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什么百家学说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能流传下来

时间: 2022-04-13 19:01:3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什么百家学说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能流传下来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

先说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1.儒家的礼乐制度,即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是阶级统治的理论依据,为统治阶级的特权找到了根据。
2.儒家思想的仁爱思想(仁政),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而后世的统治思想大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幌子,实际实行的是法家的手段。但儒家思想作为口号,对被统治者有很好的麻痹作用,所谓的“愚-民-政-策”。
3.儒家的中庸思想,很好地将被统治阶级都改造成了“顺-民”。
4.儒家思想在修身养性、治学等方面确实有很多优点。

再说怎么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留下的制度类似于周朝的分封制的,各地都有诸侯王,诸侯就是个小朝廷,这对中央集权制是很不利的,其中最有名当属淮南王--刘安,最后甚至要造反!

似乎有个“雨露均沾”的说法,就是逐代削减封王的封地。楼主有兴趣可以百度,狗狗一下...就不累述了。
原因:文化:西汉初年实行黄老之学,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经济:经济恢复
政治:汉武帝不甘无为
客观: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理论体系
主观: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感应)

措施:推恩令,刺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官用人制定:察举制和征辟制
当时统治的需要,加强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稳固江山,控制人们思想,为大一统打下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打败匈奴,加强军事防御
一个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就像你想再不是想看什么,想知道什么都可以的。任何时候统治者都会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封建统治。
加强中央集权有好多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有盐铁官营、政治的雨废封分、行郡县。思想上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在汉武帝之前的汉朝,主要尊崇老子和庄子的黄老学说,而到汉武帝时,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国力渐趋强盛,但中央集权又受各分封诸侯国所威胁。这时就需要一整套的上层建筑,和一套广泛的哲学体系来统一思想。于是汉武帝便招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东西。
  在第一次命令举“贤良”的时候,丞相卫绾奏:“所推选的贤良,其中有以申不害、韩非、苏秦、张仪的学说为业的,他们只能扰乱国政,请将这些人罢免。”汉武帝表示同意。
  而在董仲舒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说:“《春秋》讲大一统,这是千古以来天经地义的事。现在做老师的各执不同的学说,普通人各有各自的见解和言论。百家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完整地统一起来。而且如果老是变更法令制度,臣下、人民将不知所守。因此,我认为,凡是不在礼乐射御书数之内,不属于孔子的学说的言论,都杜绝其兴起的根源,不要让他们与儒家争道。这样,邪谈怪论便会灭息,然后天下便有一致的条例准则和明晰的法令,人们便知所从了。”
  董仲舒明确地主张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所谓一统,就是一切统一于天子朝廷的专制统治。要达此目的,首先必须统一人们的思想,而统一思想的具体办法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建议为汉武帝所受到的困境提供了理论支持的,从此以后,在学术和仕进上,儒家被定为一尊,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独尊儒术在最初起到了统一思想、统一舆论、稳定国家的作用,但后来却成为封建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禁锢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个性思想。 其实董仲舒的儒家含有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也就有“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说法。

在汉之前,用思想统治国家,最早应该是春秋时代,那时更多的是周朝的礼节,其实也就是用道德来约束人。而在春秋末——战国初,天下战争频繁,思想也复杂,有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有老子、庄子的“道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等等,也就有了“百家争鸣”之说。
而之后的秦朝,主要是借重“法家”思想,它为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成为统治思想。但它给天下初定的秦朝也带来很大副作用。

至于什么样的国家环境要采用什么家,也没有一定。一般来说,天下初定,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大多是采用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也就是道家,就像汉初那样。而国家如果权力不够集中,中央集权分散,就用儒家来统一思想,使各个小政权臣服于中央。而法家一般都贯穿所有王朝,只是刑法的轻重有别而已。

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经历将近两千年而不衰。

其实,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逐渐抬头,是自汉初就已开始了。儒家虽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但在秦汉之际,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日趋活跃。孔鲋负籍积极参加陈胜吴广的反秦斗争,陆贾为刘邦献马下治国策,叔孙通为西汉王朝制定成套的礼仪,都说明儒术不仅积极干预社会,而且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认为这种思想、这种学派对封建统治的确有利,可以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到汉武帝即位初年,儒家学派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年轻的汉武帝初试锋芒的改革,就是在儒家人物窦婴、田蚡和赵绾、王臧等人的协助策划下进行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汉武帝还十分年轻(年方十六七岁),太皇太后窦氏还是执掌大局的实权派,另一方面,当时黄老无为的道家学派尚有很大势力,前面说的后来谋叛反对汉武帝的淮南王刘安,就是一个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招致网罗了一批门客,集体编著了一部集黄老无为和孔、墨、申、韩大成的《淮南鸿烈》,大力提倡阴阳之学和道家之术,作为和汉武帝进行政争的舆论工具。此时,窦太后是站在黄老学派一边的,她十分不满于汉武帝利用儒家人物进行革新,因此借赵绾之故把武帝周围主张改革的儒家人物全部黜退。但是,当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又全部将这些儒家起用,着手他的建立大一统的宏伟帝国的赫赫大业。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独成一尊,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同时也由于儒家学术具有它自己有利的为其他学派所不及的条件。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力富强了,统治者的欲望也增强了。因此汉朝高、惠、文、景时期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最高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的无为思想。同时,西汉王朝发展到武帝时,经过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王国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所以为大力加强中央皇权,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另外,从儒家思想本身来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含有政治、哲学、文采、教育、伦理各个方面丰富内容的包罗万象的特点,它的“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也使它便于被封建统治者所全面利用,尤其是在升平时代作为一种控制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其他各家思想都更有适应性。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既是当时儒派的领袖,又是提出“独尊儒术”的发端者。《汉书·董仲舒传》说:

