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2 13:01:3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姚广孝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因为在那个皇权专制的时代,只有他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元朝末年,姚广孝出生于苏州的杏林世家。姚家行医多年,因医术高超而小有名气,家中尚能温饱。
姚广孝自小聪颖,擅长学习,于医术上虽无大成,意不在悬壶济世,却立志于治国安邦,从此一生追求,从未改变。无奈生不逢时,明朝开基立业,姚广孝尚幼。待其成才,天下已定,世间太平,乃使英雄再无用武之处。
扩展资料: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洪武15年,被明太祖挑选,以“臣奉白帽著王”结识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
朱棣靖难第三年,姚广孝留守北平,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得朱棣顺利夺取南京,登基称帝。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历史上绝无仅有。
明朝的靖难之役,大多人都了解一二,朱棣从北平起兵,抢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借着《大明风华》这部剧,这段历史,再次进入大家的眼里。
朱棣的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姚广孝,姚广孝法号道衍,因长期身穿黑色僧衣,谩骂者,称其为黑袍妖僧,敬佩者,称其为黑衣宰相。
明代思想家李贽(关于他的事迹,大家可以搜一搜,牛人一个,那个字念“智”)曾说:“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李贽认为,大明朝能安享200年太平,全是朱棣和姚广孝的功劳,这份评价真真不低了吧。
姚广孝虽为僧人,也有“道衍”这样的法号,却对儒、释、道三家均有涉猎,而且成就都不低,这些“文学”上东西暂且不提,主要说一说姚广孝的智慧。
相者袁珙见到道衍:“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病虎不是说老虎病了,指老虎摆出一副“生病”的样子,麻痹对手,伺机发动致命一击。
袁珙用“病虎”形容道衍,表面平平,却内有乾坤。刘秉忠是元朝开国元勋,被人说是开国元勋,道衍自然高兴。
朱棣奔母丧的时候,在南京遇到道衍,俩人一见如故,用现代的话来说,确认过眼神,是对的人。丧期过后,朱棣回北平,道衍则随着一起北上,俩人开启一段不同的人生。
数学上,一加一等于二,现实中,一加一会产生远远大于二的效果。朱元璋死后,朱允炆为帝,想撤销藩镇,朱棣自然也在打击范围内。自保也好,野心也罢,朱棣开始起兵,反抗侄子。
朱棣起兵,姚广孝出力最大,为何这样说?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朱棣靠着800人起兵,我想问问,心得多宽的人,认为靠着800人,就能击败占据整个天下的朱允炆?
朱棣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也觉得自己势力过于弱小,胜算不高,不太敢反叛,还是道衍极力劝说朱棣,最终打消他的顾虑,夺取北平城,开始“靖难”。
道衍究竟怎么劝的,咱们不知道,密室之谋,岂会有第三人旁听?更何况商量怎么夺取侄子江山,说出去也没脸面不是。道衍能说动朱棣“以卵击石”,这份本事,还小吗?
以800人起兵,多少也说得过去,富贵险中求,朱棣脑袋一热,也会同意。可道衍接下来的“计谋”,却过于凶险。
朱棣起兵后,前前后后打了四年,虽说胜绩不少,实际上仍处于下风。攻打济南的时候,朱棣久攻不下,士气衰落,这时候留守北平的姚广孝来信,说:“别打了,回师北平修整吧!”
对道衍的建议,朱棣历来言听计从,立即班师回北京。眼看局势艰难,道衍出了一条险计:放弃攻打其他城镇,朱棣率军从北平突袭南京!
这不是捅马蜂窝,而是钻进马蜂窝。其他人或许会想:你是不是想害死我,然后夺了我家产,占我妻儿?朱棣非常人,他听了姚广孝的建议,突袭南京,最后的结局我们也清楚——朱允炆自焚,朱棣登基。
道衍辅助朱棣成功,被其称为大明朝的张良、萧何,以首功被封为荣国公,世袭罔替。道衍从一介僧人,登上国公之位,正该意气风发的时候,可他接下来的做法,彰显了一个人真正的智慧。
我曾说过,历史上的功臣,除了个别的,大多是自己找死——规则摆在那里,你却不服从,怨君主狠毒吗?
好比现在,大多数30岁以上的人,哪怕老总再欺负、压榨,也不敢轻易辞职,因为家庭压力大。这种情况与古代臣子,生死掌握在皇帝手里,有什么区别?
