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从刘邦、汉武帝、王莽以及光武帝,一直致力于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结果如何

时间: 2022-04-11 23: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0次

从刘邦、汉武帝、王莽以及光武帝,一直致力于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结果如何

汉光武帝与王莽的关系

汉光武帝是汉朝景帝支脉。王莽是西汉末年外戚 。两人曾经在一个时代生活过,但是光武帝刘秀比王莽小三十多岁。
西汉末年,王莽推翻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称帝短短十几年,被刘秀推翻,建立了东汉,刘秀也就是东汉的第一个皇帝,王莽政权就相当汉朝西汉到东汉的过渡时期,如果没有王莽夺权,就是没有东汉,就是汉朝。

王莽和刘秀是西汉末东汉初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一个是结束了西汉的人,另一个是开创了东汉的人。不过王莽和刘秀他们两个人之间注定不能和平共处,因为这天下最终都只承认一个王,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年出生于魏郡元城。西汉末年,由于汉成帝和汉哀帝两位皇帝的昏庸无能,西汉王朝渐渐出现颓败之相。汉哀帝在位的末年,王莽成为了权倾天下的重臣。汉哀帝死后,王莽虽然拥立了新君,但是依然手握大权。王莽执政之初,谦恭俭让,礼贤下士,有很好的名声。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被视为挽救危局的不二人选。

公元8年,王莽直接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史称新朝,王莽宣布推行新政,改革制度。不过好景不长,仅仅16年的时间新朝就覆灭了。说到这个新朝覆灭就与刘秀有很大的关系了。新朝覆灭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年的昆阳之战,而刘秀就是当时昆阳之战的前锋军首领。昆阳之战中,新朝几十万将士都命丧于此,政权也是全部被打乱了。之后,王莽在一次战争中不幸战死,于是新朝彻底覆灭。

新朝覆灭之后,刘秀通过打拼,恢复了汉室江山,建立了东汉。王莽和刘秀的出身都还算不错,王莽是西汉时期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子,而刘秀则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们两个确实有资本争夺天下。

王莽追刘秀

刘秀在推翻王莽政权之前,曾遭遇过王莽的追捕,历经了重重险阻,可谓是九死一生。

当初,刘秀逃难至石坦,眼看着王莽的追兵也就要来了,一时间刘秀的处境十分艰难。紧急之下,刘秀只能逃到一座寺庙中去。王莽的追兵早已打听到了刘秀的下落,不消片刻,就赶到了石坦。追兵们将小小的石坦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寻了个遍,但就是遍寻不到刘秀的身影。正在奇怪之际,看到了北岸有一座寺庙,于是他们料定刘秀定躲藏在那里。这座庙宇名为“三港殿”,追兵们将其重重包围,然后再派人进去搜寻。但是依然没能找到刘秀。无奈之下,只能撤出寺庙,继续到其他地方去搜寻。

原来,刘秀在紧急之下跑到殿内躲避,却发现根本就没有可以躲藏的地方。再跑出去,势必会碰到追兵,那就是自投罗网。于是刘秀只能躲在了布满灰尘的神柜之下。刚刚躲进去,刘秀就看到在神柜之外,渐渐织起了密密麻麻的蜘蛛网,外面的人也无法看到神柜里面的情形。所以当追兵搜寻的时候,看到神柜外布满了完好的蜘蛛网,料定神柜内无人躲藏,才会认为刘秀已经逃走了,刘秀也才能转危为安。

追兵走后,刘秀才爬了出来。他知道今天的事一定是有神明在帮助他。于是,他向三港殿爷神像拜谢,并在心中牢记他的恩情。

等到刘秀登基之后,就将三港爷为“庄济侯王”。

王莽赶刘秀

刘秀在逃避王莽追捕的时候,经历的磨难何止一个,也正因如此,在他逃难的途中,流传了许多的故事。

当初,刘秀一路躲避王莽的追兵,顺利地逃到了水心地界,此地也是因为水网密布而得名的。刘秀一路前行,哪知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无奈之下,就着急地寻找渡船,希望有船家能把他渡过河去。

