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孙权废孙和杀孙霸来解决二宫之争

时间: 2022-05-18 14:01: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6次

如何评价孙权废孙和杀孙霸来解决二宫之争

三国·吴国的二宫之争

详细说明一下,怎么孙权也会犯这种错误
 二宫之争——孙权最初立的太子孙登早逝,赤乌五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由于宠爱孙和弟弟孙霸,同时封孙霸为鲁王,并“宠爱崇特,与和无殊”。这时孙权62岁,已经是老年,为了将来在新君继位时得到更多的权力,江南豪族分裂成两大集团,一派是以鲁育(史称全主或全公主)为首的全氏集团,由于鲁育向来憎恨孙和生母王夫人,所以支持鲁王孙霸抢夺孙和的继承权;而以鲁育的姐姐鲁班(史称朱主或朱公主)为首的朱氏集团则支持孙和继位,两大集团的对立最后造成“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江南豪族势力彻底分裂,这就给了孙权让淮泗集团东山再起的机会。孙权采用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手段处理了“二宫构争”,其结果是“遂幽闭和”,“逊外生顾谭、顾承、姚信,并以亲附太子,枉见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霸亦赐死。流竺尸于江,兄穆以数谏戒竺,得免大辟,犹徙南州。霸赐死后,又诛寄、安、奇等,咸以党霸构和故也。”而朱系此时仍报有幻想,“於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连日诣阙请和。权登白爵观见,甚恶之,敕据、晃等无事匆匆。权欲废和立亮,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书,称引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晋国扰乱,又据、晃固谏不止。权大怒,族诛正、象,据、晃牵入殿,杖一百,竟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残酷打击两派势力之后,淮泗集团的代表诸葛恪上台掌权,形成了政权内部权力分配新的平衡。
鲁王与太子之争。君王的偏好造成的,这在封建社会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孙权废孙和杀孙霸?

你所问的这件事,其实是导致东吴帝国由盛转衰的大事件,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却是一字不提,好似从未发生过一般。司马在这里就为大家介绍一二。

起初,这件事是孙权的家务事。大家都读过三国,刘备、曹操、孙权,这三个人里头,刘大耳朵活了六十三,曹阿瞒六十六,孙胡子是最长久的,整整活了七十一个年头。

孙胡子活得长,也就带来一个问题,他的儿子太多,足足七个。当然没曹操多,人有25个。比刘备强,他一共才三个儿子。

咱就来说说孙权的这七个儿子,先说老大孙登。应该说孙权对这个儿子是最看重的,册立他为太子之际,特地把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张昭的儿子张休等一拨人叫进宫廷,陪他一块读书、骑马射猎,又找来程秉、张温给他做老师。曹操曾索要孙登作人质,也被他一口回绝。而且,孙权还为孙登找了个好亲家,迎娶了周瑜的女儿做太子妃。

但老大孙登和老二孙虑的寿数都远不如他老爹,很早便去世。孙登死于241年,年仅三十三岁。

所以按照立嫡以长的惯例,老三孙和便成了太子(孙登生前与孙和交好,临终前也留下遗言推荐孙和为太子)。担任孙和的太傅者,便是阚泽——《三国演义》中苦肉计的关键人物。

但孙和的地位就不如孙登那般稳固了,因为他面临巨大的挑战。挑战者便是他的弟弟鲁王孙霸。

孙霸为什么敢于挑战哥哥孙和?很大原因就是孙权的宠爱,虽各为太子和鲁王,却没有礼仪上的上下之分,在同一宫室中饮食起居,待遇差不多。慢慢的臣子中某些人便看出了端倪,判断孙权有意改立孙霸。于是全琮的儿子全寄、诸葛恪的儿子诸葛绰等等一些人,便站到了孙霸的背后,而进一步,东吴的几个重臣如全琮、步骘、吕岱等,也或多或少地支持孙霸。

