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社会,农村一些女人在村口骂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来着

时间: 2022-04-23 13:00:2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6次

古代社会,农村一些女人在村口骂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来着

古代称呼有地位的人?

是汉朝或之前的时候,明清的称呼就别用啦,比如说下属称呼诸葛亮、赵云这些怎么称呼?可以用xx大人吧,还有其他的呢

1、宗族称谓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1、宗族称谓
祖上:
最早的祖先称为始祖。后世的皇帝一般以他们可知的祖宗作为始祖,如宋朝以僖祖作为始祖。后世的人在修家谱、作家传时,也往往喜欢攀附古代的名人为自己的始祖。如曹操、曹植、曹睿祖孙三代就分别把曹振铎、姬姓、虞舜称作曹氏家族的始祖。
太祖:
始封之君也就是王朝的建立者为太祖。如三国魏以曹操为太祖,唐以李渊为太祖,宋以赵匡胤为太祖,明以朱元璋为太祖,清以努尔哈赤为太祖。太祖是一朝的开国之君,所以他的太庙百世不迁。
祖宗:
是对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称。从我国汉代开始,凡是创业的国君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为祖,如汉称刘邦为高祖,唐称李渊为高祖等等。凡是有功德的帝王死后,他们的庙号一律称为宗,如汉称文帝刘恒为太宗,唐称李世民为太宗等。
子嗣、太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宗子:
大宗的嫡长子叫宗子。对大宗来讲,他是家长;对于小宗来讲,他是族长,宗子继承始祖的爵位,主持始祖庙的祭祀。
世子:世子也就是太子,古代的“世”与“太”字意义相通。
支子:古代把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支子。
嫡子:
古代把正妻所生的儿子称作嫡子。同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嫡子有继承父亲地位的权力,在社会地位上远远高于庶子。
别子:古代把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都叫别子。
庶子:
古代把妾所生的儿子称作庶子,庶子的地位比嫡子低,不能承奉祖庙的祭礼和承袭父祖的地位。
嗣子:
无子而以他人之子作为儿子,既为嗣子。嗣子一经礼法认可,地位与亲子等同。古代礼法对嗣子问题,有明确的规定。一、必须是同姓。二、必须是同宗的支子。三、辈分必须相当。
公子:
诸侯王(公)嫡长子以外的其它儿子称为公子。另外诸侯的女儿也可以称作公子。
考妣:
父母又称为考妣。后多指已死的父母,即亡父亡母。
继父:
生父死后,母亲再嫁之夫称为继父。
八母:
八种身份不同的母亲,即指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和乳母。
嫡母:
妾的子女称父之正妻为嫡母。对于嫡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继母:
父亲的后妻称为继母,对于继母,服制也是齐衰三年。
养母:
过继儿子称收养他的母亲为养母。对养母服制是斩衰三年。
慈母:妾所生之子,其母死后,其父令别的妾抚育,此别妾就是此子的慈母。
嫁母:
亲母因父亲死后再嫁,称作嫁母。为嫁母服齐衰杖期。
出母:
被父亲休弃的生母称作出母。为出母服齐衰杖期。
庶母:
父亲的妾称为庶母。士为庶母服缌麻。
乳母:
父妾之中曾乳育己者称她为乳母。为乳母服缌麻。
九族:
九族所指,说法不一。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己身、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即: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儿子);母族三即:母之父 (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岳父、岳母。
  2、亲属称谓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祖父(母):父之父(母)。
父母:父,母。
己身:自己本代。
子:子。
孙:子之子。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
世父 (伯父) : 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 (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出):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 女之夫。
中表(姑表) :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舅:母之从元弟。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亲家:妻之父母与夫之父母之间的婚姻。具体地说,夫之父为姻,妻之父为婚。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古今妻子称谓: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的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有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语,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方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殁再聚约。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贱内、贱媳:古人对妻子的谦称,
爱人:男女互称。
老马子、后头人:河南农村对妻子的称呼。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流行的对妻子的俗称。
参谋长、内务部长:现代人对能干持家贤惠妻子的尊称。
附: 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如夫人”、“妇君”等。
  