但是刘秀拦了几条船都拦不到,因为这个地方善于制作砖瓦,来往的船只都装满了货物,如果再加上一个刘秀,就有超重的危险了。刘秀说:“只要在船的两边加上一些烂坭,那么超重了也是无碍的。”但是那些船家们都不相信:“你个小娃儿懂些什么。哪怕是用木料都不行,用烂坭怎么可以呢。”任凭刘秀如何向船夫们求情,都没有一个船家愿意渡他过河。

刘秀没有办法,又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就沿河寻找空的船家。果真让他在岸边找到了一条船正停靠在岸边。原来是这条船的桨箍坏了,无法行船,船夫也正因此而发愁呢。

刘秀见了让船家去田里找来几条稻秆,然后将它们搓成绳子,再做成桨箍。船夫对刘秀的方法并不相信,但是实在是没有其他的办法,于是就照着刘秀的办法做了。谁知,稻秆做成的桨箍反而比篾做的更加结实和耐用。于是,船家就把刘秀平安地渡过河去了。

就只样,用稻秆绳做桨箍的方法一直流传至今。

王莽撵刘秀

王莽撵刘秀是民间的传说故事,大多都是公元25年,东汉没有建立之前,刘秀在南阳伏牛山一代的传说故事。这其中不只一个故事,经过历朝历代的流传和演变,故事也变得更加的传奇。

相传王莽追杀刘秀,刘秀一路逃到了南阳。王莽于是就派兵去为围追堵截,而且刘秀眼前的路又都是一马平川的大马路,眼看着要被王莽给追上了,刘秀大呼这是天要亡我。但是忽然扑通一声巨响,一头大青牛从天而降,一口就把刘秀给吞下了,刘秀就晕在了牛肚子里什么都不知道了。之后,刘秀就从牛屁股里出来了,等到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内乡的灵头山了。刘秀大喜过望,于是就对大青牛说,大青牛你既然救了我的命,那么你就好人做到底,快点变个大山把莽贼给阻隔到山的那边去吧。

大青牛听了刘秀的请求,心里想这下可坏了,我是太上老君派来相助于你的,你叫我变成山,君无戏言我一定要帮你,但是变成山之后我该怎么回去啊。但是迫不得已,大青牛还是变成了一座绵延八百里的山,这座山就是今天的伏牛山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王莽和刘秀的故事,诸如“柳树相貌的传说”、“酿河水中蛤蟆石”等,这些故事虽然都是一些没有根据的小故事,但是说明了人们对于安定的渴望,和对给他们带来安定的人的敬意。刘秀扫平天下叛乱,政治上创造了光武中兴的好时代,理应受到老百姓的称颂。

汉代为什么分东汉和西汉?有什么历史事件吗?

因为东汉和西汉本身就是两个朝代啊。不过两个朝代的国号都是汉,但一个都城长安,一个都城洛阳,所以为了区分,分别称为东汉、西汉。

东汉的建立要从王莽的新朝开始。所谓合久必分,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已经空前激化,随时都要孕育一场起义的样子。这时王莽就开始改革了,不可避免的,改革触犯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加之改革措施相当理想化,也就是说改革方案与当时的生产力不相匹配、脱离了实际、难以执行,于是社会矛盾不但没有缓和,反而更一步激化了。加上王莽新政的几年水旱灾害不断,农民们活不下去了,就有了赤眉、绿林起义。

群雄逐鹿的时代又开启了。刘秀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击败了王莽的军队,后又在河北得到了地方豪强的追随和拥护,最终打败了其他的起义部队,登基称帝,是为光武,建立东汉。

刘秀是汉室后裔,但是和刘备一样,和皇室正统相比,不知道已经远到哪里去了,要说和汉室的共同点,估计也就是大家都姓刘吧。但是姓刘就是资本,刘秀呢,就将自己的起义对外宣称为匡复汉室之举。于是,别的起义部队都是乱党,而他自己呢,可是匡复汉室的忠勇之人。

