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传说中的拳社是什么

时间: 2022-04-27 09: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传说中的拳社是什么

致柔拳社的拳社创始人

该社创始人陈微明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是当时第一个办武馆的文人。1915年,他曾随武术名家孙禄堂学形意拳、八卦掌,后又从太极名家杨澄甫学太极拳。致柔拳社以传授内家拳术和流传国技为宗旨,注重养生,以太极拳为教授的基本拳术。拳社始创即订有严格的章程,注意因材施教,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其毕业标准:专为却病、养生者一年毕业,求体用兼通可作师范者三年毕业。一学年以300天为度。每日来社学习必须画到。凡学满300天者为一年。凡3年期满,经考验合格,给以凭证,将姓名登报宣布后,方可在外教授及表演。
陈微明,自幼心慕太极拳。乙卯(1915)游燕。越二年,访得澄甫先生,拜入门下,从学七年,尽得所传。乙丑(1925)年,陈微明先生南下上海,于宁波同乡会内创办致柔拳社,并集结多年习拳心得,于同年出版《太极拳讲义》、《太极拳问答》二书(台北:五洲出版社,1996影本翻印)。此二书堪称早年所出版之杨式太极拳诸书中,最具权威之著作,内并有澄甫先生早年拳架照片,弥足珍贵。太极拳能从北京南传上海、广州等地,陈微明先生应居首功。
陈微明(1881—1958),湖北蕲水人,出生于书香门第,1901年与兄弟乡试同科中举,一门三魁。微明先生自幼体弱多病,于1915年拜孙禄堂为师,练形意、八卦,体魄由弱转强。1917年,拜澄甫公为师,学习杨式拳、剑、刀、枪、推手、散手。1925年,在上梅武昌路创办致柔拳社,推广杨氏太极,沪上名人王一亭、聂云台等均来就学,当年5月2日(申报)曾有详细报道。由澄甫公口授,陈微明笔录之《太极拳术》一书,采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于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致柔拳社发行,为杨式太极重要参考资料。1929年,致柔拳社迁到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底层。当时同乡会四楼有少林武馆,由徐文甫、陈铎鸣二位任教授。致柔拳社第一届第一名毕业生赵敌七,基本功夫扎实,打遍上海日本柔道馆未逢对手,后来被日本浪人暗杀。1951年,致柔拳社从宁波同乡会撤退,迁至永嘉路陈宅。除了《太极拳术》之外,陈微明还编写了《太极剑(附太极长拳)》(1928年中华书局出版)、 (太极答问(附单式练法)) (1929年中华书局出版),1936年,他又编写了《八卦掌擒拿图》,陈微明确实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优秀武术教师。其关门弟子林炳尧于前年逝世。历史悠久之致柔拳社,终于后继乏人。

