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靖难之役中耿炳文的表现

时间: 2022-05-15 19:00:3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4次

如何评价靖难之役中耿炳文的表现

耿炳文是仅存的开国元勋,为何不是朱棣的对手呢?

朱棣在北平打起"清君侧"的大旗后,靖难之役正式拉开序幕,站在朱允炆一面的明朝廷也迅速做出反应。朱允炆在太庙祭天后宣布将朱棣废为庶人,并且成立平燕军征讨朱棣。

明朝廷在河北真定设平燕布政司,作为平燕军的指挥机构。当时年逾古稀的开国元勋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带领十三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开始了北伐的征程。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耿炳文在朱棣面前被打的灰头土脸,一败再败,最终不得不龟缩在真定城中,不敢出门迎敌,毫无沙场老将的威风。


在讨论明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耿炳文是朱元璋专门留给朱允炆的大将,其目的就是为了克制野心勃勃的朱棣。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实在是阴谋论下想当然的主观臆测。实际上从历史文献来看,朱元璋留给朱允炆在军事上的帮手是魏国公徐辉祖和驸马梅殷,而非耿炳文。只是因为朱允炆不信任这两位大将,才选择了老将耿炳文。而朱允炆选择耿炳文也不是因为其能力出色,而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的操作。在这样的操作下,把不适合这场战争的耿炳文放在平燕军统帅的位置上,失败变成了必然的结果。


耿炳文的确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在朱元璋建立明朝过程中立下很大的功劳,但他的军事水平其实在开国元勋中排不上号。他投奔朱元璋很早,在朱元璋早期和张士诚争夺西吴和江淮地盘时,就同父亲耿君用加入了军队。由于资历老,在与张士诚的作战中立下战功,所以受到朱元璋的多次表彰。后来又跟随徐达、常遇春、傅友德的明朝开国名将作战,所以战功赫赫。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甚至将耿炳文的功劳与徐达并列为一等,给予其极高的功臣地位。然而功劳大并不等于能力强,实际上耿炳文是典型的功高能弱的将领。

从耿炳文的个人军事史来看,他从来没有成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单独领军作战的次数屈指可数。耿炳文最大的功绩便是从张士诚手中夺取了长兴,让朱元璋的军队建立了对张士诚的战略优势。而这场战争并非耿炳文独立领军作战的,而是朱元璋亲自指挥的攻略集庆(后来的南京)周边战争的组成部分。耿炳文攻下长兴后,堵住了张士诚西进的道路,成为朱元璋的军队控制的长江防线以东的重要战略要点。此后朱元璋改长兴为长安州,在此设立永兴翼元帅府,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使其成为镇守此地的将领。

没有强大的军队。耿炳文虽然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军队,因此不是朱棣的对手。
耿炳文只能算是二流战将,一流的将军都被朱元璋给杀死了。所以朱棣根本就没有遇到很强大的对手。
耿炳文是仅存的开国元勋,不是朱棣的对手,这是因为朱棣的实力非常强大,并且他深得民心,所以他对耿炳文根本毫无忌惮。

1399年靖难之役 耿炳文对朱棣 三战败在哪了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杀戮功臣太甚,导致继任的明惠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而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爆发靖难之役时,朝廷仅能派65岁的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佩征北大将军印,号称30万人。炳文军13万人在八月到达真定,徐凯率兵驻河间,潘忠、杨松率兵驻鄚州(在今河北任丘),以先锋9000人据守雄县。燕军趁中秋之夜突袭雄县,又击败了援兵,潘忠、杨松被执,燕军攻陷鄚州。炳文在移动部队渡过滹沱河时被燕军攻击,部将李坚、甯忠、顾成被执,斩首3万余级。炳文与残军10万人退入真定城(今河北正定),坚守不出。耿炳文拙于攻略,长于守城,故能固守长兴达十年之久。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此时惠帝接受黄子澄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齐泰坚决反对,但建文帝不听,由景隆调兵五十万伐燕,战事遂不可为。
根本原因是朝廷抑武扬文,不得军心,另耿炳文守有余而攻不足

朱元璋杀剩的功臣耿炳文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耿炳文父子两代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明朝建立之后他与大将军徐达一起被列为一等功臣,同时,他又是极少数能够熬过朱元璋的开国元勋。