就这样,为了证明政权的合法性,刘秀强行作为汉室子弟,将国号也设立为汉。后人为了区分这两个没有一点关系,强行攀扯上关系的朝代,只能将一个成为西汉、一个称为东汉了。

西汉与东汉 西汉与东汉,究竟应当在历史上视为两个不同的帝国,或者看作一个整体的朝代, 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两汉在公元前及公元后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 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据称经过王莽后有大量的损耗,可是后来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也渐 渐恢复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的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 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 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 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交趾反叛,有马援平定。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 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 征,出塞三千里,各部降者20万人,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 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班超筹划“兵可不费中国 而粮食自足”。他由中土率领出塞的不过志愿军千多人,后来接济他的也不过兵士八百 人,他竟能“以夷制夷”。攻莎车时发兵25000。公元94年更合西域八国兵7万 人讨焉耆。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是青海草原地区的羌 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有时汉人也欺凌他们,引 起双方的仇杀,战事经常发生,每次双方的死伤各逾数千。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 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即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 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这种部队,只有他能指挥,旁人无法管驭。 可是事虽如此,在当时人看来,纵算西汉都长安,承土运,所以一切都以黄色为尚 ,东汉都洛阳,交火运,所以巾旗衣饰概以红色为主,实际上只有一个朝代。光武帝刘 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 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元帝仍属父辈,成帝则为兄弟,哀帝已属侄辈 ,平帝更算是侄孙,都不在太庙奉祀之内。光武更因吕后不遵高祖遗嘱,引起诸吕之患 ,虽然事隔两百年,仍将她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 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于是刘秀在历史 上称为“中兴之主”。 最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这些资料也给 以上的问题,赋予部分的解答。出土的文物,包括衣食住行的各项资料,如无实物,即 有模型图解。因之小至文具印章,大至仑厕炉灶,更大至于楼台榭阁,都可以一目了然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 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 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这些碑画,内向对棺椁,好 像专供死者欣赏,其中有的引用历史故事,例如荆轲刺秦王,汉武汾上得宝鼎,有的则 镌刻车马宫室,庭院厨厩,农田作业,市廛买卖,甚至方伎杂耍。其广泛真切可以给研 究历史的人一开眼界。 从这些资料看来,再加历史的证明,我们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很 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 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政府既竭力培植小自耕农,而冶铁公卖,则西 汉全国统筹,东汉各地作主,也使标准农具普遍的及于一般农户。而且地方官员经常兴 水利,论穑稼,有如《汉书》及《后汉书》循吏传之所叙。从这些方面看来,中国的初 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 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 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但是这问题仍可倒转来看:要是两汉确是一脉相传,何以两个时期的历史学会有这 样大的差异?今日我们展读西汉的历史,不期而然的会感觉到内中有很多令人兴奋,令 人竦惧,令人嗟叹,令人惊讶的地方。这种特点,很难在东汉史里看到。即使现今《剑 桥中国史》的主编人Denis Twitchett 也曾经对我说找不出一部读来令人觉得满意的后 汉史。这原因又在什么地方?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即是文景之治,武帝之用董仲舒的思 想管制,霍光的专权,宣帝的称杂霸,都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所以能勾动读者的好奇 心。东汉的君主,就没有这种创作的机会。其中主要的原因则是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 ,立法不能展开。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 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 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 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朝中的权力斗争, 却仍以道德名义作张本,其中女后,外戚,宦官,朋党搅作一堆,公事与私事混淆。