些老百姓生产的物资用于战争,
那死的就是自己的士兵,受苦的就是自己的百姓。
生于乱世,我们不能指责曹操这种行为。
他首先要对自己的百姓负责,其次才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是乱世的狭隘。

至于曹操的多疑:
许多人都批评曹操比起其他三国人物多疑,我却不以为然,任何人放在曹操的位置恐怕都会变的多疑吧。。曹操的多疑无外乎是从他杀某某人,某某人上看出来,我们先从曹操出道的时候的陈宫事件上看,此说曹操多疑,那是曹操不得不疑,因为这是关乎性命之时,危机之刻,我想换了谁恐怕也都差不多。。至于以后的曹操又杀了某某功臣,某某人,这个我们得曹操的位置分析,注意下,曹操所处的位置跟孙权,刘备不同,他是奉天子,虽然是他的底盘,但是所有向曹操示忠的人,也有可能是向天子示忠,问题出来了!也就是说向曹操示忠的人并不是向真正向他示忠,而是向天子!这问题也就扯到了曹操跟天子的身上,曹操的功高镇主,而且干出了“奉天子”之事,天子,必会有杀他之心。。即使没有,那天子的忠实派也会有此心,曹操也会防这一手。。当大批批人才向曹操示忠,而曹操却得看明白是天子派,还是曹派,还得防备天子派。。试问下,谁在这个位置会变的不多疑呢?刘备吗?孙权吗??还是谁???
所以说曹操多疑那是形式所逼。

至于曹操生平事迹、功过,请楼主看此贴吧
http://post.baidu.com/f?kz=13674258
我的认为:
曹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曾是大奸大恶的代表,毛泽东及一些历史学家却给曹操平了反.
我个人认为曹操是个英雄.曹操开始没有兵权,面对国家的危难,散尽自己的家财,树起勤王大旗,传檄天下,首义勤王.诸侯不肯继续进兵,曹操不顾实力弱小,孤军追击,大败而回.后带兵再度勤王,终成大业.
我对曹操最为赞赏的,是曹操比当时的任何人更有实力称帝,却终生没有称帝.这就是大义.我还相信,如果这种首相负责制继续完善而不是被破坏,中国将领先世界一千年进入现代国家,就象现在的英国.
三国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虽天下三分,有任何一个三分之一,外敌都不能犯我中华.曹操是一个大英雄
(一)鲁迅评价曹操——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这是鲁迅对曹操的一个总的评价。曹操为什么是一个英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他能顺应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曹操出身低微,为当时的清流名教者所不齿。袁绍就公开骂他是「奸阉遗丑」。曹操自己也不无遗憾地说:「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但他并不因此而后退,而是坚决地与那些豪族集团进行角逐。

鲁迅说:「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当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使用「刑名」这个工具,抑制豪族集团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威,取得很好的效果。
http://www.baidu.com/s?wd=%C2%B3%D1%B8%B6%D4%B2%DC%B2%D9%B5%C4%C6%C0%BC%
(二)毛泽东评价曹操——
而毛泽东全面肯定历史人物曹操以及明确提出要“为曹操翻
案”,则是在1954年。这一年的夏天他来到了北戴河,一次游泳
之后,他吟诵起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并对其身边的保健医生
徐涛说: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徐涛听了大吃一惊。他从没听说过这种肯定曹操的话,便疑
惑地问:“曹操?哪个曹操?”“还有哪个曹操?三国的曹操。
”“他,他不是白脸奸臣吗?”“嘁,你知道个屁”,毛泽东愤
然时便这样斥责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
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
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
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
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
,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
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
统。这个案要翻。”
http://www.people.com.cn/digest/200001/21/js2106.html
根据他所处的时代,曹操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他出身不好,使他对自己的事业责任感倍增,于是有宁让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的种种事例,但这些是形式所逼。
曹操的文学造诣是当时其他两国的领袖所不如得,曹操的诗胸怀广阔,气势恢宏,古今难有与之媲美者,这一点像极了伟大的毛主席。
曹操,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很不错啊.............................................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历史上阴丽华有几个孩子? 阴丽华五个儿子结局是什么?

