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李世民那么爱哭,为什么大臣不觉得奇怪

时间: 2022-05-28 06: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7次

李世民那么爱哭,为什么大臣不觉得奇怪

语文文言文为什么唐太宗会说此直朕之所怀请简要分析

李世民的后宫美女如云,光是杨妃就有三个,一个隋朝公主、一个齐王妃,还有一个杨氏;所以某些迷根据自己的论点说李世民最爱谁,实在很好笑。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的后宫佳丽三千,在这后宫佳丽三千中皇后无疑是最重要的,长孙皇后过世后就是韦贵妃掌管后宫,这一位还是再嫁,并且与前夫生过一个孩子的,都能受到李的如此宠爱。李的晚年最宠爱的是徐妃,李的后宫中还有比较受宠的是阴妃。可奇怪的是无论是史书还是昭陵陪葬都没有现在一些电视剧大声宣传的前朝公主杨妃,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她儿子是被长孙无忌杀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当然不可能写了,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唐高宗以后也没有为其“平反”呢!为什么后代的史书也少得可怜呢!后来不是武则天当皇帝了吗?武则天的母亲与杨妃还有亲戚关系呢!武则天怎么没做?她不是为了权力杀了长孙无忌吗?这说明了什么?也许杨妃根本不是现在电视剧所写的那么出色,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好、一个坏;李恪是不可能当皇帝的,他再有才那套制度决定了一切,李世民是嫡出排名第二,都还搞了个“玄武门”呢!更何况他还是庶子,而且外公还是隋朝暴君杨广。李世民与秦王府旧将打下来的江山,会让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人来坐吗?他坐了以后会不会搞复辟,这点恐怕李世民心里都一清二楚。更何况,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才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论出身他是皇后嫡出,论文武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他心术不正,最终没有登上皇位。唐太宗的14儿子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了。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于冤狱。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第2、11、12子皆“早夭”。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于非命”!唐太宗之21女:况臣下情隔礼殊,而敢犯严颜陈忠言哉!愿许之,与天下为公。”帝大悦,因请赍帛四十匹、钱四十万即徵家赐之。豫章公主,下嫁唐义识。北景公主,始封巴陵。下嫁柴令武,坐与房遗爱谋反,同主赐。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高宗即位,进为大长公主。韦正矩之诛,主坐婚家,斥徙集州。又坐章怀太子累,夺邑封。以长孙无忌舅族也,故武后恶之,垂拱中, 并二子徙置巫州。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下嫁周道务。主工籀隶,能属文。高宗立,上《孝德颂》,帝下诏褒答。永徽初,进长公主,恩赏卓异。永淳初薨。道务,殿中大监、谯郡公范之子。初,道务孺褓时,以功臣子养宫中。范卒,还第,毁瘠如成人。复内之,年十四乃得出。历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谥曰襄。清河公主名敬,字德贤,下嫁程怀亮,薨麟德时,陪葬昭陵。怀亮,知节子也,终宁远将军。兰陵公主名淑,字丽贞,下嫁窦怀悊,薨显庆时。怀悊官兖州都督,太穆皇后之族子。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城阳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初,主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请昼昏则吉。”马周谏曰:“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故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今先乱其始,不可为也。夫卜所以决疑,若黩礼慢先,圣人所不用。”帝乃止。麟德初,瓘历左奉宸卫将军。主坐巫蛊,斥瓘房州刺史,主从之官。咸亨中,主薨而瓘卒,双柩还京师。子顗, 封河东县侯、济州刺史。琅邪王冲起兵,顗与弟绍以所部庸、调作兵募士,且应之。冲败,杀都吏以灭口。事泄,下狱俱。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 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显庆时追赠。金山公主,蚤薨。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 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 内乎?”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常山公主,未及下嫁,薨显庆时。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新唐书》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历史上大大有名,知道她事迹的人也挺多,不过知道她父亲的事迹的人却不多。唐太宗的这位岳丈名长孙晟,是隋朝有名的英雄将领,武艺超群,计策也极出众,当副使护送北周的千金公主与突厥成婚,突厥可汗与他外出游猎,看见两只大雕飞来争肉,给他两箭,长孙晟一箭双雕,突厥可汗很高兴,让子弟贵人接近他学弹射,长孙晟趁机侦察突厥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回来以后告诉当时任北周相的杨坚,杨坚十分高兴,非常欣赏他,后来隋代北周,文帝采纳他的离间计,大大削弱突厥势力。