今 日之读史者,除了觉得资料重复,纠缠罗索之外,也很难分析其后面问题的真面目,更 难判断谁是谁非。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能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之“中兴 ”,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并用各种建筑及仪礼使君权神秘化和美术化, 与章帝刘坦之重申儒家宗旨,以加强施政时道德力量的支持。 而其实也只有“中兴”是创举。承认“中兴”,则西汉与东汉是为一元。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 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纪西汉的《汉书》提 供刑法志,食货志和沟洫志等材料,纪东汉的《后汉书》则全部付诸阙如,而代以很多 列女,蛇孽,法冠,赤绶的叙述。这和作史者的眼光手法不无关系(《后汉书》也和《 汉书》一样,并非出于一人手笔),而当中仍有一个关键,则是从长期的历史眼光看来 ,后汉因袭前代过甚,只能继续充实一个原始型以小自耕农作基干的大帝国,不能替中 国找开新局面。 其实东汉、西汉都是后人的史称。 西汉,汗高祖刘邦建国,这样西汉就建立了,但是又被犬戎这个少数民族所灭,然后汉朝的后裔,汉光武帝,刘秀,又在中国南方建立的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王朝势力已经大不如西汉,跟本没有能力实现统一,然后就有很多的军事割据势力的出现,这些军事割据不断征战不断出现局部的统一,东汉王朝也慢满的推出了历史的舞台,最后也就只剩下了三个军事割据了,我想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吧! 汉朝(前202年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的自立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强汉盛唐”。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历史 西汉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手下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助下,在垓下之战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于西元前202年正式称帝,定国号汉,汉朝就此开始。虽然西元前202年刘邦才称帝,但因史学界计算西汉年数时,为了与秦朝灭亡时间相接,则从西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算起,并以十月为汉高祖元年的首月。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陈豨、彭越、英布等为王,等到政权稳固,则又以种种罪名取消他们的王爵,并一一处死,改封刘氏宗亲为王,订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此时,由于历经多年动乱,国力较弱,而刘邦在攻打匈奴时,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围事件,从此以后,汉朝采用和亲政策,以婚姻和财宝换取和平。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但是在此期间,实际是吕后当国。吕后以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沿用刘邦的黄老政治的政策,达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的效果,为史家所称道,但吕后同时又任用外戚,压制功臣,酿成“诸吕之乱”。 吕后死后,诸吕之乱被铲除,众臣迎立汉文帝刘启。他和儿子汉景帝即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而治的手段,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虽然景帝年间(前154年)发生了此时期唯一的动乱—“七国之乱”,但是仅经历数月即为周亚夫所平定,并未对汉朝带来影响。在与匈奴和南越保持和平的同时,同时也在积蓄国力,透过马复力等措施来积极备战。这一时期史称文景之治,是中国成为大一统时代以来,第一次被传统历史学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死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从此,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了汉朝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治国的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时起成为了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军事上,积极对付汉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这期间,汉朝先后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天才将领,终于击败匈奴单于,使得“漠南无王庭”。又吞灭南越国,征服朝鲜,使中国成为东亚霸主。外交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并先后以两位翁主刘细君,刘解忧和亲西域大国,而达到了离间西域和匈奴,进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但是,汉朝经历多年战争,加上汉武帝好大喜功,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导致汉朝国力衰弱,前朝积蓄被挥霍殆尽。为此,汉武帝晚年曾发表著名的轮台之诏,希望不再穷兵黩武,也使汉朝不至于败亡。为抢救经济,武帝将铸币、盐铁收归中央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实行和籴法,开凿白渠,并创立均输、平准政策,稳定物价,与民争利,加强国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

