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01 21:01:5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在宋朝设置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但可以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就相当于现在掌握一部分军权的人。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
扩展资料:宋代枢密院不设枢密使及副使时,其主官称知枢密院事,佐官则称同知枢密院事,或简称知院、同知院。
辽朝早期就与中原封建王朝有了接触,太宗入汴后,沿置枢密使这一官职。世宗即位后,参用国俗,沿用中原五代枢密官制,与原有契丹官制相结合。
始设北枢密使(契丹枢密使)和南枢密使(汉人枢密使),分主“蕃事”和“汉事”,北南枢密院的建制也随之逐步完善起来,成为辽代最高朝官。
“枢密使”是“枢密院”的主官,主要的职责是辅佐宰相,分掌军政,通俗一点说就是掌管统军治国相关的事务。大到兵防、边备、戎马相关政令的制定,传达皇帝的秘密指令,辅助国家治理;小到侍卫排班,内外禁兵的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都在“枢密使”的职责范围内。
设立初期“枢密使”多由宦官担任,五代时期改由士人担任,后来逐渐被武臣掌控。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牢牢掌控军政大权,权利范围得到了扩大,地位也迅速上升。宋代重文轻武,任职者转为文官,职权范围也逐步缩小。
扩展资料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枢密使:
1、北宋的开国名将曹彬:
曹彬因为严于治军得到了赵匡胤的信任。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灭南唐、攻后蜀、征北汉、伐辽国,取得了赫赫的战功。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因为伐北汉和攻辽的战绩被任命为枢密使的曹彬也是因为孤军冒进导致兵疲粮乏,在岐沟关之战中大败,致使宋军全线溃退,因此被降为右骁卫上将军。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十分重视军备,在大置屯田、积粮备战的同时复任曹彬为枢密使威慑武将。
2、北宋的宰相韩琦:
韩琦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不管是治国还是用兵都很擅长。在宋夏战争中和范仲淹一起带兵防御西夏,两人并称为“韩范”。除此之外,和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为北宋的繁荣边陲的安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他还是北宋著名的词人,著有《点绛唇》、《望江南》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枢密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琦
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扩展资料宋朝的枢密使:
两宋三百余年,鉴于武将容易夺权,所以枢密使一职,除了宋初的开国元勋曹彬,和后来的名将狄青外,好像没有再授过其他武将,大都是以文臣为枢密使,而且,狄青当了枢密使后,为文官所围剿,最后因此死于非命,可以说,狄青如果不当枢密使,是不会那么快死的。
因为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规定,是国策,是宋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所共同遵守的规矩,而枢密使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位置,对于文人来说,是个舒服的宝座,对于武将来说,却是个烫手的山芋。武将要坐这把椅子,那他就是与国策为敌,与文人为敌,与整个朝廷为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枢密使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