在他后,有次突厥围雁门,把隋炀帝困住了,炀帝感慨说,如果长孙晟在,不令匈怒至此啊。他的一双儿女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也是卓尔不群,真是虎父无犬子。不过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长什么样子呢,正史里没有说,但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比较胖的人,因为史书记载其兄长孙无忌和其子魏王李泰都是很胖的人。长孙后十三岁即嫁给时年十六岁的唐太宗,当时的北朝贵族之间流行早婚,独孤后嫁给隋文帝的时候也是是十三岁,现在的编剧不大愿意编这对夫妇之间的正史,大概是觉得这么早就嫁过去,太乏味,要编罗曼史也无从编起。这位皇后非常的聪明,非常的会说话,看她多次把大怒的唐世民劝得转怒为喜就可想而知她的口才有多么好了,当然除了聪明之外,她的心眼也很不错,后宫有一位下嫔生了位公主就了,这位豫章公主后来就一直由她抚养长大如同亲生。应该提一下,唐太宗虽然也是位好色的君主,但是他和其它好色的君主不同的是他相对美女而言似乎更喜欢才女,所以他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长孙后素有气疾,即哮喘病,贞观十年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层观,用来遥望昭陵。还常带着魏征等人一起观望。魏征不高兴,便故意说看不见。李世民又指给他看,他却说:“臣以为陛下让我看献陵(李世民父母高祖李渊夫妇合葬陵)呢,原来是昭陵,臣早就看见了。”魏征的话绵里藏针,实际是不满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亲。这对夫妇一共有六个子女,分别是废太子承乾,魏王泰,高宗治,及长乐,晋阳,新城三位公主。除了高宗比较长寿之外,其它五位都早早去世,命运堪怜。其中承乾和李泰是争夺储位,两败俱伤,两人都没活过三十五岁,长乐公主十三岁嫁给舅舅的儿子,不到三十岁就去,晋阳公主更是十二岁就夭折了。唐太宗晚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为儿子们的不争气伤透脑筋。长孙后时,她的几个子女里面高宗治,晋阳,新城两公主都还很小,后两位公主还不满五岁,史书上说太宗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抚养照顾(大概皇帝的儿女太多,一般都是交给乳母吧),这位父亲也真是够辛苦的了。大唐情史上说太宗宠爱高阳公主,这虽不假,不过高阳恐怕算不上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应该是年幼即夭折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名兕子,意思是小母犀牛。犀牛是一种粗蛮的动物,给女孩儿起这样的乳名,用意大概是希望娇柔的女孩能够象犀牛那样易养好长,可惜太宗夫妇的愿望终究落了空。这个小女孩非常聪明,年纪小小,就写得一笔好书法,可以和父亲的飞白书以假乱真(太宗的书法水准相当不错),宫里太监宫女犯了过惹怒了太宗,她经常向父亲为他们求情赦免,因此周围的人“莫不誉爱”。十二岁时病,新唐书上载太宗一个多月没有正常吃好饭,“日数十哀”每天要哭几十次,身体因此羸瘦,大臣们纷纷劝慰,他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太宗本不信佛,但是却在女儿的墓旁建造佛祠,为她祈福。太宗的后宫很多,光杨妃就有三个,其一即是炀帝女,她的两个儿子刚好走极端,前一个吴王恪公认的才干出众,后一个蜀王却连太宗自己都痛骂他禽兽不如。真不是知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个杨妃生了赵王福,这个杨妃好像和武则天的母家杨氏有点关系,最后一位杨氏是李元吉的妃子,生了曹王明,是太宗最小的儿子。太宗想立为皇后的是这个杨氏,不是炀帝的女儿,但是太宗这个念头估计也是突发奇想,魏征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就做罢了。太宗的妃子中有一位值得一提,就是他的韦贵妃,这位妃子论生育,只生了一子一女,即纪王慎和临川公主,不像炀帝女杨妃和燕妃都有两个儿子,而且她的儿子排行在第十,但她却在整个贞观年间高居后宫诸妃之上,位封贵妃,只在皇后一人之下,而且根据她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她还是一位再嫁之妇呢!!不知是什么样的人得到了太宗如此宠爱,可惜史料奇缺。太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应是充容徐惠,徐惠是湖州人,早慧,太宗闻其才名,召入宫中为才人,不久拜婕妤,后来又迁为九嫔之一的充容,如果不是太宗后宫资格老的妃子很多,或许她的位置还要高,而比她早入宫的武则天却始终是一个才人,徐惠才思敏捷,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只见诗文写到: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太宗忍俊不禁,怒气全消。太宗过世后,徐惠哀戚成疾,卧病不起。医官看过以后,开方熬药,徐惠予以拒绝,不想病愈。太宗过世第二年,徐惠因思恋太宗过甚而从容去世,终年24岁,陪葬太宗昭陵石室。高宗诏赠贤妃。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相当的无奈,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争储位,太宗最后决定说:”我若立泰,则太子之位从此可钻营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道,诸王窥伺,两个都不立,传之子孙,永为后法。而且立泰,承乾与治都保不住;立治,则承乾与泰都无恙了。”魏王泰被贬到远处,李世民说:“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又拿泰的上表给身边的近臣看说:“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想立吴王恪为长孙无忌所阻又对吴王恪说 :“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横扫天下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原来这么爱哭,时常以泪洗面?

