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人没有身份证,怎么证明自己身份

时间: 2022-02-23 16: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古人没有身份证,怎么证明自己身份

古代没有身份证,古人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呢?

那时候没有身份证怎么证明自己?

现在的人每个人都有一张身份证,不管在国内的哪里,只需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证,别人就知道你的信息了。甚至现在有了高科技,只需要刷脸就能知道你的信息了。而在古代却没有这样先进,别说身份证了,就连做个像样的纸质的证件都是少之又少的。

古代人分为几种,一般务农,或者是普通的老百姓,第一个不需要证明自己,另外一个世代居住的地方,鲜少有人口流动的,那么自然就不需要身份证明。其他的对于朝廷的官员,以及需要进出入宫中的人,那么就需要身份识别了。

一、照身帖

照身帖是在秦国统一六国之前实行的,一种用竹板打磨光滑之后制成的,上面刻有姓名住址等信息,这属于秦国有别于其他六国所特有的证明。

二、鱼符

鱼符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用木头或者金属材料制成的,形状像鱼,上方有小孔悬吊挂绳,在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之类的信息,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工作牌一样的作用,一般是证明官员身份的。

三、腰牌

腰牌出现在宋朝时期,一种是用象牙、野兽骨头、木质材料以及金属等材料制成的,这个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系在腰间,同鱼符一样是用于证明官员的身份的。

四、花翎

花翎出现在清朝时期,是在官帽上面,对珠子使用不同的材料,从而区分不同的官位大小。主要用于对官员等级做区分。

到了现在,区分身份信息的途径也从原来只能通过身份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科技方法。不过,身份证依旧是最能识别和代表自己的证据。

作为现代人,我们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有身份证、社保卡、驾驶证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古人怎么办?他们没有这些东西,他们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1.虎符。

虎符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它拥有能够调动整个国家军事大权的权利,说明这个人是真正的深得皇上心的人。

虎符一般由一个完整的分为两半,一半掌握在皇帝自己的手中,另一半掌握在即将派出去的大将手中。

正因为虎符是有一个完整的分为两半,所以它具有唯一不可替代性,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另一块一模一样的虎符了,虎符也就成为了一个大将证明自己具有调动军队资格的证明,也相当于一个古代的任聘书。

2.鱼袋。

在唐朝的时候,官员还有一种能够证明自己级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做鱼袋,因为这个证明身份的东西就是按照鱼的形象制造出来的。

鱼袋的种类有很多,根据它制作的材质不同分为金鱼袋、银鱼袋、铜鱼袋。

金鱼袋是属于三品及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使用的,银鱼袋是四至五品官员使用,六品以下的官员则就只能使用铜质的鱼袋了。

3.官印。

别看我们现在的公司都用印章,其实古代也是有印章的,特别是每个官员都有专配的官印。一旦把这个官印拿出来,就代表着他是某个地方某个级别的官员。

虎符、鱼袋和官印虽然都能够证明官职,但是都不能证明一定是本人持有,这也是他们的一大缺陷。

腰牌,腰牌出现在宋朝时期,一种是用象牙、野兽骨头、木质材料以及金属等材料制成的,这个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系在腰间,同鱼符一样是用于证明官员的身份的。
有很多方式啊,比如官员有自己的腰牌或者符之类的东西,可能百姓就是用其他物件来证明吧
在中国现在有身份证证明自己的身份,古代什么都没有,他们用腰牌或者是自己的特殊物品证明自己的身份,官位

古代人没有身份证,是怎样证明身份的?



在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需要携带自己的身份证。工作学习、交通出行、酒店住宿等等,身份证是可以证明我们身份的一个凭证。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刷脸支付、指纹识别都不在话下。

但是,众所周知,在制造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断然无法制造出像现代身份证这样先进的物品,甚至在造纸术发明之前,连一份纸质证明都很难办到。

然而不论是科举中第还是官员上朝,官府在调查的时候,这都是需要本人到场且万万不能出错的。那么,没有身份证的古人,在遇到官府调查时,究竟如何证明自己、证明我就是我?



