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06 19:00:1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首先,健康和长寿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人类为了追求长生可谓是尝试过各种的方式。正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代,如果你能活到七十岁那么即便是你杀人害命可能也只需要子侄辈代为受过就完了。道教追求长生,炼丹服药追求肉体飞升也是处于长寿这样的一个目的。可以说自古以来,秦始皇派徐福找海外仙山寻长生不死药、汉武帝晚年重视道家方士,以期于他们能够炼制出不死药。换句话说,更长的生命意味着更多的可能,人力有穷时,短暂的生命是无法做到将心中所有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更有些人资质平平,只能通过更长的生命去熬出个天地。而现在医学的发展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远高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一些体弱多病的人寄希望于从各处获得的一些养生方式去谋求长寿。
其次,医学健康类的知识具有很高的专业性。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授方式基本都是依靠前辈的言传身教,后辈总结前人经验,熟读经方,遍识药物药性配伍,再经过多年行医问诊积累的经验才可以成为一名具有较高技艺的医者。而习西方医学的传承虽然是基于基础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等,但涉及到高层次的人体健康的层次的知识则需要数年的苦读、记忆,熟悉人体结构、熟识化学物质可以对人体造成的影响、明白药物起效的原理以及对人体的毒害作用等等知识。此外,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触诊到映像学等等,学科庞杂,内容丰富,未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人是很难分辨医学谣言等内容的。而我国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对生物、化学知识尚不熟识,怎么能弄清楚医学问题呢?
再次,媒体的无奈。网络的发达导致媒体平台的竞争异常激烈,可能会为了吸引读者放开一些题材的文章发布,并采用后台审核的方式对入住作者文章的审核,机器审核。人工审核也罢,都是建立在对健康领域知识有较好储备的情况下的。而现在各类健康类的文章种类繁多,有中医、有西医,有内科、有外科,有老年病、有小儿科,内容繁杂导致审核的困难,此外某些平台可能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去辨别一则健康类消息是否属实。
朋友圈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各种谣言,那么应该如何鉴别这些谣言呢,其实谣言都是很多相似之处的,可以从标题,内容,排版,发布的公众号来鉴别这些谣言。
首先,从标题下手,如果标题的用词都是夸大型的,一般都是假的。比如震惊!XXX,还有不好了!XXX,诸如此类,几乎都是谣言,标题里加了很多表达符号,感叹号,问号的,大部分都是谣言。
其次我们可以看内容,如果整篇内容的语气都是疑问,带有很多标点符号,可以明显看出来这个不是真正的专家写的,因为如果是,那么应该是有理有据的。
还有文章的排版,专业的人士排版都是很工整的,最多就是重点处加上下划线,而花里胡哨的排版,很可能就是谣言的发布。
最准确的,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看发布消息的公众号了。在微信文章的最后面,就可以看到发布的公众号,我们可以点进去看看他平时发布的内容,如果和他的名字不符合,有出入,那么可以说这个公众号就是一个散布谣言的公众号,可以点击举报。
还有很多低级的谣言,是可以一眼看出来的。比如那种自圆其说,不拿出任何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可以默认为谣言,不要去相信。
微信的谣言泛滥,所以每个人都有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如果因为无知散播一些谣言是会受到法律的惩罚的。
在微信朋友圈中,特别是在父辈的朋友圈中,我们常常能看待这样的文章标题“惊!在北京生活一天,等于吸了五十包烟”等等类似的谣言,那么这些谣言是怎么被编出来的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引用无法考证的语言。
什么叫“无法考证的语言”?顾名思义,就是说出来的话无法用科学手段进行考证,比如说上文说的,“在北京生活一天,等于吸了五十包烟”。这种句式,永远无法考证,因为编造这句话的人就是在瞎说。他们十分清楚地知道,无法准确的测试出在北京生活一天吸进去的雾霾量到底等于吸多少烟的量,所以,即使他们把这句话改成“在北京生活一天,等于吸了一百包烟”,照样有人相信。所以,这就是谣言编造的方法之一。
2、引用人们关注的话题。
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时事热点,比如说前两年的雾霾,比如说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未来肯定还会有热点新闻。编造谣言者就是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那就是永远对热点事件有着好奇心,所以,他们能编造出来上文那种类似的“谣言”。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正在兴起,他们也可以编造“这几种食物,吃了可以有效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再不买就抢不到了”。所以,疫情期间,出现了好多药品抢购一空的现象,正式由于某个人发的一遍谣言文章。
3、用博人眼球的话语。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博人眼球,上文所说“等于吸了五十包烟”,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那么吸五十包烟岂不是伤害无限大?于是,他们点开了文章,并转发,于是,谣言形成了。
这就是谣言编造的过程,我们一定要擦亮双眼,别被谣言所骗。
说起来一些饮食要点,好像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有没有细细深究,自己是从哪里知道这些饮食观念的呢?其实,有些不过是没有确认以及后续的辟谣,就传入了你的耳朵里,坚守在了你的脑海里。那么如何辨别食物养生谣言?
