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07 21:01: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中国人的智商有地区差异吗?吴语区明清时就盛产进士,近代两院院士数量较其他地区也有明显优势,是因为吴语区人民天生聪明吗?
2005年,一项卫生部主导的研究伤害了很多中国人民的感情——为调查各地缺碘状况,研究人员测量、比较了各地儿童的智商,结果显示,中国人的智力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上海、浙江、北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遥遥领先,均超过 110。而西藏明显落后于其他省区,儿童平均智商仅为 77.3,智力落后的比例高达32%。
从研究数据看,中国最聪明的人分布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的吴语区,智力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研究给出的江苏内部智商差异,也大大增强了吴语人发射地图炮的理论自信——江苏浙江虽为邻省,智商却相差 6 点,这一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江苏省会——被苏南人民视为江北佬的南京人表现不佳,儿童智商平均不到 100,趋近邻省安徽(98.2),大大低于全省 109.0 的平均水平。
很难说吴语区的优秀表现源于经济实力,同属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儿童平均智商就只有 101.1。
吴语区人民真的天生聪明吗?
能伤害其他地区中国人民感情的不只是卫生部,还有万恶的科举制度。
在现代智商测试发明之前,最能说明智力水平的无疑是科举。从进士数量看,明清两代全国共有 51444 名进士,江苏南部苏州府、常州府、松江府和浙江的吴语区核心地带就出了 10427 名,占全国五分之一。其中苏州府(1861 名)、绍兴府(1540 名)、杭州府(1370 名)、常州府(1281 名)进士总数均超过千名。
相比之下,明清陕西省共出进士 2041 名,勉强超过苏州一府人数,这在西部省份中甚至已算是不错的成绩。
单就状元数量来说,吴语区的优势更明显。清朝共取状元 114 名,其中出身江苏南部吴语县市以及浙江的至少有 59 名,超过状元总数一半。
一些江南家族的科考成绩更是惊人,以毗陵庄氏为例,明清两代庄氏共有进士 35 人,最辉煌的是庄存与和庄培因兄弟,哥哥是榜眼,弟弟是状元,他们的表哥钱维城、庄培因的岳父彭启丰也都是状元。对于整个明清都很难出一个三鼎甲的其他地区,如此成绩确实望尘莫及。
科举中的优异表现似乎坐实了吴语区人民的智力优越感,但当时江苏、浙江之所以能成为科举大省,首先是人口基数帮了大忙。
整个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占比都相当高。明前期,南直隶(江苏和安徽)和浙江人口为 1192 万和 1078 万,分别占全国人口 17.1%和 15.5%。中期则是 1849 万(16.7%)和 1584 万(14.2%),晚期为3095 万(17.8%)和 2486 万(14.3%)。
清中前期,江苏和浙江继续维持了人口优势,如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江苏以吴语为主的南部州府(含镇江府)人口 1640.3 万,同年浙江 2741.1 万。苏南、浙江人口合计 4381.4 万,占到了全国人口总数的 12.3%。
不过,人口基数也不能完全解释吴语区的智力表现。
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从 1860 年开始,战场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的太湖平原地区,这场战争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人口分布格局。
根据曹树基《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南人口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后,江南人口出现剧烈下滑,江苏南部吴语为主的苏松常太地区人口由 1575.4 万滑至 659.1 万,浙江则从 3127 万掉到 1497 万。苏州府人口损失 65%,常州府损失 69%,位于浙北的湖州府干脆损失了 95%以上,从接近 300 万掉到不足10 万。
直到现在,江南多地人口尚未恢复到太平天国战前水平。如苏州市目前户籍人口 653 万(2021 年)。湖州市 260 万(2021年),都不如战前。
但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损失也没有对吴语区的科举水平产生太大影响,同治、光绪两朝,他们的进士数量仍居全国前列。除了人口,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靠近运河的优势
地理交通的优势也帮了吴语区的大忙。
现代人的长途旅行已经习惯了乘坐高铁和飞机。从乌鲁木齐到北京,飞机直达不到 4 个小时,哈尔滨到三亚也只需 5 个小时。加上价格相对低廉,一个普通人完全能负担得起。
但在明清时期,考生中举后,进京赶考的路程却格外漫长。一个十七世纪的广东举人要进京赶考,需越过南岭、经过两湖、取道河南进京,或经江西/湖南,再沿长江东下抵达江苏后由运河北上。
无论陆路水路,耗时之长都是现代人难以忍受的——鸦片战争时期上奏道光的奏折从广州到北京平均需时 15 天。奕山、琦善南下靖逆则分别走了 57 天和 59 天。更加偏远的云贵等地自不用说,这极大增加了赶考成本,
就算真正成行,住宿和安全问题也是大麻烦。占山为王的土匪向来是远距离交通的一大威胁,也正由于路远难走,才出现了镖局这样的护送机构。甚至在 1933 年,学者白涤洲于西安调研时,西安城里人仍然对其说附近匪患严重,城是出不得的,哪怕近在咫尺的临潼也不能去。
而在江南地区,京杭运河提供了一条成本低廉且安全高效的北上路径。
散布在平原上的各镇墟之间有发达的定期班船航线。来自江南各地的考生可以通过班船集中到京杭大运河沿线市镇再继续乘船北上。通过运河水路,从杭州到北京只需 17 天左右。
由于有了运河这条古代“高速公路”,运河沿岸地区科考成绩普遍好于其他地方,例如清朝山东省的科考成绩就一直紧随江苏、浙江、直隶之后,山东省内部,运河沿岸的济南、诸城等较其他地区也优势明显。
地理对于科举成绩的影响甚至在举人的筛选上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湖南对外交通不便,北阻大江,南薄五岭,内部崇山峻岭,舟车不易,湘南考生抵达长沙已经是困难重重,到武昌还需经过浩渺的洞庭湖。因此,湖南乡试在武昌与湖北考生一道进行时,湖南考生中举人数非常稀少,平均每科中举 16.9 人,且中举者主要集中在靠近湖北的长沙府、岳州府和常德府。