阴丽华就五个儿子。
汉明帝刘庄
  (28年6月15日-75年9月5日),原名刘阳,字子丽,东汉第二位皇帝,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为阴丽华。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为皇太子,建武中元二年初五戊戌(57年3月29日)即皇帝位。
  东平宪王刘苍:(1世纪-83年),建武十五年封为东平公,十七年封为东平王,都无盐(山东东平县)。《后汉书》称刘苍“少好经书,雅有智思”,永平元年明帝任命其为骠骑将军,留京辅政,位在三公之上,后刘苍因辅政数载“多所隆益、声望日重”,非常不安,于是请辞归东平。
  广陵思王刘荆:(1世纪-67年),东汉光武帝的第八子,生母是阴丽华。光武帝去世后,他派人冒称东海王刘强的舅父大鸿胪郭况,写信怂勇刘强起兵叛乱,取代汉明帝。事情败露,汉明帝以他是同母兄弟,隐秘其事,遣刘荆出止河南宫。刘荆勾结星象术士,企图乘西羌叛乱时谋反。永平元年(58年)八月,汉明帝封刘荆为广陵王,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到任。刘荆曾说:“我貌类先帝。先帝三十得天下,我今亦三十,可起兵未?”永平十年二月,刘荆巫师祭祀祝诅,事情败露畏罪自杀,谥号思,广陵国撤除。其子刘元寿嗣位为侯(即广陵侯)。
  临淮怀公刘衡(早逝未得封王):(1世纪-41年8月15日),东汉光武帝的第九子,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刘衡封为临淮公。建武十七年六月廿九日(41年8月15日),临淮怀公刘衡去世,没有来得及封王。年幼无子。
  琅邪孝王刘京,谦恭有礼,仁义孝恭。

阴丽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阴氏家族是曾经辅佐了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的春秋名相管仲之后。到了第七代子孙管修的时候,从齐国迁居楚国,被封为阴大夫,以后便以“阴”氏为姓。秦末汉初,阴家举族迁到了新野。
入主中宫
建武九年(33年),郭皇后已经完全失宠,被刘秀疏远 。尚书令申屠刚在任期间多次谏言让郭圣通所生的太子刘疆就东宫,却被刘秀拒绝,并最终把申屠刚贬黜出京。
建武十三年(37年),蜀地平定后,刘秀大封功臣外戚,但其中却不包括郭圣通的外戚族人,其弟郭况直到建武十四年(38年),才升任城门校尉。建武十五年(39年),阴氏和刘秀的母族樊氏增封,却没有包括郭圣通的弟弟郭况。而刘秀封皇子为公,阴丽华的长子刘阳封东海公,东海国据二十三县,为诸子之中最大的。 郭圣通因为日渐失宠,她的外戚也始终不像阴家兄弟那样受到刘秀的亲信和重用,因此越来越对刘秀感到怨恨和不满。
建武十六年(40年),刘秀度田,收到一片简牍,写到“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东海王刘阳在朝堂上当众揭露,这是因为”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刘秀由此加大了度田的核查,并杀了十余个郡守。 在平定了度田引发的叛乱之后,刘秀将叛乱的魁帅严厉处罚,迁往他地,度田成为东汉定制,社会恢复了安定,形成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
而刘秀在经过“退功臣进文吏”, 削弱了朝堂上功臣的影响力,让他们安享富贵,不过逢年过节入朝觐见而已。 又经过“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极大的加强了皇权, 将权柄牢牢握于手中。经过度田,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在度田中杀了不少郡守,震慑了朝堂,在执政风格上“严猛为政”,做到了“总揽权纲”,此时他已经能够控制废后易储,国本动摇造成的政治影响。
建武十七年(41年),也就是在天下平定四年之后,光武帝决定废皇后郭圣通,立贵人阴丽华为后。刘秀认为她心怀怨恨,对她性情的评价是像“鹰鹯”、无后妃之德,认为她在自己死后不会善待阴丽华母子;而阴丽华是原配,与自己情深意重,应该侍奉宗庙,居国母之位。因此在国家政局稳定之后,便开始行废立之事。西汉废后之后立新后,间隔少则半年,多则两年,但因郭圣通生有五个嫡子,郭圣通被废之后,刘疆仍然可以以长子身份合法居于太子位之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刘秀将废立皇后同时进行。并强调因皇后失德而导致中宫异位,进而致使国本动摇,是异常之事,不是国家之福,因此不得庆祝。将废后引起的政治动荡减到了最小。
教导太子读书的郅恽小心翼翼的在大殿之上替郭圣通说了一些劝谏刘秀的话。他说:“臣听说夫妇之间的感情,连儿子都无法干涉父亲,何况臣下怎么能干涉君王呢,这是臣下不敢说的。即便如此,希望陛下衡量事情轻重,不要违背父子人伦,不要让天下人横加议论,刘秀说:“郅恽善于用自己的心去体谅主上的心思,他知道我一定不会有失偏颇而忽略国家大事。”这里,刘秀说郅恽最能体谅自己,并保证以后不会因此影响轻慢国家大事。
君臣父子乃人之大伦, 鉴于西汉易储多次发生父子相残的惨剧,郅恽最担心的也是这种事情在皇廷重演,于是用武丁、尹吉甫这等贤君名臣因娶后妻,放逐前妻之子的例子,劝刘疆主动让位。
郭圣通因过失远远小于前代废后,在被废之后即被封为中山王太后,移居皇宫北宫居住。刘秀给了郭氏一个“王太后”的身份而不是将她废为庶人,并且给其娘家诸人封侯,赏赐他们大批金钱,亲自莅临郭府,后来又给郭圣通的儿子们增封。一来,郭氏家族在刘秀即位之初有从龙之功,身为外戚谨慎小心十余年,郭圣通也诞育皇家子嗣,对皇室宗族有功,行为上并无严重过失,刘秀是历史上著名的善待功臣、心胸宽广之人,甚至自己杀兄仇人更始帝的三个儿子都册封为侯,自然会对郭圣通和郭家格外厚遇,二来他接受了郅恽的进谏,尽量减少废后异储的负面影响,做到“无令天下有议社稷”。
诏书一下,导致郭圣通所生的长子刘疆一下子由嫡长子变成了庶长子,而刘阳则由庶子变成了嫡长子。此时嫡庶异位,他在太子位上便名不正言不顺了。刘疆因此十分不安,听从了郅恽的建议,多次上书表示要让出太子之位。