当然,如此一来,孙和便危险了。

起初,孙权的对策是禁止这兄弟俩与臣子往来,专心学习——但实际上根本就不可能。此时孙和的母亲王夫人又和孙权的女儿全公主(嫁给了全琮)发生矛盾,于是全公主也加入了陷害的队列。

这位全公主,就是孙大虎,不得了的女人。在大虎的设计之下,王夫人忧郁而死——孙和更加危险。

但是,当时东吴帝国的第一大臣,是陆逊,全琮曾将此情透露给陆逊,其实是希望他能支持孙霸。但陆逊却写信警告全琮,说你纵容儿子参与党争,一定会召来祸患,让他学习汉朝金日磾杀子,结果全琮和陆逊又闹翻。

实际上,孙权此时是有意改立孙霸的,曾有人偷听到他和孙霸党羽的谈话,于是将此事传给孙和,孙和又与陆家密议,最后还是陆逊极力劝阻——结果最后是陆逊被孙权气死,但是孙权一时也不立孙霸。

大家都知道,东吴有四大家族:顾陆朱张,顾雍曾任丞相,他的孙子顾谭等人坚挺孙和,结果遭全琮陷害,流放交州。

而因为陆逊的劝阻,孙权也看到了两党内斗的后果是东吴的分裂,于是他作出最后决定,两个都不用,新立幼子孙亮做接班人。

250年,孙权终于出手,第一招是将孙和幽禁。

此时的东吴丞相是朱桓从弟朱据,同时他还是孙权的驸马,妻子是孙小虎。但孙小虎和孙大虎不同,大虎支持孙霸,小虎则支持孙和。所以朱据也支持孙和。此时孙权要废孙和,朱据自然也遭殃,因劝谏而遭贬,此后更被赐死。

当然,东吴因这件事,遭难人数远不止朱据一人,多达数十人。而孙权的第二招也随即到来,那就是废除孙和。

貌似此时孙霸胜了,但他爹一转身便赐他一死,包括他的党羽全寄等也全部诛杀。随后孙权便宣布,立孙亮为太子。

到此,二宫之乱才完全终结,但对于东吴而言,顾、陆、朱三个家族都遭到打击,实力因内耗而严重受损,孙权想得很奇葩,他居然认为诸葛亮可以扶持起蜀汉,诸葛恪也就能扶持起他的儿子孙亮,结果却是:多年之后,诸葛恪先行一步,死在了东吴的内讧之中。

所以,这一场长达八年的内讧,基本终结了东吴的盛世(此前因为陆逊先胜蜀汉后胜曹魏,东吴一度势头很好)。

因为孙权认为孙和与孙霸太有野心,再加上孙权晚年昏庸,他以为孙和与孙霸等不及自己死就想上位,所以才会把他们一个废一个杀。
因为当时孙权还是很有实力的,并且对方想谋取吴国。所以说孙权就只能这么做。
因为孙权晚年一反常态,变得昏庸多疑,起初立二子孙和为太子,同时又抬高三子孙霸的地位,造成群臣分派系对立的局面,在无法调和儿子间矛盾的情况下,竟一意孤行,废孙和,又恼怒于孙霸,将之杀死。

孙权废孙杀孙霸,他们什么举动,为命运埋下了伏笔?

说起来这三国时候的历史,许多人对于这件事情仅仅是停留在了对于《三国演义》的浅显的理解上面,而这种基于小说的理解,显然使得一些人对于真正的三国历史知之甚少。那么今天我们就以《三国志》为范本,详细的了解一下三国当中吴国真正发生过的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孙权之后,东吴帝位的争夺。在这次争夺当中,孙权废孙和杀孙霸,孙亮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成功地登上了东吴的帝位。