现代社会,早已教会我们:不适应社会规则,被抛弃的只能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社会。哪怕再苦再累,为了老婆孩子,不也得忍么。有人问了:这和姚广孝有什么关系?别急,听我继续说。
伴君如伴虎,因为皇帝权力太大,自己的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间,所谓多做多错,不做不错,虽有点消极,却也有一定的道理。功成名就的道衍,就奉行不多说话,不多做事。
不少人说,朱棣是个好皇帝,他不杀功臣。不杀功臣,那是因为功臣没侵犯到朱棣利益,看看那些朱允炆集团的下场。
皇帝会不会猜忌不重要,关键是姚广孝不能做让朱棣猜忌的事,所以朱棣登基后,只有和尚道衍,而没有荣国公姚广孝。
道衍上朝参政,不穿朝服,仍着黑衣袈裟,对政事也是一言不发,大有“徐庶进曹营”的架势。下了朝,便回到庆寿寺里,不与其他朝臣接触,一心礼佛。
道衍被任命为太子少师,辅佐太子,哪怕朱棣见了道衍,也称一声“少师”。可道衍不曾过问东宫的事,朱棣想要换掉太子朱高炽,另立朱高煦,道衍这太子少师,也不管不问,既是不能,也是不愿。
对君主仍有作用的时候,臣下可以恣意发挥,如灭楚前的张良。当天下太平,臣下的作用能有人取代的时候,要小心谨慎。
刘邦缺“运筹帷幄”的张良,大汉不会缺留侯张良,这里的区别要搞清楚。人的祸患来自何处,往往就是把自己放得过高,没摆平自己的身份而已。
道衍不脱袈裟,如同张良功成后求道,在于向皇帝表明一个态度:我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下的事皆与我无关,你愿意咋滴就咋滴吧!不顾社会法则存在的人,不是你我,向生活低头,不丢人!
鸡汤虽好,贪杯也会醉。没事读读史书,总有一个人、一件事,带给你不同经历。姚广孝这个黑衣妖僧也好,黑衣宰相也罢,这次就聊到这吧!
姚广孝(1335年-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所谓“黑衣”就是僧人所穿的一种黑色僧衣,而“宰相”则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在当时姚广孝“冠带而朝,退仍缁衣”,白天在朝堂上辅佐朱棣处理全国军政事务,晚上回到寺庙穿上僧衣诚心礼佛,故而明朝官方称姚广孝为“黑衣宰相”。
笔者认为,姚广孝是个奇人,也是个能人。其有两“奇”(身在佛门,精通三家;为了造反而造反)、两“能”(异能、才能、)。他博通广能、不拘小节,能明断时机,精识君主,却又一直安居佛门,不慕虚名,不求名位,辅佐朱棣一步步从诸侯王到帝王再到稳固天下。
两“奇”
一“奇”是姚广孝虽然身在佛门,但他其实除了研习佛教外,没一点跟和尚搭边的地方。儒、释、道、法、兵、医、纵横可以说诸子百家,姚广孝无一不通,但其似乎又与儒释道等各家所不兼容。
二“奇”是姚广孝心怀大志,也可以说心怀异志,一直寻求明主。姚广孝曾经外出游学时路过嵩山寺,有名叫袁珙的相人对他说:“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像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姚广孝听了反而很高兴,如果自己真的能像刘秉忠那般得遇明主、成就大业,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跟随燕王朱棣后,劝说朱棣造反,但其本心似乎并不是为黎民苍生计,也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计,单纯是为了造反而造反,以辅佐朱棣造反成功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两“能”
一是异能,也就是特异功能。姚广孝生于元末乱世,只比朱元璋小七岁,胸怀大志,且以其之才能,应该也能成为朱元璋治下之能臣,但其却一直没有这个打算,为什么直至50岁的时候才开始施展抱负?传说姚广孝确有能把握历史大势,明断识人之能,也就是异能,他能预知自己干事创业的时机什么时候来临,认为他只有在朱棣的手下才能达成自己的理想。他初见朱棣时,就认为朱棣器宇不凡并断定其有帝王之气,并跟朱棣说:“你若肯用我,我可以给你戴上白帽子”,王上加白就是皇,如果姚广孝没有异能,凭什么第一次见朱棣就敢说这么肯定的话,而且最终事实证明姚广孝的预言真的实现了。
二是才能。才能就比较好理解了,姚广孝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复合型人才。靖难之役中,姚广孝建议朱棣绕过济南,采取大迂回大纵深大包围战略,直取南京。在实力不如朝廷的情况下,姚广孝敢使用如此战略战术,才能可见一斑。同时,姚广孝还是建筑学家,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还是文史法学家,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姚广孝排在了第一位,当朱棣赐给姚广孝高官显职、豪宅美女时,却被姚广孝统统给拒绝了,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掌管出家人的官职)的从六品的小官。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