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3 12:00: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可以说是印证了历史上亘古不变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规律。当然,仅仅凭借这条历史铁律,是不足以说明能够秦国统一的原由。
因为战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段时期,在这段时期,将星荟萃,各诸侯国相互攻伐,依靠自身实力都曾有过一段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而所谓实力,它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
一、战国时期诸侯国发展历程:秦国凭借商鞅变法,奠定统一基础
在春秋战国早期,晋国、齐国、楚国、越国是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4个国家,到公元前453年,越国被灭,晋国被兼并,形成了赵、魏、韩三家强大的局面。与此同时楚国在被入侵之后,国力也渐渐开始恢复,成为了南方地区最强大的诸侯国。
战国中期七雄争霸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其中魏国的实力最强,曾占据了秦国河西地区,不过随着齐国、秦国的夹击,魏国渐渐衰落。楚国随着吴起变法的进行,国家实力渐渐壮大,称霸如今的江南一带,在越国内乱时更是借机灭掉了越国,成为当时疆域最广的诸侯国。赵国和韩国更是趁周内乱将周分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家,并借机一步步占领封地。
此时秦孝公任命商鞅推行变法,秦朝开始走入军事强国的行列。与此同时,齐魏两国之战,魏国两次败于齐国,被逼迁都大梁,对于河西之地的管控大大减弱。
秦国趁此,兼并河西之地。公元325年,秦惠文王自立为王。之后,各国相继称王,形成了连横合纵的高潮,开始与齐秦两大集团斗争,不过这一时期秦国一直处于上风地位,先后制服了韩国,魏国重创了楚国。
到了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更加猛烈,由于秦国实力强大,秦王统一天下的野心也越来越明显。
二、秦灭六国之战的背景:各诸侯国实力衰退,已不是强秦之对手
秦灭六国之战,是指战国末期秦国消灭其他6个诸侯国,统一中国的战争。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两个对王位有威胁的集团,在李斯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公元前221年结束,一共经历了10年的时间。
此时的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形态,随着新兴地主的崛起,国家内经济发展迅速,并且秦国有着培育战马的历史,因此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
随着秦王嬴政的亲政,关东六国已经逐渐衰落下去,只有秦国依然,保持着强国地位。此时的齐国,政治落后,国内已经没有了能够担当重任的忠臣良将,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减缓,军队也不像过去那样威风凛凛。
韩国早已臣服秦国,秦始皇即位后所剩的疆域也只不过十几个中小城池,已经算不得是一个国家了。魏国一直以来就是秦国的大敌,自魏惠王以来,就一直与秦国发生战争,并不断被秦国击败,疆域也由过去时期的山河纵横日益缩小。
此时的魏国虽然国势衰弱,但由于联合各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魏国的威望此时,影响力极大。如果乘胜追击,或许还可以恢复过去的疆域,但是魏王昏庸无能,听信秦国挑拨离间,罢免了信陵君,再也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此时的赵国依然算得上是北方强国,由于赵武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国力依然强劲。但在赵武陵王死后多次被秦国攻打,加上国内的大将廉颇,李牧等人受到抹黑被罢免,赵国也大不如前。
燕国虽然是战国时期,实力比较弱小的国家,但燕昭王时期历经图治,国力曾日渐强劲,但是到了后期,常常与邻近的赵国、齐国发动战争,劳民伤财,国力损耗严重。
楚国一直都是春秋时期的南方大国,不过自从秦国大将军白起攻陷楚国王都之后,楚国势力也大大减弱,被迫迁都,多次大大挫伤了国内民众的信心。
三、 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奋六世之余烈”,统一之步伐势不可挡
根据李斯等人的策略,这场战争主要分为三步,“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通过这一政策从内部化解了敌国,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更是促进了军队的推行。
首先,秦王听取李斯等人的意见,采取间谍挑拨活动,挑起燕赵两国之间的战争。之后,秦国在以支援燕国为借口,开始对赵国发起战争。秦国把进攻重点放在赵国的南部,这让赵国陷入了一种腹背受敌的状态,很快太行山一脉被停,一局铲除。
秦国打开了赵国西面的大门,失去了西北方向的屏障,赵国在这场战争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公元前234年赵王任命名将李牧为统帅带领10万大军与边疆作战,这给了秦国毁灭性的打击。