横扫天下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原来这么爱哭,时常以泪洗面?

如果要说在历朝历代的君王中,谁是最爱掉眼泪的人?那一定要说一说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是一个非常感情用事的人,他可以因为一个大臣的趣事,调研类,也可以因为一个梦掉眼泪,总之没有他哭不出来的事。我认为这样的皇帝应该在历史上比较少见了吧。

晋阳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就跟着他的父亲一起参与了这场战争。但是在打仗期间遭遇了一些不太幸运的事情,天气特别的不好,而且粮食也不太够吃。所以,李渊就提议回到太原等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再继续打。但是,李世民非常的不同意这个观点,本身他觉得起义是一件非常正义的事情,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就想放弃的话,那队伍应该就不得军心了。李渊才不听他这么多,就命令回太原了。

晚上的时候大家都睡觉了,但是营帐中有人在哭。大家都很好奇,到底是谁在哭,看了一下,原来是李世民在哭。他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觉得奇异,这件事情是利国利民的,如果说现在撤退的话,肯定会使军心涣散,到时候也只能是被别人一锅端。李渊这次突然间就被她的哭打动了,第二天两个人拿下了战争的胜利。

李世民的母亲死后,他对自己母亲也是非常的思念。后来在祭祀自己的母亲时,她跪在母亲的灵位前痛哭不起,别人看着他哭也都掉下了眼泪,这个感染力实在是太强了。而且有的时候在晚上梦到了自己的母亲,也是哭的不能控制自己。

唐太宗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脆弱的一面,经常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伤心。

自古以来感性的人其实都爱哭,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虽然"爱哭"这件事听起来不是那么的威武霸气尤其还是发生在一位帝王身上,但是仔细想想一位感性的君主是不是要比残暴的君主好太多呢。因为感性的君主会设身处地的去替别人着想,会去顾全大局。

如果提起来李世民,后人想到的肯定都是倡导廉政,提倡节俭,知人善任,但是其实他也是一个爱哭的的人。在自己的母亲死后,因为思念母亲,他每次祭祀时都会痛哭不已;当朝中的大臣死后,他也因伤心痛哭而不去上朝。由此看来,他是一个很感性的人。

因为唐太宗心地比较柔软,他表达感情的方式也跟其他人不同,而是用哭来宣泄情绪。

李世民逼宫时,李渊身边的大臣和禁军都在干什么,为何无人阻拦?

为什么没人阻拦?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位数不多的好皇帝,然而他也有一段黑历史为现在许多人所诟病。这件事情就是他在登上皇位的时候采用了很不光彩的手段,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逼迫自己的父亲李渊将皇位传给自己,并在同时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排除祸患。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身边的人都在干嘛呢?为什么不出兵阻拦?

首先,和大一部分人已经换成了李世民的人。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当然不是一时兴起才做的,他一定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谋划。所以说他一定考虑到了自己父亲李渊身边的亲信大臣要阻挡自己。所以说,在他发动兵变之前,早就将自己的一大部分亲信安插到了李渊的身边。


就这样,当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情况突然,李渊自然也乱了方寸。他当然希望自己手下的士兵可以阻止这样疯狂的儿子,但当他一声令下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听他的话,因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人,都只服从于李世民的命令。

还有一小部分李渊的亲信也迫于形势,不敢反抗。


要说李世民能够把李渊身边的人全部换成自己的人,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了。李渊身边自然有忠于自己的大臣,但当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情况十分危机,而且声势浩大。这些人当然知道,自己要是反抗的话也只能是徒劳罢了,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因为李渊身边的人都被换成了李世民的人,所以无人阻拦。
因为当时李渊的人都已经投奔了李世民,所以才没有人阻拦。
因为李世民早就做了安排,大臣和禁军都被他控制或者收买了。
他的这些大臣和禁军都不是他能掌控的了,都是李世民的人了。

李世民为什么能和他的臣子相处那么好

说好听点,知人善用,大度,说不好听点,就是还用的上,要想皇位坐得稳,还不得靠这些肱骨大臣
李世民知人善任
因为还用的着他们
惺惺相惜君臣情
  唐太宗并没有将他的臣子们看成是狗,而是视之为朋友,他对待大臣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唐太宗说过,他对于大臣们,要“推心待之”;太宗也曾经说过,一个君主要将臣子们看成自己的手足,也要将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肌肉,手足肌肉,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君主不可以将之切割,因为一个人必然会爱护自己的手脚,所以太宗也会爱护他的臣子们。因此太宗与臣子们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唐太宗是一位不爱端架子的皇帝,他常常大宴群臣,宴会完后还会和大臣们一起做诗歌咏,所以君臣之间常常会有一起吃饭、聚会、聊天的机会。他不像中国古代其它的皇帝,除了上朝之外,跟臣子们并不常见面。相反地,太宗是经常与臣子们相接触,这种经常性的接触来往,不单只是要谈国家大事,也会谈个人的生活起居、家庭状况,所以君臣之间也深刻地彼此了解对方。这跟其它的历代皇帝,也不相同,其它的皇帝在深宫中生活如何,臣子们多半是不知的,而皇帝也不会愿意去了解臣子们的个人生活究竟如何,所以在其它的皇帝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只限于谈论国家大事而已,但太宗则深入到臣子们的个人生活领域去。
量大能容性真诚
 唐太宗和他的臣子们能建立深厚的感情,其关键在太宗。下面几点是造成他们君臣之间感情深厚的原因:
  太宗心胸宽大,会原谅臣子们无心的过失:举一个例子,刘洎任官散骑常侍,有一天太宗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官员,在宴后,自己趁兴拿了笔就写草书。太宗平时就最喜欢王羲之的草书,他学王羲之的草书也非常成功,所以太宗的书法极好。太宗写完后,就把写的字赐给群臣,群臣们趁酒兴,就纷纷前来抢这墨宝,太宗每一幅字写完,大臣们就迫不及待从太宗手上抢过来,你争我夺。而刘洎并没有抢到,忽然心生一计,他跑到太宗御座上,到御座后面,当太宗写完一幅字,他就从太宗背后一伸手就把这幅字先抢到手里了。
  不过这个举动,被在场所有官员看到后,大家就大叫说:“刘洎登上皇帝的龙床,罪该当死,请求陛下法办。”太宗反而笑着说:“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就是告诉大家今天是好玩的,不用太认真啦,事情也就没有再追究了。由此可见,太宗心胸是非常宽大的。
由此可见,唐太宗贞观年间,君臣感情的浓厚,实际上是唐太宗苦心经营得来的。唐太宗没有将他的臣子当成狗,而是将他们视为友人,如此,他的臣子们,也不会把太宗看成是猛虎,而把太宗看成是一位国君。于是,双方就不会有一种紧张的关系存在。太宗身为君主,会对友人般的臣子交付感情,而臣子对于太宗,也就会尽量尽到忠心,双方的互动,是非常人性的,于是,这种相互的交叉作用,当然就会产生一种浓浓的君臣之情。

我想知道唐太宗与他的儿子.妻子.兄弟.父亲.大臣之间的爱恨情愁 快快快~~急着要!!

