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陶」字中的「缶」有过写成「メ」的写法吗

时间: 2022-06-16 08: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陶」字中的「缶」有过写成「メ」的写法吗

有关汉字

所有资料!!!!!!!!!!
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寻

「汉字」的正体(右)与简体(左)写法,仿宋体
绿色表示只使用汉字书写系统的地区,深绿色表示使用汉字和其他书写系统的国家或地区,浅绿色表示曾经使用汉字的国家或地区。汉字或称中文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形意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传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东亚多国语言使用。

由於表意文字特性,让汉字可以跨语言使用,曾长期成为东亚地区交流唯一文字。今可略分为正体中文与简体中文两个系统。前者用於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於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另外,日本及韩国皆有其公布之官订汉字表。

目录 [隐藏]
1 汉字的特点
2 历史
2.1 原始文字
2.2 从象形到表意
2.3 造字
2.4 现代汉字形成
3 汉字的语文知识
3.1 造字原理
3.2 汉字的结构
3.3 字形(汉字书法)
3.4 读音
3.5 注音
3.6 汉字与词语
3.7 汉字的数量
4 汉字的影响
4.1 衍生字
4.2 汉字文化圈
4.3 汉字民俗
4.4 汉字艺术
5 汉字的发展
5.1 文字本身发展
5.1.1 组字
5.1.2 简化
5.1.3 拉丁化
5.1.4 异体字整理
5.2 电脑处理
5.2.1 汉字编码
5.2.1.1 动态组字
6 字形
7 汉字的未来
8 繁简体汉字的比较
9 参看
10 参考书目
11 外部连结

[编辑] 汉字的特点
汉字一词早出自《北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 《金史》也出现多次,如:「女直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於是诸子皆学之」。 「长子布辉,识女直、契丹、汉字,善骑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传统的文字。更之前的古代中国,因为没有与他国区分的必要,多称呼为「字」或「文字」。直到目前为止,台湾负责文字政策的教育部,仍不使用汉字这个词,而称之为「国字」,例如《国字标准字形表》等。不过在民间以及其他非文字政策掌管单位的民间机构,已逐渐使用汉字一词。此外也有「中国字」这样的称呼。 另外,日本人也用「汉字」「汉语」,以别於「国语/和语」、「外来语」。

汉字的特点有以下几项:

字根组字:以本身即有意义的869个声母及265个形母的象形字为字根(大陆称部件),组成各种汉字。《参考汉字的字形与编码第三页》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义,多个字根合成新义,且空间的配置对字义有影响。(朱邦复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讨此)
相容并蓄:各语言、各领域应用可以六书基本规则,可贴近自身领域、地域所需组出所需要之字。
书同文:汉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甚至语言,仍可书同文,以文意、字义来互相了解。
独有的文化如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等。

[编辑] 历史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於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而汉朝淮南子一书也描述仓颉的贡献为「天雨粟,鬼夜哭」:描述文字的发明有如天上降下五谷广披大众,使得资讯透过文字能传载给任何人;而仓颉之前已去逝的人(鬼)都痛哭没有办法享用到文字的好处〈参考《谈人文与资讯》一书第21页〉。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编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徵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徵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元号。

[编辑]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可以更精准的表述,以及因应随历史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务,就以字根组合的方式,来细化组出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可以可记载的越来越精密。例如说,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种;但演化到现在,除了舟以外,还有「舨、艇、船、舰」等不同小大规模与形制的「舟」,这使得记载为文时,只要看一个字,我们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种「舟」,这样辨识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过来,以组词的方式就还要看过前后文(或短或常)才能判断正确的意义,较缺乏辨识效率,但方便口语沟通(汉字同音字太多,听觉不易辨识,解法一为组词,二为如韩日语数音为一字:「里」发音为海里)。

[编辑] 造字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应时代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同时发明的文字还包括圀、曌、瞾、囝、埊、玍、缶等。人称则天文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著「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於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於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港、澳、台等地仍可见到部份此类汉字。

[编辑]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徵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体等字形。

[编辑] 汉字的语文知识

「永」字八法
[编辑] 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徵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
这是用於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麼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澐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於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编辑] 汉字的结构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编辑] 字形(汉字书法)

「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编辑]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於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於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於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编辑]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於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於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於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编辑]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於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於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於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编辑]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於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编辑] 汉字的影响

[编辑] 衍生字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而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在创制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

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影响下,将从右向左书写的源自阿拉米文字的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编辑] 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汉字」发音
中华区
普通话 hànzì
粤语 hon3 zi6
闽南语 Hàn-jī
朝鲜半岛
韩语 Hanja
日本
日语 Kanji
越南
越南语 hán tự
由於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於维系一个统一的汉族——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起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かんじ)」、「汉字(한자)」、「汉字(hán tự)」。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们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朝鲜和越南,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韩国,汉字的使用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但是由於朝鲜语/韩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时仍然会使用汉字。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名、公司机构名称等均使用韩文书写,不过大多数的人名、公司机构均有其对应的汉字名称。

日本
汉字於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日本新字体),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广)、「転」(转)、「働」(劳动)等。详见:日文汉字。
朝鲜半岛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现在的大韩民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在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於1948年废除了汉字,仅保留了十几个汉字。详见:韩文汉字。
越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喃,但是由於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汉字,使用了称为「国语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详见:喃字、儒字(字儒)

[编辑] 汉字民俗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合体字「孔孟好学」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著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合体字:中国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为一个字,以祈求吉祥,常见的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
谐音字:华人喜欢利用汉字的同音特点用谐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谐音为幸福的「福」,走兽的「兽」谐音为长寿的「寿」。
九九消寒图: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俗在每年数九的季节写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这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为一个笔画填充颜色,到数九结束完成全图。
花鸟字: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在中国,只有在春节庙会中,和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到。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早期的鸟字画大多写的是一些吉祥话语,以祈求吉利,现在在庙会见到的鸟字画则以书写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渐转变为猎奇。

[编辑] 汉字艺术

梁启超的书法作品汉字独特优美的结构,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有多样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中文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而篆刻是和书法相关的艺术,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为印章。

[编辑] 汉字的发展

[编辑] 文字本身发展

[编辑] 组字
汉字历史上是不断在组新字的,目前所见的各种汉字必非一口气完成在某一年代,而是应时代需要渐渐发展成今的面貌。例如:「人」这个字商朝就有了,凹凸这二字则是在唐朝的时候才出现。

此外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用字需求因而组字。例如传统国乐在记谱上会用到减字谱、工字谱,台湾政府各专门机关也有各自的特有用字:如户政用字等等。

组字往往比组词在表意上更有效率,但组字组得太复杂又适逢变成常用字的话,就会衍生简化的努力。

[编辑] 简化
汉字书写复杂;传统印刷更复杂。所以自古以来就已经有许多的简字,但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书仍然是用繁体字,而虽然活版印刷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於汉字的结构特性,活版印刷帮助有限。

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近代,处於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这些鼓吹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汉字落后论」,内容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也就是说
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编辑] 汉字的结构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维方式(欧语系是一维文字)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编辑] 字形(汉字书法)

“国”这个字的笔画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编辑]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各种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本身不表音,自汉朝到20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虽有变迁,但无法看出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经研究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国也有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编辑]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编辑]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编辑]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汉字编码系统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国标码(“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

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软件必须支持GB 18030编码。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CJK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关于Unicode

