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一个皇帝拥有李隆基的治国,宋神宗的经济,项羽的军事,雍正的政治手腕,洪熙的内政,乾隆的寿命会怎样

时间: 2022-06-13 20: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2次

如果一个皇帝拥有李隆基的治国,宋神宗的经济,项羽的军事,雍正的政治手腕,洪熙的内政,乾隆的寿命会怎样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

一、唐太宗

1、政治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

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2、经济

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3、文化

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等著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官府藏书机构除“弘文馆”外,另有“史馆”、“司经局”、“秘书省”和“崇文馆”等,其藏书质量和数量远远超过前代,史称“群书大备”。晚年因连年用兵,营造宫殿,杂税日益苛重。

二、武则天

1、政治

武则天承袭贞观年间整顿吏治、严惩贪污的政策,“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派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考核州县官吏是否清正称职。

对于贪赃枉法的官吏,不论官位高低,一律严惩不贷。反之,对于贤才则破格拔擢。武则天对于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对于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士非常赏识,并能对其一一加以重用。

武则天对纳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广言路”、“杜谗口”,也占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还设铜匦于朝堂,鼓励群臣上书言事。

武则天虽然政令严明,刑罚严峻,“当其忍断,虽甚爱,不少隐也”。但是她对于直言敢谏的臣民却十分敬重,尽量采纳他们的建议,即使言语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宽容,免予追究。

在她统治时期,很少有人因为直谏获罪的,因之直言敢谏在朝中蔚然成风,使下情得以上达,这对于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2、经济

武则天称“天后”时,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议“劝农桑,薄赋役”。为贯彻诏命,朝廷规定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以农业生产是否发展作为重要标准,如果州县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开辟,家有余粮”者则予以奖赏;反之,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则加以惩罚。

武则天掌权以后,为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又延揽农学家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此时均田制开始瓦解,民户逃亡现象开始普遍。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但民户的逃亡,也使政府税收受到了损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武则天为了称帝尊崇佛教,大修庙宇,建造规模宏大的明堂、天堂,这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文化

武则天曾召集文学侍臣周茂思、范履冰等人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

其中,《字海》收录有所有武则天首创的则天文字,全书已散佚。《乐书要录》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乐律文献,除少量内容因袭就说外,多富实践意义,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十卷,今仅存第五、六、七卷。

三、唐玄宗

1、政治

李隆基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唐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

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

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2、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

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

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

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3、文化

在文化事业上,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年),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隆基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 建立 →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1) 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房谋杜断” 魏征 。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 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 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 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 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 兴修水利 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 兴科举 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 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唐太宗是善于用人,不过重要是唐太宗时期中国女权地位高涨,工商业发达,府兵制令到生产力与科技等大举发展。

要说武则天,很多人都说武则天打贪惩治腐败十分英明,但是同样冤枉错杀了不少好人。其保证了玄宗的盛世。
善于用人重视农业发展科举

历史上所有皇帝的名字

1、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2、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

3、刘询

汉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西汉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刘病已,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

4、王莽

王莽(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字巨君,政治家,改革家,魏郡元城人(今河北邯郸大名县),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至23年在位。

5、司马邺

司马邺(300年―318年2月7日),即晋愍帝(313年―317年在位),一作司马业,字彦旗,晋武帝司马炎之孙,吴敬王司马晏之子,晋惠帝司马衷和晋怀帝司马炽之侄,西晋最后一位皇帝。

6、高湛

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即北齐武成帝,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武明皇后娄昭君,北齐第四任皇帝,太宁元年(561年)到河清四年(565年)在位。

7、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等。

8、爱新觉罗·颙琰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皇帝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2、汉惠帝(刘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8、废帝(刘贺,27天

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265-316,共51年,历四帝)

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1、武帝(刘裕),永初,3年

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6、明帝(刘彧),秦始,8年

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5、明帝(萧鸾),建武,5年

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502-557,共56年,历4帝)

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557-589,共33年,历5帝)

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5、献文帝(拓拔弘),6年

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7、宣武帝(元恪),16年

8、孝明帝(元诩),12年

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1、孝武帝(元修),2年

2、文帝(元宝炬),17年

3、废帝(元钦),2年

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1、文宣帝(高洋),10年

2、孝昭帝(高演),1年

3、武成帝(高湛),4年

4、后主(高纬),11年

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1、孝愍帝(宇文觉),1年

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5、武则天,垂拱,21年

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4年);

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2、宋孝宗(赵昚),隆兴,27年

3、宋光宗(赵惇),绍熙,5年

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6、宋度宗(赵禥),咸淳,10年

7、宋恭帝(赵隰),德祐,2年

8、宋瑞宗(赵昰),景炎,3年

0、宋怀宗(赵昺),祥兴,2年

元朝(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9、元明宗(和世琜),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5、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6、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7、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9、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扩展资料:

1、在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在这期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

2、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皇帝之制,始于秦,始皇帝政制之,乃取三皇五帝之名。皇帝自称“朕”,其下皆称“陛下”。皇帝之言曰“谕”,皇帝之命曰“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皇帝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2、汉惠帝(刘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8、废帝(刘贺,27天

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265-316,共51年,历四帝)

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1、武帝(刘裕),永初,3年

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6、明帝(刘彧),秦始,8年

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5、明帝(萧鸾),建武,5年

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502-557,共56年,历4帝)

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557-589,共33年,历5帝)

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5、献文帝(拓拔弘),6年

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7、宣武帝(元恪),16年

8、孝明帝(元诩),12年

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1、孝武帝(元修),2年

2、文帝(元宝炬),17年

3、废帝(元钦),2年

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1、文宣帝(高洋),10年

2、孝昭帝(高演),1年

3、武成帝(高湛),4年

4、后主(高纬),11年

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1、孝愍帝(宇文觉),1年

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5、武则天,垂拱,21年

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4年);

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2、宋孝宗(赵昚),隆兴,27年

3、宋光宗(赵惇),绍熙,5年

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6、宋度宗(赵禥),咸淳,10年

7、宋恭帝(赵隰),德祐,2年

8、宋瑞宗(赵昰),景炎,3年

0、宋怀宗(赵昺),祥兴,2年

元朝(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9、元明宗(和世琜),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5、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6、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7、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9、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秦朝(统一后,公元前221-201,共15年,历三帝,嬴姓)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12年

2、秦二世(胡亥),后被赵高所杀,3年

3、秦三世,后改称秦王(子缨),斩杀赵高,投降刘邦,被项羽杀害,46天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四帝)

1、汉高祖(刘邦),大汉开国皇帝,12年

2、汉惠帝(刘盈),7年

3、少帝(吕后专政),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8年

4、汉文帝(刘恒),前元,后元,23年

5、汉景帝(刘启),前元,中元,后元,16年

6、汉武帝(刘彻),建元,54年

7、汉昭帝(刘弗陵),始元,13年

8、废帝(刘贺,27天

9、汉宣帝(刘询),本始,25年

10、汉元帝(刘奭),初元,16年

11、汉成帝(刘骜),建始,26年

12、汉哀帝(刘欣),建平,6年

13、汉平帝(刘衎),元始,5年

14、汉孺子(刘婴),居摄,3年

新朝(王莽夺权,公元9-25,共17年)

1、建兴帝(王莽),始建国,15年

2、更始帝(刘玄),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6年,刘姓,历十四帝)