最好能体现他人性化人情化的一面!
李世民的后宫美女如云,光是杨妃就有三个,一个隋朝公主、一个齐王妃,还有一个杨氏;所以某些迷根据自己的论点说李世民最爱谁,实在很好笑。李世民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的后宫佳丽三千,在这后宫佳丽三千中皇后无疑是最重要的,长孙皇后过世后就是韦贵妃掌管后宫,这一位还是再嫁,并且与前夫生过一个孩子的,都能受到李的如此宠爱。李的晚年最宠爱的是徐妃,李的后宫中还有比较受宠的是阴妃。可奇怪的是无论是史书还是昭陵陪葬都没有现在一些电视剧大声宣传的前朝公主杨妃,这是为什么?也许有人会说因为她儿子是被长孙无忌杀的,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当然不可能写了,可奇怪的是为什么唐高宗以后也没有为其“平反”呢!为什么后代的史书也少得可怜呢!后来不是武则天当皇帝了吗?武则天的母亲与杨妃还有亲戚关系呢!武则天怎么没做?她不是为了权力杀了长孙无忌吗?这说明了什么?也许杨妃根本不是现在电视剧所写的那么出色,她的两个儿子一个好、一个坏;李恪是不可能当皇帝的,他再有才那套制度决定了一切,李世民是嫡出排名第二,都还搞了个“玄武门”呢!更何况他还是庶子,而且外公还是隋朝暴君杨广。李世民与秦王府旧将打下来的江山,会让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人来坐吗?他坐了以后会不会搞复辟,这点恐怕李世民心里都一清二楚。更何况,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才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论出身他是皇后嫡出,论文武也是数一数二的,但他心术不正,最终没有登上皇位。

唐太宗的14儿子 :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唐太宗之21女:

