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既然彼得三世崇拜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为什么很讨厌皇后当时的普鲁士公主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呢

时间: 2022-03-22 17: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既然彼得三世崇拜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为什么很讨厌皇后当时的普鲁士公主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呢

乾隆皇帝时期的大清对抗同年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普鲁士,哪个强...愤青滚

乾隆皇帝时期的大清对抗同年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普鲁士,哪个强????对抗大英帝国那???
不好比较啊觉得。两个皇帝都在文治武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乾隆在位期间是1735-1795年。腓特烈(1740—1786年在位)。时间是差不多的;
军事上,乾隆利用清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两次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两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出征缅甸,一次出征越南和两次出征尼泊尔的廓尔喀。其中对历史影响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军事行动,密切了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就是说这段时间主要是维持安定平息民族纠纷,没有对外大肆扩张;
腓特烈么,除了七年战争外,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两方都致力与国内的经济发展,乾隆遵守祖制,摊丁入亩等制度得到充分的运用;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文化上也不相上下,《四库全书》的修订,腓特烈自己也是作家,不过乾隆的文字狱倒是大过一件。
顺便提一下外交,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强大(不然谁来搭理你)
太多了,没办法比,都挺厉害。
实话,普鲁士强,腓特烈大帝时期的普鲁士能把他的宗主奥地利锤爆,但是把满清这个整体还处于中世纪的国家放到欧洲就是被平推的命,被瓜分的命。
一个超级帝国和一个小破王国比?
对英国不行,当时英国已经击败西班牙荷兰而得到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100多年了,而清那是只是孱弱的劣质摩天大楼,只是地理位置好些,周边更落后,如果清遭遇到英40年后果不堪设想
乾隆时期不过是经济强盛.号称是中国封建时代鼎盛时期.经济达到世界30%.不过,太平盛世200余年.有谁会想着打仗.各个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对大英帝国更是无稽之谈.大英帝国当时已经成为世界号称的日不落帝国.统治北美洲.澳大利亚.印度.缅甸.大不列颠.非洲西北部分.等大陆.军事.中国当时绝对不如大英帝国.大英帝国1813年人口已经达到4.2E人口.达到鼎盛时期.中国4E.人口.经济.军事.都不如大英帝国.因此.乾隆时期对抗大清帝国,毫无疑问.必败无疑.
不好比因为三者间从来没发生过战争甚至冲突,但从综合国力来看可以做一个比较大清打败普鲁士绰绰有余基本上三五年就可以拿下但要损耗一些国力(战争是把双刃剑,打败敌人的同时也会搞垮自己,所以明智的统治者从不轻易发动战争因为他们知道这个道理如果发动战争必是万不得已)要三四十年才能恢复,但要打大英帝国就费劲许多了,必须联合其他国家(附属国和读英国怀有敌意的国家等)进行联合行动没个三四十年完不了,即便赢了也会两败俱伤给他人以有利时机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大英帝国实力第一,大清帝国位居第二但实力与英国相差无几,普鲁士连第三都排不上,前面还有俄罗斯、法兰西等国家排在它前头。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为啥总穿个破衣服

看他的油画上,都穿的一套蓝色的军装,很简洁很普通,和其他君主穿的很华丽,挂满了勋章不同。
腓特烈大帝本人是非常节俭,而且非常有军人气概,对于一些比较雍容华贵的衣服,其实是不喜欢的。他只喜欢穿自己的军装,几乎所有关于他的画像都是穿军装的。
个人喜好啊,不铺张不浪费,以勤俭节约为荣
腓特烈热衷于建设军队和国家,并尽力开拓疆土。 腓特烈 无子女 生活勤俭 。

因为渴望名载青史 对华丽的衣着什么的就不在意了。

腓特烈大帝和普鲁士之谜怎么样

军事天才、文艺青年。两线并进,清晰优美。

那里有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既弗里德利希二世)的传记?