1、光武帝(刘秀),建武,33年

2、汉明帝(刘庄),永平,18年

3、汉章帝(刘炟),建初,13年

4、汉和帝(刘肇),永元,17年

5、汉殇帝(刘隆),延平,1年

6、汉安帝(刘祜),永初,19年

7、汉婴帝(刘懿),继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

8、汉顺帝(刘保),永建,19年

9、汉冲帝(刘炳),永加,1年

10、汉质帝(刘缵),本初,1年

11、汉恒帝(刘志),建和,21年

12、汉灵帝(刘宏),建宁,22年

13、汉少帝(刘辩),光熹,5个月

14、汉献帝(刘协),初平,32年

三国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

1、魏文帝(曹丕),黄初,7年

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3、魏齐王(曹芳),正始,14年

4、高贵乡公(曹髦),正元,7年

5、常道乡公(曹奂),景元,6年

蜀(公元221-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

1、昭烈帝(刘备),章武,3年

2、后主(刘禅),建兴,41年

吴(公元222-280,共59年,孙姓,历四帝)

1、大皇帝(孙权),黄武,31年

2、会稽王(孙亮),建兴,7年

3、景皇帝(孙休),永安,7年

4、乌程侯(孙皓),元兴,17年

西晋(265-316,共51年,历四帝)

1、晋武帝(司马炎),秦始,25年

2、晋惠帝(司马衷),永煕,17年

3、晋怀帝(司马炽),永加,5年

4、晋憨帝(司马邺),建兴,4年

东晋(317-402,共104年,历十一帝)

1、晋元帝(司马睿),建武,6年

2、晋明帝(司马绍),太宁,3年

3、晋成帝(司马衍),咸和,17年

4、晋康帝(司马岳),建元,2年

5、晋穆帝(司马聃),永和,17年

6、晋哀帝(司马丕),隆和,4年

7、晋废帝(司马奕),太和,6年

8、简文帝(司马昱),咸安,2年

9、孝武帝(司马曜),宁康,24年

10、晋安帝(马德宗),隆安,22年

11、晋恭帝(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国

1、成汉(303-347,共五个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寿(6年);李势(5年);

2、汉赵(304-329,历四帝):刘渊(9年);刘聪(12年);刘粲(3个月);刘曜(12年)

3、后赵(319-352,历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鉴(3个月);石袛(13个月);

4、前燕(357-370,历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5、前秦(351-394,历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坚(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个月);

6、前凉(313-376,历七帝):张寔(4年),张茂(5年);张骏(23年);张重华(8年);张祚(2年);张玄靓(9年);张天锡(14年);

7、后秦(384-417,历三帝):姚苌(12年);姚兴(24年);姚泓(2年);

8、后燕(384-409,历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宝(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9、南燕(398-410,历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历三帝):高云(3年);冯跋(22年);冯弘(6年);

11、后凉(386-403,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

12、南凉(397-414,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傉檀(13年);

13、西凉(400-420,历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凉(397-439,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历四帝):乞伏国仁(4年);乞伏乾归(17年);乞伏炽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历三帝):郝连勃勃(20年);郝连昌(4年);郝连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共60年,历8帝)

1、武帝(刘裕),永初,3年

2、少帝(刘义符),景平,2年

3、文帝(刘义隆),元加,30年

4、孝武帝(刘骏),孝建,11年

5、废帝(刘予业),永元,1年

6、明帝(刘彧),秦始,8年

7、后废帝(刘昱),元徵,5年

8、顺帝(刘准),升明,3年

南朝齐(479-501年,共23年,历7帝)

1、高帝(萧道成),建元,4年

2、武帝(萧赜),永明,11年

3、废帝(萧昭业),隆昌,1年

4、废帝(萧昭文),延兴,1年

5、明帝(萧鸾),建武,5年

6、东昏侯(萧宝卷),永元,13年

7、和帝(萧宝融),中兴,1年

南朝梁(502-557,共56年,历4帝)

1、梁武帝(萧衍),天监,48年

2、简文帝(萧纲),大宝,2年

3、梁元帝(萧绎),承圣,4年

4、梁敬帝(萧方智),绍泰,3年

南朝陈(557-589,共33年,历5帝)

1、陈武帝(陈霸先),永定,3年

2、陈文帝(陈倩),天加,7年

3、废帝(陈伯宗),光大,2年

4、陈宣帝(陈顼),太建,14年

5、后主(陈叔宝),至德,7年

北朝北魏(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3、太武帝(拓跋焘),28年

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5、献文帝(拓拔弘),6年

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7、宣武帝(元恪),16年

8、孝明帝(元诩),12年

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节闵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东魏(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

孝静帝(元善见),17年

北朝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

1、孝武帝(元修),2年

2、文帝(元宝炬),17年

3、废帝(元钦),2年

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齐(550-557,共28年,五个皇帝)

1、文宣帝(高洋),10年

2、孝昭帝(高演),1年

3、武成帝(高湛),4年

4、后主(高纬),11年

5、幼主(高恒),1年

北朝北周(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

1、孝愍帝(宇文觉),1年

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

5、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

唐朝(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1、唐高祖(李渊),武德,9年

2、唐太宗(李世民),贞观,23年

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4、唐中宗(李显),嗣圣,1年

5、武则天,垂拱,21年

6、唐中宗(李显),复辟,神龙,5年

7、唐睿宗(李旦),景云,3年

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9、唐肃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宝应,17年

11、唐德宗(李适),建中,26年

12、唐顺宗(李诵),永贞,1年

13、唐宪宗(李纯),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恒),长庆,4年

15、唐敬宗(李湛),宝历,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会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晔),龙纪,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国(907-960)

五代

1、后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温(开平,6年);废帝朱友珪(凤历,1年);隐宗朱友贞(乾化,10年);

2、后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

3、后晋(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4年);

4、后汉(947-950,共4年):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乾佑, 2年);

5、后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龚皇帝柴宗训(1年)

十国

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

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

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继鹏(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从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继冲(1年);

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䶮(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鋹(13年);

8、吴越(893-978):钱鏐(41年);钱元瓘(10年);钱弘佐(6年);钱弘倧(1年);钱弘俶(40年);

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

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960-1127,共168年,历九帝)

1、宋太祖(赵匡胤),建隆,16年

2、宋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22年

3、宋真宗(赵恒),咸平,25年

4、宗仁宗(赵祯),天圣,41年

5、宋英宗(赵曙),治平,4年

6、宋神宗(赵顼),熙宁,18年

7、宋哲宗(赵煦),元佑,15年

8、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25年

9、宋钦宗(赵桓),靖康,2年

南宋(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

1、宋高宗(赵构),建炎,36年

2、宋孝宗(赵昚),隆兴,27年

3、宋光宗(赵惇),绍熙,5年

4、宋宁宗(赵扩),庆元,30年

5、宋理宗(赵昀),宝庆,40年

6、宋度宗(赵禥),咸淳,10年

7、宋恭帝(赵隰),德祐,2年

8、宋瑞宗(赵昰),景炎,3年

0、宋怀宗(赵昺),祥兴,2年

元朝(1279-1368,共90年,历11帝)

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2、元成宗(铁穆耳),元贞,13年

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4、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庆,9年

5、元英宗(硕德八剌),至治,3年

6、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5年

7、元天顺帝(阿速吉八),大顺,1年

8、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5年

9、元明宗(和世琜),天历,2年

10、元宁宗(懿璘质班),至顺,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元统,36年

明朝(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

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3、明成祖(朱棣),马上天子,永乐,22年

4、明仁宗(朱高炽),平庸老实人,洪熙,1年

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6、明英宗(朱祁镇),顽童皇帝,正统,14年

7、明代宗(朱祁钰),景泰,7年;明英宗祁镇,天顺,8年,(复辟)

8、明宪宗(朱见深),糊涂皇帝,成化,23年

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顽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庆,16年

12、明穆宗(朱载垕),平淡是真,隆庆,6年

13、明神宗(朱翊钧),万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赋予传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启,7年

16、明思宗(朱由检),悲剧人物,崇祯,17年

清朝(1644-1911,共268年,爱新觉罗氏,历十帝)