况臣下情隔礼殊,而敢犯严颜陈忠言哉!愿许之,与天下为公。”帝大悦,因请赍帛四十匹、钱四十万即徵家赐之。
豫章公主,下嫁唐义识。
北景公主,始封巴陵。下嫁柴令武,坐与房遗爱谋反,同主赐死。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高宗即位,进为大长公主。韦正矩之诛,主坐婚家,斥徙集州。又坐章怀太子累,夺邑封。以长孙无忌舅族也,故武后恶之,垂拱中, 并二子徙置巫州。
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下嫁周道务。主工籀隶,能属文。高宗立,上《孝德颂》,帝下诏褒答。永徽初,进长公主,恩赏卓异。永淳初薨。道务,殿中大监、谯郡公范之子。初,道务孺褓时,以功臣子养宫中。范卒,还第,毁瘠如成人。复内之,年十四乃得出。历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谥曰襄。
清河公主名敬,字德贤,下嫁程怀亮,薨麟德时,陪葬昭陵。怀亮,知节子也,终宁远将军。
兰陵公主名淑,字丽贞,下嫁窦怀悊,薨显庆时。怀悊官兖州都督,太穆皇后之族子。
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
城阳公主,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初,主之婚,帝使卜之,繇曰:“二火皆食,始同荣,末同戚,请昼昏则吉。”马周谏曰:“朝谒以朝,思相戒也;讲习以昼,思相成也;燕饮以昃,思相欢也;婚合以夜,思相亲也。故上下有成,内外有亲,动息有时,吉凶有仪。今先乱其始,不可为也。夫卜所以决疑,若黩礼慢先,圣人所不用。”帝乃止。麟德初,瓘历左奉宸卫将军。主坐巫蛊,斥瓘房州刺史,主从之官。咸亨中,主薨而瓘卒,双柩还京师。子顗, 封河东县侯、济州刺史。琅邪王冲起兵,顗与弟绍以所部庸、调作兵募士,且应之。冲败,杀都吏以灭口。事泄,下狱俱死。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下嫁房玄龄子遗爱。主,帝所爱,故礼异它婿。主负所爱而骄。房遗直以嫡当拜银青光禄大夫,让弟遗爱,帝不许。玄龄卒,主导遗爱异赀,既而反谮之,遗直自言,帝痛让主,乃免。自是稍疏外,主怏怏。会御史劾盗,得浮屠辩机金宝神枕,自言主所赐。初,浮屠庐主之封地,会主与遗爱猎,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至是,浮屠殊死,杀奴婢十余。主益望,帝崩无哀容。又浮屠智勖迎占祸福,惠弘能视鬼, 道士李晃高医,皆私侍主。主使掖廷令陈玄运伺宫省禨祥,步星次。永徽中,与遗爱谋反,赐死。显庆时追赠。
金山公主,蚤薨。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未尝见喜愠色。帝有所怒责,必伺颜徐徐辩解,故省中多蒙其惠,莫不誉爱。后崩,时主始孩,不之识;及五岁,经后所游地,哀不自胜。帝诸子,唯晋王及主最少,故亲畜之。王每出合, 主送至虔化门;泣而别。王胜衣,班于朝,主泣曰:“兄今与群臣同列,不得在 内乎?”帝亦为流涕。主临帝飞白书,下不能辨。薨年十二。帝阅三旬不常膳,日数十哀,因以癯羸。群臣进勉,帝曰:“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因诏有司簿主汤沐余赀,营佛祠墓侧。
常山公主,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新城公主,晋阳母弟也。下嫁长孙诠,诠以罪徙巂州。更嫁韦正矩,为奉冕大夫,遇主不以礼。俄而主暴薨,高宗诏三司杂治,正矩不能辩,伏诛。以皇后礼葬昭陵旁。
《新唐书》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历史上大大有名,知道她事迹的人也挺多,不过知道她父亲的事迹的人却不多。唐太宗的这位岳丈名长孙晟,是隋朝有名的英雄将领,武艺超群,计策也极出众,当副使护送北周的千金公主与突厥成婚,突厥可汗与他外出游猎,看见两只大雕飞来争肉,给他两箭,长孙晟一箭双雕,突厥可汗很高兴,让子弟贵人接近他学弹射,长孙晟趁机侦察突厥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回来以后告诉当时任北周相的杨坚,杨坚十分高兴,非常欣赏他,后来隋代北周,文帝采纳他的离间计,大大削弱突厥势力。在他死后,有次突厥围雁门,把隋炀帝困住了,炀帝感慨说,如果长孙晟在,不令匈怒至此啊。他的一双儿女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也是卓尔不群,真是虎父无犬子。
不过大名鼎鼎的长孙皇后长什么样子呢,正史里没有说,但我个人认为极有可能出人意料的是一位比较胖的人,因为史书记载其兄长孙无忌和其子魏王李泰都是很胖的人。长孙后十三岁即嫁给时年十六岁的唐太宗,当时的北朝贵族之间流行早婚,独孤后嫁给隋文帝的时候也是是十三岁,现在的编剧不大愿意编这对夫妇之间的正史,大概是觉得这么早就嫁过去,太乏味,要编罗曼史也无从编起。这位皇后非常的聪明,非常的会说话,看她多次把大怒的唐世民劝得转怒为喜就可想而知她的口才有多么好了,当然除了聪明之外,她的心眼也很不错,后宫有一位下嫔生了位公主就死了,这位豫章公主后来就一直由她抚养长大如同亲生。应该提一下,唐太宗虽然也是位好色的君主,但是他和其它好色的君主不同的是他相对美女而言似乎更喜欢才女,所以他和长孙皇后之间的感情还是很不错的。长孙后素有气疾,即哮喘病,贞观十年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层观,用来遥望昭陵。还常带着魏征等人一起观望。魏征不高兴,便故意说看不见。李世民又指给他看,他却说:“臣以为陛下让我看献陵(李世民父母高祖李渊夫妇合葬陵)呢,原来是昭陵,臣早就看见了。”魏征的话绵里藏针,实际是不满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亲。
这对夫妇一共有六个子女,分别是废太子承乾,魏王泰,高宗治,及长乐,晋阳,新城三位公主。除了高宗比较长寿之外,其它五位都早早去世,命运堪怜。其中承乾和李泰是争夺储位,两败俱伤,两人都没活过三十五岁,长乐公主十三岁嫁给舅舅的儿子,不到三十岁就死去,晋阳公主更是十二岁就夭折了。
唐太宗晚年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为儿子们的不争气伤透脑筋。长孙后死时,她的几个子女里面高宗治,晋阳,新城两公主都还很小,后两位公主还不满五岁,史书上说太宗把他们留在自己身边亲自抚养照顾(大概皇帝的儿女太多,一般都是交给乳母吧),这位父亲也真是够辛苦的了。
大唐情史上说太宗宠爱高阳公主,这虽不假,不过高阳恐怕算不上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太宗最钟爱的女儿应该是年幼即夭折的晋阳公主。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名兕子,意思是小母犀牛。犀牛是一种粗蛮的动物,给女孩儿起这样的乳名,用意大概是希望娇柔的女孩能够象犀牛那样易养好长,可惜太宗夫妇的愿望终究落了空。这个小女孩非常聪明,年纪小小,就写得一笔好书法,可以和父亲的飞白书以假乱真(太宗的书法水准相当不错),宫里太监宫女犯了过惹怒了太宗,她经常向父亲为他们求情赦免,因此周围的人“莫不誉爱”。十二岁时病死,新唐书上载太宗一个多月没有正常吃好饭,“日数十哀”每天要哭几十次,身体因此羸瘦,大臣们纷纷劝慰,他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太宗本不信佛,但是却在女儿的墓旁建造佛祠,为她祈福。
太宗的后宫很多,光杨妃就有三个,其一即是炀帝女,她的两个儿子刚好走极端,前一个吴王恪公认的才干出众,后一个蜀王却连太宗自己都痛骂他禽兽不如。真不是知是怎么回事。
还有一个杨妃生了赵王福,这个杨妃好像和武则天的母家杨氏有点关系,最后一位杨氏是李元吉的妃子,生了曹王明,是太宗最小的儿子。太宗想立为皇后的是这个杨氏,不是炀帝的女儿,但是太宗这个念头估计也是突发奇想,魏征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就做罢了。
太宗的妃子中有一位值得一提,就是他的韦贵妃,这位妃子论生育,只生了一子一女,即纪王慎和临川公主,不像炀帝女杨妃和燕妃都有两个儿子,而且她的儿子排行在第十,但她却在整个贞观年间高居后宫诸妃之上,位封贵妃,只在皇后一人之下,而且根据她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她还是一位再嫁之妇呢!!不知是什么样的人得到了太宗如此宠爱,可惜史料奇缺。
太宗晚年最宠爱的妃子应是充容徐惠,徐惠是湖州人,早慧,太宗闻其才名,召入宫中为才人,不久拜婕妤,后来又迁为九嫔之一的充容,如果不是太宗后宫资格老的妃子很多,或许她的位置还要高,而比她早入宫的武则天却始终是一个才人,徐惠才思敏捷,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太宗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徐惠见太宗一脸怒气,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太宗。只见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
太宗忍俊不禁,怒气全消。太宗过世后,徐惠哀戚成疾,卧病不起。医官看过以后,开方熬药,徐惠予以拒绝,不想病愈。太宗过世第二年,徐惠因思恋太宗过甚而从容去世,终年24岁,陪葬太宗昭陵石室。高宗诏赠贤妃。