首先先来看一看这孙和以及孙霸是何许人也。

孙和字子孝。他是大帝孙权的三儿子,可以说是孙权最宠爱的一个儿子了。据史书记载:和少岐嶷有智意,故权尤爱幸。由此来看,孙和年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一位少年天才。毕竟在诸多的子嗣当中,能够被孙权宠爱,可以说必然是有着其独到之处的。而后来在孙权的长子孙登死后,孙和也被册封为东吴的太子,可以说皇位距离他已经是非常的近了。

说完了孙和,再来说一说这孙霸。孙霸字子威,是孙权的四儿子,与此同时也是孙和的亲弟弟。在孙和成为太子之后,孙霸被册封为鲁王。用一句话来说,可以说也是圣宠甚隆。据《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是时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可以说正是这种情况使得孙霸变得膨胀了,也就爆发了二宫之争。可以说直接的导致了孙和孙霸二人悲惨的结局。

其次再来说一说这孙亮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亮,字子明。是孙权的七儿子,在孙和被废孙霸被杀之后,成功地登上了东吴的皇位。但是这实在是一位悲情的皇帝,先后历经诸葛恪孙峻等权臣的把控,最后落得一个被权臣孙綝杀害的悲惨下场。纵观其一生,虽然占据皇位,却是年少就位,成为了权臣的傀儡皇帝。最后度过了悲惨的一生,可以说让人感叹不已。再看看孙和孙霸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更是一种讽刺。

最后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孙权面对党争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孙权在年老以后,其实内心更加多疑。对于几个儿子可以说都不太放心,说白了都是在防着一手。自从孙和被册封为太子之后,几个儿子之间的平衡已经被打破。但是要知道,帝王权术最主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平衡。

哪怕孙和是孙权的亲生儿子,但是多疑的孙权也是不得不留一手。而这一手显然就是对于孙霸的宠爱,可以说这很好地巩固了孙权本身对于朝廷的控制力,直接的避免了太子孙和在一家独大之后,直接逼宫孙权的情况。

但是这种方法,也为后来的党争留下了祸患。据史书记载:

权既立和为太子,而封霸为鲁王,初拜犹同宫室,礼秩未分。群公之议,以为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於是分宫别僚,而隙端开矣。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也就是说孙权在立孙和为太子之后,还去宠信孙霸的这种举动,显然极大程度的影响了东吴臣子的心态。大家于是就纷纷站队选人,准备成为鲁王孙霸或者太子孙和的从龙之臣,为自己的晋升打下好的基础。

要知道东吴可以说是深受世家大族影响的地方,而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争权行为,可以说是极大程度的分化了世家大族的关系。与此同时东吴的朝堂之上也可以说是乌烟瘴气,成为了二宫争斗的战场。

而孙权选择废孙和杀孙霸也可以说是有着他自己的考虑的。毕竟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朝廷已经因为储君的争夺,分化成为了两个党派。如果随意的把皇位交给孙和或者孙霸二人当中的一个人。那么也会导致东吴内部直接的分裂,正如同袁绍死后,袁谭袁尚两兄弟一样,在内耗当中消耗国家的元气。这必然是不能够被孙权接受的,而与此同时在这种时候,孙权肯定是不能够把权力交给这二者当中的人的。也就导致了幼子孙亮的就位。

孙吴南、鲁二宫之争,给吴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在古代中国的宫廷中,为争夺至高无上的皇权,父子、兄弟手足相残、灭绝伦理之惨剧,频繁上演。不过,和很多宫廷权争,基本只是皇帝、皇子们和他们的心腹随侍,部分利益相投的亲信大臣们参与;争位、争储总归有一方胜出,一方失败截然不同的是,三国孙吴孙权在位时,爆发的孙和、孙霸储位之争,却导致参与争储的这两位皇子一死、一废,可谓两败俱伤。更要命的是,众多孙吴元老勋贵、公卿大臣,或主动,或被动地卷进这场储争;他们互相攻讦,誓不两立,以至出现“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危急局面。即便保持中立者,如丞相陆逊,最终也因被孙权视为某派党羽,而遭致严谴,他们或郁郁而终,或被废置闲散职位。孙吴政权因此遭到极大削弱,差点“提前”分崩离析。