(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

1、清世祖(福临),顺治,18年

2、清圣祖(玄烨),康熙,61年

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4、清高宗(弘历),乾隆,60年

5、清仁宗(颙琰),嘉庆,25年

6、清宣宗(旻宁),道光,30年

7、清文宗(奕詝),咸丰,11年

8、清穆宗(载淳),同治,13年

9、清德宗(载湉),光绪,34年

10、末代皇帝(溥仪),宣统,3年
中国历代皇帝名单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有谁知道历代皇帝的排列顺序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927——976.12 50岁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开宝(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 生卒:939——997.3 59岁 在位:976.12——997.3 太平兴国(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生卒:968——1022.2 55岁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六子 (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岁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宝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为养子 (5)宋英宗赵曙 生卒:1032——1067.1 36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 生卒:1048——1085.3 38岁 在位:1067.1——1085.3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长子 (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 生卒:1077——1100.1 24岁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绍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赵佶 生卒:1082——1135 54岁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 生卒:1100——1156 57岁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赵构 生卒:1107——1187 81岁 在位:1127.5——1162.6 建兴(1127.5——1130) 绍兴(1131——1162) 禅位于子 养子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62.6——1189.2 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禅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赵敦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89.2——1194.6 绍熙(1190——1194) 被废 三子 (4)宋宁宗赵扩 生卒:1168——1224.8 57岁 在位:1194.7——1224.8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养子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 生卒:1205——1264.10 60岁 在位:1124.8——1264.10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宝佑(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 生卒:1240——1274.7 35岁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赵显 生卒:1271——1323 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zang,后被冤杀 长兄 (8)宋端宗赵昰 生卒:1268——1278.4 11岁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弟 (9)宋祥兴帝赵昺 生卒:1271——1279.2 9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洪武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 永乐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 成化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庆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历届皇帝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第一个庙号“太祖” (2):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6):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7):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0) 光绪: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1)宣统: 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 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尧 舜 禹 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 南北朝--公元386-581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 唐朝--公元618-907年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速记口诀: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 高祖李渊(566-635) 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 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617年出任太原留守。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太宗李世民(598-649)626年即位,在位24年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在唐朝统一全国的一系列战争中,他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统帅,在即位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高宗李治(628-683) 649年即位,在位34年 高宗李治,李世民第九子。政治上无所作为,后期被武则天把持朝政。683年病死,时年56岁。 则天皇帝(624-705) 690年即位,在位15年 武则天于655年被高宗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690年自立为帝,国号“周”,虽然称帝十几年,实际统治却有五十多年。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发展很快,国库丰盈。她注意选拔人才,量才适用。她于705年让位与李显,同年病死,时年82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中宗李显(656-710)(683-684;705-710)在位,在位6年 中宗李显,李治第六子,李治死后即位,但仅仅2月,被武后所废。705年武后让位与李显,无所作为,被皇后韦氏毒死,时年55岁。 睿宗李旦(662-716)(684-690;710-712)在位,在位8年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684年被武后拥立为帝,690年被废。710年其子李隆基剿灭韦后,拥李旦为帝,712年让位与李隆基,死于716年,时年55岁。 玄宗李隆基(685-761)(712-756)年在位,在位43年 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在位前期,不失为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使国库丰盈,百姓安乐。但后期,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致使政治腐败,“安史之乱”险些葬送大唐江山。756年他让位与其子李亨,761年死,时年77岁。 肃宗李亨(711-762) 756年即位,在位7年 肃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死于762年,时年52岁。 代宗李豫(726-779) 762年即位,在位17年 代宗李豫,肃宗长子。762年被宦官拥立为帝。平乱守成,中才之主。死于779年,时年54岁。 德宗李适(742-805) 779年即位,在位25年 德宗李适,代宗长子,他猜忌刻薄,重用奸佞,为唐朝灭亡埋下了祸根。死于805年,时年64岁。 顺宗李诵(761-806) 805年即位,在位八个月 顺宗李诵,德宗长子。在位不到1年,退位给李纯,806年死,时年46岁。 宪宗李纯(778-820) 805年即位,在位15年 李纯,顺宗长子。宪宗依靠一些良相,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自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宪宗时,基本结束了。但他重用宦官,终被宦官所杀。时年43岁。 穆宗李恒(795-824) 820年即位,在位25年 穆宗李恒,宪宗第三子。穆宗是一个荒淫的皇帝,刚登位就纵情声色。他企求长生不老,服药过量而死,时年30岁。 敬宗李湛(809-826) 824年即位,在位3年 敬宗李湛,穆宗长子。826年12月被宦官杀死。时年18岁。 文宗李昂(809-840) 827年即位,在位14年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他当政时宦官专权,文宗成为宦官的傀儡。死于840年时年32岁。 武宗李炎(814-846) 840年即位,在位6年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武宗在位时,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缓解,但他信奉道教,吃丹药而亡,时年33岁。 宣宗李忱(810-859) 846年即位,在位13年 宣宗李忱,宪宗第十三子,是武宗的叔父,也因吃丹药毒死,时年50岁。 懿宗李温(833-873) 859年即位,在位14年 懿宗,宣宗长子。他的生活十分荒淫,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死于873年时年41岁。 僖宗李儇(862-888) 873年即位,在位15年 僖宗,懿宗第五子。在位期间发生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一度占领长安。僖宗死于888年,时年27岁。 昭宗李晔(867-904) 888年即位,在位15年 昭宗李晔,懿宗第七子。被朱温(即后梁太祖)所杀,时年38岁。 哀帝李拀(892-908) 904年即位,在位4年逊位 哀帝为昭宗第九子,907年让位与朱温,908年被朱温所杀,时年17岁。