由于各国国家标准字集所收的汉字字数、常用字的差异,虽然象中国两岸GB/BIG5字集常用字基本类似,转换后阅读并不成问题,但是这种编码转换的混乱关系,对文字交流始终是一种障碍。因此相关国家的标准化组织和文字工作者经过共同努力,终于在93年完成了包含中日韩(CJK)汉字的Unicode 汉字标准ISO 10646.1。 Unicode是完全双字节表示的多国文字编码体系,编码空间0x0000-0xFFFF。 ISO 10646.1汉字标准使用编码0x4E00-9FA5,共包含20902个汉字。其中: 大陆(S)提出的汉字17124个,台湾(T)提出的汉字17258个; S与T的并集,即中国(C)提出的汉字为20218个。 日本(J)提出的汉字为12157个,中国未提出的690个(Ja); 韩国(K)提出的汉字为7477个,其中中国未提出的90个(Ka); Ja与Ka并集共744字。 支持Unicode编码的相关电脑系统软件,如Unix, Win95已有推出,但是由于Unicode的ASCII码是用双字节编码(即一般电脑系统中的单字节ASCII码前加 0x00),同时其汉字编码与各国的现有编码也不兼容,造成现有的软件和数据不能直接使用,所以目前完全使用Unicode软件系统的用户并不多,大多数只将它此作为一个国际语言编码标准来使用。

从国外网站上看的,先贴原贴再简单翻译一下:

posted: fri nov 22, 2002 12:37 am post subject: kOrean invented chinese language

--------------------------------------------------------------------------------

chinese histOrian like to twist the histOry around, everybody know about it.
u just need to look at the baduk/weiqi intellectual game, kOrean always easily beat down chinese .if this is really your invention, why chinese done so poOrly?
And look also at the spOrt, the wOrld cup, chinese also done very badly if compare to kOrean.
in modern technology, kOrean made products like samsung, lg, hyundai,kia
are popular everywhere, where is chinese?
a population of 1.3 billion can't beat down a small nation with only 40 million , Or 80 million if u want include nOrth kOre, but still we done much better than chinese in almost every area.
the truh is out there, is just depend on you guys weather want to accept it Or not.
many chinese histOrian in china also agree that dongyi was kOrean And the creatOr fOr da'wek kou culture. it was also recoded in shi ji from shima ji.

翻译: 中国的历史学家喜欢歪曲历史,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你只要看一看”围棋”这个智力项目,韩国人总是打败中国人.如果它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中国人怎么表现总是那么糟糕?世界杯也是同样的例子.
在现代的技术中,韩国人创造的三星.lg,现代,起亚风靡世界,中国人在哪呢?
13亿打败不了一个4千万的民族,(如果加上北韩的话是8千万),我们几乎在所有的领域做的都比中国人好.
真理就在这儿,不管你们是否接受它.
许多中国历史学家也同意东夷是韩国人,并且创造了”大汶口”文化......

posted: sat nov 23, 2002 4:44 am post subject: re: kOrean invented chinese language

--------------------------------------------------------------------------------

another good post that non chinese will able to deny it.

during prehistOry from neolithic to iron age, there were two cultures
in nOrth-east asaia. in nOrtheastern part (s siberia, central asia,
manchuria, And also current kOrean peninsula), nomadic people
dominated, whereas culture based on agriculture dominated southern
china. nomadic people mostly spoke in altaic Or other similar
languages, while agriculture-based people mostly spoke in
chinese-tibetan Or proto-austronesian. chinese archaeologists have
mostly focused on the latter. together with languages, features of
bronze weaspons Or tomb styles were clearly distinctive between the
two. ultimately, climate changes to dry/cold conditions drove the
nomadic people to the south (kOreans And japanese) And to the west
(turk, xian-no, etc).

it is also quite certain that the nomadic people in nOrthern china And
southern siberia firstly cultivated allium altaicum, the progenitOr of
allium fistulosum, And allium sativum, the progenitOr of allium
longicuspis.

with respect to various writing systems developed during the bronze
age And/Or during shang state, one thing is certain: writing systems
came from the east (altaic/nomadic people), not from the west Or the
south. it is quite certain that people lived in the east were not han
Or hua people. do you know who published the first chinese dictionary
in histOry? it is quite interesting that people speaking in altaic,
not chinese-tibetan, published it. what kind of spoken language did
yin/shang people use? this will be a quite good question fOr your
explOration into the ultimate inventOr of current chinese characters.

翻译: 在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史前文明中,在东北亚有两种文明.在东北亚地区(西伯力亚/中亚/满州以及现在的朝鲜半岛),游牧民族居于统治地位,而农耕文明在中国南部居于统治地位.游牧民族大部分都说阿尔泰以及相似的语系,而农耕文明大部分说汉藏语系.中国考古学家大部分都集中研究后者.而两种语言,青铜器的样子和墓制的样式完全不一样,而又干又冷的天气环境让游牧民族进入了南部.
非常肯定的事情是,北中国和南西泊力亚培育了__(此处不知怎么翻译),____的祖先/
在青铜器时代或者商代发展了不同的书写系统,有一件事可以非常确定---书写系统来自东部(阿尔泰/游牧民族),而不是西部和南部.还可以确定的是,东部的人不是汉族.你知道历史上谁出版了第一本汉字字典吗?非常有趣的事是这是说阿尔泰语的人做的而不是说汉藏语系的人做的.殷商时代的人使用的何种语言?这对你们研究谁是汉字的发明者是个非常好的问题.
i think all anyone can say is that ”kOrean made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is known as chinese language than currently
acknowledged”. wOrkings of business, economy, technology, trade, And
commerce are the same today as they were 5000 years ago. what drives
linguistic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well, it's computer. you don't
need as much language to grow plant Or raise anim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technology which drives language, not agriculture. so, technology in
the old days were ceramics And casting technology, which kOrea was And
still is wOrld leader.

翻译: 我认为任何人都可以这么说---韩国人对大家所认知的汉字发展贡献更大.商业/经济/技术/贸易和5千年前一样,是什么么语言发展了当今世界?是计算机.你不会用语言去种养植物以及饲养动物,换句话说,是从语言中发展而来的技术,而不是农业.所以,在古代,技术就是制陶业和锻造业,而这些技术韩国一直是世界的先驱.

shanxi wrote:
............................chinese invented And created their own language. posting by peter is totally crap And ridiculous, the person trying to make a confusion here actually. ]+~

oh my gosh..i can't believe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soo ingnOrant about their own histOry!!!!!!!!! chinese people didn't create their own language...they had to use another abOriginal's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n on, they called it their own!! because of inferiOrity issues,,,they claim that they invented their own language..also peter kim is right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being created by some other group besides chinese!! i think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relook at their histOry once again,,,it seems to me that people (me fOr instance) that are not chinese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chinese histOry than some chinese people do...some people are ethnocentric..And it seems to me that you are...Or whoever that posted this..peter you're cOrrect on this, except the kOrean part of course

翻译: 跟贴者说中国人发明了他们自己的语言,楼主在这里胡言乱语,混淆是非.

又有一个韩国白痴对跟贴反对者的反驳:
我的天哪,中国人居然对他们的历史是这样的无知,中国人根本没有创造自己的语言,他们不得不用其他原住民的书写系统,然后,他们说那是他们自己的.因为自卑的原因,他们说他们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所以楼主是正确的,是其他人而不是中国人发明了自己的语言,这些中国人应该回头看看自己的历史,就像我一样,我对中国的历史了解的比他们自己更清楚,那些中国人是一些种族中心论者,楼主,你是对的.....

其他国外网友的反驳:

posted: sun sep 29, 2002 6:38 am post subject: re: kOrean invented chinese language

--------------------------------------------------------------------------------

everyone knowes that japanese And kOrean both derived from chinese, why waste your time with this crap?
任何人都知道日本人和韩国人源自中国,你为什么在这浪费时间废话!
flOreo
guest
posted: sat nov 09, 2002 7:15 am post subject: re: kOrean invented chinese language

--------------------------------------------------------------------------------

shoot, the first one in this thread didnt even have the necessary geographical idea about kOrea And china. the palace location fOr shang dynasty is in anyang which is almost in the middle of china. so how come kOreans would travel so deep into china as to make the characters???this is way to stupid! i don't wanna talk mOre about it!
注意,这个假设没有对于韩国和中国的地理学的观念,商朝的皇宫在安阳,几乎是在中国的中心,那么韩国人是怎么长途跋涉到中国的中心去创造他们的汉字?这太愚蠢了,我不想再说什么了/

anthony
guest
posted: fri nov 15, 2002 3:46 pm post subject: re: kOrean invented chinese language

--------------------------------------------------------------------------------

everyone know the chinese has the longest continous culture in the wOrld. chinese cultures have influences many cultur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east asia like japan And kOrean.
任何人都知道中国有着世界最长的连续不短的历史,中国文明影响了许多东南亚和东亚的国家,比如日本和韩国.