于是秦国先放弃了对赵国的进攻,转而开始进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韩国虽然弱小,但地处函谷关,秦朝如果想发起对外战争,灭亡六国必须从此处经过,因此必须要先灭掉韩国,经过两年的秦韩战争之后,韩国主动投降成为秦国的藩属国。
秦始皇15年,秦国又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采取南北两路夹击的方式,在李牧的抵抗下,秦朝又一次进攻失败。不过虽然赵国取得了成功,但是多次战争让赵军兵力损失严重。于是赵国准备联合当时国力强劲的齐国,在发觉赵国这一意图之后,秦国派谋士前往齐国进行游说活动破坏了齐赵两国之间的联合,之后又一次发动了对赵国的进攻。
秦始皇17年赵国发生旱灾,秦朝在次年发动了对赵国的大举进攻,但经过一年的战争之后,胜负仍未分晓。秦国深知赵国能够抵抗如此长的时间与名将李牧是离不开的,于是使用了反间计,收买赵国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污蔑李牧,之后李牧被罢免,杀害。
秦始皇19年,赵军抗战数月,但仍然勒兵自顾,郭开曾多次劝降,但是赵公子坚决反对主张,与邯郸城共存亡,不过赵王却中了奸臣的诡计,下令开城投降。
之后就是秦灭魏国之战,魏国处于各国之间的枢纽位置,但正是因为这个优越的战略形势,多年之间发生了多场战争,在秦国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不断割地求和,最终在秦始皇22年,经过三个月战争的魏国灭亡,魏王被杀。
之后秦朝开始大举进攻楚国,与此同时也发动了对燕国的进攻,秦始皇23年,楚国灭亡,燕王因为赵国的灭亡,整天提心吊胆也无心战争,秦王政25年燕国也灭亡了。
齐国在经过与多次战争之后,元气已经大为损伤,虽然几度与秦作战,但是结果可想而知,秦始皇26年,齐国国都被攻破,齐王饿死与松柏之间。
总结:
秦国这样一个被人笑称为半开化的国家,之所以能一统六国,绝对不是某一个皇帝自己的功劳,这与秦国百年以来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破坏了六国联盟,加上各个国家君主的昏庸,国力的弱小等原因,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战国时代,有七个主要的强国,每个国家都有不俗的实力。楚国的面积最大,达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齐国经济实力最强,有人口300多万;魏国最早在战国时期强大起来,占据大量的肥沃土地,有先发优势;赵国建立了强大的骑兵,占据高原俯瞰六国。而秦国在七国中经济文化是相对落后的,为什么可以统一全国呢?关于秦国统一的原因,古人多有论述,小编则总结一些主要的因素,进行深度解析。
一,独以一面制诸侯的地理优势秦国位于关中地区,是著名的天府之国。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易守难攻;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匈奴崛起之前,该地区是没有任何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南边是秦岭、大巴山,道路难行,难以对关中造成威胁;西边则是西羌、义渠、西戎等族的活动区域。
战国局势
在秦国强大之前,其威胁主要来自于西边的游牧民族,而秦国也是和这些游牧民族的斗争中不断崛起的。春秋时期,秦国主要和西戎作战,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大大削弱了西戎的威胁。战国时期,又兼并了义渠之戎,使得秦国的后方在无威胁。因此,在战国的时候,秦国的威胁基本来自于关东地区,因此形成了“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局面。而兼并了西戎地区,也使得秦国拥有了天然的养马之地,“北有胡貉、代马之用”,为建立强大的骑兵提供了保障。
秦国在地理上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两大农业产区,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关中地区,位于渭河流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十分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商鞅变法时期,颁布“垦令”,鼓励农耕,招徕移民,大大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开发。战国后期,郑国渠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另外一大农业区是巴蜀。前316年,秦国灭吞并巴蜀。此后秦国在这里不断进行开发,有著名的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基本平原相连,缺乏秦国的优势。魏国虽然占据的平原地区较多,但是处于四战之地,又险可守,导致兵力分散。最终魏国因为周边的齐、秦、楚进攻而衰落。燕赵大地多山区,虽然可以俯瞰天下,但是农业生产不够稳定,同时也面临齐国的威胁。齐国地处山东半岛,但是也同时和燕、赵、魏接壤,最终因为五国联合进攻而衰落。楚国虽然面积大,但是境内土地大多数没有得到开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楚国北部边界线太长,同时要防御秦、魏、齐三大强国,也造成兵力分散。而韩国太小,没有多少竞争力。