那么,孙吴这场与古代中国历史上很多宫廷权争“特色”不同的储争,究竟因何爆发?储争公开化后,为何会滋蔓至不堪收拾的地步?孙权又为何要将参与储争的两位皇子,一废黜太子之位,一逼令自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看了解一些这场有点“与众不同”的宫廷储争吧。

一、“南、鲁二宫之争”的开端

赤乌四年(241年)五月,孙权长子太子孙登病逝。孙登死后,太子之位空悬。当时,孙权诸子中最年长者,是第三子孙和(次子孙虑于232年去世),孙和幼时天资聪慧,他的生母王夫人也很受孙权宠爱。经过各种势力的激烈博弈,赤乌五年(242年)正月,孙和“顺理成章”地被孙权选立为太子。百官上奏,要求立皇后,并封孙权其余四子为王。孙权以天下尚未安定,不宜尊宠妃妾、皇子为由,予以拒绝。

八月,臣僚再次上奏,请求分封其他皇子。最终,孙权同意封第四子孙霸为鲁王。

孙权封太子和鲁王后,规定太子、鲁王享受同样的待遇:“鲁王霸有盛宠,与太子和齐衡。”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对孙权此项规定,提出了异议:“太子、国王上下有序,礼秩宜异。”还有大臣建议,让鲁王出镇地方,以避争端。孙权认为群臣所奏有理,于是令太子、鲁王分宫而居,各选僚属。这在古代宫廷中,本来也是正常的现象。然而,野心勃勃的鲁王孙霸却认为,自己地位的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陷害所致。因此,孙霸暗中唆使鲁王宫的侍御宾客,诋毁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孙和也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拉党结派之风逐渐滋盛:“自侍御宾客造为二端,仇党疑贰,滋延大臣。”因孙吴称太子宫为“南宫”,故后人也称孙和、孙霸兄弟储位之争为“南、鲁之争”,也称作“二宫之争”。

二、孙吴“南鲁之争”的滋蔓

赤乌七年(244年),孙权逐渐听闻孙和、孙霸因争储而不和的消息。为避免兄弟手足相残,孙权命二人禁止和宾客往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

孙权的苦心,不仅没有打消孙和、孙霸及其各自党羽的仇视和竞争,反而使他们变本加厉,储争愈发激烈。随着孙和、孙霸党羽的深入卷入,他们各自所属的家族成员,也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储争。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遵循礼仪,坚决维护太子;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依附鲁王,后人称这种情况为“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众公卿大臣们将个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羼杂其中,使得储争更加诡谲激荡。

为争取重量级朝臣的支持,鲁王党都瞄准了丞相陆逊,千方百计的想争取他的支持。陆逊最初“奉礼而行”,他认为,太子、鲁王既然名分已定,自当循礼而行,无所偏袒。他还写信劝大司马全琮,不要卷入宫廷储争。全琮不听。孙霸也让杨竺出面,拉拢陆逊;孙和也命陆逊族人陆胤前往武昌,劝说陆逊明确表态,支持太子孙和。

陆逊从陆胤处得知太子、鲁王储争的详情后,极感不安。他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考虑,多次上奏孙权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陆逊甚至要求孙权批准自己亲自前往建业,向皇帝当面论述储争危害。陆逊为国、为公拳拳之心,天地可鉴!