1、 最初的身份凭证——照身帖

1.商鞅变法与照身帖

身份证明的出现,最早是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时候。在商鞅第一次变法时就有规定,除了设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推行编录户籍。从此,出现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证明身份的物件——照身帖。

照身帖的帖身,是由一块光滑的竹板打磨而成的。它由官府发放,上面刻录着持有人的户籍信息,如姓名、住址等等,有时还显示出持有人的头像。



2. 照身帖的利弊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若有外出旅行或者旅店留宿的人,必须携带照身帖并向有关人员出示,否则关口不能放行,旅店不能留宿。

如果要是违背规定,便要受到连坐的处罚。商鞅规定的这一点,也是成为了他作茧自缚的地方。

《史记》有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客栈的人不知道他是商君,没有证件绝不敢收留,商鞅只得长叹一声,制定法令的弊害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这里的"验",便是照身帖。



二、精致的身份证明——鱼符

1.隋唐的官员身份证

商鞅变法失败后,秦汉两朝都未出现过官方发行的身份证明,只有发动军队使用的兵符。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了用来证明官员身份的物品,这就是鱼符。

鱼符是用普通的木板或金属材料制成的,外观为鱼形,分为左右两半,用细线穿起来。鱼符多为官员所用,寻常百姓是没有资格佩戴的。鱼符的表面书写着官员的姓名和品阶,品阶越高,鱼符的制作材料就越上乘。鱼符还配有鱼袋,不过,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



除了官员,各个蕃国的使臣也都拥有鱼符。其中一半交由朝廷保管,另一半则在自己手中。使臣觐见时,需手持鱼符与另一半严丝合缝地吻合,才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在隋唐时,鱼符便是身份尊贵的象征,但是它只用于官员上朝觐见或是有必要时才能够派上用场,并未普及到人民百姓。鱼符价值连城,但使用范围并不大。

古人在没有身份证的时代,是如何证明自己身份的?

现代社会什么最重要?身份,坐火车要身份证,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也要确定身份,就连电话卡也要通过实名验证,身份证这个巴掌大小的证件记录了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重要身份信息,它能让我们享受正当的权利,要是没有了身份证,在生活中可谓寸步难行,毕竟没有其他强有力的验证手段,您还真得很难证明“我就是我”。


问题就来了,身份证咱们现代人是人手一张,那么古代的百姓们有身份证么,他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严格来说,古代的百姓们根本就没有身份证,他们也不需要有身份证。

您可能会很奇怪,没有身份证他们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他们压根用不着证明,看惯了武侠小说,影视戏剧,再结合亲身经历,我们总认为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行动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但实际上古代的人员流动低的吓人,大城市毕竟还有些人口进出,普通的小镇常年四季都很少见生脸,许多百姓们一辈子就没出过远门,别说州府,夸张点得就连县城都没去过!

(限于生产力低下的问题,绝大多数百姓一生都在辛勤劳作)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百姓们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一年到头忙的脚不沾地全家尚只能混个温饱,谁还有闲心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迫于生计很多百姓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辈子,除了居住的小村庄几乎也没时间出远门。

统治者们也希望百姓们一辈子呆在户籍所在地不动弹,乖乖提供赋税和兵源即可)



其次古代对人口流动地管理也十分严格,毕竟人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综合因素,有了人口才有徭役、赋税和兵员,所以百姓们有了另类的身份证:户籍,也就是将你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朝廷好找你收税!春秋时期户籍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备了,楚国的户籍册详细记录了居住者的地址与身份;宋国的户籍册还配有相应地图;秦国实现了“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精细化管理。

但户籍都是政府登记在册,只证明这个地方有这个人,百姓们并没有类似身份证的证件来证明自己。而且户籍制度反而限制了百姓的自由,由于技术有限,财力不逮,每统计一次户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让古代百姓们像我们今天一样随意移动,那就会出现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因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资料,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行为,那朝廷岂不是做了亏本买卖?所以朝廷也规定户籍地上登记在册的人禁止随意移动。没有了人口流动,百姓们也不出远门,大家身边就都是熟面孔,再加上朝廷还每十户抽选出一个保长从基层对百姓进行管理,乡里乡亲的更了如指掌,所以压根也不用身份证。