七年战争的那个腓特烈二世
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普鲁士王国的第三位国王腓特烈二世,是德意志历史上最杰出的领导人之一,对现代的德国人来说更是一个辉煌的神话。
腓特烈生于1714年,早年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833年,受其父腓特烈-威廉国王命令,腓特烈娶布恩斯韦克的公主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Brunswick-Bevern)为妻。同年在父亲的安排下开始接触国政,他往往作为钦差大臣在国内四处视察。1835年他又被派往瑞因斯堡(Rheinsberg)担任地方长官。其间写了一部政论书籍《反马基雅维利主义》(Anti-Machiavel),书中首次提出了所谓关于“公仆”概念,并指出所谓国王不应该以玩弄权术为目标而是应该以“国家第一公仆”为准则。此书受到了伏尔泰的好评。之后,腓特烈和伏尔泰开始密切的书信往来。
腓特烈28岁的时,腓特烈-威廉国王因为心脏病突发去世。腓特烈继位国王,号称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威廉去世时留给了腓特烈二世一支8万人的精锐常备军,这和当时奥地利的军队数量相当,然而后者却比普鲁士大上十倍。上台后,腓特烈马上就显示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充沛的精力。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尔斯六世(Charles VI)于1740年驾崩,他的女儿特蕾西亚继位为皇帝。腓特烈联合法国以女性没有继承权为借口发兵奥地利。然而腓特烈真正的打算是乘机吞并富饶的西里西亚省区(Silesia),由腓特烈率领的3万大军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此次战争普鲁士最终获得了富饶的西里西亚。
但是和平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到了1744年,奥地利在特蕾西亚女王的经营下恢复了元气,腓特烈感到奥地利的重新复兴的西里西亚的地位很不稳固。所以他再次发动战争,即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以及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按照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至此结束。柏林的市民们在欢迎腓特烈凯旋的时候首先喊出了“大帝万岁”的口号,此后腓特烈二世也就获得了“腓特烈大帝”的称号(Friedrich The Great)。
之后的普鲁士迎来十年的和平时光。而腓特烈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往国内建设。首先在他的主持下,柏林科学院得以成立,而他自己也成为了名誉会员,同时腓特烈也开始拨出一笔皇室费用作为科学奖学金,以次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他要求所有贵族子女都必须进学校学习,而其中的男性子弟还必须进入军校并在军队服役至少5年。对于平民的教育,他也采取普及义务教育的政策,努力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教育水平和素质。另外一方面腓特烈也第一次开放了普鲁士的言论出版自由,打破了报纸的新闻禁锢,甚至允许柏林的书店里公开摆出丑化他的漫画。
腓特烈创建了普鲁士国家银行,放宽借贷的条件给与破产的农民。普鲁士官营之国际贸易机构(Seehandelung)也得到创建,而腓特烈自己则成为了大股东,持有海外贸易之特权,掌握食盐专利,经营木材及铁产。这可以看作是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的前驱之一。同时开始建立国家福利制度以救助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弱势群体,免费给穷人供食,为数千上万的老人开办养老院。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团结,腓特烈对所有的宗教派别,都一律采取大度包容。无论是天主教,新教乃至犹太教都得到平等的对待。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可以“经由他自己的道路进入天堂”。
对于普鲁士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腓特烈亲自参与制定和颁布了一部全国通用的法典——《普鲁士邦法》,它废止了各式各样的地方上老旧的封建法规以及了很多传统的陋习。这成为了德意志各个邦国内第一部摒弃了中世纪习惯的发典,其中也带有很明显启蒙主义”的遗风。腓特烈也乘这个机会,重新改造了普鲁士的司法机构,导入了陪审制度。