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1)宋太祖赵匡胤 生卒:927——976.12 50岁 在位:960——976.12 建隆(960——963.11) 乾德(963.11——968.11) 开宝(968.11——976.12) 三弟 (2)宋太宗赵匡义(又名赵光义、赵炅) 生卒:939——997.3 59岁 在位:976.12——997.3 太平兴国(976.12——984.11) 雍熙(984.11——987) 端拱(988——989) 淳化(990——989) 至道(995——997) 因箭伤屡发而死 三子 (3)宋真宗赵恒(原名赵德昌) 生卒:968——1022.2 55岁 在位:997.3——1022.2 咸平(998——1003) 景德(1004——1007) 大中祥符(1008——1016) 天禧(1017——1021) 乾兴(1022) 六子 (4)宋仁宗赵桢(原名赵受益) 生卒:1010——1063.3 55岁 在位:1022.2——1063.3 天圣(1023——1032) 明道(1032——1033) 景佑(1034——1038) 宝元(1038.11——1040.2) 康定(1040.2——1041.11) 庆历(1041.11——1048) 皇佑(1049——1054.3) 至和(1054.3——1056.9) 嘉佑(1056.9——1063) 中毒暴亡 堂侄,收为养子 (5)宋英宗赵曙 生卒:1032——1067.1 36岁 在位:1063.4——1067.1 治平(1064——1067) 子 (6)宋神宗赵顼(原名赵仲针) 生卒:1048——1085.3 38岁 在位:1067.1——1085.3 熙宁(1068——1077) 元丰(1078——1085) 长子 (7)宋哲宗赵煦(原名赵名佣) 生卒:1077——1100.1 24岁 在位:1085.3——1100.1 元佑(1086——1094.4) 绍圣(1094.4——1098.5) 元符(1098.6——1100) 弟 (8)宋徽宗赵佶 生卒:1082——1135 54岁 在位:1100.1——1125.12 建中靖国(1101) 崇宁(1102——1106) 大观(1107——1110) 政和(1111——1118.10) 重和(1118.11——1119.2) 宣和(1119.2——1125) 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 子 (9)宋钦宗赵桓(原名赵亶) 生卒:1100——1156 57岁 在位:1125.12——1127.3 靖康(1126——1127.3) 国亡被俘后被马踩死 金灭北宋 北宋亡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1)宋高宗赵构 生卒:1107——1187 81岁 在位:1127.5——1162.6 建兴(1127.5——1130) 绍兴(1131——1162) 禅位于子 养子 (2)宋孝宗赵昚(原名赵伯琮)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62.6——1189.2 隆兴(1163——1164) 乾道(1165——1173) 淳熙(1174——1189) 禅位于子 三子 (3)宋光宗赵敦 生卒:1127——1194.6 68岁 在位:1189.2——1194.6 绍熙(1190——1194) 被废 三子 (4)宋宁宗赵扩 生卒:1168——1224.8 57岁 在位:1194.7——1224.8 庆元(1195——1200) 嘉泰(1201——1204) 开禧(1205——1207) 嘉定(1208——1224) 服金丹中毒而死 侄,养子 (5)宋理宗赵昀(原名赵与莒) 生卒:1205——1264.10 60岁 在位:1124.8——1264.10 宝庆(1225——1227) 绍定(1228——1233) 端平(1234——1236) 嘉熙(1237——1240) 淳佑(1241——1252) 宝佑(1253——1258) 开庆(1259) 景定(1260——1264) 侄 (6)宋度宗赵禥(原名赵孟启) 生卒:1240——1274.7 35岁 在位:1264.10——1274.7 咸淳(1265——1274) 二子 (7)宋恭宗赵显 生卒:1271——1323 53岁 在位:1274.7——1276.2 德佑(1275——1276.2) 被俘送入西zang,后被冤杀 长兄 (8)宋端宗赵昰 生卒:1268——1278.4 11岁 在位:1276.5——1278.4 景炎(1276.5——1278.4) 在元军追击中受惊而死 弟 (9)宋祥兴帝赵昺 生卒:1271——1279.2 9岁 在位:1278.4——1279.2 祥兴(1278.5——1279) 由陆秀夫背负投海而死 元灭南宋 南宋亡 元朝皇帝谱 太祖铁木真(1162-1227) 1206年称汗,在位22年 太祖铁木真,姓奇渥温,名铁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进行大规模的侵略扩张,死于1227年,庙号太祖。 太宗窝阔台(1186-1241) 1229年即位,在位13年 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监国一年,1229年才由窝阔台即位。1234年,联合宋朝灭掉金国。又攻南宋,1241年,死时年56岁。 昭慈皇后---- (1242-1246)年称制 昭慈皇后,姓乃马真,窝阔台的第六皇后。窝阔台死后,推举大汗未果由昭慈皇后称制。 定宗贵由(1206-1248) 1246年即位,在位3年 定宗,名贵由,太宗长子,母乃马真氏。1246年即位,1248年死,时年43岁。 钦淑皇后---- (1248-1251)年称制 钦淑皇后,元定宗第三皇后。 宪宗蒙哥(1208-1259) 1251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姓奇渥温,名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父拖雷。即位后,一面更改政制,一面继续扩张,1257年占领大理,1259年,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时,被炮石击伤而死。时年52岁。 世祖忽必烈(1215-1294) 1260年即位,在位35年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温,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灭南宋,定都大都。改国号“元”。死于1294年,时年80岁。 成宗铁木耳(1265-1307) 1294年即位,在位13年成宗,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称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时年42岁。 武宗海山(1281-1311) 1307年即位,在位4年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孙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军事实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死于1311年,时年31岁。 仁宗(1285-1320) 1311年即位,在位10年 仁宗,名爱育黎拔力八达。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时年36岁。 英宗(1303-1323) 1320年即位,在位4年 英宗,性奇渥温,名硕德八刺,仁宗嫡子。英宗即位后进行革新政治。颇为振作。执法严明。于1323年,宫廷政变被杀。时年21岁。 泰定帝(1276-1328) 1323年即位,在位5年 泰定帝,名也孙铁木儿,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嫡孙,父甘麻拉。1323年被拥为帝。基本保留了仁,英二朝的改革成果。死于1328年,时年53岁。 天顺帝(1320-1328) 1328年9月即位,在位1个月 天顺帝,名阿刺吉八,泰定帝的儿子。在位1月,战败逃亡,不知所终。 文宗(1304-1332) (1328.9-1329.1;1329.8-1332.11)在位,在位共5年 文宗,名图帖木尔,武宗次子。与拥立天顺帝的倒刺沙进行内战,胜利后即位。死于1332年,时年29岁。 明宗(1300-1329) (1329.1-1329.8)在位,在位8月 明宗,名和世,元武宗长子。在位八个月被毒死。时年30岁。 宁宗(1326-1332) (1332.10-1332.11)在位,在位月余 宁宗,名懿磷质班,元明宗次子。 顺帝(1320-1370) (1333-1368)年在位,在位36年 顺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其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谴大将徐达率领明军攻入大都,顺帝出逃,元亡。1370年,顺帝病死,时年51岁。 明代年表 年号 纪年 庙号 名字 即位时间 即位年龄 在位年数 死时年龄 世系 洪武1368 太祖 朱元璋 洪武元年正月(1368.1) 41 31 71 朱世珍之子 建文1398 惠帝 朱允文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1398.6) 22 4 朱元璋之孙 永乐1402 成祖 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1402.7) 43 22 65 朱元璋之第四子 洪熙1424 仁宗 朱高炽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1424.9) 47 1 48 朱棣之长子 宣德1425 宣宗 朱瞻基 洪熙元年六月(1425.6) 28 10 38 朱高炽之长子 正统1435 英宗 朱祁镇 宣德十年正月(1435.2) 9 14 朱瞻基之长子 景泰1450 代宗 祁钰 正统十四年九月(1450.9) 22 8 30 朱瞻基之次子 天顺1457 英宗 朱祁镇 景泰八年正月复辟(1457.2) 31 8 38 成化1464 宪宗 朱见深 天顺八年正月(1464.2) 18 23 41 朱祁镇之长子 弘治1487 孝宗 朱佑樘 成化二十三年九月(1487.2) 18 18 36 朱见深之第三子 正德1505 武宗 朱厚照 弘治十八年五月(1505.6) 15 16 31 朱右樘之长子 嘉靖1521 世宗 朱厚璁 正德十六年四月(1521.5) 15 45 60 朱右樘之侄 隆庆1567 穆宗 朱载后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2) 30 6 36 朱厚囱之第三子 万历1572 神宗 朱翊钧 隆庆六年六月(1572.7) 10 48 58 朱载后之第三子 泰昌1620 光宗 朱常洛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1620.8) 39 1月 39 朱翊钧之长子 天启1620 嘉宗 朱由校 泰昌元年九月(1620.10) 16 7 23 朱常洛之长子 崇祯1627 思宗 朱由检 天启七年八月(1627.10) 18 17 35 朱常洛之第五子 清朝的历届皇帝 努尔哈赤(入关前的皇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 (1):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第一个庙号“太祖” (2):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3):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5):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6):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7):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 (8):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9):同治: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10) 光绪: 光绪皇帝(1871-1908),即爱新觉罗.载湉,庙号德宗,年号光绪,醇亲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无嗣,载湉入继为帝,当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亲政,但朝政大权仍由慈禧太后实际控制。 (11)宣统: 溥仪是醇亲王的长子,光绪三十四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慈禧太后于十月发懿旨,立溥仪为嗣帝,十一月初,溥仪登极,号宣统。 三年后,辛亥革命暴发,宣统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并优待清室,让宣统在紫禁城继续做了十二年的皇帝。