希望采纳

东汉和西汉 是什么事件区分的 ? 之间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什么战争 东汉皇帝算不算刘邦后裔?

谁能和我说说这段 历史呢 刘秀是东汉的 开国人? 他是刘邦子孙?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六月定都长安。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新朝末期,社会混乱,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
重要战役: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昆阳之战,是绿林、赤眉起义中的决定性一战。它聚歼了王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队主力,为起义军胜利进军洛阳、长安,最终推翻新莽统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昆阳之战中,王莽军的兵力有42万人,而更始起义军守城和外援的总兵力加在一起也不过2万人。然而在兵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起义军竟能取得全歼敌人的辉煌胜利,这决不是偶然的。归结其要旨,大约有这么几条: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统治,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昆阳之战中起义军取胜的深厚政治根源。军事上,起义军实施了坚守昆阳,牵制敌人,调集兵力,积极反攻的正确做法,严重迟滞了王邑军的行动,消耗了它的实力,牢牢地掌握了战场攻守的主动权。在作战指导的具体运用方面,起义军敢于拼杀,士气高昂,又善于利用敌军的弱点,攻心打击和军事进攻双管齐下,摧毁敌人的战斗意志,积小胜为大胜;并且能够把握战机,选择敌军指挥部为首要进攻目标,将其一举捣掉,使得敌军陷于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这段历史: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朝政大权,加之汉成帝昏聩不堪,极为宠信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到了哀帝之时,面对着天下汹汹、民怨鼎沸的局面,不得不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便草草收场。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显现。哀帝驾崩后,一个千年来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王莽历经“安汉公”、“摄皇帝”,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西汉初始元年,即公元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登基称帝,建国号—“新”,建元“始建国”,西汉王朝在历经二百余年的统治后,终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建国伊始,王莽便着手解决前朝所遗留下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在王莽的诸多改革措施中,“王田令”与“私属令”是最核心的内容,其出台的本来目的就是为了彻底解决自西汉后期以来的土地兼并问题与奴婢问题。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而沦为奴婢,这也大大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王莽的改制确实是有其进步性的一面,近代的一些史学大家如胡适等皆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王莽的改制也有其过激、过快和严重违背客观规律的一面,王莽力图在一夜之间依靠国家法令就改变沿袭已久的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必然会导致社会更大的动荡。最终,王莽的改制以失败而告终,本来就极为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新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示意图2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刘秀这一支属远支旁庶的一脉,尤其是到了西汉后期,刘氏皇族的子孙遍布天下。《汉书·平帝纪》载:“宗室子,汉元至今,十有余万人”,可见,到了西汉末年,刘氏宗族后裔的数量是何等的庞大。刘秀的这一支族人生活在南阳,地位是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刘秀这里,更是完全成了布衣平民。故三国时代的曹植曾言:“汉之二祖(即指高祖刘邦、世祖刘秀),俱起于布衣”(《金楼子》卷四《立言篇》)。刘秀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处事极为谨慎。新莽末年,天下的乱象已现,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决定了日后刘縯、刘秀两兄弟截然不同的结局。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成帝之时,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朝政大权,加之汉成帝昏聩不堪,极为宠信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到了哀帝之时,面对着天下汹汹、民怨鼎沸的局面,不得不演出了一场“再受命”的闹剧,不久便草草收场。天下大乱的征兆已经显现。哀帝驾崩后,一个千年来难以盖棺定论的人物—王莽登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48年,汉宣帝崩,汉元帝即位,王莽的姑母王政君被封为皇后,外戚王氏集团开始形成。
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   
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射身校尉,开始进入专权的王氏集团。   
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公元前7年1月27日(绥和元年十二月)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7岁。同年,汉成帝崩。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公元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   
公元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   
公元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崩。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   
公元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不是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   
公元4年(元始四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此时王莽的野心已经极度膨胀,与汉平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公元6年2月3日,汉平帝病死(不是被王莽毒杀),4月,王莽立年仅2岁的刘婴(号孺子)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   
公元7年(居摄二年)有人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   
公元9年1月10日(居摄三年十一月)王莽接受皇太子刘婴禅让后称皇帝,改国号为新,王莽称为新始祖,并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作皇帝的先河。   
公元14年,改元“天凤”。   
公元20年,改元“地皇”   
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被攻进长安的起义军杀死。   
西汉后期社会危机深重,政治动荡,人心思变,整个社会流行所谓汉室当“更受命”之说。这种思潮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一个舆论上的思想准备。西汉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灾荒,经济凋敝,所以人心浮动,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王莽代汉正是适应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基本思潮--人心思变,社会思治这一实际情况产生的。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他的改制不仅没能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了社会混乱。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被商人杜虞所杀,新朝灭亡。

刘秀是东汉的开国人:世祖光武帝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有允冠百王之称。新末天下大乱,一介布衣刘秀与兄在舂陵以“复兴汉室”为号召起兵,与众豪杰并争天下。在昆阳之战一举摧垮新莽四十二万大军,成为灭亡新朝的关键人物。后刘秀受更始帝派遣而“单车空节”巡河北,趁机一举平定河北,并于更始三年于河北称帝,国号“汉”,史称“东汉”,此后平灭绿林、赤眉、隗嚣等割据政权,天下得以再次一统。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使后汉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毛主席评价刘秀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刘秀是刘邦子孙:汉景帝与程姬的侍者唐儿(即唐姬)生长沙定王刘发。   刘发,生舂陵节侯刘买。   刘买,生舂陵戴侯刘熊渠和郁林太守刘外。   刘外,生巨鹿都尉刘回。    刘回,生南顿令刘钦和刘良。   刘钦,娶樊重女樊娴都,生刘縯、刘仲、刘秀。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婢,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汉建新之后,新帝王莽先后颁布了“王田令”、“私属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西汉中期之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触动了大豪强与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与排斥,加之改革措施过激过快,终于使这场由封建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王莽改制不但没能缓解西汉中后期以来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反而使得这种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灾害不断,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爆发了著名的绿林与赤眉大起义。一时间,四方相应,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阳城下,面对新朝号称百万(实为42万左右)的围剿大军,西汉皇族后裔出身的刘秀沉着冷静、奋力死战,终于在其他绿林军的配合下,一举摧垮新莽42万大军。昆阳之战,标志着新王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变民之手,新朝灭亡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夺权,自称皇帝,国号为新。这是东西汉的分水岭。之后,西汉景帝后裔刘秀崛起,推翻王莽,统一天下,仍称国号为汉,这就是东汉光武帝。
因为,王莽乱政时期,汉朝实际意义上已经灭亡,为了区分前后汉,就把刘邦建都于西都长安的汉朝称为西汉,而把刘秀建都于东都洛阳的汉朝成为东汉。
东、西是基于都城在地理位置上的区分。
王莽改制 国家 新 建立