  古今对丈夫的称谓 我们对女子的配偶称作丈夫。此外对丈夫的称谓还有丈人、君、外子、官人、老公、爱人、当家的、前面人、掌柜的、外面人、郎君、老伴、老头子、那口子、男人、老爱、那位老板等。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平民也称黎民,亦即“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对自己的谦称类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 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后采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旧时晚辈对尊长称自己的谦词。
小子:旧时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旧时父人对前辈称己的谦词。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故自谦“不敏”。 晚生 后学 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寡妇的自称。
尊称类
父: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
子:古代尊称,男女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内子”和“外子”。
长者:古代尊称。指有德行受尊敬的人。
卿: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德行的人。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至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口乎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亦称“尊大人”、“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辈分高,故用敬词,如“尊翁”、“尊驾”。
令堂:旧时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令郎: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原称“令郎君”。
令嗣: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同“令郎”。
令子:旧时称对方儿子的敬词。
令爱:并作“令嫒”。旧时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正:旧时称对方嫡妻的敬词。
令兄:旧时称对方之兄的敬词。
令弟:旧时称对方之弟的敬词。
令坦:旧时称对方大婿的敬词。
仁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常用于书信。
贤兄: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德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贤弟意为“仁弟”,贤有德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4、古代交友的称谓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又称为“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
车笠之交: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认的朋友。
竹马之交: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昵嬉戏之状。
5、古代对媒人的称呼
媒人:撮合男女成婚的人,多为老年妇女充当。
月老:媒人之代称。
红娘:媒人之代称。取于元代杂剧《西厢记》中莺莺的婢女。
三姑六婆:指从事九种职业的女人。“三姑”即从事宗数活动的三种职业女人: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牙婆”指贩卖人口的贩子,“媒婆”指专门撮合婚姻的,“师婆”即区婆,“虔婆”指妓院的鸨母,“稳婆”指接生婆,“药婆”职业不详。
6、古代对老师的称呼
师父、师傅:对老师的尊称。“师傅”原为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夫子:古代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尤其流行于旧时私塾。
师长:教师的尊称。
外傅:古代对教师的特称。
博士:经学教师称“博士”。至唐朝时期,各专业学校更有“律学”、“算学”、“书学”博士之分。
教授:原为学官称谓,自宋始于宋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均设“教授”,以传授学业,后世相沿。
讲师: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的教师谓“讲师”。
助教:古代学官名。教师。西晋武帝咸宁四年设置,协助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设置。唐代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等都设有助教。明、清两代,仅仅有国子监助教。为国子学(即后来的“国子监”)教师。
教渝:宋代京师所设小学和武学中的教师称谓,到元、明、清的县学照样设置。
教习:明朝人选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后,教师仍用其名。
经师:汉代以后历代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的教师称“经师”。
训导:明清时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渝,掌教育生员,其副职皆称“训导”。
先生:古时对“门馆”、“私塾”老师中年长者的尊称。
老师:原为宋元时期“小学”教师的称谓。
服务员的古代称呼:古代服务员被称为店小二,这是因为自宋以来直到民初,老百姓是没有名字的,只有上学才有学名,一旦做官,就有官名,古代服务员为平常百姓,所以被称为店小二,而店老板自然是店老大了。
7、皇族称谓
皇帝:中国在公元前22重年,秦王羸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始皇帝”,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
万岁:皇帝的代名词,一种说法认为在朝贺时对君主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便成了皇帝的尊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从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华山后,由他开始用“万岁”自称,而相沿下来的。
天子:古代君王的尊称。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指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
皇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太上皇:帝王尊其父为太上皇;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并自称太上皇;天子之父参与国政,称太上皇帝。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秦汉以后历代沿称。
皇太子:皇帝所指定的继承人,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常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清代自雍正以后不立皇太子。一般称预定继承君位的长子为“太子”。
贵嫔:妃嫔的称号。汉元帝时始置,原为妃嫔中之第一级。自魏晋至明均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昭仪:妃嫔的称号。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仅次于皇后,晋及南北朝多沿置。
才人:妃嫔的称号。始设于晋武帝,自南北朝至明多曾沿置,唐制,才人初为宫中之正五品,后计正四品。
贵妃:妃嫔的称号。南朝宋武帝时始置,位次于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
七子:女官名,位在美人、良人下,在长使少使上。
良人:西汉妃嫔的称号。
美人:妃嫔的称号。
贵人:妃嫔的称号。东汉位次于皇后,清代贵人已降在妃嫔之下。
世子:帝王示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称太子,清代则封亲王的嫡长子为世子。
孺子:太子妃嫔名,太子有妃、良娣、孺子,共三等,又古代贵族的妾也称孺子。
太孙:皇帝的长孙称太孙。历代王朝往往于太子殁后册立太孙为预定之皇位继承人。
公主:帝王之女的称号。始于战国,汉制规定,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妹称长公主,帝姑称大长公主,后历代大致沿用。
翁主:汉代制度,诸王之女称翁主,即后世的郡主。
附马:皇帝的女婿称驸马,非实官。清代称“额驸”。
帝姬:古代对皇帝女公主、姊妹、姑母等的称呼。
8、官场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宋代人民在问候一家子老少三代女性的时候,为何都叫姐姐?

在现代各种身份的人普遍存在着固定的称呼,看起来是约定成俗,但在古代,这些常见的称呼可不一定就是在现代具有普遍性的那个意义了。

就像"老公"这个让现代小姐姐心生亲热的名词,最早可是指太监,称呼可不是能随便叫的。

现代称呼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域对同样的身份也有不同的叫法。

如果您是在宋朝,虽然大家都是说的汉语,在现代这些称呼依然存在,但它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简单来说,您要是穿越到宋朝,面对这些看似熟悉的称呼运用到实际场景时,您可能根本就搞不清楚状况,毕竟它们的叫法在现在看来,辈分是的确有点儿乱套,让人根本就摸不清头脑。

举个简单的例子,宋朝的第十位皇帝,也就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尚且在世,就将皇位禅位给了他的养子赵昚,赵昚即位为孝宗,他有一个兄弟名为赵璩。

日常生活中两人交际明面上是按尊卑礼仪称呼对方的,毕竟身为皇帝的还是要端着架子,私底下,赵璩依然称孝宗为大哥,以显亲近。

一次,孝宗到了如今的太上皇那里请安,还拿上了自己刚出炉的书法作品,两人一见面,太上皇便十分开心,张口叫道:

"大哥,坐吧。你带了什么东西给我,噢!原来是你的墨宝啊,不错不错,最近有很大进步。"

您看到这儿是不是很疑惑?弟弟叫哥很正常,怎么连父亲也开始叫自己儿子大哥了?这岂不是乱了辈分?



我告诉您,这还真没叫错。宋朝人兄弟之间都叫哥,父亲管儿子也叫哥,按照排行来区分长幼,排行第几就是几哥,可不论谁是弟弟谁是哥哥。

就拿太上皇赵构来说,他在兄弟姐妹间排行第九,他的父亲宋徽宗也就叫他九哥,他的哥哥宋钦宗虽排行老大也要叫他一声九哥。

现在知道宋人父子兄弟之间的称呼有多乱了吧。

其实,这还是可以理清的,宋人对于女性亲属的称呼才更复杂,但也十分有趣。

还提宋高宗吧,但这次的主角是他的妻子——宪圣皇后吴皇后。她在公元1143年入主中宫。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高宗的生母显仁皇后韦氏终于被金国释放回来了。她听说高宗后宫后位一直空缺,遂劝高宗将吴氏扶为正位。

吴氏一朝母仪天下,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这位替她说话的婆婆了,再加上巴结太后的想法,她一见到太后便套近乎地说:

"大姐姐啊,您这些年一直在寒冷的北方居住,儿媳妇我十分惭愧不能服侍在您的左右,我真的是抱歉啊。"

看见没有,在宋朝,儿媳妇是可以称自己婆婆为大姐姐的,连宋高宗也可这样叫自己母亲。



实际上在古代,现代意义上的婆婆的正式名称应该叫"姑",而公公则是"翁"。在宋代,自己的曾祖父才称为"公公",祖父则被叫做"翁翁"或者"大爹爹"。

古代说到"婆婆"可不是形容自己丈夫他母亲的,叫"婆婆"的可能是自己的祖母或曾祖母。这两辈人在北宋时可以叫"太母",在南宋皇家则称为"大妈妈",在南宋民间又成了"太婆婆"。

"大姐姐"是指自己的母亲或婆婆,而"姐"不仅可以指女性长辈,也可以指真的姐姐,女性亲属中同辈人中以年长者为姐,现代也保留了这一意义。不过女儿和侄女也要叫姐这样的可能现在只能在史书上见到了吧。

母亲婆婆是"姐",姐姐是"姐",连女儿和侄女也是"姐",皇宫中皇女皇子也可以对作为妃嫔的生母喊一声"姐姐",这还怎么分清楚?

