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7 00:01: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早在顺治时期,乾清宫便已出现了由寝宫向理政场所转变的征兆。顺治是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当他进入紫禁城时,发现整个紫禁城在大顺军的占领下已经呈现出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尽管乾清宫依旧作为顺治的寝宫而得到率先修缮,但顺治却在乾清宫修缮完成后搬入了保和殿,并将其改名为“位育宫”。
顺治十三年(1456年),在紫禁城大修彻底结束之后,顺治皇帝宣布正式移居乾清宫。但当时他宠爱董鄂妃,于是长期驻扎在宫外的南苑行宫,紫禁城都不怎么回去了,更何况是乾清宫呢。也就是说,在顺治朝,尽管乾清宫得到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但依旧无法取得顺治的满意,在他看来这座宫殿到处都是问题,这里漏水,那里地砖不平,太多小瑕疵加上顺治帝本就没怎么在这里住过,使得乾清宫的寝宫功能愈发削弱。
康熙即位之后,也并未选择立刻入驻乾清宫,而是与其父亲一样先行居住在保和殿,直到康熙八年(1669年)才移居乾清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乾清宫在康熙看来已经不再是一座纯粹的休息场所,他亲手写下关于治国安邦内容的对联,张贴于大殿之上,表明他执政后的治国理想。数年后,他又亲手写下著名的“正大光明”匾,悬挂于大殿正中。由此可见,在康熙眼中,乾清宫早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休憩场所,而是具备了理政的要素,成为休息与治国两功能合一的地方。至康熙去世时,乾清宫的理政功能愈发加强,要说乾清宫彻底转变为“政治场所”,是从雍正皇帝开始的。
康熙去世之后,雍正因乾清宫为其父皇居住数十年之场所,不忍再居住下去,于是搬到了养心殿居住,而这一搬走就再也没有搬回来,至此乾清宫彻底失去了作为皇帝寝宫的功能,而成为一座纯粹的理政场所。
变成理政场所之后,乾清宫的功能也开始多元化起来,除了乾清宫前的乾清门是皇帝“御门听政”即上早朝的场所之外,乾清宫还开始承担愈发重要的功能,例如在重大节日作为皇帝接见外国使臣以及朝中重臣的场所,还是皇帝召见大臣讲学的场所。众所周知,中国历代王朝大多强调“以礼治国”,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举办大型的礼仪性宴会,尤其是在上元节、春节这等重大节日,整个乾清宫君臣汇聚一堂,场面十分宏大热闹。
紫禁城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建造的,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扩展资料:故宫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
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深邃、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内廷之后是宫后苑。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北京故宫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
永乐皇帝朱棣最初为燕王,封地在北京,靖难之役后夺取了原属于自己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内心不安,加上北京市他的势力范围,所以选择迁都北京,在北京另造皇宫。
故宫建成后,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宫殿竣工。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正统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天顺三年(1459年),营建西苑。经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整20年。
扩展资料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
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京故宫
紫禁城是谁下令建造的,住过的第一个皇帝又是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