作为一个父亲,李世民相当的无奈,太子承乾和魏王泰争储位,太宗最后决定说:”我若立泰,则太子之位从此可钻营得到,从今以后太子失道,诸王窥伺,两个都不立,传之子孙,永为后法。而且立泰,承乾与治都保不住;立治,则承乾与泰都无恙了。”魏王泰被贬到远处,李世民说:“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又拿泰的上表给身边的近臣看说:“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想立吴王恪为长孙无忌所阻又对吴王恪说 :“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可不戒!” 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家庭】
妻妾
长孙皇后
韦贵妃
徐贤妃
杨妃(隋炀帝女)
阴妃
燕妃
杨妃
王氏
杨氏(李元吉之妻)
武才人

【子女】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楚王李宽(母不详,早薨)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文武兼备,唐太宗一度考虑立李恪为太子,但遭长孙无忌反对。唐高宗即位后,长孙无忌为专权,对李恪和其同母弟李愔展开迫害,两人被控谋逆,双双被害)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
齐王李佑(母阴妃,后废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
蒋王李恽(母王氏)
越王李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为晋王,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妃)
江殇王李嚣(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早薨)
赵王李福(母杨妃)
曹王李明(母杨氏)


襄城公主
汝南公主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长乐公主(母长孙皇后)
豫章公主
比景公主
普安公主
东阳公主(母长孙皇后)
临川公主(母韦贵妃)
清河公主李敬
兰陵公主李淑
晋安公主
安康公主
新兴公主
城阳公主
高阳公主
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晋阳公主李明达(母长孙皇后)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
『大臣』
长孙无忌 李孝恭 杜如晦 魏征 房玄龄 高士廉 尉迟敬德 李靖 萧瑀 段志玄 刘弘基 屈突通 殷开山 柴绍 长孙顺德 张亮 侯君集 张公谨 程知节 虞世南 刘政会 唐俭 李绩(本名徐世绩) 秦叔宝 王珪 马周 岑文本 薛万彻 薛仁贵 封德彝 戴胄 温彦博 独孤彦云
其他:
于志宁 苏世长 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 褚亮 姚思廉 陆德明 孔颖达 李玄道 李守素 蔡允恭 颜相时 许敬宗 薛元敬 盖文达 苏勖 阎立本 褚遂良
太宗李世民工有二十一个女儿,其中汝南公主,早死了;金山公主也早死了。常山公主,还没等嫁人呢,在显庆年间就死了。除此之外,还有十八个公主。

南平公主,下嫁王敬直。王敬直因得罪,被放岭南,南平公主改嫁刘玄意。

遂安公主,下嫁窦逵。窦逵死后,又改嫁王大礼。

襄城公主,下嫁萧锐。公主生性孝顺,守妇人规矩,懂得礼法,皇帝让各位公主以她为楷模。有司说要给她建驸马府,公主推辞说:“妇事舅姑如父母,异宫则定省阙。”止修葺了老宅,门前列双戟而已。萧锐死后,改嫁姜简。永徽二年死,高宗皇帝李治举哀于命妇朝堂,遣工部侍郎丘行淹前往吊祭,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下嫁长孙冲。太宗皇帝因为她是长孙皇后所生,所以命令有司按照长公主待遇,加倍给陪嫁。魏征说:“昔汉明帝封诸王曰:‘朕子安得同先帝子乎?’然则长公主者,尊公主矣。制有等差,渠可越也?”李世民把这话跟皇后说了,皇后说:“尝闻陛下厚礼徵而未知也,今闻其言,乃纳主于义,社稷臣也。妾于陛下,夫妇之重,有所言,犹候颜色,况臣下情隔礼殊,而敢犯严颜陈忠言哉!愿许之,与天下为公。”皇帝李世民很是高兴,所以就给了帛四十匹、钱四十万赐给魏征作为奖赏。