出土于战国魏安厘王墓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建典》该不会是口头约定罢?更不会是春秋时才盛行的歃血为盟!它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中国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书。我们看看它所记录的内容吧,《建典》规定:居住在东部的炎族与居住在西部的黄族实行民族分治。“二后”一个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军权,驻守在山西汾河一带;另一个是轩辕氏,居住于陕西,黄河中上游。这“二后”也就是赤帝辖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这从《史记》与《大戴礼纪》得到证明。都描写“阪泉之战,司马氏就说打败炎帝榆罔,而后者则记打败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这也算一条线索吧。
另从我破解的十个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编》有兴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审视“视觉”这一认识事物的工具,以期通过视觉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那么,当我们用眼睛去打量汉字古老的历史的时候,又能“看”到什么?当“看到”的时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汉字形成的过程及视觉外显对于信息时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成的社会背景
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从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到战国这段时期。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再到夏、商、西周,汉字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甲骨文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对原始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老的文明形态合而不分,错综复杂。商周时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古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原始图画说、起“一”说等。现代的研究普遍认为,汉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汉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先秦时期文字的载体、形态和特征
文字载体:岩石、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
文字形态:依类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金文则将字刻于泥模上,浇铸而成,故笔画粗圆,形体也较方正。
汉字的视觉外显与教育价值
教育回归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使得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多。艺术、技术、人文在教育中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分离,个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者在生活中的统一共合。教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游离于教育之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文字的诞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需要使汉字符号形式趋于统一,又加快了汉字体系的成熟。古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再现,而且图腾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内容也出现在古汉字的形态里,成为汉字的来源,知识传达的工具形式生活化,从汉字“教”和“学”的来源即可窥见一斑。“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学(学)”字金文从子从 从 (五五六,相当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两手摆弄一个八卦形,甲骨文则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从学从攴的会意字“教学”二字的构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数卜符号作为构字偏旁,表明在远古时代筮占是小学生教学的内容,从事教育者当为巫师。
体味历史——人文情感教育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
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
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甲骨文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已显示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等文字形态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特定的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谐中的和谐造就了艺术美的丰富意义。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启迪
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下,在传播学、信息论、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育技术有不相同的理解。历史的积淀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呢?
传统历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现代电声、影象技术使其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任务。影视技术具有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将传统的历史课程与影视技术整合,通过直观形象而又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
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声音与图象或者二者的结合体,汉字却恰恰统合了音、形,传达信息与意义,同为统合的整体,目的俱是为了传达信息,二者具有内在相通的必然性,这就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认识,教育技术也必能从中汲取合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养分。
“观物取象”与视觉思维
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视觉思维的概念在时代发展的呼唤中凸显,人们是怎样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呢?“观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样的视觉规律?汉字的造字理据是“观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抽象化的过程,“立象而尽意”。汉字传播过程中的简化、统一等因素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能指”与“所指”相分离,古老的甲骨文却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观特征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汉字形成的规律对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再建构和延伸将会具有极丰富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表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流传下来。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表示。汉字构形取象具有视觉直观性,造字理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组合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观物取象”又“立象尽意”。汉字象的不确定性、概括性、写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义的延伸。汉字几千年的绵延,大浪淘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视觉表征资源,完整的知识视觉化表征实践和理论体系建立将大有可能。 对汉字从知识视觉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外就没有这种优势。
结语
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态如历史长河中磨砺的珍珠,历史的积淀只会使其更为耀眼!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沿着历史的轨迹,接受历史的选择,我辈后人须倍加努力,继往开来!
关于汉字

海南山翁 原创

(masterhainan@sina.com)

汉字是古代的杰作

结绳记事比较低档,就像小孩的蜡笔,注定画不出复杂的画。狩猎收获两只野猪,打两个结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表达更复杂的意义,靠打结就会“结”不达意了。于是,古人发明了汉字,这真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杰作。

汉字是如何产生的

最初,汉字是一幅幅画,是对客观世界事物简单、概括的临摹。例如“人”字就是给人画了一幅简笔画。后来,为了得到更多的汉字,人们开始“造字”。比方说,把“人”和“二”合起来,就造成了“仁”字。幸亏如此炮制,杂交了众多的汉字,否则汉字的数量一定少得难于表情达意。

汉字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字,显然不是最初的汉字。它们经过几千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可以说已经变得跟原来的判若两人,正像婴儿的你和现在的你。不必说甲骨文这些老革命,秦始皇要求“书同文”的小篆就和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汉字,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它们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像整容手术,几个小时之后就从猪八戒突变为周润发。否则的话,父子之间的书信都互为外文,需要翻译才能读懂了。

汉字需要变化

汉字是一种工具。凡是工具都会随人类的进步而发生变化,计算器代替算盘,汽车代替牛车,就是例子。始皇帝整理、统一当时的汉字,共产党整理、简化当今汉字,其实也是主动地使汉字发生变化。共产党变化汉字时,国民党肯定无法接受;秦始皇整理文字时,你我都不在场,但是估计一定遭到许许多多人的反对。反对的人都有理由,就是认为汉字很神圣,动不得,一变就会造成混乱。可以这么说,不思进取的团体或者个人,一般不主张变革工具。

汉字应该拼音化 (海南山翁 恭候你继续阅读下文)

汉字历代多次的变化,其实就是多次的进步。要进步就要有变化。汉字能被我们珍惜和使用几千年,是因为汉字能不断地根据我们的要求去做适当的变化。如果不能变化,汉字早就被放进历史的回收站了。

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汉字日显其力不从心,如同老牛赶路,逐渐掉队。

从世界范围看,文字的制造材料绝大多数是字母。拼音文字的优点是说和写协调一致。换言之,能说出来的就能写出来。汉字的弱点是说和写之间没有关系,说归说,写归写。拼音文字其实是发音的固化,是把嘴巴所发出的语音记录下来。而方块汉字是意义的固化,是把嘴巴所表达的意思记录下来。

要理解汉字的意思必须有个破译的过程,要明白拼音文字的含义只需要恢复它的发音就行。恢复拼音文字的发音显然比破译汉字省力得多。

因此,汉字一旦拼音化,那么得到实惠的不只是汉族人,更有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也会沾光。

小结

文字是依附于发音的,也就是说,先有发音,然后才出现文字的;而不是反过来。那么发音应该统帅文字,就是有什么样的发音就要有什么样的发音记录,这才能顺理成章。记录发音的简单方式就是运用世界通行的英语字母。因此,把方块汉字变成由字母组成的拼音汉字,一定使汉语锦上添花。

关于汉字的随想

我喜欢汉字,它足够伟大,因为它美。
只有“美”,才担当得“伟大”这个词压下来的重量。
人是“美”的,人也是为“美”活着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其他。
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点,被目的所控制,结果胆固醇特高,小脸特苍白。他们说,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茅坑。他们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们高声呐喊,要砸烂中国文化这个“大酱缸”。司马光砸缸,首先要砸的自然就是“缸体”——汉字。至于汉字好不好,它又是否真是造成中国近代一直落后挨打的罪魁祸首等问题都不重要。总得要有一个替罪羊,而投向这只替罪羊的匕首越偏激、越鲁莽,就越吸引眼球,越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团结起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他们而言,目的大于一切。汉字在他们眼里已经丧失了美的含义,仅仅只是一种与人互较短长的技术,虽然这种技术曾哺育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时辉煌的华夏文化,但它落后了,落后就又挨打,冷兵器对着热兵器,又有几个会有好下场?一挺机枪能把一百个郭靖同志打成马蜂窝。