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建文帝任命六十五岁的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三万大军(号称三十万)北伐。没想到,这支部队却多次遭到朱棣的偷袭,甚至九千先锋军全部被杀。随后,耿炳文调整了战略——他不再主动进攻,而是驻军防守,毕竟他手下还有十几万人。朱棣见老谋深算的耿炳文开始坚守了,便也主动撤离(燕王知炳文老将,未易下,越三日,解围还)。

而恰好此时耿炳文连续失利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建文帝朱允炆听从了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任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将军,到前线接替耿炳文的职务。(号称三十万)北伐。没想到,这支部队却多次遭到朱棣的偷袭,甚至九千先锋军全部被杀。随后,耿炳文调整了战略——他不再主动进攻,而是驻军防守,毕竟他手下还有十几万人。朱棣见老谋深算的耿炳文开始坚守了,便也主动撤 

朱棣称帝的第二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一起弹劾耿炳文说他“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僣妄不道”。作为曾经效忠建文帝、北伐朱棣的大将军,此时当然知道自己受弹劾根本就不是郑赐等人的意图,于是,他选择了自杀。文皇出,炳文不杀叔,破其城。……等皆被执因得炳文虚实。……炳文固守真定,靖难兵攻城二日不不能下而去……李景隆代炳文竟至亡。永乐二年刑部尚书郑赐左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洪熙初……子濬(王子旁)驸马都尉……皆获罪死 

六十五岁的耿炳文在靖难之役中遭到了哪个部将出卖?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乱,打着“靖难”的旗号,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一路攻占,兵力发展到数万之多,势头强劲。

当年八月,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抵挡朱棣的燕军。

当时朱元璋时代的公侯名将,能打仗的基本都被朱元璋清洗杀光了,还有的病死了,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两个人幸存。而此时的耿炳文已经六十五岁,早已进入衰老之年。

耿炳文统率的大军号称三十万,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左右。八月初,部队进入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都督徐凯率军驻扎在河间,潘忠和杨松率军驻扎在莫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

时值中秋,部队没有防备,被朱棣抓住了机会,朱棣的燕军突然发动了袭击,耿炳文军措手不及,先锋九千人全部被朱棣的燕军歼灭,当头一棒,损失惨重。潘忠等人得到消息,赶紧率军赶来增援,过月漾桥时,又遭到了朱棣燕军的伏击,中了埋伏之后,潘忠的部队溃不成军,纷纷落入水中,最后,潘忠和杨松都被俘。

这两位大将还算有骨气,被俘之后,宁死不屈,就是不投降,朱棣下令将二人杀死,于是莫州失守。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出了一个大叛徒,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叛变了,投降了朱棣,他向朱棣提供了耿炳文军中的详细军情,把虚实情况向朱棣和盘托出。朱棣将计就计,立即放张保回去,让他张扬雄县、莫州惨败的情况,并扬言北军将要到来。这时,耿炳文还蒙在鼓里,他立即决定转移部队,全部渡河,以抗强敌。

然而,等到耿炳文军队正在转移的时候,朱棣大军突然杀来,沿城发动猛烈攻击。耿炳文的部队被突然袭击,被打散了,落花流水,败军仓皇退入城中,因为城门拥挤,不能通行,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不计其数。

朱棣见此情况,立即下令将城池围困起来。而此时,耿炳文的军队,还有十万左右,虽说损失了一部分,但是,主力尚存。耿炳文知道朱棣的燕军士气正盛,于是,决定闭门坚守。

耿炳文的计划是好的,朱棣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必能硬拼,必须要避其锋芒,坚守不战,采取拖的办法,耗起粮草,等到其军心涣散之时,再伺机攻击。

朱棣也是一个老滑头,他知道攻城不容易,死伤很大,不想攻城,于是,围了三天就撤军了,不做无谓的牺牲。

此时,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传到京师,建文帝听说耿炳文失败,非常忧虑。这时,太常卿黄子澄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建议建文帝任命李文忠的儿子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到前线取代耿炳文。

可以说,这一个馊主意,直接断送了建文帝的最后一丝希望,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可是,李景隆却是个大草包,根本不如他的父亲李文忠,差太远了。

等李景隆来到前线,朱棣的军队已提前一天撤走了。耿炳文回朝,李景隆统率全军,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兵败,导致攻守形势逆转,李景隆坐罪夺职,召回朝中。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投降了朱棣,致使南京失守。

朱棣大军进入京师,建文帝皇宫突然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灭之后,只留下了几具烧焦的尸体,朱棣篡位成功。

朱元璋大杀功臣,却为何独留下了耿炳文?