1723 年,两湖分闱,湖南乡试由武昌转移到长沙。湖南考生终于有了人生希望,科考成绩大为提升,平均每科中举 52.55 人。湘南各地的科考成绩,更是有了巨大提升。衡州、永州、郴州等湘南州府到了清朝末期都各自约有 300 人中举。
现代教育之先
不过,科举废除后交通优势不复存在,吴语区仍然是盛产智力人才的富矿。
最有说服力的是两院院士数量,据 2008 年统计,全国院士数量排名前十五的是上海市(234 名)、北京市(104 名)、苏州市(70 名)、无锡市(65 名)、宁波市(48名)、天津市(44 名)、福州市(41 名)、常州市(40 名)、南京市(39 名)、绍兴市(39名)、杭州市(36 名)、重庆市(33 名)、武汉市(31 名)、成都市(29 名)、嘉兴市(28名)。
可以看出,非吴语区城市能上榜的均是人口众多的大都会,而吴语区诸多人口规模不大的城市也能轻松入榜。常州——上海——杭州——宁波的带状地带,更是占据了两院院士分布图的半壁江山。
这又如何解释?
答案很简单,因为吴语区最先建立了西式教育体系。
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开埠仅一百多年的上海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但就现代化而言,上海非但不年轻,反而还很老——在中国其他城市还停留在前现代时,上海就已经完成了包括教育在内各方面的现代化。
1863 年,时任江苏巡抚李鸿章提请朝廷在上海设立一所外国语学校。朝廷同意并在上海设广方言馆,选周边府县年十四岁的学童入校学习,聘西洋教师和内地生员授课。
1879 年,圣约翰书院成立,并在 1881 年改用全英语授课,于 1905 年正式成为大学。1886 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即为后来的上海交大前身。
基础教育方面,则在 1864 年建立龙门书院,1874 年成立格致公学。1906 年开办的中国公学,后来更是升为大学。
上海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溢出效应。除了为很多周边地区的人提供教育机会,上海的教育机构还为其提供了模仿对象。不少上海人和旅居上海的西方人更是走出上海兴办教育。
在上海带动下,江南各地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普遍较早。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苏南各地的新式教育机构,如江苏师范学堂(今苏州中学)、无锡国专、东吴大学、常州府中学堂(今常州中学)等,在成立之初都多受上海影响。其中无锡国专首任校长唐文治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校长。苏州东吴大学的筹备工作干脆是就在上海进行的。
现代教育体系同样建立较早的北京,院士数量也较多。只是当时的北京并没有产生足够的溢出效应,未能带动周边地区。
相比之下,其他地区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晚得多,甚至是 1949 年后才开始,比江南晚了几十年。
现代科学发源于西方,两院院士多是在现代科学上做出杰出贡献而入选。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和一个读私塾出身的老派学人,取得学术成就的难易不言自明。
在人口、交通、教育等多方面优势的积累下,吴语区各项“智力数据”的高企也就顺利成章了,江南人民实在是要拜谢老祖宗留下的雄厚资本。
但是事情正在起变化——近年新入选的两院院士中,江苏的优势已经在逐渐衰减,而生态位一向低于吴语区的安徽却在异军突起。
正如明朝时盛极一时的江西,入清后脱离主要贸易通道,经济教育水平下滑,江西的科举水平与明朝相比也大幅下降。吴语区七千万人民要想继续坐稳中国最聪明人群的宝座,可能会困难重重。
河南省。
河南省简称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郑州市。其大部分土地位于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故名河南。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承东启西,古称天地之中,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是中国经济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版块,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河南地势西高东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别分布着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中部和东部为大面积的冲积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黄河穿北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河南。全省面积16.7万平方公里,面积排名全国第17位,总人口10489万人(2021年年末),居中国同级省份第一,与全球国家相比,河南人口排名第11位(2021年)。
在远古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中国黄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区就有多种形式的文化发源和发展,现考古发掘出的有裴李岗文化和贾湖文化。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约9000年前至7000年前之间,由于最早在河南郑州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仰韶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跨越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的二里头遗址而得名。时间为大约从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夏朝(前21世纪 - 前16世纪)也以今河南为中心,中国史书记载的最古老的部落联盟国家,中国史上最早的奴隶制世袭王朝。它经历多次迁移,由偃师二里头(今河南洛阳偃师)建立,后迁到阳城(今河南郑州洛阳登封),后迁到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
商朝(前16世纪 - 前11世纪)也以今河南为中心,它的主要城市殷,就位于今天的安阳。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安阳殷墟建城市达二百七十三年,安阳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城市。