豫章公主,下嫁唐义识。

北景公主,始封巴陵公主。下嫁柴令武,因为与房遗爱一起谋反,公主一起被赐死。显庆中追赠,立庙于墓,四时祭以少牢。

普安公主,下嫁史仁表。

东阳公主,下嫁高履行。高宗李治即位,进为大长公主。

临川公主,韦贵妃所生。下嫁周道务。主工籀隶,能属文。高宗立,上《孝德颂》,帝下诏褒奖。永徽初,进长公主,恩赏卓异。

清河公主名敬,字德贤,下嫁程怀亮,死后陪葬昭陵。程怀亮,程知节的儿子。死在宁远将军任上。

兰陵公主名淑,字丽贞,下嫁窦怀悊,显庆年间死的。窦怀悊官兖州都督,是太穆皇后的家里侄子。

晋安公主,下嫁韦思安,又改嫁杨仁辂。

安康公主,下嫁独孤谋。

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

城阳公主,下嫁杜荷。杜荷因为与太子李承乾一起谋反被杀后,公主又改嫁薛瓘。麟德初,薛瓘任左奉宸卫将军。公主因为参与巫蛊事件,皇帝放薛瓘做房州刺史,公主跟随去房州。咸亨中,公主和薛瓘都死了以后,灵柩被送回了京师。

合浦公主,始封高阳公主。下嫁房玄龄子房遗爱。公主,是太宗皇帝所宠爱的,所以,房遗爱在太宗的诸位女婿中,也是特别受到宠爱的。永徽中,与房遗爱一起谋反,被赐死。显庆时追赠。

晋阳公主字明达,幼字兕子,文德皇后所生。喜怒不形于色。皇帝一旦有所责怪,一定要等皇帝面色和缓了才慢慢的辩解,所以朝中不少人都受过她的恩惠,对她的赞誉也最多。文德皇后死的时侯,公主还是个孩子,还不记事,等公主长到了五岁,经过皇后所游玩的地方,公主竟哀不自胜。在皇帝的诸皇子和诸位公主中,唯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少,所以特别宠爱他们。公主与晋王关系也最好。公主又聪明又有才学,临太宗皇帝的飞白书法,臣下几乎不能分辨。死以至于得病。群臣进劝,太宗皇帝说:“朕还不知道悲哀无益?可就是不能停止,我也不知为什么。”所以下诏给有司在公主营墓侧建佛祠好留祭拜之用。

新城公主,晋阳公主的妹妹。下嫁长孙诠,长孙诠得罪迁巂州。公主改嫁韦正矩,韦正矩是朝中的奉冕大夫,对公主很是无礼。不久公主就突然死了,高宗皇帝李治诏三司推查,韦正矩无法为自己开脱,被杀。高宗皇帝以皇后的礼仪安葬公主在昭陵旁。
唐太宗的儿子
唐太宗在封建帝王中很有作为,却拿自己的儿子们没有办法。他为他们操心劳神、洒泪顿足,甚至下过杀子诏,史家记下这类宫廷轶闻,我们不妨利用它来认识一下封建社会。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第13子李福虽得善终,却平庸无能;第9子李治,就是后来的高宗,虽贵为天子,却把大权拱手交给武则天。后来李氏宗族被武氏大加杀戮,不能不说是高宗的昏聩所致。这样一算,李世民这14个儿子,竟是不肖子居多。

《旧唐书》的作者谈及太宗诸子,感叹道:“子弟作藩,盘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李世民的继承者,只有这14个“候选人”,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也就于此可见了。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聪明,8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第4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后来,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李泰也被“幽闭”起来,35岁就死了。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5子李 ,先封楚王。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 事败亦被杀。

第6子李 是个浪荡公子,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第7子李恽,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肃宗上元元年自杀。第8子越王李贞,“颇涉文史,兼有吏干”,然“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后来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第10子纪王李慎,虽然聪明好学,可惜是个懦弱无能的胆小鬼。李贞劝其反武,他不肯“同谋”——可武则天还是杀了他。

第14子曹王李明,在太宗晚年,与庶人串通谋反,贬黔州,被都督逼令自杀。这显然是得到太宗暗示或认可的。

第2、11、12子皆“早夭”。

总计14人中,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是李世民之过?是保傅失教之错?都不全是。太宗即位之初,曾在宫中亲自盘马弯弓教育诸子,颇有不忘传统的味儿。可见是重视教育子女的。他还亲自为太子择饱学如于志宁、孔颖达等人为师,但一切措施都无济于事。他为此深感苦恼。 在颁布杀李 诏时,他承认自己没有管好儿子,“上惭皇天,下愧后土,叹惋之甚,知复何云”,禁不住“为之洒泣”,算是尝到了这些苦果的味道。

李世民当然认识不到,导致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腐化堕落的灭亡之咎,盖在于腐朽的封建制度。

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尽管规定了嫡长传世的一套办法,但它却无法保证皇位的和平过渡。觊觎皇位,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相互残杀,这是许多皇室后代死于非命的重要原因。

“骄侈”二字,更是促使这些人堕落的重要原因。封建制度规定了这些“龙种”的特殊地位。李承乾8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 供其淫乐。

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新唐书》)