汉朝的皇帝排列顺序及皇帝的个人资料(从西汉刘邦开始)

顺序依次为刘邦、刘盈、刘恭、刘弘、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刘奭、刘骜、刘欣、刘衎、刘秀、刘庄、刘炟、刘肇、刘隆、刘祜、刘懿、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

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2、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推行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由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此外,还有创设年号、颁布太初历等举措。但他崇信方术、自奉奢侈,兼以穷兵黩武,引发统治危机,晚年爆发巫蛊之祸,后因对外扩张受挫而颁《轮台诏》。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3、刘秀

刘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

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中元(一作中元)二年(57年)二月初五日,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刘秀死后,其子刘庄继位,于同年三月初五日,葬刘秀于原陵,上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后人多称呼为光武帝。

4、刘炟

刘炟(57年-88年4月9日),即汉章帝(75年—88年在位),汉明帝刘庄第五子,母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在位14年。

永平三年(60年)被立为皇太子。永平十八年八月初六壬子(75年9月5日)继位为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

此时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其统治与汉明帝共称“明章之治”。但过于放纵外戚,种下了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章和二年二月三十壬辰(88年4月9日),刘炟崩于章德前殿,时年三十一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后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汉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被称为“章草”。

5、刘协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189年-220年在位),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

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君主

汉朝(前202—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一、西汉

1、西汉第一位皇帝: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

2、西汉第二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8年);

3、西汉第三个皇帝:西汉前少帝刘恭(公元前188年9月—公元前184年8月);

4、西汉第四位皇帝:西汉后少帝刘弘(公元前184年6月—公元前180年11月);

5、西汉第五个皇帝:汉文帝刘恒(公元前180年11月—公元前157年6月);

6、西汉第六位皇帝: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57年—公元前141年);

7、西汉第七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

8、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昭帝刘弗(公元前86年—公元前74年);

9、西汉第九位皇帝:汉废帝刘贺(公元前74年7月—公元前74年8月);

10、西汉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询(公元前74年8月—公元前48年);

11、西汉第十一位皇帝:汉元帝刘奭(公元前48年—公元前34年);

12、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13、西汉第十三位皇帝:汉孝哀皇帝刘欣(公元前6年—公元前1年);

14、西汉第十四位皇帝:汉平帝刘衎(公元前1年—公元6年);

15、西汉末代皇帝:汉孺子刘婴(公元6年—公元8年);

二、东汉

1、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公元25年—公元57年);

2、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公元57年—公元75年);

3、东汉第三位皇帝:东汉章帝刘炟(公元75年—公元88年);

4、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刘肇(公元88年—公元105年);

5、东汉第五位皇帝:孝殇皇帝刘隆(公元106年);

6、东汉第六位皇帝:孝安皇帝刘祜(公元106年—125年);

7、东汉第七位皇帝:少帝刘懿(公元125年);

8、东汉第八位皇帝:孝顺皇帝刘保(公元125年—144年);

9、东汉第九位皇帝:孝冲皇帝刘炳 (公元144年—145年); 

10、东汉第十位皇帝:孝质皇帝刘缵(公元145年—146年);   

11、东汉第十一位皇帝:孝桓皇帝刘志(公元146年—148年);