李隆基作为唐朝的皇帝,李隆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隆基,又名唐玄宗,也被俗称为唐明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他是一位在位初期勤勉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唐朝的开元盛世。这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般皇帝所未能取得的成就。这是一个政治稳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繁荣的时期。史称:耕者有其田,四海之内,雷霆万钧也;米斗之价十三,青蚨之斗仅三钱;路排四食,酒候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足。

在那个时期,不仅人民生活富足健康,物价低廉,而且没有出现大的外敌入侵。而之所以能达到这一步,与他的行为果断有直接关系。他是在八年内发生了七次政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上台的。他上台后,果断地铲除了吴魏余党,终于稳定了政治局势。政局稳定后,他下大力气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包括:任人唯贤,将功臣姚崇和宋璟安排在同一位置,重视地方政府的改组。他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并亲自主持殿试,拒绝不合格者;并改变过去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把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削减冗员,重新确定各级政府机关的官员人数,定岗定编。提倡节俭。

他命令宫中禁止用珍珠和玉石装饰的首饰,并将节省下来的金银留作军事用途。废除杂税,将农田归还百姓,重新清理了一亩三分地,并将从地主和强人手中夺回的部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建设水利,促进农业生产。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大衍历》,就是当时由天文学家张遂亲自主持修订完成的。梨园戏班,也在他的支持下,开始盛行于世。府兵制改为征兵制,使百姓不再轮流守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园养马,农村积粮。

先是收复了被洋人占领的东北十三州,又收复了断叶地区,开辟了丝绸之路。正是由于这些成就,李隆基在统治后期开始滋生了享乐思想。据说,李隆基在位时间长了,逐渐变成了一个妓女。他开始宠爱武惠妃,后来又宠爱杨贵妃,不再把军国大事放在心上,而是完全放纵自己喜欢的人乱来。

在位初期李隆基是一个勤勉的皇帝,能力很强,将唐朝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到了后期开始沉迷美色,贪图享乐,荒废朝政,导致安史之乱爆发。
在历史上他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作为唐朝的皇帝,在位期间做过很多突出的贡献,但是也有一些措施让当时的百姓并不满意,所以人们对他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而且也是特别有军事才能的。
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然后他的能力也非常的强,同时有非常强的管理能力和战略的决策,非常的聪明机智,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非常的优秀。

我国的朝代顺序与历代皇帝

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 rn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rn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rn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 rn宋元明清后,民国再共和, rn代代往下传 rn详细解说一下.
皇帝: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 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 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 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各个朝代的大致时间:
黄帝轩辕氏 前2697~前2599
少昊金天氏 前2598~前2515
颛顼高阳氏 前2514~前2437
帝喾高辛氏 前2436~前2367
帝挚高辛氏 前2366~前2358
唐尧 前2357~前2258
虞舜 前2257~前2208
夏 前2207~前1766
商 前1765~前1122
周 前1121~前249
西周 前1121~前771
东周 前770~前249
秦 前248~前207
汉 前206~220
西汉 前206~8
新莽 9~23
更始帝 23~25
东汉 25~220 公元25年,光武帝建年号

三国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晋 265~42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五胡十六国

前赵 304~329 刘渊国号汉,刘曜改为赵,史称前赵
成汉/前蜀 304~347
后赵 319~350
前凉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后秦 384~417
后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后凉 386~403
南凉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凉 400~420
北凉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南北朝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齐 550~577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 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吴 902~937
前蜀 907~925
吴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汉 907~971
闽 909~945
南平/荆南 924~960

后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汉 951~979
宋 960~1279
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
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金 5~1234

元 1206~1367

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1279年灭南宋
西夏 1032~1227
明 1368~1644 公元1644年桂王被杀

清 1616~1911

清建国于公元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皇帝从秦朝才有所以
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
历代皇帝年号

秦朝历代皇帝年号

始皇帝赢政
(前259-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
(前230-前207)

6 汉历代皇帝年号
6.1 西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历代皇帝年号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历代皇帝年号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历代皇帝年号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唐朝历代皇帝年号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高 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武德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贞观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永徽、显庆、龙朔、
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开耀、
永淳、弘道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嗣圣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文明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光宅、垂拱、永昌、
载初、天授、如意、
长寿、延载、证圣、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神龙、景龙
殇 宗 李重茂 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龙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景云、太极、延和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先天、开元、天宝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至德、乾元、上元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宝应、广德、永泰、
大历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建中、兴元、贞元
顺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永贞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元和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长庆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宝历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宝历、太和、开成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 炎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会昌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大中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大中、咸通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咸通、乾符、广明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龙纪、大顺、景福、
乾宁、光化、天复、
天佑
哀皇帝 李 柷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天佑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北宋 960年—112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 960年—963年
乾德 963年—968年
开宝 968年—976年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雍熙 984年—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997年—1022年 咸平 998年—100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1022年—1063年 天圣 1023年—1032年
明道 1032年—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
宝元 1038年—1040年
康定 1040年—1041年
庆历 1041年—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
至和 1054年—1056年
嘉佑 1056年—1063年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1067年—1085年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 1086年—1094年
绍圣 1094年—1098年
元符 1098年—1100年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110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
重和 1118年—1119年
宣和 1119年—1125年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
赵孜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14 辽代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历代皇帝年号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朝历代皇帝年号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代历代皇帝年号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回答者: caixincan - 初入江湖 二级 5-27 13:35
查看用户评论(1)>>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hai shi bu gou jian ming thanks!!!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 清朝皇帝有几个名字(如字,号等),请意义列举
• 历代人物谱集目
• 关于三国
• 古代征兵有多难
• 有关三国之吴国经济发展、政治、地域、兴亡。
查看同主题问题:历代 皇帝 名号
其他回答 共 1 条
秦 (秦代帝王无谥号,以世代作为帝号)

始皇帝 赢氏 讳政
二世皇帝 讳胡亥



太祖高皇帝 刘氏 讳邦
孝惠皇帝 讳盈
太宗孝文皇帝 讳恒
孝景皇帝 讳启
世宗孝武皇帝 讳彻
孝昭皇帝 讳拂陵
中宗孝宣皇帝 讳询
高宗孝元皇帝 讳奭
孝成皇帝 讳骜
孝哀皇帝 讳欣
孝平皇帝 讳衡

世祖光武皇帝 讳秀
显宗孝明皇帝 讳庄
肃宗孝章皇帝 讳炟
孝和皇帝 讳肇
孝殇皇帝 讳隆
恭宗孝安皇帝 讳祜
孝顺皇帝 讳保
孝冲皇帝 讳炳
孝质皇帝 讳缵
孝桓皇帝 讳志
孝灵皇帝 讳宏
弘农王 讳辩
孝愍皇帝 讳协(又谥孝献皇帝)

三国



太祖武皇帝 曹氏 讳操
世祖文皇帝 讳丕
烈祖明皇帝 讳睿



昭烈皇帝 刘氏 讳备
后主 讳禅(十六国时被汉王刘渊追谥为孝怀皇帝)



武烈皇帝 孙氏 讳坚
大皇帝 讳权



高祖宣皇帝 司马氏 讳懿
景皇帝 讳师
文皇帝 讳昭
武皇帝 讳炎
孝惠皇帝 讳衷
孝怀皇帝 讳炽
孝愍皇帝 讳邺
元皇帝 讳睿
明皇帝 讳绍
显宗成皇帝 讳衍
康皇帝 讳岳
孝宗穆皇帝 讳聃
哀皇帝 讳丕
废帝 讳奕 (无谥号)
太宗简文皇帝 讳昱
孝武皇帝 讳曜
安皇帝 讳德宗
恭皇帝 讳德文