我理解他们,毕竟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美”一直处于失语的窘境,衣衫褴褛,没有人多瞥几眼。饱满思“淫欲”,人若连生存都没有解决,奢谈“美”是有点儿欠揍。所以,我也能理解现在这些整天嚷着要废除汉字的人们。 虽然,理由不同,但理由都是找出来的。不妨恭列如下:
A,汉字笔划多,字形复杂,其构字方式和语音语言无关,形、义、音三者完全分离,皆需要分别学习。汉字的难记难学难写难用,造成教育在民众间的缺席,文盲一直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汉字的精英化造成社会阶层分化,造成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造成德先生与赛先生步履蹒跚。
B,汉字不够迅速,书写缓慢。不符合现代社会积极、高效的原则。而且在表达意思时失之于不够准确,譬如从“中国队大败香港队”这句话里根本无从得知谁是真正的胜者。
C,汉字的保守,字义的狭窄、结构的封闭,以及以字组词的表达方式造成使用汉字的人头脑僵化,普遍缺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创新的意识。其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中国人只知道所以然而从不去问一个之所以然。
D,语言是第一位的,文字是第二位的,按语言学的定论,文字是为语言服务的,但汉字的非口语化造成汉字与口语的长期背离,人们说的与写的是两码事。当然,由于白话文运动,文言文成文物了,但汉字的单音节特点造成大量的同音字词,其方言分歧之大,仍不便于同是汉字使用者之间的交流,相隔几十里,一个村子的人就可能听不懂另一个村子人讲的话。汉字与语言的脱节还造成中国与世界的脱节,不利于各文化之间的交流,大量新鲜的东西无法渗入汉字这个比较封闭、稳定的系统内。
E,汉字的非字母结构不便于键盘输入,无法像拼音文字直接进入各种公式做为运算符号,所以汉字是一种违背科学的错误的发明。
……
理由还有很多,多得令我都没有兴趣再写下去。我只想说,他们确实被吓坏了,尤其是被计算机吓坏了。在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理由中,只有一点目前站得住脚: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不是一种优秀的计算机语言。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似乎也能证明现在的计算机是多么愚蠢,还不能完美地处理汉字,而随着人机对话、随着计算机语言的不断丰满,计算机也能若人一般感受到“美”,拼音文字还会优秀吗?谁敢保证那一天一定不会到来?况且汉字的二异性,其灵活的语法及表达方式与目前计算机的高级语言总很相似。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说拼音文字是BASIC语言,那么汉字似乎可称作C语言了。至于不便于扫盲与文化普及等问题则是由于教育的方法与体制上的原因所造成,但我也无意逐条一一反驳。欲加于罪,何患无词。
这些指责之词并无必然的逻辑。书写缓慢就一定会导致效率低下?汉字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在这里又如何计算?可以这么说,嚷着要废除汉字的人是精明的,但却是短视的,鼻梁上多半架着一副高度眼镜。汉字并没有这个本事戴起他们送过来的这么多顶帽子。而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缺点,换个角度去看,也就是优点,关键还在于人们怎么去看。譬如封闭,它的另一层含水量义也就是稳定,稳定不仅有利于文化的薪火相传,而且还能形成一股凝聚力,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不过,我承认汉字是复杂的,但万物都是由简单而复杂,直至缤纷花开、万山香遍。我还承认,拼音文字是简单的,所以愚蠢,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聪明人一般学不好英语,而死记硬背的笨蛋都出国了。
汉字抓住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小牛”、“公牛”、“母牛”,“牛”是共性,“小”、“公”“母”是个性,共性与个性相组合就是事物本身,而不必像拼音文字专门为“公牛”、“母牛”、“小牛”去拼写不同的单词,而这些单词本身并无多大联系。何况宇宙是无限的,新事物也是层出不穷的,随着万万年后,拼音文字还有力气去为新事物量体裁衣吗?那时候会不会出现一个二十六个字母长的单词?到时候是拼音难学还是汉字难学?或有朋友会说,将来的事谁说得准?没有比现在更重要的。但问题是,汉字真的比拼音文字难学吗?不难,或者说难就难在畏难的心态上。象形、会意、形声,这三种汉字建构的基本模型与人的想像力、思维能力有着直接关系。理解它们,而不是死记硬背其笔划的横竖撇捺点。
一个好的启蒙老师能做到这点。不仅仅是象形,会意,形声,任何一个中国字都是一幅图画,只要他愿意,并有足够的学识,都可以绘声绘色地讲出它的形状、意义、与发音,关键是目前对这些图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还处于众说纷坛中,但标准是可以建立的,汉字也是可以不断丰富的,因为美这个和谐的存在也是动态的。
以“存在”为例。“存“是‘有’和‘子’的组合。有子即存,延续生命,一代传一代以至无穷;“在”是‘有’和‘土’字的组合,有土即在。当然,这不是惟一的解释,还可以给出很多,正如《雍正王朝》中的“美”字可以被测字先生拆成“八王大”,也可以被邬思道拆成“大王八”又或者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羊大为美”。
认识到汉字是图画,从此入手,去教孩子,我想,这不会比教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母困难,更可以从小就培养起他们对美的感知。有哪个孩子不喜欢随手乱涂乱画?如果我是汉字改革委员会的主任,我就去制订这么一套教材,把三千个日常汉字的音、形、义统统都用图画表达出来,或者是为每个汉字创造出一个美丽的故事出来,哪怕这种表达与故事有牵强附会之嫌,关键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窗口。
规律都是人找出来的,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想象力、总结能力与勇气。
汉字是可以想象的。想象是人的未来。

最重要的还是“美”。这是拼音文字拍马也不能望其万一。
汉字之美,一是形式美,美在笔划与结构,其极至为书法。
它是线条的绘画。不敢说书法是否会强身健脑、陶怡性情如何如何,也不必提索靖的那幅不知真伪便卖了二千万的字,起码挂一幅书法在房间里,看起来还不错吧?
其二,美在意义。汉语本身可以直接映射出部分客观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汉字与天地人默默相契,它是它们沟通的桥梁。白云、青草、孩子……这些简单的汉字有着令人惊心动魄的美。汉字是惟一的诗的语言。谁能把王之涣的《登颧鹊楼》译成拼音字母而不损其意境?往玄里说,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宇宙,都表达着人与自然的某种关系。