明朝建立之后,作为明朝开国之君的朱元璋自然是要考虑稳固自己的统治。

毕竟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尤其是他一直视为唯一继承人的太子朱标为人性格太过善良,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压服朱元璋手下那些能征惯战的勇猛悍将。

所以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孙坐稳皇位,朱元璋自然要对那些有可能对其统治地位造成威胁的将领下手。

而其中,类似徐达、常遇春之类早在朱元璋痛下杀手之前就因病去世,而汤和因为是朱元璋的同乡,且一直为人小心翼翼、夹着尾巴做人,和他类似的还有郭英,也是因为做人比较小心,且郭英的妹妹是朱元璋的妃子,算得上皇亲国戚,因此逃过一劫。

而耿炳文能幸免于难,则除了他也同样善于韬光隐晦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朱元璋认为有用的特质,那就是耿炳文善守不擅攻。

耿炳文在朱元璋之前打江山之时,曾戍守长兴,多次打退张士诚的进攻,声名远播。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北元早就被打得元气尽失,不会对明朝再有更多的危害,因此朱元璋不需要能进攻的猛将,而需要耿炳文这样以守见长的战将,来替他的继任者朱允炆守住江山。因此在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他就特意安排朱标之女嫁给耿炳文的儿子,使得朱耿两家结下亲家。

然而,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之时,建文帝朱允炆没有充分信任耿炳文,在他刚就任遭到燕王朱棣偷袭而受挫时,临阵换将,排上一无是处的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最终一败涂地,这可能也是朱元璋在世时没有想到的结局吧。

在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为了下一代统治者着想,便开始对曾经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战友下手了。

当然,起初朱元璋并没有想杀掉这些人,毕竟是一起打天下的战友。所以便有了杯水释兵权的一幕。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要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们放弃手中的兵权回家养老,而且许诺给爵位给双倍的工资。简单来说就是“交出你的权力,回家享福去吧”。

可是那些人不知道是傻还是装傻,根本就没有提这回事(主要是权力实在是诱人)。我想这个时候朱元璋心里肯定起了杀心,随着这些所谓的开国将军日益骄横,朱元璋再也安奈不住那颗杀心了。

就这样,在朱元璋生前的这段时间,曾经的开国元勋十之八九全部消失了。可是却有个人却幸运的躲过了一劫,这个人叫做耿炳文。是朱元璋良心发现不忍心杀光自己那所谓的战友吗?不是,绝对不是

耿炳文能够在这血的洗礼中存活下来,原因就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侯爵,长兴侯。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他当年在长兴驻守了十年之久,抵御了张士诚的攻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是的,在那个时代名将如云,擅攻的蓝玉、王弼都被杀了,唯独留下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即使将来耿炳文将来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风浪,。而如果将来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可就派上用场了。不得不说老朱的心思真的是牛到爆炸。

在朱元璋死后,耿炳文的却是派上了用场,可是并不是去抵御外敌,而是抵御同样姓朱的朱棣。

在和朱棣的交战过程中,自己精心布置的战阵被轻易的破掉,这时的耿炳文对朱棣的军事能力给予了极大地赞赏。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和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时候,他只能在那些人的光芒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随着这些人死去,他甚至自信的以为这个世界上会打仗、能打仗的人已经不多了。而现在,自己再次遇上了

不过名将就是名将,在暂时失败的前提下退到城池防守。这是极为正确的做法,在耿炳文的觉得防御下,朱棣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攻破城池(当年可是抵挡了张士诚大军长达十年!)而时间,对耿炳文来说很无所谓,可是对朱棣来说可是生命,毕竟是谋反,虽然有了差不多的理由,仍旧改不了谋反的本质。最怕的就是在打仗的过程中士兵都跑了,毕竟当时明代还是和平年代,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打仗。况且,粮食呀,时间久了命根子可是会断的。我想,耿炳文就是这个打算,坚守不出,久战退敌。

可是,有句话这么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耿炳文战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在大臣的傻逼建议下,皇帝竟然把耿炳文给换了!给换了!而且还是用一个废柴给换掉的,说起来实在可笑。朱允?桑?悴煌鏊?觯。?/p>

他活了下来,只是朱元璋为了让他在生命将近的时刻能够为大明挥发一下光和 热。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靖难之役中耿炳文的表现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550.html
文章标签:之役  表现  评价  耿炳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