你喊一声"姐",我都不知道人到底和你是啥辈分啥关系啊。

光这宋朝人还嫌不够乱,又加上一条:大女儿不仅可以称为"大姐",也可以称为"大娘"。

"娘"在宋代可不是局限于母亲这一身份,它不仅可以指长辈,也可以指平辈和晚辈。究竟怎么来区分辈分呢?办法倒还真有。

宋代将"娘"字进行不同的搭配,辈分也随之变得明晰。将"娘"叠加成"娘娘"就是指母亲,还添有"大娘娘"与"小娘娘"之分。

如宋仁宗就将抚养他的嫡母(正宫刘皇后)称为"大娘娘",而将另一位抚养他的后妃杨氏称为"小娘娘",以体现等级尊卑之分。

民间也有这样的区分,子女将父亲的妾称为"少母",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像近代意义上的小妈,其实也差不多少了吧。



关于"娘"呢,后面加上一个"子"字就是我们熟知的《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仙对白素贞的称呼,不过"娘子"这个称呼可不是被妻子这一身份给垄断了。宋代及宋之前,只要女子的年纪不算太大,不管与别人熟不熟吧,都可以被他们称为"娘子",您看这"白娘子"不就是我们叫的吗?另外,如果人家女性一看就年轻貌美或者还没出嫁,我们就要叫她一声"小娘子"了。

您看人西门庆调戏人家已婚少妇潘金莲不就是一口一个"小娘子"吗?您要是叫人家"小姐"才是骂人家呢,毕竟"小姐"在宋代指的是妓女这类特殊行业的女性,决计不要像电视剧里的书生一口一个"小姐",那可不是指人家大户人家的女儿。

唐朝时"娘子"的意义发生变化,开始有了"妻子"之意,但不确切清楚,到了元代和明代,"娘子"的意义才普遍缩小到已婚妇女的范围。

说了这么多家庭里的称呼,也该谈谈家庭外的了。

社交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交往多了,路也好走些,面对不同的人,古代人重礼,对他们的称呼也是十分讲究。官场有交际,文人有交际,平民也有交际,在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怎样称呼才算合适呢?



记住一条原则性的东西:互相称呼必须带着尊重,提到自己时一定要谦卑的,称呼别人则一定要有礼貌。

在大宋朝哪里的尊卑观念最为严谨,称呼也最为讲究呢?当然是朝廷了。

在非正式场合宋朝人可以称皇帝为"官家",如果是正式场合,比如殿前,自然要尊称皇帝为"陛下"了。皇帝也不需要谦虚,"朕"从秦以来便成为了皇帝的专用称呼,垄断它可以凸显皇帝万人之上、一人独大的地位,这也是精神控制的一种嘛。

在许多以宋代为背景的影视剧中,皇帝在朝堂上一般会将左右的大臣称为"爱卿",实际上这样是错误的。

在宋朝,"爱卿"在许多场合是指妓女的,皇帝自然不会用这种词来称呼自己的部下。而无论是对于文武百官还是皇子皇孙在皇帝面前一律要自称为"臣",像后妃这类贵族女性则可自称为"妾"或"臣妾"。



上面我提到过"太监"这一词,宋代的太监可不是我们经常认为的那个意思,此太监非彼太监,宋代可没人叫宦官太监的,而太监的意思嘛,指的是国子监、军器监和司天监这一类的机构长官,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普通人之间的称呼方式虽不严格,但也分明,也更多样。无论您是高官还是平民都可自称为"我"或"吾"。甚至是皇帝也会在私下里使用这样的自称,毕竟他不只是皇帝。

如果您走在宋代的街道上,那您可能就会听到市井小民谦卑地自称为"小可"、"小底"或"在下"。像"老身"、"奴"、"奴家"等等这些在今天我们也是烂熟于耳,您不足为怪,那我就提一些您可能不知道的吧。

大家都知道,"老朽"、"小老儿"是老年男子的自称,但其实宋代的老年男性还可以自称为"劣丈","老儿"则是子女在向别人介绍或提到自己父亲时对父亲的代称。

"丈"是尊称,与"君"和"公"相像,都可以在前面加上姓氏,称为"某丈"、"某君"。"丈"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以在它之前姓氏之后加上排行,如范仲淹在家排行老六,人们就叫他"范六丈"。不仅是姓氏,别号之后"丈"字之前也可加上排行表示尊称,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排行老二,可被人称为"东坡二丈"。

称呼自己的家人与别人的家人还是不太一样的。称呼自己老婆是贱内,别人老婆就是尊阃(阃『kǔn』,闺门)。自家儿子是犬子,人家的就是令郎,提起父母要硬气,这就不需要太谦虚了,家父、家严是父亲,母亲则是家慈,问人家父亲那就是尊府、令尊,问人家母亲那就是令慈、令堂。



官场上更要注意称呼了,大家一般是互称官职的,施耐庵将《水浒传》的故事背景设置为宋朝,在书中,花和尚鲁智深不是曾在渭州做过军官嘛,众人遂称他为鲁提督。而林冲林教头、武松武都头也都是提他们的官职的。

刚刚不是说过"娘子"吗?现在终于该提提"相公"了。

"相公"这个词也不是能随便用的。从狭义上来说,相公专指丞相的尊称,广义上它指的是一般高官的尊称,后者用途更为广泛。南宋名将岳飞从较低级的武将升任为宣抚使后,就被人称为"宣抚相公",又简称"宣抚相",到后来,他的官职升至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也就被称为了"岳枢相"。

在我们听到的评书中经常将岳飞称为"岳元帅",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叫法,倒是下令杀害岳飞的宋高宗赵构还顶着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号,岳飞则从来都没有做过是什么元帅。

夫妻之间不称娘子相公,那称什么呢?