南北朝



高祖武皇帝 刘氏讳裕
少皇帝 讳义符
太祖文皇帝 讳义隆
世祖孝武皇帝 讳骏
前废帝 讳子业 (无谥号)
太宗明皇帝 讳彧
废帝 讳昱 (无谥号)
顺皇帝 讳准



太祖高皇帝 萧氏 讳道成
世祖武皇帝 讳赜
郁林王 讳昭业
海陵恭王 讳昭文
高宗明皇帝 讳鸾
东昏侯 讳宝卷
和皇帝 讳宝融



高祖武皇帝 萧氏 讳衍
太宗简文皇帝 讳纲
世祖孝元皇帝 讳绎
敬皇帝 讳方智



高祖武皇帝 陈氏 讳霸先
世祖文皇帝 讳蒨
废帝 讳伯宗 (无谥号)
高宗孝宣皇帝 讳顼
后主 讳叔宝 (无谥号)



太祖道武皇帝 拓跋氏 讳珪
太宗明元皇帝 讳嗣
世祖太武皇帝 讳焘
高宗文成皇帝 讳浚
显祖献文皇帝 讳弘
高祖孝文皇帝 讳宏
世宗宣武皇帝 讳恪
肃宗孝明皇帝 讳诩
孝庄皇帝 讳子攸
前废帝广陵王 讳恭 (无谥号)
孝静皇帝 讳善见

北齐

齐高祖神武皇帝 高氏 讳欢
世宗文襄皇帝 讳澄

作者: 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

--------------------------------------------------------------------------------

5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祖文宣皇帝 讳洋
废帝 讳殷 (无谥号)
孝昭皇帝 讳演
世祖武成皇帝 讳湛
后主 讳纬 (无谥号)
幼主 讳恒 (无谥号)



太祖文皇帝 宇文氏 讳泰
孝闵皇帝 讳觉
世宗明皇帝 讳毓
高祖武皇帝 讳邕
宣皇帝 讳赟
静皇帝 讳衍



高祖文皇帝 杨氏 讳坚
炀皇帝 讳广
恭皇帝 讳侑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氏 讳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讳世民
文德顺圣皇后 长孙氏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讳治
则天顺圣皇后 武氏 讳曌
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 讳显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讳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讳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讳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 讳豫
德宗神武孝文皇帝 讳适
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讳诵
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 讳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 讳恒
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 讳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 讳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 讳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 讳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 讳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 讳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 讳晔
哀皇帝 讳柷

五代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 朱氏 讳温
末帝 讳友贞 (无谥号)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 李氏 讳存勖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讳嗣源
愍皇帝 讳从厚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氏 讳敬瑭
出皇帝 讳重贵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 刘氏 讳知远
隐皇帝 讳承佑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 郭氏 讳威
世宗睿武孝文皇帝 柴氏 讳荣

十国-南唐

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 李氏 讳昪
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讳景
后主 讳煜 (无谥号)



太祖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氏 讳匡胤
太宗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讳炅,初名匡乂,改赐光义
真宗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讳恒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讳祯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讳曙
神宗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讳顼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讳煦
徽宗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讳佶
钦宗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讳桓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讳构
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讳慎
光宗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讳敦
宁宗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讳扩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讳祺
瀛国公 显 (无谥号)
建国公 是 (无谥号)
永国公 昺 (无谥号)



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氏 讳亿 字阿保机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 讳德光
世宗孝和庄宪皇帝 讳阮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 讳璟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 讳贤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 讳隆绪
兴宗神圣孝章皇帝 讳宗真
道宗孝文皇帝 讳洪基
天祚皇帝 讳延禧



始祖懿宪景元皇帝 讳函普
德帝渊穆玄德皇帝 讳乌鲁
安帝和靖庆安皇帝 讳跋海
献祖纯烈定昭皇帝 讳绥可
景祖武惠成襄皇帝 讳乌古乃
世祖神武圣肃皇帝 讳劾里钵
肃宗明睿穆宪皇帝 讳颇剌淑
穆宗章顺孝平皇帝 讳盈歌
康宗献敏恭简皇帝 讳乌雅束

太祖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 完颜氏 讳旻,本讳阿骨打
太宗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讳晟
景宣帝 讳宗峻
睿宗立德显仁启圣广运文武简肃皇帝 讳宗尧
熙宗弘基缵武庄靖孝成皇帝 讳亶
废帝海陵庶人亮 字元功 本讳迪古乃
世宗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讳雍

作者: 218.17.239.* 2006-5-20 14:31 回复此发言

--------------------------------------------------------------------------------

6 转]中国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和尊号
显宗体道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讳允恭
章宗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英孝皇帝 讳璟
宣宗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皇帝 讳珣
卫绍王 讳永济
哀宗 讳守绪



太祖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讳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讳窝阔台

