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6 14:01:0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自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1644年明朝灭亡,期间一共经历了16位皇帝。明朝最初的两任皇帝朱元璋和建文帝是定都南京的,第三任皇帝朱棣在位期间迁都北京,之后的历任皇帝也都是定都北京且葬在北京,明十三陵就是定都北京的明朝皇帝的陵墓所在地。
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紫金山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南京建立明朝,此后一直到1398年去世时都是以南京为都城,而且朱元璋死后就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名为明孝陵,是他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麓,前后修建历时25年左右,是明朝规模最宏大的帝王陵墓。
朱棣迁都北京后并未迁葬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一直都是在南京,而不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
建文帝下落不明,无陵墓可言众所周知,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当上皇帝的,其前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踪,他的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谜。
朱棣即位后曾多次派遣人员找寻建文帝的下落,但皆未能找到建文帝,正因为建文帝朱允炆始终下落不明,所以无论在南京地区还是北京的明十三陵中都没有他的陵墓。
明代宗的陵墓不在明十三陵中明代宗朱祁钰的情况比较特殊,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人所俘,瓦剌人本想以明英宗作为筹码威胁明朝投降,但是于谦及太后等人以大局为重议立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因此登上帝位,是为明代宗。
后来瓦剌人见以明英宗作为威胁并不能令明朝就范,索性将明英宗放回北京,朱祁镇回京后虽被奉为太上皇,但很快就被明代宗软禁于南宫长达7年之久。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协助下成功复辟重登帝位,明代宗被废为郕王并于不久后去世,朝廷以亲王的规格将朱祁钰葬于玉泉山,其陵墓名为景泰陵,不在明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
崇祯的陵墓在十三陵中估计有不少人对崇祯皇帝陵墓的情况存在疑问,事实上崇祯皇帝陵墓的情况确实是比较特殊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朱由检自缢殉国,李自成将朱由检及其周皇后葬于崇祯田贵妃的陵墓中,原因是当时崇祯自己的陵墓还没开始修建。
崇祯在位十七年为什么没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一种说法是崇祯之前请风水师找过吉地但风水师说要在崇祯十七年后修建才是吉时,所以崇祯殉国时还没开始修建陵墓;另一种说法是说崇祯忙于国家大事无心修建自己的陵墓,本人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后来顺治帝入关后重新修缮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田贵妃的合葬陵墓,因为该陵墓刚好也在十三陵范围内,所以说崇祯的陵墓是在明十三陵中,名为明思陵。
由此可见,在明朝的16位皇帝中,明太祖死后葬于南京紫金山,建文帝下落不明没有陵墓,明代宗死前被废为王,除此以外的13位明朝皇帝都葬于北京天寿山麓,所以叫做明十三陵。
明朝一共有16位君王,但是在皇陵里只葬有13位君王,所以才被叫做十三陵。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三位君王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一、开国君王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他在应天府称帝,建立大明,号洪武。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以前的君王们把自己的陵墓都是建立在国都,国都在那里陵墓就会建设在那里。
自秦汉以来,君王不论年纪大小,只要登基满一年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建造属于自己的陵墓。朱元璋选择在南京玄武区紫金山上建设陵墓。
又因为马皇后一直以来都是奉行孝治天下,朱元璋死后和马皇后一起合葬在紫金山陵墓中,又被称为明孝陵。
二、朱允炆没有陵墓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儿子朱标的早逝,朱元璋死后立朱允炆为帝。朱允炆本来可以安安分分的做好自己的君王的,但是刚上位的他急于改革,急于表现,触犯了一些王公贵族的利益。
其中身为王爷的朱棣对朱允炆非常不满,联合其他的王公大臣一起谋反陷害朱允炆,而朱允炆在皇宫失火的状况下失踪了。
都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朱允炆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是怎么找也没找到。有传闻说朱允炆出家做和尚了;还有的说自焚而死;更有不靠谱的说法说朱允炆出国了,还有人猜测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
关于朱允炆的说法众多,但是都没有有力的证据,朱允炆的消失成为了历史上一大悬案。人都不见了,何来的陵墓呢?