辨别食物养生谣言办法如下:
致癌类谣言
标题举例:“某食物吃了这么久,竟不知道它会致癌”、“黑龙江人习惯的炒菜方式竟然会致癌”、“女性经期洗头会致癌”、“植物油炒菜会致癌”、“常喝豆浆会得乳腺癌”等。
分析:某东西致癌的谣言在朋友圈流传最广。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致癌物分为四类:I类,对人类致癌;II类包含对人类很可能致癌的IIA类和对人类可能致癌的IIB类;III类,可疑对人致癌;IV类,对人类很可能不致癌。致癌物是有分类的,而且要经过严格的毒理学实验和流行病学实验。不是你想着某食物致癌它就致癌,另外,癌症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可能是环境因素、某些职业因素、饮食习惯和遗传等。
某食物万能型谣言
标题举例:“冬天,这种一定要多吃,保你不得病”、“难怪北方比南方高血压高,原来是因为它”、“癌症都与维生素B2有关”等。
分析:除了母乳对于4~6个月的婴儿,没有哪一种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所以要按照我国膳食宝塔的要求,均衡膳食。比如一篇关于维生素B2的文章,文章说“严重缺乏维生素B2是致癌的根本原因,维生素B2既可以治疗癌症,又可以治疗便秘,同时还能管上火、治疗各种溃疡、偏头痛,还能增强耐寒能力”。好像维生素B2可以包治百病似的,实际上没有哪类食物是万能的,关键是合理的搭配。
食物相克类谣言
标题举例:“这些食物相克,你竟然不知道”、“食物相克的小知识,不会吃会致命”、“虾类和维生素C同食,相当于砒霜”等。
分析:食物相克是中医食疗养生中的一种说法,也是前人经验的结果,在现代营养学中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根据WHO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食源性疾病是当今危害人类最大的问题,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食物过敏、肠道传染病等。所以以前认为的食物相克可能是食物本身带有的细菌或毒素,即使只吃单一一种食物,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症状。
酸碱体质类谣言
标题举例:“如何改变易致癌的酸性体质”、“酸性体质与疾病深度剖析”、“酸碱体质影响生男生女”等。
分析:人体体液的pH在7.35~7.45之间,偏碱性。除非一些疾病会影响人体体液的酸碱性之外,人体并不存在酸碱体质之说。人体体液中存在着许多缓冲调节系统,它们既能与酸性物质发生反应,又能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并不受酸碱性食物的影响。
温馨提示: 不要依赖某一种食物维持健康,养成食物多样化的饮食习惯,这样在保证口感、色泽和种类丰富多样的同时,有效的避免单一食物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和营养单一的问题。 掌握这些生活谣言安全小知识,对其怎样避免被食品谣言误导等知识有帮助。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