(商鞅变法,给秦国的百姓们提供了“身份证”,但这种模式很难复制)

不过要说古人们没有身份证,这个结论很不正确,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百姓们就用上了身份证—“照身帖”,由于秦国变法图强,所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兵营,对百姓人口统计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商鞅特意发明了照身帖,所谓照身帖就是一块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等等,作为秦国的合法公民必须要人手一块,否则会被重罚。如果没有照身帖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非法侵入的别国人士,秦国将对其驱逐。这还没完,商鞅还规定外出远行或住店必须要有照身帖,否则关口不予通行,旅店也不得留客,如果徇私枉法都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不过商鞅没想到的是后来他逃亡时就拿不出自己的照身帖,结果店家惧怕法令不许他住宿,面对自己挖的坑自己跳的尴尬情况,穷途末路商鞅只能感慨:作法竟自毙!

但秦以后“身份证”就变得稀缺了,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秦朝的执行力,其次随着国土面积臣民人口的增加,想要人手一张“照身帖”也的确太过困难,所以身份证就真的成了“身份”证,这就和平民老百姓没关系了,那年头持有身份证的人,那真的是有身份!

(古代证明身份的工具:符牌,但这仅限于统计阶层拥有)

在封建王朝有身份的自然是统治阶级了,那么官员们要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封建社会为官员们提供了两样和身份证类似的东西:符牌和传信,其中符牌侧重于标明身份,而传信侧重于能够自由通行(类似于进入许可证),咱们先来说说符牌。

(能够调动军队的“虎符”)

符牌的发明人据说是商周时的姜太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符牌作为身份证明,符最早是兵权和军权的象征,随后演变为官员的证明,《史记·五帝》就“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符”就是兵符,兵符往往做成虎形,所以咱们将其称之为“虎符”。

(虎符的用法是一分为二,将领和国君各执一半,如果要调兵,必须要两符相合才行)

“虎符”的作用就是有权调动国家兵马,使用方法将符一分为二,国君和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需要调兵增援时则将两“符”合在一起以辨真伪,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源。信陵君窃符救赵典故说明“虎符”想要造假并不不易,只能采取“偷”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当然,符牌的种类很多,使用对象也大不相同,除虎符以外还有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等等。


(传信,特点是一次性,为人口流动提供身份证明)

而“传信”呢?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人口的正常流动,虽然咱们在上文说了百姓们安土重迁,没事儿一般不出远门,但人口流动终究是不可避免,朝廷颁布诏令,边关军情告急总得要汇报吧?官员上京面圣,前去地方上任总要长途跋涉吧?所以“传信”就解决了穿州过县身份证明的问题,不过不同于符牌,传信是一次性的玩意,上面详细介绍了持有者的身份信息,并且写明了从哪出发,目的地在哪,主要有什么任务等。比如说《韩非子·说林上》中写到:“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其中的这个传就是传信,看起来有点像身份证、介绍信的混合体,发展到了后来传信上还增加了验证真伪的信息,汉朝时传信一般是木制并加盖御史大夫印章,如果验证正确则可以免费乘坐朝廷马车。

(竹使符,功能与虎符类似,虎符调兵,其他征调使用竹使符)

虎符从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应用,一直到了唐时才因为避讳李渊先祖李虎的名讳改虎符为鱼符,而李渊建立了唐朝后又进行了制度改革,将历代通用的“竹使符”改为“银兔符”,竹使符和铜虎符作用类似,只不过虎符调兵,其余征调则使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就记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竹使”。所以后世的符牌形状基本上定型。

(李渊改虎符为渔符)

唐代鱼符分为三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铜鱼符,同样是一分为二,左符放在朝廷存根,而右符持有人随身携带证明身份,调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使用。也有用于标明官员身分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

(玉鱼符)

鱼符材质多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如同小鱼状并分为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方便悬挂于腰间,鱼符上刻有官员姓名、担任的职位和品级等。因为等级贵贱不一,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因此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太子使用玉质鱼符,亲王、三品以上大员使用黄金制作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