他们有个浪漫的叫法——"良人"。叫"良人"不分男女,夫妻皆可称,互称"良人"不仅体现夫妻的关系,还反映了宋代男女相对平等的地位。这样称呼虽有益处,但不加区别也会给夫妻间带来不便。白娘子虽然叫错了"相公",但"官人"倒是没有叫错。在平民老百姓中,称呼自己丈夫"官人"是较为普遍的。在现代民间仍保留了对新婚男性戏称"新郎官"的习惯。

名号的避讳也是大问题。

在古代,人们不能直接称呼或书写帝王及长辈、圣贤的名字,需要采取某些方法来躲开这些不敬之处,这就叫避讳,指的是回避和忌讳。

宋朝可是避讳制度十分严苛的时代,宋将避讳的范围和对象不断扩大,关于历代皇帝的名、字甚至生肖都是避讳,宋徽宗时将关于皇帝的相关称号都禁用了,无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都不准使用"皇"、"圣"、"天"、"龙"、"王"和"上"等作为自己的名字。像写出《爱莲说》的周敦颐,他的原名周敦实与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相重合,在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年近五十的他无奈地将名字改为了周敦颐。



避讳别说是人名了,连地名都不放过。

举个例子,湖南省郴州下面有一个县叫宜章县,它于公元671年立县,古称为义章县。猜猜这是撞上了哪位皇帝,没错,就是咱大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于公元976年登基,义章县就在这一年正式改为了宜章县。

避讳的范围除了刚刚提到的人的姓名和地名外,还包括官称、官阶及书籍。

避讳的一般方法就是上面提到的改字法,而在南宋谢深甫监修的《庆元条法事类》中曾碰到过宋始祖玄朗的"玄"、"朗"二字,那怎么办呢?总不能置之不理吧?那不能啊。书中直接将"玄"改为了"元",而遇到"朗"的时候就将它的"月"拿去两横,前者还是改字法,后者就变为了缺字法。

在《贡举条式》中的《淳熙重修文书式》一篇规定,为避忌讳,敏感词可去掉一点书写,这也就是缺字法。除此之外,避讳方法还有改音法、空字法等,黄纸覆盖法是宋的创造。

除上述的国讳外,还有一种避讳叫做家讳,也称私讳。



太宗于公元985年下诏,令官员三代名讳只可自行其家,州县长官也不许在客位榜上列出家讳,官员要是冒犯了长辈的名讳就将接受惩罚,严重的要坐牢或受仗刑。官员在接受差遣时也要避讳,若有什么与家讳相冲,有的改地,有的改授差遣和换官,有的改官称和官衙名称等等算算得上是用尽了千方百计。

对于私讳,宋朝管得要比国讳松,不仅允许"二名不避讳"和不避嫌名,朝廷有时还会网开一面。

称呼要求多的其实也不止宋代,但宋代无疑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缩影,充满敬意与谦卑,这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等级制度,更因为我们中国人骨子里的品质,那种温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交际间。称呼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严苛束缚,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本质气节。

古代戏中老生指什么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戏曲行当

  简介
  按照京剧原来的传统,不论是戴黑满的,或是戴黪三、黪满、白三、白满的,都不属于老生扮演的范围。只有戴黑三的,才能算是真正的老生。其他的角色都由“末”行或“外”行来应工。现在“末”“外”都合并到老生行当里,老生扮演角色的范围大为扩大,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分类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可以分成这么几种: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 唱工老生也叫作安工老生,以唱为主。为什么叫安工老生呢?我想是因为这种老生即以唱为主,那么他的动作性就比较次要,动作幅度较小,态度比较安闲从容,唱的时候总是比较沉着安稳的,因此叫作安工老生。例如《二进宫》的杨波,《捉放曹》的陈官,《击鼓骂曹》的祢衡,《文昭关》和《鱼肠剑》的伍子胥,《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空城计》、《雍凉关》、《战北原》、《脂粉计》、《七星灯》等剧的诸葛亮,《四郎探母》的杨延辉,《碰碑》的杨继业。《桑园寄子》的邓伯道,《让徐州》的陶谦,《逍遥津》的汉献帝等等,都属于唱工戏。
  文武老生
  还有一种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者生都可以兼演,仍如《十道本》的褚遂良,《夜审潘洪》的寇准,《审头刺汤》的陆炳,《审刺客》的闵觉等,都属于这一类。由于大段念白很难掌握,从表现技巧看,比起唱工和做工戏,难度大得多,所以这类戏现在很少演出了。 做工老生又叫作衰派老生,是以表演为主的一种行当。衰派老生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这类老生专门扮演年老体弱、戴白胡子的角色,所以叫作衰派。例如《清风亭》的张元秀,《扫松下书》的张广才,《三娘教子》的薛保,《九更天》的马义,《徐策跑城》的徐策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解释说是因为以做工为主,一般都是表演精神上受了刺激,情绪紧张,神态粗犷,动作激烈的角色,这些角色的精神状态近乎颓唐衰朽,所以叫作衰派。例如《坐楼杀惜》的宋江,《打棍出箱》的范仲禹,《失印救火》的白槐,《春秋笔》的驿丞张恩,《战蒲关》的刘忠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我认为衰派老生这个名词并不全面,还是说做工老生,特点就是侧重以表演为主,这样比较科学、严谨。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俗称短打)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靠”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就是古代武将所穿的铠甲。身穿铠甲,在京剧里叫作披靠或扎靠。“把”是“把子”的简称,就是兵器,俗称刀枪把子,也是京剧的专门名词。凡是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作靠把老生。例如《定军山》的黄忠,《阳平关》的黄忠,《失街亭》的王平,《战太平》的花云,《震潭州》、《八大锤》等剧中的岳飞,《下河东》的呼延寿亭,《武昭关》、《卧虎关》、《战郢城》等剧中的伍子胥,《潞安州》的陆登等等,都屑于靠把老生应工。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伍云召)、《打登州》(秦琼)等都是。
  做工老生
  还有一些文武并重的戏,也不能划分得截然清楚。例如《定军山》,一般都列入靠把老生戏,而且很有代表性。但是这出戏既要有优美的工架和娴熟的武功,可是还要能够一边跑着圆场,一边唱着速度很快的快板,而且还要唱得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字眼清晰准确。所以这出戏虽然列入靠把老生戏,但是实际上比起一般唱工老生戏,难度还要大,还要吃功夫。再比如《打鱼杀家》这出戏,萧恩这个角色就很难把它具体划入哪一类行当,因为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再如《上天台》的刘秀,前半出是重唱工的,而后边的《打金砖》又有很繁重的甚至高难度的跌扑功夫。如果你只能唱,就演不了后边的戏,如果你只有跌扑的功夫,没有嗓子,你就不可能唱前边的戏。所以说行当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作为一个京剧演员,必须是文武全材。只能唱,或是只能打,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受欢迎的演员。
  除去按照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老生行当中的细目以外,对于老生,还有一种按照扮演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所应该穿的服装的种类来划分的方法。
  这样划分的种类有:王帽老生、袍带老生、褶子老生、靠把老生、箭氅老生。
  王帽老生指的是头上藏着王帽,身上穿着龙袍,就是在舞台上扮演皇帝之类的角色。例如《上天台》、
  唱工老生
  《打金砖》的刘秀,《金水桥》的唐太宗,《马嵬坡》的唐明皇,《逍遥津》的汉献帝,《取成都》的刘璋等。这些王帽老生戏,基本上都是以唱工为主的。 袍带老生也分为这样几种:所谓袍带,一般头上都戴着纱帽,身上穿着蟒袍。穿蟒袍的如《二进宫》的杨波,《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还有一种是穿官衣的。官衣的样式和蟒袍一样,就是身上不带绣龙、绣花的,比较素净的袍服。穿官衣的老生角色如《群英会》的鲁肃,《玉堂春》的红袍、蓝袍,包括像诸葛亮,虽然不戴纱帽,不穿蟒袍和官衣,可是扮演诸葛亮这样的角色,也划分到这—类里去。
  褶子老生所扮演的角色最多。这褶字是个比较特殊的字。这个字有两种念法,按照《新华字典》的标准音是念哲,例如咱们平常说百褶裙。还有一个音在《新华字典》里是没有的,音“学”,这是剧团里的习惯用字,叫“褶子”。褶子是一种服装的名称,式样有点像和尚、老道穿的那种衣裳,大斜领子,斜大襟,长袍大袖。因为很像和尚、老道所穿的长袍。所以俗称道袍。这在舞台上是一种便服,一般也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上边绣花的,叫作花褶子;一种是比较素净的,叫作素褶子;纯黑色的叫作青褶子。这是一般普通百姓,或地位不太高的人,或是一般书生、秀才所穿的一种便服。穿褶子的角色比较多,包括一些绅士和在野的官员,也穿这种便服。凡是穿这种衣裳的老生,就叫褶子老生。例如《状元谱》中的老生陈伯愚,《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捉放曹》中的陈宫等等。与此相类似的,特别穷的、倒霉的、落破的文人,穿一身青褶子,就是纯青色的道袍,例如《问谯闹府》的范仲禹,《马前泼水》的朱买臣等。因为这样一些角色的生活比较困苦,服装比较朴素,所以还有两个专门名词叫作贫生,或苦条子老生。苦条子是地方俗语,旦角也有苦条子青衣。这都是从服装上来辨别角色的一种划分方法。
  箭氅老生的“箭”是箭衣的简称。“氅”是大氅的意思,就是罩在外面的外套。箭氅老生就是箭衣外边穿着开氅之类服装的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武人出身。在戏里不一定有武打,可是因为这些角色是武人出身,所以也穿这样的服装。常见的戏如《武家坡》的薛平贵,《汾河湾》的薛仁贵等,都是这类的角色。 靠把老生在前边说过了,就是武老生。