三、孙权的震怒与处置

孙权本以为孙和、孙霸兄弟失和,只是宫廷隐秘,最初不以为意。后来见事态越发严重,甚至有失控的趋势;尤其是朝廷大臣分党结派,攻讦不已,已严重威胁到孙吴统治集团的稳定、统一,使孙吴政权面临崩溃、解体的严重危机。孙权对此极度震怒。陆逊此时多次上奏,成为引爆孙权怒火的导火索。

孙权首先予以严惩。顾谭、顾承等的首脑人物,或被下狱,或被流放;即便遵循礼制,表面上维护太子孙和,实则中立的孙吴栋梁陆逊,而屡加严谴。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因亲附太子,被判流放之刑。太子太傅吾粲因多次与陆逊通信,交流信息,也被关押入狱,死于狱中。孙权还多次派遣使者,严厉斥责陆逊,导致陆逊愤恚交加,不久去世,时年六十三岁。一代重臣名将,未象诸葛亮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未死于冲锋陷阵的沙场,却陨落于储争内讧,令人感慨。鲁王党的一些首脑人物,也纷纷或被罢免,或被拘押。

鲁王党的一些激进的首脑人物陆续被清除,朝中人事发生了重大变动,很多温和派或中立派的臣僚陆续被拔擢,很多朝臣也开始自觉地置身储争事外,以往激烈的储争,逐渐冷淡下来。

思索多年后,孙权认为,两党储争,已让朝廷产生裂痕,“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的局面,非短时间内可以破解。如果再让孙和或孙霸其中一人即位,无疑会引发进一步的内讧,进而危及孙吴的统治。他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另立太子,来化解鲁王党不死不休的储争死局。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下诏:幽禁孙和。劝谏的骠骑将军朱据等数十名臣僚,或灭族,或处死,或降职,或流放。七月,孙权正式下诏,废黜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诛杀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等人。十一月,孙权下诏,立孙亮为太子。至此,喧嚣长达八年之久的孙吴“南、鲁储争”,宣告终结。

自古以来,储君可谓一“高危”职位。历代储争,不胜枚举。储争既伤害了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的手足伦理亲情,也给统治集团,乃至国家和社会,带来或轻或重的冲击。

综观古代储争,基本模式是皇帝预立储君,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不甘屈居其下,于是拉拢朝臣,结党夺位;被立为储君者,大多不甘束手待毙,也拉拢朝臣,与之抗衡。储争过程中,除皇子与太子之间的权争外,两大阵营的臣僚,往往也将个人、家族的恩怨,羼杂其中,因而使储争呈现错综复杂之乱象。

与历史上诸多或因君主宠溺女色,为立她所生子为储君,而冷落,甚至杀害其他诸子,导致储争乱局,如晋献公、骊姬、奚齐之与申生、夷吾、重耳;或因溺爱某子,如袁绍溺爱幼子袁尚,导致长子袁谭不忿,夺位内讧等不同的是,孙权时爆发的“南、鲁储争”,表面上看系鲁王孙霸不忿,意欲夺嫡;实质上,这次储争的根本原因,最初源于鲁王孙霸的勃勃野心。他觊觎太子之位,并有恃无恐地将夺位的野心、谋划付诸行动;孙权作出的太子与鲁王待遇等同的规定,表面上看,是出于一个父亲给予两个儿子“无差别的父爱”,实际上却给了孙霸一个错误的暗示,助长、推动了孙霸的野心,导致孙霸误认为凭恃父皇宠爱,可肆无忌惮的夺嫡,成为此次储争愈演愈烈的“推进剂”;太子孙和的针锋相对,并展开反夺位行动,譬如火上浇油,导致储争烈火越发熊熊燃烧。

孙权在发觉储争苗头后,不当机立断,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处置,将储争扼杀于萌芽状态;反而是轻描淡写,不轻不重的敷衍处置,更使孙和、孙霸及二人党羽围绕储争,围绕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仇怨,愈发激烈博弈,终闹至不可收拾的溃烂局面。回顾整个二宫之争的过程,这不得不说是孙权这位枭雄,一生中最大的决策失误。

孙权为破解“南鲁储争”的死局,不得不“壮士断腕”:废黜孙和,赐死孙霸。只是,他选择幼子孙亮即位,却又引发了孙权死后,诸葛恪、孙峻、孙綝权争、擅政的乱局。历史还是和这位一世枭雄,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你了解二宫之争的历史背景及其过程吗?