三、明景帝朱祁钰的陵墓比较尴尬朱允炆失踪后朱棣登基,朱棣登基后为了巩固皇权,巩固地位,立马迁都到了自己的藩地北京。到北京后朱棣和以后的君王全都埋葬在了北京。
但是这13位君王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君王,那就是明景帝朱祁钰。在《女医明妃传》里黄轩扮演的明景帝朱祁钰,霍建华扮演的就是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发生土木之变,朱祁镇亲征瓦剌被俘,当时的太子年幼,根本不能胜任君王,当时的于谦等大臣劝说太后让朱祁钰继位管理国家。
明景帝朱祁钰上位后励精图治,重视军事,很快就击退了瓦剌,并成功救出明英宗朱祁镇。一山不容二虎,明景帝朱祁钰和明英宗朱祁镇注定不能共存,明英宗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政变,夺回皇位。
皇位被夺走了,朱祁钰只能称的上是位王爷了,成王败寇,明英宗朱祁镇没有把朱祁钰杀掉已经是非常仁慈了。
而朱祁钰在明英宗复位后不久便去世了,按照规矩来,他以亲王的待遇埋葬,被葬在了北京西山,他也是朱棣迁都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在明皇陵的君王。
明朝共16位皇帝,但是有两位下葬在其他的地方,还有一位失踪,所以明代皇陵称为”十三陵“。
第一位:他没有皇陵是由于自己当初建都在南京,而且明陵在北京,他不可能把自己建好的皇陵给帮去北京,所以他的皇陵就只能在南京。这样造成了明陵中少了第一位明帝王。如果当初自己定都在北京,那么在皇陵中一定有他的位置,明太祖的位置。
第二个没有皇陵就是:朱允炆,因为导致他没有皇陵的就是传遍中国历史中,叔叔夺取侄子的皇位。明成祖带兵从北京,挥师南下,打破南京,皇宫起火,朱允炆随之被葬生于火海,不知所踪,是生是死,总之留下历史谜案。朱棣即位称帝,他废除建文年号,朱棣不可能为是不可能为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建陵,所以朱允炆自然没陵墓。
第三个没有皇陵:景泰帝,由于自己的哥哥明英宗,在在土木堡被俘。自己受命于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但皇权蚀骨,大权在握的感觉,深入骨髓。所以,景泰帝就不想放手了,一心一意巩固皇位。明英宗回归后又在大臣于谦等人们的扶持下重新上位登基,做了帝王。之后的景泰帝之位没有被承认,所以就没有葬入明陵。
明皇陵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皇陵之一,其中的研究价值非常巨大,对我们历史研究还有考古都有着巨大的帮助,它的意义巨大。
大明朝二十位皇帝齐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神情严肃的审视着十九人,看到建文帝朱允炆孤零零的坐着,既心疼又恨铁不成钢。
看到永乐帝朱棣的身后是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气不打一处来。
“朱祁镇、朱厚照、朱由检给我出来”!
一、明英宗朱祁镇
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宣德十年(1435年)继位,年号“正统”。
早期有太皇太后张氏、三杨辅佐,国事兴隆,但好景不长,至正统十一年(1446年),太皇太后、三杨先后离世,朱祁镇开始独立执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反被瓦剌包围、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多亏了于谦力挽狂澜,推立朱祁钰为帝(明代宗),整顿兵马击退瓦剌,终于迎回英宗。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密谋发动政变,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基为帝,年号“天顺”。
你说你虽然是少年登基,前几年有人辅佐,你就没一点长进?御驾亲征全无主意,听凭一个宦官胡乱指挥,大明的精锐部队都让你一战消耗,你自己还当了俘虏,让瓦剌兵临城下,你是不是想让【靖康耻】重新上演?
我朱元璋的后人怎么会有你这不争气的玩意,大明就是从你这开始衰退。
二、明武宗朱厚照
生于弘治四年(1491年),弘治十八年(1505年)继位,年号“正德”。
自继位后该干、不该干的事全干了,任谁劝都没用,可怜了一帮老臣,满腔报国之心全被当成驴肝肺。
正德十二年( 1517年),化名朱寿与入侵的鞑靼部作战,创造了【应州大捷】。
但这场十几万人的拼杀,被人为篡改,明军歼敌十六,自己阵亡五十二人,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叛乱,已经被王阳明平定,朱厚照非要去凑个热闹,亲自俘虏宁王。
贪玩任性、放纵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一点规矩,你也倒是挑几个能臣,留个一儿半女,做丁克你倒是潇洒了,可你却坑苦了大明朝。
我朱元璋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而你白读了那么多圣贤书,真不知道你这玩意怎么想的。
三、明思宗朱由检
生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天启七年(1627年)继位,年号“崇祯”。
朱由检继位后顺应民意铲除魏忠贤,但很快各种天灾接踵而至,瘟疫、旱灾等,农民起义爆发,女真频繁入侵,让朱由检从信心满满到手脚忙乱,朝令夕改,越无法控制局面,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入京,朱由检殉国。
朱由检啊朱由检你守着金山、银山还哭穷,放着锦衣卫当摆设?贪官庸臣供起来,能臣、忠臣一个个被你害,做事就不能一鼓作气,下定决心?非得想一出是一出。
该狠些时候就得狠一点,你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怎么……实在不行,你也可以去南京。
明成祖朱棣:父皇,鞑子们又来了!