  这些都是按照角色的身分份和社会地位,用他们所穿的服装来划分的一种方法。这样的划分方法,主要还是为了便于观众理解,容易欣赏演员的表演特点。演员一出场,观众看到他的服装和化妆,就知道他是属于哪一类的角色,就可以集中精神欣赏他的某些独特的表演特点。这种划分方法,当然是比较表面化了,跟塑造人物性格没有什么过分密切的关系。
  前面曾经说过,“末”和“外”这两个行当,后来都并入了生行。那么它们中间是否有分别呢?当然有分别。首先看它们在一出戏里所占的位置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在元杂剧和后来的汉剧里,“末”都是主角,等到了京剧里,生,就成为主角,末和外都变成配角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在京剧里,作为一个完整的大戏,一个男性角色从头到尾都是主角,那么他就要由生来扮演。末和外都不能从头到尾担任主要角色。当然,在一出大戏里边,末和外也可能在某一场戏里,或一折戏里担任主要角色,能够起些主要作用,可是从整个戏来看,他们仍旧是属于次要地位的。分别就在这里。
  除了文武老生或按照服装划分的一些种类,再有就是末和外合并起来的角色,现在叫作“里子老生”。就是扮演比较次要一点角色的老生,原来大多数都是由外和末来充任的。现在我们笼统地都说是里子老生,就不再分成外和末了。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捉放曹》里的吕伯奢,还有《文昭关》里的东皋公、皇甫那讷等这样—些次要角色,原来都是末和外来担任的,现在就都由里子老生来担任了。
  这是从生、末、外这三种行当在戏里边的主、次要位置来分辨的。再从扮相来看,“末”,大多数是戴黑满,或是戴黪三,或是戴黪满,但就是不戴黑三。而“生”行,一般只戴黑三,极少例外戴黪三。至于黑满、黪满、白满,过去的生行都不戴。最初,生行也不戴白三,后来首先经过谭鑫培的改革,根据他自己的形貌条件以及重新塑造人物的需要,在演《定军山》时,把原来应戴白满的黄忠,改为戴上白三。随后马连良、周信芳等人,也都打破了老例,在演《甘露寺》的乔玄和《徐策跑城》的徐策时,都将白满改为白三了。
  至于“外”呢,原来大都是戴白胡子,他们主要扮演一些老年人。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原来就是由“外”扮演的。这是从扮相来分辨。再从扮演的角色来看,过去传统戏里的一些家院、苍头、老家人这类角色都是由末和外来担任的,现在当然也就不分了。
  那么戴满的,还得说一下:从性格方面来看,凡是戴满的,在京剧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些角色基本上都是性格比较粗犷,比较豪迈,或是比较刚烈的。相对来说,戴三绺的,则是表示儒雅、潇洒、清秀的人物。根据这样一个标准,传统京剧里的武将,或是武官,都是戴满的。武将是不戴三绺的。发展到后来,就有所变革了,比如有些角色,像《定军山》的黄忠,《碰碑》的杨老令公等等,原来都是戴满的,现在也都戴三绺了。从表演的侧重点来看,过去的老生,一般说主要是重唱的,如果是主要角色的话,也可以说是唱、念、做并重。而末和外呢,一般的说,只重做工,不重唱工。从传统的规矩来看,末、外和老生的分别,大致有以上几个方面。现在末和外都合并到生行里边来了,所以有些用以区别的特点也不明显了。
  在京剧生行里,还有一个行当——红生,也应该附在老生这个门类里来讲一下。红生就是指脸上勾着红脸,用红色涂成脸谱的老生。这样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关羽和赵匡胤这两个角色。从前这类角色有的由花脸来应工,所以又叫红净。后来由花脸应工的日益减少,大多由老生,甚至由武生来扮演,所以现在基本上都叫红生。红生在老生这一行里,也算一个专门的行当。因为红生戏比较少,所以专工红生的演员也比较少。京剧史上有名的红生演员,有米喜子、三麻子(王鸿寿)、李洪春、林树森等人。红生的艺术特点是唱起来嗓音比较高亢,既不同于一般老生的唱法,也不同于花脸的唱法,要浑厚,要高亢,可是既不能像花脸那样粗猛,也不能像老生那样秀气,所以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另外,扮演红生的人,一般都得有比较坚实的武功,演法也跟一般靠把老生不同,要有些特殊的工架,特殊的造型,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