腓特烈并不希望由于军费的高涨而影响乃至破坏了整体国家的经济体系的发展。所以他把自己收入的80%投入了国家军队的建设并尽量不从国家政府的预算里克扣。如此一来建设强大军队的政策与政府之存在不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地这些因素在德国进入资本主义时发生了特殊的领导力量。在1747年,腓特烈写出了西方军事经典之作《军事教令》(MILITARY INSTRUCTIONS)。他书中总结其军事经验和提出的一些军事观点,对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及后世德国军队建设的乃至今天的欧美军队都形成有相当影响。他更是提出那条最为有名的军事真理,“这是战争中一条永远的公理——确保你自己的侧翼和后方,而设法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他对于普鲁士军队采取了严厉乃至有些残酷的训练,而他也以严厉的棍棒纪律著称,要求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前进一步就是死亡也不后退半步。不过这并不表示他对他的部下不慈爱。他自己也说,“如果毫无理由地让士兵流血,这是非人道的屠杀。”
到了1752年,腓特烈和伏尔泰的友谊进一步加深,他把流亡中的伏尔泰请到了柏林,而伏尔泰则是愉快地答应了,此时在他看来,腓特烈无疑就是他心目中的所谓“开明的专制君主”。但随后腓特烈和伏尔泰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伏尔泰觉得腓特烈开明的还不够,而另一方面腓特烈觉得伏尔泰过于理想化纯粹是一个空想家,结果两人在1753决裂,伏尔泰离开了柏林。不过很快两个人友谊又得到了重建,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哪怕在日后的七年战争中也没有中断过。
为了与日益强大的普鲁士对抗,奥地利开始与法国接触,商谈结盟的可能。腓特烈发现后,在1756年1月,同英国缔结了一个防御性同盟,双方签订了“西斯敏斯特条约”。之后在这个条约的刺激之下,法奥之间终于也签订了一个“凡尔赛条约”,这也是防御同盟的性质。
1756年8月29日,擅长先发制人的腓特烈首先出兵萨克森,拉开了七年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虽然比较顺利,但随着俄国、瑞典等国陆续加入“凡尔赛条约”,腓特烈迅速变得寡不敌众。东普鲁士很快被俄国占领,而柏林也一度被奥军攻破,普鲁士几近亡国。
然而1762年1月5日,俄国女沙皇伊莉萨莎白?彼得罗夫娜病逝。有普鲁士血统的彼得三世继位,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疯狂崇拜和追随者。他马上下令俄军全线停火,把俄军占领的全部土地归还给普鲁士。此后,在5月5日同普鲁士签订了同盟条约,不但退出反普同盟,并把8万俄军交给了腓特烈指挥。随即,瑞典也不得不退出了战争,普鲁士就这样奇迹般地转败为胜。
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在经过了七年血战,几经亡国之后,腓特烈难以置信地战胜了奥地利保住了西里西亚。
战争胜利后,腓特烈迅速全身心地开始投入了全国重建的工作。他复员大批军队,把他们作为预备役派往被毁的村庄进行重建和屯田。同时连续实施5年减税政策小心翼翼地恢复国家的生产力,同时采取对外树立关税壁垒的政策以其帮助在战争期间几乎被毁的工商业得以复兴。自己则大幅消减自己的宫廷开支,并命令贵族纳税。 这样到了1770年,普鲁士的国家状况已经全面恢复,个别方面甚至超过了战前。
普鲁士先后参与了三次对波兰的瓜分行动。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腓特烈又和法国站在了一起支持法国美洲13个殖民地独立斗争。而腓特烈本人则是更热衷于大陆军建立,鼓励普军中的军官去美洲担任志愿军官。他自己则是在《独立宣言》发布的时候,写给了乔治-华盛顿一封亲笔信。上书“一个欧洲最年老将军对新大陆最杰出将军的敬意。”他一直被华盛顿视为偶像和挚友。
腓特烈共留下30卷著作,其中包括7卷历史、6卷诗歌和3卷军事专著。除了《军事条令》以外,还包括《当代史》、《七年战争史》、《军事遗书》、《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勃兰登堡史》等。
腓特烈擅长吹奏长笛,他常常在自己的官邸举办音乐会,接受音乐家的指点。他甚至和巴赫一起探讨过长笛音域的问题,而他的吹奏技艺得到了巴赫的高度赞扬。他又创作将近一千首长笛曲,在腓特烈的努力和创新下,普鲁士的长笛演奏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被后来的音乐家称为“长笛的复兴者”、“德国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现代的长笛演奏规范和技巧,也就是由腓特烈所订下的。
到了1786年,72岁的腓特烈和他父亲一样由于心律衰竭而死,终生无子。他的死讯在各国传开的时候,奥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很有感触地说道:“一个时代结束了。”刚刚建立的美国,华盛顿要求所有美国军队将半旗致哀。腓特烈死后20年,拿破仑在耶拿战役中大败普鲁士军,来到他的墓前,用马鞭指着他的墓碑对属下的将领们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在腓特烈大帝的经营下,普鲁士正式崛起成为欧洲强国。这不仅是在军事上,同样也包括了经济和文化,为普鲁士日后统一德意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开创了一个历史的新篇章。