致柔拳社的拳社发展

老子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谓极柔而极刚,万法而归一。故本拳社取名为:致柔拳社。
致柔拳社最初由杨澄甫的嫡传弟子陈微明于1925年在上海成立。陈微明湖北省浠水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清史馆纂修,以“儒林武杰”著称。1915年陈微明曾随武术名家孙禄堂学习形意拳、八卦掌;后又拜太极名家杨澄甫门下,学习杨式太极拳、剑、枪、推手和散手,从学七年,成为杨先生的衣钵传人。陈微明不仅武技精湛、理论研究深入,而且品德高尚,待人谦和、且治学严谨,拳社始创即订有严格的章程,注重因材施教,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其毕业的标准是:专为祛病养生者一年毕业;求体用皆通可作为师范者三年毕业。拳社学员数以万计,遍布海内外,使原来流传于北方的太极拳普及到了南方,并影响至海外,鼎盛时期曾被誉为武学“孔门”。
由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录整理而成的《太极拳术》一书是杨式太极拳的权威著作。书中概述的“练拳十要”和杨澄甫练拳五十余幅拳照是讲拳学理论必提“十要”、讲姿势必看杨澄甫的拳照成为衡量拳架正确与否的标准。随后陈微明集结多年习拳心得又先后出版了《太极剑术》、《太极问答》二部著作,陈微明的三部武学专著无论是在理论性还是技术性,均堪称经典之作,有较强的权威性。
解放初期、因陈微明先生逝世等原因上海致柔拳社停办。
林炳尧师承陈微明,跟随陈微明学拳近十年。在微明先生长期严格有序的训导下,逐渐体会到杨式太极拳的精义和奥妙。1988年由上海市委书记夏征农题字的致柔拳社首先在上海恢复,社长林炳尧先生为上海致柔拳社的复社、推广和普及杨式太极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使太极拳能在故乡发展得更高、更快和更强。
1993年10月在林炳尧先生的指导下成立了宁波武协致柔拳社。成立初期就汇聚大批的太极拳爱好者,并吸引了众多的武术同仁簇拥在林先生的门下,学太极、练太极
、用太极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在1994年创建了内部发行的《致柔社讯》双月刊,供广大社员学习、交流和总结学拳的体会。在随后的几年间宁波武协致柔拳社的发展和壮大受到了宁波市武术协会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在纪念陈微明先师创建的致柔拳社七十周年成立大会上,收到海内外同宗太极拳同仁贺电十余件;日本静冈县、上海、深圳等杨式太极拳名家代表近二十余人专程来宁波进行交流和研讨;2001年起宁波电视台连续三年为我社摄制了《宁波致柔拳社太极拳术》专题片在体育栏目中进行报道。林炳尧先生根据几十年的学拳、教拳经验整理汇编了《太极归元》、出版了《杨式太极拳拳架详解》,使杨式太极拳传承又重新得到了发扬和广大。在宁波市武术协会的领导下,宁波致柔拳社弘扬杨式太极拳术,发扬先辈们的武术、武德。拳社在历任社长、副社长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及倡导下,现有社员210人,教学练功点遍布宁波市的各区、县、市,拳社先后培训学员五千多人次,使杨式太极拳术在宁波广为传播。目前拳社的组织机构有:秘书处、社务部、教练部和系统整理拳理的功理功法部。宁波武协致柔拳社成立至今十六年来,全体社员日日勤勉、锲而不舍,现拥有中国武术六段二名;五段一名;四段二名,准特级教练二名,一级教练三名,准一级六名、裁判十名等一大批拳社骨干成员。

概说中国武术发展史

概说中国武术发展史
  中国武术发展史 (2021-02-29 14:54:05)转载▼标签: 尉迟恭齐国武术纪效新书少林寺赢在积累 分类: 技术进步篇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枪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美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宋代武术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从几部古代小说中窥见一斑,如《说岳全传》、《杨家将》、《水浒传》等,都描写了众多武艺高强、功夫独到的男将女杰。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

  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着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10年(宣统二年)上海都督陈世美向孙中山先生极力举荐广东中山县尹锐志、尹维俊姐妹作为其保镖。“尹氏姐妹”在众人面前显露“五毒殛手”后即为孙中山先生所信任并将其聘为贴身保镖(此为孙中山先生唯一聘用的两位贴身保镖)。同年,社会名流陈公哲等人支持武术大家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操学校”。三个月后,霍元甲因病逝世。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逐渐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张畅的太极拳社

90年前张畅老师习武式太极拳,90年后在沈阳传授武术套路和武式太极拳。95年任辽宁省太极拳协会常务理事`教练员,为辽宁省太极拳的创立做了大量的工作,见证了辽宁省太极拳协会创立和发展。
97年落户大连,传授武术套路(少儿自选,规定及传统套路),太极拳,把武式太极拳带入大连。这也标志着武式太极拳正式落户大连。
2003年,正式在大连创办武式太极拳社。大连张畅武式太极拳社是以社会各界武式太极拳及其他各式太极拳爱好者为主体的,以推广和普及各式太极拳,振兴中华武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群众性团体。拳社实行会员制管理。
武式太极拳社已有辅导站十几个,分布于市内四区及瓦房店等外三市。直接接受本全社辅导的国内外学员近过两三千人。

蒲阳拳社的介绍

蒲阳拳社为民间武术社团。由武术名家孙禄堂(1860-1933)所创。1888年秋,孙禄堂在悟出拳与道合之理后,遂决定在家乡河北省完县(现顺平县)创办拳社,并以家乡的蒲阳河命名,称蒲阳拳社

文章标题: 传说中的拳社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309.html
文章标签:传说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