二,秦国的集权程度化最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分封制不断被中央集权制取代,贵族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因此进入战国后,各国都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齐威王新政等。不过列国的变法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商鞅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就是加强集权。他经济上废除了公社残余的井田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也就瓦解了贵族的经济基础;废除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使得地方垂直控制于君主的手中;实行“一法而治”,也就是废除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加强了君主和国家的权威;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授爵制,也就是将贵族世袭的权力取缔了。这些政策,使得秦国的贵族势力遭到了惨重的打击,而君主的专制得到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就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可以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
郑国渠
商鞅变法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一民”政策,也就是严格控制平民的生产、生产、思想。“一民”的方法在于操纵赏罚的杠杆,“开必得之门,明必死之路”,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来引导百姓顺从。“赏”是利用民众的功利心理来进行诱导,“罚”就是使用强制措施进行禁止。农战政策就是“一民”政策的具体体现,他想规定百姓必须从事于农业或者战争,严厉打击工商业、娱乐业等。通过参战,可以得到了更多的物质、权力奖励。为防止百姓偏离“一民”轨道,就出台严刑峻法来限制。农战政策一是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二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秦国的国家基本为农业和战争服务,演变为战争机器。
秦法
商鞅被车裂之后,商鞅制定的制度和法令得到了长期的贯彻和执行。直到秦始皇建立了秦朝,其基本的政策依然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政策。《史记》给了商鞅变法十分肯定的评价:“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不过这种所谓“秦民大说”乃是变法最初的带来的效果,这种政策长期推行必然带来“天下苦秦久矣”的反面作用。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的改革就显得不那么的彻底和激进了,其中齐、楚两国保留了大量的分封制残余,国内的力量难以统筹。根据考古发现,关东六国的墓葬从君主到平民呈现几个等级差距,而秦国的墓葬则是君主墓葬独大,这恰恰反应了东方六国的君主权威还未达到高度的集中。如楚国,吴起变法严重威胁到了贵族利益,最终被处死,变法也被废除。战国中后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等封君,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威,甚至高于君主,这就是分封制残余代表。
三,国家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在君主国家,君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秦国无疑是相对幸运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历的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是十分出色的君主。这也就是避免了秦国在某一代出现崩溃和大面积腐败的局面。这一点,东方六国就没那么幸运了。楚国从楚怀王开始,基本都是昏庸无能之君,齐国从齐愍王开始就基本是庸君,魏国只有战国初期的魏文侯才算一带雄主,之后的君主严么昏庸,要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燕赵出色的君主只有燕昭王和赵武灵王。
秦孝公
国家的君主没有远见,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也导致外交政策的不稳定。秦国强大起来后,形成了“合纵”和“连横”斗争的局面。“合纵”就是关东六国形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连横”就是秦国拉拢东方一国来破坏“合纵”。在初期,合纵多次显示出了力量,前296年,孟尝君联合齐、魏、韩三国伐秦,秦国被迫归还侵占的土地。但是合纵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坚持,后来楚国背叛联盟,导致齐楚联盟破灭,楚国被齐、秦两国进攻,实力衰落。此后的合众都是不成气候的。
秦国君主一直坚持扶持东方弱国以进攻强国的政策。在魏国遭到打击后,魏国主要成为了秦国的连横对象,有了魏国作为缓冲,六国就难以直接进攻秦国。齐国则是秦国连横针对的对象,虽然秦国并未直接出兵攻打齐国,但是连横以抗衡齐国是基本方针。前284年,乐毅带领燕、赵、楚、韩、魏五国攻齐,导致齐国衰落,这是战国局势变化的关键一次战役,也标志着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了胜利。此后,秦国又转而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稳住齐国,各个击破。