当年在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为什么那么能打?

三十年战争之后,伴随着奥地利王位继承人之战,欧洲大际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飙升,群雄相继崛起,利益冲突加剧,政治格局重组,争斗趋于白热化,一场波及整个欧洲和海外殖民地的战争正酝酿之中。终在1756年爆发至1763年结束,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七年战争”。因其影响重大,也被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

然而,这场战争最为奇特之处,就是一挑四。普鲁士以一己之力在欧洲大陆挑战法兰西、奥在利、瑞典和俄罗斯四大强国,战争打得异常艰难,相当残酷,弄得腓特烈大帝曾两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顽强的挺了过来。那么,腓特烈大帝带领普鲁士凭什么能够以一国抵四强国呢?为什么那么能打呢?

一是过硬的军事素质。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军事素质是相当过硬的。从腓特烈大帝到他麾下将帅的指挥才能,再到普通士兵的训练素质,堪称当时欧洲最为优秀的军队之一。在18世纪的欧洲军队中,步兵和骑兵的常用武器就是前装燧发枪,普军士兵平均每分钟能打4到5次,而奥地利军队则仅能打一次,打两次的就是优秀。而且普军机动能力、多兵种协同战术十分娴熟,常常能达成战斗的突然性,以少胜多。

腓特烈大帝指挥才能优秀,善于指挥步兵、骑兵和炮兵协同作战,使普军的战斗力得以超常发挥。在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还是一个松散的多民族共同体,但通过这场战争,逐步产生了极强的普鲁士的国家认同感,这让普军士气大振。而腓特烈大地个人的指挥才能和坚定性格,不仅鼓舞军队,而且被民众士兵们所崇拜。

二是良好地理优势。在战争过程中,腓特烈大帝有的决定看似鲁莽,其实是有他的意图,像直接进攻萨克森地区,让普军抢占了有利的防御地形,也保证了补给来源。东部的东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和南部的苏台德区等,都环绕普鲁士起到了保卫核心重要地区的作用。

在整个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主要是以防御为主,虽然有数次主动进攻,但还是以守为攻。普军大大发挥了本土作战的优势,用以逸待劳,凭借有利地形,保证后方补给的稳定。加上防守的阵地对峙,有利于普军集中优势兵力对外围的联军各个击破,发挥其协同作战的优长。

三是对手保障艰难。打仗其实是打后勤打保障的。虽然当时欧洲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但也离不开有利的保障。普军利用本土作战的优势,使后方补给比联军要好得多。沙俄军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始终饱受后勤补给不利的困扰,因为普鲁士的盟友英国控制着制海权,陆地运输保障又面对路况差和普军的袭扰,所以前线作战俄军得不到有效保障,战斗力减弱。

七年战争期间,英国对法国也做了不少手脚,使其同海外殖民地联系断绝,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加之陷入战争之后王室的威望大降,致使法军的士气低落。进攻普鲁士四个国家的军队,几乎都出现了补给困难问题,这是普军能长期坚持战斗的最有利条件。

四是并非孤军奋战。其实在七年战争中,普军并非自己单打独斗。奥地利王位继承人战争后不久,在欧洲发生的外交革命中,普鲁士和英国结盟。当腓特烈大帝以其擅长的步骑炮协同作战,以少胜多取得了罗斯巴赫战役胜利后,英国就介入了战争,每年给普鲁士67万英镑的财政补贴,并且利用制海权袭扰俄法等国的海上补给保障运输线。

因为当时的情况十分复杂,法国在罗斯巴赫战役就逐步退出了战争。瑞典始终就没有卖力,心中有自己的小九九。真正出力的是奥地利和沙俄,但沙俄由于沙皇的更换也出现了反转。除了英国之外,丹麦、荷兰、瑞士、奥斯曼等国都从各自地缘利益考虑,也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支持和策应了普鲁士。

五是上天给的好运。连年的战争让普鲁士到了1762年时,在兵源补充和国民生产等方面,都出现了相当艰难的局面,而这时的沙俄和奥地利的十万大军正直逼柏林。就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刻,非常恨腓特烈大帝的沙俄伊丽莎白突然去世,她的侄子彼得三世继承了她的沙皇。因为当时腓特烈大帝声望高影响大,不仅在普鲁士国内,在国外同样也有众多崇拜者。而新沙皇彼得三世就是这其中的一位,于是俄普迅速签约,并派俄军协助腓特烈大帝收复先前被俄国占据的普鲁士领土。

命不该绝的普鲁士窘境立马逆转,不仅使俄奥联军围攻柏林计划的流产,同时让瑞典面临被普鲁士和沙俄两线合围的态势,这让本来就不那么坚定的瑞典改弦更张。后来尽管叶卡捷琳娜二世干掉彼得三世接管了沙俄,但是也没有像伊丽莎白那样有劲头一心想要干掉腓特烈大帝。

七年战争中,普鲁士那么能打、能坚持到最后原因很多而复杂,但最根本最主要的还是缘于自身的综合实力。英国的资金援助、彼得三世突然反转等因素,都是建立在腓特烈大帝和普军自身的能打善打基础之上的,同时也让普鲁士赢得的有利条件。如无此基础,一切将归零。

七年战争最后的结局,实际是英国欧洲大陆均势策略的胜利。英国用普鲁士拖住法国这个主要竞争对手,大肆扩张海外殖民。法、奥、瑞、俄等国四打一,遏制了普鲁士崛起之势,同时也阻止了沙俄继续西进的脚步。而普鲁士虽然未成欧洲大陆顶级大国,但却凝聚了人心,为日后的德意志统一和百年之后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为当时他的军队实力非常的强,而且他在战争中经常可以以少胜多。
文章标题: 既然彼得三世崇拜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为什么很讨厌皇后当时的普鲁士公主即后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呢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163.html
文章标签:普鲁士  彼得  大帝  皇后  二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