二宫之争经过因为孙和的失宠慢慢展开序幕,孙和非常担心自己有一天会被罢黜, 而孙霸则更加虎视眈眈,孙权自己也又重新立储君的想法。- 次,他单独与杨竺谈论孙霸。杨竺不假思索的夸奖孙霸被正躲在床底下孙和的仆人听见,仆人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孙和。孙和得知后就悄悄地与陆胤商量这件事情,希望陆逊能上书劝说孙权不要废了自己这个储君。朝中因为立储君这件事情而分为两派,他们不断的上书请奏孙权立储君的决心。以陆逊为代表的支持孙和,陆逊因为多次上书孙权嫡庶的区别被累及下狱,最后含恨而死。朱据因为孙和被幽禁而请求孙权释放太子,结果惨遭贬职最后被孙弘所害。屈晃也因为参与此事而被罢官遣回乡,凡是因此事劝谏过孙权的人不是被诛杀就是被罢官。

二宫之战通过由于孙和的打入冷宫渐渐地进行帷幕,孙和非常担忧自身有一天会被罢黜,而孙霸则更为志在必得,孙权自身也又再次立储君的念头。朝中由于立储君这件事而分成两派,她们持续的上书请奏孙权立储君的信心。朱据因为孙和被囚禁而要求孙权释放出来太子,结果遭遇贬官最终被孙弘所害。屈晃也由于参加这事而被罢黜遣返乡,只要是因而事进谏过孙权的人并不是被诛灭便是被罢黜。

赤乌五年(242年)正月,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同一年八月,孙权册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依据《三国志》等历史文献的记述,四子孙霸一样遭受了孙权的宠溺,在变成鲁王以后,孙霸也是垂涎太子的王位。孙和成为太子后,孙权本准备立孙和的妈妈王夫人为王后,全小公主多次施展方式阻拦。孙权一度卧床不起,派孙和到太庙为祭拜,全小公主便说孙和没有太庙,反而是在嫔妃家暗谋大事儿,又说孙权得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因而孙权恼怒责怪王夫人,王夫人却因烦闷忽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中间关联此后慢慢冷漠。

来源于太子孙和及鲁王孙霸中间因储君问题为之的分歧,之后引起起朝中重臣因各自适用太子和鲁王而瓦解。最后孙和被废而孙霸被杖毙,改为儿子孙亮为太子。 孙霸争位的用意而导致的争议持续到诸臣以上,太常顾谭因此上书要求孙权“明嫡庶之端,异长幼尊卑之礼”,表明孙和的擒雄影响力,以绝孙霸争位的心。太子太傅吾粲亦上书要求申明孙和的影响力,更请让孙霸出驻夏口,将孙霸心腹杨竺调职健康。与此同时吾粲亦多次与驻扎武昌的宰相陆逊通信,陆逊过去都因全琮次子全寄做为孙霸党羽而曾劝全琮阻拦全寄,但反因而与全琮有隔阂。

在古代的历史上,继承人之争无疑是封建王朝的常见事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曹植和曹丕之争,他们围绕着魏国太子的宝座,形成了自己的内部圈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对于东吴来说也是一场激烈的确立继承人的斗争,这就是所谓的两宫之争。
我了解,特别典型的“二宫之争”事件就是三国时期曹植和曹丕的争执,他们为了继承父亲的皇位,相爱相杀,形成了各自的权力中心,互相抵抗。
他是围绕着魏国太子的宝座,曹植和曹丕 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所以称为二宫之争,开始于吴赤乌五年结束于吴赤乌十三年,在古代继承之争无疑是最常见的事情。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孙权废孙和杀孙霸来解决二宫之争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810.html
文章标签:之争  孙权  评价  解决  杀孙霸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