子以母贵
从此,东海王刘阳以嫡长子身份在朝堂之上参与政务。建武十九年(43年),他在平定妖巫单臣、傅镇在原武之乱中显露出自己出色的政治才华。 刘阳优秀的表现昭示着,经过两年的准备,在刘秀的细心栽培下,刘阳在朝堂上具备了足够的资历、声望和参政的经验,可以承担储君的重责。同时,成为了庶子的刘强也在太子位上愈发感到不安,最终刘秀同意了刘疆辞掉太子位的请求,将帝国皇位的继承权交托到刘阳手中。
同年,刘秀决定改立阴丽华的儿子刘阳为太子,前太子刘疆退位东海王,下诏:“《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刘庄当太子后,即就东宫, 刘秀亲自考察,以十万钱重金礼聘当世名儒桓荣教授太子,同时任用何汤、刘昆、包咸、钟兴等有教授学生经验的大儒文士传授皇太子学识。 因为前太子刘疆一直没有就东宫,因此没有现成的东宫建制,属官、制度皆不完备,建武二十四年,班彪谏言选任贤能担任太子太傅,完善东宫和诸王府的官署,依据西汉旧典设立皇太子汤沐和坐朝仪制。 刘秀同意了。
建武二十八年(52年),经过九年的学习,刘庄学有所成。刘秀极为重视太子太傅的人选,特地召集百官,商讨举荐事宜,最终任命张佚为太子太傅、桓荣为太子少傅。

诸子留京
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六月,又发生了一件震动朝野的大事。更始之子寿光侯刘鲤怨恨刘盆子害死自己的父亲,于是通过郭圣通之子刘辅结交宾客,杀了刘盆子之兄故式侯刘恭。 刘秀震怒,不顾郭圣通刚刚去世,下诏大捕诸王宾客,甚至造成一家三口伏尸于郭圣通灵堂的惨剧。 并将刘辅下诏狱三日。受牵连而死的多达数千人 。
不过还是有幸运之人,通过阴家依附诸王的冯衍听说这件事之后,自己去诏狱认罪,却得到了格外优容,被放了出来 。
同年八月,郭圣通的前四子刘疆、刘辅、刘康、刘延和许美人之子刘英皆就国,阴丽华诸子都留在洛阳,明帝即位后数年,才陆续就国。
阴丽华所生的次子刘苍也受到父亲的重视,在建武时期也撰写奏章,参与朝政。
文章标题: 如何证明光武帝徙的魁帅中包括豪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958.html

[如何证明光武帝徙的魁帅中包括豪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