目的不是根本,过程才是意义所在。汉字这套具有审美意义上的符号集合的存在能让我们充分地认识“美”、享受“美”。“美”是和谐,“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情绪。可惜长久以来,汉字上蒙有太多尘土,同时又被各种意识形态所强奸,从而丧失了其光泽。一些话语让人云里雾里,让人哭笑不得,可它们却在某些东西的指挥下,强行占据了汉字的舞台。
例子就不举了。太多了。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只是想说,我们有必要还汉字本身面目,去掉汉字里的糟粕。譬如有“女”之旁的字含义多半好不到哪里去;譬如形声字中一些观其偏旁不知其义,辩其部首难明读音的老祖宗喝醉酒时创造的字;又譬如许多繁体字、异体字,它们过去虽然“美”,但几千年的时间流过来,大家的审美观点都发生了变化,现在也没有几个人以肥为美又或是以三寸金莲为美了,“美”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不妨简化、改革,然后是规范,使其不为习惯或强权或金钱所役,让它重新优美纯净,回归至天人合一的品性。
出土于战国魏安厘王墓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建典》该不会是口头约定罢?更不会是春秋时才盛行的歃血为盟!它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中国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书。我们看看它所记录的内容吧,《建典》规定:居住在东部的炎族与居住在西部的黄族实行民族分治。“二后”一个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军权,驻守在山西汾河一带;另一个是轩辕氏,居住于陕西,黄河中上游。这“二后”也就是赤帝辖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这从《史记》与《大戴礼纪》得到证明。都描写“阪泉之战,司马氏就说打败炎帝榆罔,而后者则记打败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这也算一条线索吧。
另从我破解的十个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编》有兴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审视“视觉”这一认识事物的工具,以期通过视觉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那么,当我们用眼睛去打量汉字古老的历史的时候,又能“看”到什么?当“看到”的时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汉字形成的过程及视觉外显对于信息时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成的社会背景
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从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到战国这段时期。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再到夏、商、西周,汉字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甲骨文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对原始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老的文明形态合而不分,错综复杂。商周时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古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原始图画说、起“一”说等。现代的研究普遍认为,汉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汉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先秦时期文字的载体、形态和特征
文字载体:岩石、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
文字形态:依类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金文则将字刻于泥模上,浇铸而成,故笔画粗圆,形体也较方正。
汉字的视觉外显与教育价值
教育回归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使得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多。艺术、技术、人文在教育中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分离,个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者在生活中的统一共合。教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游离于教育之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文字的诞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需要使汉字符号形式趋于统一,又加快了汉字体系的成熟。古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再现,而且图腾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内容也出现在古汉字的形态里,成为汉字的来源,知识传达的工具形式生活化,从汉字“教”和“学”的来源即可窥见一斑。“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学(学)”字金文从子从 从 (五五六,相当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两手摆弄一个八卦形,甲骨文则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从学从攴的会意字“教学”二字的构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数卜符号作为构字偏旁,表明在远古时代筮占是小学生教学的内容,从事教育者当为巫师。
体味历史——人文情感教育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
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
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甲骨文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已显示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等文字形态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特定的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谐中的和谐造就了艺术美的丰富意义。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启迪
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下,在传播学、信息论、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育技术有不相同的理解。历史的积淀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呢?
传统历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现代电声、影象技术使其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任务。影视技术具有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将传统的历史课程与影视技术整合,通过直观形象而又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
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声音与图象或者二者的结合体,汉字却恰恰统合了音、形,传达信息与意义,同为统合的整体,目的俱是为了传达信息,二者具有内在相通的必然性,这就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认识,教育技术也必能从中汲取合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养分。
“观物取象”与视觉思维
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视觉思维的概念在时代发展的呼唤中凸显,人们是怎样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呢?“观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样的视觉规律?汉字的造字理据是“观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抽象化的过程,“立象而尽意”。汉字传播过程中的简化、统一等因素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能指”与“所指”相分离,古老的甲骨文却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观特征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汉字形成的规律对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再建构和延伸将会具有极丰富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表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流传下来。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表示。汉字构形取象具有视觉直观性,造字理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组合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观物取象”又“立象尽意”。汉字象的不确定性、概括性、写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义的延伸。汉字几千年的绵延,大浪淘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视觉表征资源,完整的知识视觉化表征实践和理论体系建立将大有可能。 对汉字从知识视觉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外就没有这种优势。
结语
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态如历史长河中磨砺的珍珠,历史的积淀只会使其更为耀眼!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沿着历史的轨迹,接受历史的选择,我辈后人须倍加努力,继往开来!
http://baike.baidu.com/view/1712.htm

为什么胖这个字写成「月半」,不写成「月圆」或者「月

你胖起来只需要半个月,相信我。

月+半=胖pán例:心宽体胖。月+丰=肨→胖pàng。现在的胖是字体讹变的结果。

篆书以前的“肉”和“月”的写法很相似,后来慢慢简化就由“月”代替了“肉”字相关的偏胖,所以后来和动物有关的一些字都带有“月”字旁。例如,“肺”、“肝”、“肌”、“胸”等、

如今的“月”字旁,其实你仔细观察港台字体就会发现,写法是不同的,胖其实不是月字旁而是肉字旁(月里面不是两横,而是一点一提)。
如下图。

顺便一提,“肥”这个字,看起来也和“巴”八竿子打不着,也是因为原本这个字右边也不是“巴”,而是“卪”,这个字很生僻……但实际大家都见过……

用“月+半”是尊重胖子的,“小小年华才月半。罗幕春风,幸自无人见。”

这里的月半是指十五岁,当听到别人说你胖,时,可以解释为是在夸你,嫩得像个十五岁的孩子

从字形上看,“胖”的左半边是“月”,此“月”非日月之“月”,而是“肉”字的变形,称“肉月”。在甲骨文中,“肉”和“月”的字形差别较大,小篆体字形相似,后写法混同。因此,现代汉语中二者同形异义。
“胖”字的“月”不是月亮的“月”旁,而是“肉”旁。例如腰、胆、肝皆是。
胖:古代祭祀用的半边牲肉。《仪礼·少牢馈食礼》:“司马升羊右胖。”按《说文·半部》:“胖,半体肉也。”右胖即右半边。后有人体内含脂肪多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不这样写或那样写,就像一个物体起了一个名字,约定成俗。

宝贝的“宝”繁体怎么写,到底是“宝”(中间是缶)还是“寳”(中间是尔)?有详细说明最好

中间是缶。
繁体字:宝 异体字:寚寳珤靌

说文解字:《卷七》《宀部》·宝 珍也。从宀从王从贝,缶声。寚,古文宝省贝。博皓切

就隶定字形解释。形声。繁体从寚(bǎo),从贝,寚亦声。“寚”本意为“瓷器收藏品”,引申为“收藏品”。“贝”指“价值”、“价格”。“寚”与“贝”联合起来表示“值钱的收藏品”、“有价的收藏品”。本义:有价格的收藏品;特指:有价格的瓷器收藏品。说明:1.“寚”字所指是纯粹的收藏品,非卖品,不进入流通领域的收藏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收藏品。“寚”字加上“贝”以后,就指可以用钱币购买的收藏品,特别是瓷器收藏品。繁体宝字不从玉,而从珤(即瓷),这与“黄金有价玉无价”的传统说法一致。或许繁体宝字表示的是“瓷器有价玉无价”。因为瓷毕竟是一种“人造玉”、“仿玉”。2.“珤”字的本义应该是“瓷”。因为“珤”就是“玉缶”,就是“玉陶”(注意“陶”字中含“缶”),指“像玉的瓦陶”,即“高级瓦陶”。汉字的“瓦”与“缶”常可相互通用。我们可以把“玉缶”改写成“玉瓦”,此即“珁”字,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499页,释义是“同‘瓷’”。

康熙字典解释
【寅集上】【宀字部】 宝; 康熙笔画:20; 页码:页284第08(点击查看原图)
〔古文〕寚𠋾珤【唐韵】【正韵】博浩切【集韵】【韵会】补抱切,𠀤音保。【说文】珍也。从宀玉贝,缶声。【徐曰】人所保也。【广韵】珍宝。又瑞也,符也。【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礼·礼运】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诗·大雅】稼穑惟宝。又【书·旅獒】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又【增韵】符玺也,重也,贵也。【周礼·春官·天府】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书·旅獒】分宝玉于伯叔之国。礼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注谓圭璋璧琮。古者天子诸侯以圭璧为符信,至秦始有皇帝信玺,唐改曰宝。又凡钱文曰通宝。 又姓。 又叶博古切,音补。【诗·大雅】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叶上土。 又【𨻰琳·玛瑙赋】帝道匪康,皇鉴元辅。顾以多福,康以硕宝。 又通作葆。【史记·鲁世家】毋坠天之降葆命。【注】读如宝。【留侯世家】见谷城下黄石,取而葆祠之。【徐广曰】史珍宝字皆作葆。

考证:〔【书·旅獒】分宝玉于叔伯之国。〕 谨照原文叔伯改伯叔。〔【礼·聘义】圭璋璧琮,凡此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 谨按礼记聘义无此文,查系见仪聘义礼记中。谨据改为礼聘凡四器者,唯其所宝,以聘可也。注谓圭璋璧琮。

《草书百韵歌》内容是什么?