  老生流派
  程派(程长庚)
  张派(或奎派,张二奎)
  余派(余三胜)
  孙派(孙菊仙)
  谭派(谭鑫培)
  王派(王鸿寿)
  汪派(汪笑侬)
  汪派(汪桂芬)
  刘派(刘鸿声)
  余派(余叔岩)
  高派(高庆奎)
  言派(言菊朋)
  马派(马连良)
  谭派(也称“新谭派”,谭富英)
  麒派(周信芳〔麒麟童〕)
  李派(李春来)
  李派(李洪春)
  唐派(唐韵笙)
  杨派(杨宝森)
  奚派(奚啸伯)
  李派(也有说应该称“少派”,李少春)

  代表人物
  前辈大师: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余叔岩、周信芳、言菊朋、高庆奎等。
  当红老生:于魁智、谭孝曾、张克、李军、张建国、朱宝光、杜镇杰、杨志刚、朱强、王平、关栋天等。
  新生代:谭正岩、王佩瑜、张建峰、凌珂、刘宏建、杨少彭、黄佳、马力、傅希如、蓝天、由奇、陈圣杰等
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当,在京剧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红生和勾脸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脸,内行术语称为“俊扮”,即扮相都是洁净俊美的。

①老生又称“须生”、“正生”、“胡子生”。一般都是富有正义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挂“黑髯口”(黑胡子)为主。过去京剧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后来统称为老生。按照表演艺术特点的不同,老生又分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安工老生,又称“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书生一类人物,以唱功为主,在舞台上安详稳重,动作较少,故称“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汉光武帝刘秀、《捉放曹》中的陈宫等。衰派老生,又称“做功老生”。“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状态衰颓的人物,以做功为主,故称“衰派”,如《四进士》中的宋土杰、《卖马》中的秦琼、《坐楼杀惜》中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将一类的人物,由于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枪把子(剧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军山》中的老将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镇潭州》中的岳飞等。无论是哪类老生,都是以唱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扬婉转,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愤颓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另外,京剧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员,文戏、武戏都擅长,唱功戏、做功戏、靠把戏都能演,后来就把这种戏路宽的老生演员称为“文武老生”,如程长庚、谭鑫培等。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作"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扮演中年或老年男子的角色

蒲松龄口技译文

必须逐字逐句翻译
原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
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
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
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
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
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
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
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
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
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
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
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
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
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
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
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昔王心逸尝言:“在都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近窥之,则见一少
年曼声度曲。并无乐器,惟以一指捺颊际,且捺且讴,听之铿铿,与弦索无异。”
亦口技之苗裔也。
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大厅的东北角,设置(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口技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所有宾客围绕而坐。不一会儿,只听到屏风里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幽深的巷子里有狗叫声,(接着)便(听见)有个妇女被惊醒,打着哈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孩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小孩子,给他喂奶,小孩子含着乳头仍然啼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轻声哼唱哄小孩入睡。又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也醒了,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女用手拍着小孩子的声音,嘴里哼唱哄小孩子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的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在同一时间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这口技艺人的表演)真是妙极了。
  不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地拍一会儿停一会儿。隐隐约约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睡梦中咳嗽的声音。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端正了。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妇人也起来大叫。两个孩子一起哭起来。不久,有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个孩子大哭,成百上千条狗狂叫。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火焰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起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众人)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在火中)从自家抢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种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在这时候,宾客们没有一人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撩起袖子、露出手臂,大腿打着哆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所有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往里一看,(仍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断句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注释
  1、京:京城。
  2、善:擅长,善于。
  3、者:……的人。
  4、口技:杂技的一种。用口腔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
  5、会:适逢,正赶上。
  6、宴:举行宴会。
  7、于:在
  8、厅事:大厅,客厅。
  9、施:设置,安放。
  10、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挡住视线的东西。
  11、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12、而已:罢了。
  13、团坐:围绕而坐。团,围绕。
  14、少(shǎo)顷:不久,一会儿。
  15、但:只。
  16、闻:听见。
  17、下:拍。
  18、寂然:安静的样子。然,……的样子。
  19、哗:大声喧哗。
  20、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21、寂然:静悄悄的样子。
  22、深巷:幽深的巷子。
  23、深:很长。
  24、犬吠:狗叫(声)。
  25、遥:远远地。
  26、惊觉(jiào):惊醒。
  27、欠伸: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28、呓语:说梦话。
  29、既而:不久。
  30、啼:大哭。
  31、抚:抚摸,安慰。
  32、乳:喂奶。
  33、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34、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35、当是时:在这个时候。
  36、初:刚,刚开始。
  37、叱(chì):大声呵斥,严厉批评。
  38、一时:在同一时间。 
  39、齐发:一齐发出。
  40、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
  41、无不:没有一个不,否定加否定表示肯定。
  42、伸颈:伸长脖子。
  43、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
  44、默叹:默默地赞叹。
  45、以为:认为。
  46、妙绝:奇妙极了,好极了。绝:到了极点。
  47、未几:不多久。
  48、齁(hōu):打鼾(hān),打呼噜。
  49、微闻:隐约地听到。
  50、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拟声词)
  51、盆器:指盆一类的盛物的器皿。
  52、倾侧:翻倒倾斜。
  53、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54、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
  55、正坐:端正坐的姿势。
  56、忽:忽然,突然。
  57、火起:起火,失火。
  58、齐:一齐。
  59、俄而:一会儿,不久。
  60、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
  61、间(jiàn):夹杂。
  62、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
  63、力拉:拟声词。
  64、火爆声:烈火燃烧物品爆裂的声音。
  65、齐作:一齐发出。
  66、曳(yè)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呼喊声。
  67、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全都有了。
  68、虽:即使。
  69、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70、名:说出。
  71、于:在。
  72、是:这。
  73、变色:变了脸色,惊慌失措。
  74、离席:离开座位。
  75、奋袖出臂:扬起袖子,露出手臂 奋:撩起 出:露出。
  76、股:大腿。
  77、战战:打哆嗦;打战。 
  78、几(jī):几乎,差点儿。
  79、先走:抢先逃跑。走:跑。
  80、群响毕绝:各种声音全都消失了。
  81、毕绝:都消失了。
  82、撤屏:撤去屏风。
  83、是:这。
  84、奋:扬起,举起,撩起。
一词多义
  1、坐:众宾团坐(坐下) 满坐寂然(通“座”,座位)
  2、乳: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啼(乳头)
  3、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 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
  4、妙:众妙毕备(妙处) 以为妙绝(好)
  5、指:手有百指(手指) 不能指其一端(指明)
  6、绝: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停止)
  7、备:众妙毕备(具备)
  8、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发出)
  9 、一时:同时,立刻
  10、作:有鼠作作索索(拟声词)百千齐作(发出)
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句意:全场静悄悄的。)
古今异义
  1、会,古义:适逢 今义:会议
  2、但,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3、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稍稍正坐)
  4、间,古义:夹杂 今义:事物两端之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5、股,古义:大腿 今义:指机关团体中的组织单位;或作量词;或称集合资金中的一份;或指臀部
  6、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几欲先走)
  7、是,古义:这,那 今义:判断动词(当是时)
  8、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虽人有百手)(初一课本注释)
  9、善,古义:擅长 今义:善良(京中有善口技者)
  10、名,古义:指明 今义:名字,或作量词(不能名其一处)
  11、微,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小,微小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复杂字词注音
  1、呓(yì)语
  2、吠(fèi)
  3、叱(chì)
  4、齁(hōu)
  5、中间(jiàn)
  6、力拉崩倒(dǎo)之声
  7、曳(yè)屋许许(hǔ)声
  8、几(jī)欲先走
  9、少(shǎo)
  10、惊觉(jiào)
词类活用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句意: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2、会宾客大宴(宴:名词活用为动词,举行宴会。句意: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
  3、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活用为状语,远远地。)
  4、妇抚儿乳(乳:名词活用为动词,喂奶。)
  5、妇手拍儿声(手:名词活用为状语,用手。)
  6、众妙毕备(妙: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妙处)
特殊句式
  1、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翻译:正碰上有一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翻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翻译:在这时候,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哆哆嗦嗦,几乎都想抢先逃跑了。
时间量词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6、表示过了较长时间才发生:逾时
表示时间的词语
  1、少顷:一会儿
  2、既而:不久,紧接着
  3、是时:这时
  4、一时:同时
  5、未几:不久
  6、忽:忽然
  7、俄而:不久
  8、忽然:忽然
作品译文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从前,王心逸曾经说过:在京城偶然经过市中一处,听到演奏歌唱的声音,看的人围的像墙一样。到近处一看,原来是一个少年正在用声音演奏乐曲。他并没有使用乐器,只是用一只手指捺在面颊上,一边捺一边唱歌,发出的声音十分清晰有力,与乐器演奏出来的没什么不同。这也是口技表演的后代啊。
蒲松龄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世称“聊斋先生”..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人们耐心地等待着夜晚的降临。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只有个别人在窃窃私语。过了一会儿,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身份像女仆的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叽叽喳喳,说个没完。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像有千把斤重,背着他真累死人!”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坛,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太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喊声,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
口技
林嗣环

