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看待《七杀诗》

时间: 2022-08-09 00:00:0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如何看待《七杀诗》

谁知张献忠最出名的那首诗叫什么

张献忠 《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张献忠字秉忠,号敬轩,明万历古三十四年(1606年)9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定边县郝滩乡刘渠村(古称柳树涧堡),《明史》称他与李自成同年生,张献忠少时曾读过书,成人后参军,供役为捕快、边兵。因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观其状貌,为之求情于总兵官王威,重打一百军棍除名,从此便流落乡间。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积极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在米脂起义,自号八大王,一作西营八大王。次年,参加王自用联军,为三十六营之一。他英勇善战很快成为三十六营的主要首领并以能谋善战的八大王出名。 王嘉胤死后,与李自成等归附高迎祥,高迎祥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号闯将,崇祯八年(1635年)参与荥阳之会,议决进取,献忠与高迎祥等共攻略东方。不久张献忠与李自成因小故开始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十年(1637年),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张献忠的起义部队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政治上发生动摇。次年正月,张献忠率本部义军进驻谷城(今属湖北省谷城县)受朝庭招安授予副将。驻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镇,以示休兵。 张献忠被招安,既不按原安排遣散义军,更不参加对李自成部义军的战斗,而是把守一地加强军事训练,保持自主权。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因对官府腐败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对自己的刁难、不信任已感不满,加之受到李自成的影响,五月初九采用“避实捣虚”“以走致辞敌”的有效战术,重举反明的大旗。以走制敌,转战四川境,使明军疲于奔命。十四年,大败明军于开县黄陵城,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进破光州等地。明督师杨嗣昌畏罪自杀。十六年据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克长沙,宣布免征三年钱粮,从者愈众。崇祯十七年(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巡府龙文光,蜀王朱至澍及其嫔妃全部自杀身亡,其他官员当了俘虏。义军进入成都号称60万大军,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的州,县,在成都,张献忠先号称秦王,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建立健全制度,后称帝,以成都为西京,8月16日登基王位。 是年冬,绝望之下,在四川进行空前的烧杀破坏;以开科取士为名,杀知识分子于青羊宫,又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军98万,遣四将军分屠各县,将亿万宝物掷入锦江,决水放流,自谓“无为后人有也”,残忍变态至极。清顺治三年(1646年12月1日),局势越来越紧张,而张却自命不凡,不以为然。10月20日,部队到达川北西充县与盐亭县交界处凤凰山坡时张献忠中箭身亡。
那首诗可能是传闻而已
七杀诗
明流,七杀诗
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

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尺路。

杀气最重的诗是什么?

统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张献忠,关于他还有他所写下的一首堪称史上最灭绝人性的诗篇《七杀诗》。

张献忠虽然已经去世了几百年,但是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流传着,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七杀碑》和《七杀诗》。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所以由清朝编撰的《明史》中,称张献忠的一生是杀人如麻的一生。

虽然其中免不了有一些故意抹黑的成分,不过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存在,比如七杀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张献忠为了明志,专门立下了一块碑石,碑文内容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扩展资料

除了《七杀碑》之外,张献忠还写下了一首《七杀诗》,其凶残程度比起《七杀碑》不逞多让,不过这两篇文章是否出自张献忠之手,专家们有很多争议。

根据一些学者考证发现,《七杀碑》其实并非张献忠所作,而是清朝史官为了抹黑张献忠而捏造出来的。张献忠确实立过碑石,不过它的名字叫做《圣谕碑》,其内容也是为了训诫自己而作。但是却被后人改动,将他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张献忠屠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清朝廷为了故意抹黑张献忠也是不择手段,在《明史》中记载张献忠杀戮了四川六亿人口,然而当时全国人口加起来也远不到六亿。

可以看出清朝史官的夸张程度,所以《七杀碑》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相反,《圣谕碑》的可信度则要高很多,因为在众多其他记载中都有所提及。

历史是由胜者留下的,所以到了清朝,在朝天的残酷压迫下,不管是文人还是民众手中都不敢私藏跟张献忠有关的任何资料,若是被发现将会处以极刑。而满清只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跟张献忠有关的史料都被销毁了,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前人愿意让人看到的。

不过就算清朝对张献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栽赃嫁祸,但是他屠城的事实不假,也算是坏事做绝。

杀气最重的诗是:《侠客行》

出处:李白〔唐代〕

原文: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译文: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

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人进而写游侠的行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仅是二十字,就高度概括了排忧解难、不图名利、尚义气、重承诺等等的高尚人格。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忽有狂徒夜磨刀谁写的

明朝张献忠《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人物简介: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父做小生意,贩卖红枣。初为捕快,进入延绥镇成为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丧命。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大顺三年(1647年1月2日),引兵拒战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明朝张献忠《七杀诗》。
天生万物以养人,世人犹怨天不仁。不知蝗蠹遍天下,苦尽苍生尽王臣。人之生矣有贵贱,贵人长为天恩眷。人生富贵总由天,草民之穷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翻天覆地从今始,杀人何须惜手劳。不忠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逐鹿来,都门懒筑黄金台,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

《七杀诗》内容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不忠之人曰可杀! 不孝之人曰可杀!不仁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中之人曰可杀!不孝之人曰可杀不神之人曰可杀不一之人曰可杀玻璃不智不信人大西。王曰杀杀杀我生不为注入来东门揽住黄金台,状元百官都如狗,总是刀下腥气成。传立磨下四王子,破城不须封刀比。汕头大天树此碑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七杀诗》是不是张献忠写的?原文是什么?

《七杀诗》是张献忠写的。

张献忠《七杀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七个杀字)大意就是说天生万物来养活人,人却不知感恩敬天,所以都该杀。

相关信息:

张献忠对官绅恶霸无比憎恨,他得罪了所有手中有笔的人,这还能有好的评价吗?张献忠曾发的令牌曰:“照得朱(诛)贼杨某,昔年曾调天下兵马,敢抗天兵,某幸早死于吾忍(刃)矣。今过武陵,乃彼房屋土田,坟墓在此。只不归顺足矣,为何拴同乡绅士庶,到处立团。合将九族尽诛,坟墓尽掘,房屋尽行烧毁;霸占土田,查还小民。

有捉杨姓一人者,赏银十两;捉其子孙兄弟者,赏千金。为此牌仰该府。”可见张献忠对官绅恶霸是无比憎恨的,当然张献忠对于这些“富人”来说绝对是他们的噩梦,于是这些所谓的“文化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对张献忠的憎恨,展现了一个他们眼中的张献忠,但是不够前面,不能就此说他当年屠尽了四川人。

文章标题: 如何看待《七杀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750.html
文章标签:如何看待 七杀诗

[如何看待《七杀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