封建帝王们原想以这些特权来抬高儿子们的地位,以便巩固家天下的统治,结果却事与愿违,走向反面。这是封建制度使之骄侈取败的,英武如唐太宗,亦无如之何!
一、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隋仁寿元年(601年)—唐贞观十年(636年),葬昭陵
谥号:文德顺圣皇后
父母:父亲:长孙晟,字季晟,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隋大业五年(609年);母亲:高氏
兄弟:1、长孙行布,异母,早亡2、长孙恒安,异母,早亡3、长孙安业,异母4、长孙无忌,字辅机(凌烟阁功臣第一),?—显庆四年(659年)
子女:1、长子太子李承乾,字高明,武德二年(619年)—贞观十七年(645年)(注:承乾生卒年说法不一,此以墓志为准),陪葬昭陵,妻苏威曾孙女2、四子魏王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永徽三年(652年),妻阎婉(阎立德长女)3、五公主长乐,名丽质,武德四年(621年)—贞观十七年(643年),嫁长孙冲,陪葬昭陵4、九子晋王李治,字为善,小字雉奴,贞观二年(628年)—弘道元年(683年)5、十六公主城阳,生卒年不详,先嫁杜荷,后嫁薛瓘,陪葬昭陵6、十九公主晋阳,字明达,小字兕子,约贞观七年(633年)—贞观十八年(644年),陪葬昭陵7、二十一公主新城(初封衡山),贞观八年(634)—龙朔三年(663年),初许魏叔玉,悔婚,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陪葬昭陵
其他重要亲属:1、伯父长孙炽,字仲光,西魏大统十五年(549年)—隋大业六年(610年)2、舅父高俭,字士廉(凌烟阁功臣第六),北周建德四年(575年)-唐贞观二十年(647年)3、族叔长孙顺德(凌烟阁功臣第十五)
附注:诸子封号以大家最熟悉者为准,下同
二、贵妃(正一品):韦珪,字泽,隋开皇十六年(597年)—唐麟德二年(665年),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韦圆成
子女:1、定襄县主李氏(与前夫李珉所生),嫁阿史那忠2、十公主临川李孟姜,武德七年(624年)—?,嫁周道务,谥号襄,陪葬昭陵3、十子纪王李慎,陪葬昭陵
附注: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太宗死后拜纪国太妃
三、淑妃(正一品):小杨氏,生卒年不详,
子女:十三子赵王李福,后出继李建成,陪葬昭陵
四、德妃(正一品):阴氏,生卒年不详,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阴世师,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隋大业十三年(617年)
兄弟:弟阴弘智,?—贞观十七年(643年)
子女:五子齐王李佑,?—贞观十七年(643年),妻韦挺女
附注:1、阴氏父阴世师是隋朝忠臣,曾在李渊起兵后挖了李家的祖坟、毁了李家的家庙,并捕杀李渊庶子李智云2、贞观十七年(643年),阴氏弟阴弘智挑唆齐王李佑谋反,失败后双双被杀,阴氏受到牵连,被降为嫔。
五、德妃(正一品):燕氏,隋大业五年(609年)—唐咸亨二年(671年),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燕宝寿;母亲:隋观王杨雄第三女
子女:1、八子越王李贞,陪葬昭陵2、十一子江王李嚣
附注:1、武德四年入秦王府,封贵人,贞观元年封贤妃,贞观十八年阴氏降嫔后升德妃,太宗死后拜越国太妃2、其母与武则天母为堂姐妹
六、贤妃(正一品):郑氏,陪葬昭陵
附注:当为燕氏升德妃后补缺
七、贤妃(正一品):徐惠,贞观元年(627年)—永徽元年(650年),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徐孝德
附注:贞观后期入宫,初为才人,后升充容,太宗死后哀慕成疾,拒绝医治,永徽元年死,死后追封贤妃
八、?妃(正一品):大杨氏,生卒年不详,疑为武德末年去世
父母:父亲:隋炀帝杨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兄弟姐妹:1、杨昭(萧皇后生),开皇四年(584年)—大业二年(606年),妻韦氏2、杨暕(萧皇后生),字世朏,小字阿孩,开皇五年(585年)—大业十四年(618年)3、杨杲(萧嫔生),小字季子,大业二年(606年)—大业十四年(618年)4、长姐南阳公主,嫁宇文士及
子女:1、三子吴王李恪,字为德,妻萧氏,妾杨誉女2、六子蜀王李愔,陪葬昭陵
附注:死后追封贵妃(个人揣测:按已知资料,唐太宗后宫中称妃者计有:韦氏、大小杨氏、阴氏、燕氏、郑氏、徐氏,其他人的封号都已知道,惟独大小杨氏封号不确。大杨氏生子早,身份高,若活到贞观,首批封妃当无疑义,而她在武德末即无消息,可能早逝(此时昭陵尚未建,因此没有陪葬昭陵),妃号可能为贞观年间追封。这样,贞观初四妃中独缺淑妃,故小杨氏封号可能为淑妃,她死后追封贵妃。一般惯例,追封封号应比生前封号稍高,小杨氏为淑妃正好符合此条。——徐惠事迹特殊不在此例)
九、昭容(正二品):韦尼子,隋大业三年(607年)—唐显庆元年(656年),陪葬昭陵
父母:父亲:韦匡伯
附注:1、为韦贵妃堂妹2、武德四年入秦王府3、死后追封正一品
十、才人(正五品):武珝(小字华娘?),赐号媚,自名曌(即武则天),武德七年(624年)—神龙元年(705年)
父母:父亲:武士彟,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唐贞观九年(635年);母亲:隋宗室杨达女
附注:为燕德妃表妹、巢王妃杨氏远房姨甥女
十一、后宫:巢王妃杨氏
子女:十四子曹王李明,后出继李元吉
十二、后宫:王氏
子女:七子蒋王李恽
十三、后宫:某氏
子女:二子楚王李宽
十四、后宫:某氏
子女:十二子代王李简
十五、刀人:高惠通,隋开皇十五年(596年)—唐武德九年(626年)
父母:父亲:高世达
附注:是李世民为秦王时的姬妾
帝王家没有爱,只有权利
3子吴王李恪死的太冤了
~不知
文章标题: 李世民那么爱哭,为什么大臣不觉得奇怪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602.html
文章标签:大臣  爱哭  奇怪  李世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