定宗简平皇帝 讳贵由
宪宗桓肃皇帝 讳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讳忽必烈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讳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讳海山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 讳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讳硕德八剌
泰定皇帝 讳也孙铁木儿
明宗翼献景孝皇帝 讳和世束
文宗圣明元孝皇帝 讳图帖睦尔
宁宗冲圣嗣孝皇帝 讳懿璘质班
顺皇帝 讳妥欢帖睦尔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氏 讳元璋
恭闵惠皇帝 讳允炆
成祖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讳棣
仁宗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讳高炽
宣宗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讳瞻基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讳祁镇
恭仁康定景皇帝 讳祁钰
宪宗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讳见深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讳佑堂
武宗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讳厚照
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讳厚熜
穆宗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讳载垕
神宗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讳翊钧
熹宗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讳由校
庄烈愍皇帝 讳由检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爱新觉罗氏 讳努尔哈齐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讳皇太极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讳福临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讳玄烨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讳胤禛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讳弘历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讳颙琰
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讳旻宁
文宗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显皇帝 讳奕蟭
穆宗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皇帝 讳载淳
德宗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讳载湉
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
宣统皇帝 讳溥仪(末代皇帝无尊号谥号.宣统为年号)
我就大致讲解一下朝代的名称和开国皇帝吧。开国年代比较早的就不说了。
三皇五帝时代以后,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
家天下的大禹把国王传位给启,夏朝开始了,最后一代国君是著名的暴君桀(jie)。历史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匈奴人就是夏桀的后代。
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
夏桀的暴政被山东东夷集团(高辛氏后代)首领商汤推翻,著名的网开一面成语讲的就是仁厚的商汤。商朝持续时间最长,(考虑到周朝被犬戎灭国)而且著名君主较多。如武丁,中国5000历史中第一个主动对游牧部落实施打击的君主。当然还有纣王,由于纣王的昏庸导致西岐地方势力周文王姬昌的打击,周公吐甫,天下归心。曹操的名诗中的天下归心便指的是文王。
周朝(公元前1066 —前256)
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武王,武王是文王子,武王伐纣的典故也是得此而来。而周朝因为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和褒姒而被犬戎攻破镐京导致西周灭国。东周开始了。
东周分春秋战国。重点分界其实有所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五霸中的吴国被越国灭掉后不久,东周就进入了战国时代,这时候奴隶制度消解而封建制度兴起,实际上的分界线就是线代人们根据制度改变而划分的。既奴隶制度时代是春秋而封建时代是战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准确说这个年代是秦召襄王灭周朝的时间(前256),而不是前221年嬴政一扫六国统一天下。从此,中国有了皇帝和朕,英语CHINA指的就是秦。
汉朝(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由于汉朝中间曾经被王莽窜政,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新王朝。所以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的朝代是西汉,而光武帝刘秀(刘邦后代)灭新朝后建立的汉朝是东汉。所以称两汉。汉朝是我国再古代的第一个巅峰时代,这个巅峰时代被国内外广泛承认,史称“秦汉帝国”。在中国第一帝国时期,中国人主动出击,汉族军队在汉武帝的指引下,进军新疆,韩国,外蒙古,哈萨克,青海,云南贵州,两广地区。经过200多年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后,中国人将匈奴人彻底赶出亚洲。
三国时代(220——265)
汉朝末年,外戚宦官斗争,皇帝废立被外人把持,直至黄巾军起义,董卓乱政,天下混乱,群雄并起。经过10多年混战后,强大的三家军阀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汉朝也被曹丕所废。三家是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因为曹操是魏王),刘蜀(刘备),孙吴(孙权)。史称三国时代。三国并立数十年而无雄长者所以不分正朔。曹魏末年,司马家族占据实权,诛杀曹魏皇族,并且有司马炎建立晋朝并统一天下。成为乱世后第二代统一天下的王朝。
晋朝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所以称为两晋,西晋朝由于对内封王过甚,尾大不掉导致八王之乱,又由于汉族人经过100年大战人口大量下降导致游牧民族大量内迁,黄河以北胡族总数不下500万,终于导致永嘉之乱,西晋皇族死伤殆尽,皇族司马睿南渡南京成立偏安的东晋小朝廷。虽然史书以东晋位正统,但是南北朝此时也形成了。北方陷入五胡乱华,大量汉族被屠杀,胡族相继称王,史称“五胡十六国”。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汉人王国。
南北朝时期
懦弱短暂的东晋被刘邦后裔“寄奴”刘裕结束建立南朝宋,而与此同时,北方的鲜卑贵族拓跋家族也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政权。由于时局动荡,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都由拓跋家族北魏分裂出来的同时代政权)齐,周等分裂政权统治时间都不长。而北朝则除齐外全部是鲜卑政权。而由于南北朝时期南北王朝互相攻伐且自称中华正统,所以称并列。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伟大的汉族贵族杨坚结束了北方常年被鲜卑统治的命运,在周朝任职期间击败山东高氏北齐政权,又于581年结束宇文家族的北周政权并且与公元589年攻破陈叔宝的南陈朝廷,统一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三个统一分裂中国的皇帝。隋朝虽然短暂只有2个皇帝,但是隋朝强大的武功和富有的社会经济以及重新树立的汉族信心都为大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曾经高贵的鲜卑血统全部融入汉族。
唐朝(618--907年)隋朝末年,杨广三次东征高丽,意欲收复被高句丽王国占据的辽宁,河北,吉林地区,单都惨遭失败,而周边胡族打不反叛,国内经济矛盾凸显导致民变。经过多年征战后,由出身山西军事贵族(出自秦朝李信,汉朝李广)的李渊夺得神器。但实际上由于天下所定都依靠的是秦王李世民,宣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夺位,再中国历史上2100年皇帝历史中最伟大皇帝贞观皇帝带领下,唐朝四处出击,主动参与世界争霸,日本,韩国,越南,巴基斯坦,外蒙古地区,哈萨克地区,阿富汗,伊朗,辽东地区都有了唐朝的身影。唐朝也是我国2100年帝国历史中唯一主动参与世界争霸的朝代。而大唐盛世和隋朝和称隋唐盛世,是公认的中国第二帝国。经过李治,武则天,李隆基三代功勋卓著的皇帝后,唐朝进入巅峰,大诗人也都一一出现,但是安史之乱也再天宝14年也就是李隆基第45年皇帝的时候爆发,大唐盛世毁与一旦。在外,新疆地区,阿富汗地区,韩国,外蒙古逐渐脱离中央。内部,藩镇割据,不停中央号令。皇帝生杀大权由太监和禁卫军统领把持,大唐王朝走向末路。而藩镇也就是五代十国的起因。
五代十国(907--960)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称五代,而各地的小国家有十多个称为十国。五代十国时期中华羸弱不堪,外被契丹欺负,内部混乱不堪民不聊生。
宋朝(960--1279)后周大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为北宋开国皇帝,降后周柴氏为王。并且逐步统一分裂的中华大地,再宋太宗时期宋朝终于成为中华大帝唯一的王朝,宋太宗赵光义成为中国第四位统一天下的皇帝,但是宋太宗比起其他4位统一天下的皇帝要差很多。宋朝与北方辽国多次开战,多次惨败,每年缴送大量白银。而宋朝的重文轻武也使得中国遭受巨大打击。公元1135年,攻灭辽国的女真族金国南下灭宋,成就中国大耻“靖康之耻”。而偏安南方的赵构小朝廷和他的后代都不思进取致使拥有宗泽,岳飞,韩世忠如此大将的宋军居然送掉了整个华北地区。公元1234年,攻灭金国的蒙古国南下,经历45年持久战后终于在大量汉奸的支持下灭南宋。
元朝(1279--1368)元朝统一中国,开国皇帝忽必烈位天骄成吉思汗的孙子,但是正式这位元朝皇帝使得蒙古帝国分裂。在遥远的俄罗斯,东欧地区,拔都(成吉思汗孙子)建立金帐汗国,管理着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再新疆,阿拉伯地区,伊拉克,伊朗和中亚,则有伊尔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加上忽必烈的元朝合称蒙古四大汗国(蒙古帝国)。蒙古帝国总面积将近3500万平方公里,但是我们中国人却跟这些没有关系,中国人包括汉族和南方所有少数民族都作为3,4等人活着(女真人算汉人),被杀死只要给一跟绳子就够赎罪。
明朝(1368--1644)中华最后一个汉族帝国,由贫农朱元璋建立,朱元璋也是我们中华最后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在元朝末年民族压迫的环境中,朱元璋全家就是中国人的缩影,贫穷,没食物随时都会饿死。大量汉族起义军在1350年前后爆发,四川明玉珍,武汉陈友谅,安徽毫州郭子兴,淮北刘福通,韩山童,浙江朱元璋,福建陈友定,江苏张士诚,浙江方国珍。一时间风起云涌,天下大乱。经过15年大战,朱元璋剪除所有汉族割据势力后与1368建都南京,淹死韩林儿(红巾军大宋小明王)称帝洪武。并且十次北伐并且对南宋时期的汉奸家族进行清算,进军青海,新疆,甘肃,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缅甸,老挝,台湾,朝鲜,内蒙古,外蒙古地区。重新树立汉族信心,与洪武29年收编朝鲜王朝,现在的朝鲜着一名称就是朱元璋想的。现在的中国版图实际上就继承的是明朝版图。明朝经过朱元璋的31年后逐渐达到顶峰,朱棣靖难之役扫除侄子建文后实现用了盛世,郑和7下西洋(6次在永乐期间),5攻蒙古,驯服勿良哈蒙古,南定越南,在南洋建立大量的明朝据点,使中国再一次成为世界的主导国家。但是明朝皇帝继承制度和文官制度膨胀使得权力争斗日渐激烈。张居正后明朝万历怠政,万历三大征使得明朝耗尽了最后的资本,在国内外分裂势力打击下灭亡。
清朝(1644--1911),实际上顺治是第一个入关的皇帝。而清朝是中国的最后一代王朝。长时间的战乱,从万历末年明朝开始遭遇内外夹击后直到康熙20年前后中国一直在打仗。三藩,蒙古,台湾,南明,都是清朝入关40年内的大问题。但是清朝自康熙后逐渐丧失进取心。在与俄罗斯,越南,尼泊尔,缅甸的地区战争中都惨败,尤其乾隆皇帝几乎被洋人看扁,乾隆死后不到40年,他孙子道光皇帝就遭到惨重打击,中国的没落使得西洋和日本争相入侵中国。整个清朝,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1000多条,割让土地150万平方公里。
民国(1911-现在)官方承认是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为止。单实际上台湾自称民国。清朝色厉内荏的行径激起广大汉族的愤怒,与1911年发动武汉辛亥革命,有北京军阀袁世凯1912年逼溥仪让位。清朝完结,而民国的不统一使得外蒙古和俄帝国(或称苏联红匪)达成协议,俄帝(苏联红匪)出兵击败民国驻外蒙古买卖城的中国军队,1926以后中国失去了对外蒙古的实际控制,1931,日本侵华,随后占领蒙古,中国陷入了14年的抗战(1937年以前民国正规军和共产党正规军未参战),俄帝在1945年逼迫“战胜”中国人割让外蒙古,唐奴乌梁海等地,俄帝(苏联红匪)进军东北后屠杀日本平民后却不退出中国,如今的黑瞎子岛和银龙岛就是俄帝那时不退让的结果。
1946年后中国陷入了内战,2100年帝国史,和辛亥后100年中中国内部大战只有秦始皇统一中国,楚汉争霸4年大战,三国混战,李世民统一中国,宋朝统一中国,明朝统一天下和国共3年决战。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悲哀,本来这样的战争就是最没有意义的。国共3年大战死去的士兵甚至超过了抗战对日本的战斗损耗。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目前已经有59个年头了。虽然现在的中国比起中华2100年帝国历史中的盛世差的还很多,但是比起200年前的落后无能的清朝,70年前分裂的民国,显然我们是幸福的。