原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地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

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一会儿,小孩子也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被吵醒了。妇人拍着孩子喂奶,小孩含着奶头还是哭,妇人一面拍着孩子,一面轻声哼着哄他睡觉。又有一个大孩子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全场的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眯着眼睛,微笑着,暗暗地赞叹,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没有过多久,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小孩也慢慢地拍,慢慢地停止了。隐隐约约地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的声音,盆子等器具倾斜打翻的声音,妇人在睡梦里的咳嗽声。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把身子坐正了一些。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还是我的比较好啊!

古代人是怎样称呼女朋友的?

古代并没有男女朋友的概念,毕竟一般都直接结婚

如果你交了异性朋友,还是恋爱关系的话……一般称为

姘头!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女人的社会地位是一直发生变化的。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反映在对女人的称呼上。汉语言文字是很神妙的文字,苍颉造字时,天雨粟,鬼神哭。古人对于女人的称呼,包括自称、他称、美称、鄙称及各种身份的称呼,竟然达到六十个左右。那么,古代是如何称呼女子的呢?

对妻子的称呼:多种多样
在古代,帝王、官员、民间百姓,对于妻子的称呼是不相同的。周朝之前,天子的妻子都称为妃,周王以后妻子称为后,也就是王后。“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皇帝的妻子就由王后改为皇后了。而诸侯的妻子,有一种挺奇怪的称呼,叫做小君,或者细君。细也是小的意思。大概是这么理解的,诸侯是君,他的妻子是小君、细君,乃是夫妇齐名的一种谦卑相敬。从称谓上说明一个道理,在先秦时代,女人的地位还没有后来那么低。商朝武丁王的妻子妇好能够带兵出征四方,就是个例子。

对于天子之妻的称呼,还有一个名字叫梓童。梓童从“子童”演化而来,而“子童”又从“小童”演化而来。《论语·季氏》中说:“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后世因为对皇后称“小”有不敬不嫌,故改“小”为“子”。子也有小的意思。子又与梓谐音,梓为木中之贵,古代以梓为有子的象征,故子童又改为梓童。

官员对于妻子的称呼,一般官称为夫人或太太。夫人,顾名思义,也就是“夫之人”,最早诸侯的妻子也称夫人,《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汉代以后官在执政以上的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明代中丞以上官吏之妻称太太,后凡官僚士大夫之妻,通称太太。

至于普通劳动大众,那称呼更是多了。可以在妻子旁加个修饰语,如贤妻,表明妻子很贤德,比如爱妻,表明夫妻很恩爱。良妻代表妻子很良善、仁妻代表妻子很仁爱、令妻代表妻子的德行很美善、娇妻代表妻子很娇柔。为表示谦卑,有一个字很常用,就是“荆”字,荆是荆条的意思,一种丛生于山野间的带棘小灌木,“披荆斩棘”,就是说的这种植物。古人用荆字代表谦卑,称呼妻子为荆妻、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等,代表夫妇都是山野小民,是一种很低调的称呼。还有一种称呼是“内”字,古代男主外,女主内,所以男人被称为外子,而他的妻子相对应的,就被称为内子,后演化为内人、内助、贤内助等,而对于同甘苦共患难过来的妻子,则以糟糠称呼之。