唐代就特别重视鱼符的推广,大唐光耀四方,所以周边属国们纷纷前来上贡,为了防止别人假冒他国使节,朝廷会给各藩国使者发放不同的符牌,雄符留在朝廷,而雌符交由藩国使者带回,如果还有使节前来则通过符牌能否合并来验明身份。

(金鱼袋,鱼符+鱼袋才能证明官员的合法身份)

而且除了鱼符外,五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专门用来存放鱼符的袋子,这个袋子又名为“鱼袋”,鱼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盗,鱼符+鱼袋才是官员证明自己的标配,三品以上官员的鱼袋会绣上金丝,五品以上的官员会在鱼袋上绣上银丝。值得一提的是,唐中宗时期皇帝还将官员衣服的颜色进行修改来搭配鱼符,比如说紫衣饰金,红衣饰银,所以这要远远望去根据服装颜色就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的官员了。

(龟符,取长寿之意)

武则天篡权,将唐改周,将鱼符改为龟符(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改,难道是因为乌龟比鱼更长寿,更珍贵?)不过虽然龟符只在武周朝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但却留下了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汇:金龟婿。

(金龟,在武周时期代表三品以上官员,谁要是把女儿嫁给他,丈母娘做梦都能笑醒)

咱们现在说找金龟婿就是从此而来,如果女婿是朝廷三品以上的高官,整个家族都喜庆啊!所以姑娘们都以嫁有金龟符的人为荣,李商隐还留下一首挺有名的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表达了嫁得金龟婿的喜悦。

到了宋朝时,证明官员身份的鱼符就被抛弃不用,转而只使用鱼袋来辨别身份,朝廷会在鱼袋上用金线或银线织成鱼形,这被官员们称为“金鱼袋”和“银鱼袋”,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分别授予,有些出入内廷的官员也会使用腰牌,不过受限于材料不足等原因,腰牌的使用范围不广。

(明朝鸿胪寺官员牙牌)


随着明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兴隆,象牙开始传入中国,于是北宋时使用并不广的牙牌成了官员们的首选,所谓“牙牌”就是一块小片儿,材质可以是象牙、兽骨或者金银等材质,上刻有持有者的跟人信息等,有些高级腰牌上甚至还写有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西游记》里孙悟空计盗紫金铃一章中就有个叫“有来有去”的小妖,他的腰间就挂着镶金的腰牌,不但有职务还有相貌描述,而狮驼岭上的小妖们也有各自的腰牌,可见在明朝时期牙牌流行之广,除了不能读取磁卡信息,其功能已经和现代使用的身份证已经很类似了。由于腰牌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持有者能享受种种优待,所以将腰牌借给他人或冒充的情况一直存在,所以政府为了严厉警告以上行为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敢做假牙牌者更是要按律斩首。

但古代要穿州过县走远路的并不只有官员们,那些固定职业者(比如说商人,他们要到全国四处寻找商机做生意,赶考的举子要到京城参加科举,有些僧人道士要游历四方宣传教义)要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度牒,古代出家人士的身份证,没有它,即使剃了光头也不被承认)

其实也简单,比如说僧侣或道士,他们作为出家人士可以免除赋税,朝廷对于僧侣的人口有限制,不是你把头一剃,冲到寺院里去痛哭流涕一番就能当和尚,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才可以,得到朝廷颁发的度牒(也就是专有的“职业身份证”,上面记录了他们的原籍、本名、年龄和所属寺院等),僧人在通过关卡,去寺庙挂单时都得提供度牒才行。

(路引,作为赶考举子和商人们的临时身份证)

而像赶考的举子和做生意的商人要远离户籍所在地,必须要到当地政府开具临时身份证明来通过检查,这种身份证明在汉唐时期叫“过所”,宋朝时期叫“凭由”,明清时期叫“路引”,都是一种临时性的身份证。

所以别看咱们现在的身份证只有巴掌大一点大小,在这背后承载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啊!

文章标题: 古人没有身份证,怎么证明自己身份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747.html
文章标签:古人  身份证  证明  身份
Top