本回答全部是手打的,本人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再1个小时左右时间完成了这个回答,查阅了一些简单的资料,但是很多地方,如南北朝,元朝,五代十国期间没有详细讲解。因为着几个部分的朝代相对太短,而且对于中国而言而不是非常重要的时期。
1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2 夏


太康
仲康

少康




不降


孔甲



3 商

太丁
外丙
中壬
太甲
沃丁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
4 周
4.1 西周
西周
周文王 姬昌
周武王 姬发
周成王 姬诵
周康王 姬钊
周昭王 姬瑕
周穆王 姬满
周共王 姬繄扈
周懿王 姬囏
周孝王 姬辟方
周夷王 姬燮
周厉王 姬胡
周宣王 姬静
周幽王 姬宫湦
4.2 东周
东周
周平王 姬宜臼
周桓王 姬林
4.2.1 春秋
周庄王 姬佗
周厘王 姬胡齐
周惠王 姬阆
周襄王 姬郑
周顷王 姬壬臣
周匡王 姬班
周定王 姬瑜
周简王 姬夷
周灵王 姬泄心
周景王 姬贵
周悼王 姬猛
周敬王 姬匄
周元王 姬仁
周贞定王 姬介
周哀王 姬去疾
周思王 姬叔
周考王 姬嵬
周威烈王 姬午
4.2.2 战国
战国
周安王 姬骄
周烈王 姬喜
周显王 姬扁
周慎靓王 姬定
周赧王 姬延
周惠王
5 秦
秦昭襄王 嬴则
秦孝文王 嬴柱
秦庄襄王 嬴楚
秦始皇 嬴政
秦二世 胡亥
秦三世 子婴
6 汉
6.1 西汉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 唐
唐高祖 李渊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宗 李治
武后 武曌(太后称制)
武周圣神皇帝 武则天
唐中宗 李显
唐殇帝 李重茂
唐睿宗 李旦
唐玄宗 李隆基
唐肃宗 李亨
唐代宗 李豫
唐德宗 李适
唐顺宗 李诵
唐宪宗 李纯
唐穆宗 李恒
唐敬宗 李湛
唐文宗 李昂
唐武宗 李炎
唐宣宗 李忱
唐懿宗 李漼
唐僖宗 李儇
唐昭宗 李晔
唐哀帝 李拀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
(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13.1 北宋
宋太祖 赵匡胤
宋太宗 赵光义
宋真宗 赵恒
宋仁宗 赵祯
宋英宗 赵曙
宋神宗 赵顼
高太后 宣仁太后高氏(太后垂帘)
宋哲宗 赵煦
宋徽宗 赵佶
宋钦宗 赵桓
13.2 南宋
宋高宗 赵构
宋孝宗 赵眘
宋光宗 赵淳
宋宁宗 赵扩
宋理宗 赵昀
宋度宗 赵禥
谢太后 谢道清(太后垂帘)
宋恭帝 赵显
宋端宗 赵昰
赵昺
14 辽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15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16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17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18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年号洪武
明惠帝 朱允炆,年号建文
明成祖 朱棣,年号永乐 (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年号洪熙
明宣宗 朱瞻基,年号宣德
明英宗 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
明代宗 朱祁钰,年号景泰
明宪宗 朱见深,年号成化
明孝宗 朱佑樘,年号弘治
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
明世宗 朱厚熜,年号嘉靖
明穆宗 朱载垕,年号隆庆
明神宗 朱翊钧,年号万历
明光宗 朱常洛,年号泰昌
明熹宗 朱由校,年号天启
明思宗 朱由检,年号崇祯
18.1 顺
李自成,年号永昌
18.2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18.3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19 清
清太祖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宗 爱新觉罗皇太极c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年号顺治,通称顺治皇帝
清圣祖 爱新觉罗玄烨,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
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年号雍正,通称雍正皇帝
清高宗 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通称乾隆皇帝
清仁宗 爱新觉罗颙琰,年号嘉庆,通称嘉庆皇帝
清宣宗 爱新觉罗旻宁,年号道光,通称道光皇帝
清文宗 爱新觉罗奕詝,年号咸丰,通称咸丰皇帝
清穆宗 爱新觉罗载淳,年号同治,通称同治皇帝
清德宗 爱新觉罗载湉,年号光绪,通称光绪皇帝
清逊帝 爱新觉罗溥仪,年号宣统,通称宣统皇帝
夏:据传禹曾受卦于夏伯,因此称其政权为“夏”。另据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禹的儿子启西迁大夏(山西南部汾浍一带)后,才称“夏”。

商:相传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以后就以“商”来称其部落(或部族)。汤灭夏后,就以“商”作为国名。后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称。

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在镐的东方,就有“西周”和“东周”的称号。东周又分为春秋与战国。

秦:据《史记》记载,本为古部落,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羊马有成绩,被周孝王赐姓为“嬴”,并赐给了一小块土地(今甘肃天水县,另说是陇西谷名)。后来襄又救周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皇统一六国,始建秦国。

汉: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国号称“汉”。汉朝前期定都长安,后期定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和“东汉”,从时间上有“前汉”和“后汉”之分。

东汉之后是三国:
魏: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蜀:刘备以四川为活动地区,蜀指四川,其政权称“蜀”。历史上也称“蜀汉”。汉指东汉的继续。

吴: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历史上曾建吴国,曹魏曾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又以地位在东,也称“东吴”。

晋:司马昭逼魏帝卦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晋”。这个晋被灭后,司马睿在江南又建立了晋两晋相区别,前一个是西晋,后一个是东晋。以国都来定的名称。
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又分裂了,是为南北朝。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隋: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隋文帝后袭用此卦爵,称为“随朝”。他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为“隋”。

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卦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后废杨广建唐朝。

唐灭后,中国又一次陷入了战乱之中,被称为五代十国 ,后梁:9O7--923,共16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辽:辽原称“契丹”,改“辽”是因居于辽河上游之故。

宋: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史,归德军驻宋州(今河南商丘),赵匡胤为宋州节度使。故陈桥兵变后,发迹在宋州,国号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为“按出虎”。

元:据《元史》记载:“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与图腾有关,有的认为与佛教有关。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他代针对“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清”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而为之。
民国指的是中华民国,共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章标题: 如果一个皇帝拥有李隆基的治国,宋神宗的经济,项羽的军事,雍正的政治手腕,洪熙的内政,乾隆的寿命会怎样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966.html

[如果一个皇帝拥有李隆基的治国,宋神宗的经济,项羽的军事,雍正的政治手腕,洪熙的内政,乾隆的寿命会怎样]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