《草书百韵歌》内容是什么?

《草书百韵歌》内容主要是草书的歌诀。

《草诀百韵歌》是中国古代一本重要的草书歌诀,学草书的重要门径。《草书百韵歌》以歌诀形式,帮助记忆草书的结构,《草书百韵歌》可能始於宋代,祖本今已不可寻。

但从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续集卷第五文艺类《草诀书法》中所录,采真子的引文,可知至少在北宋皇祐年中,《草诀百韵歌》已经盛行。

扩展资料

《草诀百韵歌》的主要版本:

《草诀百韵歌》的祖本今已不知其内容,但最有名的是北宋署名「采真子」者,他即曾就当时在市面上流传「一百二十韵,凡四百一十字」的「草书诀」加以裁损,而成「一百韵」的草书歌诀,然其书现已不传。

现所见最早的草诀刊本则为元刻《草书百韵诀》,此书共76韵760字,但刻工并不精,扫版亦欠细微,残断和墨污处亦在所多见,香港《书谱》杂志,第21期至29期,曾载有砚父的笺注。

  ◎草诀百韵歌 宋·佚名(760字)
  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
  盖头无左畔,之趬缺东边。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
  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
  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黾。
  点急堪成彗,勾于认是卑。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
  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
  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
  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
  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
  皋华脚预施,流染却相依。或戒弋先设,顶上哀衾别。睿虞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不道树多枝,胸中器谷非。止知民倚氏,起旁合用短。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斋齐曾不较,遣上也同迷。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才傍于成卉,勾盘柬作阑。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罨一类,茶菊荣同亲。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
  示衣尤易惑,奄宅似相邻。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叚情何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
  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
  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酒花分水草,技放别支文。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
  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http://baike.baidu.com/view/1683498.htm?fr=ala0_1
是王羲之的作品,
王羲之《草诀歌》手书
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宝盖无左畔,走之阙东边。
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
十朱知奉已,三口代言宣。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
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
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联。詹侯熙照识,绳蜡达连看。
称摄将属倚,某枣借来旋。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
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盖。才畔详牋牒,水元看永泉。
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禾手乎年似,廊庙与绿缘。
即脚犹如恐,医初尚类坚。全皇同自异,容客更纷然。
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
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
尉与才须见,乌同鸟更疑。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
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
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
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春。
膝滕中委曲,次以两分明。叔芹元仿佛,拒捉自依稀。
顶上哀衾别,胸中器谷分。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欲识高齐马,须知兕既儿。虞虚悉迷遣,巢笔树挂枝。
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莫教凡勿作,勿使雍为离。
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
忽讶刘如对,从来缶似垂。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
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
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鼋鼍晁一类,茶菊荣更论。
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临。
道吴谷难测,竟充克有伦。市於增一点,仓欲可同人。
数段情可密,曰甘势则匀。固虽防梦简,自合定浮淳。
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余参全不别,巽哄岂曾分。
夺旧元无异,赢嬴自有因。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
耻死休相犯,貊朝喜共临。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
勿使微成渐,奚容闷作昆。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
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采逢身近取,熊结足下寻。
隶头真似击,帛下即如禽。沟渫皆从戈,纸笺并用巾。
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近息追微异,乔商橘不群。
款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戚或威相等,驭敦殷可亲。
台名依召立,敝类逐严分。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
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昌曲终如鲁,食良莫若吞。
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止知民倚氏,尝思学似存。
扫诌休得混,彭赴可相侵。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
合识哉岁似,自别号蹄真。酒花分水草,技放认支文。
可爱郊邻效,偏宜谌友湛。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草诀歌解释