明太祖朱元璋:来得好,不来我还要去找它们!
庙号是继谥号之后对于皇帝盖棺定论的一个重要依据,其所反映的历史形态及真实度较为准确。在后世曲笔写前朝史的情况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明朝在继承制度上相比其它大一统王朝来说比较完整,但是在其世系传承方面就表现得较为混乱,此情况直接导致有三位皇帝的庙号面临取消和更改。
1.明惠宗朱允炆,庙号惠宗,谥号愍皇帝、让皇帝、惠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一位皇位动乱的君主,因为被其叔叔朱棣成功篡位而下落不明。当时朱棣为了合理继承,同时也是为了掩盖篡位事实,并不承认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将建文四年直接改成了洪武三十五年,同时也除去了朱标的追认皇帝身份,意为朱棣是朱元璋的法定直接继承者。而当时的朱允炆一无谥号二无庙号,直到南明政权时期,才上谥号为让皇帝,庙号惠宗,意思就是皇位是甘愿让给朱棣的,不然这样,自朱棣之后的帝王法理存在仍有很大争端。但是让皇帝并不意味着是皇帝身份,同唐朝让皇帝李宪一样只具有帝王名称,属于伪帝王。直到清朝乾隆时期追认朱允炆为明惠帝,这时候才正式上帝王谥号,承认其皇帝身份。惠帝的谥号意思为: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2.明代宗朱祁钰,庙号代宗,谥号景皇帝朱祁钰的历史境遇我们不去详谈,这已经成为基础历史知识了。当他被废之后,朱祁镇自然不会给其上谥号和庙号的。直到朱祁镇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继位,才对这个曾经欺辱他的叔叔上了一个褒扬的谥号——景帝,景的谥号为: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意思就是喜欢深思熟虑,善于谋划,仁义且有道德。但是明宪宗只是上了谥号,认可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却并未给其立庙,也就是说,朱祁钰无法进入太庙获得后世帝王的祭奠。这也是和他无人继位有关。一直到南明时期才上庙号为代宗。
可是南明政权上庙号的人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代宗并不指的是代理的意思,其即为原来的世宗,两者相同意思,因为前面有了明世宗朱厚熜,所以只能上代宗庙号,世宗的意思就是世系发生变化,非嫡系继承大统。这个可以用在周世宗柴荣身上,因为他不仅不是嫡系,还不是宗室,也可以用在明世宗朱厚熜身上,因为他是以明武宗堂弟的身份继位的,同样也不是嫡系。但是朱祁钰不一样,在朱祁镇兵败被俘之后,当时是有太子的,也就是说有直接继承人。明显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嫡系继承人,所以代宗的庙号严格来说是不正确的。
3.明世宗朱厚熜,庙号世宗,谥号肃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无亲兄弟,转由旁系堂弟朱厚熜继位。朱厚熜的谥号为肃皇帝,肃的意思是:刚德克就、执心决断、法度修明。意思就是道德高,执政法律严明。朱厚熜的庙号世宗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其给其生父兴献王也追认皇帝,直接导致明朝昭穆制度变化,致使明太宗朱棣的庙号变为明成祖。这件事的缘由为明世宗本是继其堂兄明武宗的帝位,按照制度,其实是明世宗过继给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之父,明世宗伯父),这样子从制度上算的话,明世宗其实是继承了他法理上父亲的帝位,而不是继承朱厚照的位子,毕竟因为同辈,堂弟不可继堂兄的嗣。
本来这是挺正常的事,宋朝经常过继,周世宗也不是宗室都可以,只要承认上一任皇帝是其法理上的父亲即可。但是明世宗性格比较倔强,也想借着这个机会掌握朝局,于是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献皇帝,牌位供奉太庙皇帝席位。我国古代供奉讲究的是昭穆制度,何为昭穆?太祖居中供奉,左昭右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保证父子不在同列。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天子七庙,意思就是皇帝供奉的祖先牌位超出七代之后就要将关系最远的祖先(除太祖之外,太祖万世不移)去除太庙,进“祧庙”供奉。而如果明世宗父亲要进太庙供奉的话,根据昭穆制度,必须去除的牌位刚好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
没办法,朱棣是燕王世系始祖,自朱棣往后的皇帝都是燕王世系为君,怎么可能将朱棣去除,那不是直接承认自己是篡位的?于是将朱棣的太宗庙号改为成祖庙号,这样朱棣为世系之祖,可继续入太庙供奉,万世不移。而朱棣不移的话,只好让明仁宗朱高炽进“祧庙”了。这也是明朝最出名的庙号之争。
明朝皇帝庙号对于明史的研究是具有推动性作用的,其实这种庙号包括但不仅限于帝王世家,对于我国民俗考究也是有极大的裨益。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