元朝以后,丈夫还称呼妻子为娘子,这是一种很娇爱的称呼。但由娘子衍生出很多现代人们很熟悉的称呼,如娘儿们、婆娘、婆姨等。对于妻子的称呼,现代还有许多大众熟悉的称呼,如江南称为堂客,北方称为老婆,老爱、媳妇儿、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孩子他娘等。而两口子过的时间了,则称呼对方为老伴儿。这些称呼,其实也有古代称呼的影子,比如“内掌柜、内当家的、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等,就都是从内人、内子、内助衍生而来。

对女人的称谓:褒贬并存
对于女人的称谓,先秦时就有“女子”的称呼,《诗·鄘风·载驰》载:“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女士的称呼,也出自《诗经》:“厘尔女士”,学者解释“谓女而有士行者”,士行,也即男子般的作为和才华。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低,所以比喻有知识、有修养的女子为有才华的男子,有点巾帼不让须眉的意思。淑女的称谓,同是来自《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是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女郎,寓“女中之郎”的意思,也是将女人和男人对比,夸赞之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实是夸花木兰是巾帼英雄呢。“巾帼”是指头上的装饰物,裙衩是古代妇女的衣着装饰,皆代指女人,巾帼常与英雄连用,代指女人的豪杰。

赞美女人有才华、长得漂亮、娇柔的称谓不可胜举,如妙龄少女代指青春年华时的女人,二八佳人代指十六岁年轻美貌的少女,青娥、蛾眉本是女人的黛眉,粉黛是指女人用来化妆的颜料,也代指年轻的女子,玉女、玉人、佼人、佳人、丽人、璧人、娇娃、婵娟、红颜等,皆是称赞女人的气质如仙,美丽如画。另外,对有才华的女子,用扫眉才女、不栉进士来称谓,把轻狂娇艳的女子,形容为“冶叶倡条”,温柔年轻的女子,形容为“软玉温香”,被人抛弃的女子,形容为“道旁苦李”,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称呼为“小家碧玉”,貌丑而有德的女子,称为无盐,美丽而坚贞的女子,称为罗敷,有名的妓女,称为花魁,中年妇女有着年轻人的神采,称为半老徐娘。

至于千金,最初其实是形容男人的,这个男人名叫谢朏,南北朝时人,谢安的后人,也是个文学家,他是个文学神童,十岁时写出游记《洞井赞》,被其父亲谢庄称赞为“千金”,后被人比喻为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年轻男子,元明时期千金才开始被形容为官宦人家的女人,并与小姐并用,称为千金小姐。女人借用优秀男人的称赞,也有点不让须眉的意思。至于小姐一词,早在宋朝就出现了,现在的小姐是指妓女,其实早在宋朝时,小姐就是官伎的代名词。但一些官宦人家也用小姐称呼女儿。是混用的。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叫做《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就是妓女曾在宋代被称作小姐的证明。不过到了元明时期,小姐渐成官宦富家女儿的专用词。闺女一词,早在唐朝就出现了,特指闺阁待嫁的年轻女子,现在已经演化成女儿的代名词了,不管结婚不结婚了。姑娘一词是在明清时出现的,指未婚的年轻女子,现在仍然沿用这个意思。

贬低女人的称谓也有一些,比方说“尤物”,就常用在“红颜祸水”的女人身上,其实起初这是个赞美的词,指美貌优秀的女子,但不知怎么用着用着就有了用词的趋向性。还有“花瓶”,本来也是中性的,但常常用来没有才华只长着一张漂亮脸蛋的女人。交际花呢,常常用来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但不是什么好词,有风流女人有意味。

女人的自称:凸显低下谦卑
古时的女人社会地位低下,束缚女人思想的思想家,最著名的有孔子、二程、朱熹。尤其是宋代的理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饿小事小,失节事大”,“从一而终”等,给女人的个性自由绑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绳子。在道德约束和法律严管的双重压力下,女人们不得不选择屈服。《女四书》都是女人所写,《女诫》为汉朝的班昭,《女论语》为唐朝的宋若莘,《女训》为明朝的徐皇后,《女范捷录》为王相的母亲刘氏。女人自束行为准则,有许多女人为了践行这些准则而死。

这些约束,女人自称也凸显谦卑乃至低下。比如谦称“妾”就是一例。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妾是指除了妻子之外的小老婆,又称为小妻、次妻、下妻、少妻、庶妻、旁妻、小妇、孺、如夫人、小夫人、侧室、偏房、小星、篷贱、属妇、逮妇、副室、副房、姨太太、小老婆等,妾在汉字中的本义,是有罪的女子的意思,女奴的意思。可以想象妾在古代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不但要接受丈夫的管理,正妻也是有权利对她进行责罚的。不知从何时起,女人的一个谦称就成了“妾”了,或曰“妾身”、“妾人”乃至“贱妾”。不但小妾实话实说这样自称,就连正妻也自称“妾身”,成为约定俗成的叫法。

还有一种自称叫做“奴家”或者“奴婢”,这种自称干脆就将自己处在“奴隶”的地位。电视剧中和珅在皇帝面前,总是自称“奴才”,和女人在丈夫面前自称“奴家”一个道理。表示认同在丈夫面前卑下地位的意思。不但在丈夫面前,在其他男人面前,已婚女人也常常这样自称。当然,一些有地位的女人是不这样说的,比如皇太后,会自称哀家;在家庭中女性的长辈,会自称老身。一般来说,“妾身”多是大户人家妇女对丈夫或者长辈的自称。而“奴家”则是平民人家妇女对内对外的自称。还有一种不卑不亢的自称,叫做“小女子”,虽然有一个“小”字,但总比自称为奴好上一些罢。
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有很多,文人骚客多注重内涵的叫法,市井的男子多通俗,根据官员大小对自己的妻子的称呼也是有所差别的,现查阅如下,笔者做了一些整理: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皇后皇帝的妻子。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男女互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
对女性:卿,玉人,尤物,罗敷,璧人,青娥等等~但是基本不会直接对女性这么说~一般直接称呼是小姐或者呼姓氏姐或妹~
。。。貌似没有对女朋友的称呼!因为古人没有恋爱这个阶段!从相亲到结婚只在一线之间!而且结婚前是不许见面的!所以一边情况是从姑娘、小姐直接到了夫人!
这是谁家姐姐,如此灵敏,我心甚慕。。。。。。
可见是叫姐姐的。。。。
文章标题: 古代社会,农村一些女人在村口骂人,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什么来着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7045.html
文章标签:专有名词  村口  叫什么  骂人  有一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