【注解】解释一
1.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亳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
第一句是说写草书难,要写好草书更难。第二句是讲草书的形态。草书以最具韵味的抽象形式来体现书法之最生动的意象和最高的境界。其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惊蛇入草”的生动姿态都在草书人的笔端强劲地表现出来。第三句说的是写草字要有法度,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毫厘之差就成了不同的字,笔划的长短也可以改变一个字,但这些都有它的判别方法。而更重要的是第四句,即草书写得好坏在于其体势要圆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气势,气势不好就是笔法再好也不是好作品。
2.有点方为水,空挑却是言:以有点或无点来区分三点水旁和言字旁,其实也不一定,看本页的须字即可知。
3.绵头无左畔,辵遶阙东边:宝盖头音绵,写时不必写左边那一点;辵音chuò,遶同绕,写走之底时,只要在左边竖下右绕即可;建字底(廴)也同此处理。
解释二
1.长短分知去,微茫视每安:知和去两个字很相似,其区别主要在于最后一画的长短;每和安两个字只有微小差别,要注意区分。
2.步观牛引足,羞见羊踏田: “步”字是先写牛,至末笔转锋左下撇出即成;而“羞”字很像是羊字下连笔写田字而成。
3.六手宜为禀,七红即是袁:说是上写“六”,连笔下写“手”就成了“禀”字;上“七”下“红”就成了“袁”字。
4.十朱知奉己,三口代言宣: “奉”字的写法:上写十,下写朱,十的第二笔和朱的第一笔连写;上写三,下连笔写口就成为“言”字,“代言宣”:代替言字宣布自己的存在。
5.左阜贝丁反,右刀寸点弯:是说左边的耳旁和贝旁好像反写的丁字; 在右边的刀旁和寸旁的写法:上为一点,下为横折钩。
解释三
1.曾差头不异,归浸体同观:“曾”和“差”字的起首部写法相近似; “归”(归)和“浸”两个字右半部写法相同。
2.孤殆通相似,矛柔总一般:“孤”和“殆”两个字很相似,左旁相似右旁有差别; “矛”和“柔”总体上看很相像。
3.采夆身近取,熙照眼前看:“夆”音逢。“采”和“夆”两个字的形体几乎一样,即所谓“身近取”;熙”和“照”两个字的上部很像“眼”字,好好看看有何不同?要注意区别啊。
4.思惠鱼如画,禾乎手似年:“思”、“惠”、“鱼”有和“画”(画)字相同部分,可要注意区别; “禾”、“乎”、“手”也与“年”字十分相似,须仔细辩别。
5.既防吉作古,更慎达为连:不要把“吉”字写成“古”字; 写“达(达)”更要慎重, 别写成了“连(连)”字。
解释四
1.宁乃繁于叔,侯兮不减詹:“宁”字“叔”字差不多,只是写“宁”字第一笔要多一个右钩,似乎繁了一点;写“侯”字不比“詹”字简单,只是一笔成而已。
2.摄称将属倚,某枣借来旋:“称(称)”、“摄”两字,左旁有差别,右边都“倚靠”在属字上(其实是属字的下半部);“某”和“枣”字借“来”字转变(旋)而成。
3.慰赋真难别,朔邦岂易参:“慰”、“赋”两个字真难区别(但细看还是差别的);“朔”和“邦”字几乎一样,能参得透吗?
4.之加心上恶,兆戴免头龟:“之”字下加“心”就成了“恶”字;兆字“戴上”免字的上半部就成了“龟(龟)”字。
5.点急堪成隐,勹于认是卑:“急”字头上加一点,可以成为“隐”字;上一横勾下加“于”就成了“卑”字。
解释五:
1.寿宜圭与可,齿记止加司:“寿”字的一种写法:上写“圭”字,连笔写“可”字的下半部(注意此处的草书“与”字并不规范);记住“齿”字的写法是上为“止”,下为“司”。
2.右邑月何异,左方才亦为:右耳旁的写法和“月”的写法有什么差别?(注意帖中草书邑是邑字而不是右耳旁的写法,可参看上页朔、邦二字)左“方”旁可用“才(实为提手旁)”字代替(但注意:有的字则不可,如“施”字,如用“才”则成了“拖”字! )。
3.举身为乙未,登体用北之:“举”字可写成“乙”下加“未”;“登”字则用上“北”下“之”组成。
4.路左言如借,时边寸莫违:“路”字的“足”旁很像是借用了“言”旁;“时”字的右旁是“寸”字,别弄错了。
5.草勾添反庆,乙九贴人飞:“庆”字的写法:从上至下“艹”→横勾→“反”; “乙”字下连写“九”,然后在“九”字的末笔上写“人”即成“飞(飞)”字。
解释六
1.惟末分忧夏,就中识弟夷:区分“夏”与“忧”:在“夏”的底部加“一”,就成“忧”(忧)字;“弟”和“夷”两字的差别在中部。
2.斋齐曾不较,流染却相依:“斋(斋)”“齐(齐)”两个草书字原来就通用,写法略有不同;“流”和“染”有点“形影相依”,写时要注意区别。
3.或戒戈先设,皋华脚预施:写“或”和“戒”字要先写“戈”,但准确的说,是先写“戈”字的横和斜勾;写“皋”和“华(华)”字时,头写好后,接着写中间竖画一直到脚,然后才写中部。
4.睿虞元彷佛,拒捉自依稀: “睿”和“虞”有点类似;“拒”和“捉”字差一点就完全一样了。
5.顶上哀衾别,胷中器谷非:“哀”和“衾”的差别就在头部;“器”和“谷”字差别在中部。
解释七
1.叅参全不别,閧巽岂曾分:“叅”和“参”两字原本就没有差别(还是有差别的);“閧”和“巽”有什么区分(其实区别在头尾)?
2.夺旧元无异,嬴羸自有因:“夺”(夺)和“旧”(旧)字的头部没有差异(注意下面的“身子”可不一样了);“嬴”和“羸”字自有其区别之处:就在于下部(下部中间的“女”和“羊”)。
3.势头宗掣系,章体效平辛:“势”的头部宗法“掣”“系(系)”的写法; “章”的下部可与“平”和“辛”比较(其微细的区别)。
4.欲戒哉依歳,寜容拳近秦:要注意别把“哉”写成“岁(歳)”字;也别把 “拳”和“秦”的写法相混淆了。
5.邪听行复止,郎断屈仍伸:“邪”和“听(聴)”也十分相似,但其右旁一动一静还是有区别的;指的是“郎”的右旁应屈,而“断”右旁要伸,因为其左旁“断”的下部和“郎”可写成一样,所以特别要注意右旁的写法。
解释八
1.田月土成野,七九了收声:“田”、“月”、“土”组志“野”字;从上至下“七”、“九”、“了”三字一气呵成“声(声)”字。
2.最迫艰难叹,尤疑亊予争:“艰”、“难”、“叹”三字的左旁都一样,要记住右旁的差别;“事”、“予”、“争”三字看似相同,让人迷惑。
3.葛尊草上得,廊庙月邉生:“葛”、“尊”字都写成“艹”头,只下部有微妙差别;“廊”、“庙(庙)”二字内部的“郎”“朝”的左旁都写成草书的“月”(注意“月”左边的差异)。
4.里力斯成曼,圭心可是舂:“里”字下加“力”即成“曼”字; 而“舂”字的写法:“圭”下加“心”。
5.我家曾不远,君畏自相仍:“我”和“家”很相近,注意头部不同; “君”和“畏”也很像,其实大有区别,应看仔细。
解释九
1.甚乂犬傍获,么交玉伴琼:“获”字的结体:左 “犬”旁,右旁上为“甚”,下为“乂”; “琼(琼)”字的结体:左旁为“玉”,右旁上部为“么”,下部为“交”。
2.出书观项转,别列看头平:“出”与“书”字就看其“颈部”(第二笔起笔处)的区别(其实收笔处也不一样); 区别“别”字和“列”字,就看头部是点还是横平。
3.膝滕中委曲,次比两分明:“膝”和“滕”两字从其右旁中部的委曲变化来区分;“次”和“比”其差别就是明显的了。
4.二下客为乱,宀藏了则宁:“乱(乱)”字的写法:“二”下面写“客”即成; “宁(寜)”字的写法:“宀”下写“了”。
5.而由问上点,早得幸头门:即“而”字的写法: “问”上加一横点即成; “早”字得于幸字头上加一门字(此句不太确切)。
解释十
1.耻死休相犯,貌朝喜共临:“耻”和“死”很相像,别弄混字了; “貌”和“朝”也易混淆,放在一起(来临写)就好注意其区别。
2.鹿头真戴草,狐足乃疑心:为“鹿”字的写法,要有“艹”头才是对的,(是原于象形字); “狐”字右旁脚部可真像是“心”字。
3.勿使微成渐,奚容闷即昆:不要把“微”写成“渐”, 其区别在中间部分; 也不要“闷”“昆”相混,注意两字的差别。
4.作南观两甫,求鼎见棘林:想写“南”字吗?看看“两”和“甫”吧,外取“两”,内取“甫”;学会“鼎”字可方便学“棘”和“林”字呢(但要注意三字的微细区别)。
5.休助一居下,弃奔七尚尊:写“休”和“助”字不要忘了下面加“一”字; 弃”和“奔”字的头部都像“七”字。
解释十一
1.隶头真似系,帛下即如禽:“隶”“系”(“隶”“系”)的头部相似,也可写成一样; “帛”字的下部与“禽”字的下部写法写一样。
2.沟谍皆从戈,纸笺并用巾:“沟”和“谍”字的右旁头部都可用“戈”; “帋”(纸)和“笺”字脚部都写成“巾”字。
3.惧怀容易失,会念等闲并:“惧(惧)”和“怀(怀)”两字易写错而混淆;“会”和“念”字相混,很容易写错。
4.近息追微异,乔商矞不群:“近”、“息”和“追”差异小,易混,请注意; “乔”、“商”和“矞”三字并非一类,注意判别。