“自武帝初立,魏其(指魏其侯窦婴)、武安(指武安侯田蚡)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很受汉武帝的推崇,自建元元年(前140年)贤良对策为武帝所欣赏后,他被武帝派到武帝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以后又一度被丞相公孙弘推举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五十八岁以后,居家著作,但朝廷还不断派人向他请教,“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张汤是汉武帝特别重用的司法官,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成为《春秋决狱》一书。可见,老年的董仲舒,实际上仍是西汉王朝政治上的重要顾问。董仲舒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还专门下马,对这位知名大儒表示敬意,后来把他的墓叫作“下马陵”。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

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当时由丞相卫绾出面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就是说,除儒家外,法家纵横家首先归入罢黜之列。其后窦婴、田蚡等又提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把道家也贬入罢黜的行列。是时,董仲舒于贤良对策的第三策中,更系统地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绝不利于政治的统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里董仲舒把孔子六艺之外的各家,皆一概贬为“邪辟之说”,建议“皆绝其道”,这样就可以使法纪统一,人民统一在儒家的思想中,所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统一而追求思想上的统一。

第二,尊崇孔子的儒术,为了证明天子至尊,为“强干弱枝”寻找理论上的根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诸侯必须完全受皇帝的支配,不得自尊自专。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尊儒”学说另一要点便在于:“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这是完全为汉武帝的政治上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作舆论宣传的。

第三,提倡儒家的仁政。在董仲舒的对策中,提出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儒家反对用严刑对待人民,严厉谴责法家任刑而不尚德所造成的“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董仲舒还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限民名田”以“塞并兼之路”来防止过分贫富分化,避免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考虑提出来的改革方案,清醒的封建政治家是会看到这一点的。锐意进取的、希望能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武帝,选中儒家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很自然的。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也是“独尊儒术”的内容之一。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兴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太学,第一批置博士弟子(太学学生)五十人。这所大学全用儒家五经作为课程,教师全部聘请精通儒学的博士担任,武帝时始设七人,到宣帝时增加到十四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增加到一万人,东汉末,更增至三万人左右。这批完全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中央兴办太学外,汉武帝还提倡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如当时蜀郡太守文翁,即“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以后为武帝号召推广于全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的需要。汉武帝的这一文化教育政策与他的经济政治集权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2021·荆门)“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21·黄冈)为实现国家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点是儒家提倡吗?

这观点是谁提出的?

是儒家,但不是最开始孔子创立的那个儒家,后世的统治者为了强化自身的统治,便用了很多方法来加强思想统治,于是后世的改造儒家就开始了,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便成为了统治者的统治工具和愚民工具。这个“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便是后世儒家发展的产物。

也就是说,后世的儒家其实是畸形的产物,虽然很多精华是保留下来了,但是同时发展出了更多的糟粕。像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直?”这句话的意思原本是“如果不报仇,而是对敌人好,那用什么来报答恩人呢?”但是后世便只有“以德报怨”,好像以德报怨就是对的,就是行为准则,就是孔子的意思。

但其实孔子是不推崇以德报怨的,后世的儒家为了维护统治,便让人以德报怨,但以德报怨你要是自己做得到也就算了,其实以德报怨一般都是别人要报仇的时候说的。也就是让别人以德报怨,自己却做不到,那这就更离谱了。

这就跟现在的西方媒体喜欢曲解消息一样,同样的一个事件,拍出的同一个视频,剪辑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事情,这就是曲解。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实在是很愚忠了,完全不管对方是不是对的,这就是西汉开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那一套了,那一套完全是后世的统治者塑造的,儒家只是被人利用的外衣而已。

其实这样的一个观念并不是儒家的主张,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其实这一句话他所表现的是一种愚昧的忠诚。这样的忠诚其实是儒家学术所并不提倡的,忠和仁它本身就是儒家比较重要的两个概念,那么在场我们提到有关于儒家学说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去提到这两个关键字。

这两个关键字其实和儒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们现在在提到儒家学说的时候经常能够想到的词汇,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也一直广为流传。不过有很多的人却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的一句。


他是儒家的观点,但实质上认真的去思考这一句话,并且认真的去关注儒家学说的话,你就会发现这一句话,他其实和儒家学说本身这边也有太大的关联。因为儒家学说他本身就是反对愚忠愚孝的在先行的时候,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那么他在政治上其实提出的就是以德治。

他认为臣子对于君主并不是一种人身依附的关系,而是一种对等的关系,那么臣子可以辅佐君王,而君王他的职责就是希望去听从任何臣子所提出的意见。从这些意见之中吸取出一些重要的观点,并且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加以应用。而在君和臣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如果说君主提出一些并不合时宜的观点或者是要求的话,那么臣子也是应该及时地加以劝阻,而不应该是盲目的遵从。




是儒家提倡的,但是是后世的儒家提倡的。这完全是后世的统治者提出来的。
我感觉不是儒家提倡的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臣子的要忠诚于自己的君主,君主让你去死你就不要反抗辩驳,去死就是了。
后世那些无耻文人胡说八道;儒家对臣子提出了忠君,但对等规定了君王的责任;是对等的,绝不是对君王的愚忠;所以这句话是违背儒家伦理!
文章标题: 古代专制集权,独尊儒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什么百家学说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能流传下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396.html
文章标签:儒术  集权  独尊  说和  不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