前11世纪,西面的周消灭了商朝,建于今陕西西安附近。前771年迁到雒邑,开始分裂动荡的东周时期,那时今河南地域属许多小国,如戴国、陈国、蔡国、曹国、郑国、卫国和宋国。北面的强国晋国后来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韩国 (战国)的都城新郑和魏国的都城大梁(开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内。南面的强国楚国也在河南南部拥有南阳等地域。最终,在前221年,西面的秦国消灭了所有诸侯国,形成了统一的中国。
一、明朝
1、经济
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万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
2、军事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神机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
明朝水师是曾经世界第一的中国海军, 它的起源是元末朱元璋所部的两大主力之一巢湖水师。在明成祖鼎盛时期的1420年,明王朝拥有3800艘船,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战船,以及驻扎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运粮漕船,其中250艘是远洋宝船。
此外还拥有大量护洋巡江的警戒执法船和传令船,威名远扬的郑和船队实际上只是强大的明帝国海军的一支海上机动舰队而已。
二、清朝
1、经济
清朝经济发达,人口大增--乾隆时期已达三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
经济总量是富国,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生产方式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还在使用手工劳动,落后于西方的大机器生产。
2、军事
清朝的军事力量从1644年清军入关至1911年清帝退位时主要有满族的八旗兵、汉族的绿营和清末袁世凯新军,同时又有洋务运动时的北洋水师等部队。军队总数庞大,但是武器基本是冷武器,操练方式落后。
扩展资料:
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加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受严格控制。
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清末)朝表现得尤为明显。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
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人类史是一部不断伴随着战争的历史,人类文明的辉煌同样是建立在战争之上,炎黄战蚩尤开创炎黄子孙的上古文明。天下分裂,天下一统,哪一个没有战争。有的地方战争多,有的地方战争少,通常决定战争多寡的是地缘。不用笔者多说大家都知道,中原地区或者说黄河中下流肯定是战争最频繁、最多的地方。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某一势力人群想获得什么利益、但不能通过谈判才爆发的。战争不是街头斗殴,而是站在地面一眼望不到边的人群混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里面记载有华夏从炎黄战蚩尤到明朝末年的所有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战争。我国境内爆发的战事共有六千多件,在不同地方、不同时期有着明显不同的差异。而这种种差异,似乎藏有一个关于中国不同时期的不同文明。
爆发的战争次数按今天的省区依次排序,河南有820次,河北有712次,陕西有500次,山西478次,山东437次,江苏406次,安徽403次,两湖406次和四川381次。再说说倒数六个,贵州47次,广东95次,福建107次,广西123次,江西126次,云南130次。
中国古代战争,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朝五代都是北方居多,宋辽金则是各占一半,元明是南方压倒性地多于北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战争的分布有着两大特点,一是在汉族聚集地区,以控制人口和田地为根本发动的战争,宋辽金之前是黄河流域偏多,之后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偏多;二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南北迁移,战场也随着移动。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一点,我国王朝统一战争的战略方向和进军路线很有规律,能够摸索出来。夏朝到东汉,要么从西到东,要么从东到西;西晋到唐朝则是东西和南北并存;宋朝到清朝则全是东到西,或是西到东。王朝统一战争,南北统一的话,一般都是北方向南方,仅有明朝一例是南方向北方,创造战争史和中国史的奇迹。
夏商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以函谷关为分界线,西部是关陇集团,东部是关东集团。这一时期的东西二京制,就是这种地域分布的政治表现。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左右着国家的命运,先得关中者得天下,刘邦和李渊等人可以证明。在南方世界还没开发完全,决定国家命运的通常是北边黄河流域的东西之战,谁赢谁得天下。当江南水乡被开发成熟,人口和田地增多,决定国家命运的变成黄河流域和长河流域的南北战争。
借用一首诗来做结尾吧。春秋兴亡,风雨飘摇,霸业宏图,说与山鬼听。千年战争的国运之争,全都了然纸上。
中国历史中,江浙地区出的人才最多。江浙沪地区风光秀丽、经济发达,这样的地方人杰地灵,人才绝对少不了。确实也是,在现代社会,这里还成了“院士摇篮”。
统计资料显示,1469名院士中,江浙沪籍的院士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其中江苏籍323人,上海籍234人,浙江籍223人。同样的在古代,江浙地区也人才辈出,唐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16名状元,江浙地区就出现了114位,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明清时期共202名状元,苏州出身的就有35位。