12、东汉第十二位皇帝:孝灵皇帝刘宏(公元168年—189年);

13、东汉第十三位皇帝:少帝刘辩(公元189年); 

14、东汉第十四位皇帝:孝献皇帝刘协(公元189年—220年)。

注:除两汉政权外蜀汉也被称为季汉延续了汉代国号。

蜀汉:

1、蜀汉先主:昭烈皇帝刘备(公元221年——223年);

2、蜀汉后主:孝怀皇帝刘禅(公元223年——263年)。

例举介绍:

1、刘邦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

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

2、刘恒

即汉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刘恒登基后三月后(景帝前元元年正月)立刘启为皇太子,元年三月立窦漪房为皇后。 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

汉文帝在位时,存在诸侯王国势力过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问题。汉文帝对待诸侯王,采取以德服人的态度。道德方面,汉文帝亦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后葬于霸陵。

3、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创设中外朝制、刺史制、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加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设立太学。对外,汉武帝采扩张政策,除与匈奴长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又凿空西域、开丝绸之路,并开辟西南夷。

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

4、刘秀

即汉光武帝,字文叔,南阳郡蔡阳人(今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身为一介布衣的汉室宗亲刘秀在南阳郡乘势起兵。更始三年(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鄗县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大力发展经济。

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5、刘欣

汉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字和,汉元帝刘奭之孙,汉成帝刘骜之侄,定陶恭王刘康之子,母丁姬,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康之子,母丁姬,西汉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阳朔二年(前23年)八月二十二日,刘欣父定陶恭王刘康去世,刘欣袭封定陶王爵位。刘欣年长后,伯父汉成帝无子嗣,在与叔父中山王刘兴经过一年的激烈争夺后,于绥和元年(前8年)被立为太子。

绥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汉成帝病逝,刘欣即位为帝,改元建平。元寿二年六月初三日(前1年8月15日),在位仅七年的刘欣驾崩,时年二十五岁,谥号孝哀皇帝,葬于义陵。

6、刘宏

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一位皇帝,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7、刘协

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即汉献帝,字伯和,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

刘协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

刘协后来逃出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

曹魏青龙二年(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54岁,葬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朝君主