5.欵频终别白,所取岂容昏:“欵(款)”和“频”字相似,但终有差别,; “所”字(的这种写法)容易与“取”字相混,注意末笔。
解释十二
1.戚感威相等,驭敦殷可亲:“戚”、“感”和“咸”字相等吗?否,相似而已(注意这里的“相”字草法不规范); “驭”、“敦”(此字帖中误注为“登”)和“殷”字易混,只有左上角那一点点差别。
2.台名依召立,教类逐严分:“台”、“名”字的形体都可依从“召”字来写(此句亦不确,此三字区别还是很明显的);“类(类)”和“严(严)”字相似,但又有分别(此句第一字草书为“敕”,楷书所注却是“教”,似应是教,意为教你严格区分类字与严字)。
3.邹歇歌难见,成几贼易闻:“邹”、“歇”、“歌”都很难区别呢;“成”、“几(几)”、“贼”三字虽有相似之处,但容易区别。
4.傅传相竞点,留辩首从心:“傅”与“传(传)”只一点之差,记住:多一点为“傅”,少一点为“传”,千万别写错;“留”和“辩”字的头部都是“心”。
5.昌曲终如鲁,食良末若吞:“昌”、“曲”字和“鲁”字下半部写法相近; “食”、“良”字的脚和“吞”的脚仿佛(其实不一样)。
解释十三
1.止知民倚氏,不道树多枝: 只知道“民”和“氏”是相互依赖的,(“氏”字头多一小横画就成“民”字); 就不知道“树”比“枝”字的右旁多了一些(笔划)吗?
2.虑逼都来近,论临勿妄窥: “虑”和“逼”多么相似呀!区别在于底部;“论”和“临”字也很相像,看清楚,别弄错啊!
3.起旁合用短,遣上也用迷: “起”和“短”字左旁同用“走”旁的写法;“遣”字的头部和“迷”的头部相近。
4.欲识高齐马,须知兕(sì)既儿:想知道“高”、“齐”、“马”三字区别吗;那也要搞清楚“兕”、“既”、“儿”三字的区别啊。
5.寺专无失错,巢笔在思维: 以为“寺”和“专(専)”字没区别就错了;写“巢”和“笔”二字时要想一想它们的差别在哪里!
解释十四
1.丈畔微弯使,孙边不绪丝:先横折再写“丈”字就是“使”字了;写“孙”字,右旁不要写“糸”的头,只写个“小就行了”。
2.常收无用直,密上不须宀(绵):“常”字的末笔不必用竖画,只要用点就行了;写“密”字不需要写宝盖头。
3.才畔详笺牒,水元看永泉:“笺”、“牒”的“片”字旁都可用才(提手)旁,所以要在右部去分辨;在“水”字的头上去看“永”和“泉”字吧,它们的起始部不一样呢。
4.柬同东且异,府象辱还偏:“柬”“东”字形相似,差别也显然;“府”字虽象“辱”字,但还是有所偏差。
5.才傍干成卉,勾盘柬作阑:写“才”字连笔在右旁写“干”字就成“卉”字;写横钩(门的通用写法)下写“柬”字即成“阑”字。
解释十五
1.乡卿随口得,爱凿与奎全:知道了“口”字的写法,“乡”、“卿”两字很容易得到,(注意这三个字的区别);“爱”加“人”字头即是“凿”字,两字下部都是奎字的下部。
2.玉出头为武,干衔点是丹:“玉”字出了头就成“武”字;“干”字加一点即“丹”字。
3.蹄号应有法,云虐岂无传: “蹄”和“号”(号)自有其区别之法; “云”(云)和“虐”虽是易混字,又岂能无法分辩。
4.盗意脚同适,熊弦身似然: “盗”、“意”、“适”三字脚的写法相近; “熊”、“弦”和“然”字也相似,要注意区别。
5.矣其头少变,兵共足双联: “矣”和“其”字下部相同,头部有少许不同; “兵”和“共”字下部写法一样(凡“八”字底都可以这样写)。
解说十六
1.莫写包为守,勿书绿是缘:别把“包”字写成“守”字,两字的下半部大不一样;也不要把“绿”写成了“缘”,注意这两字右边下半部的写法。
2.漫将绳当腊,休认寡为宽:不要把“绳”字写成“腊”字,两字的右旁头部写法不一样;莫把“寡”字当成“宽”字啊。
3.即脚犹如恐,还身附近迁:其实,“即”脚为点,“恐”脚为“一”;“还(还)”的形体有一点类似“迁”(迁)字。
4.寒空容有象,宪害审相牵:“寒”、“空”、“容”三字各有其形象,写法不都一样;“宪”、“害”、“审(审)”三字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注意区别。
5.满外仍知备,医初尚类坚:“满”字外形如同“备”字;“医”和“坚”的上部也很类似。
解释十七
1.直须明谨解,亦合别荆前:必须明白“谨”和“解”的写法,右旁相似,左旁绝不相同;“别”、“荆”和“前”字都有“刂”字旁,其法相同,有点无点都一样。
2.颡向戈牛始,鸡须下子先:“颡”字左旁的写法,先写“戈”往下写“牛”;写“鸡”字,先写“下”,下写“子”。
3.撇之非是乏,勾木可成村:一撇下加“之”不是“乏”字!多了一点;“村”字的写法:“木”加钩。
4.萧鼠头先辨,寅宾腹里推:“萧”和“鼠”从其头部区别;“寅”和“宾”其差别在“宀”的下面。
5.莫教凡作愿,勿使雍为离:“凡”和“愿”字的写法极其相似,不要写错了;“雍”和“离”,右边相近,左边不同。
解释十八
1.醉碎方行处,丽琴初起时: 判别“醉”和“碎”可根据左旁部首(即“方行处”); “丽”和“琴”字上半部写法不同。
2.栽裁当自记,友发更须知:“栽”和“裁”二字写法的不同要好好记住;“友”和“发(彂)”其头部写法不同更要知道。
3.忽讶刘如对,从来缶是垂: 真惊讶“刘”字写得像“对”字一样,(其实王羲之写过,史游也写过);“缶”和“垂”的字形也是从来就有相混的,(怀素写过)。
4.含贪真不偶,退邑尚参差:“含”和“贪”并非孪生的一对(其下部可不同);“退”和“邑”写法也是不一样的。
5.减灭何曾误,党堂未易追:“减”和“灭”有明显的不同,怎能弄错?“党”和“堂”几乎一样,可不好追寻呢,(同类还有“常”、“当”等)。
解释十九
1.女怀丹是母,叟弃点成皮:“女”怀了“胎儿”(就是一点——“朱砂一点”),就要当母亲了;“叟”去掉第一点就成了“皮”字。
2.若谓涉同浅,须教贱作师:如果说“涉”字同“浅”字;那末你就要让“贱”变成“师”字了。(此四字区别微妙)
3.鼋鼍鼌一类,茶菊策更亲:“鼋”、“鼍”和“鼌”同类(头部可不一样);“茶”、“菊”和“荣”三字归了一个部首,“荣”字的头可写成“艹”头。
4.非作浑如化,功劳总若身:“非”和“作”真有点象“化”字,(其实差的很多,而“非”和“作”两字更容易写错);“功”和“劳”字也有点象“身”字,(易混的是“功”和“劳”,须细辨)。
5.示衣尤可惑,奄宅建相邻:“示”和“衣”尤其容易写错,(要注意其差别);“奄”和“宅”字很相似,(其实区别很大)。
解说二十
1.道器吴难测,竟充克有伦:“道”、“器”、“吴”三字易混,上部几乎相同,但脚不同;“竟”、“充”、“克”三字为同类,注意区分。
2.市于增一点,仓欲可同人:“市”字的右上部加一点就成“于”字, “仓”和“欲”也可算是“同人”了(其区别细微)。
3.数段情何密,曰甘势则匀:“数”与“段”字太相似了, (注意其头部和中部一点之不同);“曰”和“甘”字的笔势都差不多(只是笔划长点短点而已)。
4.固虽防梦蕳,自合定浮淳: “梦”和“蕑”固然难防混淆;而“浮”和“淳”字也要认真判定。
5.添一车牛幸,点三上下心:“牛”添“一”即“车”;“上”、“下”、“心”都是写成三点(其中如数学符号“∵”是“上”,“∴”是“下”;而“心”则为横排的波浪式三点)。
解释二十一
1.改头聊近体,曹甚不同根:“改”和“头”的结体,姑且说略微一样(“头”字还有其他写法,和“改”字的写法大不一样);“曹”和“甚”的根不同,也即脚部不同。
2.旧说唐同雁,尝思孝似存:过去曾说“唐”与“雁”相同;也曾感到“孝”和“存”有点相似。(其实差别很明显)
3.扫搊休得混,彭赴可相侵:“扫(扫)”和“搊”可别弄混字;“彭”字用此写法(可参阅<兰亭序>中的彭字)和“赴”字也易相混。
4.世老偏多少,谢衡正浅深:“世”和“老”的差别只在脚部的多与少;“谢”和“衡”个字的区别则在右旁上部(一浅一深)。
5.酒花分水草,技牧别支文:“酒”字用“氵”旁,“花”字用“艹”头(这是它们的分别);“技”和“牧”字的区别在右旁的“支”和“文”。
解释二十二
1.可爱郊邻郭,偏宜谌友湛:“郊”和“郭”象好邻居一样(同部首,且左旁也相似);“谌”与“湛”也像是好朋友(它们不同之处在其偏旁,也就是“有点方为水”和“空挑却是言”。但这两句并不通用,在历代草书中“亻”、“彳”、“讠”、“氵”旁多相混,要注意判别)。
2.习观羲献迹,免使墨池浑:学习草书一定要多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真迹,免得白糟蹋墨水,还连累墨池的水也浑了。
意到形须似,体完神亦全。
斯能透肝腑,落笔自通玄.
文章标题: 「陶」字中的「缶」有过写成「メ」的写法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183.html
文章标签:有过 写法 写成

[「陶」字中的「缶」有过写成「メ」的写法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