上面罗列的虽然只是一些院士、状元的例子。但是以小见大,从这一小撮数据中,也能看出江浙地区的优势。人才、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促进关系,人才的产生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康熙皇帝说过一句话:东南财富地, 江左人文薮(sǒu)。可见江浙地区绝非一般。
扩展资料
近代出名人多的大省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出了差不多三百多位名人,遍布政界文坛,成了名副其实的名人大省是湖南,湖南名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国的中部、长江的中游,因其地域处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湖南,湖南自古以来就十分闻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的领地,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称王。
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非常强悍的国家,由此可以看出湖南人不屈的性格,后来楚国被秦国灭亡,当时就流传着一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秦国果然被楚人所灭。
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湖南也是名人辈出,出了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是闻名全国的名人,当然建国后的十大元帅中,其中有九人是湖南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了。
湖南省不仅出军事人才,而且在文坛科技领域也颇有建树,出过很多人才,比如田汉、齐白石、黄永玉等知名艺术家;沈从文、周立波等著名文学家,熊倪、刘璇等世界体育名将。
还有“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试管婴儿之母”卢光琇等著名科学家,湖南省可以说是名人辈出了。据不完全统计,湖南省在近代百年时间中出了大约三百多位名人,人才之盛,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湖南在近代发生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1852年,曾国藩受命在湘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在1898年,湖南是唯一支持戊戌变法的省份。1899年和1904年,岳阳、长沙先后被开辟为商埠,常德、湘潭增列为“寄港地”。1903年,黄兴创立华兴会,成为同盟会和国民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6-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湖南农民运动声势最为浩大,农会成员发展到600万人。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湖南省境进行过几次极其惨烈的抗击日军的战役,包括长沙会战、衡阳会战和常德会战等。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的一个省了。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人才众多,但如果要问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这一时半会还回答不上来,得整理整理数据再作答!在很多人印象中,江浙沪地区风光秀丽、经济发达,这样的地方人杰地灵,人才绝对少不了。确实也是,在现代社会,这里还成了“院士摇篮”。
统计资料显示,1469名院士中,江浙沪籍的院士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其中江苏籍323人,上海籍234人,浙江籍223人。同样的在古代,江浙地区也人才辈出,唐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16名状元,江浙地区就出现了114位,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明清时期共202名状元,苏州出身的就有35位。
上面罗列的虽然只是一些院士、状元的例子。但是以小见大,从这一小撮数据中,也能看出江浙地区的优势。人才、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促进关系,人才的产生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早在康熙时期,他就对江浙地区有过褒扬,赞叹这里的文人学士和达官显贵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纵观整个历史,在治学风格上,江苏更喜欢研究具体问题,比如做考据、写小说;而浙江地区更注重思想性,比如鲁迅的杂文,但仅从数量分布而言,江苏比浙江出人才更多一点。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人才众多,但如果要问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这一时半会还回答不上来,得整理整理数据再作答!在很多人印象中,江浙沪地区风光秀丽、经济发达,这样的地方人杰地灵,人才绝对少不了。确实也是,在现代社会,这里还成了“院士摇篮”。
统计资料显示,1469名院士中,江浙沪籍的院士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其中江苏籍323人,上海籍234人,浙江籍223人。同样的在古代,江浙地区也人才辈出,唐代之后,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16名状元,江浙地区就出现了114位,占了四分之一的比例。明清时期共202名状元,苏州出身的就有35位。
上面罗列的虽然只是一些院士、状元的例子。但是以小见大,从这一小撮数据中,也能看出江浙地区的优势。人才、文化和经济是相互促进关系,人才的产生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早在康熙时期,他就对江浙地区有过褒扬,赞叹这里的文人学士和达官显贵都明显高于其他省份。
纵观整个历史,在治学风格上,江苏更喜欢研究具体问题,比如做考据、写小说;而浙江地区更注重思想性,比如鲁迅的杂文,但仅从数量分布而言,江苏比浙江出人才更多一点。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