汉朝的“29位皇帝”列表及简介

汉朝历代帝王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1)汉高祖 刘邦(前256--前195年)
前206年---前195年在位,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2)惠帝 刘盈(前211--前188)
前195---188年在位,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3)吕后 吕雉(前241--前180)
前188---前180年在位,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
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4)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年)
前180---前157年在位,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5)景帝 刘启(前188--前141年)
前157---前141年在位,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6)武帝 刘彻(前157--前87年)
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7)昭帝 刘弗陵(前95--前74年)
前87---钱74年在位,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8)宣帝 刘病已(前91--前49年)
前74---前49在位,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宣帝中兴。
(9)元帝 刘奭(前75--前33年)
前49---前33年在位,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昭君出塞。
(10)成帝 刘骜(前52--前7年)
前33---前7年在位,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成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11)哀帝 刘欣(前26--前1)
前7---前1年在位,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断袖之癖.
(12)平帝 刘衎(前9--公元5年)
公元0---公元5年在位,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13)孺子 刘婴(5--25年)
5---8年在位,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帝 王莽(前15--23年)
9---23年在位,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新」。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更始帝刘玄(?-25年 )
23—25年在位3年,更始帝刘玄(卒于25年),字圣公,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县西南)人,中国两汉之际绿林军建立年号更始的政权的皇帝。刘玄原本是西汉皇族,祖父为苍梧太守刘利,父刘子张,母何氏,汉光武帝刘秀的族兄。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
(1)光武帝 刘秀(前6--57年)
25---57年在位,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马革裹尸。
(2)明帝 刘庄(28--75年)
57---75年在位,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3)章帝 刘炟(58--88年)
75---88年在位,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4)和帝 刘肇(79--105年)
88---105在位,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5)殇帝 刘隆(105--106年)
105---106年在位,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6)安帝 刘祜(94--125)
106---125在位,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蔡伦造纸。
婴帝刘懿
汉安帝去世后,太后阎姬为了把持国政,在阎显支持下,迎立刘懿为帝。少帝在位时,阎显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但少帝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之后宦官孙程等人合谋诛杀阎显兄弟和江京,并迎立汉安帝的儿子济阴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7)顺帝 刘保(114--144年)
125---144年在位,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张衡和地动仪。
(8)冲帝 刘炳(143--145年)
144---145年在位,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9)质帝 刘缵(138--146年)
145---146年在位,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10)桓帝 刘志(132--167年)
146---167年在位,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11)灵帝 刘宏(156--189年)
168---189年在位,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黄巾军起义。
少帝刘辩(189年四月-九月)
汉少帝弘农怀王刘辩(熹平五年-初平元年正月十二癸丑日,即公元176年-190年3月6日[2]),中国汉朝皇帝(光熹元年四月十三戊午日-昭宁元年九月初一甲戌日,即西元189年5月15日—189年9月28日在位)。他是东汉王朝第十二或第十三位、亦即倒数第二位[3]皇帝,是汉灵帝刘宏与皇后何氏[4]的独生儿子,也是灵帝在世时存活的诸皇子中年龄最大者,即为长子。
刘辩在灵帝驾崩后继位为帝,史称少帝,由于年幼,实权掌握在临朝称制的母亲何太后[5]和母舅大将军何进手中。少帝在位时期,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他即位后不久即遭遇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和以十常侍为首的内廷宦官集团这两大敌对政治集团的火并,被迫出宫,回宫后又受制于以“勤王”为名进京的西北军阀董卓,终于被废为弘农王,成为东汉唯一被废黜的皇帝,其同父异母弟陈留王刘协继位为帝,是为汉献帝。被废黜一年之后,刘辩在董卓胁迫下自尽,时年仅十五岁[6],其弟献帝追谥他为怀王。
中国古代的史书中称刘辩为皇子辩、少帝和弘农王等,但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汉朝正统的皇帝,不单独为他撰写专属于帝王的传记(即本纪)[7],不过现代史学界也有观点承认他是汉朝皇帝[8]。
(12)献帝 刘协(181--234年)
189---220年在位,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 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大汉王朝BC206—公元220年
西汉王朝BC206—公元9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高帝刘邦BC202—BC194年在位9年
第2任惠帝刘盈BC194—BC187年在位7年
第3任废帝刘恭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
第4任废帝刘弘BC187年高后吕雉摄政BC187—BC179年摄政8年
第5任文帝刘恒BC179—BC156年在位23年
第6任景帝刘启BC156—BC140年在位16年
第7任武帝刘彻BC140—BC86年在位54年
第8任昭帝刘弗陵BC86—BC73年在位14年
第9任少帝刘贺BC73年
第10任宣帝刘询BC73—BC48年在位26年
第11任元帝刘奭BC48—BC32年在位16年
第12任成帝刘骜BC32—BC6年在位26年
第13任哀帝刘欣BC6—公元1年在位6年
第14任平帝刘箕子公元1—6年在位5年
第15任孺子刘婴公元6—9年王莽摄政4年西汉王朝END
西汉王朝共15帝立国215年
新王朝公元9—23年首都长安(陕西西安)
第1任新皇帝王莽9—23年在位15年
新王朝共1帝立国15年
玄汉王朝23—25年首都长安
第1任更始帝刘玄23—25年在位3年
玄汉王朝共1帝立国3年
东汉王朝25—220年首都洛阳
第1任光武帝刘秀25—58年在位34年(原名刘绣)
第2任明帝刘庄58—76年在位18年
第3任章帝刘炟76—89年在位14年
第4任和帝刘肇89—106年在位18年
第5任殇帝刘隆106年
第6任安帝刘祜107—125年在位19年
第7任婴帝刘懿126年
第8任顺帝刘保126—145年在位20年
第9任冲帝刘炳145年
第10任质帝刘缵146年
第11任桓帝刘志147—168年在位22年
第12任灵帝刘宏168—190年在位23年
第13任少帝刘辩190年
第14任献帝刘协190—220年在位31年东汉王朝
东汉王朝共14帝立国196年
两汉共29帝立国411年
文章标题: 从刘邦、汉武帝、王莽以及光武帝,一直致力于解决的几个社会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结果如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264.html
文章标签:王莽  几个  汉武帝  刘邦  社会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