人才是战国不可多得的资源,各国都兴起养士之风,所谓“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而秦国本土由于文化相对落后,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不过秦国却广泛地引进他国人才,秦孝公时有商鞅、惠文王时张仪、昭襄王时有范雎、嬴政时有吕不韦、李斯等,这些人才都来自于他国,但是为秦国效力。嬴政时,曾下达“逐客令”,李斯于是上《谏逐客书》,论述了他国人才对秦国的重要性,让嬴政收回了命令。
关东六国则不同。魏国曾是人才大国,魏文侯因为重用人才而强大,但是之后的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孙膑都被排挤出魏国,人才流失严重。齐国是战国时代的人才聚集地,但是他们多研究学术活动,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大政方针很难起到作用。燕国在燕昭王时广招贤才,但是却主要用于攻伐齐国,此后的君主也没有类似行为。
秦国总体的政策较好,富有持续性,因此秦国在战国时代的疆域就不断扩大。到了战国中期,秦国的面积已经仅次于楚国,人口达到了500万,和楚国相当。而其他六国在面积上和人口上难以和秦国抗衡。随着秦国在军事上、外交上的不断胜利,最终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形成了独霸的局面,统一六国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这个是因为当时秦国变法的阻力最小,并且秦国变法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的。
当时秦国的地方在之前是荒蛮之地,当时西周的分封地并没有在秦地。所以,秦国受到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也就比较小,当地的民风也比较彪悍,而秦国推行的变法就是极其严格的律法。所以,很符合秦国人的性格。并且,当时的高层也就是秦孝公,非常赞同进行变法。并且为变法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所以,在秦国实行变法就非常顺利。但是,反观其他的国家,很多都是以前周天子的封臣。他们的思想上受到的约束也就比较大了。因此,在那个时候,在别的国家推行变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在一开始秦国就领先了很多的国家。
其次,秦国的变法也最为彻底。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而他也不负众望,推行法家的严厉法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军功进爵制度,它为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奴隶还普遍存在,在秦国要想摆脱奴隶的地位,那么就要在战场上拿下别人的人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摆脱奴隶的身份。
因此,秦兵在打仗的时候都异常凶猛,他们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自己死亡也要把敌人的首级割下,为的就是能够晋级。在秦国这样的国家中,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都比较配合,这也是秦国变法能够这般彻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是因为当时秦国变法的阻力最小,并且秦国变法最彻底也是最成功的的。
当时秦国的地方在之前是荒蛮之地,当时西周的分封地并没有在秦地。所以,秦国受到的封建礼教的约束也就比较小,当地的民风也比较彪悍,而秦国推行的变法就是极其严格的律法。所以,很符合秦国人的性格。并且,当时的高层也就是秦孝公,非常赞同进行变法。并且为变法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所以,在秦国实行变法就非常顺利。但是,反观其他的国家,很多都是以前周天子的封臣。他们的思想上受到的约束也就比较大了。因此,在那个时候,在别的国家推行变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导致了,在一开始秦国就领先了很多的国家。
其次,秦国的变法也最为彻底。秦孝公非常信任商鞅。而他也不负众望,推行法家的严厉法令。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军功进爵制度,它为秦国军队成为虎狼之师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奴隶还普遍存在,在秦国要想摆脱奴隶的地位,那么就要在战场上拿下别人的人头,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地位,摆脱奴隶的身份。
因此,秦兵在打仗的时候都异常凶猛,他们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自己死亡也要把敌人的首级割下,为的就是能够晋级。在秦国这样的国家中,从上到下,各个阶层都比较配合,这也是秦国变法能够这般彻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