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17 20: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自古就有“大一统”的政治理念,中原王朝的天子不仅是汉人的皇帝,也是周边各族共同的君主。在中国传统政治意识中,位于中原地区的叫“中国”,周边的叫“四裔”,形成了三个政治圈层。
第一层是“中国”,也就是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地方,朝廷建立郡县制,管理民政、征收赋税,由户部统一管辖;第二圈层为周边内属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设立封国、州县、都督府、土司等,任用当地首领管理,贡赋版籍不上户部,实行高度自治;第三圈层是中央王朝的藩属,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但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只保留中原王朝的宗主地位而已。
这三个圈层构成了广义上的天下,中原王朝天子就是这三个圈层的天下共主。羁縻制度是唐宋时期管理第二圈层的边疆地区的重要制度,这一体系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衰落于明清,唐代则是这种体系发展的顶峰。
一、唐初在云南地区的羁縻制度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的时代,自唐太宗起,唐朝先后平定东突厥、西突厥、吐谷浑、西域等周边政权,疆土面积远较前代辽阔,因此,羁縻制度成为唐朝管理辽阔边疆的重要制度。羁縻的本意就是对牛马的束缚,为怀柔、抚绥之意,《新唐书·地理志》里解释道:即其部落列置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统治,对朝廷表示臣服,中央对其不进行直接管理,日常事务由地方首领自行管理。唐朝中央政府在边疆设立了六大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安南都护府,都护府下辖若干都督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中央派遣军队和官吏进行监督,构成唐朝辽阔边疆的一部分。
云南地区山高路远,与中原地区距离较远,但中原王朝对云南地区的经营由来已久。秦朝时期,秦始皇建五尺道,沟通了西南与内地的联系。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派兵通西南夷,滇国灭亡,设置益州郡。东汉在今云南保山设永昌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云南地区设立宁州。隋朝统一后,仍置南宁州,领羁縻数十州,后又领于益州都督府。云南地区也是唐朝羁縻政策使用最早的地区,唐朝初年对云南地区的经略十分积极,唐朝吸取了隋朝的教训,大胆起用地方势力,对原南宁州各民族地区进行再统一活动,先后置南宁州和南宁州总管府、南宁州都督府,下属16个州,统治今天云南东部地区。
之后,唐朝又在滇西洱海地区设立了姚州、牢州,置姚州都督府管辖,分别统辖羁縻州县,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便在云南地区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对促进云南地区的开发,维护国家统一做了重要贡献。
二、唐初在云南地区大力扶持羁縻制度的根本原因一是政治思想因素
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在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一统天下、协和万邦作为其成就霸业理想。唐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大一统王朝,十分注重维护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唐朝一经建立便东征西讨,很快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然而,如果想继续成为汉朝一样伟大的王朝,必须要恢复汉朝的疆土,甚至有所突破。唐朝的天子也需要四夷的臣服,彰显朝廷至高无上的地位,唐初,唐朝对北方的突厥还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只得以云南地区为突破口,率先实行羁縻统治,以后也陆续在北方草原、西域、东北推行,逐渐形成规模庞大的唐代疆域。
二是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社会文化各不相同,《礼记·王制篇》云:“中国夷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云南地区民族尤为众多,隋唐时期,云南生活着爨、僚、诸蛮、汉等众多族群,族群间文化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社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有的已经步入封建社会,有的还在奴隶社会,有的还是原始部落,各民族、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无法用一种固定的统治模式,因此,对待民族地区必然要采取不同的统治形式。
三是唐代对少数民族开放的胸怀
和宋明王朝相比,唐代对周边部族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夷夏大防”在唐代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在征服东突厥后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对突厥部落“全其部落,依其旧俗”,依旧由其原有首领管理,表现了对少数民族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胸怀,唐朝统治者在西南地区也能够大胆利用当地土著,实行羁縻制度,迅速建立有效的统治。
三、经济因素是唐朝在云南实行羁縻制度的核心原因以上都是唐代前期羁縻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但羁縻制度毕竟不同于内地州县,中央管辖权力有限,他们不缴纳赋税,不承担徭役,一旦有变,还可能会站到朝廷的反面,成为朝廷的敌人,远不如内地州县稳定。
因此,历代统治者也都想逐渐把羁縻州县转化为内地州县,直辖于朝廷,以下将从经济视角分析以下唐初为何在云南地区设立羁縻制度,而不是直接由内地管辖或者弃之不顾。
其一,唐初云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使得统治者重视对这一地区的管理。云南地区远离中原腹地,在汉代还被称为“西南夷”,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经过两汉的经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迁入和经济开发。
到隋唐时期,云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还有各种唐统治者需要的土特产,如茶、葛、麝香、药材等,也有唐帝国需要的战略物资,如金、铜、马、名木等。此外,云南地区经过两汉以来的开发,还形成了初步的对外交通系统,“身毒古道”就是中原地区通往印度的重要通道,是唐朝和印度地区贸易的必经之地。
其二,唐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凋敝,无法采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能采用比较缓和的羁縻制度。唐承隋之弊而兴,经隋末丧乱,国力损耗严重,贞观初,全国户不满三百万,中原地区一片萧条,唐朝又在进行东征西讨,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北方又有突厥威胁,无力对西南大规模用兵,只能采取以政治笼络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羁縻政策。
其三,云南地区路途遥远,地形复杂,军事打击成本过高。云南地区位于西南边疆,横断山脉纵贯其间,地貌易守难攻,又属南方“瘴气”之地,自古为中原王朝畏惧,直接进行军事征伐往往经济成本过高,得不偿失。
汉武帝时期,派兵经略西南夷,首先得投入巨大精力修建“五尺道”,极大消耗了精力。后来唐玄宗天宝年间,杨国忠采取不当的政策,大举进攻南诏,结果10万唐军因孤军深入、给养不足,再加上南方“瘴气”袭扰,军中疫病流行,唐军几乎全军覆没,主帅李宓也战死,唐朝对云南地区的统治极大动摇。
其四,社会形态不同,直接治理成本过高,羁縻政策是最经济的做法。中央王朝直辖郡县,往往要设立官员、派兵驻守,征粮收税,管理民政,但云南东区民族众多,社会形态各异,不同部族犬牙交错,难以直接管理,一旦管理失控,很容易激起叛乱。
三国时期,诸葛亮征南中后,有人曾建议留兵驻守,直接管理,诸葛亮认为这样一是粮草供给困难,二是容易引发与当地人的矛盾,成本过高,采取攻心为上的政策,依旧任命孟获等土著为主官,只派遣少量蜀汉官吏协助管理,南中的形势很快好转起来,没有大的变乱。
隋文帝时期,在云南东部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云南地区各民族进行统治,但由于驻防官吏对少数民族政策失误,激起他们的强烈反抗,隋朝相继派史万岁、刘哙等率军镇压,俘虏了地方领袖爨玩及其诸子,“押解入京,诛,诸子没入官奴,弃其地。”
因云南最大的统治者被杀,隋朝找不到对云南地区控制的工具,只能暂时放弃对云南的经营。唐朝吸取了隋朝的教训,不再寻求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统治,于武德三年册封爨玩的儿子宏达为昆州刺史,益州刺史段纶招抚降众,这才重建了中央政府在云南的统治。
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蚓也”。《汉宫仪》云:“马云羁、牛云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所谓“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